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梁皇寶懺--107 主講者:惠空法師 大家早-繼續介紹梁皇寶懺 上節課-卷十的入懺觀文講完了 看著梁皇寶懺就要圓滿結束-心裡面很愉快也很輕鬆 開始之前再把進行到目前-整個章節復習 卷十是第三十八章-叫菩薩回向法 主要宗旨是學習菩薩的回向 菩薩做種種功德的回向 這一章就是我們大眾-效法菩薩的回向 梁皇寶懺慈悲道場懺法-十卷四十個章節 從開始就跟各位提出-有七個重要的思想 第一歸命三寶-第二禮拜懺悔 第三發菩提心-第四發願回向 第五因果業報-第六神通感應 第七解冤釋結 進行到第七章的前半-解冤釋結結束 基本上這七個主要的思想 在整個皇懺的長行鋪陳-就算告一個段落 從第七卷以後的-第十章自慶 警緣三寶 等於是提醒的話 提醒我們要珍惜現有的-人身難得善根成就的因緣 還要常常的繫念三寶-因為三寶是所有一切的功德 然後再跟大眾感謝 成就這個慈悲道場懺法-所有的眾緣 這個算是一個串連的-或是附帶的說明 下面第十三章是總發大願 十四章到三十三章加上-為執勞運力禮佛三十六章 總共有二十一節 扣掉執勞運力禮佛 從十四章到三十三章 這二十章為六道眾生禮佛的-前後各有一個發大願 就是總發大願第十三-還有為六道發願第三十四 後面還有一個發願第三十九 所以總共梁皇懺四十個章節-有四個發願的部分 同樣的發回向 在第六章就有一個發回向心 第三十七也就是現在-第三十八章前面 第九卷的最後一小部分-就是發回向第三十七章 下面第十卷裡面-可以說兩個重點 就是三十八章的菩薩回向-以及三十九的發願 所以在全部的梁皇懺-四十章裡面 發願占了四章-回向占了三章 四十章裡面就占了七章 差不多將近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 可以說發願回向-占了很大的部分 不只是這七章-有發願回向的思想 在每一個章節的段落-也有發願回向 這個在前面講到的過程中 也有提醒各位處處都有-發願回向的思想跟文字 發願回向其實是兩章-為什麼要把它合併呢 發願跟回向的旨趣是在確立-我們對於菩薩行的一個方向 這跟發菩提心的功能一樣 所以中國佛教就把菩提心-轉化成了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這個四弘誓願就是菩提心-中國化的一種轉化 我們要談一個問題是 發願跟回向為什麼合起來 因為它是開展或是確立-我們菩薩行的一個方向 就是今天你所行的菩薩行-方向在哪裡 這就是你的願 比如彌陀要成立西方淨土-接引行人 觀音尋聲救苦-地藏度地獄餓鬼的苦難眾生 這個就是所謂的大願 所以願成就菩薩的種種菩薩行 回向同樣也是我們-菩薩行的一個方向 兩個都是菩薩行-這兩個又有什麼差別呢 很簡單-一個是因 一個是果 發願是在行菩薩道之前-回向是在行菩薩道之後 所以可以看 在整個章節裡-是先發菩提心 從歸依三寶生信心-然後開始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是行菩薩道的-一個最起點的地方 然後菩提心發起來以後-這個菩提心往哪裡走呢 就是發願-發願完以後 你所行的菩薩行成就的功德-要存在什麼地方呢 這個果要它繼續的產生功能-那麼就是回向 所以發願是菩薩行的前面-回向是菩薩行的後面 這樣就把發願回向 一個因一個果-合併成為一個東西 我們把發願回向-合起來的理由在這個地方 所以梁皇寶懺裡發願跟回向-也是始終結合在一起的 發願跟回向的關係-簡單解釋以後 再來看梁皇寶懺裡面 四個發願和三個回向之間-有什麼差別呢 如果是同樣的-那就不要分成三個 如果是不同的-有什麼不同的功能呢 發願第一個是發願第五-跟回向第六 他的功能-跟在全部章節的地位 基本上發願第五-發回向第六 兩個章節在整個梁皇寶懺-七個思想的鋪陳裡面 是同一個位置的 我們參與這個法會的大眾 所做的事情就是要-發起菩薩的行願 發起菩薩回向功德的心 可以看139頁 我們回來瀏覽一下-就會很清楚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相與已得發大心竟 喜踊無量-宜復應發如是大願 看到了嗎 就是說 我們今天發這個願 是我們在法會的大眾-所要做的事情 同樣的 發回向心裡面-156頁第一行說 道場同業大眾-已發菩提心竟 已發大誓願竟-次應發回向之心 回過頭來 我們可以了解到 發願第五章-發回向心第六章 在整個皇懺七個思想裡面 是作為我們在場大眾-本來應該要做的 這是一個總的行為 所以發願在139頁-後面就講到 希望我生生世世在在處處 然後下面就提出了 供養三寶 奉事父母師長 能夠讓眾生見我行者 聞我聲者 聽我名者-都能夠除苦 還有種種菩薩行-成就佛國土 然後像諸佛諸菩薩的大願-一樣的行願都能夠成就 所以這一個講到希望我-生生世世在在處處的願望 就是他行菩薩道的一個願望 那麼發回向心也是行菩薩道 發回向心的時候 是我們來發回向-給一切的眾生 行菩薩道是我們自己來行 可是所成就的功德是-回向給菩提 回向給眾生 當然最根本的就是-能夠成就佛的菩提 發願第五講完了 來看總發大願第十三-跟第三十四為六道發願 梁皇懺第七卷前半-解冤釋結結束以後 加上三小節就是-自慶 警緣三寶 謝大眾 這三小節是一個附帶的-轉折的補充說明的部份 接下來就是-為六道眾生禮佛二十章 再加上一個為執勞運力禮佛 從十四到三十三這二十章是-整個為六道眾生禮佛的內涵 非常清晰的呈現在-梁皇寶懺的後半段 就是第七卷一直到第九卷 第七卷十四章前面十三章-跟三十三章後面三十四章 剛好都有一個發願 所以我們仔細去看-第十四章跟三十四章 這兩條發願可以說-擺明就是為了結合 這二十條為眾生禮佛的部分 也就是說其實-禮佛是為了成就這個願 也可以說我們今天發願 是為了眾生能夠成就-佛菩薩的身口意清淨業 離開三惡道種種的苦難 我們為眾生發願要怎麼成就-就是要為他們禮佛 所以第十三其實也是-總為六道眾生發願 三十四章標題是-為六道眾生發願 第十三章是總發大願 其實兩章的章名可以互調 第十三章也可說為六道發願 第三十四章也可以說-為六道眾生發大願 都一樣 其實這兩章十四跟三十四章 是跟二十條-結合起來的一個體 先發願為眾生離苦得樂-成就佛菩薩的清淨身口意業 禮佛完以後再為他們發願 能夠成就-佛菩薩清淨的身口意業 除了這個前後的關係以外 各位可以再仔細的看-518頁總發大願第十三章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相與-又以今日懺悔發心功德因緣 願十方盡虛空界-一切天主一切諸天各及眷屬 又願仙主一切真仙各及眷屬 又願梵王帝釋護世四王-神王神將各及眷屬 又願聰明正直天地虛空 主善罰惡守護持咒-一切神王一切神將各及眷屬 又願妙化龍王頭化提龍王-五方龍王龍神八部 八部神王八部神將各及眷屬 又願阿脩羅王一切神王-一切神將各及眷屬 又願人道一切人王-臣民將帥各及眷屬 又願十方比丘 比丘尼 式叉摩那 沙彌 沙彌尼-各及眷屬 又願閻羅王 泰山府君-五道大神 十八獄王 一切神王一切神將各及眷屬 又願地獄道一切眾生-餓鬼道一切眾生 畜生道一切眾生各及眷屬 又願十方盡虛空界-窮未來際 若大若小一切眾生各及眷屬 又願若後流眾生異願界者-皆悉令入大願海中 各位可以看到 他是點名一條一條的說明 希望這些六道的眾生-都能夠成就入大願海中 後面講的非常清楚-成就佛菩薩的清淨身口意業 這個在前面已經講過 所以從518頁開始提到的 一切天主一切諸天以下的-乃至於三惡道的眾生 這就是後面代為六道眾生-禮佛的二十個章節 所以可以把發願第十三章-跟為六道發願第三十四章 與這二十個章節的禮佛-結合起來 我們現在清楚了 就是發願有四條 第一條發願第五章 是我們與會的大眾 自己發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成就種種菩薩行 那麼總發大願第十三章-跟為六道發願第三十四章 是和二十章的禮佛懺悔-結合起來 其實這兩章是一個東西-是為這二十章開導收束的 為六道眾生發願成就菩薩-清淨身口意業的一前一後 所以這兩個是一個 簡單講是為六道眾生-成就清淨身口意業的一條願 第四條的發願第三十九-這個是更細微的菩薩行的願 這裡面講得很清楚 六根是眾惡所起眾禍之本-也是生善之本解脫之源 所以我們行菩薩道 就要從淨土 從我們的身上-從我們的六根開始實踐 所謂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 要從最根本的地方下手-所以就從六根這邊下手 禪法裡面修禪定的預備功夫-叫資糧位 修定的資糧加行前面-有一個條目叫做密護根門 嚴密的密 保護的護-六根的根 家門的門 這個密護根門-就是守護我們的六根 不要攀緣外在的六塵五欲-而擾亂我們的心智 錯謬了我們身口的行為 發願第三十九其實就是-希望能夠成就清淨的六根 因為六根清淨-所有的一切法就清淨 六根成就了菩薩行 也就是所有的一切法-都成就了菩薩行 所以發願要從六根開始 把菩薩行的力道-放回我們的六根裡面來 發願第三十九守護六根講完 再來講說梁皇寶懺的發願 雖然有四章-其實只有三個概念 第一個就是在第五章-是要我們與會的大眾 能夠發起生生世世在在處處-成就菩薩行的大願 第十三章跟三十四章是為-六道眾生禮佛懺悔而發的願 希望六道眾生能夠離苦得樂-成就佛菩薩的清淨身口意 第三個就是菩薩行的-起點落實點 怎麼樣去實踐菩薩行-怎麼樣去落實 就落實在我們的身口意上面 發願讓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能夠清淨 成就佛菩薩-種種的六根功德 這是發願的差異 現在看發回向 剛剛講到回向有三條 就是發回向心第六-跟發回向第三十七 三十八 發回向第六-跟發願第五是同一個結構 在整個梁皇寶懺裡面-做為與會大眾操持禮拜 七個主要思想裡面的-發願回向的部分 第三十七跟三十八章-這兩章又代表什麼義涵 有什麼差別呢 三十七章上一節課-在第九卷的末尾剛剛講過 三十八章現在馬上要進行 因為這兩章都是在-懺法將要結束的部分 第三十七第三十八章了-也就是禮懺的功德即將圓滿 所以這兩章都在一開始時說 與會的大眾要將自己-禮懺的功德回向給六道眾生 為什麼呢 第一個是我們不能夠-執著這個功德 執著功德就出離不了了 第二個當然就是 我們行菩薩道-是要利益眾生 不過在這裡面 第三十七章-除了我們不著 要回向以外 他的重點是我們要-代六道眾生回向 我們自己不執著功德以外-也要代六道眾生來回向所有 即使是一絲一毫小小的善法-我們都要代眾生回向 所以發回向第三十七的重點-在代六道眾生回向 菩薩回向法-第三十八的重點 在我們要效法-仰學菩薩的回向法而回向 真正的菩薩-有很大心的回向所有的功德 我們還沒有辦法做到這樣 所以要效法菩薩-行這樣的功德 我們進行到第十卷開始之前 把第十卷的重點 就是菩薩回向第三十八-以及發願第三十九 接下來最後是咐囑四十章-就結束了 以上把全部梁皇裡面 四章的發願 三章的回向-它們的關係 以及在梁皇裡面的地位-它們的同異做了一個總結 這裡面有一個問題就是 我們要效法菩薩發菩提心-或者是發願要回向 要行種種的菩薩行 到底菩薩跟我們-是什麼樣的關係呢 就是我們又要效法菩薩 又要像菩薩一樣生生世世-在在處處要行菩薩行 我相信很多人會搞不清楚-我們跟菩薩的關係位置 到底我是不是菩薩-菩薩跟我又有什麼差別 大家會有很多這樣的疑問 所以接下來 我想要把菩薩的種類 應該說是菩薩的深淺-或是菩薩的階位 菩薩有幾個不同階級的種類 把這個問題-簡單的說明一下 也可以說整個梁皇寶懺-就是一個菩薩的發心 是帶著菩薩精神-為貫穿的一部懺儀 整個就是一個菩薩的精神 所以我們更需要去了解整個-菩薩階位菩薩種類的行為 先講菩薩行的整體結構 菩薩行始從發菩提心-這是最開始 然後開始實踐菩薩行為 菩薩行的內涵是什麼呢-就是六度波羅蜜 六度波羅蜜實踐圓滿了-就成就了佛的一切智 還有一切種智-簡單說換一個名詞 叫做無分別智或者後得智 無分別智是性空-是體證性空之智 後得智是能夠通達-緣起妙有之智 性空之智 無分別智 能夠清淨遠離一切世間的-煩惱 生死苦難 顛倒妄執 因為它是無相空性 緣起妙有之智的後得智 能夠現出宇宙一切-清淨安樂種種的六塵資具 來利益無量無邊的有情眾生 所以統說無分別智後得智-就能夠含攝佛的所有智慧 或者有的人說是所謂四智 成所作智 妙觀察智-平等性智 大圓境智 怎麼說都可以 不同的說法-或說佛十力 從發菩提心行六度菩薩行 乃至成就佛智-無分別智或者後得智 這是整個的流程 在這裡面-發菩提心的內容有兩個 主要的 一個就是大悲心-一個就是般若空慧 再加上對生死的出離心-或者後面再加上利他的方便 不管前面的出離心-或是後面的利他方便 這兩個可有可無 可是大悲心 般若空慧-這兩個是絕對必備的兩點 大悲心成就種種的福-般若空慧成就甚深的智慧 所以圓滿了之後-就成為佛 佛另外一個名字-福慧兩足尊 就是由菩提心的-大悲心與空慧而來的 菩提心的大悲心與空慧 落實在具體的菩薩行裡面-就是所謂的六度 六度從菩提心的大悲福-與般若慧這兩個開展 同樣還是沒有離開這兩個 所以六度的體性本質-也是分成福慧兩個部分 前五度是福-第六度般若是慧 也有第二種說法-前三度是福 後一度是慧 精進跟禪定是福慧兼有 這兩種說法都可以成立-沒有妨礙 可以互相比對 所以我們了解到 整個菩薩行的階位-始從發菩提心 就是我們現在-在梁皇寶懺裡面 從歸依三寶斷疑生信以後-開始就發菩提心 然後整篇都是在講菩薩行 我們於是說從發菩提心開始-一直到成就佛道 中間的所有過程都是菩薩行-屬於六度所攝 這裡就講到菩薩有多少種類-一種簡單的分法 就是菩薩分成三個地位 第一個叫種性地-就是我們薰習了菩薩的種子 第二個叫解行地 就是我們聽聞佛法 般若-菩薩的功德 了解菩薩的空性-以及種種大悲的行為以後 依據這個道理而去實踐-由解而行依解而行叫解行地 前面的種性地可以配上-菩薩五十一位的十信 解行地就是所謂的三賢位 因為解行地分成上中下三品 剛好配上三賢位的-十住 十行 十向 下品配十住 中品配十行-上品配十向 解行地過後就是淨心地-又叫做勝淨意樂地 淨心地就是十地 這三種地配五十一位 基本上為佛教各經論所通共-就是這三地 種性地 解行地 淨心地 配所謂五十位菩薩的階位 大致上各經論是共通的概念-有一點點出入 可是不多 各位可以看講義-上面寫得很清楚 我們現在了解了有種性地-解行地跟淨心地這三種 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 就是淨心地的菩薩是-證得了空性 在唯識的經典裡面叫-見唯識性 在般若的經典裡面說 見到了實相般若-或是見中道或叫無生法忍 那麼在如來藏思想-就是見到了真如 自性 所以淨心地就是十地-十地的初地就是歡喜地 進了歡喜地以後-就是見了空性 這是修行菩薩-一個最大階次的跳躍 三賢位的菩薩一般來講 要修一大阿僧衹劫-是很長很長的時間 所以三賢位的菩薩-在十住的時候 還會有生死惡業牽纏 在經論裡面講到 會有退心 惡業的牽纏-種種的煩惱現行 這些在三賢初的時候還會有 等到慢慢前行貼近十地以後-這些現象就減少 最後清淨 就是能夠淨除一切惡業煩惱 剛剛講到發菩提心的內涵 菩提心分兩部分-就是大悲心福跟般若空慧 這兩個一直貫穿到-菩薩的六度也有福慧 五度為福 般若為慧 一直貫穿到最後的佛智-無分別智跟後得智 無分別智是慧 後得智是福 所以雖然種性地-乃至解行地的菩薩 不能夠見到空性-尚未證得空性 可是他們也是-依託在空性之上 有了這種聞薰的見解-而修菩薩行 這一點大家要知道 所以攝大乘論特別告訴我們 六度成就了菩薩-證得空性的做為因 同時證得了空性-或是見到了唯識性 又以見得的空性為因-來成就種種的六度 所以六度又變成了果 所以攝大乘論裡面講到 唯六度是成為登地菩薩的因-也是成為登地菩薩的果 所以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裡 講到菩薩有七種施-就是不同層次菩薩的施 第一 種性施-剛開始發心的布施 像平常居士都會供養-這就是種性 就是你已經有了布施心 過來是我發願將來要-做什麼事情 利益什麼眾生 這就開始了第二個大願施-開始要成就我們種種的功德 我們為了成就這種功德-所以去行布施叫大願施 第三個自行利他施-重點在利他 就是我們可以為了成就眾生-不尋求回報 種種的所行-就是為了要利益眾生 乃至頭目腦髓就是要給你-幫助你 成就你 種性施是屬於種性地 大願施跟自行利他施-是在於解行地 這一些六度裡面第一度的-種種布施的行為 在瑜珈師地論 大乘莊嚴經-大智度論 很多論典裡面-都有詳細講到 種種菩薩的布施持戒忍辱-不同層次的行為 到了真實施-這個就是所謂的三輪體空 沒有被布施的有情-也沒有能夠行施的人 也沒有所布施的東西-這就是見到了空性 第五種是無攝受施 我們布施還要儲存-收集資財來布施給別人 沒有東西怎麼布施呢 可是無攝受施是已經到了-有神通變化的菩薩 摸個虛空就可以天上-掉下很多美鈔黃金來了 弄一下就很多房子-全都蓋好了 成排都是101大樓 就是摩空而施 最後是隨所應施-像觀世音菩薩一樣尋聲救苦 像地藏王菩薩地獄裡面-解救地獄苦難的眾生 這些都是大地菩薩 廣大施 像普賢行願-無量佛國土供養諸佛菩薩 從真實施 無攝受施-隨所應施到廣大施 這些都是地上菩薩的功德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施有不同的種類 菩薩有不同的種類 我們現在是初發心菩薩 能夠按照佛陀的道理-慢慢的往前進 就能夠成就像觀音地藏-一樣的功德 這節課講到這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