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題:圓覺經第29集 主講:惠空法師 各位同學 今天繼續介紹圓覺經 上一次講到-圓覺經的彌勒菩薩章 講到斷輪迴根本-以及度眾生的教化方便 度眾生教化方便裡談到-悲跟智 上次談到悲 把經文念一下-(第35後頁經文第5行) 善男子 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 乃至示現種種形相-逆順境界與其同事 化令成佛-皆依無始清淨願力 上一節課講到 菩薩以悲心假藉種種的方便- 入諸世間 作為眾生的父母 師長-兄弟朋友 種種的形類-利益眾生 上次特別講到-菩薩的六度四攝 經文裡面講到同事-四攝裡面的同事攝 攝化眾生四攝裡面還是-以同事是最主要最直接的 化令成佛-皆依無始清淨願力 因為菩薩利益眾生-是從願力起始的 上節也談到菩薩的覺性 菩薩菩提的成就是-建立在眾生之上 俗話說煩惱菩提 要有菩提必須要藉由-煩惱的轉化 菩薩的佛道是建立在 眾生都覺滿清淨圓滿以後-才有菩薩的佛的圓滿 這就是所謂清淨願力 眾生其實也沒有真實的 雖然是大願度眾生-可是眾生本來不實 所以說清淨願力 前面是悲 下面是智-就是智慧圓滿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於大圓覺-起增上心 當發菩薩清淨大願-應作是言 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 依願修行漸斷諸障-障盡願滿 便登解脫清淨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域 這一段是成就悲智-第二個智的部份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於大圓覺】 大圓覺是本經的主體-就是清淨圓滿的覺性 是每一個眾生本具的覺性 我們於覺性起增上心 增上心-是能夠證得圓覺之心 是對於自性的佛性-有一種證得的決定心 【當發菩薩清淨大願】 剛在前面也講過 菩薩利益眾生-是本著他無始清淨的願力 前面是說 在度眾生的時候-是依於種種的願力 在成就智慧的時候-也是要有一個願 願的本質-其實是一種欲望 願的本質在心性裡面 就是以一個凡夫的心態-心的質地而言就是一種欲 欲是一種追求-一種執取 欲除了對於五欲的追求-男女情欲的追求 對於自我的一種執著以外 欲也可以是一種叫善法欲-對於善法的一種追求 善法欲作為生命的一個特質 再把它提升到一個理念層次-就轉成一種願 這個願仍然是心性中的-一種特性 在世間人的立場叫理念理想 世間也有講到所謂的願景-一個憧憬 生命的一個價值觀 世間所講的願景 憧憬-理念理想 價值觀 就是這邊的願 願就是行動的一個前導-作為生命的一個目標 對於我們在茫茫無窮無盡的-生死輪迴當中 願如燈塔-讓我們生命的航程 能夠有一個願-往這個燈塔方向前進 在茫茫無盡的大海中-看到那個地方是目標 我們往那地方去走 願有很多種-通願 像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還有像菩薩的大願 普賢十大願 禮敬諸佛-稱讚如來等等十大願 觀音菩薩度眾生的願-地藏菩薩度盡地獄眾生的願 彌陀的四十八願-藥師如來的十二大願 諸佛菩薩都有他的願-甚至祖師也有發願 像怡山大師發願文-永嘉大師發願文 他們發願能夠生生世世出家 生生世世得到-一個清淨的人身 得到好的人身來修行佛道-不受障礙 發一個菩薩的願-發多生多世行菩薩道的願 有機會看看怡山大師-以及永嘉大師的發願文 就可以感受到 這邊的清淨大願的主體性 就是作為無量劫在生死-茫茫大海中的一個標的 就是目標 要往圓覺這一條路上走-要圓滿佛道的時候 圓覺經提醒我們要發願-什麼樣的願? 這是圓覺經發的願-之前講過永嘉大師的願 這邊也講到願-它講得比較簡圓覺經的願-包含什麼樣的內涵 應作是言 【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 莫值外道及與二乘】 第一個願第一個目標是-求善知識 在成就佛道當中-善知識非常重要 經典上講到 善知識者是全梵行-非半梵行 什麼叫作全梵行?-非半梵行? 善知識是成就我們梵行佛道-成就解脫的全梵行 就是所有的條件-不是部份條件 半梵行者是指部份的條件 就是說善知識的必要性 缺少了善知識-就沒有辦法成就佛道 善知識是成就佛道的-必要條件全部條件 所以叫全梵行者-非半梵行者 要求得善知識-不是今生善知識 是生生世世能夠得到-善知識的護持指導 當然最根本的善知識-就是佛陀 能夠生生世世見佛聞法-這是最圓滿的 如果不行 退而求其次-也要有正確解悟的聖者 證悟的聖者-像菩薩或是羅漢 再退而求其次就是-正知正見的凡夫僧 這是最低的底線-要有正知見的善知識 莫值外道及與二乘-這邊把外道與二乘合併 外道-外離這個道 離開道 什麼是道?-在這邊是圓覺 離開了覺性就是外道 二乘為什麼也跟外道一樣?-因為二乘不求覺性 不求覺性相對的立場講-就是拒絕覺性遠離覺性 雖然二乘是解脫生死的-可是不求覺性 等於是拒絕了圓覺 不是追求圓覺起增上意念-應該走的路 所以也不要走入二乘的佛法 講到善知識以及外道 大家確實要能夠意識到-善知識的重要 現前的世間-學習佛法的有多少? 真正的佛教徒沒有幾億人口 就是像世間人類-有五十億人口 學佛的佛弟子不到十分之一 這是佛教徒 佛教徒裡面很多是-不懂得真正佛法的 再說能夠聽聞到圓覺經的-又有幾個人? 能夠學習圓覺經的-又有幾個人? 能夠聽聞到正法-就像金剛經裡面講 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 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大家應該要更加的珍惜-而且要努力精進 【依願修行】-要隨著願力努力精進 因為我們的業感不定-業力隨時隨地會變動 比如在這個小小的道場裡-有人來有人去 我覺得我講的經還可以-有的人就不相應要離開 我就覺得奇怪 這些人能夠找到-更好的因緣條件? 不太容易吧?-他們去哪兒? 其實人的心很不穩定-他不知道自己要怎樣走下去 就隨著他的業力情緒飄盪 主要是隨他的業-業現前了就飄走了- 像水浪一樣 飄來又飄走了-定不下來 這個環境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學習環境 他就定不下來-為什麼? 就是隨業而走-不能夠依願而行 說這個地方不是一個-學習的環境 那沒有話說 這個地方學習生活非常正常-沒有外務 可以安靜的學習 他就是定不下來-隨業而飄盪 【漸斷諸障】-障 上幾節課講過-悟跟證 不管悟也好 證也好-都是對於障的消解 什麼障?-願消三障諸煩惱 三障-報障 業障 煩惱障 障就是障礙-就像布把東西蓋起來一樣 比如這個筆把它蓋起來-就看不到 就障礙住了 障就把我們的圓覺菩提性-障住 蓋住 遮住了 報是這個色身-這個果報 這個果報就障住了圓覺 比如因為我有六根-還有外面的六塵 這六根六塵就是-我今生的果報 這個果報有根塵的存在-根塵就障礙了覺性 有六根六塵-還有人身會有很多煩惱 根本的煩惱就是無明-執著這六根六塵是真實的 還有就是貪欲 執著我是一個男人-就會對女人起一種欲望 我是女人-就會對男人起一種欲望 對於高興的事情-就起一種貪欲 不好的事情就起瞋恨心 對於萬事萬物看不透-不知道真相 愚癡 貪瞋癡煩惱 生命中間種種境界有-貪瞋癡的煩惱 這就是煩惱障 還有業障 在生命的過程中-有種種的境界會來 比如看了一些出家人-碰到了一些境界就還俗了 想好好地念書-家人來干擾 不讓你出家了 這就是業障 有很多在家居士學佛 還是學佛好-還是出家好 業力綁著 有小孩-不能動 所以種種的業 漸斷諸障 當然講深障就是對法的執取 【障盡願滿】-障根本而言就是無明 根本的障是無明為障 無明徹底的除掉以後 願滿就達成我們圓覺的願 【便登解脫清淨法殿】 登有達到的意思 清淨法殿-就是清淨的法身 用殿堂比喻圓覺的境界-叫清淨法殿 證入圓覺的覺性 【證大圓覺妙莊嚴域】 證到清淨的覺性-妙莊嚴域 清淨的境界-叫妙莊嚴域 我們現在的境界是生死之域 是煩惱的空間-不是一個莊嚴的境界 我們的色身是一個-煩惱的身心 所對的境界是一個-虛幻 污濁的世間 不要講世間的殺盜淫妄-種種醜陋的世間 不要去看地獄餓鬼-眾生苦難的境界 其實可以了解到-世間本身就是一個無常變壞 它時時刻刻在遷流不息的-虛幻虛假的境界 要達到一個清淨 沒有虛假-沒有污垢真正的境界 就是要破除根塵相對-虛幻的境界 達到一個清淨妙莊嚴域-要從智慧從進入圓覺開始 把後面重頌唸一遍-彌勒菩薩章就結束了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彌勒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不得大解脫-皆由貪欲故 墮落於生死 若能斷憎愛 及與貪嗔癡-不因差別性 皆得成佛道 二障永銷滅 求師得正悟-隨順菩薩願 依止大涅槃 十方諸菩薩皆以大悲願-示現入生死 現在修行者 及末世眾生-勤斷諸愛見 便歸大圓覺 下面要講-清淨慧菩薩章 (第36後頁經文第5行) 於是清淨慧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 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 本所不見 本所不聞 我等今者蒙佛善誘-身心泰然得大饒益 願為諸來一切法眾-重宣法王圓滿覺性 一切眾生及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云何差別 令末世眾生聞此聖教-隨順開悟漸次能入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以上這一段-是清淨慧菩薩的問 他的問題就是-如來世尊所證所得云何差別 簡單化就是-所證差別 如來所證得的差別-是什麼差別? 清淨慧菩薩章是談到-如來證得的差別性 回顧整個圓覺經的架構-有十一章 前面第一章文殊是解-下面十章是行 行裡面普賢是總述-總說行 下面的九章是別說行 別說行又分成上根-中根 下根三種根器 上根是四章 中根四章-下根一章 上根四章 第一章普眼章-叫示觀門同佛 第二個是金剛藏-釋迷悟始終 第三個是彌勒章-輪迴的根本 這一章是修證的差別-清淨慧菩薩章 上根的四章裡普眼章是真正-開展了修行的境界 普眼章的內容是真正的-開展了修行的境界 普眼章的內容是從人空法空-到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以後-開展出了法界三觀 理觀 理事無礙 事事無礙-三重法界觀 這是普眼菩薩的觀門 到達境界以後-還特別強調過 百千萬億阿僧祇 不可說恆河沙諸佛國土-猶如空華亂起亂滅 這樣的境界就是觀同佛境-是跟佛一樣的境界 就是到達佛的層次 金剛藏章探討無明的有無-無明跟眾生本來成佛的關係 金剛藏章談到無明 彌勒章講到輪迴的根本-就是男女的淫欲 金剛藏章跟彌勒章 一個是談到根本的煩惱-一個是枝末的煩惱 枝末無明跟根本無明這兩個 這跟起信論講的 根本無明跟枝末無明一樣-剛好是一對 了解起信論以後來看-圓覺經金剛藏章跟彌勒章 覺得思想其實是非常吻合的 一個講到無明-一個講男女的情欲 圓覺經講的比較直接-是就點來講 直接講到男女的淫欲 起信論是就整個線來講-從起點講到終點 兩個講得很清楚 這個流程看起信論以後-再來看圓覺經就發覺 起信論講到始覺-跟枝末無明的時候 它用了四相叫生住異滅 始覺就是成佛的開展 從成佛的開展一直到達-佛果圓滿 用四相生相住相異相滅相-表達覺性的開展 圓覺經在清淨慧菩薩裡-剛剛好也是用了四位 凡夫位 賢位 聖位 果位-來表顯修證的位次 所以圓覺經跟起信論在這個-地方有異曲同工的感覺 因為清淨慧菩薩講的所謂-修證的位次就是這章的主題 答案就是四個位次 凡夫位 賢位 聖位 果位 這一章的架構主題-已經講清楚了 看圓覺經上根修證-就了解這四章的結構 一開始的時候-把普眼菩薩的三觀開展出來 這是正面開展修行的內涵 禪觀整個的開展-就是華嚴的法界三觀 從人空觀、法空觀進去以後-開展出來的法界三觀 法界三觀是正面從法性上談 所謂法性是指客觀的法的性-客觀真理的境界 從客觀真理的境界來談 從主觀的凡夫的問題-就有兩個 一個是無明-一個是淫欲 於是用這兩章把凡夫-主觀的問題提出來 這兩個問題提出來-再用四個層次把過程舖展 如果要講層次-法界觀講得更綿密更清晰 所以講起來證得的過程-是一個大概的 就是凡夫賢聖這樣的過程 它是從有情身份的過程-來開展這四個層次 普眼章是從法性立場-來開展法的層次 簡單把這四章統攝-就可以看到 所謂上根修證所談的主題-有哪些 對於整個圓覺經-有一個高的立場 高的角度把它統攝起來 這是從這個角度來看問題 了解到清淨慧菩薩章-跟普眼金剛藏 彌勒章 四章都是上根修證的關係 大悲世尊為我等輩 廣說如是不思議事 就是前面講的輪迴的根源-還有種性的差別等等的 本所不見本所不聞 這是我們沒有聽過-沒有見過的理念 我等今者蒙佛善誘-身心泰然得大饒益 大家都聽到佛講-身心非常的清淨得到大饒益 願為諸來一切法眾-重宣法王圓滿覺性 再請佛為大眾說明-一切眾生及諸菩薩 如來世尊所證得的-也是我們將來要證得的 所以說一切眾生及諸菩薩 如來現在是已證-諸菩薩以及末世眾生是將證 將要證得 所證所得云何差別 令末世眾生聞此聖教-隨順開悟漸次能入 希望末世眾生能夠聽到-能夠悟入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以上是問-下面佛回答 爾時世尊告清淨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 汝等乃能為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漸次差別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佛說好啊 善男子 等一下馬上跟你講-你們聽著 清淨慧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以下就要開展佛的回答-先把經文唸一段 善男子 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 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眾生-何以故 菩薩眾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 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自平等無平等者 佛的回答分成兩大段 第一個講圓覺的無證-第二講對機說證 剛剛這一段叫圓覺無證 下面的經文就是所謂的-對機說證 無證跟說證兩個道理-看起來是相反 其實相乘 在一個圓滿的境界裡 要能夠漸次達到這個境界 所以我們把它切割開來-成了不同的層次 就像一個西瓜一樣 西瓜有沒有一個尺寸?-西瓜本身沒有 可是把它切割開來就有了 道理是一樣的 圓覺無證是契合入本經-幻化的主旨 對機說證是順著眾生的根性-而說的 法本沒有差別-是隨著眾生的根性有差別 主要是在這個地方 這一節課先講到這個地方 下一節課再說明世尊對於-所修證得的差別回答 下課 ?? ?? ??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