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 題:永嘉集第14集 主講人:惠空法師 各位同學 上節課談到 在由奢摩他進入到-毘婆舍那的過程中 有二個問題要詳細思維的 奢摩他基本上-還在意識的層次 它是在定的狀態中-這個比較好了解 到了奢摩他的圓滿狀態 恰恰用心時 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 常用恰恰無 在恰恰無心用-是用心卻沒有心用 就是對境而沒有境相-對境而不取塵相的狀態 這就是金剛經講-無住身心 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生其心 請問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生其心 生的是什麼心? 就是色聲香味觸法-已經被銷解無相之心 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一點 第二點是-當進入到毘婆舍那以後 由智照境而後-境轉成了智慧 境照智 再進一步的境照境 由境照境而轉成了-全境為智的禪觀過程 山河大地都是智慧-源頭的一個理論 中間轉換的過程裡 毘婆舍那最後是-全境為智的理論 一開始是先承續著-在奢摩他的基礎之上 恰恰無心用-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生其心 惺惺寂寂的-覺性極致之下 這時外在的色相六塵-與意識的心統合了 沒有色-也沒有心的差別 色心到達了統一的狀態以後-就沒有了內外 這個在上節課談到 在奢摩他的狀態之下-對境而沒有塵相 到毘婆舍那的色心相融統一-內外無別混泯的過程中間 很重要的問題是-六根取六塵的功能被銷解了 就是這個問題 比如這是一支紅色的原子筆-這是一個白色的小茶杯 拍手的聲音-這些聽到的聲音 看到的茶杯-原子筆的相狀 這就是塵相 可是在這個禪觀之下 茶杯跟鉛筆盒不但沒有塵相-反過來它已經變成智慧覺性 沒有色心根塵的差異 轉成全部都是覺性-都是禪觀 這是一個重要的思惟 這些塵是怎麼轉成了心色的關係 關鍵在這個地方 這個問題再重複就是 從奢摩他的恰恰無心用 到毘婆舍那的色心相融合-沒有色心差別 這個轉換是怎麼轉換的 根塵的作用是怎樣銷解掉 這是第一個要解釋的問題 這個問題不解釋-這個禪觀就沒有辦法突破 奢摩他到毘婆舍那-的突破點就沒辦法掌握 這是一個最重要的關鍵 第二個要談到的問題是 為什麼山河大地會轉成-全部都是智慧的覺性 背後的理由何在-這是第二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永嘉大師在-理事不二這一章講得很詳細 在奢摩他也分析了一段-就是一切法是因緣生 用這個立論來說明這個問題 這問題後面會詳細講 第一個問題是根塵結構-怎麼被銷解掉? 第二個是為什麼山河大地-可以轉成智慧? 外在的無情可以轉成智慧?-這是第二個問題 理由立足點在什麼地方? 二個問題是永嘉禪法毘婆舍那 可以說是整個永嘉禪法-最核心的二個理論架構 第一個問題比較牽涉到-既含有理論的架構 而主體性又實在是-運心的一個操作 每個人都有生住異滅的心 修行禪觀的時候 修奢摩他 修毘婆舍那-要運轉我們的心 運心實際上就是-運轉這一套理論 這一套理論就是運心過程中-心識解說這個結構 所以要把這一個問題-進一步借用教理詳細說明 請看黑板 我們用兩個理論的架構-一段文字說明來解釋問題 大家一定要把問題-一次抓清楚 在日常一般人的狀況中-看到的是一支紅色的原子筆 看到的是一個-白色的小茶杯 聽到的是-拍手的聲音 這是一般凡夫的狀態 根塵相對的時候-就取茶杯相 取原子筆相 取拍手的聲音相 因為這樣就淪落生死-輪迴生死造業 人家來拿我的茶杯-把茶杯摔壞了 我就會起煩惱 人家說你怎麼那麼吵人-隨便亂拍手 我就起煩惱就會造業-罵人跟人打架 一旦取境-就會順生死流轉而下去 所以我們要逆轉-使不取境 用毘婆舍那奢摩他禪觀 使得在看到杯子的時候-沒有杯子相 看到鉛筆原子筆時-沒有原子筆相 沒有紅色相 聽到聲音沒有聲音相 這時候就是色心的界線-混融掉了 根塵取境的功能-被銷融掉了 永嘉禪法的毘婆舍那就-具有銷解根塵的結構 人一生下來-就有根塵的關係-這是天生地長的 這關係把它銷解掉 色心-外在的色跟內在的心就混融 內外自他無別 這個轉換由一般凡夫的-根塵的取相 到達六根六塵的關係銷解掉 今天是第三次-說明這個問題 問題要聽懂才知道-到底解釋這是什麼意思 在佛陀的經教裡留下了很多-對這方面問題的解說 舉二個最具有代表性 一個是佛陀的根本教法-十二緣起 一個是非常具代表性的論典-起信論裡的三細六粗的概念 我們來說明三細六粗-業相 轉相 現相 業相是賴耶的自體-轉相是賴耶的見分 現相是賴耶的相分 由現相現起了山河大地 見分升起了身心-然後我們去執取 智相是對於所現起的-山河大地第一次去認知到 由現相所現的山河大地-去執取就是智相 所執取的山河大地的境界 會隨著心識的流轉-會相續生生滅滅 比如前面這個柱子 黑板-這實在 今天看這個黑板非常真實-這就是相續 大地這麼堅實-就是相續 如果我們進入禪觀裡-就會發覺到 這黑板是剎那遷流的 當禪定再深的時候就發覺到-其實它沒有在動 它不但是剎那遷流-而且它沒有生起 這個時候就從相續到達智相 執取相是在相續上-再取妄執 把相續相固定住-變成真實的 它本來是剎那剎那的東西 我們把它變成一個-完整的東西 就在相續相上再生起-一個虛妄的執取 這本來是沒有的-沒有的法升起有 沒有的法連續-連續變成虛妄的執取 就像電影 電影是把很多鏡頭連串起來-變成活生生的一個人 相續相就是把一個個-小小的鏡頭連續起來 變成活生生的山河大地 我們就在這上面起了人眾生-活生生的生命境界 有了人、有情這些活動境界-就起了名字相 執取相就執取了-真實的萬法 今天透過禪觀-從禪定裡 從執取相開始向前溯-穿透執取相、相續相 一直穿透智相到達現相-這個部分就是賴耶了 這個部分是在現相的當下 外在的山河大地-還在那個地方 可是就我生命的主體-智相不動的時候 這時山河大地在 我這時已經不分別山河大地了 意識已經開始在模糊了 見外在身心世界時-心已經得到一種解脫 心已經不分別它了 這時候基本上是在禪定狀態 恰恰無心用的狀態-奢摩他 是對於色聲香味觸法-已經不加以執取了 相續跟智相-已經慢慢的淡掉 再進一步是對於外在山河大地-開始慢慢地轉化成智慧時 這時就不是我不去分別它了 而是這個柱子地板桌子黑板-它已經轉成智慧時 這時就碰到了現相 不去分別只是-智相主體不去分別它 還是我生命的主體 可是外在的山河大地-已經到達現相 山河大地已經在動轉時 這時毘婆舍那已經-進入到賴耶的成份 整個山河大地-都是相分所現 就一點一點相分把它轉-慢慢轉慢慢轉 有一個問題 山河大地無窮無盡-何年何月要把它轉成智慧? 第二個山河大地不實在-怎麼樣轉成智慧? 山河大地是-人見了是水 天見了是琉璃-鬼見了是膿血 地獄中見的是火炭 這山河大地怎麼轉它 而且山河大地無窮無盡無邊-怎麼轉它? 這是一個問題-這問題等一下說明 第二個就講到十二緣起 無明緣行 行緣識-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入 六入緣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這裡面識相當於-阿賴耶的識體 名色相當於智相-相續相這個地方 六入就是六根 六根跟名色-其實就是這一段 到了觸就開始計名字相 我們從六根切進去以後 金剛經上講 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生其心-就是這時把六入切掉 六入切掉以後就混同到-進到名色 名是心色是法 心色統一-這時六根不產生作用 從六入進到名色-就是色心統一的狀態 因為六根沒有了 只有色心的互相對待-就是色心統一 然後從名色進入到識 識講淺一點-是投胎的心識 就是中陰身 講深一點-是阿賴耶 識從那裡來? 從無明緣行流轉而來的識體 這是由無明染污的心識 所以解構色心的差別-就是十二緣起裡的六入 從觸-觸就是看念頭 從六入觸轉到名色-轉到識 轉到這部分 這一段的銷解-從這邊溯流而上 一直的涅槃還滅-溯源而上 從六根一直溯源-到心的源頭去 就是三細六粗 起信論裡的執取相 相續相-智相轉到了賴耶的現相 這一段心識的轉換-三細六粗以及十二緣起 說明永嘉禪法裡的奢摩他 以及毘婆舍那-從恰恰無心用 無心恰恰用 不住六塵一直轉換-到色心一體 色心不二 以及轉到內外一體無別-然後轉到境照智 然後全境即智-皆智的狀態中 這就是銷解根塵的理論-就是從這邊溯源回去 這是心源-這是流轉生死 從流轉生死溯源往心的源頭-清淨覺性 就是這一段 對於這一段話-剛剛下了一個問題 第一個-我們把一切境界轉換成智慧 境界無量無邊無邊佛國土-請問智慧怎麼轉? 第二個-外在山河大地其實沒有實體 它是虛幻的-怎麼轉它? 這個轉是什麼意思?-是說根塵的關係 今天講永嘉禪法是轉根塵 根塵的關係-乃由無明流轉而有 什麼無明流轉? 業是無明妄動後而有業相-這就是無明 所以三細六粗跟十二緣起-都是無明 是由無明流轉而成就的 三細轉出來六粗-無明轉出來十二緣起 即根塵的結構 就是智相 相續相 執取相-計名字相 以及六入觸受愛取有-這樣的結構就是無明的表現 三細六粗以及十二緣起-本身就是無明 每一支都是無明-每一支都有無明的成份 每一支是無明分別的表現-無明不同形相的表現 今天要覺悟要成佛-就是要破除無明 假借觀智-將外境銷減 真觀滋生-是借著觀智把外境消減 然後讓外境也產生智慧 實則是假智境之轉化而銷解-根塵的無始結構-無明 在轉換的時候-不是單單轉換境 其實是轉換根塵的結構-轉換這個結構 在流轉生死的時候 三細六粗就是-一個堅固的結構 無明緣行-行緣識投胎心識 然後到母胎裡-到生出了六根 六根就接觸六塵-六塵就會產生感受 感受就會愛著-愛著就會起煩惱 煩惱就會造業 這是一個千古不變-天地自然生成的生命結構 這是任何人任何一個有情-無始以來就必須接受的結構 像人生下來有二顆眼睛-眼睛長在前面 不是長在腦頂上-是一樣的道理 一個天然的結構 今天只是借著根塵相對應時-把這個結構慢慢銷解 因為根是虛假的-塵也是虛假的 身心是幻假的-業報所形成的 外在的山河大地-也是由業報所現的 借著現在的根跟現在的境-互相運作以後 因為現在只能依靠它-境 借著現有的境-互相的交錯以後 把它們的結構銷解掉-把無明銷解掉 這個時候根也沒有了-塵也沒有了 這時山河大地-不成為山河大地 自我的身心-也不成為自我的身心 這時候內在的身心不存在-外在的山河大地也不存在 這時何論-所謂的山河? 是鬼的膿血-還是地獄的火炭 還是天人的琉璃 還是人的水都不重要 重要是這一切的外境-已經轉成智慧 無邊的佛國土都在智慧裡面 膿血火炭琉璃空氣-這些都不重要 也都是虛幻的-乃至佛國土都是虛幻的 只是一個清淨智慧而已 重點是境智的轉換 其實是在境智轉換的過程中-不是要轉換境 是轉換境跟智-根跟塵的結構 今天好像要把境界-一直變成智 其實不是 重點是在由智慧照境-而使這個境轉成了智 境所轉成的智又來照智 這個境所轉成的智又來照境-變成境照境 好像這樣子操作-是要把境轉成智慧 其實不是 在轉換這個境的時候 其實重點是轉換境跟智-根跟塵無始以來的結構關係 當這個結構關係銷解之後-根塵及無明 銷解了根塵的結構-就是銷解無明 根塵銷解-意識賴耶也被銷解 今天借根塵的銷解 從無明的流轉-逆反到覺性的開顯 從這逆反到銷解掉無明 最後這是無明 業相的最前面也是無明 所以看這一段時-不要忘掉這一段文字的說明 如果看這一段忘掉文字說明-對禪觀會落入一個誤區 就是剛講的 外在山河大地都是虛幻的-怎麼樣取智慧 無邊無盡怎麼樣把它銷解完 當銷解到現相的時候-就知道山河大地根本不存在 山河大地是由現相成就的 銷解到現相時-山河大地就崩解了 沒有山河大地時就不需要-山河大地這個境界了 這一點非常重要-重點是要銷解根塵的結構 因為這個結構-所以引起了這個結構 山就是這個結構 這個結構本身-就是無明的結構 這是禪觀的心法-是禪觀最核心的思想 這一段文字一定要-牢牢的記住 再回來把毘婆舍那文字銷解 請看到390頁下欄-毘婆舍那的地方 「夫境非智而不了 智非境而不生-智生則了境而生 境了則智生而了-智生而了 了無所了 了境而生 生無能生-生無能生 雖智而非有 了無所了 雖境而非無-無即不無 有即非有」 最後結論說-「有無雙照 妙悟蕭然」 在有無雙照之下-這就是妙悟 「如火得薪 彌加熾盛 薪喻發智之多境-火比了境之妙智 其辭曰-達性空而非縛」 知道一切法是緣起性空的-可是不寂靜在這個空裡 因為落入空就被縛-被空所縛 雖緣假而無著-雖然緣起一切境界 卻不染著-不落入流轉 有無之境雙照-有無雙照 中觀之境歷落-有無雙照就是中觀 非有非無就是中觀 下面是對於智境-再一次即境空掉 若智了於境 即是境空智-如眼了花空 是了花空眼 這是把境空掉了 若智了於智 即是智空智-如眼了眼空 是了眼空眼 這是把智也空-前面是把境空 這是把智也空了 「智雖了境空 及以了智空 非無了境智 境空智猶有 了境智空智 無境智不了 如眼了花空 及以了眼空 非無了花眼 花空眼猶有 了花眼空眼 無花眼不了」 這個文字很拗口-其實意思很明白很簡易 它分成三段-第一個是境空智 第二個-智空智 有境空智跟智空智-還有一個了境智 是有一個了境空-以及了智空的智慧存在 這一段文字簡單講到這地方 下面介紹禪宗裡-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二位禪師 個人比較喜歡他們的語錄 就取他們的話來對照-毘婆舍那禪觀的理論 有南宋初期的宏智禪師-跟北宋末期的圜悟禪師 上一次講奢摩他時-也有舉二位禪師的語錄 跟奢摩他運心的比對 先請看圜悟禪師的 「二六時中轉一切事緣-皆成無上妙智 豈假厭喧求靜-棄彼取此」 圜悟禪師的文字比較多 就簡單的-舉了他第一個標中 跟這邊旨趣-最相應的一段文字 二六時中轉一切事緣-皆成無上妙智 事緣就是這邊講的境-妙智就是這邊的智 也就是境塵智 剛剛講轉一切事緣-事緣就是境 成無上妙智的智-就是這個智 就是毘婆舍那所講的-全境即智的思想 詳細不多談 因為圜悟禪師還有很多思想-就介紹到這個地方 再看下面 「於日用中 當自參取-萬境萬緣皆為自己入路 一塵中透脫-遍界皆是大寶藏 發此蘊奧 八萬塵勞-皆八萬波羅密 轉物歸己 隨處了心-並為作功夫處 是故古德道 山僧為汝發機卻有限-不如他山河大地一切音聲 及自己心念所起 乃文殊普賢觀世音妙門」 這也是談到-境跟心的關係 第一個萬境萬緣都是-自己契入覺性的入手處 第二個一切塵勞-都是我們的寶藏 都是所謂的波羅密 一塵中透脫-遍界皆是大寶藏 八萬塵勞皆八萬波羅密 當我們匯達時-一切的境界 塵勞就是六塵境界 就是波羅密-就是般若智慧 所以說轉物歸己隨處了心 物就是己-所以物我一如 自他無別-色心一體 並為作功夫處-是故古德道 山僧為汝發機卻有限 不如他山河大地一切音聲-及自己心念所起 其實自己當下的心念以及-山河大地就是悟入的源頭 這一段處處都講到-境跟智是一體的 六塵跟我們的覺性是平等的 怎麼樣把它轉過來-是修禪者主要努力的方向 這是圜悟禪師-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下面看正覺宏智禪師-談有關這方面的問題 我們舉幾段 「混融不隔越-箇是諸佛出生處 箇是山河大地建立處 有情也恁麼地出生-無情也恁麼地建立 所以道情與無情共一體-處處皆同法界真」 這邊的重點頭一句話叫作-混融不隔越 混融就是相泯 不隔越-什麼叫隔越? 色心有差別就是隔越-自他不同就是隔越 根塵對立就是隔越 混融就是色心不二-自他一體根塵相泯 這才叫混融不隔越 混融不隔越-就是把識心打破 根塵的結構體 無始以來無明所流轉出來-根塵結構體把它打破 這就是諸佛的出生處-就是山河大地的建立處 有情是從色心無二色心一體-根塵不二這地方建立 無情也是這麼建立-所以有情無情是一體的 有情無情共一體-處處皆同法界真 不隔礙以後就是法界-就是真實性 這是第一個第一段 第二個 「心是根 法是塵-兩種猶如鏡上痕 塵垢盡時光始現-心法雙忘性即真」 這邊是說心就是智-法就是境 其實根跟塵都是鏡上面-的痕跡 都是虛假的 心性的覺性本光才是真實-塵垢盡時光始現 根塵都是塵垢-其實根跟塵都不是真實的 都是鏡上的痕-不是真正鏡的本身 塵垢盡時光始現-心法雙忘性即真 我們現在是用我們的光-我們的心去照塵照境 用光照智照境-就是用心去對塵 其實境跟智-互相轉換的過程中 不是真正有一個境有一個智 因為在生死輪迴當中-已經落入無明流轉的結構體 三細六粗跟十二緣起-的結構體裡面 已經落在這個地方了 我們今天所處的境界-就是根跟塵 所以必須要在-根跟塵的基礎之上 站在這個基礎上-逆反根跟塵的結構 向無明的源起流轉處-溯還回自性本心 自性本心是我們的覺性-佛法常常用光來比喻 一切根跟塵最後都無相-化成心光 所以塵垢盡時光始現 為什麼?到後來根跟塵都不存在 根跟塵都沒有了-都銷融掉了 就是一個清清淨淨的覺性 根跟塵是落在什麼地方? 在三細六粗所落的就是-執取相 名字相 相續相 要是在十二緣起-就是六入觸受的層次 要是一直落入-根塵的結構上面 就落入執取相 計名字相-起惑造業相往這邊走下去 如果在十二緣起中 落入六入觸受-就會愛取有生老死下去 根跟塵本身其實-是一個不實在的東西 它是在生死無明流轉中-一個虛妄的結構 我們今天打破這個結構以後-才能夠超越生死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 所以塵垢盡時-根塵消融掉的時候 覺性才顯現-自性佛性才顯現 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說明 看下面 「一切諸相即是自心-所以道 萬法是心光-諸緣唯性曉」 這一段所要闡述的問題是-一切外在的境或是塵 其實都是自心一體的 基於這樣的理由-才可以把外境轉換成覺性 也就是毘婆舍那說-全境即智 為什麼全境即智? 因為一切諸相一切外境-都是我們的自心、覺性 所以說萬法是心光 一切法本身就是-我們心性的光明 諸緣也是外境-一切的外境唯性曉 是由我們的覺性而明白的 性曉就是開展開顯 一切諸緣的本身-就是由自性所顯現的 下面還有兩段 「山河大地 草木叢林-皆是自心中所現物 便知道身反在於心中-若大海之一漚耳」 我們拿來用在剛剛所講-毘婆舍那的禪觀裡全境即智 山河大地草木叢林-都是我們的覺性 我們的心 現在把這個身體-當做智的體 這是錯的 山河大地的背後-才是真正的智 山河大地本身就是心中的物-當然可以轉化成智了 山河大地本身就是心中的物-它就是智體 下面一句說 「照與照緣 混融不二」 照就是智-照緣就是境 照與照緣 -混融不二 混融跟前面第一段講的-混融不隔越 就跟這邊-混融不二一樣 不隔越就是不二 照就是智-照緣就是境 所以心與心法就是法了 心與法吻合無差-也就是智跟境相泯除 相泯合的時候-沒有差別 吻合了 吻合無差就是一體 如珠發光-光還自照 在正覺宏智禪師的-語錄裡常常出現 如珠發光是什麼東西 就是智照境-跟境照智的比喻 珠好像是智-智發光以後 光還照 當境產生智以後-智還照境 還照智一樣道理 舉了正覺宏智禪師幾段話-其實很有深義 圜悟禪師這幾段話-處處都表現 從根塵的對立 隔越 差別-轉換到根塵混融不二不隔越 體會到智境的相融-最後智境也沒有了 根塵沒有了 智境也沒有了-最後剩下的就是覺性 今天講到這一段 對於理解大乘的禪觀-有很重要的意義 這裡面把大乘禪觀-一個核心的思想 就是解構根塵的核心思想 借著永嘉大師的-毘婆舍那這一套理論 引用了天台四念處-止觀義例裡面的智境相融 以及智照境 境照智-境照境的理論 還有根塵解構由-起信論三細六粗 以及十二緣起的-根本教理 再說明到根塵的解構重點-不在於解構這個塵而是在於解構-根塵的結構體 這結構體的背後-就是無明的本質 最後引用了圜悟禪師以及-正覺宏智禪師他們的禪語 透過禪師親自修行的境界-從證悟的境界裡開顯的體悟 講出的話跟我們所講的-理論性結合起來比對 都是互相呼應一體的 今天就把毘婆舍那-借著這幾段文字 介紹到這地方 今天下課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