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 題:永嘉集第17集 主講人:惠空法師 各位同學 今天繼續談永嘉集 上節課把奢摩他跟-毘婆舍那跟各位介紹 如果把奢摩他跟毘婆舍那-再回想一下 奢摩他的境界主要是以-惺惺寂寂這一顆覺明的心 達成到無心用的狀態 無心用是金剛經講的-不住色香味觸法而生其心 是根塵相對之時-已經沒有塵相 心已經不取塵相 毘婆舍那的重點是-在於全境成智 所有的外境都轉成了智慧 把一切根塵相對的智-轉成了覺性 用了比喻叫薪越多-所發的火就越旺 薪好比是境-火好比是智 所以境越多表示火越旺-表示智越深越大 這是講到毘婆舍那的操作-薪火之喻 薪火之喻後面說明了-為什麼境能轉成智 道理在於一切法-是緣生所現 緣起所現 緣起無自性則空-空即是智 空由一切外境萬法無性-緣起空的道理 轉到了境轉成了智-從境轉成空的理 由空的理與一切色心平等-空理轉成與色心平等的智 引用色相無邊般若無際的話-來證實這個道理 今天要講的是優畢叉-優畢叉也是梵語 就是定慧雙運的意思 奢摩他可說是定-毘婆舍那是慧 優畢叉是定慧等運-定慧雙運 先把文字唸一下 「夫定亂分政-動靜之源莫二 愚慧乖路 明闇之本非殊 群迷從暗而背明 捨靜以求動 眾悟背動而從靜 捨暗以求明 明生則轉愚成慧-靜立則息亂成定 定立由乎背動-慧生因乎捨暗 暗動連繫於煩籠-靜明相趨於物表 物不能愚 功由於慧-煩不能亂 功由於定 定慧更資於靜明-愚亂相纏於暗動 動而能靜者-即亂而定也 暗而能明者-即愚而慧也 如是則暗動之本無差-靜明由茲合道 愚亂之源非異-定慧於是同宗 宗同則無緣之慈-定慧則寂而常照」 先唸到這個地方-先把這一段看看 這個文字很拗口-要從文字上來看 可能會分不清楚他的思路-以及文字的結構 黑板上寫了一個表-看這一個表解釋會比較清楚 看這個表-請看這個地方 把這段文字-分成兩排來說明 這邊是-亂動定靜寂空性 這邊是愚暗-慧明照幻有 這個文字敘述起來很複雜 可是這樣一列出來-就很清楚了 就知道這一段文字-要講的是什麼東西 亂跟愚是凡夫身心的狀態-亂是生死流轉 愚是執著種種生死的相-生死的境界而不能夠覺醒 這就是愚-這是凡夫的生命境界 動跟暗-就是我們的心 凡夫的心-因為一直不停的攀緣躁動 內心識心的了知是愚痴-暗昧暗鈍的 不能契入於覺悟-所以叫動暗 透過定-定就是奢摩他奢摩他就是定 透過毘婆舍那-就是慧 於是透過了行-透過定慧 使得亂動-轉成了靜 透過了慧的毘婆舍那的覺觀-使得愚暗轉成了明 定慧是工夫-修行 禪行 禪觀 明靜是所得到的-覺悟 功德 把明靜定慧跟毘婆舍那-奢摩他結合起來看 靜就是寂-就是惺惺寂寂的寂 就是無心-寂就是無心 這個照是全境即智-智才能照 一個是無心-一個是全智 全智就是幻有-寂照 寂寂就是空性 這一條線是定-這一條線是慧 在文字裡面把定慧-跟明靜交叉統合起來 看這文字 「愚亂相纏於暗動 動而能靜者-即亂而定也 暗而能明者-即愚而慧也」 這個時候-下面講 如是則暗動之本無差 暗動之本無差是說-我們身心的狀態 暗動愚亂是凡夫-身心的狀態 他把愚痴以及愚昧昏暗-跟躁動統合起來 都變成一種妄想分別 把靜明跟定慧都統合成-一種寂照的智慧 從寂照這邊-因為寂寂之中必然有惺惺 在全境即智中-必然有相應的空性 沒有空性沒有靜-沒有無分別的智慧 就不可能有幻起的覺性 在這時把明靜跟-定慧轉成一體 所以講-「如是則暗動之本無差」 就是凡夫的境界-其實根源是一個 「靜明由茲合道-愚亂之源非異 定慧於是同宗」 所以說奢摩他是止-毘婆舍那是觀 優畢叉是止觀雙運-或是止觀等運 在這裡面就從 「暗動之本無差-靜明由茲合道 愚亂之源非異-定慧於是同宗」 在這四句話裡面 把定慧也就是奢摩他-跟毘婆舍那結合起來 如果思惟永嘉禪觀的體系 可以看到在奢摩他裡面 永嘉大師在奢摩他-運用了比較長的文字 敘述運心的過程 在毘婆舍那有忘塵息念-簡細心 六料簡 都是實際很具體的說明運心-心識的轉換的過程 到了毘婆舍那的時候 只有一個境非智而不了-智非境而不生這一段 境智相泯運心的這一套理論 顯得比奢摩他要簡短簡略 可是他們還有一個共通點 對於運心的過程有一個-彷彿其狀的比喻 心的轉換好像可以琢磨到-是可以比擬出來 是可以形容的東西 在奢摩他用一個比喻-如火得空的比喻 用空跟火來比喻-覺性跟妄想的關係 在毘婆舍那時-用薪跟火互燃的比喻 來形容智跟境的關係 可是到了優畢叉-就沒有這個比喻了 優畢叉當然按照道理講-也是可以比喻 或許顯得比較不是那麼-容易善巧比喻 尤其奢摩他運心的過程-講得比較細膩 毘婆舍那是進入相泯的那一段-顯得比較簡略 到了優畢叉-基本上運心的過程 轉換成純理論的申述-就是講的這一段 從這裡可以看出這一段文字-要一句一句講比較拗口 我們把他列在黑板上 這一段敘述的過程說明 看黑板的兩條路線-就知道這裡面敘述說明 凡夫的狀態是暗動愚亂 愚亂跟暗動透過定慧的引發-就得到明靜的覺性 這裡面有一個轉的過程-在什麼地方? 動亂跟定靜-愚闇跟慧明 是獨立的話-怎麼會合在一起? 轉的這一段話是 動而能靜者 暗而能明者-這句話是轉的關鍵點 動可是馬上能夠明-動而能靜 暗而能明 能夠暗動中體會到-本身具有靜明的特質 除了這個以外 永嘉大師在一開始的時候-也埋伏下這一個思惟 就是-「定亂分政 動靜之源莫二 愚慧乖路 明闇之本非殊」 這裡面已經埋下了這個關係 到了這邊明暗動亂-其實是一個東西 所以說-暗動連繫於煩籠 暗動其實是凡夫愚昧的一體 靜明也就由暗動的一體-轉成定慧的一體 這是從文字上-巡視他思惟的脈絡 把這一段文字-再疏理一下 由凡夫的動亂-轉成定靜 由凡夫的愚暗-轉成慧明 在這個當中-因為愚暗動亂是一體 相關使得定慧-以及靜明合成一體 靜明就是前面所說的-奢摩他毘婆舍那 於是在這個時候把-奢摩他毘婆舍那統合起來 奢摩他指向空寂-毘婆舍那指向緣起的覺觀 這樣把優畢叉-定慧等運的思想建立起來 這是看這一段文字-所得到的理解 下面永嘉大師就具體的 把奢摩他毘婆舍那-優畢叉三個統合起來 作一個綜合性的說明 「寂而常照則雙與-無緣之慈則雙奪 雙奪故優畢叉-雙與故毘婆奢那 以奢摩他故-雖寂而常照 以毘婆舍那故-雖照而常寂 以優畢叉故-非照而非寂 照而常寂故說俗而即真-寂而常照故說真而即俗 非寂非照故杜口於毘耶」 這邊看得很清楚-在黑板可以看到 這一邊奢摩他 定-是寂而常照 毘婆舍那是照-照而常寂 優畢叉把這兩個合起來雙奪-非寂非照 可以說亦寂亦照-也可以說非寂非照 從最後這一段話裡面明顯的 所謂優畢叉是把奢摩他 毘婆舍那 以空跟幻有-兩個定位統合起來 就埋下了在觀心十門所講的-一心三觀 一境三諦的道理 從這裡可以看出 永嘉大師的禪法-與天台的一心三觀 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後來天台宗的一位祖師-對永嘉大師作了註解 這一段優畢叉算交待過去了 這一段再說明是它的核心 如果要理解它的核心-就是黑板寫的這兩條 這兩條怎樣綜合起來? 動而能靜-即亂而定也 暗而能明者-即愚而慧也 如是則暗動之本無差-於是把暗動靜明統合起來 就是這一句話-動而能靜 為什麼或許還不是很清楚 為什麼動而能靜-即亂而定 暗而能明 即愚而慧-就把它會合起來? 比方這是什麼?原子筆 佛法的經典裡面每一句理論-都可以用原子筆比喻 如果在理論上面-原子筆講不通 所有的理論都講不通 同樣的換這毛巾 換黑板-換地上的螞蟻 所有的理論用任何一個法-都要能夠說得通 都要能夠說得結合起來-這個理論才通 所以用這個筆來比喻 這個筆就是黑板上所講的 動亂 定靜 愚暗 慧明-是寂照 也是空性 也是幻有 完全符合黑板上的道理 我們舉例說明-怎樣看這個問題 一定要從這樣的理解中-才能真正掌握到佛法的旨趣 比如來看這個是什麼?-原子筆 就拿從認識原子筆-這樣的認知立場 相信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認為這是原子筆 紅色原子筆-這樣的認知是沒有問題 這樣的認知就是凡夫的認知 而這樣的認知-當成是真實的紅色原子筆 這樣的一種認知-就是一種愚痴 為什麼是愚痴-因為它不是原子筆 沒有一個原子筆-把它當作原子筆就是愚痴 為什麼?它是塑膠-是一個紅的染料 它是由眼睛所見的-一個虛幻的境界 這就是愚-為什麼會愚? 因為心跟境在一種-無明的妄動中去執取它 這是動 亂-心在流動 所見到的境界就不真實-這就是動 亂 認知這個法是真實的-這裡面就有亂跟愚 知道原子筆是緣起空性的-這時是心所現的 是心去緣起的境-心不去緣起 境就不現 心不動 境不現-就是定靜 這時候在定靜之下 這原子筆就不被-緣起為原子筆 這原子筆外在的境界-就不是我們認知的原子筆 這境界就沒有了 比如現在修禪觀-我所認知的原子筆就沒有了 雖然你們看到是原子筆-是你在心的愚亂之下的境界 在我心的定境下我所見的-原子筆不成為原子筆 原子筆不成為原子筆之後-又轉成了智慧覺性 不妨害它的境界-原子筆的境界想 這就是慧明 原子筆跟身心結合成一體了-都轉成了理的境、智慧以後 這時原子筆就有覺性-因為它跟我的心轉成平等 它不是原子筆-我的身心也不是我的身心 原子筆沒有原子筆相-我的身心也沒有我的身心相 這時所有境界都轉成-同一個覺性 空性 這時原子筆就轉成了-覺性的智慧 這時原子筆就是慧明-就是照 從文字上了解到 它是從現前一切法的-境界開始敘述起 說明現前的一切山河大地-根身人物種種境界 由六根六塵生起的萬法-透過奢摩他 毘婆舍那 一切的萬物都趨於泯靜-趨於泯靜以後最後匯歸一起 變成寂而照 照而寂-非寂非照 定慧等運的境界 這就是優畢叉 優畢叉的要點是從-這二個定慧的進入 再把定慧統合起來-就是優畢叉的主旨 文字看起來很拗口-事實上理路就是如此 看文字時如果不能掌握-從畫的表的理路去理解 就可以得魚忘筌-不被文字的拗口所局限 掌握旨趣就可以了 最後可以看得很清楚-永嘉大師自己下了一個結論 就是「寂而常照則雙與-無緣之慈則雙奪 雙奪故優畢叉-雙與故毘婆奢摩 以奢摩他故-雖寂而常照 以毘婆舍那故-雖照而常寂 以優畢叉故 非照而非寂」 最後說 「照而常寂故說-俗而即真」 這個照而常寂-就是奢摩他 寂而常照-重點是照 故說真而即俗-這是毘婆舍那 「非寂非照故杜口於毘耶」-這是優畢叉 是止觀等運 後面這六句話可以說是 永嘉大師對於永嘉的奢摩他-毘婆舍那優畢叉 做了最清楚的一個總結-就是這一段 由這一段總結 「照而常寂故說俗而即真 寂而常照故說真而即俗 非寂非照 故杜口於毘耶」 這個俗而即真真而即俗-又分明清楚引申出下面所講 觀心十門裡的一心三觀-以及一境三諦的思想體系 到此非常清楚的看出-永嘉大師的奢摩他毘婆舍那 非常明顯合乎了天台-一心三觀的理論架構 這是在學習永嘉禪法-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下面問題很大 永嘉大師是禪宗的門人-故然他是在六祖門下悟道的 從他的證道歌裡面看出來-他也自許是六祖的弟子 他說自從認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關 所以他自認為從六祖-下面得到啟悟的 因為他在去六祖之前-都是學習一心三觀 而且也以天台的止觀-做為他修行的一個契入 他是用天台的止觀-而且契入到相當層次以後 到見了六祖面以後-幾句話一談言下大悟 所以他教導學徒的理論裡-把一境三諦思想體系拿出來 做為統攝教導後進的-禪觀思想體系 應該不覺得奇怪-不會覺得突兀不吻合的感覺 事實很相應 從這問題裡面使我們-思考到天台的禪法 一心三觀本身與-純粹的毘婆舍那 與純粹的般若的思想-不完全相同 與法界性思想不完全相同 天台思想的架構與-禪的思想架構又不完全相同 天台的禪觀思想怎麼樣-與禪宗的禪觀思想相結合 可以說是個人及中國佛教-在修行的路途中 急待於解決的思想-也是非常有意義的思想問題 天台宗的長處-在於思想體系清晰 修行次第清晰完整 禪宗的弊病-就是天台宗的長處 禪宗的弊病就在於-理路各家都自成一套 而且理路不清楚-離開文字言說 公案各方面沒辦法-有一個條理的體系思想 這也是禪宗的特色 可以看到禪宗的祖師-先講悟 一悟了以後-就脫離了語言文字 而且就是要人先悟-然後悟後再修 悟後修所見的境界-就是脫離語言文字的 天台宗是要人逐步-層次從理論思想進入 天台宗祖師不管是慧思大師-慧遠大師還有智者大師 都是從經典上面的啟發-悟出來的 等一下會談到這個問題 禪宗的祖師先重實踐-重直接的悟 天台宗是重經教 從經典上的理論闡述教法-的法性層次而開展 造成二個宗派禪觀的-大異其趣 今天讀永嘉的禪法 可以看到在思想體系完全-以天台的一心三觀做為框架 可是在修行的理路上 又不完全用天台摩訶止觀-中論的解析的進入入手 奢摩他的契入 永嘉大師把奢摩他定位在-俗而即真 定在一種真空的定位 真空的定位-雖然說是定 按照永嘉大師的定位-它已經到了空性 這空性跟天台摩訶止觀的-禪觀確實不一樣 永嘉的禪法是從觀心念-所謂惺惺寂寂下手 以心念本性的惺惺為主體-所開展出來的覺觀力 上次用了正覺宏智禪師-以及圜悟禪師 教導弟子要迴光返照-要體究的說明 來說明他跟禪宗代表性祖師-禪觀契入相吻合的地方 相對來看智者大師-修空觀的契入點 是用天台的四門不生-觀法的不生而契入的 所以一再的強調-提醒注意這個問題 就是從奢摩他的角度契入-跟禪宗迴光返照體究默究 從究字立場來看-從體字的立場來看 惺惺寂寂是完全契合-於體究默觀的契入點 他以惺惺為主的理論-又與疑情 與究完全吻合 智者大師的中觀契入裡面-有很深厚思維的理路進入 永嘉的惺惺寂寂完全是-從心的覺性的不思惟 沒有文字思惟的契入 有文字有理論的思惟-是對於法的一個契入 是對於法性 對於塵的分別-分析的契入 沒有分別的惺惺-是一種對於心性離開塵 離開法離開文字-的一種契入 反覆強調惺惺寂寂跟智者-大師中觀的方法差異 為的是要說明永嘉禪法-不全然是天台的思想 它還是禪宗修行的指南 從又是禪宗的契入-又是天台的體系 就給一個很好的思考 禪宗跟天台宗-在這地方產生交會 這話題非常有意義 我們下節課再來談 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