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題:圓覺經第48集 主講:惠空法師 各位同學大家好 繼續介紹圓覺經 上節課介紹完-我人眾生壽者四相 今天進行普覺菩薩章 幾次介紹到圓覺章十一章中-解文殊章 行後面的十章 總說普賢行章-後面九章別說 別說上根中根下根裡面-普覺菩薩章是中根的第四章 也可以說-是圓覺經十一章的第十章 最後一章-圓覺菩薩章就結束了 這是中根修證的第四章 普覺菩薩章的經文-(第55後頁經文倒數第4行) 於是普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 快說禪病-令諸大眾未得曾有 心意蕩然獲大安隱 世尊-末世眾生去佛漸遠 賢聖隱伏邪法增熾 使諸眾生 求何等人-依何等法 行何等法 除去何病 云何發心-令彼群盲不墮邪見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普覺菩薩言-善哉善哉 善男子 汝等乃能諮問-如來如是修行 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令彼眾生得成聖道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時普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這一段普覺菩薩請問-經文裡面有五段 就是求何等人 依何等法-行何等法 除去何病 云何發心 好像有五個問題 剛唸的這一段裡面 宗密大師對於長行-分成五個部份 請看宗密大師的註解-(第56後頁註解倒數第8行) 正說長行中有五 第一指示明師令事-第二分別四病令除 第三辨事師之心-第四明除病之行 第五顯發心深廣 把長行分成四段-配五個問題 求何等人是-明師令事 除去何病是-除四病 依何等法是-辨事師之心 行何等行是-明除病之行 第五云何發心是-發心深廣 這五個問題 辨事師之心跟善知識-是兩個問題 其實可以合成一個 明除病之行-在第59前頁倒數第2行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得成道 由有無始自他憎愛一切種子-故未解脫 若復有人觀彼冤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 於諸法中自他憎愛亦復如是 這一段好像沒有-很獨特的思想 下面是發心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求圓覺 應當發心作如是言 盡於虛空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 於圓覺中無取覺者-除彼我人一切諸相 發心就是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跟-視眾生與自己一樣 其實一個東西 經文本身剛好從問答來配 不是宗密大師這樣配-而是經文本身就是如此 是佛回答的內容依據著-普覺菩薩的問題回答的 經文的前後-問與答的對應就是如此 在這裡面可以看到-一個是善知識的問題 一個是四病的問題-一個是發心的問題 就是視一切眾生為父母-跟發菩提心 觀彼冤家如己父母這一段-跟發心度一切眾生都是一個 都是發菩提心 這樣來看就把五個問題-收攝成三點 一個是善知識 一個是四病-一個是發心的問題 把五個問題個別來講 為了方便掌握問題意識-就根據三點 第一點是善知識-第二個是根據四病來說 到後面-觀眾生冤家為父母 以及發度一切心-而沒有眾生相 發菩提心的思想-分別來談 先講善知識 普覺菩薩章裡把善知識-當成是修行的問題來提 在經典裡面很特殊 在圓覺經看到這樣的思想-的確是令人注意的一個現象 從圓覺經的這段經文-看到善知識對於修行 在圓覺經把它放在-中根修證的重要要素看待 先把佛陀回答求何等人-這一段經文唸一下 第一個指示明師令事 請看經本-(第56前頁經文倒數第3行) 善男子-末世眾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 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 心不住相-不求聲聞圓覺境界 雖現塵勞 心恆清靜-示有諸過 讚嘆梵行 不令眾生入不律儀 求如是人 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末世眾生見如是人-應當供養不惜身命 彼善知識四威儀中-常現清靜 乃至示現種種過患 心無憍慢-況復摶財妻子眷屬 若善男子於彼善友不起惡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覺 心華發明照十方剎 這一段是講到求善知識 再跳過去四病這一段 看辨事師之心一起來講-到59前頁第1行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修行者 應當盡命供養善友-事善知識 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憍慢 若復遠離 應斷瞋恨 現逆順境猶如虛空-了知身心畢竟平等 與諸眾生同體無異-如此修行方入圓覺 這一段講到 要修行應該-如何事奉親近善知識 應該盡命供養善知識 譬如斷憍慢斷瞋恨心等等 等一下再根據經文再慢慢詳細說明 回過頭來講善知識這一段 還沒有講善知識之前 根據佛經-談談對善知識的一些觀念 在佛陀的教法裡面 可以說很多地方都談到-對善知識的觀念 不說明那一部經典-就總的整理 談談善知識的一些問題 第一個-為什麼要親近善知識? 善知識是我們出離生死苦海-以及成就菩提的根本 比如要到一個地方去-世間人常說去尋寶 寶在哪裡?-我們沒有一個地方可以找 所以要以善知識為嚮導 修行就好像要到一個寶所 到一個大海的彼岸去-要橫渡生死大海 要有人帶我們-在茫茫無際的大海中間航行 沒有善知識的引導-要往哪裡去走? 所以善知識是一個導引 在茫茫無際的生死大海中-唯有依靠善知識的引導 才能夠在生死無明的苦海中-找一個出路 善知識是我們的良導 接下來 我們要依止善知識-發起所有的善法 我們要修行 依止善知識來修行-才有很多善法的升起 所以必須要能夠隨順師教 師長教我們往東就往東-教我們往西就往西 因為所有善法-要跟著師長去學習 應該要能夠-看到讚嘆師長的長處 心裡面有師長的長處-才會發起一種好樂心 要去依從於師長學習善法 除了所有的善法以外 最重要是可以依止師長-發起種種覺悟的法性功德 因為世間的師長可以教我們-技藝 學問 做人的道理 可是唯有佛法的善知識可以-告訴我們成佛覺悟的道路 能夠開悟了脫生死的這條路 只有佛法中的善知識-可以指引給我們 我們依止師長依止善知識-生起覺悟的法性功德 有人會說善知識-只是修行路上的一個助緣 這樣的觀點是錯的 必須要能體認到善知識是-成就我們整個佛道的全部 離開善知識-想要成就佛道就不可能 經典上有一句話 【善知識者是滿梵行-非半梵行】 這一句話很明確的講出來 善知識是滿梵行-梵行就是整個的佛道 善知識是我們-成就佛道的一個依據 非半梵行-不只是部份的成就 是全部的成就 滿梵行非半梵行-這一個說法就說明 師長是成就我們-全部佛道的依據 所以第一點提出來 善知識是出離生死輪迴苦海-以及成就菩提功德的根本 所以要供養親近善知識 了解善知識這樣的重要性-應該怎樣親近善知識? 第二個談到-不可以慢心觀師過 善知識有幾種-最常說有兩種善知識 第一種是-已經得道的善知識 第二種是-未開道眼的善知識 可是得道的善知識也不一定-像佛陀一樣沒有毛病 就連阿羅漢-都還有瞋恨心的習氣 講一個故事 舍利弗是佛的首座和尚-智慧第一 佛就把一些年輕新出家弟子-交給舍利弗教養 這些小沙彌小和尚新出家-還是小孩子 心裡面哪知道一些事情 有一天-佛到僧寮裡面去看他們 就問-你們生活怎麼樣 有人就說 佛陀 他生病了-看他餓成那個樣子 怎麼餓成這樣子?-怎麼病成這樣子 佛陀問 有些小傢伙就口沒遮攔-就胡說八道 我們都沒吃的-都是那個舍利弗 每次信徒都請他去吃好的-都輪不到我們 好的都給舍利弗吃了 因為舍利弗是首座-信徒請供養的都請舍利弗去 這些小和尚小沙彌-誰要請他們? 因為佛是不允許別請應供的 佛也沒有講什麼話 這個話就傳傳-傳到舍利弗耳朵 說舍利弗-你是什麼上座 你看看-人家在佛陀面前告你壞話 說都是你去應供 給那些小的餓肚子-餓得生病 餓得瘦巴巴的 舍利弗給他們一講以後 以後誰請都不去應供 他被人家這麼一講話-心裡面就說我不再應供 我要是再去應供-那些小的就說我 講他去應供-他還去應供 都去居士家吃好的-都不讓我們去 所以下次居士又來請-舍利弗不去應供 再來請-不應供就是不應供 別人再三請-不應供就是不應供 居士們沒輒去跟佛陀說 佛陀-你是舍利弗的師父 他不應供-居士就沒辦法修福 你叫他應供吧 佛陀說-我說不動他 佛陀就說了一個故事 以前有一個國王被蛇咬-中毒快要死了 國王就找醫生-醫生就找咒師吹音樂 就把蛇吹出來了 咒師就跟毒蛇講-兩條路 一個你把國王的毒吸出來-放你走一條生路 一個就你自己跑到那個火 燒的一堆火-跑到火上自己燒死 毒蛇心裡面很毒-我吐出來的毒你還要我吸 我就是不吸 寧可死 它不吭氣就搖搖尾巴-跑到火上自己燒死 寧可死也不把那個毒吸回來 這毒蛇就是舍利弗的前生 他是瞋恨的行者 現在雖然證入阿羅漢-他沒有瞋恨心 習氣還在 所以人家講他食不淨食 因為佛陀戒律不可以別應供 所以老是去居士家應供-讓小的挨餓瘦巴巴的 他習氣起來以後-就從此不再應供 誰勸都沒有用 羅漢還會有這種反應 就小沙彌講閒語-佛也沒罵他 他就起這個反應 要是凡夫-世間的反應如何? 誰沒有缺點? 所以縱使是菩薩-也不是圓滿的 只有佛圓滿 哪一個師長沒有問題?-沒有一些小毛病?很難 再者-如果還沒有開悟的善知識 他的貪瞋憍慢習氣更重 可是不能因為師長沒有開悟-有一些不好的習慣 就不親近不學習 經上常有這種比喻 一個破的臭皮囊-裡面裝著金子 這個皮袋這麼臭-不要 丟掉 你要不要裡面的金子?-要 那只好拿著臭皮囊 有一個不好的人-一個很髒很醜的人 他點了蠟燭給你引導著-在懸崖路上走 你要不要走?要不要拉住這光 你說這個人-又醜又髒又心術不正 我不要你的光-我不要你點蠟燭 你摸黑掉到懸崖-掉到深溝怎麼辦? 所以不能夠嫌這個人-長得又醜又髒又不好 人不好 可是他手上的蠟燭-光是對你有用的 皮袋雖然是臭的-可是皮袋裡的金子是好的 不要去嫌工具 師長雖然有些毛病 可是他的佛法是正確的-就好了 重點是他有沒有可以-引導我們出離生死的教法 這才是重點 我們不可以觀師過 第一個先要了解-師長他是來者不拒的 各種人都必須去教化 就了解師長度化弟子的苦心 不可以去觀察-找師長的過失 為什麼? 第一個我們是為了要求法-不是為了要求師長的過失 第二個是師長有的時候 是為了要示現一些過失-跟眾生親近 故意把自己的一些壞習慣-表現出來 讓你覺得他不是那麼-高高在上遙不可及 有時候是為了要攝受眾生 另外一個角度是 只是去看他的過失-有沒有去看他的道德有多高 就從他的過失-去衡量他的智慧? 這衡量得出來? 只看他的道德-你會不會有過失? 再說-除了佛以外誰沒有過失? 今天接近這個師長-他只是一些個人的過失 對於能夠引導你的佛法-那又有什麼問題? 如果不去親近這個善知識 不去接受他的引導-解脫成佛的教法 反而去接近一些惡知識-那些沒有正知正見的惡知識 將來要墮落了-怎麼辦? 你嫌這個師長-有習氣毛病 問題是他有讓我們-解脫生死的正法教才是重點 那些人很親和很善良 你一直求說-師長要多好多好 請問你幾斤幾兩-老是嫌師父怎麼樣 師父還沒有嫌你-你還不夠資格當我徒弟 要問問自己有多少福報 能碰到一個-正知見的善知識就不錯了 還嫌師父這個毛病-那個毛病 那個脾氣大-今天講話很粗魯 自己想想看-自己什麼德性 自己有多少福報要碰到-像佛陀那樣的師父 有沒有修福報-碰到一個師父已經不錯 大家要自己去想 我自己有沒有這個福報能夠-碰到一個沒有缺點的善知識 能夠有指引佛法的善知識-已經不錯了 應該要去珍惜這一點 應該要發起-對師長正確的心 華嚴經講到-對師長正確心有很多 發如金剛心 堅正不可壞 發金剛山心 苦患不能摧 發離自我心 隨師意轉故 發如弟子心 不違一切教 就是發沒有個我的心 師父說什麼-我就是什麼 發像金鋼山的心-什麼痛苦都可以承受 發如弟子心不為一切教-師父教什麼 我就聽什麼 發如童僕心 使一切苦役 我就像一個奴役一樣的-承受所有的苦差事 發如傭作心 隨教令不違 我就是一個僕人-叫我做什麼 就做什麼 發如卑下心 離自大上慢 我是一個最卑下的人-沒有資格起任何的慢心 發成熟心故 善知時非時 有一個成熟心 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時候不該做 發起寶馬心 離﹝怡-台+龍﹞悷不調 是一個非常調柔的善馬-不會浮躁不安 發如大車心 載一切重任 發一個大車的心-承載一切重任 發如大象心 調伏諸根縛 發如大山心 鎮一切惡風 發栴陀羅心 離憍慢幢故 發孝子心者 見師無滿足 發孝子心侍奉師長-像侍奉自己的父母親一樣 發王子心者 順服君教令 發一個臣子-對於國王皇帝服從忠敬 有興趣可以看華嚴經-對侍師的這種心 只是引用一小部分 這是第二個談到 不可以輕慢的心-觀察師長的過失 第三個-應該要跟隨師長如理求法 今天追隨善知識 是為要求得佛法-求得修行的路途 我們是為法而來 要了解到 今天要跟隨師長-才能夠有這個功德 所以要發起一個勇猛的心-努力精進地跟隨師長學習 第二個是用清淨的信心 對師長有一個-如佛一般地恭敬的信心 信受師長 追隨師長不應該有疲倦-不應該有厭足的時候 心裡面常常起一種-清淨歡喜的心情 向師長請問的時候-不要常常覺得疲勞 要清淨-不要有猶豫 在親受師長的教導時-要善於抉擇法意 師長在開示的時候 聽的東西要怎樣去消化-把它理解清楚 如果我們想到 師長所開示的每一句話都是-歷劫勤苦修行所得的結晶 就會非常珍惜珍重地-吸收學習師長的開示教導 今天能夠-跟隨在師長身邊學習 是我們能夠-出離生死的一個保障 唯有從師長這邊-聽聞到般若智慧的妙法 才能出離生死 所以要如理地去親近善知識 這是第三點 第四點 如果沒有用很清淨恭敬的心-接受師長的教誨 就會有很多的過失 有的時候師長在開示時-我們會不專心 或者師長在講東 心裡面就想-是這樣子嗎 起疑惑的心 或者師長在講的時候-會說怎麼老這樣講 老講這一套 在聽師長講開示道理時-我們的心裡面不清淨 這樣就會有一些過失 這是在學習求法的過程中-有了錯誤的內涵趨向 所以在親近師長的時候 不可以一面聽師長在講-心裡想一些是是非非的事 比如師父怎麼長得這麼矮? 師父怎麼長得-好像不怎麼起眼 也是一般一般 這師父他們家-好像是那種三級貧戶 會去嫌師長的種種因緣-而不會著重在專心聽法 這就是-我們在聽法時的一種過失 對於我們如何親近善知識-根據佛經提出幾點 第一個師長是出離苦海-以及成就菩提的根本 第二個-不可以輕慢心觀師的過失 第三個應該要如理地親近師長學習求法 第四個-慢心輕法求法的一個過失 慢心輕法求的過失-還沒有講完 下一節課繼續說 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