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梁皇寶懺-17 主講者:惠空法師 各位同學早 上一節課介紹題目-慈悲道場懺法 慈是與樂 悲是拔苦 喜捨 喜是慶喜 隨喜-捨是平等 道是所謂修道 菩薩道-成佛之道的道 這是一條路 場是在修行過程中-我們所在的空間 所有的修道都必須要-依託在三寶的功德之下 始從歸依三寶-終至於歸依三寶 道場也就是三寶的範圍-三寶的意涵 我們的修行就是在-三寶的功能加持之下而進行 一般有三種三寶 住持三寶-真實三寶 一體三寶 三寶就是住持佛法 綿延弘傳功能的佛像-僧伽大眾 還有經典 以及到真實的釋迦牟尼佛 佛的弟子 聲聞眾-十大弟子千二百五十阿羅漢 以及諸大菩薩 以及佛所說的大小乘的經典-一直到十方三世的現在諸佛 這是真實三寶 唯心的如來藏性 佛性 乃至華嚴重重無礙的法界性 這是一體三寶 我們在修道過程中 始終就是與這三種道場-三種三寶相應而成的 懺法就是懺悔的方法 在修道過程中有很多-不同階段性的修道內容 總攝起來不外乎是-戒 定 慧 除了戒定慧以外 還有很多與戒定慧相應的-修行的方式 法門 懺悔 供養 禮拜等等-都是與戒定慧相應的 同樣是懺悔-也有不同的法門 大乘的懺悔-小乘的懺悔都有三種 作法懺 取相懺-跟無生懺的差別 同樣是懺法-也有用不同經典 比如金剛寶懺 藥師寶懺-地藏寶懺 慈悲三昧水懺 大悲懺 法華懺 就是相應於不同經典-不同法義 所開展出來-不同的懺悔儀式儀軌 北傳的中國佛教歷代的祖師-製作了很多不同的懺悔儀式 梁皇寶懺是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現在這個慈悲道場懺法 不管是那一個懺法-都有共通的意涵 今天要來解釋所有懺法的-共通的精神 理論 作用功能 上一節課已經介紹懺悔的名義 上次引用了智者大師-道宣律師的說明 最後總歸懺悔是與四正勤 就是已作的惡令它消滅-未作的惡不生 已作的善令它增長-未作的善令它生起 懺悔的精神是-與四正勤精神相應的 由四正勤而後發起四念處 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分 而後與菩提道解脫之道相應 從懺悔的思想與四正勤相應 可以看出懺悔-在修道過程中的意涵 下面就從懺悔-在修道過程中的功能來討論 從三點來看 第一個從凡夫-生死輪迴的業果立場來看 因為我們是生死凡夫-誰能夠說沒有貪瞋痴的煩惱 有煩惱-就會造作種種的惡業 當然就會輪迴三途果報-遭受巨大劇苦的煎迫 如果不假借方法-就沒有辦法脫離惡果的痛苦 懺悔法門-能夠讓我們在生死輪迴當中 從三途的劇苦煎迫裡面-能夠出離脫免的一條路 我們透過懺悔淨除惡業-從三途的果報中出離 第二是從修道解脫上來看-修行第一個就是要持戒 然後因戒生定由定發慧 我們的內心裡有很多的煩惱-擾動我們的心水 驅使我們的身口去造惡業 這時候我們的心就不得寧靜 定慧就無由發生-無由展現 金光明經文句講 出家人雖欲修道-為五煩惱所障 就是貪瞋痴慢疑 心不得停心-為四顛倒所惑 不得入四念處-亦須要懺悔 除滅業障 就是要靠懺悔的力量 把我們內心的煩惱淨化以後 才能夠發起修道的定慧力量 這是懺悔淨化煩惱談 第三個是從畢竟成佛的立場-相對於圓滿的佛果而言 不要說我們凡夫 連羅漢乃至於菩薩-都還有細微的無明煩惱 細微的無明煩惱也是要-透過懺悔的力量把它淨除 金光明經文句也談到 當知懺悔位長-其義極廣 云何而言止齊凡夫 是故五十校計經-齊至等覺皆令懺悔 不只是凡夫要懺悔 連羅漢菩薩都必須-要透過懺悔法門 淨除內心細微的煩惱-乃至於到等覺妙覺的果位 懺悔對修道的功能-意涵介紹完 下面看懺悔的種類 一般說大小二乘都有三種 我們直接就這三種來談 第一個作法懺 借著一種儀式發露 講出來自己犯了什麼過-做了什麼錯事 一般聲聞乘的懺法-就是在僧眾面前 或是二十僧四十僧-或是五個僧 或是一個僧人-或是自己心念來懺悔 就得到清淨 聲聞乘是要對僧眾懺悔 如果是大乘的菩薩乘-就不限定在僧眾 僧俗二眾都可以 根據大乘經典所制定的-在道場裡面選擇 或用禮拜或用稱名-發露 發願 種種的方法-都可以達成懺悔的功能 這是作法懺 第二個是取相懺 在聲聞乘裡也有講到 犯欲人 犯婬欲的人-如果作毒蛇口想 觀想成了-婬欲的罪就會滅掉 大乘的取相懺-在釋禪波羅蜜裡面說 行者依諸經中懺悔方法-專心用意 於靜心中見種種諸相 若懺十重 要須見好相-乃滅相者 佛來摩頂 見光華種種瑞相已-罪即得滅 若不見相 雖懺無益 智者大師-在釋禪波羅蜜講到 我們在道場裡面在定心中間-打坐觀想佛菩薩的相好功德 在定心中見到種種的相 比如見到光 佛菩薩-或是種種的祥瑞之相 見到祥瑞之相-表示罪業清淨了 這是以修定的力量-以定力來消除惡業 當然這個定力-還要假借佛菩薩的功德力 把我們惡業消除 第三個是無生懺 先看一段經文 觀造罪心本無主宰-念念無常 無誰能作 無是業報 我見若亡-諸使永寂 這是從聲聞乘的立場來看-觀我們心念的無常 從觀心念無常裡-看到造業的主宰不在 從無常見到無我-見到空的思想 而後見到業果消亡 它最後講 我見若亡 諸使永寂 就是從我空的立場-而達成煩惱惡業的消除 在大乘的理論-可以看普賢觀經 一切業障海 皆由妄想生 若欲懺悔者 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 慧日能消除 是故至誠心 懺悔六情根 一切的身心山河大地-都是由我們的心所現起的 如果能夠從心上-見到自心的本性以後 這一切山河大地都消亡的話-請問惡業又在那裡安立呢 這是從唯心的立場來看 後面講懺悔除過的理論-還會再談到 以上是介紹懺悔的方法-在大乘小乘裡面都有 作法懺從戒儀的立場-取相懺從修禪定的立場 無生懺從觀慧的立場-來達成懺悔的功能 下面要談到-比較關鍵性的理論 我們提出了懺悔的名義-也提出了懺悔的方法 問題是有的人-不相信懺悔能夠淨除惡業 修行懺悔-有二個很重要的問題 第一個是必須-先承認有惡業的存在 如果沒有惡業-就不需要懺悔 這是第一個必須要承認我們-每一個有情都有惡業的存在 第二個是我有了惡業 那麼我用這個方法-能不能把惡業除掉 這個方法有沒有這樣-有效的功能能夠把惡業除掉 這是二個基本的概念 對於第一個問題-不在這邊介紹 我們先無條件的肯定大家 同意每一個有情眾生-都有很多惡業 這個問題比較淺 而且一般佛弟子-也都可以接受 所以我們直接-走到第二個問題 就是我有惡業煩惱 可是這個懺悔的方法真的-能夠使我的惡業除掉嗎 相信在這個問題上-大部份的人都有很多疑問 縱使對於佛法有信心 也相信祖師經典的話-相信可以除掉惡業 問題是-什麼理由可以除掉業? 這個可能就講不出來了 在懺悔能消除惡業問題裡-分成二種人 第一種人相信可以消除惡業-可是不懂得道理 第二種人是不相信 對這二種人只有一個方法 講出一套他們可以理解-且非常邏輯清晰的理論 讓他們能夠接受 那麼對於懺悔的理論-他就能夠心悅誠服 而且能夠很深刻的-去理解到懺悔的力量 他在修行懺悔法門的時候-就能夠產生更大的信心 而且能夠使他的心-契合在理論裡 因為他能夠理解這套-懺悔除惡業的理論 使得他在用功的時候-也會產生很大作用 產生的力量加大 下面就要談這個理論 也是分成三個理論來看 第一個是轉變業緣-又分成四個理由說明 剛剛講到懺悔 第一個-先要承認我們有惡業 我們曾經造了身口意的三業 而後這個身口意三業-在我們的阿賴耶識埋藏 時節因緣成熟就冒出芽-長出業樹 像棵大樹 然後生出種種善惡的果實 對惡業在發芽-長成大樹開花結果過程中 還沒有生出來-變成苦果之前 我們就讓這個曾經-種下去的惡業種子 使它不產生 比如種一棵樹 可能三個月才發芽-可能一個月就發芽 也可能二天就發芽 我們要在它發芽 成樹 開花-結果的過程中使它的緣轉變 讓這個種子永遠不發芽-或者是種子的功能死掉 這樣就達成-懺悔除惡業的目的 業緣轉變裡第一個理論是-量變義 用增加善法的方法 使我們先前所作的惡法-得到相對性的改變 這個理論是著名-代表性的經典提出來的 看十住毘婆沙論這段話 升鹽投大海 其味無有異-若投小器水 鹹苦不能飲 如人大積福 而有少罪惡-不墮於惡道 餘緣而輕受 又如薄福德 而有少罪惡-心志狹小故 罪令墮惡道 這一段話非常有價值 比喻一桶鹽丟到大海裡-大海的味道不會改變 可是如果一桶水-丟一桶的鹽巴下去 這個水很鹹 喝不下口 惡業比喻鹽巴 如果你的心量福報很小-只有像一桶水一樣 那麼這個同樣的惡業-一桶的鹽巴 倒在你小小福報的-一桶水裡面的話 你這個福報承擔不起-因為你的福報本身很小 如果今天一桶的鹽巴-倒到日月潭裡 西湖裡 日月潭有沒有鹽巴味? 杭州西湖那麼大的湖-倒一桶鹽巴 有沒有鹽味? 你的福報大 不要說西湖 日月潭-洞庭湖 就是倒到一個游泳池裡面-也沒有鹽味 鹽巴比喻我們的惡業 同樣的惡業 福報少 喝起這個水-就覺得很苦很鹹 喝不下口 要你把這一桶水喝掉-就覺得很痛苦 如果鹽巴放到日月潭裡-放在游泳池裡 你喝這個水沒有關係 這就是所謂的量變義 這邊講得很清楚 如人大積福而有少罪惡-不墮於惡道 餘緣而輕受 如果你有很大的福報 就好像日月潭 西湖-或是游泳池的水 你心量大福報大 一點點的惡業-沒有關係 輕受 如果是薄細福德-你的福薄很小的話 同樣的鹽巴你就受不了-你所遭受的痛苦就很大 比如今天一個領薪水的人 在台灣一個月大概-二萬多 三萬多 在柬埔寨可能-一百美金 二百美金 在中國大陸也是差不多-一百美金 二百美金 如果今天你欠人家一百萬-人家追著跟你要 你就很苦 因為你一個月-只有二 三萬的薪水 要還債就很辛苦 如果今天是王永慶-張榮發 長榮公司的董事長 鴻海的郭台銘 一百萬 連一千萬-他都小意思 郭台銘一捐就一百億-一千萬 五百萬算什麼? 可是對小老百姓而言-一百萬 承擔不起的債務 如果是中國大陸-或柬埔寨 越南人 三萬美金的債務-一般承擔不起 這是很重很重的業力-很重的壓迫 這個就是量變 福報大-一點點惡業可以支撐得起來 這是第一個理論 說明懺悔-能夠轉變我們的惡業 第二個是分散義 舉個比喻 一顆很大的饅頭放在那邊-一隻狗一下就叼走了 螞蟻很小-可是過二三天饅頭就沒有了 牠一點一點的把它搬走 你們看過螞蟻搬家-不要看牠小 牠一點一點的把它搬光-牠慢慢地搬 幾千隻小螞蟻日夜不停的搬 比如買房子-幾千萬 幾百萬買不起 用分期付款-跟銀行講 慢慢還 雖然要付利息-我可以買一棟房子住 把承擔壓力的時間-跟空間拉長 叫我一下子付一百萬 五百萬 我拿不出來-我就永遠不能買房子 我一個月付一萬-三年五年就還清了 如果要我一個月一下子-拿個一百萬二百萬 我就沒有辦法 現在大家都很熟悉分期付款 你把一個很重的擔子 把它承擔的時間跟空間拉長-這樣就不會感覺到痛苦 我們用量化的金錢債務-大家就很清楚道理 所以叫分散義 把我們所承擔痛苦的時間-跟空間拉長 不要一下子就這麼多痛苦-加在我的身上 慢慢地-讓它一點一點的就沒有感覺 這是分散義 其實分散義跟量變義很近 不過量變義是增加福報 分散義是增加時間-跟空間的擴大 這是不一樣 二個可以合起來一起運轉 第三個是承藉義 經典上舉了這麼一個比喻 石頭跟鐵球很重-放在水裡結果沈到水裡面 石頭跟鐵球比喻我們的惡業 惡業的體性特質是會-墮入三途惡果去受苦 就像石頭跟鐵球的體性特質-就是會沈入水裡 是一樣的道理 就說你是什麼東西 當你到了一個環境以後 就會陷入什麼樣的結果一樣 石頭跟鐵球放到水裡-就沈到水裡去道理是一樣 很簡單 你有這麼大的惡業 將來的結果-輪迴在六道三途餓鬼裡 如果有艘木船 把一塊大石頭大鐵球-放在木船上 請問石頭跟鐵球-會不會沈到水裡?不會 剛剛講石頭跟鐵球的本質-是會沈到水裡 為什麼放在船裡的石頭-跟鐵球不沈到水裡? 是因為它有木船-作為它的承載 使得它不會沈到水裡去 這套理論-是從這個角度告訴我們 雖然有惡業 藉著懺悔的力量-就好像我們找到了一條木船 我們的惡業-透過懺悔的力量 就不至於讓我們墮入三途 道理是一樣的 再看那先比丘經這段經文 我強調這些都是有經典根據-而且是代表性有名的經典 人在世間作惡至百藏-臨欲死時念佛 死後者皆生天上-我不信是語 他說做了壞事 死的時候念佛就可以生天上-那有這回事? 那先比丘言 船中百枚大石-百枚大石是指一百事 一百年每年都幹壞事 因船故不沒-因為船 指佛的功德力 人雖有本惡-人雖本來做了很多的惡事 一時念佛-用是不入泥犁中 因為一時間藉佛的功德力-所以不墮落地獄中就生天 這是藉懺悔的功德力 第四是壓伏義-從承載義轉化過來的 種子在土裡 如果上面蓋了鐵板-石板 大石頭 這個種子會不會發芽出來?-不會 一樣的道理 你有惡業 如果用一個大的福報-把它壓住 就像用大鐵板 大石塊-把種子壓在土裡面 它不能夠發芽 長成樹-開花結果 我就不會受到惡果的果報 道理是一樣的 它是由承載義轉化過來的 以上這四種都是從轉變 業緣的理論思維開展出來的 第一個 量變義-第二個 分散義 第三個 承載義-第四個 壓伏義 基本上量變義跟分散義-比較接近 量變義 十住毘婆沙論裡-有很明確的理論體系架構 很明確的告訴我們-鹽巴比喻 第三承載義跟壓伏義很接近 承載義也有非常代表性的-那先比丘經 講得非常清楚-用船乘載住大石頭的理論 鹽投入大器-游泳池 或者是日月潭-西湖 大海中 跟投入一桶的水的比喻 以及一百枚的石頭-放在一個木船上面的比喻 這二個比喻-分別開展了二個不同的意涵 這二個比喻要牢記-就能夠體會 確實能夠轉變我們的惡業 分散義跟壓伏義-可以附在這二個下面 再去思考推演-就很清楚了 不一樣 可是很接近-可以推演得到 當然也有經典講到業果不失 有人拿業果不失的道理-來反對剛剛所講的 那是因為他對於經典的解讀-了解不夠透徹 才把業果不失跟我們-所講的這個理論弄混 我今天提了二個-第一個 我提出十住毘婆沙論 跟那先比丘經很明確的講到 我們的業果-可以轉變這套理論 再來看業果不失的理論 這個沒有問題 因為業果不失這個理論 對 那為什麼拿那先比丘經-跟十住毘婆沙論 說業果可以轉變呢 因為你沒有了解-業果不失正確的意涵 以及我們這個業果轉變理論 這二個是完全吻合的 你沒有清楚的解析-業果不失是正確 業果轉變也是正確 關鍵在於業果不失 是沒有外在因緣條件之下-它不失不轉變 可是有了外在的因緣條件-這個業果就會轉變 這是一個很基本的理論 後面會對這個問題-再作更詳細的解釋 這節課先講到這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