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題:圓覺經第47集 主講:惠空法師 各位同學大家好 今天繼續談圓覺經-淨業障菩薩章 內容有四節 第一總敘過由-第二別釋四相 第三存我失道-第四斷惑成因 上一節課講到-存我失道這一節 存我失道有四小段 第一認我為真-第二說病為法 第三將凡濫聖-第四趣果迷因 上節課把認我為真講完 後面有一段-宗密大師註解得很好 這段結束以後-就接下面的說病為法經文 在認我為真的最後-(第54前頁經文第2行) 則知我相堅固執持-潛伏藏識遊戲諸根曾不間斷 這段經文前面講到 一個禪修者-有很深的禪定境界以後 有人讚歎他的法門時-就很高興 有人批評他的法門時-心裡就有瞋恨心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 還有很細微的我執-潛伏在阿賴耶識裡面 偶爾會表現在他的六根中 從外境的表徵驗證-內心的我執並沒有間斷 宗密大師就用-阿賴耶識的我執 比喻說有個賊王-固守了這個城池 王就是指阿賴耶識-八識的這個王固守城池 他有七識的侍者來陪伴他-有六識的軍隊在固守城池 般若的大軍雖然攻了一些-卻沒有辦法把它攻下 般若的智慧軍來攻-阿賴耶識的賊王的城池 攻不下 他在城池上面逍遙自在-偶爾出來逛一逛 這個比喻講得很好-(第54前頁註釋第5行) 通而言之 謂因對外境驗得內心-我執猶堅 我執指阿賴耶識 潛藏相續 雖慧軍數舉 慧軍指般若的智慧軍-去攻打這個魔王 魔眾頻摧-且阿賴耶城 就是我執的城-難攻主宰 末那常侍-第七識陪伴著阿賴耶識 防護牢強 意識謀臣-第六識是做一個謀士 經營內外 旁監五識之將-前五識是將軍 以鎮六根之門 由是賊主 頻通遊戲 阿賴耶識的大王-可以逍遙自在 般若大軍攻不到我 時時偷號 惑我法王-所以常常稱王迷惑智慧 往往侵疆 擾我觀境-它可以偷偷跑出來干擾禪觀 雖外怯般若-雖然他會害怕般若的慧軍 晝伏夜行 他會白天藏起來-晚上跑出來 而內挾無明晝夜不斷 這個比喻寫得很好 善男子 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這就跟前面的 不了我相不證聖果相呼應 不除我相不入淨覺是一樣的 看下面的第二小段-說病為法文 先把主旨說明 說病為法還是執著我-我執未斷 從另外一個角度是 前面知道還有微細的我執-會在六根裡面遊戲 【若知我空無毀我者-有我說法我未斷故】 它舉這兩個 假設知道我空 前面是你修行過以後 人家來毀謗你的法門-就瞋恨心重 因為你執著一個毀謗的境界 有一個被毀謗的我-所以就有我 為了免除我的過失-所以說人家毀謗我不生氣 無毀我者 為什麼你不生氣?-沒有人毀謗 你還看到一個沒有毀謗的人-表示我執還是沒有斷除掉 有一個沒有毀謗我法的人 這是從逆的反說 你還執著一個-沒有毀謗我的法的人 沒有人-就是有人 為什麼你不生氣?-我不認為有人毀謗 你不認為有人毀謗-就是你認為有人毀謗 只是你自己-把那個人消除掉而已 因為心裡面還執著-有一個毀謗你的人 所以說-沒有一個毀謗你的人 從你說沒有毀謗你的人裡面 印證到你心裡面-還有一個毀謗你的人 才說沒有一個毀謗你的人 要是沒有一個毀謗你的人-不要講就好了 沒有這回事就好了 這是反說 這是非常細微的 【有我說法我未斷故】 我們常常說-我不生氣我不生氣 其實就是因為你生氣-才說我不生氣 不生氣-何必又講你不生氣 是因為你生氣-所以你要消除掉你的生氣 所以說我不生氣 我不恨 就是因為你恨-所以你才說你不恨了 有我說法我未斷故-這是正面說 如果有一個你說法-你修行的人 那表示還沒斷故 這是正面說我的過失 金剛經說 度盡一切眾生-而實無眾生可度者 何以故 菩薩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若有菩薩可度的-不名菩薩 所以還執著-有眾生被你度 還執著有一個-你是度眾生的菩薩 表示我執沒有去除掉 所以說眾生壽命-其他的三項也是如此 亦復如是 善男子 【末世眾生說病為法-是故名為可憐愍者】 所以這段說明 末法時代的眾生-因為智慧根性不夠 把細微的我執-當成涅槃 當成是正法 這是可憐愍者 所以宗密大師說-以病為法 其實還是在愛執裡面 把它當成正法 所以誠可憐愍 【雖勤精進增益諸病-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這一段覺得比較簡單 它應該跟若復有人讚嘆-跟歡喜結成一節的 前面憎愛涅槃跟憎生死-是一節 後面是 有人謗我者有人讚我者-跟 毀我者說法者這是一節的 這一節到這地方 看下一段 第三將凡濫聖-未證言證未得言得 這就是增上慢-講得重一點是大妄語 講得比較含蓄-就是增上慢 自己以為證到聖果-其實沒有證到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 以如來解及所行處-為自修行終不成就 或有眾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 見勝進者心生嫉妒-由彼眾生未斷我愛 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還是這句話-未斷我愛不入淨覺 還是那一句話-跟前面一節一樣 這邊所談的有三個 第一個是-以如來解及所行處為自修行 把如來的道理跟如來-修行的境界就當成是自己的 好像讀了一點思想以後-好像就成為自己的修行了 那只是一個語言文字而已-怎麼變成你的修行工夫? 所以宗密大師解釋說 眾生迷倒已久-種習根深 縱令信解法門-現用元來隨念 但以分別心識解他無礙言教 引用華嚴經說-如貧數他寶 這一類人只是-讀了佛的經典就以為可以了 了解佛的道理就可以了 這是一類人 第二類 【或有眾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 自己修行還沒有證的境界 沒有得到禪定-他認為得到了 沒有證得聖者-他認為證得到聖者 增上慢人 如果自己知道-自己沒有證得 就是大妄語 如果真的不知道-就叫增上慢 聽清楚增上慢跟大妄語-差別在什麼地方 知道自己沒有證到-就是大妄語 他真的有一點境界-以為就是聖者這叫增上慢 增上慢跟大妄語的差別很大 增上慢只是有一種慢心-還不是欺騙眾生 大妄語就是欺騙眾生-這個過失就是墮地獄 佛陀不允許弟子現神通 不允許弟子-說自己證得什麼果位 是為了免除後世到處有人-說自己證得聖果惑亂眾生 說證得聖者證得禪定以後-眾生就要來禮拜你恭敬你 你自己說你是聖者-我為什麼不恭敬你 佛法就會亂成一團 所以記住 佛陀是以什麼教化眾生的? 佛陀是以教法-不是以證法來教化眾生 佛陀是以教法來教化眾生的 你們聽的佛法-都是佛講經 有沒有佛一天到晚-現神通給人看 沒有呀 當然佛也現神通-可是不是以那個為主 佛還是講教法 佛的神通是-有緣的眾生看到他的境界 看下面 【見勝進者心生嫉妒】 見到人家修行殊勝-心生嫉妒 凡夫的心這是很正常的 我自己也有這凡夫的心-會有嫉妒 可是人要反省-每個人都要反省 如果人家好-為什麼要嫉妒人家? 跟人家學都來不及了-有什麼好嫉妒的? 所以有一個正確的觀念以後 心情就會開朗-心態就會正確 什麼觀念?-因果 今天人家有成就-有福報有修行 那是人家修行來的-有什麼好嫉妒的? 他是他的-他修行好又不會讓你墮落 你心裡面-有什麼不是味道的? 反過來講 你修行將來也會有成就 自己利益眾生-將來也會有福報 何必去羨慕別人? 自己不修行光羨慕別人-有什麼用?那不是空談? 重點是自己要去修行 別人的是別人的-要是你的別人也搶不走 你嫉妒得發火-他也不會因你嫉妒就減少 也不會因為嫉妒-就把他的東西拿過來 起那些心有什麼用?-都是不需要的垃圾 所以一定要有一個觀念-就是因果 自己修行自己的-別人關你什麼事? 何必去嫉妒他?-何必去跟他為難? 那些嫉妒心不好的動作-都是自己的障礙 都是損自己的福報-傷害你的善根而已 一點好處都沒有 了解這樣道理以後-就會很清楚 人家有好處-我們隨喜功德 當然話是這樣講-做起來比較難 慢慢做 有這種觀念以後-常常去思惟 起了嫉妒心不滿的情緒以後-自己一思惟就會開通了 慢慢由正知見-來引導我們的行為 【由彼眾生未斷我愛】-根源呀 為什麼剛剛會說把如來的-知見當作是自己的修行? 為什麼會有這種慢心?-增上慢說未證言證 為什麼會心生嫉妒?-都是因為沒有斷我愛 所以叫將凡濫聖 這邊三個都是自己是個凡夫-跟殊勝的聖者比較 佛的境界變成讀了經典-就以為是自己的修行 人家好-心裡就起嫉妒心 都是自己凡夫心的一種差異 還是因為未斷我愛 好這是第三小節 第四叫作趣果迷因-看這一段經文 善男子-【末世眾生希望成道 無令求悟惟益多聞-增長我見】 末世眾生都想要修行-誰不想要修行? 這麼多的佛弟子誰不想-能夠解脫生死去凡成聖? 可是不走正路 無令求悟-不走正路 惟益多聞增長我見-只是多聽聞一些理論 無令求悟就是-不走修行的正路 只是多找一些知解道理 所以宗密大師說-要悟道再增長智慧 末世之人多迷此意-唯宗名數不務了心 心既不通解義唯多-我見唯長 智慧不通達 多了些文字-就增長了我見的滋長 只是增加一些我見我執而已 這是第三小節全部 這一段從上一節課講到這邊 把經文念一下-回憶一下 第三小節存我失道 請翻回53頁經文-第5行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 雖經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為 終不能成一切聖果 是故名為正法末世 存我失道主旨就八個字-不了四相不成聖果 這是它的主旨 下面分成四節-第一節是認我為真 何以故-認一切我為涅槃故 有證有悟名成就故 譬如有人認賊為子-其家財寶終不成就 何以故-有我愛者亦愛涅槃 伏我愛根為涅槃相 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愛根真生死故 別憎生死名不解脫 這一小段宗密大師的註解 憎愛元是本習-帶之修道 佛果豈成 裡面有一句很重要 伏我愛根為涅槃相-把我執當成涅槃相 宗密大師的註解是 由伏之-之是指我執 故不起 我執不起之相-似涅槃相 以似為真 就是對伏我愛根-為涅槃相的解說 下面說 云何當知法不解脫 善男子 彼末世眾生習菩提者 以己微證為自清淨-由未能盡我相根本 若復有人讚歎彼法-即生歡喜便欲濟度 若復誹謗彼所得者-便生瞋恨 則知我相堅固執持-潛伏藏識遊戲諸根曾不間斷 善男子 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善男子 若知我空無毀我者-有我說法我未斷故 眾生壽命亦復如是 善男子 末世眾生說病為法-是故名為可憐愍者 雖勤精進增益諸病-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這一段說明-從外在的境界來看 有人修行得很好-讚嘆他就很高興 毀謗他的法門就起瞋恨心 從外境的反應對毀譽的表現-看出他還有我執 因為有愛我所以有我執-還是不了我執不成聖果 再看下面將凡濫聖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 以如來解及所行處-為自修行終不成就 或有眾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 見勝進者心生嫉妒-由彼眾生未斷我愛 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將凡濫聖舉了三點 第一個-以如來解及所行處為自修行 第二個-未得謂得 第三個-見勝進者心生嫉妒 這三個都是-根本未斷我執我愛 最後一小段 善男子-末世眾生希望成道 無令求悟-惟益多聞增長我見 這段很簡單是說 修行只求多聞-不實際去修證 只是增長我見 第三節講到這兒 第四小節比較短-叫斷惑成因 但當精勤降伏煩惱-起大勇猛 未得令得 未斷令斷 貪瞋愛慢 諂曲嫉妒 對境不生 彼我恩愛-一切寂滅 佛說是人漸次成就 求善知識不墮邪見 若於所求別生憎愛-則不能入清淨覺海 這一段其實就是結語 淨諸業障菩薩章主要的內容-總共分成四小節 前三小節都講我執的過失 第一個總敘過由 講流轉生死的根源-在於虛妄的我執 第二個別釋四相也是-在說明我執的四個形像 第三個存我失道講到-只要有我相 不了四相不成聖果 前三小節都在-說明四相的過失 直接就四相的根源-第一個就源頭 第二個講四相本身的問題 第三存我失道就講-只要有四相就不能證到聖果 它的結果及影響 所以前面三節是從我的來源-我本身的開展 我所產生的結果-不證聖果的結果 做詳細的解說 這三個是一貫 終歸一點就是-有四相的過失 最後這一小節就是-把四相透過修行斷除 所以但當精勤降伏煩惱-起大勇猛 要得要斷-未得令得 未斷令斷 貪瞋愛慢 諂曲嫉妒 貪瞋愛慢是根本煩惱-諂曲嫉妒是隨煩惱 煩惱有所謂的-【十根本隨眠】 叫十使 手指頭剛好伸出來五個五個 煩惱也是把它列成五個五個 剛好跟我們手指頭一樣 一種佔一個指頭 五個是鈍的 五個是利的-五個是愛 五個是見 貪瞋痴慢疑-屬於愛的煩惱 屬於鈍的 遲鈍的 五個屬於利的 銳利的-屬於見 身邊邪見戒 今天不是在講煩惱 順便講到-貪瞋愛慢 諂曲嫉妒 這叫十根本隨眠 這邊講到-【未得令得未斷令斷】 這邊說明斷煩惱的問題 大乘經典裡面-不舉這十個煩惱 它只舉一個煩惱叫無明 小乘思想裡就是這十個-叫根本隨眠 大乘只有一個煩惱-就是無明煩惱 大乘的煩惱說斷無明-有時候也說不斷無明 為什麼說不斷無明? 它說無明本來沒有-沒有得斷的 無明只是轉化而已-無明本來不實 你要說斷也可以 這邊的斷跟聲聞乘的斷-斷貪瞋痴慢疑身邊邪見戒 小乘的斷就是聲聞乘的斷-它就是拿刀一刀兩斷 就是這麼一刀兩斷割掉-不要啊 大乘的斷它不是-它是轉化叫斷 因為大乘對無明的看待-它不是一個實體 它沒有斷的東西 有一個實體可以斷-沒有實體怎麼斷? 所以這邊的斷是指轉化-指明了 雖然寫作斷-但根本是一個轉化的過程 【對境不生彼我恩愛-一切寂滅】 內心沒有煩惱以後-對境就不會產生煩惱 大乘的聖者叫非有漏非無漏 非有漏就是他在境界裡面-不會被境界干擾而起煩惱心 因為你起了貪瞋痴慢-起了諂媚嫉妒 那就變成煩惱-就有漏了 非有漏是-對境界不會起煩惱 非無漏是-他不是入涅槃脫離這個世間 還在世間裡面 所以菩薩遊戲世間不染世塵 雖然他在世間裡跟眾生一樣-可是內心沒有境界的干擾 這種境界-我們體會不到 凡夫世間人在世間-就跟著世間流轉 對著境界就被境界轉掉了 境界好的就起愛著心 境界不好的-就起瞋恨嫉妒心傷害心 所以我們被境界給轉了 【對境不生彼我恩愛】 因為有我才會生彼我 沒有了我-就沒有所謂的我與他人 大乘的思想叫同體大悲-因為了知與眾生一體 【一切寂滅】 沒有彼我的差異-沒有境界的干擾 沒有煩惱的起伏-所以一切寂滅 【佛說是人漸次成就】 佛說這樣的行者-是慢慢在修行成就當中 【求善知識不墮邪見】 而且這個人也是在求善知識-不墮邪見 【若於所求別生憎愛-則不能入清淨覺海】 如果對所修行的境界-所修學的菩提性有所憎愛 那就不能入圓覺妙性 淨業障菩薩章-算是告一個段落 圓覺經有十一章-這是輕舟已過萬重山 已經九章去掉了 下一章叫普覺菩薩章 古人寫文章有一招叫-鉤鎖連環環環相扣 記得在大學一二年級的時候-中文系上一門課叫史記 我這一生-就碰到這麼一個好老師 聽他的課-每一段都有新的解說 每一段都有收穫 聽他講課解釋的每一段-都不是陳腔濫調 而且都是書本上-看不到的東西 是真的好老師 所以一堂課下來-就像佛法講的法喜充滿 為什麼? 你看課本看不懂看不出來-他都給你講出來 不是只有一堂課一兩處 每一段每一句話-都有新的東西告訴你 我的中文就是這樣啟蒙的 他就講-中文的文章 古人作文裡面 這邊的問題-前面就已經暗示到 你看也看不出來 等到你看到後面就發現-前面已經把問題埋在裡面 可是前面-它不是專門講這個地方 它就埋在裡面 這邊就是-求善知識不墮邪見 看這段話的時候 還不會注意到-這段話有什麼意思 求善知識不墮邪見 這個善知識的觀念-就是下面普覺章的主旨 看不出來吧 它就埋在這個地方-最後兩句話埋下來了 佛說是人漸次成就-求善知識不墮邪見 是順著-佛說是人漸次成就下來的 你說這是講中文-講國文的語法 對 講語法-要懂語法以後才看得懂經文 要懂得人家-是怎麼樣用文字的工具 要懂得工具以後-從工具中間得到思想 圓覺經十一章裡面總說解-文殊第一章 下面十章一十解行-解一章行十章 行十章裡面一個總說-普賢章如幻觀夢幻觀 別說三根-一九 一章總說普賢章-說明到如幻的觀察 下面三根九章 九章三根裡面-上根中根下根四四一 上根四章 中根四章-下根一章 上根四章中根四章裡面-各是二二分 兩章禪觀 兩章煩惱-一章普眼章三觀觀行 對應著-威德自在章的三觀觀行 還有就是兩章-修行漸次對著二十五輪 兩個觀對兩個觀 上根的兩觀-普眼三觀對修行漸次 威德自在的三觀-跟辦音的二十五輪 接下來就是兩個煩惱 無明根本煩惱-跟生死輪迴的男女淫欲 對兩個四相-一個四相一個四病 淨業障菩薩章是四相-是我人眾生壽者四相 下一章是對著四病 普覺菩薩章怎麼又說-它的主旨在善知識? 如果這樣講也可以 就是一個附合體一個子母 是以善知識為外觀-以四病為善知識重要的特徵 善知識的一個前提-重要的特徵就是沒有四病 這就是整個普覺章的框架 也可以說-普覺章有兩個重要的內涵 一個是善知識-一個是四種病作止任滅 這樣講是把普覺章-用兩個重點來說就很清楚了 兩個重點-作止任滅 善知識 這樣就清楚了 經文把它結合起來說的時候 是四病跟四相一起說 所以把善知識就隱沒起來 在這邊按照行文的次第 前面也有這種例子 文章是鉤鎖連環 就拿圓覺經的彌勒菩薩章-第32前頁經文倒數第4行 它的主題-云何當斷輪迴根本 翻過來31前頁第6行 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 當斷無始輪迴根本 就是把它埋伏在這個地方 這已經是-金剛藏菩藏章快要結束了 就把它埋伏在這個地方 再看28前頁第6行-金剛藏菩薩章第一個問題 若諸眾生本來成佛 翻過來前面普眼菩薩章-(第27前頁第2行) 這邊講-始知眾生本來成佛 27頁第2行普眼菩薩章- 始知眾生本來成佛 只是隨便翻兩頁-就可以知道 圓覺經這是一個體例 每一個問答的前面-有一個菩薩起來問 佛就同意他回答-佛的回答完以後 最後有一個偈頌 這就是一個體例 這是十一章裡面共通的 像這個把下一章的主旨-埋伏在前一章的最後面 這也是圓覺經-一個重要的體例 剛剛舉了兩章 普眼章埋伏了金剛藏章-金剛藏章埋伏到彌勒菩薩章 就是這樣子-很清楚 所以求善知識-就是下一章的主旨 於是普覺菩薩在大眾中 末世眾生去佛漸遠-賢聖隱伏邪法增熾 使諸眾生求何等人 求何等人-宗密大師寫得很清楚 由前云求善知識 不墮邪見-就是前一章 求何等人 依何等法-行何等行 除去何病 去何病才是指四病-作止任滅四病 所以這個問題很清楚 還沒有講到普覺章-就把這個問題提一下 因為普覺章其實是兩個重點-一般大家會以為是作止任滅 其實是兩個重點-另外一個重點就是求善知識 比較不如四病的重點 所以特別提出來 這引證經文的主旨-也表現出來 最後一分鐘-把偈頌念一遍就結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淨業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皆由執我愛 無始妄流轉 未除四種相 不得成菩提 愛憎生於心 諂曲存諸念-是故多迷悶 不能入覺城 若能歸悟剎 先去貪嗔痴-法愛不存心 漸次可成就 我身本不有 憎愛何由生 此人求善友 求善友又出來了 把它放在偈頌裡面-表示這是它的思想 終不墮邪見 所求別生心-究竟非成就 結束了 剛剛說輕舟已過萬重山 圓覺經的講座-到這邊去掉了九章 九章圓滿了 下一節課講普覺菩薩章 普覺菩薩章兩個重點-一個求善知識 第二個四病 這節課講到這個地方-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