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題:圓覺經第33集 主講:惠空法師 各位同學 今天繼續講圓覺經-清淨慧菩薩章 上次講過清淨慧菩薩章-講佛菩薩修證的階位 圓覺經提出四種階位-信位 賢位 聖位 果位 信位是凡夫地-賢位是三賢地 聖位是菩薩地十地-果位就是佛果 上次講到聖位-就是十地 十地最重要的關鍵點就是-現觀證入法性 現觀證入法性就是-能所相合證得無分別智 這是聖位最重要的一個標誌 聖位所以叫聖是建立在 能夠現觀法性-證得無分別智的立場說聖 上次講到這一段 請看到經文-(第38後頁經文第5行) 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 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 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已斷故無能斷者 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已斷滅無滅礙者 修多羅教如標月指 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 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如是 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 上節課講到這個地方 這邊都是以隨順覺性-來說明階位 也就是以覺性的隨順程度 隨順是一種相應契合的意思 就是你的覺性相應於-佛的覺性 相應於清淨的覺性 契合於圓滿的圓覺-覺性的程度 就看出是信位賢位-還是聖位的差別 它在這三者之間最後都用-隨順覺性來說明 信位賢位跟聖位的最後-都以隨順覺性來標誌 就是說明了它們的差別 根本的差別是在於-覺性隨順的淺深差異 這個跟起信論以塵勞的淺深-來測量覺性的淺深 道理是一樣 就是以生住異滅彰顯-始覺的差異 意思很像 看果位 果位就是指佛果-相應於起信論就是滅生相 生相就是覺心初起-沒有初起相時就是佛的果地 看經文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 下面有十對說明為什麼-一切障礙就是究竟覺 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 智慧愚痴通為般若 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 無明真如無異境界 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 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淨土 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 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 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最後還有一個-如來的隨順覺性 這是四個階位都是以-隨順覺性來說明 這一段講到果位的境界 剛剛講到一個問題 就是在聖位的標誌是-能所相泯 證得無分別智 在果地就是一切萬法-都是清淨的覺性 這才是佛的境界 在佛的境界裡面沒有一絲-一毫的染污才能叫佛 即使是一切在世間最污穢-最違背覺性的東西 在佛的境界裡都是-圓滿清淨的覺性 這才是佛的境界 在佛的境界裡-沒有眾生的差別 一切眾生都是清淨的佛性-這樣才可以叫做圓滿的佛 這一段一開頭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 宗密大師對這一句話的解釋-說這是總標 謂佛的智慧圓覺圓滿-沒有一點點的分別心 所以用一切障礙來說明 一切的雜染煩惱業障-生死果報及雜染煩惱 都是清淨圓滿的覺性 就叫一切障礙即究竟覺 一切障礙這句話是總說 所有的生死果報及煩惱業障 在佛的境界都是-清淨圓滿的覺性 下面用十對十種東西-說明沒有差別性 用十種法表示所有的境界 可不可以舉出11種12種-100種200種?可以 可是太多了不需要 所以用一個圓滿的數目-十種代表所有的法 十種就夠代表-十是圓滿的數 像華嚴經都用十-代表圓滿的數目 這裡面有十對 第一【智識對】 智跟識-智是覺 識是不覺 智是離開虛妄-識是虛妄生死 智跟識都是從心性邊談-可是兩個是對立的 一個是真一個是妄-智識對是一個 第二【成破對】 一個是有 一個是無-或是叫空有對 成法破法-一個是有法 一個是無法 破法是無法 就是沒有 就是空有成壞對-有或是沒有叫成法破法 第三【愚智對】-愚痴跟智慧 愚痴是沒有智慧-智慧就是不愚痴 愚痴跟智慧本身就是-一個對立的法 第四【菩薩外道】法-為邪正對 菩薩之所以為菩薩-是因為菩薩所具足的 是清淨的教法-清淨的正法 外道之所以叫外道 是它背離了正道-所以叫外道 菩薩外道是邪正對 第五【真妄對】 無明是虛妄的根本 因為有無明所以才有-一切虛妄的山河大地 真如是一切清淨的根源 佛性法界如來藏體般若-一切清淨的本質 阿賴耶識清淨就轉為真如-一切清淨的本質就是真如 無明是一切染污的根源-真如是一切清淨的根源 所以是真妄對 智慧跟愚痴也是一種真妄 前面智識對得念失念-也是屬於愚痴跟無明 就是真妄的差異 不過角度不太一樣 無明跟真如是從理上講 愚痴跟智慧 得念跟失念-是從心上講 愚痴跟智慧 得念跟失念-有什麼不同? 愚痴跟智慧是從心所具足的-內容有差別 法本身差別 得念失念是指心的工具-心的本質上是識性 從心的特質上面說明-它們的真妄真假 這三個可以說都是-從真妄立場來講 從智慧與愚痴的立場來講 可是真如跟無明是-從法性的本身來談 智慧跟愚痴是-從心性的本身來談 有一點點的差別 看下面 【諸戒定慧及淫怒癡】叫做染淨-這還是屬於真妄 它是從染污跟清淨邊 戒定慧跟淫怒癡-是指修道跟煩惱 要達到真如的境界-要靠戒定慧 之所以有淫怒癡是因為-無明流出了淫怒癡的煩惱 所以戒定慧是枝末-真如是根源是理 淫怒癡是枝末 無明是根本-它還是有相應的 再看【眾生國土】-這是依報跟正報的差別 第八條【地獄天宮】-這是苦樂 就是世間人的苦樂-地獄是極苦 天宮是極樂 在世間人比較容易理解 它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生命的層次 一個是樂一個是苦 第九【有性無性】-指有沒有善根 就是前面所講的-有沒有佛的善根 這也是一個對立的-有善根還是沒有善根的眾生 第十是【一切煩惱】-最後是總結 一切所有的煩惱畢竟解脫-煩惱跟解脫兩個 任何煩惱都畢竟解脫 煩惱是繫縛 解脫是離縛-所以煩惱跟解脫是一對 這十對繼續來看文字 【得念失念無非解脫】-得念就是智 失念就是識 所以得念就是清淨念-或者無念 就是正念 失念就是有念 分別想-就是失念 就是心識識心 不管是有相的念 還是分別-妄想的心念都是解脫之心 明明凡夫失念就是落入-妄想思惟 分別思惟心 是掉在生死輪迴裡面-怎麼叫做解脫? 這邊特別告訴我們-佛清淨圓滿的覺性裡面 所見到的沒有所謂-失念分別念想的境界 一切的境界都是-清淨的解脫相 【成法破法皆名涅槃】 緣成 眾緣相會叫成-眾緣離散叫破 不管是緣聚或是緣散-都是涅槃 就是清淨的滅-寂靜的 【智慧愚痴通為般若】 有智慧還是愚痴 沒有智慧-都是般若的妙慧 【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 般若是智慧 菩提是覺性-都是清淨圓滿的覺性 菩薩固然是覺性所顯-外道也是覺性的本質 在佛清淨的覺性裡面-沒有外道這個問題 一切外道的法在佛清淨的-智慧裡面都是菩提覺性 【無明真如無異境界】 真如固然是清淨的 圓滿的 無明在佛的清淨境界裡-也是清淨的 圓滿平等 無明跟真如是平等-都是覺性 【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 梵行是清淨行 智慧覺性行 戒定慧固然是梵行-為什麼淫怒癡也是梵行? 因為淫怒癡的本質-都是清淨的覺性 所以在佛的境界裡-所有一切法沒有差別相 都是清淨的覺性 【眾生國土同一法性】 有情的依報山河大地 有情的正報-五蘊身心都是一個法性 都是由我們的覺性所含攝 【地獄天宮皆為淨土】 不管是樂的天宮-或是極苦的地獄 都是清淨的佛土 沒有差別 【有性無性齊成佛道】 有善根無善根都是-佛的法性之身 一切煩惱畢竟解脫 所有一切煩惱畢竟解脫 對於佛法沒有深刻接觸的人-讀到這一段就會有疑惑 不知道為什麼佛法會講出-這樣的一種邏輯 明明這十個法是對立的 可是經上所舉出的思惟-卻是沒有差別的概念 這好像是世間人一種-邏輯的弔詭 其實不然 這樣一種文字所展現出來的-思辯邏輯的思惟 一切萬物一切有差別對待-對立的法相在佛的覺性之下 都泯除了對待對立差別-這就是佛的境界 要藉這種邏輯概念的特性-來詮釋佛陀的智慧境界 正是彰明了佛法的-不共世間性 這也就是佛法的特質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接受-再往下去思惟 我們可以接受這是對於-佛的境界的一種詮釋 有個問題是每個佛弟子甚至-是外道都可能面臨的問題 就是佛成佛了 佛不是成佛以後-要度一切眾生都成佛 他才能夠成佛?圓滿了覺性-為什麼我沒成佛? 可能會有這個問題-為什麼我們都沒有成佛? 我們都沒有成佛-為什麼佛就成佛了 他沒有把我們度盡 這是一個很自然的思惟 我接受你的立場說-佛的境界就是這樣 泯除一切的差別-泯除一切的分別 可是為什麼…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 因為站在凡夫的立場-所以有差別 佛的立場我們都是佛性 站在佛的境界裡面看我們 我們即使是掉在淫怒癡裡面-在佛看起來都是清淨的覺性 再一個問題 如果在佛看起來都清淨 佛為什麼還要化身來救度-十方眾生? 這也是個難題 我們都成佛了 都跟佛一樣-佛為什麼還要度化我們? 這也是一個問題-怎麼辦? 因為佛知道我們這些眾生-都是假的眾生 所以他也用假的眾生-來度假的眾生 沒有眾生-所以佛也沒有度眾生 因為沒有眾生流入生死裡面-所以佛才成佛 佛成佛了-佛為什麼還會有四智 大圓鏡智 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 無窮盡時出生無量-無漏功德度化無盡有情 經上不是這樣講? 眾生都是虛假的-所以佛知道沒有眾生 佛也是玩家家酒一樣 弄一些沒有的東西-來對付沒有的東西 所以最後還是沒有-還是不真實 所以從佛的覺性立場來講 四智平等性智 妙觀察智-成所作智 大圓鏡智 這個東西也是不存在 在這個地方所要彰顯的是-佛的圓滿清淨的覺性 繼續看下去 【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 它用海比喻智慧 用法界標舉智慧的層次-說智慧如海 它的深廣度就是一個法界性-叫法界海慧 【照了諸相猶如虛空】 宗密大師叫-理量齊鑑無倒正知 理是虛空 量是諸相 宗密大師講理量 一個是緣起邊就是量-性空邊就是理 猶如虛空是從空邊講-照了諸相是從緣起邊講 理量齊鑑是從性空緣起邊-同時照了無礙 叫照了諸相猶如虛空 中論在四諦品裡講到-佛以二諦演說法 照了諸相猶如虛空-這就是二諦 前面的無明真如-戒定慧跟淫怒癡 也可以從二諦上去講 不過這十對法是從分別-解說的立場來說明 一切障礙都是清淨的-究竟覺性 用這十對法來彰顯這個道理 這就是佛的果位 再把四個位次的特性說明-對這四位有一個掌握 第一個是信位-知道法界是清淨的 把這種虛妄的自我執著塵勞-這個執著斷除 得到一種法界清淨-根塵的融合 這是一種法界淨 執著住著於這個法界淨-這是凡夫位 以為銷融根塵-離開了根塵的繫縛 就認為自己已經清淨了-這是凡夫位 第二個是賢位 前面凡夫位是執著-住著一個清淨的知見 賢位是離開破除這個-清淨的住著 所以叫猶住見覺 是破除前面的淨-可是住於一個覺 這都還是一個概略性的陳述 到了地上菩薩就比較明確-就是能所相泯 證得無分別智-就是地上菩薩 最後佛果是一切法都是-清淨無礙的 用十對來標舉解說 這四位基本上-圓覺經分別得很清楚 這四位標舉得非常明白 把凡夫賢聖跟佛果-都講清楚了 在佛教的經論裡面-類似這種標舉的理論 就是起信論的生住異滅 對於始覺的分別-生住異滅 天台智者大師判的-六即佛 還有大智度論講的-五種菩提 另外是金剛般若論講的所謂-信行地 淨心地 如來地 三種位次 起信論也有談到信行地-分證地跟佛位三種位 還有一般常常講的-菩薩十地在黑板上作一個對照 先把五種菩提跟六即佛介紹 五種菩提大智度論-在大正藏25冊438頁 復有五種菩提-一者名【發心菩提】 於無量生死中發心-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名為菩提 此因中說果 這一段意思是說 在生死輪迴中間發起菩提心 說他具有這種菩提就是覺 這是因中說果 他有沒有菩提?-其實還沒有菩提 這個是在生死位中發菩提心-是在因地 第二個叫【伏心菩提】 二者名伏心菩提折諸煩惱-降伏其心 行諸波羅蜜 這個時候還是降伏煩惱-他在行六度還在降伏 第三個叫【明心菩提】 觀三世諸法本末總相別相-分別籌量得諸法實相 畢竟清淨所謂般若波羅蜜 他能夠覺觀-觀察一切萬法的實相 就是了知有般若的智慧-能夠照了 四者名【出到菩提】-於般若波羅蜜中得方便力故 亦不著般若波羅蜜-滅一切煩惱 見一切十方佛得無生法忍-出三界到薩婆若 可以看到第三明心菩提-是能夠見諸法實相 這就是證得無分別智 出到菩提是方便力 於般若波羅蜜中得方便力故-亦不著般若波羅蜜 就是後得智 這兩個合起來-就是十地的果位 這個就是十地的功德 後面是 無上菩提坐道場斷煩惱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佛的菩提 從後面清楚的往前推-可以知道 第五個是屬於佛位-三四屬於十地 第二個伏心菩提就是屬於-賢位 正在行菩薩行波羅蜜 第一個發心就是凡夫位 看【六即 理即 名字即 觀行即-相似即分證即 究竟即】 【理即】是每一個凡夫-任何一個心念本身 一念心即為藏理 如故即空-藏故即假 理故集中 三智一心中具不可思議 一色一香一切心亦復如是-是名理即 不管有沒有修證-一切萬法本來就是佛性 不管證不證 有佛無佛 一切法本來就是圓滿-清淨的覺性 這是理即-是凡夫也具備的 第二個叫【名字即】 理雖即是日用不知-以未聞三諦全不識佛法 如牛羊眼不解方隅 或從知識或從經卷-聞上所說一實菩提 於名字中通達解了-知一切法皆是佛法 是為名字即 他只是聽聞名字-沒有修觀行 他只要聽聞到這個道理-就成就這個佛性 所以這一個屬於凡夫性 第三個是【觀行即】 若但聞名口說-如蟲食木偶得成字 只是聽說 還沒有 必須要實際修觀行-才能夠契入佛性 必須心觀明了理慧相應-所行如所言 所言如所行 就是雖未契理觀心不息-是名觀行即 觀行即應該也還是凡夫-勉強說是賢位 【相似即】就是菩提 如勤射鄰的名相似觀慧 一切世間治生產業不相違背 就是慢慢地相近於佛性 再來是【分證即】 分證-分分的證得法性 初破無明見佛性-開寶藏顯真如 如從初日至十四日-月光垂圓暗垂盡 這就是以九法界身普門示現-就是分證的法性 最後【究竟即】 智光圓滿不可復增名菩提果 來看黑板 圓覺經裡面講的-信位賢位聖位跟果位 配起信論裡面的-滅相異相住相生相 再配瓔珞經裡面所講的-十信 這是凡位配凡位-十住十行十向是配三賢位 十地等覺配十地-住相跟聖位 妙覺配果位跟生相 相對大智度論就是 發心菩提配十信-凡夫位 滅相信位 摩訶止觀裡面的理即名字即-配凡夫位 發心位 第二伏心菩提跟明心菩提-配賢位 摩訶止觀的觀行即跟相似即-也是配三賢位 聖位就是大智論裡面講的 明心應該在聖位地方 這是無分別智-這是後得智 他們在聖位 分真這是六即佛裡面的-分真佛 到最後無上菩提 五種菩提裡面的無上菩提-配這個果位 六即佛裡面的究竟佛-配這個果位 再配金剛般若論裡面 信行地是賢位-淨心地是聖位 如來地是佛果位 整個這樣子配 當然六即跟五種菩提-或許會有一些差別 譬如紅色這個部分 智者大師是從圓教立場-把發心跟名字放在賢位 我們特地把它提出來 如果就一般別教的說法-這樣配是比較方便理解 這一個表把階位講完 圓覺經的信賢聖果四位 再藉著起信論 瓔珞經-大智度論 摩訶止觀 金剛般若論等-也是談到佛法的階位 這幾個階位是最常見的階位 一個簡單的表 供做參考 今天就講到這邊-下課 ?? ?? ??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