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題:圓覺經第17集 主講:惠空法師 各位同學 今天繼續談圓覺經的普眼章 普眼章是普眼菩薩-在圓覺經裡面 在文殊普賢菩薩之後-第三位向佛陀請問的菩薩 問的主題就是修行的次第 所謂修行的次第就是 從發心修行一步一步-一個個台階 一個個次第地 往成佛路上前進 在逐步開展的過程中-一般說是所謂的菩薩行 在經典裡說 菩薩的位次有五十二階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十地 在五十二階位裡都是-所謂的六度萬行 六度萬行分成肉身菩薩-以及法身菩薩的境界 從肉身菩薩到法身菩薩當中 除了在身口-外在的有情眾生的形象 行布施行持戒-行忍辱行禪定 這些種種菩薩的行為-是菩薩行以外 另外還有一個所謂的般若度 是對於身心世界-有一種觀空的層次 因為菩薩行始從般若-從菩提心作為起點 菩提心的內容是-大悲空慧 透過六度五十二個階位-菩薩行的開展最後成佛 證得無分別智以及後得智-這樣一個過程 好像是成佛的過程-一個成佛圖 修行從菩提心-以空慧及大悲心為主體內容 對一個初發心的行者-加一個出離心 就是出離心 空慧 大悲心-作為菩提心的內涵 已成就菩薩力的菩薩-已經有菩薩的功德性 以空慧大悲心跟方便力-作為菩薩的菩提心 菩提心在各個經論裡-都有論述到 可是不管如何都以-空慧跟大悲為主體 空慧及大悲發起菩提心以後 一直開展到最後 空慧成就無分別智-大悲心成就後得智 無分別智以及後得智-就是佛智 一般三身以及淨土都是-從後得智出來的 四智三身佛的淨土-都是後得智 從菩提心到佛智就是-五十二階位的六度菩薩行 菩薩行又分成肉身跟法身 在登地以前是肉身-登地以後是法身菩薩 所行的都是菩薩行六度 所謂修行就是從菩提心-一直穿過六度菩薩行 一直到佛的地位 這麼一個漫長的過程裡-除了菩薩行以外 所看到的菩薩行都是 布施度 持戒度 忍辱度-精進度 禪定度 在五度中還有一個-就是般若度 所謂般若度就是空慧 在經典裡看到種種菩薩-利益他人 布施持戒忍辱的行為-像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 地藏菩薩用法身來救度-眾生的行為 其實背後有空慧在做為支持 肉身菩薩時捨頭目腦髓 在佛的本生經裡-捨自己的頭目腦髓 像金剛經歌利王割截身體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 不生瞋恨生忍辱心 這都是大悲心-就是前面的五度 可是配合大悲心-背後還有空慧 空慧會隨著菩薩的階位 菩薩行慢慢地-由淺入深的開展 這個開展就是修行漸次 普眼章所要談的主題就是-修行漸次 在菩薩行的整個過程中-有兩個成分 一是空慧-六度裡的般若 一是大悲心-六度裡的前五度 在華嚴經看到很多的菩薩行 地藏經 藥師經 阿彌陀經-或是法華經觀音普門品 這些行都是菩薩行-大悲心的開展 這些有行有相利益眾生的-行為背後一定有空慧 就是無分別智這一條線-所相應智慧的層面 這就是普眼章要談的-修行漸次 普眼章所談的是屬於-空慧的這一條線 像華嚴經講的菩薩行-大智度論講的菩薩行 瑜伽師地論講的菩薩行 那個菩薩行是從大悲心一直-開展到無分別智這一條線 當然這兩條線一而二-二而一的東西 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地藏菩薩到地獄度苦難眾生 表面上看是大悲心-其實背後有空慧 現在講空慧 它自然可以開展出大悲心-無分別智後得智來 可是經典上在詮釋的時候 有偏向於空慧的詮釋-也有偏向於大悲心的詮釋 所以要了解每一個部佛經-所詮釋的角度不一樣 普眼章就是從這一點一直-開展到無分別智的這一點 普眼章的主題是修行漸次 所談的就是從空慧這一點-一直到成佛無分別智這一段 紅色這一段 這裡面沒有講五十二階位-也沒有講菩薩六度 講的都是空的智慧 純粹從六度中的般若度說明-菩薩修行智慧的角度 像大智度論或是華嚴經-或是瑜伽師地論講菩薩行時 不從這個角度講-是從大悲心的角度講 也講到佛的菩薩行 大悲心 包括法華經的普門品-彌陀經 藥師經 地藏經 華嚴經都是從-大悲心的角度開展 兩個是一體的 這個問題一定要清楚 這個圖叫成佛圖-是整個佛法一個大的框架 佛法的詮釋角度都從-這個角度來詮釋 修行次第是這根紅線部份 從前面二空觀的人空觀-觀身四大無體 觀心六塵無影像 從這裡開始一直到最後-周﹝偏-人+彳﹞含容觀 頓同佛境 就到無分別智 剛剛把普眼章的主題-修行漸次 從菩提心一直到佛智-這個成佛的圖表介紹 普眼章裡面所講的修行漸次-從般若智慧角度 從對空性的觀照角度來講-佛法的修行體系 普眼章講到空慧時有兩種觀-一是空觀 一是法界觀 人空觀法空觀講過了-現在要講到法界觀 法界觀的前面有一個-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的作用是-把前面的空觀 開展到所謂的覺性-圓覺這個體裡面去 看經文21後頁-(經文第3行) 一真法界這邊 善男子 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 爾時便得無方清淨-無邊虛空覺所顯發 這一段上一次說過-再從這邊接著往下講 對下面的經文來源起頭處- 轉折處承接處比較清楚 就重覆提一下 這裡面有三點注意 第一就是-【證得諸幻滅影像故】 圓覺經的宗趣在於諸幻滅盡- 覺心不動這一句話上 顯出圓覺經的宗趣 就是一切山河大地都是幻化-幻化滅盡以後覺心顯發 主要是這個思想 【爾時便得無方清淨】 諸幻滅盡空觀開展以後-根塵銷融 這時就證得無方清淨 就是一切根塵銷融的-一種寂靜 無方清淨就是-沒有時間空間的對待性 這是第二點 第三點講到無方清淨 如果用一個東西來形容-就是像虛空一樣的 這個清淨的法相-就是我們的覺性 所以叫覺所顯發 在這裡宗密大師引用了-楞嚴經一段很有深義的話 故首楞云-(第21後頁註解倒數第10行) 在覺所顯發的下面 若有一人發真歸源-十方虛空一時銷殞 謂迷情所覆覺處見空-塵影既銷空元是覺 再看下面 首楞嚴又云-下面又引了一段 【聞復翳根除 塵銷覺圓淨-淨極光通達 寂照含虛空】 卻來觀世間 猶如夢中事 這兩段話所講的 第一個叫發真歸源 第二個-聞復翳根除 塵銷覺圓淨 這兩段所引的是楞嚴經 禪宗比較重視-圓覺經跟楞嚴經 發真歸源就是返本溯源-從六根回溯到心源 聞復翳根除 從聽聞耳根的圓通裡面-把根和塵的對待性銷解掉 所以塵銷覺圓淨 根塵對待糾結的無明體-銷融掉以後 覺性就顯發-圓滿清淨顯發 塵銷覺圓淨 淨極光通達 淨極光通達以下兩句話-還有寂照含虛空 是說明根塵銷亡以後-一片清淨的覺性境界 就是淨極光通達 淨就是空 一切銷融的寂靜虛空 光不是暗矇矇的-是清淨的光明 通達一切無邊無際 寂照含虛空-寂靜 照就是光明 寂靜而照 照而寂-寂而照 含虛空 一切都含在清淨的覺性裡面 這時候卻來觀世間-卻來看這個世間相 猶如夢中事-好像夢裡面的境界一樣 前面這一段說 【若有一人發真歸源-十方虛空一時銷殞】 前面一段講虛空銷殞-虛空都銷殞了 這時候虛空中所含的-山河大地在哪裡? 當然也一起銷殞 禪宗的祖師講開悟的時候-就是大地平沈虛空粉碎 大地都沉沒 虛空粉碎掉 這兩句話提示我們一個觀念 先把這個問題放下 以前問過同學-現在要觀這個 這個杯子是唯識所現-要觀杯子是唯識性的 杯子不實在-要把它觀空 杯子觀空以後-請問要不要觀桌子觀空? 桌子觀空-要不要觀牆壁房子觀空? 房子觀空-要不要觀山河大地? 問同學 有的舉手說要-有的說不要 要不要?大家想想看 不要 為什麼?-就是這邊引的例子 當一根解除以後-一切都解除 為什麼? 因為山河大地的存在是-有根塵的對立而存在的 當根塵的對立沒有了-有沒有山河大地? 看到的三界天宮地獄-是因為有凡夫的根塵 現在根塵的關係沒有了 當然內沒有身心-外也沒有山河大地 所以-若有一人發真歸源 當有一個人把六根-這個結解開以後 十方虛空一時消滅 只要把根塵的關係解開掉-十方虛空一時銷殞 就是第二段講的-【聞復翳根除】 翳根就是被無明所驅迫 所流轉出來的根塵的結構-銷解以後 【塵銷覺圓淨】 塵是根塵的關係-塵銷就是根塵的關係銷掉 如果根的關係沒有銷掉-光銷塵是不可能的 有根沒有塵是不可能的 塵銷亡 根也同時銷亡-根銷亡 塵也同時銷亡 所以根塵的銷除是同時而存在的 根銷覺圓淨 根銷-根塵的關係銷融掉 覺性的圓滿清淨 這兩邊都是一樣 所以說【寂照含虛空-卻來觀世間】 所以只要把根塵的關係-解銷掉以後 所有一切世間的境界-都像夢中的虛幻不實 一樣 不需要再另外作觀了 為什麼講這個問題? 因為馬上就要進展到下面- 清淨的覺性開展這一條路 就跟這個問題有關係 看下面 是圓覺經裡面所講的-法界三觀 法界三觀上次也提過 宗密大師說法界三觀 法界三觀不是圓覺經講的 是杜順和尚根據華嚴經所寫-的一本著作叫法界觀門 這裡面講到華嚴的法界三觀 宗密大師認為普眼章這一段 跟華嚴法界三觀的體系-思想很近 就把法界三觀架構放到這邊-解釋圓覺經普眼章的思想 這邊他也把它分成三段 真空絕相觀-三重的第一個 第二理事無礙觀-第三是周﹝偏-人+彳﹞含容觀 這以下的經文裡面就可以-分成是華嚴的法界三觀 【此中義意全同華嚴法界觀門-三重行相】 此中就是這一段經文的義涵-全同華嚴法界觀 華嚴法界觀是一本書-就是杜順和尚所作的 三重行相-三重法界觀門的樣子一樣 故依彼科之-依法界觀門的架構來科判 今初第一真空觀者 華嚴法界三觀裡面-第一個是真空觀 彼觀門中有四句 杜順和尚的法界觀門裡面 第一觀的真空絕相觀-裡面有四段 第一是會色歸空觀-第二是明空即色觀 上面這兩段都叫【簡情顯解】-什麼叫簡情顯解? 簡是排除-情是我們的情執執著 就是驅除銷解掉我們的執著-顯出正確的義趣 顯出正確的內涵思想 這兩段就是前面所講的 人空觀跟法空觀-就把這個解除掉了 第三空色無礙觀-解中趣行 第四泯絕無寄觀-行起解絕 會色歸空 明空即色-空色無礙 泯絕無寄 這四個是杜順和尚-真空觀裡面的四段觀法 那麼經文裡面有兩段經文 一個色相空淨-第二是空色同如 這兩段經文跟它匹配 看黑板上寫的這個表 這個就是華嚴法界觀門華嚴初祖-杜順和尚所作的 有三觀第一觀就是真空觀 這是第一觀-第一觀門裡面有四段 會色歸空觀 明空即色觀-空色無礙觀 泯絕無寄觀 剛剛講過了簡情顯覺 就是排除情執-顯出正確的思想 這是二空觀 接著看四觀裡面的-第三觀是空色無礙 它主要是解終趣行 就是了解了思想 不再解了- 實際去修行 就是解終趣行 第四個就是泯絕無寄-就是行起解決 這時候修行觀已經入趣以後 這個時候 就沒有任何的語言文字-沒有任何的行相 這一個白色-二空觀 色相空淨 空色同如 這是經文的四段 所以二空觀相對於-明空即色觀 會色歸空觀 下面色相空淨這一段文字-總共有七小段 法界觀門裡面空色無礙觀-就是色相空淨 下面有七小節 第四段的空色同如-就相對於泯絕無寄 這邊寫得很清楚 下面白色的是圓覺經普眼章-裡面的真空絕相觀 上面這個是華嚴法界觀門-杜順和尚所作的真空觀 兩個配起來剛剛好 下面就要講這七小節 七小節裡面的文字-只是一些名相 如果要一個一個講名相-沒什麼太多的意思 讀過經典都很熟這些名相 現在要了解到這些名相-所要表現的義趣何在? 它所要表現的義趣何在? 先講這兩觀的差異 這一個的重點是-在把色跟空完全的銷融 把兩個銷融到空色無礙 到了一種沒有罣礙的地步 可是這個時候-還是屬於空 只是空跟色沒有了差別-沒有分別性 重點還是在銷融色相時-色相跟空泯合 所以叫空色無礙 行起解絕-空色同如了 重點在強調空色是平等的 可以講這一邊還是朝著-空色融合的立場 這邊是融合以後-又能夠各自獨立 這兩個還是有一點點差別 下面來看這裡面都有講到-清淨這個概念 這一邊所講的清淨就是空-空性無相 一種寂靜 沒有虛妄的執取-就是它的清淨 這裡面有幾個 第一個所要談的是內的根 第二個是外境六塵-第三個是四大 第一個是識 根識-第二個是塵 第三個是色法的四大-第四個是世間法 第五是出世間法-第六個是正報 第七個是依報 這七段裡面-其實是有一個開展的 從現在我們的心識 根識-到塵 到四大 到世間法 出世間法-然後到正報 依報 也就是用這七法含攝一切的萬物 這一切都歸入一個-所謂的清淨 它的思惟就是從前面講的 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淨 無邊虛空覺所顯發 這個清淨無方的清淨-無邊無際的清淨相 都是由覺性所顯發的 一開始的時候說過 法界觀必須要建立在-所謂的一真法界上 它還是從圓覺的覺性-再往上開展 它還是沒有脫離圓覺-這個覺的思想 在覺性覺的清淨的立場之上-再開展出法界三觀 還是從覺開展出淨 這裡面就是一法清淨-則相應之法清淨 它這個思惟邏輯就是-一法淨則相應法淨 一個法清淨-跟它所相應的法就清淨 舉一個例子 譬如第一個就從覺性 看什麼叫一法清淨-則相應法清淨 譬如這一開始它就說-我們的覺性 圓覺經的中心思想就是圓覺-就是所謂的覺 它始終要把所有的法-都落在這個覺上面 剛剛從一真法界裡面說-覺所顯發 還有覺性清淨 所以它就見清淨-見清淨就是眼根清淨 相應的就是見-因為有覺所以有見 見就是眼根見 根相應對色-色對應就是塵 塵又轉入根 所以這一個就是從覺性到見-從見到根 從根到識 識到塵 從塵又到根 從根又到識-又到塵 這個就叫-一法清淨則相應法清淨 見跟覺性相應 有關係-相應有關係 眼根跟見有關係-眼識跟眼根有關係 色塵跟眼識有關係 色清淨-眼根清淨 耳根清淨 把根跟塵相應-一直這樣相應 就是一法一法-一直輾轉一切法 因為任何一個法跟這些法-都有一些關係 只要有關係就可以-把它轉清淨 所以思惟邏輯就是一法清淨-則相應之法清淨 什麼叫相應?-就是有關聯的法 那這個關聯多親切?-不是一定多親切 有關聯 有一定的關聯-譬如是塵 大家都是塵 是根 它就根-你是眼根 我是耳根 那麼我們都是根-所以我們都清淨 你是眼根的塵 眼根 眼識 眼睛所對的塵-眼睛所對的心 都可以有相關的-所以它也都清淨 那麼耳根身根識根-意根鼻根舌根都是根 都是根 也都可以叫它相應 縱的橫的都可以叫做相關-相應的法 從這個相應的邏輯推起來-把一切都輾轉推 所以從內身根識-從身到根到識到塵 然後從塵再一直開展到四大-到世間諸法 到出世間諸法 到正報 到依報 這麼一大段文字-要詳細解釋名相 解釋不完 我們先要了解到它思惟的邏輯 我特別反覆的強調 圓覺經在講到對於-法的空觀的時候 始終沒有脫離-一切都攝歸到覺性 這個道理就像-大般若經都講諸法實相 像唯識思想是-一切都是真如唯識所現的 像楞嚴經說-一切都是清淨心所現的 它有它的一個思想核心 把一切萬法都攝入-這個思想的核心裡面來 像起信論都是由大乘 一切都是攝歸在大乘-如來藏裡面 所以圓覺經就是攝歸在這個圓覺 所以它一開始-還是從覺性開始起步 這個覺性就是從前面所講的-一真法界裡面的 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淨 無邊虛空覺所顯發 從覺所顯發這邊開始 現在就要開始說明內身根-是從這七個開始開展下去 看一下文字(經文)-看色相空淨這一小節 (第21後頁經文倒數第1行) 覺圓明故顯心清淨-心清淨故見塵清淨 見清淨故眼根清淨-眼根清淨故眼識清淨 翻過來 識清淨故聞塵清淨-聞清淨故耳根清淨 根清淨故耳識清淨-識清淨故覺塵清淨 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經文先看一下-再看宗密大師的註解 第一個講覺圓明故-看宗密大師的註解 躡前顯清淨之圓覺-所以叫圓明 躡就是跟著 跟著由前面的顯清淨之因-就是覺所顯發 也就是前面講的 幻滅滅故非幻不滅-垢盡明現這個明 其實是一個東西 從覺圓明故就顯心清淨-心 宗密大師解釋就是賴耶 就是識性 識體 從覺性到賴耶的心性-再開展下面所謂的見塵清淨 見塵清淨再開展出所謂的-見清淨故眼根清淨 眼根清淨故眼識清淨-眼識清淨故聞塵清淨 聞清淨故耳根清淨 它在這邊轉了一下-識心轉到聞塵淨 其實是一個道理 就是剛剛講的-一法清淨故相應之法清淨 整個思惟的邏輯都是如此 這一節課先講到這個地方 下一節課 再把所謂七番的清淨-仔細說明 這節課就先講到這邊 下課休息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