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題:圓覺經第30集 主講:惠空法師 各位同學 今天繼續介紹圓覺經的-清淨慧菩薩章 圓覺經總共有十一章 第一章文殊章是解-下面十章是行 行裡面普賢章是總說-下面九章是別說 別說又分成上根中根下根 上根四章-普眼章觀佛同境 金剛藏菩薩章 彌勒章-過來就是清淨慧菩薩章 金剛藏以及彌勒章是講到-無明跟男女的淫欲 清淨慧菩薩章所探討的是- 諸佛及菩薩以及末世眾生的-所證差別 就是修證的次第 上一節課把清淨慧菩薩的-問題講過了 佛開始要回答 先把佛回答的內容大意-科判介紹 清淨慧菩薩章分成兩大科 前面這一科講到圓覺的無證-第二科講到對機說證 一個是講到無證-一個講到證的差別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 這就是從根本的立場-以及相待性立場來看 從佛的立場 從理的立場來看-以及從眾生的機感因緣看 從佛的立場 從理的立場來看 一切的六道 世間的差別-都是幻化不實的 永嘉大師說 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這個生死煩惱的色身-當下就是諸佛清淨法身 沒有差別 從這個角度講是無證無修 一切萬法在佛的境界來看-一切都是清淨 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沒有生死涅槃的差別 從圓覺本身的立場-從佛的覺性立場來看 沒有生死涅槃的差異-這些都是幻化不實的 這是從佛立場來看-從圓覺的立場的立場來看 可是事實上-眾生不能夠證得這個道理 眾生無明所覆-不能夠親證到這個覺性 妄執有六道輪迴-有生死的差別 所以從眾生立場來講-就是對機 機就是從眾生的立場來說-有修證階位的差別 所以要對機說證 對機說證裡面分-總標跟別說階位的差別 階位差別分成兩個 一個是依位漸證-按照修行的過程由淺入深 漸次證得的境界 信位 賢位 聖位 果位-四個階位 在圓覺經清淨慧菩薩章-把修行分成四個階位來看待 凡夫 三賢 地上 佛 第二個講到忘心頓證 忘心頓證主要是說明-由機感說有淺深 可是就悟達而言-沒有差別 悟了以後大家都一樣 只要心契入境界 把心的分別去掉以後-就達到那個境界 所以沒有層次 就心的契入而言-契入都是一樣的 平等的 只要把分別的心執著拿掉-就契入 所以沒有層次-叫忘心頓證 先陳述差異再弭平差異-講到平等 這就是圓覺經裡面-所講的差別 修證的差別在其他的經論裡面-也會談到 最常聽聞到的是-菩薩的五十二個階位 十信 十住 十行 十向-十地 等覺 妙覺 五十二個階位-每一部經論所敘述不太一樣 如大智度論講到五種菩提-天台智者大師判六種即佛 起信論講到生住異滅的差異 不管是哪一種階位的說明 功能都是在彰顯-菩薩修行的一個開展 或許從所證得的-功德立場來說明 或許從所證得的境界來說明 或許從所證得的-覺性的深淺來說明 或許從所斷除的-煩惱的厚薄來說明 沒有關係-佛法不出這些問題 從所下的功夫-所修行的智慧 觀行的層次 從法性的層次-從所證得的功德的層次 從所斷除煩惱的層次等等-都可以 要了解到不管是從法性的-從觀照的智慧的 從覺性彰顯的-從法性功德的 或從煩惱業障厚薄的立場看 所彰顯的主題都是一個東西-什麼東西? 心性無明的差異性 心性本是清淨無染的覺性-被虛幻不實的無明所遮覆了 這時候所產生的問題-就是剛剛講的 法性的問題-煩惱業障的問題 覺性的問題-功德法身的問題 修證階位的問題 這些都是從覺性的開展-生死流轉於涅槃還滅過程中 起信論裡面講的 始覺本覺開展的過程中間-彰顯出來的 要從這個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 每一本經論談的角度不一樣-沒有關係 角度多更可以從不同角度-來看出大家的共同點 越是不同-就越看出了大家的共同點 還是扣緊了我們的覺性-扣緊了法性而開展 不同沒有混淆我們的思惟 反而增強我們對於佛法-真理的澄清與掌握 從這個角度來看-佛法的問題非常單純 就是一個覺性-圓覺經所講的的圓覺 圓覺是不是能夠開顯-是所有佛法問題的核心點 不管從哪一個角度講-都圍照這個問題上開展 中國的佛教中國的祖師-中國的佛法中國的歷代宗師 他們選擇禪宗的理由就是-它是圍繞著覺性的開展 圍繞著覺性的顯發而決定的 因為禪就是明心見性 明就是顯發-心 性就是圓覺的覺性 禪宗的主旨明心見性-就是圓覺的覺性 要了解到佛法的本質就是-沒有離開覺性 如果佛法的本質在探討時-偏離了覺性的開展 不管講什麼東西-都是落入了知解 不能說這樣講不對 可是如果沒有抓緊-覺性開展的問題 相對的就是對佛法的契入-偏離了 所探討的主題偏離了佛法 覺性在哪裡? 在每一個人心頭的-這一念當下 在哪裡? 一切的山河大地都是-我們的覺性 這是在學習佛法的時候-一定要有智慧去抉擇 這是講到修行階位的時候-談到 各個經論講到修行階位時-或許會有不同的表現 剛好從這些不同的陳述-不同的契入點 看到大家的共通處 對清淨慧菩薩章的概要-大意先講到這邊 先消文 第一個先看【圓覺無證】 圓覺無證的立場是站在-圓覺的立場 佛的立場來看 其實是沒有修證 一切眾生本性就是覺性-一切眾生本來成佛 所以夢裡明明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站在覺得立場來看-沒有修證 善男子 【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 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眾生 這很直接把問題點出來了 圓覺自性非性 圓覺的性不是前面所說的-五種性 聲聞性 緣覺性 菩薩性-不定性 外道性 前面說有性是從-凡夫的立場來講的 圓覺的自性是非性的-沒有前面的五種性 古時候竺道生-鳩摩羅什大師的弟子 看到經典講到-一闡提不成佛 他說一闡提畢竟成佛 他講這話的時候-涅槃經還沒來到中國 涅槃經就是講-一闡提畢竟成佛 他說一闡提是成佛跟當時-所依據經典的思想相違背 大家都把他摒除掉 他就對著石頭講他的道理-所以說生公說法頑石點頭 他講的道裡是真實的 等到大般涅槃經來了以後-確實裡面講到 一闡提眾生畢竟成佛 就是說明了這邊的自性非性 這個性是前面所說的-五種種性 前面所說的五種種性的說法-是方便 不是真實說 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哪裡有所謂的五種種性? 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 前面差別性-循諸性起 循著眾生的業感而起-循諸眾生的分別而起 循諸性起 諸是眾生的分別-眾生的執著而起 無取無證 在諸法實相中-在圓覺中間無取無證 於實相中 在真實境界裡面-實無菩薩及諸眾生 這邊講得很清楚 前面所說的是從凡夫的立場-說有種性差別 其實在實相中間-是無取無證 因為沒有菩薩-也沒有眾生 金剛經講 度一切眾生-而實無眾生可度者 何以故 若菩薩有我相 人相-眾生相 壽者相 即非菩薩 度一切眾生而無眾生相 以前讀金剛經-讀到這邊的時候很懷疑 為什麼度眾生沒有眾生相?-為什麼沒有菩薩? 看金剛經講 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 是人先世罪業即為消滅 在大學的時候-學佛的風氣不是很盛 在學校裡面學佛-拿著念珠念佛 讓人家瞧不起-人家覺得你是怪物 看了金剛經說-誦金剛經 如果先世有罪業就會消滅 被人家輕賤被人家譏笑-先世罪業就會消滅 衝著這句話-拼命唸金剛經 因為要消先世的罪業 讓人家笑一下罪業就消掉-那多好 這也是一股善根-就那麼憨呆憨呆唸金剛經 要是別人的話真是笑話 你看看他已經夠傻-還相信金剛經那句話是真的 讀金剛經已經夠傻了-還相信金剛經講的話 傻到底了 我就是那傻到底的人-就誦金剛經 誦金剛經還一大堆疑問-就在這邊 度一切眾生而無眾生可度者-這不是矛盾? 這個實在沒辦法讓人家接受 我還是一直往下讀-這不是傻? 這就是善根 你就解不清楚-可是就是很清淨很接受它 不懂怪我自己 要是世間人-這個經上矛盾 釋迦牟尼佛怎麼講這種話 要不然就是 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翻錯了 那時候信心很夠-我自己無知愚癡聽不懂 不懂繼續唸-那時候常常唸金剛經 還真不懂 慢慢慢慢瞭解了-為什麼? 夢喻 夢的比喻-是一個很重要的鑰匙 夢喻是理解沒有幻化眾生-一個很重要的契入點 在夢中的時候確實有眾生-確實有種種境界 而醒了就沒有了 從夢的角度來講-金剛經這些話就講通了 就找到了自己-站立腳的依據了 人畢竟是凡夫 要是一點都沒有依據-信心撐不久的 所以自己在現實生命中間-找到一個依據 沒事拿夢來安慰自己-這也是善根 就這樣慢慢去體會 體會現實的生命跟佛法所講-境界的差別在什麼地方 慢慢把思惟心境-從世間人堅固的妄執 世間人生下來以後-只相信自己眼睛的 只相信自己腦袋裡想的東西-的思惟方式 慢慢地放下來 用佛法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用佛經的理論思惟的邏輯法-來看世間的時候 腦筋慢慢地轉 慢慢地在看問題的時候-是用佛法的思惟方式 這個時候讀起佛經來就覺得-就這樣子 沒有什麼好疑問的 講這樣簡單-多久?三十年 三十年這樣子努力不懈-不用人教 自己給自己鼓勵-自己給自己找證據 這個經看完了 看那個經-那個論看完 看那個論 反覆思惟鼓勵-找依據 慢慢思惟就是佛法的思惟 世間的思惟角度就換成了-佛法的思惟角度 看佛經的時候就發覺-它講的就是這個意思 整個思惟就改變了-這個時候就是正思惟 可以說睡覺也在修行 因為我的思惟已經變成-佛法的思惟了 我走路也在修行 因為我的思惟已經變成了-佛法的思惟 看世間就像夢一樣-就在修行 你真的看到這些夢?-不是夢還是真實的 可是我的思惟是夢-思惟已經轉成那個概念了 在看東西的時候-思惟力量已經轉過來了 看到還是真實的 可是思惟的部分已經用-夢的角度去看它了 那就不一樣了 這個就是唯識裡面講-聞熏成種 聽聞 熏習以後-這叫清淨種子 在唯識講 這種聽聞佛法的種子-就是清淨的菩提種子 種入心田以後-生根發芽長一棵大樹 我的樹長了三十年以後-不知生了好幾代的樹種了 找不到 五年生一棵小樹 這清淨種子已經生了-五代六代去了 成大樹林了 這不是講開玩笑 不但這個樹林自己繼續-長清淨的般若智慧樹林 我還繼續種這樹林-還幫別人種 剛剛講到讀金剛經的時候 沒有菩薩沒有眾生的觀念-一般人沒有辦法去理解 就是因為太相信他的眼睛-他的感官他的思惟 沒有辦法去反省到他自己的-思惟感官所見所聞的侷限性 這個問題在普賢跟普眼章-講得已經很多了 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眾生 它很直接講到-有眾生沒有菩薩 那怎麼度眾生? 大智度論後面有一句話 菩薩度眾生-知道自己在夢中划船 從船的這岸划到那岸去-把那邊的人渡過來 再划過去-再把眾生渡過來划過去 他知道在夢中-可是在夢中划船度眾生 一直在作划船渡眾生的夢 他明明知道是夢-可是他還是不休息 一直在夢裡度眾生 他知道這個夢中-划船的自己不真實 所度的眾生也不真實 可是他卻不休息-永久不休息長劫不休息 勤苦度夢中的虛幻眾生-這就是菩薩精神 我們學佛 聽經聞法-就是要了解到真正的佛法 要不然學佛幹什麼? 聽那些相似佛法幹什麼? 乾脆去聽唐詩-聽人家說相聲好了 何必來聽佛經-去聽音樂會好了 所以對於正確的佛法本質-的思想要清楚地掌握住 從開始講圓覺經 我們始終沒有離開-幻化的思想 之前已經舉過很多經典裡面-都講到幻化的思想 圓覺經主要的思想就是幻化 看下面 何以故-【菩薩眾生皆是幻化 幻化滅故無取證者】 前面普眼章講過 就像空中的花一樣-花幻起幻滅 沒有了-虛幻不實的 下面舉個比喻 【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自平等無平等者】 眼不會見自己的眼睛-不會見自己的眼根 因為沒有平等者 主要是說在覺性裡面-是沒有修證者 這是從總的立場來看 從佛的立場-從圓覺的立場來看 從凡夫眾生的根器立場來看-有差別 有修行的漸次 下面是對機說證 對機說證裡面-前面有個總標大意 眾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 於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 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 這一段講到-有修有證與無修無證的差別 一開始講【眾生迷倒】 因為如果從佛的立場 從圓覺的立場-就沒有修證的問題 覺後空空無大千-幻化空身即法身 所以沒有 對於這個道理 佛證得圓覺了 所以佛知道-一切眾生是成佛的 可是眾生不知道-迷惑這個道理 所以眾生迷倒-一開始就講到 現在是從眾生迷惑-顛倒立場來說 所以【未能除滅一切幻化】 因為眾生迷惑顛倒-為無明所蔽 所以他還有種種的幻化-就是在夢中 在無明的大夢之中 在夢中就有夢中的境界 未能除滅一切幻化-夢境就顯現了 就有幻化的種種山河大地 有時候會覺得修行-會有疲倦的時候 好辛苦 尤其是看到佛教在世間-種種衰敗現象的時候 更讓人感到這種辛苦的難度 佛門裡面一些不是-很正常的現象 有些人不是發心出家-來佛門裡面趨名求利的 種種現象讓人覺得很辛苦 在學習的過程中間-自己的問題覺得還好處理 眾生的事情就覺得-很難去面對 這時候就需要佛法的鼓勵 所以有時候想-努力吧 努力吧 為什麼?-因為每一個人都會成佛 每個人都會在修行的過程中-得到菩薩的功德 每一個人都有清淨的覺性 我們的覺性才顯現一點點-小小的善根 就能夠享受到人天的善果 何況是菩提的功德-無窮無盡的寶藏 有時候這也是很需要的-要給自己一點點激勵 仁王經就講到菩薩修行-就會當天王 仁王 梵天王 什麼什麼天王 有時候看了覺得很高興-將來也可以當梵天王 經上講的不會虛假 修行學佛當然不是為了-當梵天王 當梵天王的心是凡夫心-可是凡夫心要給他一個激勵 要成佛-好像很遙遠的感覺 佛是什麼樣的滋味-實在很難懂 當天王的滋味比較容易懂 有時候從佛法的立場-從世間的立場 讓我們在佛道上-常常有一個好的激勵 未能除滅一切幻化 在面對眾生的時候-我們知道 一切生命境界都是虛幻 眾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 他還在幻化中間的時候 這時候【於滅未滅】 滅就是已經滅了一部份 未滅就是還有一大部分-沒有滅除的 在滅與未滅之中 【妄功用中便顯差別】 這有一部分滅-是他用了一些修行的努力 這個努力其實也是幻化-也是夢中的努力 就像你在夢中布施給別人 布施的慈悲心是不是一個-虛妄的用功? 所布施的-有真實的人受到恩惠? 沒有-那也是虛妄的 在夢中的時候-說我很辛苦 我做了很多-清除了很多的垃圾 把很多髒東西弄好了-我很累 是真實的?-都是虛妄用功的 在夢中做了多少多少善事-那是真實的? 沒有嘛 說夢中打坐 坐多久-持戒多清淨 那都是虛妄的 同樣的 我們在世間所做的-種種菩薩行 就跟夢中所做的一樣-叫虛妄功用 妄功用中便顯差別-所以有了差別 這個差別是在虛妄境界中間-顯出來的 有差別-是從凡夫的根性上面講 沒有差別-是從佛的圓覺體性上講 這就清楚了 在學習理解的時候-要抓住關鍵點 抓住問題思惟的對比 它為什麼要講-有差別沒有差別? 這一段其實是在講-無證與有證的關係 它的重點在偏向於說明-有證的問題是怎麼樣形成的 所以是對於修證階位的總說-總說它的差別性 我們在思惟一些法相-一些問題的時候 必須要立本於根本的理論 唯有站在高的根本的立場 思惟看問題才不會落於偏頗-落於一種方便法 所謂方便法就是不真實的 在這裡面就看得很清楚 告訴我們 有修證的差別 其實是站在眾生虛妄-顛倒的立場上而顯出來的 沒有差別是站在佛的立場-圓覺的立場 這個問題看起來好像很簡單-其實是一個大根本的問題 這樣一種思惟的分野 其實是必須沿用在-所有的修行的思惟 義理的思惟角度都必須要-掌握這個原則 看起來圓覺經講得很淺顯 其實它是一些大的根本-原則性的問題探討 不像有的經典講得-比較枝微末節事相性的 它是一個根本理念的陳述 【若得如來寂滅隨順】 前面講眾生顛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 如果是能夠契入-得就是契入 契入如來寂滅隨順-跟佛的清淨覺性平等 契入到佛的覺性-一切幻化寂滅以後 所得到的結果-所證的境界 【實無寂滅及寂滅者】 沒有一個寂滅跟寂滅的人-這一切境界都不存在 所以有寂滅跟寂滅者 都是因為有一個不寂滅-與不寂滅者 才有有寂滅與沒有寂滅 進到佛的境界以後-就沒有寂滅與不寂滅的問題 短短的幾句話 把前面的實無眾生及諸菩薩 然後沒有修證-轉入到修證的差異 是從眾生迷倒中間-妄功用中顯出來的差別 證得如來以後就沒有差別 這麼一個反覆的回合-兩方面的立場 背後說明的理由-交代清楚 這一段話再唸一遍-就結束 請回顧一下-看前面 佛說的-第一個是圓覺無證 善男子 圓覺自性非性 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 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眾生 何以故 菩薩眾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 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自平等無平等者 下面就講到總標大意 眾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 於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 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 今天講到這個地方 下一節課繼續講-修證差別 下課 ?? ?? ??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