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題:圓覺經第50集 主講:惠空法師 各位同學大家好 我們繼續談圓覺經-普覺菩薩章 圓覺經十一章裡面 普覺菩薩章是別論三根修證-中間的中根的第四章 上根四章中根四章 之前說過 上根中根四章裡面-各是兩兩相對 上根修證有-兩章禪觀 兩章煩惱 中根也是-兩章禪觀 兩章禪病 前面的一章是-我人眾生壽者四種禪病 這一章就是-作止任滅四種禪病 普覺章裡面-普覺菩薩問了五個問題 歸納成三點 第一個善知識的親近-第二個作止任滅的四病 第三個菩薩發心 上一節親近善知識講了一段 現在介紹作止任滅四病-(第57前頁經文倒數第3行) 經文唸一下 善男子 【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 云何四病】 下面個別說四病 一者作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 我於本心作種種行-欲求圓覺 彼圓覺性非作得故-說名為病 二者任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 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不求涅槃 涅槃生死無起滅念-任彼一切隨諸法性欲求圓覺 彼圓覺性非任有故-說名為病 三者止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 我今自心永息諸念-得一切性 寂然平等欲求圓覺 彼圓覺性非止何故-說名為病 四者滅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 我今永斷一切煩惱-身心畢竟空無所有 何況根塵虛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圓覺 彼圓覺性非寂相故-說名為病 離四病者則知清淨-作是觀者名為正觀 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這一段就是-作止任滅四病的經文 是對於修禪覺性的開展-一個基本的態度 覺性是我們本具的-不是造出來的 所以說不能夠作 不是加了一些什麼東西-才有了覺性 不是 所以說不可以作 這個病宗密大師說 前面幻觀中間講到-一切菩薩從此起行 還有在諸輪中間講到-度生起行起用 就是從以為菩薩-有所作為有所觀行 就認為在圓覺-覺性上面是有所造作 造作什麼? 宗密大師講到-(第57後頁註解第1行) 思惟揣度計校籌量-興心運為擬作行相 這是從內心的造作講 從外面說-造塔造寺供佛供僧 持咒持經僧講俗講-端然宴坐種種施為 這是佛事 下面是頭陀行 止息深山遊歷世界-勤憂衣食謂是道緣 故受飢寒將為功德-觀空觀有愛身厭身 於多行門隨執其一-託此一行欲契覺心 既是造作生情-豈合無為寂照 他講了上面這麼多-在佛門裡面種種的行為 他說都是造作 凡有所造作皆是有為-不符清淨覺性 好 這個就是覺性-圓覺本性非造故有 【彼圓覺性非作故得】 覺性本來清淨-本來就在那個地方 不是因為你造作而有的 所以說名為病 第二個是任病-就是不管他 隨緣 我們會認為-宗密大師也說 生死是空更何所斷-涅槃本寂何假修求 不厭不欣無起無滅 一切法本來就是清淨的-不用求 本來這樣就可以 【任彼一切隨諸法性】 有人說不斷生死不求涅槃 這是因為前面圓覺經講 (第57後頁註解倒數第4行)-圓覺清淨本無修習 依於未覺幻力修習 以為圓覺本來是清淨的-所以不用修習 這樣有了一個錯誤的認知 就是我本來就有覺性-何必要起幻化的觀行 不需要 覺性雖然不是作而有的-可是不作也沒有 你隨緣不作 任緣任意它-不是的 因為你不斷不求-圓覺淨性就自然彰顯了 他說前面是趨持覓佛-這一段是放縱身心 如果只是這樣任意自在-這只能說是無善無惡 掉入無記之性 掉入無記-這也是修行的病 之前講永嘉集的時候-答友人書裡面就講到 你在山谷裡面-青山白雲好像心中無所罣礙 這樣就是道了?-不是 道不是因為你隨緣任運-就自然覺性彰顯 所以這也是病 第三者 【今自心永息諸念-得一切性】 這一段有一些作為-修這個止行 所以宗密大師說-(第58前頁註解第7行) 此病從前靜觀中來-迷彼取靜為行及澄諸念之言 從前面的三觀中間 奢摩他的取靜為行澄澈諸念 比如我把念想都息下來以後-這樣就可以覺悟了 離開一些相以後-就能夠證入覺性 這樣子也不可以 所以他說[U1]-【彼圓覺性非止合故】 要說明一點就是 這個作沒有過失-任也沒有過失 止也沒有過失 觀點在於 它只能說是一個助緣-或是一個階段性的進入 它不是一個根本的趣入 在修行的過程中間-有所謂的方便 前行 資糧 方便也好-前行也好 資糧也好 本身都是為了要達成-最究竟最圓滿的一個步驟 我們知道-它是前行 方便 資糧 就沒有過失 如果把前行方便資糧-當成是究竟的路 究竟的因 這就是病 禪病有的時候 你不執著它是究竟真實的-那就不是病 像這個止 我們把身心止息下來以後 譬如我們觀空觀有-造寺造廟 這個在修行過程中間-不是過失 只是它不是我們究竟圓滿-覺性彰顯的一個趣向 這一點必須要認知到 也就是止息諸念寂然平等 作為一個前行-作為一個方便無妨 可是把它當成-這樣就可以達到覺性 這就會造成過失-所以是病 才說欲求圓覺 彼圓覺性-非止合故 說名為病 第四個是滅 前面把心念止息下來了-妄想止息下來了 這一邊是-不但妄想止息 把身心根塵都銷融掉滅掉 這個就更進一步了 所以他說 有人作如是言 我今永斷一切煩惱-身心畢竟空無所有 何況根塵虛妄境界 這一段就是從諸輪中的禪那-說寂滅斷煩惱 所以他說 【彼圓覺性非寂相故】 把身心銷融掉了-還不是圓覺 我們會覺得前面不是講-身心銷融掉這就是三觀? 這就是止觀雙運-為什麼說是病 所以我們一直強調 作為一個階段性的觀法-作為一個層次 作為開悟前的一個基礎 這樣子一個禪觀-都可以接受 可是不能把它當成是-最根本最究竟圓滿的圓覺 所以把它當成是究竟-那就是病 所以說名為病 最後【離四病者則知清淨】 如果我們知道這個四病-離開這種執著 重點是離開這個執著-這就是清淨 看宗密大師的註解-(第58後頁註解第3行) 將前四行自驗其心-墮落一門則知是病 故言離者則知清淨 然上四門皆是諸經觀讚 況前三觀具有斯文 今此以為病者有其二意 他說 其實前面所說的話 經上也有談到-這些修行的原則 作止任滅都是-修行的一些基本原則 而且三觀也有這樣的旨趣 作任止滅也符合-三觀的一些原則趣向 那麼為什麼圓覺經這邊要說-作任止滅是一種病? 他說這裡面有兩重意思 這就是讀作任止滅四病-要深切去理解的關鍵處 第一個四中皆無觀慧 第二但以率性偏住一行 不窮善友圓意-不究佛教圓文 纔悟一門之義-便不能久事明師 纔見一經妙文-便不能廣窮聖意 但貪單省 執一為圓-是以經文總訶為病 若能四皆通達 不滯一門-即此四中並皆入道 雖然作種種行-元來任運清淨 雖頓覺身心本空-習起還須息滅 又須常冥覺體-不得取四為心 則自然休時非休 作時非作 故淨名云-但除其病 不除其法 宗密大師這一段-講得非常精采 第一個這四個裡面-都缺少了一個覺慧的彰顯 就是作它沒有覺-任它沒有覺 止滅都沒有覺性的彰顯-所以這是病 我們根本的旨趣 不是只有心止一處-不是只有消滅寂靜 不是只有造作-與不造作的問題 重點是要把本具的覺性彰顯-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偏執一門-這就是病 如果能夠匯通-這就不為病 還有一點他提到-要能夠常冥覺體 重點是要能夠與覺性相契合 如果能夠符合這兩點-那麼四門門門都不是病 都可以契入這個覺性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 如果能夠去除掉 知道落入這樣是病而不入-這就是正觀 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這裡面要提出一點就是-在禪修當中 當功夫到達一個層次以後 這個時候-脫離了一般人的心的境界 這個時候的心念-都是粗糙有執取的 這個時候用心念去規範 這個時候的禪觀-智慧的境界 就會落入了一種粗動-以及執著的習性 也就是不能夠用一般的知見-來比擬深細禪觀的境界 圓覺經這樣講-其他的經典也有這樣的問題 你在一個-深深的禪觀境界裡面 這個時候心境就只能-保持在那個禪觀的狀態之下 慢慢的往前進 舉比較熟悉的高峰禪師-這麼一段他說 當我們修行到了-一念不生前後際斷的時候 這個覺性 疑情已經到了-巍巍迥迥昭昭靈靈 唯有一念覺性疑情的時候 他說-這個時候 不可以起一念精進心求知-又不得將心待之 又不得要一念縱之-又卻不得一念棄之 不可以求 不可以等-也不可以縱 也不可以棄 這個跟這邊的作止任滅-有異曲同工之妙 就是這個時候-只能契合於那個覺性的趣入 用平常的心態都落入了-散心躁動的執取分別 不能以平常的散亂心來比配-比擬這個時候的禪定的境界 這個是要注意的 看下面辨事師之心 這是回答第三個問題-問何等行 因為這裡面是談到善知識-跟前面辨善知識合起來 就前後呼應 看這一段-(第59前頁經文第1行)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修行者 應當盡命供養善友-事善知識 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憍慢 若復遠離應斷瞋恨 現逆順境猶如虛空-了知身心畢竟平等 與諸眾生同體無異-如此修行方入圓覺 這一段還是說明應該怎麼樣-清淨供養善知識 欲修行者-我們想要修行 必須要盡命供養善知識 圓覺經前面已經講過了 當供養不惜生命-況復摶財妻子眷屬 就是連生命都可以犧牲了-何況是食物金錢妻子眷屬? 沒有東西不可以-拿來供養恭敬善知識 其實在上節課已經講了很多-如何如何的親近善知識 唯一的目的是因為我們-這個生命最根本的一個趣向 就是能夠解脫生死-明心見性 求得菩提清淨的法身 而達成這一個目的的-只有依靠善知識 所以為了修行 古人為了求取一句偈-可以餵夜叉 你只要把這一句偈-半句偈告訴我 我生命可以給你 以前釋迦牟尼佛的時候-求法的時候 聽了半句偈-下面不知道 夜叉說我知道-那我給你生命 你要聽-你要把你的生命給我 我給你吃掉了-我就聽不到了 我要是講給你聽-你不讓我吃 我不是倒楣了? 那這樣我們來交換 我在下面等你 你跳下來-你跳的時候 我講給你聽 你聽到了 我也吃到了 於是這個買賣就拍板定案 釋迦牟尼佛從懸崖上跳下來 夜叉講起來-然後掉到嘴巴 把他吃掉 所以古人為了一句偈-可以犧牲生命 何況我們善知識的侍奉-何止是一句偈 循循善誘解粘去縛-都要靠善知識 所以我們盡命供養-確實不足為過 善知識要是來接近我們-不要憍慢 以為說 你看看我很了不起-他要來跟我接近 要是善知識遠離-又會起憎恨心 他怎麼看不起我-等等的 凡夫的心境確實很難 雖然這樣講-要做起來需要花一點心 【現順逆境】 順境就是如法如律的威儀 逆境就是不律儀-不合乎道德律儀的 逆境就是一些塵垢 可是要了知身心猶如虛空 那麼最後歸結就是 侍奉善知識-還必須要加上佛法的知見 一切我的身心如虛空一樣的-與一切眾生平等同體無異 這樣才能夠盡命地-侍奉善知識 金剛經有講過這麼一段話-度一切眾生而無眾生相 這裡面有一個叫做長久心-什麼叫長久心? 因為眾生確實剛強難調難伏 如果我們覺得有一個眾生-我們一定會被眾生打敗 為什麼?-太剛強了太難調了 所以我們會失掉耐性-事善知識也是一樣 我們要把自己的身心銷融掉-沒有一個我的身體 你沒有一個我-你來侍奉善知識 才沒有這個憍慢 你的身心被善知識-折磨了屈辱了 你都不會有怨言-為什麼? 你都沒有身心了-何必有這個困擾?沒有 所以現【順逆境猶如虛空】 善知識猶如虛空-我自己的身心也入虛空 與一切眾生平等無異 所以宗密大師說-結示同體悲智 所以然者 為什麼-要把同體的理論提出來 若不了善友及諸眾生-與己同體者 則雖知菩提可進-而不能屈結師事師 雖知薩埵可悲-有情可悲 而不能忘軀宏道 我們今天要上侍奉善知識-下教化有情 必須要把善知識逆順諸行 我的五蘊身心以及所有眾生 都是空性的 這樣才能夠委曲自己-挫折自己的憍慢身心 來侍奉善知識 能夠面對眾生種種惡劣-頑強的習性而能夠不捨悲心 柔軟調伏地慈悲教導 這才能夠成就佛道 他把從侍奉善知識慢慢地-導向發菩提心 下面就開展到菩提心了 這裡已經開始從侍奉善知識- 把思路轉到發菩提心思想了 再看下面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得成道 由有無始自他憎愛一切種子-故未解脫 若復有人觀彼怨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 於諸法中自他憎愛-亦復如是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求圓覺 應當發心作如是言 盡於虛空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 於圓覺中無取覺者-除彼我人一切諸相 如是發心不墮邪見 末世眾生欲求圓覺-應當發心 這個就是菩提心 金剛經裡面-講菩提心講得最好 在昭明太子所分的三十二分-的大乘正宗分這一節裡 滅度一切眾生 所有一切眾生-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 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 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度之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何以故 須菩提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這一段昭明太子把它定為-大乘正宗分 為什麼叫大乘正宗分?-這就是大乘的菩提心 菩提心金剛經論裡-解成四種心 就是廣大心-度一切眾生 從四生到三界 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 一直到非非想天 從欲界的卵胎濕化-一直到色界 初禪二禪道非想非非想 這是所有的眾生-我皆令入無於涅槃 這是廣大心 這個事業非常的廣大 再來是度盡一切眾生-而無眾生可度者 這是長遠心 因為沒有眾生可度 才不會被眾生的剛強頑劣-打退你的道心 你才不會有退卻心-沒有眾生可度 不會被眾生的無理-過失所退卻不顛倒心 最後第一義心 廣大心第一義心-長遠心不顛倒心 廣大心就是度一切眾生-乃至到非非想天 第一義心就是到涅槃-度一切眾生皆成涅槃 就是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 過來就是不顛倒心 長遠心就是一直度眾生 因為沒有眾生可度-所以我不會被眾生所退卻 不會捨棄眾生 久病床前無孝子 如果覺得這個事情很難-就會生起厭煩 因為沒有眾生所以不會退卻-不會厭煩 叫長遠心 最後不顛倒心 度一切眾生-可是沒有眾生可度 沒有菩薩-沒有我人眾生壽者 沒有菩薩-沒有能度的菩薩 我們了解了金剛經-大乘菩提心的四心 看這邊所說的發心就跟-金剛經的發菩提心是一樣的 盡於虛空一切眾生-這個是廣大心 我皆令入究竟圓覺-這就是第一義心 宗密大師也寫了廣大心-第二 第一心 第三於圓覺中無取覺者-這是沒有菩薩這不顛倒心 除彼我人一切諸相 沒有眾生可度-這就是常心 沒有眾生可度-就不被眾生的堅固妄想出賣 所退驅所厭煩 剛剛好配起來 宗密大師也是這樣解釋的-非常清楚 【如是發心不墮邪見】 以後要是講菩提心的時候 就把圓覺經的四句-跟金剛經的四心配起來 這就是佛經裡面講菩提心-最標準的公式 虛空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成佛了 於圓覺中無取覺者-就是沒有一個菩薩 除彼我人一切諸相-沒有眾生相 宗密大師也是根據-金剛經論講的 看一下宗密大師的-(第59後頁註解倒數第8行) 別名心相-此同金剛經中具四心也 四心者-彼經彌勒頌云 廣大第一常-其心不顛倒 第一個是廣大心-第二是第一心 彼云入於無餘涅槃 就金剛經是無餘涅槃-這邊講是究竟圓覺 第三個是常不顛倒-常心 自身滅度無異眾生-故名常心 若見有眾生因我入覺-即非常也 最後是遠離-依止身見眾生等相 無著云已斷我見-得自行平等想 講到這邊覺得非常歡喜-原來經經同心都是一個道理 金剛經的菩提心-跟這邊所講的 它沒有講發菩提心-就是發心 其實就是發菩提心-是完全的吻合 而這邊講得更精采 就四句把四心就OK掉了-太妙了 是不是翻譯的人-特別把它翻譯成四句 這個就不知道了 那麼再回過頭來看-除病之行 末世眾生不得成道-就是因為有愛憎行 有了愛憎-所以有自他對立 如果我們要修成圓覺要 觀彼怨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 即除諸病 這是觀有情-下面是觀法 於諸法中自他憎愛-亦復如是 不過這一點要說明 觀有情跟觀法-這是一種治標 這是在對治粗重煩惱的時候-這樣觀可以 可是要究竟的能夠-視眾生怨家如父母的時候 必須要徹底的沒有我相-沒有眾生相才能夠根除 所以在修行行菩薩道的時候 把冤仇當成是自己的父母親-這個只能是治標的說法 降伏我們粗重的愛憎心 根本還是必須要能夠修觀行-解除掉根塵的無明 才能夠徹底的-視一切眾生如父母 視一切眾生於己無異-同體悲智 這個是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除病行 必須要有這樣的認知 必須要有這樣的認知 看最後佛在的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覺汝當知-末世諸眾生欲求善知識 應當求正見 心遠二乘者 法中除四病 謂作止任滅 親近無憍慢 遠離無瞋恨 見種種境界 心當生稀有 還如佛出世 這邊說求善知識 我們看到了種種-善知識的順逆之行 應該要生稀有心 如佛初世 一再反覆講-經上處處強調 對於善知識要視如佛 這邊就講得很清楚-還如佛出世 對善知識就要當成是佛-一樣地看待 敬師如佛 不犯非律儀戒根永清淨-度一切眾生究竟入圓覺 無彼我人相 當依正智慧-便得超邪見 證覺般涅槃 以上講的是普覺菩薩章 再把菩覺菩薩章總述一下 普覺菩薩章有三個重點 第一個就是親近善知識 善知識不管有逆行-或者順行 合乎於律儀不合乎律儀 只要他有正知見-就值得我們恭敬 是我們成佛解脫生死的根源 我們應該要奉如佛 犧牲生命妻子財寶眷屬-一切盡心供養在所不惜 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是修行的-作止任滅四種病 第三個是發菩提心 圓覺經這一段講的發菩提心-跟金剛經所講的發菩提心 由金剛經論所講的菩提心 金剛經的菩提心四心-廣大心第一心常心不顛倒心 在圓覺經這裡-剛剛好完全吻合 所以圓覺經這邊是-非常標準的菩提心的理論 今天就講到這邊-普覺菩薩章 下一章就講下根-圓覺菩薩章道場修證 今天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