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 題:永嘉集第12集 主講人:惠空法師 各位同學 今天繼續談-奢摩他章六料簡 上節課講到-六料簡前面五個 講完以後還沒有把奢摩他-的本文解說 六料簡是對於達成惺惺寂寂-進入初心以後 進一步深化寂靜-惺惺寂寂的力量 以及開展禪定智慧覺性-操作的方法 這是六料簡所要提供的理論 請看大正藏-390頁中欄第八行 「復次若一念相應之時 須識六種料簡」 一念相應 一念指著惺惺寂寂-初心的這一念 「須識六種料簡」 必須要識-識是了解 了知六種料簡-六種對比分析 對於惺惺寂寂的-對比分析 「一識病 二識藥-三識對治 四識過生 五識是非-六識正助」 識是要清楚的認知 清楚認知不是-只在文字上了解 要在心裡-可以清楚的感受到 文字所講的在心裡面-是什麼樣的感覺 這是緣慮 是病-這是昏昧 是病 這是寂寂 這是惺惺-這是藥 寂寂是對治散亂-惺惺對治昏昧 這種感覺就是對治-這就叫對治 寂寂提起來-散亂就慢慢消滅 這就是對治-體會到了 體會到心運轉的感覺-心的變化 特質 特性 要清楚在操作止觀的當下-一直不斷去體會它的感覺 常常跟一些打坐的居士們講 中國人講-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不要想說有高人一指點-就功夫神勇功夫大進 因緣到 點一下就開竅-這是有可能 轉一個彎就可以了 還必須要花很多時間-自己去揣摩 常常跟很多朋友講 不要只想到速成-教你一個方法就可以了 不是的 我常常告訴打坐的-很多朋友 要懂得理論 要實際懂得理論以後-才能夠深化 才能夠長遠由自己慢慢地-走下去不必靠別人 否則走一步-後面就不知道該怎麼走了 識是自己要去感受-自己去體驗揣摩那個感覺 「第一病者有二種 一緣慮二無記」 緣慮就是散亂心-無記就是昏昧心 「緣慮者善惡二念也 雖復差殊 俱非解脫 是故總束名為緣慮」 不管善念和惡念-都是散亂心 「無記者 雖不緣善惡等事 然俱非真心 但是昏住」 無記雖然不知覺-沒有善惡 就是昏昧 它不是真正的覺性-所以它就是昏住 「此二種名為病 第二藥者亦有二種 一寂寂 二惺惺」 什麼是寂寂 「寂寂謂不念-外境善惡等事」 我們內心 心收回來 不去緣取五塵-跟心的意想 六塵影像 「惺惺謂不生-昏住無記等相」 惺惺是從負面列-正面是保持一種覺知 覺的力量-覺卻不知任何物 覺知卻沒有任何的影像-就是惺惺 「此二種名為藥 第三對治著 以寂寂治緣慮-以惺惺治昏住 用此二藥對彼二病-故名為對治」 這就是對治 「第四過生者 謂寂寂久生昏住-惺惺久生緣慮 因藥發病 故云過生」 上節課也講過-用藥過量 這寫得很清楚 「第五識是非者-寂寂不惺惺 此乃昏住」 雖然寂靜了-可是沒有覺觀的力量 慢慢的覺知覺照力量很慢-要睡著了 【惺惺不寂寂此乃緣慮】 如果覺得你很清楚-可是感覺到心不寂靜 好像也沒有什麼妄想-可是沒有感覺到定的力量 雖然覺得並沒有-浮起什麼影像 可是心不穩定-沒有寂靜的感覺 表示不是真正的惺惺寂寂 很多人都是這種情況 他覺得沒有妄想-可是心沒有穩定的力量 就有問題 千萬要記住 你說我也沒有妄想 沒有妄想沒有錯-可是心很旺盛 沒有寂靜-這個不對 這其實在一種細微緣慮-而此乃緣慮 ◎ 【不惺惺不寂寂 此乃非但緣慮亦乃入昏而住】 這就是昏沈加散亂 或許會覺得昏沈散亂-怎麼散亂還會昏沈? 就是昏沈 睡覺作夢就是昏沈加散亂 睡覺作夢不就是-昏沈加散亂嗎 跟睡覺作夢一樣-坐在那兒打妄想 好像頭腦清楚 其實是在搞不清楚狀況之間 也不知道在想些什麼東西 這就是昏沈加散亂◎ 「亦寂寂亦惺惺 非唯歷歷 兼復寂寂-此乃還源之妙性也」 這是真正的還源-還源就是回歸本性 我們清淨的覺性妙性-很真實的覺性 「此四句者 前三同非 後一句是 故云識是非也」 上一節課講到這地方 下面看第六小節-識正助 請看中欄倒數第六行 「第六正助者 以惺惺為正-以寂寂為助 此之二事體不相離 猶如病者 因杖而行-以行為正 以杖為助 夫病者欲行 必先取杖-然後方行 修心之人 亦復如是-必先息緣慮 令心寂寂 次當惺惺-不致昏沈 令心歷歷 歷歷寂寂 二名一體-更不異時 譬夫病者欲行-闕杖不可 正行之時 假杖故能行-作功之者 亦復如是 歷歷寂寂 不得異時-雖有二名 其體不別」 這段是惺惺為正-寂寂為助的解說 從這段文字裡-先確立幾個問題 第一-裡面講一個比喻 說一個病的人要走路-可是身體很弱站不起來 必須要拿一根柺杖-幫他站住腳 拿了柺杖以後-一步一步往前走 柺杖比喻寂寂-走路代表惺惺 比喻講得很清楚 如果把比喻顛倒過來-把正助顛倒過來 寂寂為正-惺惺為助 就是人去走路拿柺杖 拿了柺杖以後-在那邊揮舞 有這種人嗎 如果是真的寂寂-就是寂寂拿了柺杖 如果只拿柺杖你不走-有沒有意義 柺杖有沒有意義?-沒有 所以重點在走-重點在走 柺杖只是幫助你走-雖然柺杖也在走 沒有柺杖也不能走 重點是要走-走才是目的 走才是解決問題的出路 這個比喻講得很清楚-修行的目的是為了要走 為了要使惺惺往前推進-寂寂只是一個輔助功能 只是要穩定惺惺 使惺惺能夠順利-往前推進而已 這問題已經很清楚 我們要知道-修止觀的目的何在? 修止觀的目的何在? 開悟 開發智慧也對-了脫生死也對 怎麼了脫生死? 就是要見到真理見到本性 怎麼見本性?-什麼東西見本性? 說明心見性 什麼東西明心?-什麼東西來見性? 用眼睛見性嗎?-用手來摸嗎?用心來想嗎? 明心見性-是什麼明? 就是惺惺作為-明心見性的主體 這才是覺 唯有讓我們的惺惺-一直往前推進 推進什麼?-使惺惺的能量擴大 惺惺一直往前走 就像病人拿著柺杖-一直往前走 一直走一直走 越走越遠-越走越遠 代表惺惺的能量越來越強 這個覺性越來越大以後-最後大到一個極限以後 碰 開悟了-到達心源 根本修行的主體根源-就在惺惺 惺惺是覺性的代表-本質就是這個東西 佛法叫還本溯源 就像人順著河往上走 走走走走-往著水流一直走 往水源一直走-走到最後 就走到一塊大石頭-水就從石頭裡面流出來 再往石頭裡面鑽 鑽鑽鑽鑽進去以後 才看到水就是從-地裡面流出來 當看到水從地裡面流出來-就知道那就是水源 那就是心性的源頭 我們從路上看那個水容易 你看那石頭怎麼鑽進去-就是要這樣鑽進去 一般人看就好像-看到石頭一樣 水從石頭縫裡面流出來以後-就看不進去 我們再往看-看看看進去 再看進去-再看進去 就像惺惺寂寂-一直寂寂惺惺 寂寂惺惺-惺惺寂寂 一直下去以後-就像把石頭撬開 撬開一直往裡面-把石頭炸開 一直往裡面看 一般人惺惺寂寂以後-心好像碰到一個昏昏暗暗 各位把眼睛閉起來以後-是不是什麼都不知道? 眼睛一片漆黑-心裡面什麼都不知道 眼前一片茫茫無知-這個無知就叫闇 心裡關起門-把心閉起來 除了眼睛黑以外-還知道什麼東西? 什麼都不知道 那個無知-就是所謂的無明 就是闇-就是我們的障 當你在惺惺寂寂-寂寂惺惺 就是在茫茫無知的心性中間 啟開像一塊大岩壁-中間那個石頭縫 慢慢往裡面鑽鑽鑽-鑽到最後面去的時候 石頭打開以後-就看到水源頭 覺性就顯發了 正助就告訴我們永嘉禪法-是真正禪宗的本質 從這邊看出來 很多人不知道永嘉禪法-禪的特質在什麼地方體會 以為永嘉大師以前是學天台-以為是天台的禪法 其實不對 禪的本質這邊看出來 就是從我們-心的當下一直的溯源 為了說明這一段 找了中國禪宗最有代表性-的兩位禪師的語錄 選幾段參考 這幾段跟這邊的惺惺為正-惺惺是覺性根源的意思 雖然不一定完全的符合-基本上是同一思惟同一取向 這裡面分成三段 第一類說明 這二位禪師都告訴我們-要往心裡面去觀照 他們用同一個名詞-究 研究的究 究字跟中國禪宗後來的參-跟這邊所講的看 或是我們講的寂寂 其實都是同一個-相同觀的力量 觀照的力量 重點在一個觀 是觀-同時又含有寂寂的成份 就是這邊的-寂寂為助 這是第一個-第二段說明在用功時 惺惺寂寂是在用功的-一個主要的方法 主要的一個作用 第三個是功夫到了純熟以後-是覺性顯發 從第三段裡面-功夫開展到後來 就是覺性顯發 就說明惺惺的力量特質 是跟最後到-功夫的盡頭呼應的作用 因為以寂寂為主的力量-一直的開拓 一直的增強動能以後-最後就會煥然大明 變成智慧之光覺性之光-照耀整個的山河大地 最後心性越來越顯現光明 這邊講就是這幾段 選幾段來對比思考-看一看就可以看到 這幾個禪師的用功方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非常的接近-有呼應的特質 前面這五段文是圜悟禪師 圜悟禪師是宋朝-非常了不起的禪師 作的碧巖錄很了不起-留有一本圜悟語錄 從圜悟禪師心要裡裁截幾段 他有一個很有名的徒弟-叫大慧宗皋 大慧宗皋禪師就是參話頭-話頭禪的大力提倡者 話頭禪就是由大慧宗皋禪師-提倡出來的 大慧宗皋是圜悟的弟子 第二個是宏智禪師 宏智禪師的年代-也是在北宋末年 主要在南宋初期的時間 時間跟大慧宗皋-是同等時間 可能年紀比大慧宗皋早一點 宏智禪師提倡默照禪-是曹洞宗的代表 圜悟是臨濟 默照禪在當時非常有名禪法 來看他們提的問題 兩位禪師都是歷史上-了不起的一代的大宗師 他們的語句 禪法非常值得-做參考 非常有價值 第一段藍色寫一-表示舉第一段的概念 兩位禪師都提出-修行要反觀內照 他們用忘緣體究冥心靜坐 冥心靜坐-就是讓心靜坐-要去體究 修行用功時-心要以坐為起點 然後在坐中-去觀自己的心 這邊用體究 體究之詞-究字在這裡面出入很多次 不一一舉例 究-再看宏智禪師 唯靜坐默究-也是靜坐默究 這邊是靜坐體究-這邊是靜坐默究 其實是一樣 靜坐默究跟忘緣體究的究-其實同一個意思沒有差別 可以非常清楚知道-二個人的究字 所指出來用功的特質-是同一個特質 就是惺惺寂寂-是一個東西 體究、默究-跟惺惺寂寂 把忘塵息念惺惺寂寂-惺惺為主寂寂為輔 這個功夫結合起來看是一樣 非常有意思-非常有趣 究字就是說明了-惺惺寂寂的特質 第二個黃色的 說明在究-在內照靜心內究時 用的功夫-用的什麼方法 究只是從外面來看 回光覷捕-回光就是向內看 內外虛寂-湛然凝照 重點請看湛然凝照-到一念不生處 湛然是寂靜-寂靜裡面湛然 深究是覺明的意思-覺明重點在照 湛字還是說明一種覺性澄性-一種清明的特質 湛然是形容禪觀的心-越來越清明越顯發的特質 再看-行住坐臥 功夫成熟以後仍然凝神寂照-淨裸裸無間無斷 淨裸裸說明照的功夫-是非常光明的 清淨的 光明的-所以叫寂照 還是這個照字-還是看到照字 為什麼用照字?照字就是寂寂惺惺 就是惺惺 只個惺惺能照 還是照-還是照 照得破-為什麼要用照字? 透過觀-天台宗講觀的力量 把一切妄想掃蕩破除 在這邊不被諸法轉-在那邊不被寂滅拘 被諸法轉就是散亂-被寂滅拘就是昏沈 透過照-能夠昏沈散亂都掃除 還是以惺惺為主體往前走 要個時惺惺照得破-還是照 兩位禪師在修行用功的時候-都用這樣的語句 到處都是-不是只有2 3句而已 有時不一定用照-特別拿照 很多相似的名詞-都是這個特質 舉二段文字說明到-惺惺的功能 永嘉大師-講得非常地清楚-為主體 可以說是永嘉大師-在理論系統裡 提出來非常明確說明了 在整個禪觀的思想體系-禪觀運心裡觀照 惺惺覺觀力覺照力-是做為禪觀的主體 照其實與法性相應-與慧相應 在很多的禪法-或不管是各宗的禪師裡 能夠這麼明確提出來這個概念 永嘉大師以惺惺為主-寂寂為輔的主體概念 在禪觀的思想體系裡-是非常了不起的一個提倡 這樣的一個理念 很多禪師沒有辦法明確-表示出這麼一個思想 用 大家都會用-就像這邊的照一樣 可是明確提出來理論觀點 永嘉大師這個惺惺為主-確實是獨特的 慧眼獨具的提出這個思想 再看第三段 第三類說明一直在照、照-照、照、照到最後 相應的成果是什麼 照是因 由因得果-照 照 照 照到最後面 果是什麼 【只個金剛正體 了了無毫髮遺漏-瑩徹玲瓏】 金剛正體是什麼? 就是透過不斷的寂照-照了當中 把所有的無知暗昧-全部掃盡以後 覺性光明心體顯現-就是金剛正體 所以用瑩徹玲瓏形容-金剛體就是心 佛性慢慢的顯露中-用瑩徹玲瓏 清淨光明像鑽石 摩尼寶珠-一樣的透明晶瑩◎ 若爾一念相應 照體獨立-物我皆如 就是一念相應-不是我們這邊惺惺寂寂 是一定跟空性相應-這時候物我皆如 一切萬物跟我都平等-這時是相當高的境界 是照體獨立只有一個覺性-籠罩在一切山河大地之中 這時萬物跟我平等-還是這個照體 這個照體-就是金剛正體 為什麼叫做照體?-有個體呢? 就是透過不斷的惺寂 惺惺為主-惺惺本來是剎那剎那的心念 慢 慢 慢到最後-變成一個自然的明月 或是變成一個旭日東昇-大大紅紅的太陽 本來好像是閃閃爍爍的蠟燭-在照的時候 形容剛剛在惺惺寂寂時-好像蠟燭閃閃爍爍 一下子亮-一下子暗 慢 慢 慢 慢-一直不斷的照 照 照 變成一顆明月皎潔的明月-照體獨立 或變成旭日東昇照見大地 了無一毫許污染-靈而明廓而瑩 也是形容覺性開顯以後-心的特質 這時候心已徹底的開發了 不是昏昏暗暗茫然無知-對山河大地茫然無知 不只是六根去看而已-是整個心對山河大地的覺性 歷歷妙存-存是有一個覺體 存是一個體-跟體的意思一樣 靈靈獨照-一個清淨的覺性在那個地方 這邊都有一個獨字-獨字說明剩下的 就是唯一一個覺性的顯發 一切萬物都銷融掉-黑暗都銷融掉了 山河大地都被銷融掉了-才有個獨字 否則山河大地在那邊-怎麼叫做獨? 還有黑暗怎麼叫做獨? 表示覺性已經到達-一切萬物無知都消除 才有獨字的存在 從圜悟禪師以及宏智禪師-的幾段文字裡 更能夠感受到永嘉大師-惺惺寂寂的禪法以及理論 雖然永嘉大師在這個地方-還沒有表現出 像圜悟禪師以及宏智禪師-他們敘述到更深的一個層次 他們這裡面所敘述的禪定-悟境已經很深了 可是從圜悟禪師宏智禪師-所敘述更深一層的悟境 所呈顯出來覺明的特質-讓我們看到 永嘉大師惺惺為主的理論-所標指的前面 在未來前進-可能面對的光景目標 他所相應禪定的開展-可說是跟歷代的宗師相呼應 等到後面下一段-在毘婆舍那的時候 永嘉禪師也有自己-開展禪觀的體系 不過在這邊借用二位宗師-的語錄對比 這樣更能夠感受到-永嘉大師理論的層次價值 剛剛說明文字-現在說明理論 看到390頁中欄-倒數第六行 先把文字-稍為的消釋 等六正助者 以惺惺為正-以寂寂為助 就是惺惺為主體-寂寂輔助 此之二事 體不相離 惺惺寂寂都是心的一體-不可能分開的 猶如病者 因杖而行-以行為正 行是目的 以杖為助-手杖只是幫助行的 「夫病者欲行 必先取杖-然後方行 修心之人 亦復如是-必先息緣慮 令心寂寂 次當惺惺-不致昏沈」 這個先後秩序一定要注意 修行修心一定要先進入寂靜-以後才能夠發起惺惺 雖然惺惺為主-可是寂寂要有一定基礎以後 才開展惺惺 二名一體更不異時-不是分開 是同時的 這是相應的平衡 「譬夫病者欲行 闕杖不可 正行之時 假杖故能行-作功之者 亦復如是 歷歷寂寂 不得異時-雖有二名 其體不別」 作功之者-就是修行之人也是一樣 惺惺寂寂-歷歷就是惺惺 同時的-其實是一個心二個功能 下面一段說 「又曰亂想是病-寂寂是藥 惺惺亦藥 寂寂破亂想 惺惺治無記 寂寂生無記 惺惺生亂想」 就是過多了也會生病-就是過生 「寂寂雖能治亂想-而復還生無記 惺惺雖能治無記-而復還生亂想 故曰惺惺寂寂是無記-寂寂非寂寂 惺惺是 亂想惺惺非」 這個講正助 過生-是非這一段 下面最後有二句話-寂寂為助 惺惺為正 思之 他要我們注意這個原則-以惺惺為正 寂寂為助 惺惺是開悟覺性的主體-是開悟的主要動能 所以修行是以開展-惺惺為修行的內容 下面還有一段一小節-是料簡一念之中五陰 這一段先簡單講 在惺惺寂寂當中-雖然是一念心 這一念心裡-雖然沒有任何的影像 仍然可以從這一念心裡-看到它對覺性背離的特質 從這一念心跟覺性背離特性-還有蒙蔽覺性的特性在 還是世俗性 我們把這種特性分析 這一念五陰的重點在這地方 請看 「復次料簡之後-須明識一念之中五陰 謂歷歷分別 明識相應 即是識陰 領納在心 即是受陰 心緣此理 即是想陰 行用此理 即是行陰 污穢真性 即是色陰」 先看第一個 當這一念惺惺寂寂時 這個時候 雖然到後面-它就是清淨的覺性 這一念覺性到後來-就變成佛性 變成法身 可是在這個時候 它還是意識中的一部份-還是意識的成份 所以-歷歷分別 明識相應 這個時候很清楚-它還是一種覺明的識心 他還是心-這就是識 就是五蘊-色受想行識的識蘊 第二-領納在心 即是受陰 這時還有自覺-知道這就是心的活動 就是受陰 心緣此理-心去取惺惺寂寂細微的道理 心根據惺惺寂寂的-理論在運轉的 這就是想陰 行用此理-在剎那剎那之間操作是行蘊 污穢真性-這時還是以一念惺惺寂寂 這時還是六識的一部份-不是真正的開悟不是法身 它是染污真理-還是識性 識性就是染污 就是所謂的色蘊-污穢真理 這是 從這一念之中看到五蘊-相應於世俗的層面 「此五陰者 舉體即是一念 此一念者 舉體全是五陰 歷歷見此一念之中 無有主宰 即人空慧 見如幻化 即法空慧 是故須識此五念-及六種料簡 願勿嫌之 如取真金 明識瓦礫 及以偽寶 但盡除之 縱不識金 金體自現 何憂不得」 最後是說-要了解到 這一念雖然是-清清靜淨的覺性 可這一念裡是整個-五蘊身心的濃縮 在這一念五蘊裡 這五蘊-這一念 剎那剎那的清清淨淨-惺惺寂寂這一念裡 是身心五蘊的濃縮 在這當中沒有所謂的自我-都是剎那剎那生滅當中 這就是證到一切法悟 知道這一念也是剎那幻化的-這就是空慧 最根本是要往覺性深處去走 這是真實的 要知道覺性-以及這一念之間的虛假 雖然沒有辦法脫離-這一念仍然是識陰 是六識的一份子 可是只要知道惺惺寂寂裡-就是覺性的根源 一直的堅持下去 虛假的瓦礫自然會脫落-覺性終究會顯發 正助這一部份是六料簡最後 奢摩他整個講完了 奢摩他從忘塵息念 簡細心 揀三法 五念-到最後的六料簡 整個奢摩他-到這邊一個段落 下一次就要進行毘婆舍那 今天上到這邊 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