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題:圓覺經第9集 主講:惠空法師 各位同學 上節課講到圓覺經普賢章 普賢菩薩問了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 身心是虛幻的-外在山河大地是虛幻的 用虛幻的身心去修-虛幻的山河大地 這樣以幻修幻的方法-成不成立? 這是普賢菩薩的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講到 如果能修的身心跟所修的-山河大地這虛幻都滅盡 因為一切滅盡-才能夠解脫生死 那麼滅盡以後-又是誰解脫生死? 因為身心都滅盡了 這是普賢菩薩第二個問題 佛回答了四段 第一個是-幻從覺生 作為整個回答問題-主要的思想 第二個講到-幻盡覺滿幻盡覺心不動 以幻盡覺滿覺心不動正式-回答普賢的第二個問題 上節課談到-諸幻滅盡覺心不動 下面要談佛回答四段文字-的第三段 【離幻顯覺】 離幻顯覺其實是-修行如幻的操作 離幻顯覺有四段-不斷地對幻的拂除 有時上課的時候問同學-有沒有做過夢? 作夢時 夢醒來了-你跟人家說我剛剛夢醒 過一會兒又醒了 原來剛剛說夢醒了-還是夢 有沒有這種經驗? 這就是說明自己以為夢醒-其實還沒有醒 結果夢醒了以後-還在夢中間 然後這個夢醒了-還在夢中間 也就是現前這個身心-其實它是在重重虛妄的執著 當一層粗的執著脫落的時候 你好像從夢中醒過來-覺悟了 其實還是在一個-無明的殼裡面包著 把第二重執著放掉以後-你覺得覺悟 開悟了 醒了 其實還是在夢中-還在虛幻境界裡 這樣一重一重的執著脫離-一重一重的無明脫離以後 到最後-一切都沒有虛幻可離的時候 這時才真正的是-離開了虛幻的執著 這樣一個比喻-離幻顯覺就是這個意思 從無始劫以來-無明非常的深厚 我們從一個具縛凡夫-完全被煩惱所繫縛的凡夫 要解脫所有的無明障礙-就像脫掉一層一層的外衣 虛幻的外殼一樣 要知道今天之所以-會有離幻顯覺 不斷地離幻 層層地離幻-背後就是因為無明深重 迷惑的妄執深厚 層層的虛妄執著-繫縛在我們的心性裡面 所以一直不斷地脫離-虛妄的妄執以後 才能最後顯發真正的覺性 理由就在於此 我們在整個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 上永嘉集時有談到 我們現前的身心是-由無明流轉而來的 今天逆反無明 中間覺性的開展-跟這個道理是一樣的 圓覺經的邏輯思惟比較細密-文字比較專有術語 可是把它落實在-身心裡面的時候 就是對於身心的這一份執著-的脫離 一直一直地脫離 意思是一樣的 看這一段文字-(第16後頁倒數第8行) 善男子 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 這是第一個 離諸幻境-把虛妄的幻化境界遠離 【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 這就是空智-前面是空境 這邊是空智 所以叫離離幻之心-離幻之心也要離 所以心如幻者-幻智也必須離 【遠離為幻亦復遠離】 離開幻智的離-它也是一種幻智 這叫遠離幻智 遠離幻智的遠離-本身也是一種智 這個智也是虛幻的-也要遠離 【離遠離幻亦復遠離】 離開遠離的這個離-叫離離 也要遠離 就這四重 第一 幻境要離-第二 幻智要離 第三 離幻智的離要離-第四離開離的 也要離 離離也要離 是不是只有這四層? -不是 簡單講是四層-要詳細講其實有很多 隨根性而開展不同 最後講到 【得無所離即除諸幻】 最後離到沒有辦法離的時候 就除掉一切的幻化-就離開一切的幻化 所以得無所離即除諸幻 下面(註解)也講到-(第17前頁第1行下面) 夢中見夢 轉轉覺於前非-直到寤時所見方實 故云爾也 無所離者有其二意 一則冥於真覺-真覺則不可離 二則到真覺之中-自然無如上節節之幻可離 故荷澤云妄起即覺-妄滅覺滅 覺妄俱滅即是真如 宗密大師解釋-得無所離即除諸幻意思 第一個到真覺的時候 真實的覺性-沒有可離的內容 所以叫得無所離-沒有離的東西了 第二個既然到了真覺 前面是真覺不用離-到了真覺以後 第二個是-也沒有可離的幻法了 所以叫得無所離 宗密大師也舉夢中見夢的-比喻說明離幻的四重 離幻境 離幻智-離幻智的離 離離的離 這四個都把它離開 不是只有這四個 只是用四個代表-無量的妄執要離開 在這裡面-只講一個問題 就是離妄離幻-離開這個幻法 可是怎麼離?-沒有講 普賢章還是從理論上說明-禪觀修行高層次的思惟 它只告訴你必須要離開幻法 怎麼離這個部份-就在下面普眼章裡面 對於法性的深淺-作了詳細的解析 下一章普眼章會對這個分析 以至到後面講的奢摩他-毗婆舍那 禪那三觀的操作 有談到這些問題 在這邊或許會覺得-好像講得很單純 就是一個離 因為這邊並沒有談到-實際操作止觀的方法 雖然普賢章也是行法 實際上它也是一個-修行的理論架構 所以它就叫徵用心 這邊是佛回答了第三段-離幻顯覺 不斷地脫離這個妄執 幻就是我們的妄執-重重的無明 看下面比喻-(第17前頁第5行) 【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 看宗密大師的註解 如有一段乾木-以一木燧 鑽之火出 還將卻燒二木 說有一個大的木幹 用一個圓的木燧子-一直去鑽這個木幹 鑽鑽鑽火就出來了 火出來以後把這個木幹-以及木燧子都燒掉 所以還將卻燒二木 二木指的是大木頭-以及木燧子 木火既盡煙自然滅-既成灰燼任運飛散 不同二木形質為礙-如次四節以配於法 宗密大師把這一段-配合前面四段 其實也不一定要這麼配 木段喻所修幻妄-木燧喻能修幻智 煙喻離 灰喻遣 經文先云灰飛-譯之倒也 定合是煙先滅 餘灰飛散-就是煙滅 灰也飛了 木幹 木燧子 煙 灰-這四個都滅掉了 這個叫灰飛煙滅 最後以什麼來比喻覺性?-以地比喻覺性 最後什麼都沒有以後-就剩大地 地就是覺性不動-土地還在那個地方 因為樹是從土地生長出來的 燒滅總盡 唯有地存 如種種幻化 生於圓覺妙心 用鑽木取火的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 比喻前面四段去除掉虛妄法 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前面第一個問題是-以幻修幻這樣修法可以嗎 這邊就用這個比喻回答 以幻修幻的理論也是這樣 兩個幻法都最後銷亡-可是諸幻滅盡不入斷滅 這兩個問題還是-連串成一個的 所以這個就回答了-第一個問題 以幻修幻是怎麼樣的修法-可不可以成立? 回答是可以成立的 就像兩個木頭-灰飛煙滅一樣的 最後-離幻幻覺不俱 善男子 【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這個在說明幻跟覺-兩個是相違背的 就是有幻則無覺-有覺則無幻 主要在說明這個問題 就像你醒了沒? 醒了-醒了就沒有睡著 請問你睡著沒?-睡著就沒有醒 道理是一樣的 醒就醒過來 就沒有夢-在夢中就沒有醒 道理是一樣的 所以知幻即離-知道是夢就醒過來了 不作方便-沒有方便 很直接的 對這邊所說的-不作方便也無漸次 不要誤認在修行的每一個-問題過程都是所謂的 知幻即離不作方便也無漸次 不可以這樣去理解 這邊重點在強調 幻與覺不同時存在-的概念之下 講這個所謂的-不作方便也無漸次 要知道前面明明講到 離幻境 離幻智 離離智-離離遠離 前面明明講用種種的方便-離開這個幻化 怎麼這邊又突然講到-不作方便也沒有漸次? 明明前面就有這個差別了 修行其實是一個漫長的-覺性開顯的歷程 是有漸次方便的過程 所以方便就是一個台階-漸次也是一個台階 在這台階中有無量的台階-一直交互著運作 使我們的覺心慢慢的開顯 所以不作方便也無漸次 不是在修行中 開悟中間-沒有方便沒有漸次 不是這個意思 是說明覺性與無明-兩個是不並存的概念 從這個角度說-沒有方便也無漸次 就像剛剛的比喻一樣 醒過來就沒有夢-夢中就沒有醒 它是兩個不並存的概念 可是在要夢要醒未醒之中-還是要作種種的方便 人是死的?還是活的? 當然人是活的又不是死的-死的就不是活的 死跟活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死了就沒活-死了馬上就死了 有說我正在死當中這回事?-沒有 死了就死了 這個意思是一樣 死了就不是活的-活的就不是死的 沒有還分一年分兩年死-沒有 一口氣斷就死掉了 跟這個意思是一樣的 可是死的時候-也是慢慢死的 有人是一刀砍脖子很快死-有人就慢慢的癌症死掉 死的那一剎那之間-就是馬上死掉 是講斷氣的那一口-那一剎那之間 死就是死了-就沒有活了 這個問題就是覺與無明-不並存這個概念 讀經典的時候-要掌握經典的旨趣 不要依文解義 讀到這邊不要錯會了文義 看比喻-(第17前頁倒數第4行) 【如人夢見身瘡 問醫求藥】 問醫求藥就是所謂的方便 要把身上這個瘡醫好-就一天一天吃藥 吃三天的藥就是三天的方便-三天的漸次 如果馬上醒了-身上的瘡還有沒有? 還要不要醫?-不要醫了 這個道理就是這個意思 在夢中的時候-要吃藥要醫病這是漸次 醒來就是一剎那-所有的病都沒有 意思是表達這個概念 也是說明夢中跟覺醒-兩者不並存的概念 表達這個意思 最後是總結-(第17前頁倒數1行經文) 【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 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末世的眾生要依所謂 以幻修幻幻盡覺滿-這個理論來修行 這樣就能夠永離諸幻 下面是偈頌 在還沒有講偈頌之前-普賢章算講完了 再把普賢章的大意說明 普賢菩薩請問兩個問題 第一是前面說 一切的身心如空中華-水中月虛幻的 必須先理解這個道理以後-才能作為修行的依據 根據文殊章-普賢菩薩提出問題說 如果身心是虛幻的-也要去修虛幻的山河大地 能修的身心-跟所修的山河大地 都是虛幻的 以幻修幻-這樣可不可以成立? 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 身心是幻 山河大地是幻-能所都是幻 能所都銷亡以後-一切都落入空無斷滅 這樣修行又有什麼意義? 這是第二個問題 普賢菩薩提出兩個問題 佛回答了四段 四段裡面頭一段講到 一切五蘊身心-虛幻的生命境界 都是由清淨的覺性-圓覺妙心所生出來的 圓覺妙心生出來的幻-從這裡面建立 幻滅了覺心不動 從覺心不動覺心圓滿中-回答第二個問題 說不要擔心幻幻滅盡-落入斷滅這一個疑慮 幻幻滅盡覺心不動-還有覺心存在 這是第二段回答 第三段講叫我們離開-逐步的離開幻法 就是修行離幻的層次 先離開幻境再離開幻智-再離開幻智的離 以後離開離的離-也要離開 最後用比喻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說明 以幻修幻最後-剩下一個大地覺性 第四段說明-覺幻不俱 從幻覺醒的時候-就是一剎那而已 兩個不並存的 用在夢中生瘡求醫的比喻 夢醒以後不用吃藥-也不用求醫 所有的瘡就好了 這個比喻說明幻覺-二者不並的理由 這是整個普賢章的思想主旨 把普賢章再總結回憶 普賢章講完以後 對普賢章以幻修幻的幻 就是佛在普賢菩薩-講完這個問題以後 還沒有正式回答之前 先有一段讚許的文字裡-提出【如幻三昧】這個名詞 在上一節的時候特別提出了 佛提出如幻三昧-就是普賢章的旨趣 也是一部圓覺經的旨趣 如幻幻化的思想-在大乘的教法裡 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圓覺經的文殊章普賢章是-本經最核心思想的兩章 都講到一切法是-如夢幻的理論 除了圓覺經是以如幻三昧-作為一經的宗趣以外 其他佛陀的大乘教法裡-有沒有這樣的思想? 用其他經典大乘經典教法來-旁觀圓覺經如幻三昧的價值 個人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夢幻觀 初步的探索一下夢幻觀 這裡有一份講義-請看 夢幻觀文章裡面舉了般若-中觀唯識 如來藏的經論 還有禪宗的語錄-以及密宗的經論 來說明在大乘的教法中-處處都有夢幻的思想 先舉般若中觀的思想 大正藏第8冊-第一頁上欄 放光般若經 所說如幻 如夢 如響 如光-如影如化 如水中泡 如鏡中像 如熱時炎-如水中月 常以此法用悟一切 這是放光般若經 看下面大般若經的這一段 世尊 我於如幻 如夢 如像-如響如光 如影 如空華 如陽燄 如尋香城-如變化事 五取蘊等 不得不見 若集若散 云何可言-此是如幻等五取蘊等 下面也是大般若經 復次善現 譬如幻事 夢境 響 像 光-影 若尋香城 變化事等 但是假名……-如是善現 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 於一切法 名假-法假及教授假 應正修學 這是大般若經 下面是中論 如幻亦如夢 如乾闥婆城-所說生住滅 其相亦如是 這是中論的 諸煩惱及業 作者即果報-皆如幻如夢 如炎亦如響 色聲香味觸 及法體六種-皆空如炎夢 如乾闥婆城 如是六種中 何有淨不淨-猶如幻化人 亦如鏡中像 最常見是金剛經裡面說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在中觀般若的經典裡面-這種文字處處可見 舉用放光般若裡說-【常以此法用悟一切】 用這些夢幻響光影化-水中泡鏡中像來開導眾生 這些開導眾生有什麼意義?-這些法背後意涵是什麼? 簡單說-佛法有兩個 佛以二諦說法-一是性空 一是緣起 眾生對性空的概念掌握不住 眾生都是執取有法-執取這個有 有五蘊身心 山河大地-有六道輪迴 有種種的人天樂事-就是執著有 所以在有裡面-不容易體會到空 就因為執著有-而生死輪迴 說空他體會不到 於是佛陀慈悲-就以眾生在有中 有卻實在是空的法-來點示凡夫 比喻像鏡中像 看過猴子沒有? 猴子拿鏡子的時候 鏡子裡面有另外一隻猴子-牠就會去抓 看到這個境界沒有? 小時候看到我家那個猴子 給牠一個鏡子以後-牠就嗯嗯嗯越抓越著急 真的就是這樣 小孩子也是一樣 小孩子看到水裡面的月亮時 撈月亮 月亮掉到水裡面-撈撈撈 為什麼? 他把水裡的月亮-當成是真實的 去撈水裡的月亮 為什麼? 可以說明這些境界跟真一樣 看電影的時候-明明電影是假的 人家一段一段拍-拍完還在笑 電影演員自己拍完還在笑-根本都是一段一段假的 可是看電影的-眼淚淅瀝嘩啦 那都是假的-拍得那麼傷心流淚 演員在旁邊看了自己的電影-都覺得好笑 我們在流淚 為什麼?-我們就把它當作真的去想 這些東西其實是假的 就能夠讓我們起一個-真實的執著 可是仔細去思考以後-又發覺它是假的 就在真假當中體會到 看起來是真的東西-其實它是假的道理的存在 在大智論裡面就說-【以易解空】 夢幻泡影水中月鏡中像 可以很容易被了解到-它是虛假的是空的 來理解難以理解的-真實的空性 真實的山河大地 五蘊身心-跟鏡中像水中月 一樣是虛假不真實-這是很難理解的 鏡中像水中月夢中事-幻化中的人物是不真實虛假 這好理解 所以用好理解的空 去理解難理解的五蘊身心-山河大地的不真實 所以大智論講-以易解空 以容易理解的空去體會-難以理解的身心世界的空性 這是第一個-說明空性最重要的一個思想 第二個是說明幻化是宇宙-一個真實的境界 宇宙境界有兩個展現的角度 一個是展現-一切法無相 第二個是-一切法無邊的境界 無邊境界就是所謂-幻化緣起性 緣起的幻化性 從法的緣起邊講-一切法的真實境界就是幻化 這是第二個 在經典裡面因為有這樣的道理 菩薩的功德智慧能夠了達-一切法的真實性就是幻化 這就是菩薩的功德-就是菩薩的智慧 菩薩以如幻的智慧所成就-如幻的清淨國土教化眾生 這就成就菩薩的功德性 所以用十喻 種種的夢幻來讚美-菩薩的功德 同時菩薩也必須用-一切如幻化泡影的比喻 來教化開導一切眾生 這是在般若中觀經典裡面-所顯示出的理論 剛剛引了大般若經-放光般若經中論 金剛經 都是般若經典裡面-最具代表的經典 他們的說法就是如此 還有什麼疑問?-還有什麼疑惑? 這是關於般若中觀-思想的說法 看第二個是唯識系的思想-舉攝大乘論裡面 又此諸識皆唯識都無義故-此中以何喻顯示? 應知夢等為喻顯示 謂於夢中都無其義-獨唯有識 雖種種色聲香味觸-舍林地山似義影現 而於中都無有義 由此喻顯-應隨了知一切時處皆唯有識 由此等言 應知復有幻誑鹿愛醫眩等喻 若於覺時一切時處-皆如夢等唯有識者 如從夢覺遍覺夢中-皆唯有識 這是第一段 第二段 譬如幻象實無所有而現可得-應知此中義亦如是 雖現可得而非實有 第三段 復次何緣如經所說 於依他起自性說幻等喻? 於依他起自性-為除他虛妄疑故 他復云何於依他起自性-有虛妄疑? 由他於此有如是疑 云何實無有義-而成所行境界? 為除此疑 說幻事喻 云何無義心心法轉?-為除此疑說陽炎喻 云何無義有愛非愛-受用差別? 為除此疑 說所夢喻 攝大乘論在唯識的論典裡-也是具有絕對代表性的 它是無著菩薩所造的論 因為唯識所標舉就是 一切萬法都是-由識性所顯現的 沒有真實的體性 六塵六根以及-種種的男女山河 都沒有實在的體-叫無義 義是法體的意思-沒有一個真實的實體存在 為了要顯示這樣的意思 講只有識心-都沒有實體 它用夢等比喻來顯示一切-都是識性沒有實體的概念 就像我們在夢中一樣 夢裡面所有山河大地-種種喜怒哀樂都是由夢心 夢心就是比喻識 夢裡面的境界都不真實存在-就是無義 可以看到唯識的經論也是用-夢水月陽燄等等比喻 這個在大智論叫十喻 其實不止十喻 這些都是夢幻等相似的比喻-總共有十幾種 每個經典舉的都不完全一致-不過都差不多 可以了解在唯識的經典裡面 也是用夢幻陽燄-水中月鏡中像等 來說明唯識的思想 一切山河大地都是-由識心所顯現 而六根六塵男女種種境界-不真實這個道理 這是唯識系的經典 對於普賢章的說法-引用大乘的經論來解釋 補充說明如幻三昧的思想 今天先介紹到唯識 下一節課繼續介紹-其他的大乘經典 先下課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