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題:圓覺經第12集 主講:惠空法師 各位同學 這一節課繼續研究-圓覺經的普眼章 上一節課介紹它的架構 今天要開始逐步地-進入普眼章 佛對於普眼菩薩所提的-修行漸次的問題 對於一個行菩薩的行者-在修觀行的時候 如何的進入-開展出一個菩薩的境界 上節課說明-佛如何的把普眼章 從一個凡夫一直到佛的境界-修行禪觀的思想體系介紹 下面正式進入經文-逐段逐句的說明 為了要方便瞭解-再把架構的科判溫習 請看黑板上面-這是普眼章的大科 普眼菩薩對佛提出四個問-主要就是修行的漸次 佛根據普眼菩薩的修行漸次-做了下面的回答 回答總共有四段-第一段是起行方便 起行方便只有六個字就是-正念遠離諸幻 整個普眼菩薩章的主要內容-是觀行成就 從觀行成就-戒定慧修觀行 修到最後的周﹝偏-人+彳﹞含容觀-就是成就到佛的境界 佛最後說周﹝偏-人+彳﹞含容觀-就等同到佛的境界 最後作一個簡單的結束 在這四段裡面 起行方便 觀行成就-頓同佛境跟結牒問詞 整個的主體就是觀行成就 觀行成就分成兩科-一個戒定 一個是觀慧 戒定是作為修行的基礎 可是在這裡面-佛幾句話交代過以後 重點放在觀慧 所謂觀慧就是-對於法性的透達 對一切法的空性真實性-一種如實的透達 這就是觀行 這種觀行必需要智慧-菩薩的智慧 所以叫觀慧 在普眼章裡面 佛以兩階段-二空觀 法界觀來陳述 二空觀是人空觀跟法空觀 人空觀是五蘊之中-沒有一個主宰的生命體 法空是十二入 十八界 五蘊-諸法法體不實的空 在人空法空觀之上開展了-所謂的法界觀 把先前的法空觀-用一心來收攝 一切法皆空 給它另外的名字叫-一真法界 就是從清淨的覺性-就是圓覺經的主體叫圓覺 從圓覺出來開展了三重法界 宗密大師特別強調-圓覺經所講的三重法界 雖然沒有那麼詳細 其實它的架構及思想主體性-就是華嚴宗初祖 杜順和尚的華嚴-法界觀門的架構 三觀就是真空絕相觀-理事無礙觀跟事事無礙觀 周﹝偏-人+彳﹞含容觀的思想架構 宗密大師也是根據杜順和尚-法界觀門開展了法界觀 這就是普眼章的核心 到了後面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境界已經是很深了 這麼深的境界-回過頭來講 講永嘉集的時候講到 佛法的經典-有多種解析的角度 從無分別智以及後得智-的角度來看 無分別智就是 從一個凡夫的立場-如何去解析煩惱 解析無明虛妄的執著-解析法的空性 最後證入法空-知道一切法 從天台宗來講是-一境三諦一心三觀 在華嚴經講三觀 就是真空絕相 理事無礙-以及事事無礙觀 其實天台宗所講的一境三諦 以及一心三觀 及華嚴宗所講的真空絕相-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三觀 其實所要詮釋的境界-是一樣的 基本上都是從解析-法的不實性 就是根塵相對的法-也就是三科 六根 六塵 跟六識-這十八界 就是我們生命境界中-最堅固最牢固的一個結構 每一個生命生出來了-天上天人也好 人也好 阿修羅也好 鬼也好-地獄眾生畜生也好 都有這個六根 六根是無明所流轉下來的-最大的一個表現 最堅固的無明的一個結構 無始無明的昏暗愚癡虛妄-執著落到凡夫的生命境界 就是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的結構 十八界的結構就是-一個大的無明 可以說天台宗的一心三觀-或是一境三諦的理論 跟這邊所講的真空絕相-理事無礙 事事無礙 所要開展的都是-從十八界解析解構 消彌了十八界的根塵關係 到達法空以後 開展出了一心三觀-以及三法界的理論 從十八界根塵結構-無明結構這個起點 一直開展到一心三觀-以及三重法界這個路程 就是契入無分別智的路程 這是我們上求諸佛果的-一個進入 這就是無分別智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 從諸佛的無分別智轉換成-了知一切重重無盡事事無礙 證得這個法性以後-轉到後得智 有了大圓鏡智 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四智以後 現出種種大神通-不動法界十方普運 然後能夠化現十方-以後得智來教化眾生 像觀音菩薩的尋聲感應-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度眾生-接引眾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藥師十二大願-讓一切眾生遠離病苦 這些都是從後得智所開展-出來的大悲普救的神通感應 這是我們理解佛法的-第二層次是後得智 理解了佛教的思想-再看到藥師經 彌陀經 無量壽經 地藏經 普門品-這些經典的時候 好像它是從所謂的信仰-從菩薩的功德性進入 其實它是闡述佛的後得智 今天所看的圓覺經 從凡夫的人空觀 法空觀-一真法界到達法界觀 這麼一個進入就是從-無分別智的角度砌上去 所以在讀圓覺經的時候-會感覺到 跟阿彌陀經地藏經-無量壽經 普門品這些經典 截然不同的思想體系 這是因為它在佛法裡趨入的-智慧不同趨向不一樣 除了這種認知理解以外-還有一個要注意到的 如果讀到俱舍論-或者瑜伽師地論的聲聞地 或者讀到清淨道論-阿含經的時候 會感受到所講的-好像都是我們生活中間那些 收攝六根-警惕自己的心念 不要落入攀緣-把自己的身心穩定住 讓自己的身心安定-修禪定 會感覺到聲聞乘的經典修行-的指陳比較貼近我們的生活 譬如要我們對生死-產生一個恐懼心 無常 然後觀察身體呼吸的變化-觀察身心的感受 從呼吸的變化 身心的感受-讓身心得到一種定的狀態 在禪定中間感受到-心的起伏變化 身心在定境中間-種種的變化 覺得這樣一種陳述-很貼切我們的生命 好像這樣的陳述在修行的-位置中才是真實的契入 所以很多人對於一心三觀-天台宗的思想 或是華嚴三重法界觀的思想-會覺得太高遠而不切實際 玄妙玄妙是夠玄妙 可是遙遠遙遠-確實跟我們很遙遠 跟凡夫的心境確實是-離得太遙遠了 倒不如像聲聞乘的修行 觀察呼吸 觀察身體的感受-觀察心的變化 收攝六根 對於心性產生一種恭敬心 對於生活產生一種警惕心 對於生命產生一種無常-苦的覺照 像這樣的生活-貼近我們的生命 要知道-這是對法性不同的詮釋 我們更可以看 在普眼章裡面-如果要把聲聞乘的禪觀契入 充其量只到達人空觀的思想 離成佛還有非常遙遠的層次 今天至少在普眼章裡面-一下子就開展到 華嚴的理事無礙跟-事事無礙的境界 對於一般凡夫而言-確確實實是不相應 對於這個時代所有的學佛者-在家出家都好 除了有極少數的大菩薩-再來的大菩薩以外 可以說這樣一個思想-基本上不相應 在修行的時候-用不著這些理論 太遠了 就好像一般老百姓不可能-去當太空人 坐太空船上天空一樣 有沒有人坐船上太空-有 到月球去 也有 那是幾十億人裡面-就那麼十個八個太空人 就好像在這麼多學佛的-幾億人當中 有那麼三五個人可以用-這個禪觀修行 或許有那個大菩薩來-他用得上 可是絕大部分小老百姓-不可能上太空 也不可能想到-要上太空去 也就是像一般廣大的-學佛弟子 不可能用法界觀來修行禪觀-道理是一樣的 可是話說回來 升上太空沒有我們的份 可是太空的知識對一般-小老百姓還是很有價值的 拓展我們對於宇宙的境界-對於生命價值的開拓 當然有價值 同樣地雖然現在一般的-佛弟子絕大部分 像一般小老百姓-不可能想要去當太空人 升上太空一樣 不可能像大菩薩去-修這個華嚴法界觀門 可是我們也可以瞭解-華嚴法界觀門 知道一個菩薩修行的層次-是怎麼一種高深的境界 在讀這樣的經典的時候 就可以瞭解到-當我們修種種觀行的時候 像修空觀-譬如我們常常讀般若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這個照見五蘊皆空 心經上講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再下來就沒有講了 到底照見五蘊皆空再深一層-境界是什麼東西沒有講 在華嚴的思想體系裡 就把五蘊皆空以後所展開-出來的宇宙境界描述了 在讀地藏經的時候 地藏菩薩能夠分身-地獄度眾生 讀到普賢行願品-讀到華嚴經的時候 看到了普賢菩薩-分身十方作供養 讀到法華經觀音菩薩的時候-觀音菩薩十四無畏 尋聲感應度眾生 讀到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講到 阿彌陀佛隨念佛人稱念佛號-而化身接引到極樂世界淨土 這一些經典之所以能夠成就-諸佛菩薩的感應神通 好像是個神話 世間人不懂得佛法的人-以為那是神話 有時候問修淨土的人-你是修淨土是大乘 大乘人要度眾生 你們都念阿彌陀佛-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了 娑婆世界這五濁惡世 苦難痛苦的世界-你們都不管了 你們都到極樂淨土去了-怎麼叫大乘? 你們是小乘 淨土人是小乘-是懦夫逃跑 開玩笑跟他們講-你們為什麼叫大乘? 他說我們要倒駕慈航-乘願再來 等你們乘願再來的時候 我們在地獄裡面都已經-練得金剛不壞之身了 等你們倒駕慈航的時候 我們已經練得-金剛不壞之身了 還等你們來?-我們自己出來 不用等你們了 我就問-倒駕慈航 叫大乘 南傳的聲聞乘一天到晚-也去度眾生 也去弘法 他們就不叫大乘?-人家也度眾生 你倒駕慈航就叫大乘?-人家度眾生就不叫大乘? 為什麼人家就叫聲聞乘? 大乘小乘不是度不度眾生-看出來大乘小乘 大乘小乘是從對法性的認知-上面看出大乘小乘的思想 今天之所以叫大乘-是因為淨土這個道理 阿彌陀佛能夠接引-眾生到淨土 這接引背後的理論就是-華嚴事事無礙法界的理論 才能夠成就淨土化身-這個理論 這叫大乘 你以為倒駕慈航就叫淨土?-就叫大乘? 哪那麼容易 了解這個道理-這麼深奧的禪觀思想 它最少有三個角度值得-深入去探討這個思想 第一個是開拓我們對於-佛法思想體系 讓我們瞭解佛法的全貌 因為唯有這麼深奧的思想 才能夠彰顯整個大乘-菩薩道的莊嚴尊貴價值 這是最主要的 第二是研讀了這麼深奧的-華嚴的禪觀思想 可以讓我們在修行-禪觀的時候 像聲聞乘的禪觀-或者一般大乘的禪觀 能夠結合一般初學的禪觀-然後跟大乘的禪觀 華嚴這種重重無盡的禪觀-思想結合起來 知道究竟這些聲聞乘的禪觀-或是權教大乘的禪觀 所要開展的後面究竟是什麼樣的境界 這是第二重的作用 就是把整個禪觀思想 大小乘權實教 圓頓教-始終教結合起來 第三個是這種禪觀的思想-是上契諸佛的無分別智 從這無分別智契到-一心三觀一境三諦 或者是華嚴的三重法界觀 這裡面它可以轉到-佛的三德五眼四智 契入無分別智-開展出觀音菩薩 地藏菩薩 阿彌陀佛 藥師佛 諸佛菩薩的後得智的悲心-化度眾生的功德 使我們能夠理解 佛菩薩度化眾生背後-所展現大乘的思想體系為何 這樣才融會成一個完整的-佛法的思想架構 今天講圓覺經 雖然還談不上在講華嚴經-這麼龐大複雜的的經典 可是在普眼章裡 它確確實實是展開了華嚴-法界三重法界觀的思想體系 在講到這裡面之前-講這一段話用意是 怕等到講進去以後-會有這樣的疑問 疑問什麼?-一個煩惱的凡夫 能夠修到這麼高深的-菩薩的禪觀境界? 不能修到-講這些有什麼用? 為什麼不講一些跟我們-比較接近的禪觀的思想? 大家一定會有這樣的疑問 我在二十幾歲的時候 常常讀一些天台宗-華嚴宗 淨土宗的思想 看到一個小故事 一個法師在他年輕的時候-聽到一個老法師講經 在民國時代的故事 他聽到老法師講到 這個華嚴經玄妙不可思議-重重無盡不可思議 講來講去就是不可思議-講不出到底怎麼不可思議 雖然是個小故事-就說明 中國大乘的天台宗 華嚴宗-的思想往往會給很多人詬病 就是玄遠渺不可及-太遙遠了而不可及 與我們的修行-生活了不相干 不要說跟世間人的生活-不相干 跟我們出家人的生活-都不相干 講這麼高深的一心三觀-重重無盡的法界 好像是一個神話故事一樣 後來個人再讀到唯識思想-中觀思想的時候 瞭解到中觀唯識在天台宗-華嚴宗被判成是始教 開始的始 為什麼會被判成始教? 因為它在契入諸佛的佛果-的智慧功德體系裡面 是作為最開始破除-無明根塵的一個起點 唯識跟中觀的思想確確實實 就是在根塵對應的-著力點上面契入 所以被判為始教的理由就在於此 很多人不知道為什麼中觀-跟唯識的思想被判為始教 天台宗叫做通教-通教就是始教 藏通別圓的通-小始終頓圓的始 話又說回來-中觀跟唯識判為始教 可是在讀起來的時候 確實跟我們在修行-跟我們在理解宇宙奧秘 有相通之處 它有那麼親切的一個感受 當代有一位大的佛教思想家-對中國佛教就不感興趣 就是因為它太玄遠了 讓一般人感受不到-它的實用性 感受不到它在解析-眾生煩惱的那種貼近 沒有辦法貼入我們-生命的問題來看問題 大乘佛教中國佛教就是-以天台華嚴為代表 這麼的圓頓-能把所有一切都包含進去 什麼都統攝在裡面-都歸於一切歸於圓滿 這時候沒有什麼可以-契入凡夫的生命裡面 我們凡夫在圓頓中-一切都圓滿了 可是問題是我還是個凡夫-還是個苦惱的生命 在這個圓頓中一切都是圓滿-那我怎麼辦? 我這個苦惱的身心怎麼辦? 沒有辦法交代-開解這個問題 你這麼圓這麼頓 對我切身的苦惱-切身生死流轉的妄執 卻沒有辦法去解釋的話-所以我不需要 是在這種思想之下-大乘的思想 就是中國的天台-華嚴思想被人所詬病 連帶的淨土宗禪宗-也跟著倒霉 因為淨土宗禪宗-也是中國的特色宗派 雖然它沒有講得這麼圓頓-可是它也是中國的大乘 你們都是中國的-所以都不要 我只要印度的 如果把天台跟華嚴的思想 一心三觀以及-華嚴的法界三觀 把它納在無分別智的-思想體系裡面 從無分別智跟後得智交會-的一個環節 轉入到佛菩薩化導-眾生的信仰層面來看 也就是把天台的一心三觀-跟華嚴的法界三觀放在 跟聲聞乘的禪觀以及般若-唯識禪觀結合的角度來看 聲聞乘禪觀-中觀唯識禪觀在前面 華嚴的法界三觀以及-天台的一心三觀在後面 這樣結合起來 再把佛菩薩感應神通的思想 用一心三觀以及法界三觀-來做佛菩薩的這個解釋 那麼修行有禪觀思想的體系 從二空的角度-就是人空觀跟法空觀 聲聞乘以及中觀唯識-這邊講得透徹 到了幻化緣起-夢幻十喻的角度 天台華嚴淨土密禪-這邊講得嚴密周備 再把它修行的體制架構-建立起一個智慧的思想體系 那麼從信仰的體系-就是佛菩薩的功德 藥師如來 阿彌陀如來-釋迦如來 觀音菩薩 地藏菩薩-諸佛菩薩的慈悲感應 這是對於廣大苦難眾生的-一個歸趣一個信心 建立起這個體系-這樣三根普被利鈍兼收 這樣弘揚佛法 佛法的思想就在佛教的經典 每一部經典的思想-就能夠充分發揮 它感召不同根性的功能 佛陀講經宣教的每一部-經典背後的旨趣 它所契合的根性就能夠-充分地得到接應流布 這樣才能夠達成-我們傳燈的責任 希望大家研讀經典 要真正地把佛陀的旨趣教法-能夠徹底的掌握清楚 今天所談的問題-跟圓覺經的關係比較遠一點 講到整個佛法思想體系問題 是因為從今天所談的 第一個是修行次第的問題-第二個是修行境界的問題 從這兩個問題就引出了 修行境界深淺的問題-修行跟信仰的問題 一個是修行的淺深 淺是人空觀法空觀-就是聲聞乘跟中觀唯識思想 所以人空觀跟法空觀是放在前面 一真法界跟事事無礙-理事無礙法界放在後面 一個深一個淺 第二個是信仰跟理智的成份 修行是一個純粹理性的東西-信仰是所謂感性的東西 信仰跟理智的部分-修行的淺跟深的部分 因為牽涉到這樣的問題-所以講了這麼多話 雖然跟經文並沒有十分-密切直接的關係 可是在讀普眼章的時候-有這樣的認知 對我們讀普眼章相信-也有很好的啟發 也能夠從剛剛這段話裡 看到讀普眼章背後所含蘊-整個佛法的一個價值 其實也是很有意義的 所以就多講幾句話 現在正式看經文 在長行中間有四段 第一段是起行方便-什麼叫起行方便? 讀佛經常常會看到這個方便 所謂方便就是一個台階-一個工具一個前導 或是一個預備的功夫 有利於所要做的事情的任何-一個事物或者動作都叫方便 任何有利於想要達成的目的 所有的事物或者是行為-都可以叫方便 方便-在佛教經典裡面常常有 因為整個佛道就是-一個菩薩無量劫的一個趨入 是由淺到深無量劫-一直的慢慢地往前走 菩薩行的圓滿 所以每一個圓滿 前面的一個菩薩行 就是下一個或是後面一個-菩薩行的一個方便 台階 上台階就可以瞭解到 第一個台階是-第二個台階的方便 第二個台階是-第三個台階的方便 第三個台階是-第四個台階的方便 前前為後後的方便 不只是修行佛法 世間上所有的事情都是環環-相扣次第交織而成的 個人的學習成長-事業的開展 生命的清靜莊嚴 哪一樣不是次第-慢慢地成就的? 在次第開展之中 前面的動作 事物 行為-就是後面的一個方便 縱使做錯了失敗了-它仍然是個方便 所以孫中山先生說-失敗為成功之母 母就是方便的意思 這個方便多講幾句話-因為這個方便很重要 沒有方便就不成就-一切的事物 不要忽略這個方便 要懂得怎麼使用這個方便 中國人有一句話-叫借力使力 周圍的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做為我們的方便 沒有方便就不能夠成就 要把所有的事情當成是-你的方便來看待 佛法叫增上緣-助成你的成就 任何一件事情都有許多事情-作為我們的方便 有主方便 次方便-有近方便 有遠方便 不要以為只有主方便-近方便是方便 次方便 遠方便-就不是方便 次方便遠方便將來會變成-近方便主方便 就是因為有次方便有遠方便-才能夠成就近方便跟主方便 所以不能忽略每一個方便 忽略每一個事物的環節-關連性 所以方便這兩個字眼-在佛法裡面常常看到 要留意這個觀念 起行方便-起是初步的意思 就是初初下手的一個方便-是什麼 善男子 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 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 所以正念遠離諸幻-是作為起行的方便 這個可以遠溯到文殊章裡面-如來本起因地法行這句話 就是修行的時候一定要歸攝-到文殊章裡面一切的本因 是能夠從一切法如幻而起-這麼一個思想作為起點 作為基礎而往上修行的 就是這邊所說的方便 再請注意 普眼章裡四段裡面的第一段 起行方便六個字-叫正念遠離諸幻 這是跟文殊章裡面 諸佛的本起因地法行相應-的一個思想 我們到這邊為止 下課 ?? ?? ??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