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題:圓覺經第3集 主講:惠空法師 各位同學-今天繼續看圓覺經 上節課講到-六成就的處成就 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一切如來光嚴住持 是諸眾生清淨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 圓滿十方不二隨順-於不二境現諸淨土 上次講到處成就的這一段 這一段是從佛的法身光明藏 從這個理入到一切如來-以及凡夫的平等覺性 佛的法身與凡夫的覺性是-平等 圓滿十方不二隨順的 在覺性與法身-正報依報不二 身心不二 自他不二-淨穢不二 這個不二是緣起性空一體的理論 這一個法性之下-於不二境現諸淨土 在一切萬物 一切萬法-平等不二的境裡面 這個法裡面現無邊的淨土 上次講到這個地方 請看圓覺經的經本-第六頁的後半 下面就是同體的法眾-眾成就 與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 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 普賢菩薩 普眼菩薩 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 清淨慧菩薩 威德自在菩薩 辨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 普覺菩薩 圓覺菩薩 賢善首菩薩等-而為上首 與諸眷屬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下面就是眾成就 與十萬個【大菩薩】-同時一處聽經聞法 大指登地以上叫大-菩薩叫覺有情 就是已經覺悟的眾生-他又去覺悟其他的眾生 自度化他叫覺有情 【摩訶薩】指大 有情信大法 解大義-發大心 趣大果 修大行 證大道-所以叫摩訶薩 摩訶薩就是大 什麼大?-大法大義大心大果大行大道 這麼多的摩訶薩有十萬人 下面就列為首的十幾位 菩薩名多半-以名紹德 依他的道德而立他的別名-德有差別 名也有差別 各個菩薩的功德性-無量無邊 就本經的特質來說 第一個是【文殊師利菩薩】-也叫妙吉祥菩薩 表智慧 在佛經裡面-文殊師利菩薩表智慧 或者是表證悟的證智 在本部經裡面 文殊菩薩是請問佛-一切眾生修行的本起因地 就是在因地中間-修行根本的依據 所以說-究真妄以成正解成就信根 窮究一切法性的根源 成就我們對於如來藏-佛性的信根 第一個對於修行所依止的-依於如來藏觀念發起請問的 就是文殊師利菩薩 第二個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有幾種說法 第一個從自體講 體性周﹝偏-人+彳﹞曰普-隨緣成德曰賢 第二個從證位講 曲濟無遺曰普-鄰極亞聖曰賢 第三個約當位講 德無不周曰普-調柔賢善曰賢 普賢菩薩表行法-就是大行 在圓覺經當中 表示依圓覺的妙心起幻法-而行覺道 他所請問的是從解入行 所以-普賢菩薩就在文殊菩薩後面 第三個是【普眼菩薩】 由普眼菩薩所觀的法門-能夠觀身心無體 我們的六根六塵六識-一切世出世間都平等無別 這就是從真空-從理事無礙 進入到事事無礙-華嚴的境界 由這個普﹝偏-人+彳﹞的觀境-證得到所謂的法眼清淨 普眼菩薩這一章所請問的-是我們次第修行的方法 第四個是【金剛藏菩薩】 金剛表示堅固不能夠破壞-卻能夠壞一切 表示金剛藏菩薩的智慧堅固-煩惱不能夠侵犯 外魔不能夠侵動- 這表示不能夠破壞-被什麼破壞? 我們的智慧就是-被煩惱疑惑遮蔽 金剛藏菩薩這一章-是破疑 這是第四個 第五個是【彌勒菩薩】 彌勒菩薩一般稱慈氏-就是下一尊佛 他又有一個名稱叫阿逸多-道德殊勝的意思 這一章是窮究生死輪迴的本因 生死輪迴就是我們的愛執 這一章是窮究細微的欲愛-並以掃蕩 下一個是【清淨慧菩薩】 清淨慧菩薩是表修證的因果-表修證的次第 修行的次第 【威德自在菩薩】在本經是-請問三觀修行的法門 【辨音菩薩】是講二十五輪 【淨諸業障菩薩】在本經所相應-是請問我們微細的四相 就是我人眾生壽者的四相 【普覺菩薩】在這一部經裡-也是屬於淨障 淨障是淨我們修行的禪病-作止任滅之病 【圓覺菩薩】是所謂道場加行 最後是【賢善首菩薩】 賢善首菩薩藉著經教流通-他是請問這個經名 以上總共十二尊菩薩 以這十二尊菩薩為上首 【與諸眷屬 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為什麼說如來平等法會? 凡夫的覺性跟佛的法身-是平等的前面講到就是不二隨順 在一切平等的理性裡面-叫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佛在講圓覺經當下-是一切平等的 以上就是證信序-也是發起序 下面是正宗分 正宗分總共有十一重問答-這裡面又分成兩部分 前面第一個問答是解-後面十個是行 前面一個是問-我們修行所依止的 後面十個問答是-依解起行隨根證入 剛剛講到菩薩名字已經-簡單講他們所相應的法門 現在看黑板上面是本經-的十一章跟它所相應的道理 剛剛從菩薩相應的名字-裡面提了一下 現在再詳細說明 圓覺經總共分成十一章-前面第一章是解 後面的十問每一章-由一個菩薩提一個問題 然後由佛回答-它的體例就是如此 第一章是解-是整個圓覺經思想基本主體 後面是行-行又分成用心跟行相兩個 所謂用心是基本的理論-也是修行的基本進入 行相是具體的修行操作-行相分成三根 第一個上根 第二是中根-第三是下根 上根四問 中根四問-下根一問 賢善首菩薩是流通分-不算在正宗分11問裡面 總共有12位菩薩-最後一位是流通分 其他是十一位-現在列的是11個問題 回過頭來看-(第一問) 文殊師利菩薩所問的問題是 每個凡夫修行乃至於佛-或所有的菩薩在因地 還沒有成佛之前修行的時候 他是依憑什麼成佛修行的-叫因地本行 因地就是在還沒有成佛之前 十方諸佛在還沒有成佛之前-就叫因地 本行就是他所依止的根源-他是依什麼而修行的? 依頓悟本有圓覺妙心 在這一點提出兩部經典來討論 一部是楞嚴經-一部是起信論 大乘起信論-為什麼叫大乘起信論? 大乘就是這邊所說的-圓覺妙心 因為每一個人都具有-大乘摩訶衍 以摩訶衍而修行 起信論也講到十方諸佛-也是依於大乘而成就佛道的 十方無量無邊的菩薩也是-按照大乘法修行菩薩行的 既然每一個眾生-都有圓覺妙心 為什麼大家不能成佛? 因為雖有圓覺妙心-可是卻被無明所覆 所以要斷除無明-就自然成佛 無明怎麼斷除? 因為了知圓覺-以覺照了知圓覺 了悟圓覺以後自然照破-照了無明不實在 了知圓覺 知道無明不實在-所以就成佛 文殊章的道理就是-知道每一個人本具圓覺妙心 既然本具圓覺妙心 為什麼沒有成佛?-因為無明 無明怎麼斷除?-知道無明不實 就斷除無明 主要兩個旨趣就是如此 從這個開展出整個-圓覺經的思想體系 第二個是普賢章-從普賢章開始修行 普賢章提出一個問題是-既然無明是虛幻的 我們現在生命中-一切境界身心世界 五蘊身心都是虛幻的 我們還修什麼行?-以什麼來修行? 修行完以後這一切-都是虛幻的 都滅掉了 滅掉就什麼都沒有了-那修行修什麼? 他提出這個問題-一切都是虛幻的 山河大地十方國土-一切都是虛幻的 這些幻都滅掉了-最後還剩什麼東西? 修什麼東西?-修成什麼東西? 所以他提出這個問題 佛提出兩個概念 第一個是以幻修幻-還是要以幻來修幻 修幻幻盡了-可是不入斷滅而覺現 我們本有的圓覺就顯現了 這一章的主旨在說明 我們在修行這個幻的時候-把幻修盡了 山河大地十方國土-都是虛幻的 幻滅盡以後-因為都是無明顯現的 無明幻盡以後不落斷滅-而覺心不動 本具的圓覺妙心就顯現-佛的果地功德呈現 這是普賢章 下面就是上根-基本上這是頓悟的成份 普賢章下面是上根四問 第一個是觀門同佛-普眼章 普眼章所要詮釋的是-漸次修習 怎麼講是漸次修習? 先從人我-人無我的觀修到法空觀 法空觀修到理事無礙觀 從理事無礙觀-修到事事無礙觀 成就華嚴重重無盡的法界觀 從人空一直到-重重無盡的法界 最後證得佛的覺性 它是表現了華嚴法界觀-次第的開展 所以普眼叫觀門同佛 到了華嚴的法界觀-等同佛的境界 所以它是漸次修習的理論 在普眼章可以看到在圓覺經-裡面已經開展了華嚴的思想 而且這個華嚴的思想是以-次第禪觀的架構開展出來的 普眼章可以跟一部著作 就是華嚴宗祖師-杜順和尚的法界觀門 可以看作是它的一個藍圖 上根的第二問-釋迷悟始終 金剛藏菩薩提了一個問題 如果本來眾生就是佛-而被無明所蔽 本來我們都有圓覺妙心-本來跟佛一樣 如果是這樣子 今天成佛以後-他也是圓覺妙心 他什麼時候又-會被無明所蔽? 這個問題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這是很多人會產生的疑問 既然每一個眾生都有佛性 都具備圓覺妙心-卻被無明所蔽 為什麼? 什麼時候佛也會-被無明所蔽? 佛成佛以後會不會還-被無明遮蔽這麼一個問題 這就是一個疑問-金剛藏菩薩提出這一問 佛對這個問題講一個比喻 說這個問題本身-就像是夢中說夢 沒有辦法解釋清楚 如果夢中說夢-告訴你這個是夢 你還是不相信這是夢-講不清楚 他先告訴你-這個問題的本身有問題 第二個他舉了一個比喻 黃金在礦-鍛鍊出來以後變成金條 它就不會再變成礦-道理是一樣的 黃金在山裡面的時候-是一堆土 把土挖出來以後-再鍊成金 在礦的時候土跟金是-混在一起看不清楚的 我們看到都只是土而已 鍊成黃金以後就變成金-就沒有土 黃金就永遠不會再變成金礦 他就講這個比喻-斷我們的疑惑 第三個是-究輪迴之根 彌勒菩薩問了一個問題 凡夫長劫的輪迴生死-怎樣才能免於輪迴? 佛告訴彌勒菩薩 輪迴是以淫欲跟瞋恨-為生死輪迴的根本 這一章講到要斷輪迴的根本 愛跟瞋是輪迴之根-要我們斷除淫欲跟瞋恚 第四個是-分修證之位 清淨慧菩薩問佛-修行的階位 佛回答了四個階位 其實階位很多 一般說修行菩提-有五十二個階位 菩薩有五十二階位 十信 十行 十向-十住 十地 等覺妙覺 一般有這麼多階位 可是這邊只答了四個 就是凡夫位 信位-三賢位 就是地前 過來十地位 就是地上-還有究竟佛位 四位 凡夫位 三賢位 地上 佛位-他講了四個層次 這是上根 基本上金剛藏 彌勒-清淨慧三位菩薩所問 多半還是在知見上面-澄清一些概念 真正的觀行是在普眼章-看到真正對於法性的開展 對於禪觀契入 法性的開展-在普眼這一章最明顯 所以可以看到上根-是以普眼章為代表 下來看中根-也有四位菩薩 第一位菩薩是-威德自在菩薩 威德自在菩薩問-修行怎麼樣操作止觀 佛答了三個層次就是修-奢摩他 毘婆舍那以及禪那 這就是止 觀 止觀雙運-三觀行相 這是回答-威德自在菩薩的問題 中根的第二問是-辨音菩薩的問題 辨音菩薩的問題是 根據威德自在菩薩的三觀-再開展出二十五輪 因為三觀是個別的-奢摩他 毘婆舍那 禪那 這是各自獨立的 辨音菩薩是問修行 比如在修奢摩他的時候-可不可以修行一段以後 再轉入毘婆舍那或轉入禪那-或是兩個同時修等等的 佛說可以-就從三觀開展成二十五觀 二十五種禪觀的方法-有複 單複交疊 中根的第三問是由-淨業障菩薩所問 問我們的惑障 我們有一些妄執-惑是指我們虛妄的執著 這個虛妄的執著-他所提出四個 就是金剛經講的-我 人 眾生 壽者 金剛經一般講我-是從人我執開始講起 這邊是從對於如來藏體-的一種妄執 它還是金剛經裡面所講的-我人眾生壽者 四相理論開展出來的 妄執是由惑-把這個妄執去除 第四個是淨病障 在修行的時候 有的人會有一些突發-異想的問題叫做作止任滅 比如任就是不修行 反正我有這個清淨-一樣可以成佛 那也不行 你不修行不能成佛-就是這個任 還有幾個禪病問題 可以看到中根四問裡面 辨音這一章是從三觀-威德自在章開展出來的 淨業障跟普覺菩薩兩章-都是淨除我們的煩惱業障 它不是從實際開展-禪觀的體系來看 中根應是以威德自在為主體-開展一種禪觀的理論 下根-道場加行 看到下根的道場加行-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比如它講到我們-要住在一個道場僧伽藍裡面 規定好100天 80天-還是120天 把佛像掛起來 懸幡懸蓋-種種的莊嚴 然後禮佛禮拜行道 它是從一些外在的形象-來約制我們的身心 請求諸佛菩薩的加持-這就是屬於下根 道場加行 透過外在的法務-外在的力量來加持 使我們身心契合於佛道 這屬於道場-屬於下根 從廣行相裡面看到-有三個類型的修行 第一個是上根的代表-普眼菩薩的修行 是以華嚴重重無礙境界-為標的 所開展的一個系統性-次第性的禪觀 第二個就是中根-由威德自在菩薩代表的三觀 奢摩他 毘婆舍那-禪那的系統 所開展的比較單純 如修止-它所開展也很直接 心一直契合於清淨的覺性-就能夠證入圓覺的體性 它不像普眼章有一個-很龐雜的法界思想的系統 中根的修行比較單純 如果單修奢摩他-一樣可以契入圓覺的覺性 單修毘婆奢那也一樣-可以契入如幻的圓覺覺性 這是中根 下根可以看到-確實比較遲鈍 它是假借外力-攝持住身心以後才發起觀行 可以看到確實它需要-有一些外力的加持 簡單敘述整個圓覺經-十一章思想的大意 這裡面有兩個很有趣的思想 如果把十一章分成兩段 普賢跟文殊章雖然代表的-是解 行兩個很大的方向 可是它們所表現的是-如幻如化的夢幻思想 幻化的思想 文殊表解 普賢表行-雖然解行兩方面 可是同時的表現-都是幻化的思想 從普眼章以下的九章-表實際的止觀操作 從普眼章代表-上根的禪觀 威德自在章代表-中根的禪觀 圓覺章代表-下根止觀的操作 這三種根器的行者-都很明確開展了法的次第 從法的次第中-表現禪觀進入的系統 當然它思想的指導 就是前面文殊章跟普賢章-的思想為它的指導原則 在這裡面請注意到-圓覺經兩個很重要的重心 一個是它幻化的思想-第二個是它禪觀的思想體系 當然它裡面談到的-斷疑生信 輪迴之根 作止任滅-我 人 眾生 壽者 在其他的經論裡面-也都會提到這些思想 這些思想並不是圓覺經-獨特的部分 它作為圓覺經組成的一部份 固然要把它納到-圓覺經的思想裡面 可是突顯圓覺經本身-與其他經典不同的特質 就是剛剛講的兩個 一個是幻化的思想-一個是禪觀的思想 對於本經要掌握的幾個趨向-兩個重點 在談圓覺經-在講解下面的時候 請注意到這兩個思想 這是圓覺經兩個-重要的思想體系 我們把整個圓覺經的-思想架構作了介紹 現在開始一章一章的往下講 這一年的課程-就從這邊開始進入 這是正宗分的十一章 下面開始進入文殊章 請回來看到經本-第七頁的後半 把文殊章文殊菩薩的問-先看一下 經文念一下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 願為此會諸來法眾-說於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 及說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 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 終而復始 這是問 文殊師利菩薩代表智慧 在所有大乘經典裡-文殊菩薩都是代表智慧 小乘經裡面是-以舍利弗代表智慧 【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從外相上看-是從大眾中起身 在佛法的法性中是從法空-之體起菩薩慈悲計度的法用 這個叫表法 【頂禮佛足】 頂禮是佛門裡面-最平常的一種禮節 以最尊貴的頂禮佛最卑的足--這是最恭敬的 我們內心的心性-內心的恭敬沒辦法表現 所以要用身口來表現 身就是頂禮問訊-口就是讚歎歌詠 【右繞三匝】 三匝是表隨順-順從法性 三匝是一體三寶 這是表法-看怎麼解釋都可以 長跪叉手 叉手表示心境交參-淨智交融 而白佛言 這段話是在結集經典的時候-把它加上去的 大悲世尊-讚美佛的話 說佛是大慈大悲 世尊是佛的十號之一 願為此會諸來法眾 為這個法會裡面各地而來的大眾說 說什麼?-說下面三個問題 第一個是-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 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及說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 第三個問題是 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 這是前面兩個問題-能夠達成令後世的眾生 修行大乘追求大乘者-不墮邪見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 講完話以後-五體投地 五體就是我們的頭兩個肘-然後膝蓋 投地就是頂禮 如是三請-這樣子三遍 問三遍 終而復始 這是我們常常看到的禮節 可是它在我們師徒授受之際-在佛法的傳承之際 有很重要接續的功能 因為法在人中間流轉-法在人與人之間傳遞 燈燈相續之中 就是靠人與人之間-身心的互動而轉換 如一杯水倒在-另外一杯水一樣 所以這個禮節是人與人之間-一個重要的一環 對於所提的三個問題-下一節課再來說明 先下課休息 ?? ?? ??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