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題:圓覺經第4集 主講:惠空法師 各位同學這節課繼續講-圓覺經 上節課講到文殊菩薩在-大眾中頂禮佛足右繞三匝 向佛請問三個問題-其實是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看經本第8前頁 願為此會諸來法眾-說於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 第二個是 及說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 這兩個問題就產生 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 其實三段話是兩個問題 簡單講佛菩薩是依什麼-而在因地修行? 這裡佛用一個名詞是-【因地法行】 菩薩叫發清淨心 因地法行簡單講是-在因地修行所依的心地 就是前面所講的-是諸眾生清淨覺地 就是我們的佛性 這個部分引用起信論一段話 比較就知道這個道理-各經其實差不多 黑板上所引用的是 起信論立義分-開宗明義這一章 前面說摩訶衍-摩訶衍就是大乘 就是指我們的如來藏心 說如來藏這個摩訶衍有二種-一種是法 一種是義 它中間解釋什麼是法-什麼是義 最後它說了一段話-說 摩訶衍這兩種法義-是一切諸佛本所乘 這個本就是因地-在因地所乘 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 一切菩薩都是依託於-大乘如來藏心而成佛 所以後面就做了一個說明-說 以諸如來本所修行因地之時-無別所乘之法 唯以此心 此心指如來藏心 唯以此心為其所乘而至究竟 就是說一切諸佛-在未成佛的因地修行的時候 皆是依託如來藏心-一切眾生的佛性而到佛位 一切的菩薩也皆要依託於此法-就是指如來藏心 在起信論裡面就叫-大乘 摩訶衍 而成佛到如來地 起信論裡面講得很清楚-兩個文字一對照明明白白 圓覺經裡面的問題其實-起信論裡面也講得很清楚 就是這個問題 一切諸佛在因地的時候-是依託什麼而成佛的? 一切諸佛本所乘-本什麼? 乘於大乘摩訶衍而成佛 一切菩薩皆依託於-大乘摩訶衍而將來會成佛 【法行】就是如法之行-與法相應叫法行 宗密大師的註解說 若有比丘誦讀如來十二部經 樂為四眾敷揚廣說思惟其義 是名樂讀 乃至是名思惟-不名法行 若有比丘能觀身心-乃至境界都息 永離煩惱 其心寂靜-我則說之名為法行 法行是與法相應 與法相應是我們的身心-契合於般若的空理叫法行 從這個角度講法行-在其他的論典裡有兩個名詞 記住以後可以做一些思惟 一個叫瑜伽-一個叫阿毘達磨 阿毘達磨翻譯叫對法-對向於真理 對向於涅槃 我們的身心必須要對向真理 就是這邊講的-能觀身心乃至境界都息 我們觀我們的身心-了知身心都是虛妄顯現 唯識所現的 這就是阿毘達磨-也就是相應 所謂相應瑜伽的解句-相應於緣起之理叫相應 所以這邊特別說 講經 說法 誦讀經典-禮拜懺悔不名為法行 唯有與法相應才叫法行 這是大家對於佛法-要有一個正確的思惟 因地法行就是我們-要介紹的地方 下面【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 清淨心就是菩提心 各位對這個菩提心-要多加留意思惟 很多經典都講到菩提心-不過用的名詞不太一樣 我比較常引用的就是-金剛經裡面所講到的 須菩提問佛 菩薩云何安住-云何降伏其心 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云何安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須菩提-菩薩如是安住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 若卵生若濕生若胎生若化生 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 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 如是滅度無數無量無邊眾生-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何以故 須菩提 菩薩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不名菩薩 這一段在昭明太子的金剛經-三十二分裡面定一個名詞 叫大乘正宗分 昭明太子把金剛經-訂成三十二段 我們在誦經都可以看到-這個經本三十二段 誦到這一段-標題叫大乘正宗分 昭明太子為什麼會訂-大乘正宗分? 是說明大乘就是我們-所學所修般若的空慧 如來藏體-在般若講就是實相法 這個大乘的正宗就說明 這就是大乘-最根本的旨趣所在 所以才叫大乘正宗分 為什麼?-就是這個菩提心 我們來解析菩提心 解析金剛經-大乘正宗分的菩提心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濕生這叫廣大心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這是第一心 而無眾生得滅度者-這是不顛倒心 何以故菩薩無我相人相-這是常心 大乘正宗分科成四心-是無著菩薩科的 無著菩薩對大乘正宗分-的解釋是用四心 廣大心 第一心 常心-不顛倒心來解釋大乘正宗分 這就是菩提心 在這裡面可以看到有兩個 廣大心跟第一心是悲心-不顛倒心跟常心是空慧 因為菩薩無我相無人相-就是空的智慧離相 而沒有眾生可度者-這也是離相 無眾生可度者是常心 無我相無人相是不顛倒心 不顛倒心跟常心是-從空慧的角度出來 所有一切眾生都度盡-卵胎濕化 下從地獄上到有頂天-三界所有眾生都度盡 乃至度到成佛-跟地藏菩薩的願心一樣 這就是悲心-廣大的大悲心 一般解釋菩提心把它簡約化 我們看這個菩提心 大悲心跟空慧 剛剛看到金剛經裡面-我們把它解析成兩個部份 廣大心跟第一心是大悲-度一切的眾生 而且把他們都度成佛-這是大悲 不顛倒心 常心是空慧 因為沒有眾生度-也沒有能度的菩薩 這是空的智慧 這兩個構成了-菩提心的核心成份 可是在不同的經典-不同的祖師 會在菩提心的基本結構上面-加上一些其他附屬的東西 現在來看這兩個-第一個是離心 在空慧及大悲心之前-加一個出離心 為什麼? 因為先出離三界的輪迴以後-才能夠具足空慧跟大悲 所以把出離心加在-我們修行佛道的前面 先發起一個出離-三界的出離心 自己出離了生死輪迴-具足福慧資糧 才能夠顧廣大的眾生 所以以出離心為前導-成就的這個菩提心 這樣的出離心的架構-基本上是為初學的菩薩 初發心的菩薩而規劃設計的 另外是在大悲心跟空慧-上面加一個方便力 就是有了大悲心空慧以後 再加種種的神通-善巧方便來度化眾生 所以要種種的方便善巧-種種的威神力神通力 以大悲空慧方便力為架構-所產的菩提心的架構 是以久修的發心菩薩-為設計的菩提心的架構 不管是以出離心為前導-或以方便力為攝化的輔助 基本上都沒有離開-大悲跟空慧的主體結構 所有的菩提心都必須-具足大悲與空慧 剛剛講到 文殊菩薩向佛問了兩個問題 一個是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 第二個是及說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 遠離諸病就是離開魔的干擾-或是離開不正確的知見 佛如果回答了問題也能夠-令未來末世的眾生 末世就是末法時代 佛法是正法千年-像法千年 末法萬年 現在是佛滅兩千五百多年了-現在末法剛剛開始 如果按照佛的說法-末法還有萬年的話 我倒是很高興 至少還有八九千年-的佛法可以延續 為什麼? 我們就可以不要擔心-佛法在這個時代就沒了 這是很可怕的事情 個人覺得做一個出家人 要有一種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的使命 所以這樣我們可以放心-好好的用功下去 當然佛法的延續 也不是我們螳螂當車-一個人可以做些什麼事情的 不過是每一個人都必須-要有這種使命感 對自己是一種福德的增上 對廣大的眾生也是-有一些增上的力量 所以末法萬年-還是令人比較寬慰的 【求大乘者不墮邪見】 講到這一段要多講幾句話 佛經很多 固然每一部經典有了義的-有不了義的 有為鈍根說的-有為利根說的 有說有我的-有說無我的 也有說也有我-也無我的 有差別 可是它還是有一個正見-什麼正見? 小乘叫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它是以諸法無我為核心-開展出來的三法印 大乘叫一實相印-就是緣起性空 一切法無自性-為大乘之一實相印 離開了這個就是邪見 除了這個以外還有一點-就是佛的戒律 離開了佛的戒律-就是外道 就是魔 雖然他所講的符合佛法 也是魔化現成-披了佛的袈裟 是佛所謂的獅子身上蟲 我們觀察思惟佛法興旺-其實弘法在僧 所以僧團的清淨莊嚴 不外乎是戒見二法-戒律 知見 講到邪見就多講幾句話 這就是文殊菩薩-請問的兩個問題 在佛回答的時候-其實他只回答其中一個問題 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他回答這麼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 這個問題剛剛講過 從起信論裡面講 菩薩跟佛都是乘菩提-乘這個大乘而到佛地的 所以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就是發清淨心的意思 因地法行就是清淨心-就是菩提心 表達不一樣-其實還是那麼一個問題 不過我們說明-從文字上面 有一個菩薩發菩提心-的這個問題是針對菩薩的 佛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 等到看到經文的時候-或許會懷疑 佛怎麼沒有回答-菩薩的菩提心? 其實菩提心跟因地本行-是一個問題 從這個角度看就-了解到佛的回答的旨趣 這個問講到這邊-下面看佛怎麼回答 請看到經本第八頁的後半頁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 汝等乃能為諸菩薩-諮詢如來因地法行 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求大乘者 得正住持不墮邪見-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他先把文殊師利菩薩的問-先複述一遍 你為諸菩薩來問-如來的因地法行 以及後世眾生不墮邪見 我很讚許你-所以說善哉善哉 你仔細的聽著-我來說明 這個很簡單 時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這表明了大眾歡喜聽受 下面佛的回答 先把佛回答的經文念一段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 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 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這一段是佛正面回答-文殊師利菩薩的問題 直接正面的回答 所謂如來因地法行-就是 了悟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叫圓覺 知道一切眾生乃至諸佛-都本具圓覺 他用一個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 就叫圓覺-就是這個圓覺 圓覺就是本經 記得講經題-大方廣圓覺 在講經題的時候就說 這一部經簡單講兩個字-覺經 一本覺悟的經 圓字是一個副詞-是一個修飾語 就是一個覺字 知道我們本具圓覺 從圓覺裡面流出一切-清淨的 真如 菩提 涅槃-波羅蜜 教授菩薩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一切如來所依止的因地法行 皆依圓照清淨覺相能夠圓滿-普遍覺了清淨的覺性 就是圓覺 因為圓照覺性-所以永斷無明 好像燈一亮黑暗沒有了 圓照清淨覺相-就是燈亮了 燈亮了所以永斷無明-暗就沒有了 燈亮就是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就是沒有暗了 房間亮了-暗就沒有了 沒有暗就光嚴住持了-就是成佛了 所以方成佛道 這一句話是正面直接回答-文殊師利菩薩的問題 中間有幾個名詞 大陀羅尼 真如 菩提-涅槃 波羅蜜 等一下再來解釋 先回過頭看了-佛正面回答的問題 後面還有一大段-看黑板的解釋 這是整個文殊章裡面的 剛剛講到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 圓覺就是本體 每一個眾生皆有這個本體-就是佛性 如來藏體 流出一切清淨 真如 菩提 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就是德用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 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這一段說諸佛以及一切眾生-皆具足圓覺 這就是我們的本體 就是起信論講到的 一切諸佛本所乘-一切如來皆乘此法到如來地 此法就是大乘-就是圓覺 圓覺於是圓照清淨覺相 悟了圓覺 悟了我們-本有的圓覺就成佛 所以這兩個概念 德用是根據本來的-用跟本來的 圓覺以及-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 這兩句話就是如來正面回答-這就是真宗 正面回答這個問題 後面這一大段-推窮妄宰這一段 妄就是無明 本來沒有談到妄 因為講到要怎麼成佛-說必須要斷無明才能成佛 就扯出無明這個名詞 以下就談出無明這個東西 對無明的生起-做詳細的說明 無明是什麼相貌 說明無明以後-告訴我們無明其實不實 最後再進一步說明-這就是因地 所以這一段說 如來因地修圓覺-知是空華 重點在知-知道身心世界是無明虛妄 知就是悟 依真悟妄-就是這邊的依真悟妄 只不過這邊是直接-把問題點出來 那邊是根據無明不實-詳細的申述 述明這一個問題-加以詳細解釋而已 這一段是說明無明的特性 這一段釋成因地是從-知道無明是虛幻的 把無明去除掉以後-就是我們的因地所行 先把整個架構弄清楚以後 這一個章節到底-探討什麼問題 它的推論思惟理論-舖成的體系我們清楚 否則讀完以後-不知道在講什麼東西 就很可惜了 所以一開始先了解-這一章的思想重心是什麼 學習的時候一定要記住-要慢慢的學習到 怎麼樣去掌握-一部經思想的重點 像上一節課一開始 把這正宗分的十一章-他們的架構 各章的重點提示-最後提出兩個重點 我們再把這部經典的架構-再複習一遍 正宗分十一章裡面 前面第一章文殊章是解-後面十章是行 十章行裡面又分成兩個部分 前面一章普賢章是徵用心-是我們契入的基本原則 後面的九章分成上中下三根-是實際修行契入禪觀的體系 上根以普眼章為代表-中根以威德自在章為代表 下根以圓覺章為代表 各開展三種類型的-禪觀的思想體系 後九章代表圓覺經的重心-就是禪觀的思想 三種禪觀的類型代表了-圓覺經的一個重心思想 前面文殊跟普賢章講的-都是幻化的身心世界 所以它是一個幻化的思想 幻化的思想 禪觀的思想-是圓覺經兩個主要的思想 是它重要的成分 我們看文殊章-它有三個重點 第一個-說明這一章中心的旨趣 中心旨趣裡面-用了兩個概念 一個是本體-就是圓覺 一切凡夫以及諸佛本具-的如來藏體 就是圓覺 第二個是照了圓覺-就斷除了無明成佛 這是簡單的-為什麼叫簡單? 就是標-簡要的把主旨提示出來 從照了圓覺斷除無明-引申了無明就是虛妄 說明虛妄的無明-是怎麼一回事 所以這一章的重點-重要的成份是 說明無明是什麼東西-開展了無明的特質相貌 這是這一章裡面-一個重要的成分 第三個是根據無明的特質-跟圓覺相對應以後 說明怎麼樣才叫-如來的本起因地 比較詳細地說明 從無明角度看出來-如來本起因地的操作內容 這就是這三段的重點 回過頭來看第一小節-標真宗裡面有幾個名相 請看到這一段 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 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 看這個表 有大陀羅尼門-它的名字叫圓覺 由圓覺【流出真如 菩提-涅槃 波羅蜜 教授菩薩】 我們把它列成這樣 如來藏跟法界性是在後面提到的 可以看到在圓覺下面-列出了一二三四五六七 七個名詞其實是同一個東西-叫名異義一 名字不同-道理是一個意思 都是圓覺的意思 它所含內容的思想-就是圓覺的思想 就是佛法身的覺性的思想 文字上面是由大陀羅尼-叫圓覺 由圓覺流出來的-其實流出流入是一個東西 這個圓覺以及後面講到的 如來藏跟法界性-它們教授菩薩 上面七個包括圓覺-都是能教授的 菩薩是所教授的 這一段先把它的關係交代 具體的名詞內涵-下一節課再來解釋 了解到它的關係以後-剩下就是每一個名詞的意義 這個就比較單純了 今天講到這個地方-先下課休息 ?? ?? ??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