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梁皇寶懺--48 主講者:惠空法師 各位同學 繼續進行-慈悲道場懺法卷第二 請翻到113頁 前面講過歸依三寶第一-斷疑第二 懺悔第三 現在進行到-發菩提心第四 請看黑板-有一個小小的表 這是所謂佛法的綱領 這裡面有四組 第一個是菩提心-第二個是菩提道 第三個是菩提果-後面是福慧圓滿二業 菩提心是-以空慧跟大悲為內涵 菩提道是整個菩薩道-是以六度為內涵 菩提果是以二智-無分別智 後得智 後得智又叫道種智-無分別智又叫一切智 菩提心的空慧-跟菩提道的般若 以及菩提果的無分別智-是一體的 菩提心的大悲-跟菩提道的前五度 跟後得智屬於福-空慧屬於慧 這個表雖然很簡單-它是整個佛法的綱領 每一個有情 從發菩提心開始-就開展菩提道行六度 最後圓滿六度-成就菩提果 就是佛的兩種智慧-無分別智跟後得智 這樣一個架構綱領是-佛法中非常明確的體系 梁皇寶懺第二卷-一開始就是發菩提心 可以說發菩提心-在大乘的佛法中 是站在一個非常明確-非常清晰的位置 我認識一些佛教的道友 他們有一種錯誤的觀念 認為大乘漢傳佛教-好像不重視菩提心 我跟他們說 是因為你們自己-不去深入讀誦經典 在某些論典裡面講到 菩提心的另外一個角度-就是六度波羅蜜 漢傳二個很重要的-大部頭的論典 一個是大智度論一百卷-一個是瑜珈師地論一百卷 在這兩部論典裡-都大量的非常有體系的 詳細陳述-菩提心六度的內涵 現在台灣佛教界有很多居士-讀菩提道次第廣論 主要的內容就是六度波羅蜜 很多人不知道 菩提道次第廣論是依-瑜珈師地論的六度內涵改寫 它的框架思想結構-是根源於瑜珈師地論 不相信去比對就知道 講到菩提心 很多經典都是深刻的-重要性的 照實性的講到菩提心 太多我不用講 講一部中國人-最熟悉的金剛經 金剛經一開始說 須菩提問 菩薩摩訶薩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須菩提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濕生-若化生 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 若非有想非無想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如是滅度無數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何以故-須菩提 若菩薩有我相 人相 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這一段就是菩提心-具體的陳述 而且這一段經文 在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分裡-叫大乘正宗分 是大乘思想裡最核心-最具價值的體系內容 這就是菩提心的內容 菩提心在黑板上寫的 它的核心內涵有兩個-空慧 大悲 所以金剛經講 若卵生 若濕生-若胎生 若化生 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 若非有想非無想 這個是指卵胎濕化 乃至色界無色界-有想非有想的一切眾生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都度到他們成佛為止 這就是廣大的度眾生-而且度到他們成佛 可是度盡無量無邊的眾生 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沒有眾生可以滅度 度這麼多的眾生成佛-這個就是大悲心 所有的卵生雞鴨鳥-胎生狗豬 化生-鬼道 地獄道的眾生 乃至有想非有想-色界無色界眾生都度盡 這就是所謂的大悲心-度一切的眾生 我常常問居士們 大悲心就是菩提心嗎-不是 度一切眾生是菩提心嗎-不完全是 孔老夫子講仁愛-所謂仁者愛人 基督教講博愛-他們叫神愛世人 一貫道對於道親-也是很恭謹很慈憫的 難道他們沒有愛人助人嗎-有 如果只是對於眾生慈悲-在佛法裡叫愛見大悲 這種悲心是屬於有愛見的-不是真正的悲心 真正的大悲-必須要具有空慧 所以度盡無量無數的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必須有空慧在裡面-這個悲心才是真正的菩提心 何以故-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 這邊不但沒有能度的菩薩-也沒有所度的眾生 能所皆空-這才是真正的菩提心 所以要記住 菩提心的內涵-一個是大悲 慈憫眾生 一個是空慧 了知能度之人-跟所度之人都沒有 這是真正菩提心的內涵 菩提心簡單介紹以後 來看菩提心這一段的內容 請看菩提心講義-這一段分成五段 第一段是承上懺悔 因為上一章是懺悔-所以把懺悔提一下 然後從懺悔再開展到-發菩提心 這是起承轉合 第二個講到菩提心的意涵-菩提心的功德 第三個講到-發菩提心的方法 第四個講到 在三寶面前發菩提心 心裡面應該怎麼樣去思惟-生起菩提心 第五個是祈願三寶加持 所有的四生六道眾生-都能夠具足成就 這整個都是在告訴我們 怎麼樣去-發起菩提心的內涵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所以把它分成五科 請看第114頁 先看承上懺悔-啟下發心這一段 今日道場 同業大眾-相與已得 洗浣心垢 十惡重障 淨盡無餘 業累既遣 內外俱潔 次應仰學菩薩修行直道 功德智慧由之而生 所以諸佛每歎發心是道場-能辦事故 唯願大眾各堅其志-莫以年命待時漏盡 勿令空去後悔無益 相與今日值遇好時-不應日夜煩惱覆心 宜當努力發菩提心 前面講到我們現在-在道場裡一起共修 同業-一起共修的大眾 大家在前面已經洗浣心垢-就是已經懺悔了 已經把心裡面罪垢洗淨了 十惡重障 就是貪瞋癡殺盜婬-惡口綺語妄語兩舌 十種惡之障礙-已經清淨消除了 業累既遣 內外俱潔 業累都排遣掉了-內外都乾淨清淨了 接下來就應該 次應仰學-應該要學習菩薩修行佛道 直道就是佛道 因為修行菩薩行 修行佛道 功德智慧由之而生-因為修行而有功德智慧 諸佛每歎發心是道場 佛讚嘆說發菩提心-發修道之心是修道的道場 能辦事故-能夠成就聖道 唯願大眾各堅其志-莫以年命待時漏盡 祈望大家要堅定志向-不要以為年輕還早 待時漏盡-馬上時間就消耗沒有了 勿令空去後悔無益 不要空空的讓時間過去-然後後悔也沒有什麼幫助了 相與今日值遇好時 大家今天在-很好的時節因緣之下 應該努力修學 不要白天晚上都起-去攀緣煩惱之心 宜當努力發菩提心-應該努力發菩提心 這是說懺悔完以後-應該修行佛道發菩提心 因為發菩提心-是作為修行菩薩道的起始 應該要開始發菩提心-努力發菩提心 因為發菩提心以後-然後開展六度萬行 下面講菩提心的功德-有三段 第一個菩提心-就是佛心 佛的心性功德心不可思議 第二個發菩提心-好像在成佛路上下種子 第三個發菩提心-就是上報佛恩下化一切 這就是供養如來 看它讚美菩提心的功德 菩提心者即是佛心-功德智慧不可格量 蓋論一念況復多念 假使歷劫修無量福-乃至今生備行餘善 不及發心萬分之一-算數譬喻亦不能盡 到這邊是講到 菩提心就是佛的心 無量諸佛就是因為發起 度一切眾生成佛之心-而成佛的 所以諸佛的心性裡面-其實就具足了菩提心 我們能夠發起菩提心-等同於佛的心 佛的功德 所以 菩提心就是現在諸佛之心 既然是諸佛之心-功德智慧不可格量 不可計算-格量就是計算 一念的佛心功德都不可計算-何況是多念的菩提心呢 所以能夠持續不斷-長遠發菩提心 功德是不可思議-不可格量的 假使無量劫-歷劫就是很多很多劫 修無量無量的福報 乃至今生-一直到今生 備行餘善 備是完全的 什麼樣的善法都去實踐 不及發心萬分之一 還不如發一念菩提心-萬分之一的功德 乃至算數譬喻亦不能盡 用種種的數目字來算比喻 都不能夠說清楚-菩提心的功德有多少 所以 發菩提心的功德不可思議-非常非常的廣大 跟佛心一樣的功德 這是第一個 用佛心的功德來讚美-菩提心的功德不可思議 第二個 又有一人但作福德-不發菩提無上道心 譬如耕田不下種子-既無其芽何處求實 以是義故-須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是我們-修行佛道的開始 像下種子以後發芽-發芽會成樹開花結果 前面以佛心比擬菩提心 這邊又講到 菩提心是修行佛道-最初的開始 沒有這個開始-後面一切修行都不用講 第三個講到 菩提心是上報佛恩-下度一切的因緣 所以因緣為證-上報佛恩下拔一切 所以佛讚諸天子言 善哉善哉-如汝所說 為欲利益一切眾生-發菩提心 是為第一供養如來 我們為了要-向上報答佛的恩德 向下濟度一切苦難的眾生 所以 佛就讚美諸天子說 好啊好啊-像你們所說的 是為了要利益一切眾生-所以發菩提心 就是供養未來現在的如來 這是讚美菩提心的功德 下面講到怎樣發菩提心-有三段 第一個講到-要常常提起菩提心 為什麼要常常提起菩提心 我們的心是無常的 現在報紙打開來看-離婚率攀高 現在兩對結婚-就有一對離婚 以前在家看小說 男女主角山盟海誓-海枯石爛永不遷移 最有名的-梁山伯與祝英台就是 現在呢-人心改變得很快 心被煩惱所擾動 善法留不住-都是被煩惱所牽扯 一天的煩惱不知道多少 而且重點是-善法的力量保持不了 我們恭敬師長 體恤他人-謙卑慈憫 忍辱柔和 這種善法沒有 驕慢 散亂 喜歡攀緣-隨便 偷懶 懈怠 這種惡法反而充滿內心 這就是有情眾生沈淪的象徵 所以我常常勉勵同學-常常要把善法放在心裡面 不要說什麼覺性智慧 能夠把善法放在心裡面-就不錯了 平常常常提醒自己-有正知見 有正確的觀念 就會累積善法的力量 你今生累積-來世就有力量 有很多人是前世沒有累積 所以今生有一點點的善心-一下子就沒有了 有一點點的正念-一下子又沒有了 又懈怠了 又耍無賴 又不講道理了-又糊里糊塗了 沒有辦法 一天到晚腦袋裡-煩惱一大堆 就是驕慢心 懈怠心 所以要用正念-常常去覺照自己的智慧 問題是絕大部分的人-都不能夠提醒自己覺照 只好共修-大家一起念佛 問題是 很多法門用的方法-都不是在提醒覺性 都只是與一些善法功德相應-不是真正的把覺性提起來 善法跟覺性是有不同的 所以菩提心要相續不斷 剛剛這一段話是說 第一個我們的心-對於善法的執持微弱 常常被煩惱所佔據擾亂 不要說菩提-連善法都很難兼顧 所以我們對於菩提心-應該要常常發起 薰陶 黃庭堅講過-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 這是有道理的 三天不讀書-煩惱就充滿內心 內心煩惱多-臉上就很多的煩惱相 不清淨- 真的 人煩惱相很重-內心有很多煩惱 看臉上就有很多的煩惱 我們如果在讀誦經典-思惟法義 作觀禪修時 一直不斷做這些功課 心就會寂靜-智慧善根就會開發 請看116頁第四行 發菩提心非止一過 這個過不是過失的過-是次的意思 不是只要發一次 唯應數發-令菩提心相續不斷 應該要常常發-而且要讓菩提心相續不斷 是以經言 於那由他恆河沙佛所-發大善願 是知發心其數無量 所以剛剛講到 我們應該要常常-讀誦大乘經典 讀誦讓我們的善念正念-覺性開顯的經典 我常常看禪宗祖師的語錄 每看禪宗語錄就有-心靈空蕩 覺性顯發的感覺 因為禪宗祖師-斷我們的情執很直接 希望大家常常透過大乘經典-提起對於正知見的堅定 菩提心就是一種正知見 第二個說菩提心-不是一定要靠佛教我們 只要有善知識就可以發引 又菩提心但遇善知識-便得發起 未必皆須值佛出世 如文殊師利-始向菩提乃因女人 以發初心慧式-不惟凡品 輕標心志 實由渴仰大乘貪求佛法 依倚諸經取譬世事-怨親無差 六道一相-願因斯善俱得解脫 若同信解知非戲論 菩提心只要善知識教導-就可以發心 不是一定要佛 文殊師利剛開始發菩提心 就是以一個女人的因緣-發起初心的菩提心 不要思惟凡夫心志 我們要-渴仰大乘貪求佛法 對於大乘的思想-有一種仰望追求 這個貪跟貪欲的貪不一樣 是善法的一種堅持 依倚諸經取譬世事 我們根據經典的教導-從世間得到模仿比擬 怨親無差六道一相 把所有的有情眾生-泯除掉親疏怨親差別 六道都是平等一相 願因斯善俱得解脫 因為這樣的善念 希望與六道眾生-一起得到解脫的觀念 若同信解知非戲論 這樣的一個觀念-就是真實的菩提心 這是第二個 菩提心可以透過教導而引發 下面講到觀想-怎麼觀想 其實在部派或是阿含經裡-有一種理論叫四無量心 四無量心是-慈心 悲心 喜心 捨心 無量就是-去觀想無量的有情眾生 慈是與樂-給眾生快樂 悲是拔苦 把眾生從痛苦的境界中-救度出來 喜是對於正在享樂的眾生-不起嫉妒心 而且為他們高興-隨喜他們的功德 因為他們有善法-有功德 有歡樂 所以我們不起嫉妒心-隨喜讚美他們的功德 第四個捨心是-對於所有的眾生 心無親疏都是平等-不去愛著也不厭惡排斥 就是沒有執取-不親 不疏 不愛 不憎 捨是放捨眾生 四無量心在阿含經或-部派經典裡講得很詳細 第一個先修慈心-給眾生快樂 慈心怎麼修呢 打坐有了定力以後-先觀想我們的親人 像父母親兄弟姊妹 觀想他們的容貌出來以後 觀想他們得到很多的快樂 爸爸觀起來-觀媽媽 媽媽觀起來-觀兄弟姊妹 親人好友 這是指親-然後指中 中是指-觀想與我們相好的人 我們當然希望-父母親過得很愉快 所以就觀想時-他得到很多好東西很快樂 觀想兄弟姊妹 親人好友-這樣很容易 因為我們的心很樂意-去觀想他們很快樂 第二個是觀想-跟我們沒有關係的人 馬路的人 街上的人-完全沒有關係的人 我也不討厭他-也不喜歡他 甚至不認識他 我就觀想-他們也都得到快樂 第三個層次是觀想-跟我有仇的不喜歡的人 雖然我跟他有仇-甚至有些不愉快的事 我仍然觀想使他得到安樂-這個比較難 因為凡夫是心隨境轉 在觀想父母親的時候-我們希望父母親快樂 所以觀想他快樂-就比較容易 跟我們沒有關係的人-觀想他快樂也還可以 如果是跟我有仇有過節的人-一觀想他忿怒心就起來 還能夠起慈心就不容易了 起慈悲觀 四無量觀-可以對治瞋恨心 我們能夠觀想我們的冤仇-還能夠讓他安樂的心起來 就能夠使仇恨-瞋恨心消除掉 觀慈心以後要觀悲心 把父母親從地獄-餓鬼 畜生當中拔出來 觀想我的親人-觀想跟我沒有關係的人 最後觀想跟我有仇的人-掉在地獄餓鬼畜生惡道裡面 我也要把他拔出來 喜捨一樣 都是從這樣一個次序觀過去 然後觀一個人-二個人三個人 然後一屋子 一村子的人 一個縣城的人-一個國家的人 乃至無量無邊-從一二三多乃至無量 從親人 中人到怨人 從慈悲喜捨-這樣子依次第觀過去 就是四無量心 四無量心的觀法 在阿含經或是部派裡面-講得非常清楚 當然禪經的體系裡-還有其他的觀法我們不談 我們就講四無量心 因為這邊講到的就是-所謂菩提心的觀法 梁皇寶懺裡菩提心的觀法-跟四無量心的觀法 體系思惟是一樣的 剛剛講的是指一般的毗曇 或者是阿含經裡面-講的這一套理論體系 觀想四無量心觀成以後-得到什麼東西呢 在俱舍論裡講到 四無量心觀想成功以後 得到梵天的果報-可是不出三界生死 因為它是一個-沒有破除人我執的觀法 也就是你在觀無量的時候-是人觀眾生 所以這時-還有我 有人 有眾生 就沒有人我空-所以不出生死輪迴 頂多就是得到大的福報-最大到梵天王的福報 我們這邊所觀的-就是四無量心的觀法 不過我們相信-這裡面必須要放進空慧 空慧是什麼呢 剛剛講金剛經說 度盡一切眾生-而實無眾生可度者 何以故-須菩提 若菩薩有我相 人相-眾生相 壽者相 即非菩薩 所以如果單單-只是觀四無量心的話 它還是落在有漏裡面-落在三界裡面 所以觀四無量心 一定要再把它轉到-所謂的夢幻觀 或者是法空 人空觀 才能夠真正的-與菩提心的空慧相應 觀四無量心 只是發起我們對於-眾生的一種悲憫的心 當然能夠觀四無量心 也是已經有很深厚的功德-善根 慈悲善心 講了怎樣觀想菩提心後-來看這段文字就很清楚了 看怎樣起菩提心的第三段 117頁最後一行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大家一起發菩提心 必須起想-起想就是觀想 先緣所親-先去觀想自己所親愛的 像父母親 繫念之時-在想的時候 念己父母師長眷屬-眷屬就是親人好友 又念地獄餓鬼畜生-又念諸天諸仙一切善神 又念人道一切人類-有受苦者當云何救 見已起想應發是念-唯有大心能拔彼苦 如果想出一個人以後-再做第二個人想 一想就是一個眾生 二想成以後-第三個眾生想 三想成以後一室想-一室成一由旬眾生 一由旬滿已 滿閻浮提-閻浮提滿已 滿三天下 如是漸廣 一直到三千大千世界都滿了-最後滿到十方法界 十方就是東南西北 上下-東南 西南 東北 西北四維 見東方眾生都是我的父親-今生的父親 前世的父親 西方眾生都是我的母親-南方眾生都是我的哥哥 北方眾生都是我的弟弟-下方眾生都是我的姊妹 上方眾生是我的師長 其餘四維 四個角都是外道-沙門婆羅門這些修行人等 見已作念-若受苦時 當作我想 詣諸人所 調身按摩 看到他們在受苦-應該想 我到這些受苦人的面前-替他們按摩身體 把他的苦拔出來等等 一直到解脫以後-為他說法 讚佛 讚法 讚菩薩眾 作是讚已心生歡喜-見其受樂如己無異 到後面講得比較簡略 就是觀想他在受苦時-我就來到他的面前 替他按摩身體-拔他的苦等等 還要為他說法 這個說法很重要 我們每天晚課做蒙山施食 也是一種拔濟眾生的方式 召請眾生來-觀想施食給他們 也給他們說法 叫他們皈依佛-懺悔發願等等 這一段觀想 主要是藉著四無量心觀想-觀想無量眾生 而拔除他們的痛苦給與安樂-還必須要強調空慧 梁皇懺裡沒有特別強調 可是我們知道-一定要有這個東西 這一段話有三個 第一個講到-應該要數數發 人心無常 所以要多次多次的-相續不斷地發 第二個只要有人教導-我們就可以發起 所以很容易發起 第三個 以觀四無量心的方法-來薰修我們的菩提心 真正的菩提心-不是只有觀想而已 必須要實際面對-無量無邊的眾生 生生世世投胎-與他們為親人眷屬 來度化他們 乃至十方化現-得到法身以後 不動本座-十方化現度化眾生 這一節課就講到 發菩提心的第三段-發菩提心的方法 下一節課繼續 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