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題:圓覺經第45集 主講:惠空法師 各位同學大家好 繼續介紹圓覺經-淨諸業障菩薩章 圓覺經十一章-一解十行 十行裡面又分成了總別 別說裡面分成-上根中根四章 下根一章 中根四章威德自在跟辨音-兩章說明三觀 接下來就是淨諸業障菩薩章 這一章主要是談-在修證的過程中 有微細的四相-我人眾生壽者四相 為我們修證的障礙 在佛回答這個問題當中-分成四節 上一節課講到第一節-總敘過由 總敘過由裡面分成兩節-過患本起以及過患滋多 過患滋多裡面又分成四小段 上節課講到前面兩段-輾轉生妄以及違拒覺心 這兩節講過 把佛回答的前面的部分-上節課講過再回味一下 再開始講下面一節-叫動息俱迷 請看到經本總敘過患這一節-(第50後頁經文第2行)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 妄想執有我人眾生及與壽命 認四顛倒為實我體-由此便生憎愛二境 於虛妄體重執虛妄-二妄相依生妄業道 有妄業故妄見流轉-厭流轉者妄見涅槃 由此不能入清淨覺-非覺違拒諸能入者 有諸能入非覺入故 下面第三小段叫動息俱迷 上節課稍微提了一下-現在看這一段 是故動念及與息念-皆歸迷悶 何以故 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己主宰 一切眾生生無慧目-身心等性皆是無明 譬如有人不自斷命 這一段講到我們的所做-有作為跟無作為都不對 因為本身的一種無明-何以故 【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己主宰】 宗密大師的註解說 由將無始住地無明-為我主故 動是我動 息是我息-我相既在 動息俱迷 我們因為無明在身 所以整個所有的造作-即使是不造作它都是無明 在無明上面執著這個我體 所以一切的作為-都變成了無明性 【一切眾生生無慧目】 凡夫眾生無始以來輪轉生死-生下來以後就是無知的 慧目是指每一個有情眾生-在輪迴生死的時候 對於真理都是一個瞎子 不要說生下來是個瞎子-我們生生世世都是一個瞎子 對於真理從來沒有看到過 所以叫生無慧目 【身心等性皆是無明】 看宗密大師說 前得本起因地-則所修皆是佛因 此用本起無明一切皆是魔業 又前以覺圓明故根塵普淨-結云一切是覺 今以無明為本-故云皆是無明 前如金為千器 器器皆金-此如土為千器 器器皆瓦 前面在修行的時候 修普賢觀也好-修普眼菩薩的觀也好 文殊菩薩的觀也好-修威德自在的三觀也好 前提都必須知道-是以清淨的覺性為本 這一邊說 由無始無明為己主宰-所以身心等性皆是無明 所以以金為作器的材質-所做的器就都是金器 如果以土作為材質-做的器都是瓦器 這個道理就是 你認定現前這一切的萬法-本性是清淨的覺性 就能夠入這個覺體 如果我們認定世間這一切-本身就是我執無明 那麼所有的一切就是無明 這個觀念很重要 可以說圓覺經的-一個中心的思想就是在確立 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眾生-本具的圓覺 這是圓覺經中心的旨趣 在修行的時候-必須先要確立修行的依據 修行的依託是依託在-清淨的圓覺之上 而展開的-上根中根下根的修證 如果沒有-依託在清淨的圓覺之上 那麼所有的修證-就會落入現在所講的 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己主宰-身心等性皆是無明 那麼-動念息念皆歸迷悶 就是做也好不做也好-都是無明牽纏的妄執 這一部分-理論上沒有太深奧的理論 只是一個思想理念的確立-修行的依據立足點 是依據在這個無明上面-還是依據在覺性上面 差別在此而已 下面他舉一個比喻 【譬如有人不自斷命】 因為你自己就是無明-所以不會把自己的命砍掉 因為自己就是無明裡面-所以你不會把無明去除掉 是一樣的道理 無明就是你 你就是無明-所以你不會把自己殺掉 要因為你自己是覺性-你才會離開無明 所以譬如有人不自斷命-比喻就是這個意思 看宗密大師的說明 由愛故得身-若斷身即違愛 如人身縱卑陋病苦-亦自保命終不能斷 斷餘或可自斷誠難 認我亦爾 斷一切煩惱惡業-容有得者 欲令斷我其可得乎-何以故 我終不能還斷我故 又有我故必不覺我-如眼不自見 故必情忘想盡-與覺一體 覺是真我則妄我本無-方名為斷 如夢身縱令至劣至苦-夢時終不肯斷 必須覺來合於本身-方嫌夢苦復無可斷 宗密大師解釋得非常清楚 就是我們這個凡夫身-舉夢的比喻 你在那夢中-就是作叫化子剩了半條命 得了癌症痛苦的輾轉時-也不會想死 一定等到醒了以後 夢中的這個苦-夢中的那一條命才會沒有 道理是一樣的 最後總結說-這個我是障道的 看經文 是故當知 【有愛我者我與隨順-非隨順者便生憎怨】 為憎愛心養無明故-相續求道皆不成就 最後總結說 愛我者我就對他順從-因為愛我或是我所愛著 非隨順者 或是跟我所喜歡-跟我所愛著的 不隨順逆反-就生憎恨 為愛憎 因為有此愛憎違順之心-所以滋養無明 就是根本煩惱與枝末煩惱-輾轉相薰 因為有根本的無明-所以生起了愛憎之心 又因為愛憎之心 對於違順境界-再去取著所起的煩惱 再去滋長無明的加深加厚 所以經上說 根本煩惱與枝末煩惱-輾轉相薰叫相續求道 依這樣的狀況-求道不可能成就 宗密大師的註解 正明障道 言相續者-本從無明而生憎愛 憎愛還薰無明-種子現行 相續不斷 種子生現行 現行再薰種子-輾轉薰生 所以相續不斷 將此求道畢竟不成 用煩惱相續的知見-身心不可能成就 故寶積經云 於身生寶愛 不離於我人-彼作是修行 由斯墮惡趣 從愛著我身開始修行-不容易成就 金剛經講的四相也好-圓覺經講的四相也好 雖然有淺深的差異 可是有一點-它都是破除我執 要我們遠離所謂的憎愛心 這就是佛法的主體思想-主體思想就是一個覺字 離開無明的分別取 現在有一些法門-強調這種憎愛心 其實這樣一個法-跟佛法的本質是有違背的 過於強調所謂的執取 它本身對於佛法的本質上-是有所違背的 當然可以理解-這個法門是一種方便 可是這個方便的本身-是背離了佛法的本質 這一點不能否認 因為佛法的本質是-要我們離開分別憎愛的 而這個方便的本身-是要我們執取分別 要加深我們的憎愛 這個方便-是不是背離了佛法的本質 所以要知道方便本身-只能是一個方便法門 要記住今天縱使–不說它是背離了佛道 可是必須要確認 如果這個方法的內涵裡面- 有這樣的一個成分 剛剛講過 就是加深我們的執取-加重愛憎 這種特質-只能把它定位在方便法門 所以方便法門就是-一個繞圈子的迂迴方法 它必然不是一個直接契入於-佛道的根本的法門 在這一個前提之下 這一個法門本身只能是-一個階段性的東西 它必須要有另外一個-真實的法門跟這個法門結合 這個法門才可以作為-佛法的一個方便法門 否則它必然淪落到外道去 因為方便的本身-不是跟佛法的本質相應的 這一點是用來分別是佛法-或非佛法非常重要的判識 這也是用來 分辨真實法門與方便法門-一個非常重要的標格 一個標準一個尺寸 這是提醒佛法的本質 接下去看第二節-別釋四相 整個淨業障菩薩章-佛的回答分成四節 前面第一小節總敘過由-大概再敘述 一切的凡夫眾生-從無始以來就執著四相 四相是以執著我為體 我就會產生了愛憎虛妄-產生種種的流轉生死 甚至妄見涅槃 這樣就不能夠契入覺性 因為有根本的無明-作為它的主體性 所作一切都落入了無明 這樣就不能契入修行-不能成就 因為有違順愛憎 下面講四相-我人眾生壽者 宗密大師把金剛經的四相-判成為迷識的四相 在圓覺經的四相-叫迷智的四相 在上一節課也說明過-迷識跟迷智的差異 迷識是從果報體上講四相-迷智是從禪觀的智體 在修禪的時候-比如在修三觀的時候 止觀的這個心已經契入智慧-契入法的法性的時候 止觀由識轉成智 這個智慧對於境的-轉換的過程裡面 這個智因為有能證的覺性 能證的觀智-與所證的覺悟的境界 因為由能證跟所證的境-跟這個自體的流轉 而分出了四相的差異 先說明四相在能證-跟所證的差異上的解析 再來看文字就比較清楚 否則一進入文字裡怕 第一個我相-經上叫心所證者 我們把它定位在 就是你取了這個境-就是你所到的境界 譬如到了黃山-看到黃山非常的開闊 你感覺到-在黃山裡面的這個境界 到了五臺山看到五臺山的山-非常的開闊非常的大 雄偉的一個山 到了普陀山-看到的是海邊一個小島 這個山不一樣-黃山很奇特 五臺山非常的雄偉 普陀山就是像小島-小丘陵一樣 這個境界不一樣 我相就把它定位在這個境界 執取了這個境-就是我相 經上講的-心所證者 就是從所達到的境界-所證的境界來看 這是我相 第二個人相-叫心證悟者 能證的這個證悟者-就是能證之人 你證到這個境界 在這個境界之上有一個人-到了這個地方 證到了這個境界 你看黃山的奇偉高絕-五臺山的開闊雄偉 普陀山的崎嶇小島型的-海浪型海邊的 這個是所證的境界 你覺得我來到這欣賞到了-這就是人相 眾生相-我相人相所不及者 在超越所證的境界跟能證者-以外的其他的境界叫眾生相 這前面兩個我們知道-它仍然是落入執取以後 脫離了這個以外 以了知到前面兩個-仍然是一種執著 想要離開這個我相人相-離開其他的一切的心境 都是所謂的眾生相 相對於我相人相-其他的境界就是眾生相 我相人相以外的境界 這樣的三相就把所有的境界-都含攝在裡面了 第四個叫壽者相 前面三個是所證的境界-能證的人 超越能所人我相以外-其他的了知覺相 這一切的前三相在這個-禪觀當中都是智性的 這個轉識成智的智都是覺觀-觀智的一種智性的流轉 這個流轉相-就是這個智 比如三細六粗裡 從業相流到轉相-從轉相流到現相 現相流到智相-智相流到相續相 相續相流到執取相-這四性在這流轉中間 四性的轉換流轉就叫壽者相 壽者相就是一種流轉的涵義 比如在金剛經的四相裡面-它也是一期生命的流轉 一期生命的延續 所以壽者相-就是四性的流轉相 這整個前三相的識體智體-流轉轉換過程就叫壽者相 我們把這圓覺經的四相-用第一個所證的境界為我相 能證的人-證者為人相 超過了所證以及能證的以外-其他的境界為眾生相 前三者智性的流轉-相續為壽者相 把這四相都定位好了 這樣清楚以後再來看經文-比較能夠掌握住旨趣 一段一段經文看-先看51後頁 這一段別釋四相-宗密大師的解釋 然此我等行相殊常 常者-但約迷執 初果已除 此乃直就修證羅漢未曉 這邊所講的境界甚至是聲聞-的羅漢都不一定能夠了知的 這個境界比較深 文中即為四段 一約事驗我 第二悟我成人 第三了跡跡生-了跡跡生就是眾生相 第四是潛續如命-潛續如命比喻是壽者相 像命根一樣的相續不斷 初謂驗其任運分自他者-是其我相 下面先講我相 善男子云何我相-【謂諸眾生心所證者】 什麼是我相 就是心所證者 宗密大師解釋說 夫我難自見 約事證知 但驗自他各殊-即證自中有我 設令修道捨妄證真-但覺有心總名我相 我們在修行過程當中-這個我相很難去察覺到 只有從境上看到有執著的我-才能夠看出我執 他比喻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調適 忽忘我身四支弦緩-攝養乖方微加鍼艾則知有我 是故證取方現我體 身體感覺到沒什麼-覺得好像沒有我了 要是給你扎扎針-由這個痛才知道有我 這個痛就是-你所察覺到這個境界 所以說微加鍼艾-艾就是火在燒 鍼就是鍼灸 用鍼扎扎了鍼痛 火燒會痛 會痛的那個感覺-才知有我 是因為這個痛才知有我 【是故證取方現我體】 從這個境界上面-證明到有一個我的存在 這個境界是我所取的境界 是故證取方現我體 從所證所取的境界上面-看到有一個執取的我 誰執取了這個境界?-是你執取的 誰在痛?-是你在痛 善男子 【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 清淨涅槃皆是我相】 你證到了佛的涅槃相-這都是細微的我相 這一點要注意的是 這個我相跟-金剛經講的我相已經不一樣 這邊的我相只是在說明-一種微細智慧的執取 它是一種執著相 證到了佛的境界-如果還執有佛的境界 這是一種細微的執取-它不是粗的妄執 下面宗密大師講 然涅槃但是覺體-非別有可證 今既證得涅槃-不忘能所即是我相 宗密大師是從你不能夠忘掉-能所立場判定有一個我相 這個我相是從執著能所邊-判識出來的 跟金剛經的我不完全一樣 第二個人相 善男子-【云何人相 謂諸眾生悟者心證】-就這一句話 謂諸眾生悟者心證 認為有一個能證的人-誰證悟? 我證悟的 這一個人就是所謂的人相 看經文 善男子悟有我者 不復認我 所悟非我悟亦如是 悟已超過一切證者-悉為人相 不管悟到哪裡 你超過了一些的證者-還是人相 善男子 其心乃至圓悟涅槃 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備殫證理皆名人相 你悟到的是涅槃-只要存有一個悟者 存了-這是我悟的境界 備殫證理-所有的境界都證到了 那還是人相 存有一個能證的-有能所就是人相 下面是眾生相 宗密大師說 謂前二相俱是心跡-總不執之故免我人 然此了心又亦是跡-故云了跡跡生 知道前面所證的境界跟-能證悟的證者都是人相 我們不執取-可是這個心也是執著也是跡 經文說 善男子 【云何眾生相 謂諸眾生-心自證悟所不及者】 看宗密大師的註解 覺前能悟悟是所覺-悟既成所覺又名能 輾轉無窮皆成能所-能所及處皆是相待 了此不定故離前非-計所不及謂免諸過 不覺此計又是眾生-眾生者不定執一之謂也 所以眾生是對所證的境界-以及能證的證智兩個要超越 他知道這個還是有能所 可是超越的時候-還是落入能所中間 這就落入眾生相 下面舉個比喻 善男子 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眾生 則知彼人說眾生者-非我非彼 他說我是眾生-所以不是我也不是他 因為他沒有說他是眾生 云何非我-我是眾生則非是我 我告訴你我是眾生-所以不是我 也不是他-因為我說是眾生 所以非彼我故 就是這個眾生相-他不是我也不是他 不是人 善男子 但諸眾生了證-就是所證 就是我相 了悟就是能證-人相 皆為我人 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就是超過我相人相 存有所了名眾生相 還有一個了悟了知-覺悟的對象 還有一個覺 就叫眾生相 所以扣緊這一句話-就是我人相所不及者 我相人相以外的其他的覺觀-都是眾生相 接下來是壽者相 宗密大師給它判一個名字-叫【潛續如命】 就好像命根一般沒有注意到-它是非常的潛沉 可是它是相續的 潛就是伏藏的-不為人所察的 續 前後相續的 像我們每個人的壽命-命根一樣的 都無所執但擬修行-由不起心免前三過 即此無執之業智相續未忘-非故生心 故言潛續 只要有心-有這一個修行的智性 智慧的流轉-它就是一種壽者相 因為智性-還沒有徹底的與覺性相合 它就是一種我的別相-一種我執的相 善男子 云何壽命相 【謂諸眾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一切業智】 就是這個智慧 業是指前面所作的三種-我人眾生 三相叫業 這三相的體是以智為體-叫業智 【所不自見猶如命根】 前面的三種覺觀-不知道自己的本質是一種智 不會自見 像命根一樣-所以猶如命根 雖能除妄而不能自除 前面三種是一種智慧的覺觀-能夠除掉種種的虛妄 可是它不會把自己給除掉-叫雖能除妄而不自除 雖能夠了知一切外在的境界-可是不會斷他自己的命 能夠斷除掉煩惱-斷除掉其他種種的事物 他不會斷命 不自見故-看不到自己 就像命根一樣 命根兼取相續-不斷之義所以叫潛續 續有一種相續不斷的意思 善男子-【若心照見一切覺者皆為塵垢】 覺所覺者不離塵故 照見一切覺-知道前面的三相是塵垢 可是你本身是覺所覺的-覺知到你所覺的境界 覺知到你所面對的境-是一種塵垢 那還是沒有離開塵-因為智境相依 有了境-智就是由境而起的 就不能脫離這個境 所以【覺所覺者不離塵故】 你覺察到你所覺察的對象 覺察的對象是塵垢-那麼你也離不開塵垢 就叫覺所覺者不離塵故 宗密大師的註解 由將此心見前諸覺 你是用這個心來覺察到-前面的三種相 前三相是塵垢 所以你也離不開這個塵垢-以心未忘故 如湯銷冰無別有冰-知冰銷者 存我覺我亦復如是 看宗密大師的註解 湯銷冰盡同成一水-更無能知盡者 反明此業智 既照前三相皆盡-則是我病未盡 如冰 若言我盡-即此言盡之冰便是不盡 若細配合 則水喻真性-冰喻四相 湯喻智慧 煎水名湯 悟心名智 故謂水凍成冰-還煎水以消之 冰湯俱盡 溼性獨存 以喻心迷成我-還悟心以消之 我智俱盡 照體獨立 你知道有一個冰被銷-那麼還是有一個我執 以上解釋四相 下面世尊回答的第三小節-叫存我失道 前面已經講過了 由四相會有種種的過失-又詳細講了四相的境界 下面講如果有這個四相-不能夠證道 看經文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 雖經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為 終不能成一切聖果-是故名為正法末世 這一段一開頭-就把整個問題標舉出來 末世眾生因為有這四相-為四相所障礙 所以多劫勤苦修道-都落入有為 不能成就一切的聖果 這個四相兼粗兼細兼智兼境 這邊所說的四相的過失-不是只有圓覺經的迷智境 也兼涉金剛經的迷識境-迷境的思想 也就是這個四相的過失 從不能證得真實的境界-一直到不能證得所有的果報 所有的果地功德都不能證得-關鍵就在於我執 而這個我執-就是根本的我執 這個我執-包含了法我執以及人我執 所以迷智境跟迷識境的四相-都還是在裡面 淨業障菩薩這一章-所談的四相主要在說明 在修行的過程中-有四相作為修行的障礙 四相的核心是一個我執 所以有我就落入能所-有能所就不能夠證到果位 這個是淨業障菩薩的旨趣 今天時間到了 這一節存我失道 下一節課再繼續說明 先下課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