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 題:永嘉集第33集 主講人:惠空法師 各位同學大家早 今天繼續講永嘉集-勸友人書第九 永嘉集上節課 已經開始一段 整個永嘉集 勸友人書第九這一章 總共有五小節 大意介紹了 頭一小節-敘憶而歡 敬承得住山邀 這一小節也講過 今天從第二小節 論住山修道之差別 這一小節有四小段 主要講到住山的目的-是為了要能夠 離開世俗的塵勞緣物-能夠專心不受干擾辦道 辦道如果只是離開世間塵囂-卻沒有真正的會道 這個住山反而是一種累贅-是一種壅塞 大意是這樣講 必須真正的會道-重點是會道不是住山 看第一小節 然而正道寂寥 雖有修而難會 邪徒諠擾 乃無習而易親 若非解契玄宗 行符真趣者 則未可幽居抱拙 自謂一生歟 第一小段主要在說明-住山目的要修道 可是道非常的幽隱難知 沒有正確的引導 正確的思想 往往會忙修瞎練 或是誤入歧途 正道邪徒-這是對稱的 他的文字很美-是四六的駢文體 正道寂寥 邪徒諠擾 正道是修而難會-邪徒是不習而易親 所以是對等的 正跟邪對稱 有跟無對稱 有修跟無習對稱-難會跟易親對稱 這二句話說明-正道非常的幽隱難測難知 修而不容易進入 可是世間上惡知識-這些邪門歪道 他們喧喧擾擾的 你不去接近他-反而很容易跟他們結合 易親 很容易親近他們 若非解契玄宗 行符真趣者 一個是解一個是行 解行如果沒有趨向於正道 行符解契 看這二個字-解行跟契符 契跟符都是相應-對應趨向的意思 解跟行一定要對合-吻合地趨向玄宗真趣 趨向佛法趨向正理 沒有這樣子的話-若非 則未是轉折詞 若非 沒有這樣子的話-則不可以幽居抱拙 不可以獨自一個人-以為自己就可以修行了 自謂一生歟 這樣自己一個人在山裡修行-就可以成就了 不可以的 必須要尋訪善知識 在叢林裡面講-寧在大廟睡覺不在小廟辦道 這是一句經驗之談 為什麼 一般的僧眾有幾個是有-宿世善根大根器 是再來的修行者 他在小地方以後-就沒有一個知見 容易懈怠 有時聽說一些年青的出家眾 初出家沒有三兩年-就說要閉關要住山 這些都是不懂得佛道-趨入正途的一種觀念作法 這樣實在很危險 很不恰當 這是第一小段 看第二 應當博問先知 伏膺誠懇 執掌屈膝 整意端容-曉夜忘疲 始終虔仰 折挫身口 蠲矜怠慢 不顧形骸 專精至道者-可謂澄神方寸歟」 這一段是要尋求善知識-分二段 前面一小段講到從外在-身口的表現來看 下面夫欲採妙探玄 實非容易 決擇之次 如履輕水-必須側耳目而奉玄音 肅情塵而賞幽致-忘言宴旨 濯累食微 夕惕朝詢 不濫絲髮 如是則乃潛形山谷 寂累絕群哉 這是第二小段-論住山修道的差別 這一節裡的第二小段-前面一段講儀容威儀 後面欲採妙探玄是講到-心神意志的決旨 要修行不要誤入歧途-或是盲修瞎練 應當博問先知 應該要廣博的請問 先知是老師善知識 俗話說先知者覺後知-有先知先覺者 有學而後知之者 有不學而後知 先而知的 天生就能知的 第二是學而後知的-第三個是困而後能知的 然後是困而後 學也不能知的 要向在我們前面-或者是天生而能知的 或是學而能知的-至少他比我們學得多的 所以博問先知 就是善知識 伏膺誠懇 執掌屈膝 膺是胸-心裡面非常誠懇地臣服 執掌屈膝 屈膝是頂禮跪下來 執掌就是合掌 合掌屈膝 整意端容 不可以嘻皮笑臉的-面容要非常的恭敬 非常的嚴肅非常的和悅-叫整意端容 整意 意是你的心 心也不可以隨隨便便的-要非常恭恭敬敬的 端容 容貌要非常的恭敬有禮 曉夜忘疲 跟隨在善知識身邊 白天晚上不覺得疲倦 跟在人家身邊 實在很辛苦 為什麼 他走東我們要跑到東-他走西我們要跑到西 可是追隨善知識-就要這樣曉夜忘疲 人家說久病床前無孝子 孝順的兒子碰到久病的雙親-都沒有辦法維持他孝順的心 我們就要像侍奉病人一樣的 孝順父母親的心情-來侍奉善知識 所以要曉夜忘疲 始終虔仰 始終從頭到尾 都非常虔誠仰望 覺得善知識非常崇高-自己非常的低微 能夠恭敬 折挫身口 自己的身體言語受點-挫折委屈沒有關係 折挫身口是自己的身心-受點委屈傷害沒有關係 為法忘軀 以前釋迦牟尼佛為半句偈-投身犧牲生命都可以 我們受點委屈算什麼 蠲矜怠慢 不顧形骸 蠲矜-矜是自己的尊嚴 矜持 慢是自己的驕慢 你不要有什麼尊嚴 在善知識面前-沒有什麼尊嚴的 如果是真正的善知識-有益我們的善知識 真是應該要竭誠地恭敬供養 古人對於善知識的恭敬心-是很多例子讓我們很感佩的 最有名的是神光斷臂-二祖慧可神光 他去求達摩祖師 見達摩祖師 達摩祖師在少林寺閉關-不理他不見他 他就在雪地裡站著-還是不見他 不見 就把自己的左臂砍掉-以示決心 達摩祖師才接見他-跟他傳法 古人求法的心情 是多麼地珍重 以前讀高峰禪要 高峰禪師在他老師-雪巖那邊的時候 進去還沒開口講話-就把他打一頓趕出去 先前是不理他 你來 關起門來根本不理你 在那邊瞌頭瞌了幾天以後-拿著香拜了才把門打開 什麼事呀-答幾句話 打 連拳打出去 沒事就這麼打出去-每次都哭哭啼啼回去 唯有這樣的恭敬心-他才能夠成就找到善知識 很有名的臨濟祖師-臨濟宗的開山祖師 他的師父叫黃檗 他每次去-人家旁邊的人看到他 這個臨濟禪師的功夫-已經很了不起了 說你去跟黃檗祖師請問 臨濟就去跟他請問-黃檗祖師就打出去 每一次見黃檗就打出去 他每次也是哭哭啼啼的-最後無可耐何 他跑到別的地方去-後來還是認同黃檗祖師 這是善知識一種 教化的方法 可是從這些例子看出來 古人對於善知識的恭敬-打罵是正常的事情 玄奘大師去西域的時候-到了西域的一個國家 一個國王很尊重玄奘大師-他是怎麼禮遇玄奘大師 他是國王 玄奘大師上台講法的時候 他佈置了高座 高廣的法座 然後自己趴下來 跪在法座前面 讓玄奘大師踩在-他的背上面登上法座 要舉這種例子 是太多太多了 華嚴經也講 做一個求法之人 要像奴隸奴婢的心情 要把自己當做奴隸-奴婢一樣的來侍奉 把師長當作主人一樣的 你就是奴隸 你就是傭人 你就是當狗一樣的侍奉主人 像馬一樣的侍奉主人 這不是我講的 不是我罵你 你也是老師怎麼教我們-要當狗當奴隸當馬 不是 這是華嚴經講的 做一個學法求法的人-要有當奴隸的心情 當僕人的心情 當兒子的心情 當孝子的心情-當牛當馬的心情 它就是這樣講的 當船 就是當船 師長就是你載舟的人-載來載去 你就沒有疲厭的-被人乘來乘去 永嘉大師講這個不算什麼 為什麼要這樣折挫身口 要能夠不顧形骸蠲矜怠慢 比如這個茶杯 如果沒有蠲矜怠慢 就像這茶杯蓋倒過來一樣-怎麼裝水 茶杯翻過來就不能裝水了 一定要把尊嚴驕慢心放掉-才能夠接受教導 是善知識也好 不是善知識也好 都應該要恭敬他 是善知識 不稀罕你的恭敬 不是善知識 你不恭敬他 他就更不會教你 真正一個有道有學的人-他不介意你恭不恭敬 那更應該要恭敬他 有道的人你做一下奴隸-奴婢一樣的恭敬他 本來就應該的 第二如果他略有點佛法-自己有點道理 他不是那麼的道德高尚-更應該恭敬他 因為他有分別心-不恭敬他就不理你 當然這是分別講 事實就是這樣子 學佛就一定要懂得尊師重道 佛菩薩都是慈悲的 問題是自己驕慢心-就聽不進去話 同樣的話別人會聽懂-你怎麼聽不懂 為什麼 因為把腦袋給堵起來了-所以聽不懂 因為心已經塞滿了 裝不下 所以要蠲矜怠慢-蠲是除掉 矜是尊嚴 現在這個社會道德衰敗-孔老夫子不受人尊重 孔老夫子叫至聖先師 社會道德裡 孔老夫子不受尊重 同樣到佛門裡 善知識也不受尊重 永嘉大師他本身-已經是一個開悟的人 受玄策禪師的指點 就遠遠的從浙江 到廣東去見六祖 他到廣東的時候 六祖正在講法 就在前面跟六祖頂禮 跟六祖頂禮的時候-頭是彎下去頭沒有碰到地 六祖就罵他 你這個大我慢 六祖壇經就這樣講的 馬上罵他是我慢-你頭頂禮沒有碰到地 就喝叱說是大我慢 頭膝不點地 頭頂禮你不碰到地上 是你還有一份驕慢心 沒有除掉 當然這是他們機鋒的話 意思是看頂禮 頭都沒有點地 都會讓善知識動心起念-看出恭敬心不夠 這就是永嘉大師的故事 何況我們沒有恭敬心 永嘉大師已經-是個開悟的人-已經是多生累劫的菩薩了 他還必須要至誠的恭敬 頭頂禮就必須要 碰到地上面去 以前人家頂禮-我就不要!不要頂禮 為什麼 我那時候很年青 現在乖乖頂禮三頂禮 為什麼 不是現在資格老 不是的 是了解今天有些人 為了要教育他 就要把他的驕慢心打掉 今天愛護他 就要把他壓到下面去 不把他壓到下面去-他就沒辦法學習 就是這樣子 不過我們看多了 他懂一點點以後 比天高一樣的 這樣的人沒辦法教育 從小我們家屬於清寒的家庭 我在出家的過程中-也都屬於窮的廟 沒有名氣的廟 出去都是遠遠站著看人家-道場漂漂亮亮大大的 始終都沒有一種站在人家前面-站在人家上面的感覺 我到50歲時始終還是覺得 好像自己各方面-沒有辦法站在前面 從來沒有一種想要-站在人家前面的感覺 沒有 自己在佛法的思想上-在佛教的犧牲奉獻 在心境上面是一路走在前面 可是外在的身口 始終是低姿態的 為什麼 自己個人學習的過程-不太願意接受人家的恭敬 可是現在的想法-不是我需要別人恭敬 而是倫理關係當中 做弟子的 學習者必須要-虔誠虛心才能夠學習 在面對這些學生弟子-倒不是很稀罕人家的恭敬 因為不需要別人恭敬 增長信心 自己的信心幾斤幾兩 自己很清楚 覺得做弟子的這樣子做-對他比較好 跟我沒有關係 不是我需要人家恭敬 不是 同樣的不是善知識 需要人家恭敬 是做弟子的必須 要把心性清出來 把心性的污垢清掉 才能夠把堵住思考的-驕慢心尊嚴心 我執的心情 愚味的念頭拿掉 才能夠接受善知識 法水的灌溉 主要在這個問題上 看這一段的時候 不要認為善知識-需要我們的恭敬 不是 是一個學習者 做弟子的-為了方便自己的學習 清出自己的污垢 清出自己的愚昧 不把堵在思惟門前的 障礙清掉 就沒辦法進入 正確的思惟 學習 主要這一點才是真正的問題 可謂澄神方寸歟 這樣才真正可以說 把身心安頓在心 方寸是我們的心 這樣心才能真正得到一個-安頓的處所 剛講重點-不是善知識需要我們恭敬 而是自己的心 透過這樣恭敬虛心 一種挫折驕慢 心才能夠得到一種穩定 否則自己以為了不起-就一天到晚跑來跑去 怎麼會聽得下善知識師長-告訴你什麼東西能夠接受 怎麼會吸收 這是前面 下面 已經有恭敬心 有虛心的態度 在聽受教誨的時候 要抱著一種什麼樣的理念-思惟的原則去思惟? 夫欲採妙探玄 實非容易 在聽受教誨 聽受經法的時候 你要探索禪理 幽隱難曉的禪理 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應該 決擇之次 如履輕冰 決擇就是思惟-解析吸收的這個過程 之次是這樣的過程 在聽聞 理解 思惟的當中-過程如履薄冰 要非常的謹慎小心-像踩在很薄的冰一樣 不踩好就掉到水裡邊去 在台灣沒看過薄冰 這冰冬天的時候 在黃河這一帶結冰 結的是薄薄的冰 我到河南的時候 說這個冰可不可以走上來 他們說不行 上去就掉下去 再往北走一點 到了長春哈爾濱 就可以人在上面走 這是薄冰 還有厚冰 人在冰上面走 在河上面走 不但人在河上面走-車子也在河上走 到了河南黃河這一帶-冰就比較薄 有的河上冰就可以走 比較冷一點天氣 冰上就可以走 可是那冰很薄 要小心一點 如履薄冰這是真正在的 古人的造詞遣字 很有意思的 輕冰是薄冰的意思-如履薄冰的意思 必須側耳目而奉玄音-肅情塵而賞幽致 這二句是對稱的 側耳目是耳朵眼睛很專注 側是專注 奉是聽聞 耳朵眼睛專心的 聽老師的講解 肅情塵而賞幽致 肅是清除 情塵 你的妄想 有時上課沒有注意到下面 有時偶而瞄一下 下面的人在幹什麼 有的在下面寫呀寫-會看到他沒有注意聽 這種學習效果很差 第一種人是聽得清楚-可以記得清楚 這是第一等人 第二等人是聽得清楚 記不清楚 記來不及可是他聽懂了 第三種人是聽不清楚-記得清楚 講什麼話黑板寫什麼-他都記下來了 第四種人是聽也不清楚-記也不清楚 也沒記懂什麼都沒有 烏鴨鴨的 老師再講一段 故事他聽懂了 其它他聽不懂-笑話他聽得哈哈笑一笑 所以聽懂最重要-資料記的東西是其次 我是第二種人 從小到大上課 我就在那邊聽 到大學時成績不好 為什麼 老師上課都要做筆記-從小也沒習慣做筆記 上課只聽-同學都認真做筆記 我只聽 結果回去沒有筆記 都忘光光了 可是我聽的能力很強-所以說我是第二種人 所以 肅情塵而賞幽致 肅情塵是不要有妄想-聽講的時候不可以有妄想 情塵是情執妄想 把妄想清除掉以後而賞 賞本來是欣賞的意思 就是品味 品味去體會幽深的旨趣-幽隱的旨趣 去品味體會 所以賞由欣賞到品味 到體會 它真正的意思是去體會-很幽隱微妙的旨意 忘言宴旨 濯累食微 忘言宴旨 聽懂了以後 要把語言都忘掉 只抓到那個思想就可以了 宴旨是把道理吸收起來 濯累食微 累是多餘的 濯是把它洗除掉 忘言跟濯累是一個對 一樣的意思 宴旨宴是一種饗宴 吸收的意思 把旨趣吸收起來 食也是吃的意思 微是幽隱的道理-微言大意 義理的意思 根本的意趣旨趣就是微 忘言跟濯累是一樣 就是把多餘的語言部份-忘掉去除掉 宴旨跟食微是把微言大意-思想精神吸收 吃起來 夕惕朝詢 夕是晚上-朝是早上 惕是去詢問一下 詢也是詢問一下 早晚都非常恭敬地-跟師長請安問候 不濫絲髮 一點的時間都不浪費 絲髮是頭髮 不浪費一根頭髮 不是 一根頭髮的時間都不浪費 一絲一毫的時間都不浪費 時間 不是不浪費一根頭髮 能夠這樣去思惟 抉擇義理 如是 這樣子 則乃可潛形山谷 寂累絕群哉 這樣才可以躲到山裡 離開人群 寂累絕群哉 累是世俗的牽絆 把它摒除掉止息掉 叫寂累絕群 離開社會的人群 否則怎麼可以離開大眾 自己佛法都不懂一點-怎麼可以閉關去 這是第二小節第二小段 說明要修行必須先要-問訪參尋善知識 參尋善知識的態度-思惟 威儀跟心智 第三小段講到 如果沒有會道就住山-會有壅塞的情形 我們看下面第三小段 其心徑未通矚物成壅 而欲避誼求靜者 盡世未有其方 況乎鬱鬱長林 峨峨聳峭 鳥獸嗚咽 松竹森梢-水石崢嶸 風枝蕭索 藤蘿縈絆 雲霧氤氳-節物衰榮晨昏眩晃 斯之種類 豈非喧雜耶 故知見惑尚紆 觸途成滯耳 這一段講到 其或心徑未通 矚物成壅 這一小段就是這八個字 如果沒有真正理解到聖道-沒有會到聖道 看到的 聽到的-都是情執 都是牽絆 管你是山裡面-還是在市街上 都一樣 看到的 聽到的-都是一種壅塞 情塵的牽絆 其或-假設沒有 心徑未通 沒有開悟的話 你看到的 碰到的東西-都會變成壅塞的 而欲避諠求靜者 想要避諠求靜 離開世間世俗上人 去求一個沒有人 打擾的山谷裡面 盡世未有其方 世界上沒有這麼一個地方 沒有這個道理 沒有這一條路 此路不通 何況下面到 晨昏眩晃 三行都講到-山林景色的種種種類 聲色的種種景致-恰好是障道的塵俗 所以下面描述 山裡面的景致 一般的景色描述 鬱鬱長林 高大茂盛的森林 峨峨聳峭 高高的山峰 峭 很陡拔的山峰 鳥獸鳴咽 鳥叫獸叫 松竹森梢 松樹竹子尖尖非常高 而且搖晃著 水石崢嶸-水一會兒冒出石頭洩下來 一會兒石頭冒出水面 從小河小溪邊走過去後 有時候看到水嘩啦嘩啦 從高處碰到石頭-在那冒白泡泡 一會兒石頭冒出水面 崢嶸是水高高低低-在那邊流動 好像石頭也在那邊動的感覺 石頭跟水互相的激盪著-叫水石崢嶸 風枝蕭索-風吹到枝頭發出磨擦的聲音 藤蘿縈絆-藤類在那邊牽纏著樹枝 在那邊蔓延著 雲霧氤氳 雲霧漂浮的情形 節物衰榮-四季當中各種景色的改變 現在春天了 綠葉都冒出來了 等到夏天就很茂盛 春天開花夏天結果-秋天就落葉 冬天就變成光禿禿的 非常的清楚 興茂或衰敗 晨昏眩晃-早上天亮了晚上天暗了 這些種種的景色 斯之種類 這些種種 豈非喧雜耶 這些都不喧雜 只有人 社會上的人 市井上 街上的人 這些才是喧雜 剛講的這些景色 都不喧雜 所以 故知見惑尚紆 觸途成滯耳 所以知道如果見惑還在-那麼所見所聞都是煩惱 所以叫具縛凡夫 具縛凡夫 所有的煩惱都在 或者叫見一處住地 比如看這茶杯 是不是茶杯 是 好不好看 好看 誰的 我的 好看 我的 這就有執著了 唉呀 真好喝 多喝二口 這都是執著 多喝二口 好喝 就貪心 我有沒有貪心 你說拿去吧 不給你喝了 為什麼不給我喝 不高興了 這不是煩惱 這個煩惱每看一個東西-茶杯是這樣子 所有東西 這衣服也是一樣 每一樣東西看到以後-都會把我執投射在上面 我的腦袋 我的衣服-我的思想 我的茶杯 我的眼鏡 我的講義 都是我的 我的寺院 我的信徒 我的 我的 我的國家 都是我的 如果有人跟我的概念違背-就起憎恨心 我的就會起貪欲心 所以如果沒有會道 在市井上看到的這些人物 講到你家裡面的事情-寺院裡面的事情 信徒的什麼事情 幹什麼的事情 這些讓你煩心 到了山裡面 看到這些鳥獸雲霧 看到這些山峰 一樣也起煩惱 只不過世間的煩惱-比較粗重而已 在山裡面的煩惱比較輕 可是在無明的範圍 在無明的立場-在我執的立場裡面 都是一樣沒有脫離 所以叫觸途成滯耳 你碰到的 所有路上碰到的-全部都是煩惱 都是壅塞的 為什麼 沒有真正的會道 破除我執 所以說明重點 不在住山不住山 重點是有沒有會道 沒有會道 所見的一切 不管山裡面或市井裡面 都是煩惱 這段是這個意思 我們先休息 下節課再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