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題:圓覺經第24集 主講:惠空法師 各位同學 今天繼續講圓覺經金剛藏章 上一節課說過 金剛藏章跟下一章彌勒章-是在上根修證的位置 上根修證裡面 第一個是普眼章-第二個是金剛藏章 第三個是彌勒章(32頁)-第四章是清淨慧菩薩章 清淨慧菩薩章講的是-修證的差別 彌勒章所談的是-斷輪迴的根本 這一章所講的是-斷疑悔 金剛藏章所斷的重點是疑-彌勒章所斷的是輪迴的根本 輪迴的根本是什麼?-就是愛欲 所謂愛欲就是男女的淫欲 男女淫欲是輪迴的根本 金剛藏所要面對的問題是疑 疑什麼?-就是三種疑 主要是前面兩句話 眾生本來成佛-為什麼會有無明? 既然有無明 為什麼要說-眾生是本來成佛? 成佛是一個東西-為什麼會有無明夾雜在裡面 重點是無明是什麼東西-無明是怎麼一回事 怎麼會已經成佛了-還會有無明? 這個問題在上一節課-講得比較詳細 這個問題就是所謂的疑 從這兩章所探討的問題-探討的主題來看 金剛藏章探討的主題是無明-彌勒所要探討的主題是愛欲 愛欲是從六識上面來談-這是屬於枝末無明 金剛藏章所探討的是無明-是從賴耶上成就的 這是屬於根本無明 一個煩惱分兩頭講 一個是根本的煩惱-一個是枝末的煩惱 回過頭來要講為什麼-這是屬於上根的修行? 是把修行的問題-提到心性煩惱裡來看 這怎麼講?-就是修行是自心的覺性 講修證的時候-本來是自心覺證 所證的是空性 可是問題 在自心覺證的對象裡面-有所謂的煩惱 從煩惱分成根本以及枝末 比如普眼章是觀-人空 法空法界三觀 這是它在觀空性-在層層觀察空性的緣起上面 這是從理上來談-是直接談理 問題是-在空性裡夾雜著煩惱在裡面 這眼睛也是空性-毛巾也是空性 可是在眼睛在毛巾的山河-大地裡面它有這個煩惱 煩惱講到根本處-就是這章所講的疑 講到淺處就是-男女的淫欲愛欲 把這個問題提昇到修行的-層次來講時就可以了解到 為什麼要在上根修證裡面 要放入金剛藏菩薩章以及-彌勒菩薩章的用意 有這個認知思惟以後-再來看這兩章就會比較清楚 它在整個圓覺經上根修證的-位置的目的在這個地方 有的人看這兩章不清楚上根-修證跟無明淫欲有什麼關係 不了解上根修證跟這裡面-它們的位置關係 如果從這樣的角度來看-就可以了解到 普眼章是從知見立場講 金剛藏跟彌勒菩薩章是-從煩惱邊講 煩惱邊沒有了-修行就自然趨向符合於正途 如果煩惱沒有除掉-這個正途就沒辦法開展 主要是從這個角度去思考 看下面 下面回答的第二段 佛用比喻來解釋-正面回答這個疑問 比喻有兩個 第一個比喻空中華無起滅-沒有起也沒有滅 第二個是金中的礦不重生喻 已經鍊成黃金的礦-它不會再變成礦 已經鍊成黃金的金塊金條-不會再重新變成金的礦 看過金礦?-其實是石頭 看外表是石頭-裡面含有金的成份 把它鍊鍊-才會把金鍊出來 其實它成分在石頭裡面 這是兩個比喻 第一個比喻-(第29後頁經文第6行) 善男子 譬如幻翳妄見空華 【幻翳若除不可說言此翳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 說眼睛有毛病看到虛空中-有華飛來飛去起起滅滅 可是把眼睛弄好以後-看不到 空華沒有了 空華什麼時候再起? 就不可能再講空華-什麼時候起 沒有空華-空華本來就沒有 下面舉 【何以故-翳華二法非相待故】 重點是翳華二法非相待故 眼病跟空華不是-互相可以依託的東西 翳不與華期 華不隨翳生-但翳故妄見 非華實生 或許大家說 不是因為有眼病-所以才看到華? 華本來沒有 固然是因為眼病而有-華本來沒有 不可以說有了病以後-哪裡有個華出來? 華本來就沒有 眾生本自不生-幻華畢竟不起 莫將翳待莫以迷求 不要把幻華看作是一個實體-它什麼時候會再起來? 沒有這個東西 下面比喻說 亦如空華滅於空時 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華 何以故-空本無華非起滅故 前面在最開頭的時候 文殊普賢都有談過這個問題-都是空華喻 這個喻在這本經裡面-常常談到 下面講 生死涅槃同於起滅-妙覺圓照離於華翳 生死輪迴以及涅槃寂靜-跟華的起起滅滅是一樣的 可是清淨的覺性-跟華沒有關係 看宗密大師的註解-(第30前頁註解第9行) 這段註解很重要 迷見生死似華起-悟得涅槃似華滅 言圓覺離華離翳-則雙拂生死無明 虛空非暫有無-覺性何關迷悟 這本經講的圓覺-我們清淨的覺性 沒有華跟翳的問題-也沒有生死跟無明的問題 下面正式解釋這個問題 第一個說眾生既如華起-約誰更難無明 這是回答第一個問題-第一個問題什麼問題? 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 就是眾生就沒有眾生了-怎麼再說眾生起無明? 第一個問題看28頁前面 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 現在告訴你 眾生跟空華一樣 空華沒有了-還問什麼無明不無明? 什麼時候起無明不起無明-所以約誰更難無明 這是第一個 眾生既如華起-約誰更難無明 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無明生死既空-何責本來成佛 看第二個 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 說本來就沒有無明-也沒有生死 何必責它-本來不本來成佛的問題 因為沒有無明也沒有生死-就沒有本來不本來的問題 空華跟生死一樣-本來就沒有空華 沒有生死無明的問題-還問本來不本來的問題 所以本來不成佛-沒有意義 空華終不再起-果位何得還迷 佛成佛以後-什麼時候再有無明? 所以空華不再起-也沒有佛的果位 不要談佛的果位問題 這三段宗密大師的回答 是從空華不實的立場-直接回答三個問題 其實這三個問題是一個問題 宗密大師講的三段話-要能夠理解 這裡面一個關鍵點-在什麼地方? 裡面的問題就是-一個眾生一個是無明 眾生是佛或者成佛-無明是本有或是後來起 現在的問題是-眾生沒有 無明也不實在 就像空華一樣-空華本來就沒有的東西 還說空華什麼時候有?-空華什麼時候起來? 沒有價值 無明跟眾生是一個東西-都不存在 老是在講無明 講眾生-沒有價值 就像講空華 在空華上作文章的意思一樣 空華雖然是因為眼病而起的-可是它不是一個真實的東西 從不是真實的東西-抓住不是真實的東西 從這個立場來說-眾生跟無明的關係 無明跟眾生的關係-沒有意義 空華本來就不存在的東西 你先假設空華是存在的- 然後說空華跟眼睛什麼關係 空華什麼時候起來 所以眾生跟無明-無明跟眾生的關係 講來講去就是眾生跟無明-無明跟眾生的關係 就是說空華什麼時候起來-跟眼睛有沒有關係 空華就沒有-這前面假設就不存在 從這個角度去思惟就清楚 看下面 善男子 當之虛空非是暫有-亦非暫無 況復如來圓覺隨順-而為虛空平等本性 空華滅了虛空不滅-比喻虛空尚且不滅 何況佛的覺性-怎麼會有起動的問題? 空華有起滅-空華在虛空中起滅 空華起來滅去-不管有沒有 起來也好 滅去也好 先不管是真的假的-反正起起滅滅 可是虛空湛然不動 虛空都不動了-何況佛的覺性? 佛的覺性大海比虛空-無量無邊廣大 佛的覺性更不會動 所以眾生跟無明就像空華-一樣地起起落落 跟佛的覺性了無相涉 看宗密大師的註解-(第30前頁註解倒數第第6行) 虛空世法尚不同華起滅 況如來隨順圓覺湛然真常-是虛空之體性耶 空華在虛空中-虛空又在佛的覺性中間 虛空都不隨空華起落 何況佛的覺性會跟空華-起落? 佛頂云-就是楞嚴經說 空生大覺中-虛空是在覺性中 就是空華在虛空中-虛空又在佛的覺性中 又云寂照含虛空復言平等者 寂照就是覺性 還是一樣 覺性包含虛空 圓覺雖是虛空之性-而冥合不分 周﹝偏-人+彳﹞法界無分無限-無別能依所依 故云平等 說覺性﹝偏-人+彳﹞滿虛空 這邊說空在覺中空尚常寂-況覺為空性 虛空的體性怎麼會有起滅? 這是第一個空花喻 下面銷金喻-銷金喻直接回答第三問 如果佛成佛以後-什麼時候會再生起無明? 看經文 善男子 如銷金礦 金非銷有-既已成金不重為礦 經無窮時金性不壞 不應說言本非成就-如來圓覺亦復如是 善男子 好像我們去鎔鍊金礦 金子本來就有金的成分-不是因為鍛鍊才有的 金在礦中銷礦金現-非銷始有 假設是因為鍛鍊而有 那麼鍛鍊一些普通的石頭-也可以鍊出金來 不是-一定要金礦才能夠鍊出金來 金是本來就有的 要冶鍊以後才能夠得金-所以金性是本有的 既已成金不重為礦 既然已經成為金子-就不會再變成礦石 經無窮時金性不壞 無窮無量的金性都不壞-金都不會壞掉 說明了佛在礦的時候-就隱藏起來 在無明中間佛性就隱密-出了無明之後佛性就顯發 像金子銷過鍛鍊過以後-金就出來了 不應說言本非成就 不應該說本來沒有金-是本來有金 金性是本有的 如來的圓覺亦復如是-如來的覺性也是 如來的覺性是本來就有-是被隱藏在煩惱裡 經過修行以後顯出來的 下面解釋礦比喻煩惱-金是比喻覺性 鍛鍊過以後 煩惱清淨以後-就有金子的體現出來 這兩個比喻 前面的空華喻-是同時回答三個疑題 銷金喻是直接回答第三問 主要是因為每個人-根器不一樣 所以佛就不同的角度-來回答問題 第三小節就是顯淺難造深 佛講完道理以後-把問題再重複說 清淨的覺性確實比較深 所以佛講這部圓覺經的時候-是在清淨的國土裡 對大菩薩講的 一般凡夫的心境很難體會 善男子 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 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迴及非輪迴 善男子 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言語皆悉斷滅 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 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 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 以輪迴心生輪迴見-入於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 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迴根本 善男子 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 非實心體已如空華-用此思惟辨於佛境 猶如空華復結空果-展轉妄想無有是處 這一段說明 凡夫的心性非常的微劣-很難去測度佛的覺性 【善男子 一切如來妙圓覺心】 先把妙覺圓覺先提出來說明-一切的眾生都有清淨的覺性 免得後面講到銷融到其他-萬法的時候會墮入斷滅 就是一切都驅除掉了 我們本心的圓覺-清淨的本心不滅 【本無菩提及與涅槃】 菩提跟涅槃是 佛修行成功以後轉煩惱業報-成菩提跟涅槃 他把所成就的菩提涅槃-都消融掉 由轉煩惱生死-成為菩提涅槃 已無成佛及不成佛-成佛或者不成佛都不存在 也無妄輪迴及非輪迴-虛妄輪迴或不輪迴也不存在 這邊有三個 第一個是菩提與涅槃-第二個是成佛及不成佛 第三個是輪迴及非輪迴 三個都是兩兩相待 把兩兩相對待都消融掉 宗密大師說 此兩節皆雙拂對待-生死與涅槃菩提是對待的 成佛以及不成佛也是對待的 輪迴與非輪迴也是對待的 清淨的圓覺中間-沒有這些東西 如果心有一物即迷於圓覺-真正的覺性是離開這些的 下面講到 因為凡夫還沒有辦法到達-這個境界 所以就有所執著-所見的就是有執著的 善男子 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 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 如果是聲聞的阿羅漢修到-阿羅漢四果果位以後 他的身心斷滅了寂滅了-灰身滅智以後 他的境界離佛的智慧-還很遙遠 何況凡夫以生滅的思惟心 又怎樣測度到如來-清淨覺性的境界? 四果阿羅漢都沒有辦法-證到佛的境界 何況凡夫的思惟心? 這很清楚就是-阿羅漢比凡夫要強多了 阿羅漢已經離開生死了-我們凡夫還在生死輪迴裡 四果阿羅漢的智慧都沒有-辦法測度到佛境 何況一般的生死凡夫? 宗密大師解釋-(第31前頁註解第3行) 小聖真智 小聖指四果阿羅漢-真智是有真實了脫生死的智慧 尚不能親證到小聖之理-何況煩心劣於前智 真覺又超前理-轉轉懸隔何能造耶 凡夫的智慧比阿羅漢差 阿羅漢都不能到達-他修行證悟的境界 何況到達佛的境界 凡夫又比阿羅漢要差-那更離更遠 下面舉一個比喻 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 取一個螢火蟲的火-小小的一根火棒 去燒須彌山終也燒不著 以輪迴心生輪迴見 入於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 輪迴心就好像是螢火蟲的火 入於如來大寂滅海 大寂滅海就像須彌山一樣的-沒有辦法到達 撼動 主要講以分別心來思惟-佛的覺性是不可能成就的 就是暗暗地指出-前面的三種疑問 基本上是從分別心所起 就像螢火蟲的火-怎麼能夠燒須彌山? 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就勸誡說 【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迴根本】 先必須要斷輪迴的根本-還沒有出輪迴怎麼去講? 這邊又為下一章埋伏了-發問的伏筆 它是勾鎖連環的 前面眾生本來成佛的問題-是由前面的普眼章來的 這邊又把先斷無始輪迴根本-埋伏在這邊 然後下一章彌勒章根據-無始輪迴根本再提問題 它是勾鎖連環-一章接一章地提出問題 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迴 無始就是先斷無明-斷虛妄的分別心 善男子 【有作思惟從有心起】 有作就是有生滅 有所作為的思惟心-都是從分別心起的 有心是我們的思惟心分別心-都是六塵妄想緣起 一切所有的心都是意識分別 意識是虛妄的 每個人從生下來到死亡-都是在意識的分別當中 所有的分別都糾纏在-六塵裡面 意識所分別的都是-六塵的境界 沒有看到清淨的覺性-真正的真理 就像現在看到的茶杯-聽到這個聲音 所看到的茶杯所聽到的聲音-所摸到的感覺 都是六塵的境界-都是虛妄的分別境界 沒有見到真正的真理 因為我們用的心是一個-虛妄分別的意識心 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 不是真正的覺性 我們沒有用真正的覺性-去覺照智慧 真理 看到都是六塵的虛妄境界 已如空華用此思惟辨於佛境-猶如空華復結空果 輾轉妄想無有是處 思惟心是虛妄分別的東西-自己這顆意識心是虛妄的 所看到的六塵境界-所認知的境界也是虛妄的 用虛妄的意識心去-分別虛妄的六塵 想用這個虛妄能所的思惟心 去思惟佛的境界 就好像空花-生了一個空花 這花什麼時候結一個果子-我可以摘著果子吃 吃了以後好好哦-可以長生不老 作夢 講夢話-哪裡有空花?還生個果子? 慈光寺有梅子還有仙桃-可以去摘 空花摘不到 所以它告訴我們 凡夫用思惟心要想去思惟-佛的智慧 就像想在空花上面-找一個果子吃是一樣的 哪裡有這一回事? 輾轉妄想無有是處 這個妄想加妄想-沒有這回事 所以一定要記住 不要走入社會世俗的學問-模式 學佛不要像現在那一股亂流-那不叫主流 叫亂流 現在佛教界這種勢力很大-就是所謂的學術研究 現在佛教有一股很大的趨勢-很強大猛利 那叫亂流 那不是很健康 我們必須要依循祖師-所建立的思惟方式往前走 要不然就會落入這邊所講的 世間人用世間的思惟心-來解析佛教 台灣佛教界有兩個在家人-在解析佛教很有名 一個是牟宗三-一個是南懷瑾 他們兩個理路不一樣 南懷瑾是從文化立場-來解釋的 這個勉勉強強還好-從文化立場 牟宗三是用中國哲學立場-來解釋 牛頭不對馬嘴 可是世俗的學問人不懂-把他奉為規臬 宗師 他就是用思惟心去分析-佛的智慧佛的境界 哪像他這樣的分析?-是那樣講的?不是 那種東西根本不能看 很多人不了解-為什麼? 因為他沒有讀佛經-不懂正確思惟的理路 很多出家人跟著一窩蜂走-糊塗 很多法師也把自己的弟子-往那邊推 不叫弟子去學佛經-學祖師的註解 要去學在家人的說法 這叫作以思惟辨於佛境 猶如空華復結空果-輾轉妄想無有是處 這些在家人講的-就是這些東西 猶如空華復結空果-輾轉妄相無有是處 祖師講的東西-他們是有宿世的善根 是為了度化眾生-是有真實的智慧來的 都是乘願再來的菩薩 他們是有大智慧-才寫出這些註解的 不看這些註解-去看那些亂七八糟東西 幹什麼? 就是之前講的-猶如空華復結空果 所以我主張要讀佛經-不要去做學術研究 好好的把祖師的註解-多讀幾遍 看下面 善男子 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 我們虛妄的思惟心-不能成就圓覺方便 如是分別非為正問 你這樣問是不如法-不成立的問 這個問難不成立 問有幾種問-有幾種回答 一種叫置答 我不回答你-因為你的問題不如理 第二是簡答 他的問題是隨隨便便問的-就很簡單的回答他 還有一種叫作反問-把問題丟給你 因為你的很多問題-是來挑戰的 不是針對問題的-是想要來挑釁的 我就把問題丟還給你 還有一種回答叫詳答 他是很誠懇真實的問-我就詳細的分析 答有四種-簡答 置答 反問答 詳答 所以問有很多種問法 如是分別非為正問 下面就是偈頌 所以在問問題的時候-要懂得問 這也就講到一個人的根性-遲鈍就沒辦法 他自己不懂他遲鈍-不懂得學 老是做糊塗事就沒辦法 把最後偈頌念一遍-這章就結束了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金剛藏當知-【如來寂滅性未曾有始終】 如來的體性是寂滅的-沒有所謂的始 終的問題 也沒有所謂的 什麼時候生起無明-什麼時候成佛的問題 【若以輪迴心思惟即旋復】 如果你的心思惟心是無明-輪迴的心 有取捨心 那麼所思惟的就迷惑了 旋復就像被迷惑了 【但至輪轉際不能入佛海】 你的思惟只是虛妄-輪迴就是虛妄的 像空華結空果一樣-在中間打轉而已 跟佛的智慧是不相干的-不能入佛海 譬如銷金礦金非銷故有 雖復本來金終以銷成就-一成真金體不復重為礦 這是回答銷金礦 佛成佛以後-再也不會變成眾生的道理 生死與涅槃凡夫及諸佛-同為空華相 這一切無明生死涅槃佛-都是空華 沒有這些東西 思惟猶幻化何況詰虛妄-若能了此心然後求圓覺 思惟心是虛幻的 何況以思惟虛幻的心-來思惟虛幻東西 那是不成就的 先要把虛幻的思惟心擱置-下來以後 再求圓覺才能夠成就 這一章就到這邊結束 下一節課有時間的話-再把這一章的要點提一下 再開始講彌勒章 講彌勒章注意-剛有提到 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 先斷無始輪迴根本 就這一句話-無始輪迴根本 就作為下一章彌勒章-問答的一個開端 下課-休息 ?? ?? ??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