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梁皇寶懺--39 主講者:惠空法師 各位同學-繼續介紹梁皇寶懺 梁皇寶懺分成-佛菩薩及長行 長行的部份-有四十個章節 介紹到歸依三寶第一-斷疑第二 斷疑第二分成四科 第一科是 不知本行疑惑亂起-是這個章節的主題 不知道宿世所行-所以產生種種的疑惑 第二段講到 疑是很深的煩惱-很難去掉 所以我們要努力精進-來消除疑的煩惱 第三段講到 我們不要障礙別人的善法-對自己會形成過失 第四告訴我們 因為我們前世都曾經-阻礙了別人的善業 今天修行比較辛苦 上次就講到這一段 就是宿世阻人勝善-所以急須懺悔 這一段分成四小節 上次講過第一小節 我們再回過頭從68頁開始 在68頁倒數第三行 某等自惟無始生死以來-至于今日 已應有無量惡心-阻人勝善 何以知然 若無是事 云何今日於諸善法-多有留難 禪定不能習-智慧不能修 少時禮拜已言大苦-暫執經卷 復生厭怠 終日勞擾 起諸惡業-使此身形 不得解脫 如蠶作繭 自縈自縛-如蛾赴火 長夜焦然 如是等障 無量無邊 我們今天之有障礙-就可以證明 前世曾經阻礙人家的善法-今生才會有這些困難 障菩提心 障菩提願-障菩提行 菩提是佛 是覺 所以障我們覺悟之心 障我們覺悟之願-障我們覺悟的行為 皆由惡心誹謗他善 今始覺悟生大慚愧-稽顙求哀懺悔此罪 惟願諸佛諸大菩薩-以慈悲心同加神力 令某等所懺除滅-所悔清淨 所有障礙 無量罪業-因今懺悔 淨盡無餘 相與人人等一痛切-五體投地 歸依世間大慈悲父 以上是第四段的第一小節 我們宿世曾經阻人善法-所以今世修行多有留難 第二 -我們宿世曾經阻人行六度 今生也有很多的障礙-所以要趕快懺悔 重點是-我們要趕快懺悔 這一段跟下面的懺悔-就接上了 就第四段四個小節-都是要我們懺悔 跟後面懺悔這一章-好像有重疊 其實它是作為引導 真正到後面就可以看到-更長的一段懺悔長行 看下面阻人六度這一節 又復歸依如是-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 相與胡跪合掌-心念口言 某等從無始生死以來-至于今日 未能得道受此報身-於四事中 曾無捨離貪瞋嫉妒-三毒熾然 起眾惡業 見人布施持戒 自不能行-不能隨喜 見人忍辱精進 自不能行-不能隨喜 見人坐禪 修智慧業-自不能行 不能隨喜 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懺悔 願乞除滅 這一段是要我們歸依三寶-然後心念口言 我們在三寶前長跪合掌 然後心裡面想-嘴巴要發露講出來 大家不要忽略掉口言 胡跪合掌是身業-心念就是意業 口言就是口業 我們做什麼事情-都是三業相應 那麼講什麼話呢 從無始已來 從無量劫以來-至于今日 未能得道 不能夠證得聖果-受此報身 而且受到六道的苦報 怎麼看待受此報身呢 其實很簡單 如果你生病了-飢餓 寒凍 就是色身受到痛苦 而且是很大的苦-很長久的苦的時候 你就會感受到-受此報身是苦 不是件好事 如果是年輕人 身強體壯精力充沛-風華正茂的時候 他就覺得受此報身剛剛好 可以用這個身體來享樂 眼睛可以看好看的-耳朵可以聽好聽的 嘴巴可以吃好吃的-鼻子可以聞香水 身體可以去玩種種-遊樂器具 打麻將 跳舞 這個身體太好了-享樂的工具 人不親身感受身體-帶給我們的苦痛 你跟他說受此報身-他嗤之以鼻 覺得你好像在講夢話 除非有智慧的人才能夠遙想-憑空想像到這個道理 於四事中曾無捨離 四事就是-衣 食 臥具 醫藥 在日常生活中-曾無捨離貪瞋嫉妒 三毒熾然 起眾惡業 這個也要自己深刻去體會 有的時候我們跟人家說 舉心動念-舉足下足之間都是煩惱 初初聽到這樣講的人-會覺得佛教太可怕了 好像要網羅人家的罪證-把人世間講得這麼可怕 怎麼舉心動念 舉足下足-都是罪業煩惱 有這麼可怕嗎 這是對佛法沒有深刻體驗 對自己的心性-沒有做深刻反省的人 他就會有這種反應 如果我們真正-銘記佛法的道理 對於自己心性-有深刻反省的人 就會坦然接受 於四事-生活日常中 曾無捨離-時時刻刻都有貪瞋嫉妒 三毒熾然 不但是有-而且非常的強烈猛力 起眾惡業-做了種種的惡業 世間有人EQ很好-情緒控制很好 有的人就比較火爆-常常會跟人家起衝突 是不是EQ好的人-就沒有貪瞋痴煩惱 未必 有的時候是-他內心裡糾纏他不表現 當然能夠不表現出來 至少他還有一點-自我控制的能力 還不錯 可是不表示-不表現出來就沒有煩惱 大家學習佛法以後-要深刻實際地去反省觀察 會覺得佛法所講的每一句話-都非常的貼切在生活當中 我們應該怎麼樣來看待-梁皇寶懺這些長行 它的長行很長 一般大家在讀誦的時候 往往文字-從口裡念過去就走了 一般人很難得來拜個梁皇-或者自己讀讀梁皇 多半是跟著大眾-在法會儀式裡共修 這一段話是-心念口言 某等從無始生死以來 至于今日-未能得道受此報身 於四事中-曾無捨離貪瞋嫉妒 三毒熾然起眾惡業 不到一分鐘就過去了 不太容易很仔細思惟-裡面的意思 更難以把裡面的意蘊-跟生活結合起來 而進一步去反省觀察 梁皇寶懺裡所講的這些道理 究竟跟生活-怎麼結合起來確實很難 這節課一開始 就選了這一小段話-作比較細膩的解析 不一定每一段-都會這樣深刻 就是剛好這一段話 希望大家在讀梁皇的時候 其它的部份-也都能夠像這幾句話這樣 實際地從生活中-來反省觀照 三毒是-貪 瞋 痴 見人布施持戒-這是六度 總共講三段 見人忍辱精進-見人坐禪智慧 布施 持戒 忍辱 精進-坐禪 智慧 這是六度 見人布施持戒-自不能行 不能隨喜 你不能隨喜別人-讚美別人 心裡面就懷著嫉妒之心-破壞之心 見人忍辱精進 忍辱是 對於別人所給我們的惡法-不去報復 能夠接受 布施是把善法給別人-持戒是不把惡法給別人 六度的前三個-是人我關係的一種調整 就是善惡的關係 我給別人善 不給別人惡-這就是布施 持戒 別人給我惡 我安忍-不求別人給我善 沒有別人給我善這一條 因為菩薩不需要別人-給我們好處 精進是統攝其它的三度-或者是五度 包括坐禪智慧-也要精進 重點是布施 持戒 忍辱-要精進 坐禪跟智慧是自利 坐禪是從意識心的-寂靜安定而言 把我們的心寂靜下來-就是禪定 智慧是對於外在-法的通達 或是對心性-內在無明煩惱的淨化 智慧就從兩邊講 常常有人對大乘佛法-跟聲聞乘的佛法 搞不清楚有什麼差別 昨天一位居士來到慈光寺 跟我有一點點辯論的味道 意思是阿含經講的-比較貼近生活 大乘經典講得比較玄遠 這樣的直觀的感覺-在我們讀到經典時是如此 這只是表面的感覺 因為你還不了解-二者的內涵 對於阿含經或大乘經典-沒有深入了解 對這個問題-順便稍微分析 聲聞乘思想基本最後的目的-是能夠解脫生死輪迴 很多人看待阿含經-或聲聞乘的禪法時 比較貼近於生活化 尤其是雜阿含講 我們應該怎麼樣-在生活中間觀照自我 是非常生活的東西-這個很正確 可是這只是知其一-不知其二 知其二不知其三-知其三不知其四 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講清楚 大乘經典像華嚴經-重重無盡的佛國土 或是經典裡講到-很多很多的淨土思想 修行的法門很多-修行的契入點也很多 還有這個法門-修行契入以後 所要達到的-目的 智慧到什麼地方 也是很大的問題 這是其中的差別點 我們可以很直接的講 聲聞乘所講的禪法 它只要觀到無我的智慧-沒有所謂輪迴生死的有情 可是菩薩大乘的思想 除了觀察到-沒有輪迴的主體 連輪迴的三界六道-都不存在 這是一種空慧 比無我的空慧-法空的空慧 比人我空的空慧-更深刻以外 還有在法空的智慧之下 對於所有的有情-有一種同體的悲心 這個是菩薩乘-跟聲聞乘不同的地方 在學習佛法時 很多人對經典-沒有深入去比對理解 往往落入瞎子摸象的問題-以為自己所看到的那個角度 這樣很可惜 看下面 前面的六度-自不能行 不能隨喜 如是等罪無量無邊 今日懺悔願乞除滅 這些過失就是-不能隨喜他人 障礙他人行六度的罪業-無量無邊 所以今日懺悔-願乞除滅 希望諸佛菩薩-能夠幫我淨除 這是第二段-障人六度 下面是-障人興立三寶的功德 又復無始以來-至于今日 見人作善 修諸功德-不能隨喜 行住坐臥 於四威儀-心無慚愧 憍慢懈怠 不念無常 不知捨此身形-應入地獄 這一段講到 我們不能夠隨喜-他人的功德以外 在行住坐臥的四威儀當中 我們的心沒有慚愧-憍慢懈怠 不念無常 無慚無愧憍慢懈怠-這些都是煩惱 在佛法裡叫作隨煩惱-比根本煩惱小一點 貪瞋痴慢疑-是屬於根本煩惱 無慚無愧憍慢懈怠的嚴重性-比貪瞋痴要輕一點 可是這些煩惱也一樣-會對我們造成很多的障礙 無慚無愧就是-沒有羞恥心 做錯事情不承認-不感覺到不好意思 就是無慚無愧 一個是看到別人-覺得不好意思 一個是自己反省-感到不好意思 慚愧 憍是自己覺得很好-慢是覺得人家比我差 懈怠是不努力 這些都會影響到-我們的心性 影響我們努力 不念無常是以為-世間永遠都在美好狀態 不去思惟世間是無常壞滅的 年輕人對死-是沒有感覺的 如果他今天想到他會死 就會對生活上很多問題-會有不同的看法 不要說二三十幾歲的 我現在五十幾歲-我覺得我還不會死 覺得死離我還很遠 因為沒有感覺到死的威脅 進而覺得死離你很遠-最後發覺沒有死這回事 死跟我沒有關係 這感覺-是一點一點的模糊掉 明天看到別人會死 看到親人朋友死掉的時候-可能會有一點感覺 可是一掉頭離開了殯儀館-離開了喪家以後 馬上選擇性的忘掉-死跟我沒有關係 都是別人死不會我死 是不是大家都這種想法 這個叫不念無常 因為沒有意識到-人命在呼吸之間 不知捨此身形-應入地獄 他就沒有意識到一旦死掉-就會掉入地獄裡面受大苦痛 於他身色起種種惡-障人建立三寶 對於他人身上-起種種的惡法 障礙人-建立弘揚三寶 興顯供養-供養三寶 障人修習佛法-一切的功德 如是罪障無量無邊 講到障礙別人興顯三寶-弘揚佛法 這是第三段 第四段 又復無始以來至于今日-不信三寶是歸依處 以下這一段是統說修習佛法-比較沒有很明確的核心 障人出家 障人持戒-障人布施 障人忍辱 障人精進 障人坐禪-障人誦經 障人寫經 這個是六度-誦經寫經就代表智慧 從前面持戒布施以下-都是六度 障人齋會-齋會是供齋 障人造像-作佛像 障人供養-供養三寶 障人苦行-苦行是刻苦修行 日中一食 障人行道-行道就是繞佛經行 乃至他人一毫之善-皆生障礙 別人的善法都生障礙 不信出家是遠離法-不信忍辱是安樂行 不知平等是菩提道-不知離妄想是出世心 這一段-第一個說障人出家 這以後-其實是指出家的修行 前面也有六度-是通一般六度 這邊是以出家來引導 說不信出家-是遠離法 可以看出來 是從出家-修行佛法的立場來講 障人出家-乃至障出家人修行 一切的善法 在佛教裡 常常會跟居士談到-要不要出家這個問題 很多人有一個錯誤的觀念 認為在家-也一樣可以修行 出家一樣煩惱很多-也有人我是非 是沒有錯 可是看問題要多角度看 如果從出家可以修行-在家也可以修行 這個話沒有錯 說在家有很多牽絆罣礙-出家也會有人我是非煩惱 這個也對 這樣講-就把問題看得非常狹隘 而且只從某個角度來講 如果你從出家-有很多的善知識 出家以後可以持戒-有很多的道友 有一個僧團的環境-讓你安心辦道 出家可以讓你-遠離家庭瑣事的牽絆 從這些角度來看的話 出家就比在家利益多很多 往往很多居士-把出家比較差的問題 因為僧團-有很多道場跟寺廟 有的道風較好-修行較精進 有的就比較散慢一點 他往往拿散慢跟-比較精進修行的出家眾對比 這就不對了 有很多在家居士-根本不修行 歸依後照常喝酒吃肉跳舞-幹壞事 在家居士怎麼可以這樣比呢 出家眾裡面 很多道場是很精進-很努力修行的 你在家居士怎麼比-差太多了 你再怎麼修行 都不可能跟這些出家人-專心一意用功修行比 很多人世智辯聰 看問題的時候-往往從一邊角度來思考 這樣障礙自己-也障礙別人 就是這邊講的 不信三寶是歸依處 障人出家 障人持戒-不信出家是遠離法 什麼是遠離法 出家是遠離煩惱-遠離生死 不信忍辱是安樂行 要得到安樂要忍辱 因為不忍辱-就會跟別人結仇 別人就會破壞你-你就不安樂 你不跟別人結仇結惡緣-就是安樂的根源 不知平等是菩提道 平等就是不執取 一切眾生無相-無相才平等 有相就不平等 比如說這個人長得好看-那個人長得不好看 那你心就不平等了 長得好看-你當然就喜歡 長得不好看-你就想要離開他 你說這個人善良-那個人兇惡 當然你會遠離兇惡的人-去接近善良的人 那就不平等 要平等一定要無相 要心無執取-心有所執取 就會有相 有相就不平等 因為心無相-自然離開了煩惱 這就是覺悟之道 不知離妄想-妄想是執著 說這是筆 這是手-這就是妄想 妄想就是分別心 我們有分別心 以意識去分別山河大地-這就是妄想 心不分別就是心寂靜-這就是出世心 世間人掉在-色聲香味觸法裡 在色聲香味觸法裡 又執取種種-男的 女的 鉛筆 桌子 椅子 書本-鍋碗瓢盆 石頭 木頭 梅花 櫻花 在六塵緣影相上-執取很多很多的名字相 在名字相上-再生出好惡喜好之心 然後就生出種種的業力 就是這邊講的妄想 我們把妄想-色聲香味觸法上的名字相 把它離開-離開就是不起分別心 這就是出世心 致使生處 多諸障礙 因為我們不能夠出家-不能夠忍辱平等離妄想 所以所生之處-多有障礙 如是罪障無量無邊 唯有諸佛諸大菩薩-盡知盡見 如諸佛菩薩所知所見-罪量多少 今日慚愧發露懺悔 這些罪障無量無邊-如果用虛空來裝都裝不下 比喜瑪拉雅山還要大-比西藏六千米高原還要巨大 這些無量無邊的惡業-只有佛菩薩知道 佛菩薩所知道看到的這些罪-我們都慚愧發露懺悔 一切罪因苦果-願乞消滅 一切的惡因苦果 不管是還沒有行成的因-或是已經形成的苦果 我都希望能夠消滅掉 我一再講過 梁皇寶懺裡的歸依三寶-懺悔業障 發菩提心 禮佛 懺悔 神通感應-解冤釋結 發願迴向 這一些-並不在每一個地方 我們有很多業障-我們要禮佛 發露懺悔 然後歸依佛菩薩 諸佛菩薩知道我們的罪-這是神通感應 願乞消滅-就是迴向 解冤釋結 懺悔業障 這整個處處都是這些東西 我一再提出這樣的觀點 希望大家能夠-把七個核心思想非常熟練 然後結合懺文的長行 對於梁皇寶懺的每一章節-每一小段 每一句話 每一個名詞-都非常的熟練 那麼讀誦禮拜起來 力量就會隨著每一個字-達到我們虛空的生命裡面去 這也是各位聽講-學習梁皇懺的用意 從今日去至坐道場-行菩薩道無有疲厭 財法二施 無有窮盡 智慧方便 所作不空-一切見聞無不解脫 相與志心五體投地 仰願十方一切諸佛-大地菩薩一切賢聖 以慈悲心同加神力 令六道一切眾生-以今懺法 一切眾苦皆悉斷除-離顛倒緣不起惡覺 捨四趣業得智慧生-行菩薩道不休不息 行願早圓速登十地-入金剛心成等正覺 這一段可以說是-迴向發願部分 這裡面又含攝-這七個思想 從今天開始一直到-坐道場就是開悟成佛 佛在菩提樹下坐道場 從今日天開始-一直到我成佛當中 所行的菩薩道-永不疲倦 財法二施無有窮盡-永恆的一直施這個財法 智慧方便所作不空 方便是權智-智慧是實智 所有的所行-不出智慧方便二者 一切見聞無不解脫-所見所聞都沒有罣礙 相與志心五體投地 前面是講自己的菩薩行 這邊開始 相與志心-我跟大眾一起五體投地 仰願十方-希望十方一切諸佛 大地菩薩就是地上菩薩-乃至一切三乘的賢聖 以慈悲心 用他們慈悲之心同加神力-加是加持 以神力來加持我們 令六道一切眾生 大乘是-度盡一切眾生的思想 把所有的眾生-都看成是自己同體的悲心 以今懺法-一切眾苦皆悉斷除 利用今天我們懺悔的力量-所有的一切眾苦都斷除 離開顛倒緣不起惡覺-惡覺就是惡念 捨四趣業 六道裡面人天是善趣-修羅也可以說善 這邊四趣業-就是指修羅包含在裡面 或者是卵胎濕化 得智慧生行菩薩道 離開卵胎濕化-由智慧而生行菩薩道 不休不息行願早圓 下面是最後的成就 從十地-然後等覺金剛心 然後正覺-就是妙覺 最後希望所有的眾生-都證入十地等覺妙覺 這節課先講到這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