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 題:永嘉集第8集 主講人:惠空法師 各位同學 我們繼續上節課-永嘉集奢摩他頌第一個 由妄想到達寂靜的-第一個階層 忘塵息念的五段文字-作了說明 五段文字思維的角度是先-確立塵念是妄想的本質根源 所有的妄想都基於塵念-相依的關係而開展 從塵念的互動關係切入 利用色心不二 事理不二-這個佛法的理論契入轉化 進而泯除掉妄想達到-奢摩他心一境性 指惺惺寂寂的狀態目的 在理論上根性利的人聽-就知道這個道理 對於在修止的時候-心性塵念的轉化就豁然開朗 如果是一般聽-理論上思惟上清楚了 實際操作時-還會有一些不明白 從上一節理論的說明 這節課把重心放在-實際心性操作上 上一節課講-奢摩他的操作就是心的運轉 是先從坐中的-獨頭意識開始進行 獨頭意識-把眼睛閉起來的時候 就有一些妄想浮現 有的人妄想比較快 複雜-有的妄想比較慢 比較簡單單純-這都不是重點 重點是我們都有妄想 妄想的存在就是奢摩他-忘塵息念的塵念關係 塵念的關係就是-一體相依相存 在消融的時候是-同時相泯而無體無相 掌握原則以後 具體的操作一個名詞-看念頭 看念頭 怎麼看? 比如今天浮起媽媽的影相-浮起鳥叫 浮起今天所讀的一段經文 或浮起明天或下午要做的-一些事情 一些思維 這時所有所浮現的影相-就是塵 當浮起了知道的時候-就是念 妄想就在塵念關係之下-一直無窮盡的運轉下去 要忘塵息念 永嘉禪法的理論就是-忘塵息念 怎麼忘?怎麼樣去忘這個塵-怎樣去息這個念? 怎樣去下手忘這個塵? 如果今天這個塵-像賊一樣的 你要把他消滅 一群賊在外面跑-要把他消滅 第一步要去抓到他 我們無窮盡的寶藏是-被六根盜走心性光明的寶藏 意就是賊的王 賊的首 今天心念 在外面跑-像猴子一樣在跑 第一步要把他抓住-你怎麼抓? 所有的禪法要-運轉我們的心性 第一步都必須先-降伏制伏妄心 制伏妄心-每個禪法所用的工具不一樣 工具像鍊子、鉤子-把妄想抓住 像數息用數目字的呼吸-把妄想給扣住 參話頭 念佛是誰 弄一個念佛是誰-狗子無佛性的話頭 把妄想給抓住 扣住 栓住 唸阿彌陀佛 觀世音菩薩 唸佛號 聖號-把妄想扣住 栓住 像用鍊子把猴子心猴-心猿意馬栓在樹上一樣 有些修習練氣的-就把心想在肚臍或丹田 肚臍丹田就好像一個樹 有的人-修氣功的-把注意力放在肚臍或丹田 肚臍丹田就是一個樹-鎖鏈一樣 把心鎖在上面 或像觀想佛像 觀想落日 落日 白骨 佛像-就是一個工具 鎖鏈一樣把心鎖在那個地方 基本上大部份的禪法-都有一個工具 藉工具把我們的心扣住 因為我們的心妄想紛飛-你抓不到他 像抓泥鰍一樣-你抓很滑就跑了 抓不到牠 心念 就像這樣-所以叫心猿意馬 猴子蹦蹦蹦 在樹上跳-你抓不到牠 眼睛看牠-牠就在那裡跑 馬也一樣 咻咻咻-在草原上奔馳 你追怎麼追得上牠?-追不上牠 古人用心猿意馬-來形容心 像泥鰍一樣抓不到他-跑得很快 很多禪法就用一個工具-把他扣住 永嘉禪法有沒有這個工具?-他沒有 他沒有一個工具-扣住塵念 沒有東西扣住塵念-就沒有方便 所以就必須赤手空拳-直接面對妄想 不接近妄想怎麼消融掉?-怎麼忘這個塵? 第一步必須先接近-甚至要抓到這個塵 在你的掌握下-才可以扭轉他 今天所用抓到塵相-抓到心念的方法 就是接近他-慢慢地接近妄想 慢慢地靠近去 慢慢地靠近妄想的時候-你就抓到他了 接近到跟他貼在一起-貼近接近他就抓到他了 用什麼去接近他?用看-就是用看的方法 看是看什麼東西?-就是警覺力 一個觀注 像站衛兵一樣-就站在銀行門口 妄想像來來去去的人-進來了 你看著他 出去了 你也看著他-不要動 不要跟著他走 慢慢地看 -觀照的警覺力就會慢慢擴大 前兩節課講數息時 放在鼻尖的注意力-慢慢的數 慢慢的數 注意力念慧力-就會慢慢的增強 在看妄想的時候-慢慢看妄想時 看久了功夫久了-看的能量就會慢慢擴大 看 專心的看-是數息裡的注意力、念慧力 是一個東西 念慧力是所有禪法-都具足的一種成份 是每個人的心念-剎那剎那本具足的成份 只是每個人掌握念慧力能力-技巧有多少 念慧力的強度有多寡而已-每個人不太一樣 當念慧力一直看 慢慢看 看久功夫久了-功夫純熟以後 看的力量慢慢愈來愈大-能愈來愈貼近妄想 貼近塵相-貼近念 愈來愈貼近的時候 看的念慧力專注力觀照力-跟塵念之間 就有一個化學的變化-有了轉變 打個比方-白雲 蒼狗 天上的白雲有時現得像一朵花 有的現得像一個老人 有的現得像一隻大象 可是仔細看的時候-沒有了 看早上的霧很濃-看不到前面的東西 可是慢慢走到霧裡以後-會發覺霧沒有了 就看到前面的東西-很清楚了 道理是一樣的 當念慧力增強的時候-會發覺到塵的不實在性 當塵的不實在性-顯現的時候 念的執著 念的了知-認知也就淡化 塵念在慢慢地消融當下-看的念慧力也就增強 念慧力一增強 塵念的躁動擾動堅固的影像-執著慢慢地鬆動縮小遲鈍 跳躍的能力慢慢地遲鈍-影像就慢慢地模糊消融 念慧力慢慢的消融-遲鈍 模糊 看的觀照力 覺觀力-念慧力慢慢地增強 一消一長 一消一長 念慧力慢慢越來越強-妄想慢慢地越來越弱 最後妄想就寂靜-塵念消融 念慧力成就 這時心就寂靜顯現-非常的寂靜 可是這個時候 是透過把妄想慢慢-讓它寂靜下來的這一股力量 慢慢一股寂靜的覺觀力-慢慢的升起 強大 顯現 在這個當中就透過-看念頭 看 -看的當下是塵跟念同時看 念是覺知 是心相 比較微細- 塵比較粗 屬於色相 理論上是塵念同時都觀照 其實我們比較粗顯的-放在前面的是塵相 每個人的觀注力-看的力量不一樣 每一個人的塵的妄想-塵念相也不一樣也有粗細 在看的過程當中 塵跟念 慢慢的消融 在慢慢消融之下 當下這個寂靜的覺觀力 看念頭就一分一分的增長-一分一分的寂靜力量增長 寂靜力量一分一分增長當下 覺知覺照覺了能力-也一分一分的增長 忘塵息念有一個口訣-先寂寂 後惺惺 所以一定先寂靜一分以後 在寂靜一分的心之上-引生一分惺惺的覺照力 當妄想的塵念-徹底完全寂靜以後 所剩就是一個全然寂性-卻惺惺照了的心 這就是妙性天然 在實際的操作當中 是透過看念頭這個技巧-透過集中念慧力專注力 這個看-接近了塵念 接近塵念以後-了知塵念的不實在性 了知塵跟念兩個相依相存的不實在性 了知色心不二的不實在性-讓塵念消融 這是實際操作背後-跟理論的結合 禪法理論講起來-大家都可以一樣的理解 可是實際在操作用功-在蒲團上用功的時候 每個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為什麼? 因為每一個人無始劫以來-心性暗鈍敏銳程度不一樣 明利的人就能夠很快-理解這個法門 操作起來就能夠很快契入 暗鈍的人對體會心性-就比較緩慢遲鈍 操作起來就感覺比較少-比較淡比較慢 第二是每個人的宿世根性-修習的習慣 不習慣這個方法-操作起來就不相應 若習慣這個法門-操作起來很快能夠契入 不管根性的利鈍 不管習性是不是跟法門相應 只要功夫深 -鐵杵磨成繡花針 最重要是要能實-際準確按照方法 日積月累不間斷的學習練習-相信一定會有成績 一定能夠跟這個理論結合起來 實際每一個人操作-在打坐的感覺 會跟敘述的一樣貼近的 這樣就達到我們-所說的初心的狀態 這是跟上節課講-五段忘塵息念的理論 透過看念頭的說法-跟實際的操作 做簡單的說明 下面繼續進行永嘉集裡-奢摩他的文字 請看大正藏48冊389頁-中欄倒數第四行 【知滅對遺 一向冥寂-﹝問-口+貝﹞爾無寄 妙性天然】 這是第五小節 在一向冥寂 ﹝問-口+貝﹞爾無寄-的妙性天然 妙性就是覺性-天然是本具的覺性 每一個眾生不只是-人 貓狗蒼蠅蚊子 都具備妙性-有情都具備 只不過是每一個人煩惱所逼-業障所逼不顯現而已 透過忘塵息念 每個人的妙性-自然浮起本具的妙性 就是覺性的顯現 不過這個覺性叫曙光大現-是突然的 好像黑暗突然的一個亮光-顯現一樣 曙光 天剛亮時-曙光大現一樣一點點 這是成佛覺性的一個源頭 好像石頭縫裡流出來的-一滴水一口水一樣 如果從這石頭縫裡-源源不斷的流 就流成一個大海-就可以成佛 道理是一樣-一滴水跟大海的水是一樣 下面舉一個比喻 「如火得空 火則自滅 空喻妙性之非相-火比妄念之不生 其辭曰【忘緣之後寂寂 靈知之性歷歷 無記昏昧昭昭-契真本空的的」】 下面四句話是講到 忘緣是-離開塵相以後 心寂靜叫寂寂 可是這寂靜的心-卻是靈知有知覺 歷歷是明明白白-明明白白之下 沒有無記沒有昏昧-而卻昭昭了了 昭昭明明白白的覺性-是契真本空 是空性 能夠契合真理的空性 這四句話講-不是無記 是寂靜 是惺惺歷歷-是契合真空真理的四句話 下面做簡潔的說明 在這麼一個妙性天然的覺性 惺惺寂寂是-惺惺之下 寂寂是對的 無記寂寂非-只是寂寂卻沒有覺知 不對 寂寂惺惺是-寂靜之下有個覺照 對的 亂想惺惺非-覺照卻妄念紛雜 這個明明白白-是不對的 清楚明白卻是不可以有雜亂 有雜亂的念想-這樣的明明白白是不正確的 所以在打坐的時候 有時候會覺得心-好像很明白也很靜 可是在這明白當中還發覺心-還在亂動的時候 這個寂靜就不對了-這個明明白白就不對了 這是細微的出入 認錯功夫以後-就會停留在認錯的功夫上 功夫就會虛耗-就一直在錯中間轉 沒有辦法往前進-就是這個問題 有的人坐在那邊很寂靜-很靜 又沒有妄想 可是那時昏昏暗暗的-這就不對 是無記昏昏 有時候很明白-可是還有妄想 雖然妄想很細微-可是很細微叩叩叩還在閃動 表示還沒寂靜下來-這時就要加強寂靜 體會寂靜的感覺 ◎ 這個比較細微了 我們畫個圓-把比喻畫一下 【如火得空】的比喻 比喻什麼-忘塵息念的比喻 黃色的比喻火-飛上天空的火苗火舌 現在把這東西截斷來看-就看這段 如果只看這一段-把這個火柴柴火撤去以後 或把它截隔開來以後 這邊火在噴 把這邊截斷 噴上天空的火舌-這一段黑板的空白代表心 火舌代表妄想 這剎那火舌在天空-下一剎那火舌就消亡 火舌沒有了-這是如火得空 就是火舌 火舌代表的妄想-在心裡這樣飄 當知道火舌在天空中-不能夠停留的特質 就是比喻-喻是部份相同不是全部相同 部份相同-怎樣相同?-那種不能夠停留長存的特質 比喻妄想在心裡-不能夠真實長存的特質 火舌在天空中間馬上會消失 像妄想在心裡-馬上會不實在一樣 看了它的不實在性以後-就知道它不實在 火舌妄想的背後-就是覺性 是用火舌比喻妄想的不實在性 看念頭的時候-能看到妄想的不實在性 妄想就會停下來 對妄想的不實在性愈清晰-妄想就愈起來不了 這樣一消一長之間-妄想就慢慢停下來了 比喻的意思就在於此 比喻內文 「如火得空 火則自滅 空喻妙性之非相 火比妄念之不生」 虛空比喻本具的覺性-沒有任何相貌 火舌比喻妄想的不生-不實在性 永嘉集奢摩他這一章裡-分成五段文字 兩個心性禪觀的操作-運心的階層 第一個階層就是忘塵息念 從一般人妄想紛飛-散亂心當中 透過忘塵息念看念頭-運心的止觀過程 達到惺惺寂寂-妙性天然的狀態 就是所謂的初心 可以翻開上一節課-的表看一下 下面有三段文字-是對初心的狀態 更進一步檢視-一些相關的問題 使對於初心的認識更清楚 第一段叫簡細心-細心指初心的狀態 當達到妙性天然的時候 心很寂靜-基本上沒有什麼妄想 可是這時寂靜心裡-我們再檢視這個寂靜 因為這時的寂靜-不是睡著了 睡著了就都沒有知覺-不是沒有知覺 一定有知 知什麼?-這個知 知什麼? 這是要檢查的部份 第一個-知道有一個東西 物-知道有一個形的東西 這個形-很簡單 物就落入了塵相 就是五塵相-色聲香味 就是妄想-這是一般的妄想 如果還有知物-是落入細微的妄想 第二個-沒有物 就是寂靜 知寂-知道一切寂靜 寂 這時的寂靜-仍然是一個細微的妄想 它是一個無物之相 雖然沒有物-是一個無物的相 像一個蘋果放在桌子上-蘋果拿掉了 卻有一個沒有蘋果的相-在那地方 你還執著一個沒有蘋果的相-還執著在那地方 那是無物之相-是比較細微 第三種知是-自知知 不知寂亦知 知道有個靈敏的覺知 這個知是覺知之相-還是有一個相 心還是去執著一個相-一個知道覺照的相 還是知道-這還是細微的妄想 要連這個知也要去除掉 所以最後說但知而已-是知而已 就是知 既不是掉入昏沈無知-也不是有任何的妄想 就是知 知是知而已-這時知也沒有知什麼 前後都互不相連-就是知 知而已 保持那個知的狀態-這就是惺惺寂寂的狀態 憑心而論在理論上-要但知而已 但憑心而論我們還沒有辦法-絕對的但知而已 多半是在知寂跟知知當中 知寂跟知知當中-雖然還不能達到正確的標準 可是已經接近正確標準-慢慢朝正確標準往前走 它很細微很細微 能夠這樣慢慢慢往前 功夫再往前走-就能夠接近但知 在但知附近-慢慢往前走 知物是妄想就不對 這是要分別的 所以清楚知寂知知-雖然是妄想 屬於細微的妄想 是貼近於真正-惺惺寂寂的狀態 寂寂貼近於它的狀態之下的 是這一段說明的問題 先講一下會比較清楚-他的文字敘述比較囉嗦 了解這個意思後 一面跟各位說明-會比較清楚 不會弄得一頭霧水 請看到大正藏48冊-389頁下欄第一行 「若以知知寂 此非無緣知 如手執如意 非無如意手」-這是知寂 「若以自知知 亦非無緣知」 無緣不是沒有一個對象的知 表示這個知-還有一個所緣的相 還是有所緣取 「如手自作拳 非是不拳手」 應該-「亦不知知寂亦不自知知」 不要知寂也不自知知 不可為無知也不可落入無記-落入昏沈無知 不可以無知 「自性了然故」知就好-自性明明白白就好了 「不同於木石」 不可跟木頭石頭一樣的-沒有知覺性的 「手不執如意 亦不自作拳-不可為無手 以手安然故」 不可為無手-就是不同於木石 手不執如意-如意代表寂 亦不自作拳-作拳代表知 不可無手-不可不同於木石 以手安然故-就是但知而已 不同於兔角-這是虛無的東西 是有一個覺性存在的 下面講的道理跟前面一樣 「復次修心慚次者-夫以知知物 物在知亦在」這是妄想 「若以知知知 知知則離物 物離猶知在 起知知於知 後知若生時 前知早已滅 二知既不並 但得前知滅 滅處為知境 能所俱非真 前則滅滅引知-後則知知續滅 生滅相續 自是輪迴之道」 這一段講-雖然知知可離開妄想的知物 這一段是在說明-知知已經非常微細的心 在一般人已是在-非常寂靜的狀態 可是在檢視知知的狀態之下 認為知知仍是-前後引生的相續心 所以它仍然是-生死流轉的相續 不究竟 前面是檢視說明知知-知物知己是妄想 這一段說明這樣的知-一個非常微細的妄想 是不究竟的-是生死相續的 在說明他的-生死相續的世俗性 下面說怎麼樣的處理 「今言知者 不須知知-但知而已」 就是這句話 主要簡細心-是但知而已 就是惺惺寂寂-最正確的狀態 知知知己雖然離開了妄想-仍是細微的分別 不究竟 所以說但知是 「前不接滅-後不引起前後斷續 中間自孤-當體不顧 應時消滅」 就是知前後-不互相的引生 當下是寂靜 「知體既已滅 豁然如托空 寂而少時間 唯覺無所得 即覺無覺 無覺之覺 異乎木石 此是初心處 冥然絕慮」 是說這樣的但知而已-這時當下是覺 卻無所覺 無所得-這時是異乎木石無覺之覺 是離開一切分別的覺-是真正的覺性 可是不是木頭石頭的無知 在這邊一再的強調 這樣的一種但知 絕對不是如龜毛兔角的無物 也不是如木頭石頭樣的無知 既不是無物又不是無知 他就是覺性-是我們成佛的源頭 是佛大覺大海的那一滴 等同於佛大覺-覺性大海的那一滴水 此是初心處 這是要修習這個禪觀-初步要達到的初心 是惺惺寂寂的初心 「冥然絕慮 乍同死人 能所噸忘 纖緣盡淨 ﹝問-口+貝﹞爾虛寂 似覺無知 無知知性 異乎木石 此是初心處 領會難為」 他繼續形容初心-沒有能所 沒有任何的緣慮 寂靜的 好像是無知-可是卻不同木石 他一再的提起-異乎木石 異乎兔角龜毛 所以說-非是無物 非是無知 可是卻無所知獨立而存-這就是覺性 所以讀到這個地方 就可以知道永嘉禪法-所指陳的是什麼東西 前面從一個凡夫-妄想紛飛的狀態 一直從忘塵息念的-五個理論階段 到達惺惺寂寂 再從知己知知到達-但知而已的過程 是永嘉禪法奢摩他-一路走過來所達到的狀態 這是初心 永嘉禪法-有兩個階層 從散亂到達初心惺惺寂寂-第一階層 下面繼續要談第二階層-六料簡 在六料簡還沒有進行之前 下面還有簡三法-以及五念 我們下節課再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