佛衛電視台 講 題:梁皇寶懺--51 主講者:惠空法師 各位同學 上一次講到菩提心結束 今天要講的是-發願第五 梁皇寶懺的核心思想有七個 就是歸命三寶 禮拜懺悔-發菩提心第三 發願回向第四-因果報應第五 神通感應第六-解冤釋結第七 我們還講了 慈悲道場懺法的思想精神-所禮敬的佛菩薩的內涵 在梁皇寶懺的長行裡 整個把懺悔的思想放在-很長的一段文字裡叫長行 現在梁皇法會懺儀的通行本-分為四十個章節 到後面很多是為諸天禮佛-為國王 為太子禮佛 為師長父母禮佛-為地獄禮佛等等的 這些章節可以省掉-有些也可以合併 如發願跟回向可以合併 最後總結有七個重要的思想 就是剛剛講的七個 從前面的 歸依三寶第一 斷疑第二-懺悔業障第三 講到發菩提心第四結束 現在開始講發願第五 我們可以思考一個問題 就是發願為什麼會-做為這裡面的一部分 這個很重要 我們從發願的思想來看-發願是什麼意思 世間人常常教小朋友寫作文-我將來的志願 我志願將來做飛行員-科學家 企業家 偉大的軍人等等的 現在我們講人生的理想-還有一個詞叫願景 志願是未來的希望目標-理想是生命的美好理念 願景是希望將來-完成的藍圖 景象 環境 所以發願換成現在的話-就是志向 理想或是願景 世間人-因為生命的認識比較淺 多半只侷限在這個肉體 今生所開展出來的願景 就侷限在這一個人身的-七八十年之間 希望達成最高的價值是什麼 可是站在佛法的理念 宇宙從時間上來講-是無始無終 無量劫以前-乃至無量劫以後 從空間上講 小至我們六道輪迴-乃至三千大千世界 乃至恆河沙的-無量無邊的佛國土 這樣大的時間-跟空間的世界觀 所開展出來的佛法的願景-佛法的藍圖 就跟世間人所說的 一個人生的願景 理想-完全不一樣 大家在看發願第五時 必須要很清楚知道 發願的背後有一個所謂的-宇宙觀作為發願的基礎 不同的宇宙觀 生命價值觀-所產生出來的願景 所畫出來的藍圖-自然就不一樣 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現在再提剛剛那個問題 剛剛講一半-岔來講發願的意涵 懺悔的儀軌-為什麼會放入發願 或者說 為什麼放入-發菩提心發願回向呢 剛剛提到一個概念 就是這部懺文-核心思想有七個 第一歸命三寶-第二禮拜懺悔 第三發菩提心-第四發願回向 第五因果業報-第六神通感應 第七解冤釋結 這一部懺文是懺悔 懺悔是把過去的惡業洗淨 這個訴求或者這樣的目標-怎麼達成呢 靠著歸命三寶-靠著禮拜發露懺悔 靠著發菩提心 發願回向 靠我們對因果業報的警惕心-懺悔慚愧心 恐懼心 怖畏心-而虔誠地做這些事情 很誠懇的願意-和我以前的冤親債主和解 解冤釋結是靠著這些力量 而達成洗淨-往昔無量惡業的目標 在這裡面 歸命三寶 禮拜懺悔-禮敬諸佛是祈求向善的功德 發菩提心乃至發願回向-包羅所有利益眾生的思想 也就是說 要達成洗淨-往昔惡業的力量 達成淨除業垢的目標 除了歸依三寶-敬禮諸佛菩薩以外 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要發起菩提心 發起利益一切眾生的目標 菩提心就是利益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眾生乃至成佛 其實發願跟回-就是菩提心的延伸 發願跟回向可以說-是菩提心的延伸 之前講過 在整個佛道裡面分成-菩提心 菩提道 菩提果 菩提心是根源 發願回向就是-整個菩提道的過程 從這些角度來理解 梁皇寶懺裡-發願第五 回向第六 發願回向在菩提心之後 從菩提心 發願 回向 這三組結合-在梁皇寶懺長行裡面 對於達成皇懺-淨除業垢的功能作用 我們可以這樣了解一點 從剛剛的解釋-再來看下面的文字 配合裡面所提出的具體思想-就會比較清楚 這是對發願第五的說明 還沒有看之前-把發願的講義提一下 發願第五裡面-雖然列有五條 其實只有一個核心思想-就是上求下化 上求佛道 下化眾生 向上祈求佛菩薩功德的加被-或是利益 下面對值得憐憫的惡道-有惡習的眾生給他援助 看講義 就是自利上求的願-跟利他下化願 過來就是 等同一切諸佛菩薩的願 最後請三寶證明-我的願真實不虛 第一個是做引導 把我們的思想 從前面的發菩提心-引導到發願回向 整個在講義上看到的五條 第二條是自利上求願-第三是利他下化願 這兩個合起來就是-自利上求利他下化 是整個行菩薩道-追求佛道的主體 前後的一四五 只是為思想的整體性-文字敘述使首尾更完整 這樣看發願第五就很清楚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就是呼應了剛剛講的 發願回向是菩提心的延續 發願跟回向這兩條合起來-就是整個菩薩道的內容 所以上次在黑板上寫 菩薩道的過程-菩提心 菩提道 菩提果 這是佛法的綱領-是不能夠疑義的 大家讀任何的經典-甚至儀軌 像梁皇寶懺可說是佛教裡-代表性最大部頭的儀式 這樣子去考慮-就可以看得出來 它仍然是菩薩道的過程 等到看到發心回向-仍然是行菩薩道的過程 所以發菩提心在前面 然後發願回向兩個結合起來-做為發菩提心的延續 也就是-菩提心 菩提道 菩提果 那麼發願跟回向-就是菩提道的位置 這個結構這樣看-大家對問題會看得更清楚 講義上 自利上求 利他下化-就是整個菩薩道的內涵 綱領講過-來看文字 請翻到139頁-發願第五 今日道場 同業大眾 相與已得發大心竟-喜踊無量 宜復應發如是大願-等一痛切 五體投地-歸依世間大慈悲父 這是第一小段 發願不失菩提心的引導 今天在這個梁皇法會裡面 今日道場-梁皇法會的壇場 殿堂裡面 同業-大家一起共修的大眾 在前面已經修習過發菩提心 發大心就是發菩提心 前面這一章-希望我們內心法喜 歡喜無量之後-應該要繼續修學 宜復-復是再 應該要再 發起如是大願-什麼樣的大願 等一痛切 五體投地-歸依世間 始終沒有離開-歸依三寶 禮拜諸佛 翻過來141頁 願以不思議力同加覆護-令某等所有誓願皆悉成就 在所生處常不忘失-究竟無上菩提 成等正覺 某等從今日去-願生生世世 在在處處 常得憶念發菩提心-令菩提心相續不斷 這是第一小段 從前面接續發菩提心-到發起大願 希望諸佛菩薩-以不思議力同加護覆 一起來護念 保佑我們-令我們所有的誓願都成就 在所生處 常不忘失 生生世世 在在處處 常不忘失 究竟無上菩提-成等正覺 第二個 某等從今日去 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 常得憶念 發菩提心-令菩提心相續不斷 在所生處就是-生生世世 在在處處 生生世世-是指時間的無量無盡 在在處處-是講處所空間的普遍 生生世世 不但是時間延續無量無盡-而且不管是那一生都是如此 在在處處含不管在任何地方-它有加強的 不管是什麼時間-不管是什麼樣的地方 什麼樣的環境 都是常得憶念 跟常不忘失一樣 發菩提心令菩提心-相續不斷 究竟無上菩提成等正覺 這兩個一個是因 發菩提心-令菩提心相續不斷 是因 究竟無上菩提成等正覺-是果 所以發願裡-包含了菩提心跟菩提願 乃至於到最後的菩提果 回應了之前講的 七個思想是互相交絡貫穿的-不是單獨孤立的 這是發願的第一個-跟前面菩提心串連起來 下面講到-自利上求願 分成了四個小組 第一個講到佛法僧 這僧是指大乘的聖僧-就是菩薩 然後是賢聖-小乘的四向四果 第二組是父母-還有師長 國王 看這二組 佛法僧是我們皈依的對象-是修學佛法的根源 當然要常常奉侍 那為什麼要奉值-父母 和尚 阿闍黎 以及大力國王呢 這個要說明-這很重要 三寶就是佛法僧 大乘僧 菩薩-小乘僧 聲聞僧 四果 這個大家比較熟悉-就不多浪費時間 為什麼要奉侍父母-和尚 阿闍黎以及大力國王 父母為我們這個色身-生育長養的恩德 因為父母-把我們這個身體生出來 然後哺育養大 教育我們-做人做事的知識觀念 父母的恩德-中國人叫昊天罔極 跟天一樣齊-沒有辦法敘述盡的 跟天一樣的高-像水一樣的深廣 第二個講到大力國王 中國人有一句話-不依國主法事不立 因為國王是世間的主宰者 所有世間人的生命財產-都在國王的掌握 我們要弘揚佛法-必須要依靠國王 或者是國家政府的力量 至少要得到國王-或者國家政府的允許 所以我們希望在學習佛法-或是弘揚佛法時候 有大力有善根的國王-來護念我們 給我們很大的支持幫助 讓我們修學佛法沒有障礙-而且能夠有很多的助緣 所以我們希望生生世世-碰到大力護法的國王 第三個講到和尚 阿闍黎 不管是很有善根的 或者是初學剛剛入門的-根器比較遲鈍的 就更需要好的師長的引導 所以經典上講 我們要修行成就 一個好的師長是-全梵行 非半梵行 這個提過好幾次 有人問 師長是不是我們-成就佛道一半的助力 梵行就是成佛道 半是一半的助力 佛陀告訴大家說 好的老師是-成就我們佛道的全部的助力 也就是說 佛道能不能夠成就-關鍵在有沒有好的老師 這個佛陀講得非常的清楚 看看佛教界-經上也講 末法時代 邪師說法-無量無邊 如果能夠-有正確的善知識來引導我們 在修行佛道的過程中間-要少走很多的彎路 走彎路還沒有關係-還可以走回來 走到歧路邪門歪道上去-千萬劫難以調頭 那就很可憐很悲慘 所以能有好老師來引導我們 這個是在修學佛道上-非常重要的事情 大家千萬不要大意 第三是莊嚴國土-第四是神智現前 神智現前-是指我們的正報 我們生生世世-除了有三寶可以皈依 依靠 有好的敬田 父母-國王 師長可以幫助我們 還有自己要有能力站起來 有兩個東西 一個要淨化這個國土 現在台灣佛教界-喊得很大的口號 就是要建設人間淨土 要知道建設人間淨土-要從我們的心建起 下面就講到-要神智現前 要有正確的知見 知見再往上去-就是正確的修持 再往上去就是正確的禪定-正確的觀慧 最後開悟就成所謂的神智 這個神智可以看成神通智慧 我們希望生生世世-都能夠有三寶給我們皈依 生生世世 希望有好的父母師長國王-給我們擁護 哺育 讓我們在修學弘法的過程-能夠順利沒有障礙 還希望自己能夠清淨國土 最後希望自己能夠-有智慧神通力 可以自利利他 這就是行菩薩道的自利之願 這一切都是利益自己 父母 師長 國王-是利益自己的 皈依三寶是利益自己的 是為了自己修學佛法的助緣 最後希望能夠成就淨土-然後神智現前 這都是我自己的成就 自利的因緣 下面講到-怎麼去利益眾生 要知道這個-不是像我們現在心裡面想 我能夠學佛 只是求拜個梁皇寶懺-求保佑我們 它的立場是行菩薩道 所以這個發願 是把每個眾生每個行者-當成菩薩來看待 在讀這一段的時候 就要把自己的思想-提昇到菩薩的層次 不只是發願這一段-整個梁皇寶懺都是這樣 唉呀我不行 我不要出家-我不想去做這個事情 菩薩道太辛苦了-我不要 不是 是要把我們怯弱卑下的心志-提昇到做個菩薩的心志 能夠有聖智神通 這才是行菩薩道的真正力量 整個架構從菩提心開始 然後是三寶 父母-師長 國王 最後從依報的清淨國土-到正報的聖智神通 這就是發願自利的過程 請看141頁倒數第二行 某等從今日去 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得奉事無量無邊一切諸佛 常得供養-供養眾具皆悉滿足 記住後面每一段都有-生生世世在在處處 剛開始有提醒過這樣的願 跟世間只侷限在今生不一樣 一開始就講到生生世世-不是十年以後 二十年以後-老了以後怎麼樣 是生生世世在在處處-不管在什麼地方 可能在天上 也可能在餓鬼-地獄 畜生道裡面 常得奉值-無量無邊一切諸佛 能夠去供養 還有有供養的東西 很多人因緣不具足-沒有財物可以供養 供養也要有因緣有福報 大家聽過乞丐女的故事 佛陀講經時候跟大家講 為什麼會貧窮-是前世沒有修供養 沒有布施他人-供養師長 父母 所以今生就得貧窮 要免除貧窮的業報 得到財富資具-就要廣修供養 供養最重要就是福田 最好的福田就是-佛 三寶 父母 師長 貧窮女聽了以後很慚愧 因為她信受這個道理 前世沒有供養-所以今生貧窮做乞丐女 所以應該努力供養 問題是沒有東西 連衣服都沒有-不要說錢了 想到自己還有頭髮 就把頭髮剪下來拿去賣 賣一點點 只夠買個小小的蠟燭 這個蠟燭就是所謂的供養具 還很害羞的怕人家看到 趁大家休息沒有人的時候-偷偷把蠟燭點燃 放在佛桌前面供養佛 後來佛講經結束 大家都休息了-要把蠟燭吹滅 免得晚上沒人照顧會有問題 結果所有的蠟燭都熄滅了-只有這個蠟燭沒有熄滅 大弟子就用神通吹-吹得整個房子都在搖 這個蠟燭就是吹不滅 佛陀說你們不用搧-這是乞丐女供養的 她的心發得很大 起了非常虔誠-清淨的供養心 所以她的蠟燭不熄滅 從這個小故事看-供養具也是很重要的 或許很多人會有這種情況 想供養可是沒有錢財-隨喜隨意供養就可以了 不能像別人一樣供養十萬-少一點供養五千 五千也供養不出來-那供養五百 五百也不行-沒關係 十塊 要是連十塊都拿不出來-你來幫忙做事情 最起碼打掃 撿撿菜-幫忙抄抄寫寫 跑跑腿也可以-這也是供養啊 真的連做事情也沒辦法-我生病 那來這邊當莊嚴眾-隨喜讚歎 這也是供養 這邊講常得供養-供養眾具皆悉滿足 供養心是一個東西-供養具又是另外一個東西 供養心可以沒問題 -把這個心發起來就好了 供養具是不是具足-那就隨各人 我們不是大財主 企業家 一般薪水階級小老百姓-隨意 有心最重要 大家不要小看供養 今天供養是成就自己-宿世福德因緣 不是為了誰利益的 從今日去 願生生世世 在在處處 常得護持-大乘方等一切諸經 供養眾具皆悉滿足 這個是護持大乘方等 所以經要護持 弘揚-也要供養 供養眾具一樣供養經典-法也要供養 從今日去 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 常值十方-無量無邊一切菩薩 供養眾具皆悉滿足 也是一樣-要供養眾具悉皆滿足 你說 佛教怎麼這麼貪-都要我們供養 大家不要有這種想法 世間人不懂佛法道理 我常常說 我們修行供養-不是要供養給誰 是供養你自己的清淨覺性 你從這個角度來看問題-就會心甘情願歡喜接受 你供養你自己的因果報應 因為所供養的東西-都是你自己的果報 從這個角度-你要感謝別人接受你的供養 居士們一定要建立-健康正確的知見 供養三寶 不是佛陀或菩薩-或是我惠空法師 不是我們出家師父-希望你供養我們 要不然我們就餓死了-沒有飯可以吃了 不是的 是因為三寶-接受我們的供養 所以我們才會有-福德因緣的成就 經典裡說 人家罵你 欺負你-不要瞋恨 要感謝人家 因為人家成就你忍辱的功德 從這個角度來看問題-我們的智慧心量就打開了 所以我們供養三寶-布施貧窮苦難的眾生 救濟餓鬼地獄的畜生-我們要感謝他們 感謝他們成就我們的福報 成就我們供養的功德-成就布施的善果 從今日去 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值十方 十方是所有一切處 無量無邊一切賢聖-供養眾具皆悉滿足 這個一樣 賢聖指聲聞乘的辟支佛-四果聖者 某等從今日去 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得奉報覆蔭慈恩 奉是奉養 報是報答 覆蔭是父母親哺育我們 增長我們的恩德 常常能夠回報奉養父母親-哺育我們的恩德 有所奉給隨心滿足 所有供養父母親的東西-都能夠隨我們的心願 或者是隨父母的心願-給他們滿意 某等從今日去 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 常得奉值和尚阿闍梨-所應供養隨念滿足 和尚是我們的大師父-阿闍黎是二師父 所應供養-應該供養什麼 隨他們心裡面所想滿足他們 從今日去 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 常得奉值大力國王-共興三寶使不斷絕 國王護持三寶-使三寶能夠興顯 所以我們跟他一起合作-把三寶弘揚出來 我們就不要供養-因為國王已經夠了 我們跟他護持三寶 這一節先講到這個地方 發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所成就的希望 這節課講到這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