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梁皇寶懺--49 主講者:惠空法師 各位同學 繼續講第二卷-發菩提心第四章 這一章有五個小段 我們講到第三小段-發菩提心之法 第四段講到 我們在拜皇懺時-當下就要發起菩提心 前面講過 菩提心應該要數數的發-不斷提起菩提心這種思惟 乃至一剎那一念-都功德不可思議 來看這一段 在三寶前誓願發菩提心 這裡面有七小節 看第120頁 第一條是-菩提心相續不斷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 發菩提心應當如是-不捨於苦而度眾生 相與人人 等一痛切 五體投地-心念口言 作是誓願 某等從今日去-乃至道場 於其中間 在所生處 恆值善知識-發無上菩提之心 若處三塗 及墮八難-常使憶念發菩提心 令菩提心相續不斷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 當起勇猛心-殷重心 發菩提心 等一痛切 五體投地-歸依世間大慈悲父 這邊就是告訴-現前道場的大眾 應該要不捨於苦而度眾生 度眾生是非常辛苦的 所以要五體投地-心念口言 作是誓願-要發這種誓願 從今日去 乃至道場 乃至道場是-乃至成佛 叫坐道場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 夜睹明星降魔成佛-叫坐道場 就是從今天乃至-一直到成佛的過程中間 在所生處-不管在什麼生的地方 恆值善知識-發無上菩提之心 這裡第一個講到 從今日去 乃至道場-這是時間 於其中間-在這麼長的時間裡面 在所生處-不管投生在那裡 這是指空間 不管什麼地方-投生在哪裡 恆值善知識-這一點很重要 各位一定-要珍惜善知識的因緣 經上講 善知識-非半梵行 乃滿梵行 善知識不是成就我們-修行佛道的部分助緣 而是全部的助緣 我們今天能夠有正確的知見-一定是有善知識的引導 第一個是佛菩薩的引導-第二個是歷代祖師的引導 接下來就是我們的師長 在學佛的過程中 如果再往上想要努力-就會知道善知識多麼的重要 有善知識在身邊卻不珍惜-那是非常的愚蠢 你不知道你要幹什麼 恆值善知識是修道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助緣 在修行過程中-加入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就是恆值善知識 因為恆值善知識-會教我們發菩提心 他沒有寫教-其實有教的意思 有了善知識 就能教我們-發起無上菩提之心 所以善知識為因-發無上菩提之心是果 因為善知識的助緣-所以我們發起無上菩提之心 若處三塗 及墮八難 就是我們在三惡道裡 或者八難-就是沒有佛的地方 常使憶念發菩提心-教導我們能夠憶念發菩提心 因為常使-誰常使? 是善知識常使我們-憶念發菩提心 令菩提心相續不斷 今日道場 同業大眾 當起勇猛心 殷重心-發菩提心 等一痛切 五體投地-歸依世間大慈悲父 這是第一個 能夠恆值善知識-教導我們發菩提心 這段應該把重點放在 恆值善知識-憶念發菩提心 相續不斷 看下面第二段 又復歸依 如是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 這一段是-度眾生不退 某等今於十方 一切三寶前-發菩提心 從今已去 乃至道場-從現在以後一直到成佛以前 乃至道場就是成佛 行菩薩道 上節課講到-菩提心 菩提道 菩提果 發菩提心乃至道場-就是菩提果 要行菩提道 發菩提心乃至道場是菩提果-在這中間就是行菩薩道 雖然簡單的一小段懺文 就告訴各位佛法的綱領-發菩提心 從今已去 乃至道場-行菩薩道 誓不退還 恆作度脫眾生心-恆作安立眾生心 恆作覆護眾生心 發菩提心 行菩薩道 而且誓不退還-絕對不退失菩提心 我們講過 舍利弗想要行菩薩道 天魔變成一個小孩子-取他的眼睛 結果讓他菩薩心退卻了布施-這個叫退還 因為眾生難度-所以會退失菩提心 誓不退還 恆作度脫眾生心-恆作安立眾生心 恆作覆護眾生心 恆是永恆-永遠的度脫眾生 安立就是建立眾生 覆護是保護眾生-給眾生依託之心 為什麼會退還-怎麼樣能夠不退還 金剛經說 度一切眾生-而無眾生可度者 這樣才能夠不退還 對這段經文的詮釋-世親和無著菩薩講得很好 因為度剛強-難調難伏的眾生時 眾生不受教-所以我們會覺得灰心 看到眾生太頑劣了-所以不願意去度他 不願意跟這樣的眾生相處-太頑劣 地藏經也有講 那些牛頭馬面-看到眾生這麼苦 掉到地獄裡面-怎麼沒有慈悲心呢 地藏經舉個比喻 世間人的兄弟姊妹-父子親人都很慈悲 我們都很關護他們 可是如果作姦犯科-一而再 再而三幹壞事 被抓到監牢裡去 幾次以後 再有愛心的親人朋友-都會失掉耐心 要知道人與人的愛著心-是以善緣而聚合的 你這樣一直做惡事-然後到監牢裡面去 他這種親愛的心-就會慢慢被破壞掉 再講另外一個角度 年輕少男少女-看到異性產生愛慕之心 怎麼不對老太婆生愛慕心呢 因為臉的皮呀 年紀輕才生愛慕之心 慢慢的老-講話聲音像破鑼 頭也抬不起來-臉上都是髒兮兮的 你會產生愛慕之心嗎 因為你有那樣的境-還有緣 可是這種緣會慢慢地消失掉 所以度眾生 對眾生的剛強頑劣之心-悲心願力發不起來 我們要在度眾生時 要一直不斷的度眾生-可是卻沒有眾生相 比如看一個鬼在那個地方 你知道是畫的鬼-或是寫一個鬼字放在那邊 你就不會怕-因為你知道那不是鬼 道理就是這樣 沒有一個真實的眾生的話-心裡面就不會起厭煩的心 比如做菜 煮飯-掃地 洗衣服 天天為你的父母親-你就覺得很高興 為旁人 為無關的人 給我們薪水-也覺得可以接受 如果是為你的仇人-給我錢我也不要 這時外境對我們的心-就影響很大 因為認為有個真實的眾生-在那個地方 你的心情就會受影響 如果外面沒有眾生 他怎麼剛強頑劣 怎麼壞 你心裡面沒有一個眾生-就沒有所謂的頑劣 你只是不停反覆地-在做一個工作而已 沒有剛強頑劣的眾生-來干擾你的心 所以我們不會退還菩提道 如果有一個剛強頑劣的眾生-讓你度的話 不要說無量無邊的眾生-一個就退掉了 所以無著跟世親解釋-金剛經這段解釋得很好 因為沒有眾生的關係 所以菩薩度眾生之心-不會受到干擾 沒有一個眾生被我度-所以沒有退心問題存在 在解釋誓不退還-為什麼不退還 是因為沒有一個-剛強頑劣的眾生讓我度 所以我會不退還 如果有的話就會退還 從這一點要知道-菩提心必須要有空慧在裡面 因為你了知空慧 有空慧-你才知道沒有眾生相 你才能不退還 因為你誓不退還-你才能夠恆作度脫眾生心 恆作安立眾生心-恆作覆護眾生心 重點在恆作 為什麼能夠恆作呢 還是那句話 因為沒有一個眾生被我所度 所以我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我的心沒有被眾生干擾 所以我能勇往直前-永不退轉 沒有干擾的-一直去利益眾生 這個觀念非常非常重要 為什麼會不退還 我想不退還-就能夠不退還嗎 不是的 你想不退還-二三個就把你打掉了 不要說我們是凡夫 有修行功夫很好的人-一樣受不了 所以一定要有空慧-才能夠達成誓不退還的力量 各位一定要清楚知道 誓不退還以後才能夠 恆作度脫眾生 安立眾生-覆護眾生之心 眾生不得佛者-誓不先取正覺 這是地藏菩薩的精神 眾生不成佛-我不先取正覺 仰願十方一切諸佛-大地菩薩 大地就是地上菩薩 一切聖賢-是指三賢 還沒有登地的菩薩 乃至於說-二乘的羅漢 辟支佛等 現為我證-給我證明 令某等-一切行願皆悉成就 這是第二個-度眾生不退 下面第三個-講到 費這麼大的勁-來度眾生幹什麼 因為菩提心功德不可限量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 設使歷劫 行多種善 乃得人天華報-未得出世實果 壽終福盡還墮惡趣-身壞苦逼 不能自免 若非立弘誓願 發廣大心-無由百福莊嚴 離諸衰惱 相與今日 唯當一心一意-緣念諸佛 起堅固志 發菩提心 發心功德 不可稱量-諸佛菩薩 說不能盡 如是善力 不可思議-豈得不至心 學在一意 大集經言 譬如百年闇室 一燈能破 勿謂一念心輕 而不努力 這一段講到-菩提心的功德不可限量 先講一個世間功德果報的事 我常常跟信眾鼓勵說 每個有情眾生都希望有福報 能夠享有安樂莊嚴的生命 你看那個狗 你罵牠 牠也會不高興-下次就不理你 牠也要莊嚴的生命 你打牠一兩次-牠看到你老遠來就跑掉了 怎樣才有福報莊嚴的生命呢 很簡單-就是要修福報 前幾天-有幾個台北的居士來慈光寺 他們都很虔誠-到處供養布施 我跟他們說 你們這樣修學佛法很好-可是要多學一些智慧 佛門裡面有一個說法-叫三世冤 一二三的三-世界的世 世就是一生的意思 三輩子就會產生冤枉 怎麼叫三世冤 三生冤 第一生做善事修福報 可是沒有發菩提心-不懂得佛法 因為第一生做善事-修大福報 所以第二世享福-做大官 發大財 享種種微妙-殊勝的五欲樂 第二世享福以後-就造惡業 第三世就墮落受苦-所以叫三世冤 當然不一定剛好三世冤-也可能五世 六世 八世 可是分三個時段 第一世行善-第二世享受後為惡 第三世就墮落 好像波浪一樣-一直這樣子循環 三世冤三世冤 有人會問 做善事不是有善心-還有善果報 為什麼-第二世就會做惡墮落呢 三世冤有一個前提是-行善而不懂佛法 只是求福報 不求智慧-這就是三世冤的源頭 因為行善-一定會得到好的果報 可是因為不學習佛法-不懂得佛法 沒有種佛法的善根 所以第二世-就沒有佛法的引導 沒有善知識的引導 因為第二世-得到第一世的果報 有財富 名位 好的五欲樂-在這中間 六根就一定-會被微妙的欲樂所蒙蔽 這就是關鍵點了 讀高中文字時 有一篇中國宋朝宰相-司馬光寫的訓儉示康 訓就是教訓 訓導勉勵-儉要勤儉 要節儉 解釋要節儉的道理 示 來告訴-康是他兒子的名字 訓儉示康-很有名的一篇文章 裡面有一句話 由儉入奢易 由奢入儉難 由儉樸清貧的生活進入到-享受富貴安樂的生活 這個很容易 可是由安樂享受富貴的生活-到清苦貧賤辛苦的生活 那很難 三世冤就這樣產生的 因為你第一世修福報-第二世就享福 生下來就有大的福報 像總統的女兒兒子 結婚的時候-他老爸是總統 郭台銘的兒子-王永慶的兒子 生下來-就是大富大貴人家 吃得好 用得好-什麼都是好的 人家都是恭恭敬敬的-生下來就有福報 這是他前世修福報的關係 在那種富貴的生活裡面-要再貧賤再辛苦就很難了 而且剛剛講 在五欲的生活裡面 六根會被五欲的欲塵所蒙蔽-六根就會遲鈍 中國老子講過一句話 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 馳騁畋獵 令人心發狂 所以在美好的欲樂當中-人會變得懈怠遲鈍 會一直想要在欲樂裡 就會使身心懈怠-放逸 幹壞事 縱欲 這樣就造成三世冤 當然不是說每一個行善-做善事的人都要三世冤 剛剛講的前提是-行善而不懂得佛法的人 行善而不懂得-怎麼樣去修智慧的人 行善而不懂得調理善根的人-就會有三世冤的問題出現 這個地方講的就是三世冤 設使歷劫行多種善-這是第一世行善 乃得人天華報-未得出世實果 人天華報-就是指人天好的果報 這是第二世-享福 可是沒有出世-還在世間裡面 第三壽終福盡 還墮惡趣-身壞苦逼 不能自免 這個就是第三世-這就是三世冤 可以這樣講 我們每一個有情眾生-都經歷過三世冤的過程 而且不止一世二世-多生多世 在三世冤-這個因果循環中間走過 若非-假設不是因為 立弘誓願 發廣大心 無由百福莊嚴 離諸衰惱 我們如果沒有發-度眾生的弘願 沒有辦法能夠-修百福莊嚴成佛 離諸衰惱-離開這些惡緣 所以應該相與今日-大家互相勉勵 唯當一心一意-緣念諸佛 起堅固志 發菩提心 我們應該來思惟佛陀-起堅固志 發起菩提心 發菩提心的功德不可稱量-諸佛菩薩說不能盡 之前講到-發心就跟佛心一樣 如是善力不可思議-發菩提心之力不可思議 豈得不至心 學在一意 怎麼能夠不專心一意-努力去學習發起菩提心 大集經言 譬如百年闇室 一燈能破 百年闇室是指-我們無量劫的無知無明 一燈是指菩提心能夠-破百年闇室的無明 說明黑暗無知的煩惱-無量劫無明在房間裡面 可是一盞燈-就把無量的煩惱無知破掉 用燈來破暗-說明菩提心的力量 勿謂一念心輕 而不努力 不要以為 只是發起一個菩提心-那有這麼大的功德 不要輕視一念菩提心-發起的力量 是不可思議的力量 而不努力 所以要記住 菩提心就是-度一切眾生成佛 可是沒有能度的我-以及所度的眾生相 這就是菩提心 度一切眾生到佛的境界-這個是大悲心 沒有所度的眾生 跟沒有能度的菩薩-我 行菩薩道 這個是空慧 大家要常常記住-這樣的一個心念 只要常常起心動念-這樣去思惟 你的功德就不可思議 這邊講到 勿謂一念心輕 不要以為一個念頭很輕微-而不努力 這個不可思議的 這是第三個 菩提心的功德不可思議 下面第四個發願 我們繼續一直的發願 相與-大家互相鼓勵 胡跪是-跪下來合掌 一心遍緣十方一切三寶-一心緣取思惟十方一切三寶 心念口言 請十方三寶給我們證明-心裡面想 嘴巴講出來 今於十方一切諸佛前-十方一切尊法前 十方一切菩薩前-十方一切賢聖前 這就是佛法僧 直心正念-起殷重心不放逸心 安住心 樂善心-度一切心 覆護一切心 等諸佛心 發菩提心 直心正念以下這一切心-都是來輔助發起菩提心 第一 殷重心-第二 不放逸心 第三 安住心-第四 樂善心 第五 度一切心-第六 覆護一切心 第七 等諸佛心 這幾個心目的都是-為了要發起菩提心 我把心念很直接-很端正的安住 而且使心很殷重的 不放逸的 安住的 樂善的-要度一切 覆護一切的 跟佛一樣的心 這樣的心基礎之上-發起菩提心 某等從今日去 至坐道場-從今日以後一直到成佛以前 這是從正面來談要起什麼心 另外一個角度-下面講不起什麼心 不著人天心 不起聲聞心-不起辟支佛心 唯發大乘心-求一切種智心 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唯願十方 盡虛空界-一切諸佛 大地菩薩 一切聖人-以本願力 現為我證 以慈悲力 加助攝受 已經起菩提心就好了-還要講這麼多不起什麼心嗎 記得大概二十年前-在一間寺院裡 聽到一個老比丘尼講到 我們很苦-從小不識字沒有念書 今天有因緣出家 希望我下輩子能夠念大學 你看他出家一輩子-就希望求個念大學的功德 出家一輩子-沒有人教他佛法 這是真的-我親耳聽到的 說明他想到出家修行-將來的果報要人天什麼的 有時候我教打坐時 很多人學打坐要練身體-要得神通 這些稀奇古怪的東西 他對於學佛到底要幹什麼-不是很清楚 這是因為我們-對於佛法的本質教育不夠 對於學佛到底要幹什麼-沒有講得很清楚 所以不要小看梁皇寶懺-它是佛門非常直接的教材 講的都是佛法裡-非常重要的思想 非常實用 非常關鍵-非常具體的一些運作 歸依三寶 懺悔業障-斷疑生信 發菩提心 發願迴向 這些都是佛法裡面-非常基礎根本的理念 所以要我們不可起人天心-不可起聲聞心 不可起辟支佛心-一定要起大乘心 然後成就一切種智-就是佛的智慧 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菩提心 有一次我去印度-到貧民窟拜訪 跟裡面的一些婦女講 在這樣辛苦的日子裡-要善於運用 什麼叫善於運用 其實人在清苦中-更可以鍛鍊志氣 鍛鍊毅力 鍛鍊心志-人窮志不窮 我跟他們說 我發願來世-還投生在清苦家庭 不是很窮-就是一般清貧的家庭 這樣沒什麼享受-從小就在苦日子中過 反而可以鍛鍊出-修道的心志 修道的力量 這個很重要 有時候我開玩笑-跟一些出家眾講 將來如果不往生極樂世界-你們投胎在哪裡 我要投胎做王永慶的女兒-有人就想要去富貴家庭享福 我說那不能修行 他講好聽話-沒關係 師父我來護持你 我說 你都忘掉我叫什麼名字了-還護持我 不認識我了 所以平常正確的心性很重要 因為日後因緣一直在變化 我們平常有什麼心 不知不覺的-你就跟著那個心念走 就形成那樣的思考模式 不要小看平常的一心一意 起心動念都要非常的端正 怎麼樣非常的端正-要常常有善知識的引導 要在一個-好的修學環境裡面薰陶 這節先講到這邊 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