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題:南山律在家備覽述要 第十八集 主講:天因法師 和尚尼慈悲 諸位尼師大德-諸位在家菩薩 大家早安-阿彌陀佛 請打開講義第九十二頁 講義第九十二頁 九十二頁-我們前一堂課說到 最初篇的先示敬儀當中-第一項就是受用 佛受用過的東西-這種功德殊勝 我們應該要尊重 就像尊重佛的形像-不二 再來接下去-第二項裡面所講 事鈔續云『增一云:-告諸比丘禮佛承事有五功德 一者端正-以見佛像 發歡喜心 二者好聲 由見形像 口自稱號南無如來-無所著至真等正覺 三多財報-由以華香供施故 四生長者家 由見形已-心無染著 志心禮故 五命終生天-此即諸佛常法 當如是學』 這段意思就是說-我們能夠好好承事奉行 承事佛所感招的果報 事鈔續云-行事鈔當中接著這樣講 增一云「增一」-就是【增一阿含經】當中所講 世尊 告諸比丘-禮佛承事供養有五種功德 我們禮拜佛陀承事供養-可以得到五種功德 哪五種功德呢 第一就是-能得到我們身體很端正 這是什麼原因呢 因為我們見到佛像的時候-內心當中發起歡喜之心 我們看佛像-心很歡喜 所以我們可以得到端正的果報 第二、得到好聲-好的音聲 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看到佛像以後-口自稱號 我們嘴裡就自然稱揚佛的聖號-南無如來無所著至真等正覺 南無就是皈依的意思-皈依恭敬如來 如來在【成實論】當中所講 乘如實道來成正覺-叫做如來 這是指報身如來 若是【金剛經】所講-如來者 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 這就是指法身如來 如來就是乘如實道來成正覺 「無所著」就是說-佛已經離開一切的染污 所以是一切無所著 「至真」-離開虛妄不實的情形 「等正覺」-所證等同諸佛所覺悟的 所以叫做等正覺 等同三世諸佛-所成就、所覺悟的 意思就是說-我們嘴裡稱揚佛的聖號 所以可以得到好的音聲-好的音聲 再來第三多財報-感招很多財寶的果報 什麼意思呢 什麼原因-因為華香供施故 就是平常用花、香來供養-來布施佛的緣故 因此感招這種果報 我們平常時供花的時候 供香 供花 願此香華-普遍十方 供養三寶 護法龍天-普薰眾生 同入佛智 念這個偈頌-表示我們的心 表示我們的心 如果這樣所得到的-就是無量的功德 這是第三項 第四生長者家 「長者」在印度所講-長者就是大姓 大姓之家 有錢人的子弟的意思 由於見到佛的形象以後-心無染著 內心當中沒有染污貪著 這種煩惱完全去除-就是內心中真正清淨 心清淨就有福報 「志(至)心禮故」 志心就是專一 無二念之心 叫做志心 專心一意禮敬的緣故 我們拜佛的時候-也可以學習念這個偈頌 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 我此道場如帝珠-彌陀如來影現中 或者釋迦如來影現中 或者是十方如來影現中 我身影現如來前-頭面接足皈命禮 可以念這個禮佛的偈頌 這也是表示我們的心 一方面慢慢從事相的禮敬-到理相的觀照 拜佛第一所要做到的-就是恭敬之心 至誠懇切 恭敬之心-這是第一項 我們若沒有至誠懇切-沒有恭敬之心 這樣拜佛就像祖師所講-就像杵臼 杵臼那隻槌子-杵米這樣… 一直起來這樣而已 就是身體在動 如木頭無心 這樣身體就算拜到壞掉-也沒什麼用 所以在禮佛當中-第一就是要有志誠恭敬之心 有這一念心-我們才能感應佛的加持 再來從事相的禮敬-乃至理相的觀照 理相的觀照-就是我們剛才所講的偈頌 這個偈頌當中所講的-就是能禮所禮性空寂 「能禮」就是我們 我們是能夠禮敬的人 我們能夠禮敬的人-以及所禮敬的佛 自性都是空寂的 怎麼說呢 說我們人是五蘊假合-本來自性就是空寂的 釋迦釋尊-阿彌陀佛法藏比丘在因地修行 那個色身也是五蘊假合-也是自性空寂的 釋迦世尊八十歲也滅度 所以自性都是空寂 能禮的我 所禮的佛-自性都是空寂 都是空寂 我們我相沒有 人相也沒有-眾生相、壽者相都沒有 當下依空合空 所以感應道交難思議 第一項就是空觀的智慧 所以能禮所禮-自性空寂的時候 依空合空-所以感應道交難思議 真正是難思議 眾生跟佛本來就是一個體性 是我們無明所遮住-產生彼此之間的對立 所以沒辦法感應道交 我們如果能夠忘我-無我、入空的時候 空性就是一個 所以說感應道交難思議 接下去-我此道場如帝珠 我此道場如帝珠-這個道場是什麼呢 這個道場-就是指我們的真如本性 我們這一念心就是道場-所以說直心就是道場 直心是道場 直心就是道場 我此道場如帝珠-地珠就是帝釋天 帝釋天 帝釋桓因宮殿中所掛的網羅床 網羅床橫的、直的珠-都用寶珠所結成的 橫、直的都有一千層 所以網羅床是真正莊嚴 網羅床當中一個珠-就影現所有的珠影在珠裡面 這一個珠的影子-也同時影現在所有珠的體裡面 所以說我此道場如帝珠 像帝釋天當中-網羅床的珠一樣 彌陀如來影現中 彌陀如來-也離不開我們的自性當中 所以彌陀如來-也是影現在我們的內心當中 在我們內心當中 就像這個珠一樣 其他所有珠的影子-都影現在這顆珠上面 互相交攝 互相交攝-交攝 這就是假觀 天台宗所講的假觀 假觀就是因緣的建立-在緣起法當中來建立的 所以這顆珠影現在所有珠裡面-所有的珠也影現在這顆珠裡面 互相的交融-互含互攝 所以我心影現如來前 彌陀如來-影現在我們的內心當中 我們的影-我心影現如來前 我們也是-影現在阿彌陀佛的內心當中 這就是假觀 假觀在「華嚴宗」 華嚴宗的法界觀 法界觀當中就是這樣的觀法 一心禮多佛-多心禮一佛 多心禮多佛 一心禮多佛-我們拜佛時拜下去 一個身體當中 每一尊佛當中都有我們 我們在拜是所有的佛影現前 一心禮多佛-十方諸佛 或者是多心禮一佛 我們分十個影出來-拜一尊佛 多心禮多佛 每一尊佛當中前面-都有我們的影子在拜佛 這就是【華嚴經】中-華嚴宗的法界觀 這種情形我們也要了解 要了解這個理 理就是彌陀-是眾生內心當中的彌陀 眾生-是阿彌陀佛內心當中的眾生 體性是同一個 是同一個 事相是宛然現在面前 我們拜佛很至誠懇切的拜-前面就有一尊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影現在我們面前 我們也是影現在阿彌陀佛面前 頭面接觸歸命禮-至誠懇切頂禮 緣起當下自性是同一個 雖然自性同一個-但是事相宛然現前 這就是緣起性空-性空緣起 緣起跟性空同時-就是中道觀 天台宗當中所講的中道觀 這個意思 所以第一項我們拜佛的時候 第一個條件就是要至誠懇切 要至誠懇切 再來慢慢拜到很熟的時候 不妨由事相的頂禮-入理相的觀照 這樣這種的力量-更加不可思議 不可思議 這是說到第四項志心禮故 頂禮緣故 因此將來生到長者之家-大姓之家 再來第五項命終生天 前面四項是別報-別報 後面這項命終生天-就是最後總報 總報-總報就是生天 「此即諸佛常法-當如是學」 說前面這五種情形 就是諸佛在因地當中-恆常所行之法 我們凡夫之人-我們說常隨佛學 佛是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學 常隨佛學-所以應當要如是來學習 應該要這樣學習 這是第二段所講 我們行事供養佛所感招的果報 再來 事鈔續云-『智論 禮法有三 一者口禮-二屈膝、頭不至地 三頭至地是為上禮-地持:當五輪至地作禮 再接下去-引【大智度論】當中所講 說禮佛之法有三種 第一項叫做口禮-口禮叫做下禮 下禮就是口當中來稱念 來稱揚憶念佛-這是叫做口禮 第二項屈膝-就是平常所講的伏跪 跪著-頭不至地 沒有拜下去的情形就是屈膝 再來第三項叫做頭至地 就是稽首頂禮-這是屬於上禮 【地持經】當中所講-應當要五輪至地來作禮 所有的五輪 就是我們的頭、兩個手肘-以及我們的膝蓋 這五個地方都是圓的-所以叫做五輪 叫做五輪 平常說五體投地 五體投地是身體總的來說 五輪是指別相 意思都一樣-都一樣 拜佛就是要這樣 我們拜佛頭要頂到地上-不可以抬的高高的 頭抬的高高的-沒有頂在地上 叫做高慢心 這種頂禮就是高慢-內心當中貢高我慢 所以我們頂禮也是要注意-禮佛要注意 再來事鈔續云 智論云:若聞諸佛功德-心敬尊重恭敬讚歎 就是說我們得到佛的境界-要怎麼樣來用心 【大智度論】當中所講的 假使我們聽聞到諸佛的功德-佛的功德說也說不完 說也說不完 我們內心當中-就生起敬仰尊重 敬仰尊重是指我們的意願 心生起敬仰尊重-接下去身體真正恭敬 要肅然起敬 再來口就會讚嘆 譬如說我們讚嘆釋迦世尊 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我們這樣讚嘆佛-佛的精進慈悲 所以隨著我們用任何一個善法 禮拜或者誦經-或者是以香、花來供佛 成佛還有餘 我們如果是至誠懇切-這樣來供養行事 任何一個法-都可以加持我們成佛 所以這當中-就看我們怎麼用心 怎麼用心 就像我們供佛的時候-一定要恭敬心 沒有恭敬心-跟拿一個東西給狗吃一樣 你對狗會恭敬-來 給你吃 你也是給牠吃 但是這個果報不一樣 你內心當中-認為他是一隻狗 你就沒有那種恭敬心 我們儒家所講的 奉侍父母如果心不尊敬-就像拿東西給狗吃一樣 所以這樣就不如法 我們供養佛-內心當中就要有恭敬的心 恭敬的心 這樣你所得到的功德-成佛有餘 一直到成佛 再來第二項「正明敬相」 正色來說明恭敬的相狀 第一項總斥非法 總斥-斥就是喝斥 喝斥這個非法的情形 事鈔云『佛像經教住持靈儀-並是我等所尊敬 則至真齊觀 今多不奉佛法-並愚教網 內無正信 見不高遠 致虧大節 或在形像之前-更相戲弄出非法語 舉目攘臂偏指聖儀-或端坐倨傲情無畏憚 雖見經像不起迎奉-致令俗人輕笑 損滅正法』 這時念漢音比較聽不懂 我們念白話就聽的比較懂 佛像經教住持靈儀 佛像代表佛-經教就代表法 這都是住持正法的靈儀 它所表示的-就是佛寶 就是法寶 所以佛寶跟法寶-都是我等所尊敬的 「我等」就指佛法中的眾生-所尊重所恭敬的對象 如果是這樣-應該要「至真齊觀」 「至真齊觀」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我們恭敬佛像-就好像恭敬真正的佛一樣 我們恭敬經藏-好像恭敬真的法一樣 佛所說的法一樣 叫做「至真齊觀」 平等的看待-平等的看待 應該是這樣 再來接下去 今多不奉佛法 並愚教網 內無正信-見不高遠 致虧大節 說現在大多數-沒辦法奉敬佛寶跟法寶 而且還愚昧教網 「教網」是指什麼呢-指戒法 指戒法 對佛的制教愚癡闇昧-沒辦法了解 內心當中-沒有正確的信心 他的見識-也沒有高深遠達的情形 沒有高深遠達的這種見識 由於不信 沒有智慧-沒有信心又沒有見性 因此不守禮節 沒辦法守佛的禮法威儀 所以致虧大節 大的禮節 接下去-就說到非法的相狀 或在形像之前-更相戲弄出非法語 或者是在佛的形象前面 佛像前面-更加互相來戲弄 口在信業當中非法語 口裡出非法之語的言語 這就是口業當中不好的地方 「舉目攘臂」 「攘臂」是什麼意思-把袖子捲起來 把袖子捲起來-讓我們的手露現出來 「偏指聖儀」-偏以手來指佛像 用手來指佛像-這是不恭敬的 譬如說-介紹西方三聖 不可以說這是西方三聖 這是阿彌陀佛-這是觀世音菩薩 不是這樣子的 我們介紹說-中央這一尊就是阿彌陀佛 左手邊就是觀世音菩薩-右手邊就是大勢至菩薩 我們要有恭敬的心-不可以用手指頭這樣指 你不可以說-介紹我們的父母給別人認識 說這就是我父親-這是我母親 這樣就是不恭敬 所以這個地方-就說到非法的相狀 或端坐倨傲 倨傲端坐-就是說在佛祖面前 在佛像前面很自在 端坐就是說坐的很自在 坐在那裡 倨傲就是說很驕慢的意思 內心當中-情無畏憚 內心一點也沒有畏憚 畏憚就是說 我們對有威德的人-內心當中有一種憚憚 台灣話說憚憚 要有一種又尊敬又畏懼這樣 要有這種心 我們對佛一樣-國語所講要戒慎恐懼 懷戒慎恐懼之心-這樣才對 不可以說-雖然坐在那裡 一會兒這裡鼻頭弄一弄-頭搔一搔 都沒有一種威儀 這都是不好的 這就是不恭敬佛 雖然見到經教佛像-而沒有起來迎接奉承 我們看到佛像 若有人請法寶給我們 師父說法寶跟你結緣-你不可以坐著 謝謝師父-我們就要起來 至誠懇切 雙手捧著-就是要這樣子 意思就是這樣 所以我們在經教前面-或者佛像前面 我們看到都沒有起來-連動也沒有動 這就是你對所恭敬的對象-沒有那種心 沒有那種心 致令俗人輕笑-輕視恥笑 你看這個信佛 這個信佛對他自己的佛祖-跟經典都沒有恭敬的心 這種情形-就會損害滅亡佛的正法 因此普通來講-佛法是誰會滅佛法呢 佛的弟子 外道沒辦法滅佛法 外道沒有辦法滅佛教 都是自己人 譬如說一個家庭 一個家庭就是出了敗家子 不肖子-這家裡的東西都搬出去 別人不會賣你的房子 都是自己人 所以我們做一個佛教徒 你信佛-信佛要信到心裡面去 不能在表面 在表面作表面的-這都不好 我們有時很多威儀都不知道-犯了很多過失 再接下去下面一段 事鈔續云-『既知多過彌須大慎 至堂殿塔廟 如履冰臨深-睹形像經教必懾然加敬 此則道俗通知奉法-賢聖達其信心 且如對王臣令長 事亦可會-凡情難任 聖法宜遵』 最後這段就是說-勉勵我們要謹慎 既然我們了知-這當中有很多的過失 所以「彌」就是大-大大需要好來謹慎 我們對佛寶對法寶-乃至對僧寶都要恭敬之心 到堂屋佛殿塔廟當中-怎麼樣呢 內心當中要如同履冰臨深 履冰臨深就是詩經當中 四書五經當中-詩經當中所講的 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說我們內心當中-要小心 小心 小心謹慎就像我們走薄冰 這冰結一層很薄-我們走在上面要很小心 另一方面又像說-旁邊就是很深的溪谷 或者很深的水 我們從旁邊走過要很小心 如臨深淵 如履薄冰-這種的情形 要有戒慎恐懼之心 戒慎恐懼之心 所以看到佛的形象-或者是經教法寶 必懾然加敬 懾然加敬就是說-要攝心、要專注、要虔誠恭敬 對佛寶跟法寶要這樣做 「此則道俗通知奉法」 我們如果能這樣做 出家在家二眾-都能了知奉行佛法 接下去我們可以這樣做 「賢聖達其信心」 我們就可以感應聖賢、賢聖 所以說在賢聖這方面 就能了達我們的信心-給我們加持加被 你才能夠感應聖人 你對佛寶法寶-都沒有恭敬的心 你怎麼感應佛菩薩呢 下面就舉一個例子來說明 姑且如同對國王-或者大臣或者令長 令長就是譬如說縣長 總統來你家-要來你家訪問 到你家的時候怎麼樣呢 內心當中一定不敢隨便的 因為各方面我們都很攝受-恭恭敬敬 我們說什麼呢 就是警察局長到你家去 你這種心-就跟對平常人的心不一樣了 就會注意 這是舉一個例子 所以說「事亦可會」 這個事情也可以體會得到的 就是要這樣 所以「凡情難任」 凡夫之身是難以重任 「聖人之法宜尊」 就是應該要遵守-要這樣去作 如法去奉行-這樣才對 所以印祖經常也這樣開示 恭敬才能夠得到實際的利益 佛法當中在恭敬中求到的 一分的恭敬就得一分的利益-滅一分的罪業 十分的恭敬得十分的利益-滅十分的罪業 若沒有恭敬-一點都得不到 而且還有過失-還有過失 我們對「經」 譬如來講 我們在看經典誦經-旁邊一定要準備一條小毛巾 這個小毛巾做什麼呢-就是擦手的 萬一如果咳嗽-手就要擦一下 不可以手拿著-又摸這個經典 這就是惡臭-有惡臭的過失 我們咳嗽也不可以對經典 哈啾 哈啾 手要遮起來-要遮起來 這都是恭敬的情形 所以在印祖的文鈔精華錄所說 古德當中-有的人寫經 請這個寫經的人-他就是要受八關齋戒 寫經就是要沐浴 要洗澡洗乾淨-衣服要穿乾淨的 上廁所是穿另外一件衣服 出來穿乾淨的衣服 這樣子寫 寫的當中有的戴口罩 以前不是戴口罩-以前沒有口罩可以帶 都用一個東西作長長的-透氣 你會覺得很奇怪嗎-不會啊 那就是恭敬的心 他怕呼吸的惡穢之氣-去衝到經典 所以他寫一字的時候 一字就是放光 寫兩字 兩字放光 這就是他的感應-這就是他的感應 真的以前的人恭敬之心 如果說樂山大佛 大陸的樂山大佛-那是九十幾年刻下來的 一個山-刻一尊阿彌陀佛 在長江三峽交叉口的地方 九十幾年-要做幾代人 那種的心… 我們現在不是 我們現在是說-你一個禮拜要刻出來一尊佛像 趕快隨便刻一刻 那種心就不一樣了 所以人要感應 以前那個地方有水災-經常發生危險的 樂山大佛做了-就沒有這種事情了 就沒有這種事情了 那就是恭敬的心所感招的 佛法若說到恭敬 實在說這是最奧妙的 怎麼說呢 恭敬 至誠懇切-無明就消除 那念恭敬的心-儒家所講「誠」 這個誠是什麼呢 「誠」就是對人沒有一點虛妄 沒有一點虛妄-分別種種都沒有了 「誠」在佛法中所講-就是清淨法身佛 清淨法身佛-儒家所講的誠 所以我們在佛法當中-就是恭敬 恭敬就沒有妄念-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 所以我們說可以得到利益-也是這種的利益 可以開發我們的真如本性 這是實際的利益-最大的利益 不是說可以得到大福報-生的很莊嚴 什麼什麼很好-不是這個 這都是附帶的而已 最大的利益-就是開發我們的真如本性 恭敬之心 沒有虛妄之心-我們的真如本性就顯發了 顯發做什麼-成佛啊 成佛不是很好嗎 我們做眾生有什麼好 一天到晚苦苦惱腦-煩惱很多 又要吃飯-吃三餐的人天天都要煮飯 這樣不會很痛苦嗎 所以這就是說 我們在佛法當中-對佛、法寶要恭敬 對出家師父也一樣 出家師父是學習佛法-宏揚佛的教法的 你對出家師父不尊敬-要怎麼恭敬佛 所以這就是三寶-是我們皈依恭敬的地方 就是我們解脫生死的地方 我們完全都依靠他了 不是吃穿依靠他-是所有的法身慧命都依靠他 所以我們對佛法僧要恭敬-要知道這種道理 再接下去第二項 「坐立差異」 「坐立差異」就是說-到佛的面前 在佛像前坐或站-他的差別不同的情形 事鈔云『智論云:外道是他法-故輕佛 來至佛所自坐 白衣如客 故命坐 一切出家五眾-身心屬佛 故立 若得道羅漢-如舍利弗等 皆坐 三道已下並不聽坐-以所作未辦結賊未破故』 這是什麼意思呢 【大智度論】中所講-外道是他法 「他法」就是佛法以外的 佛法以外的-叫做他法 什麼叫做外道-就是心外求法 離開我們這一念心-有一切法可得 所以叫做外道 當然他們有他們的思想 但是實際上-一切法離不開我們的心 都是我們的心所變現出來的 所以外道是他法 因此他輕視佛 他輕視佛 所以來到佛的地方-佛沒有叫他坐他就自己坐了 世間說面子很大 面子很大 這種情形 白衣如客 故命坐 白衣就是在家-沒有信佛的人 俗人 好像客人一樣 客人來到我們家-主人就是要盡主人之禮 叫他要坐著-叫他坐著 一切出家五眾 出家五眾身體跟心-都是屬於佛 屬於佛就是說-歸投於佛 依佛來出家修行 所以到佛的地方-就是要站著 在家二眾呢 在家之眾不用講-跟出家眾一樣 我們皈依依靠佛 做一個佛弟子-到佛的面前就是要站著 若是得道的阿羅漢 四果的阿羅漢-就如同舍立弗等等 到佛的地方都是坐著-都是坐著 聖賢 四果羅漢 三道以下-三道就是三果 三果阿那含以下-都沒有來聽理坐著 怎麼說呢-因為所作未辦 所作未辦就是說-他分段的生死未了 「結賊未破故」 「結賊」「結」就是煩惱 煩惱賊還未完全破除的原故 思惑還沒有斷 三果尚且如此-何況我們凡夫就更加不用說了 更加不用說 這段就是說不可以坐 再來什麼時候可以坐呢 事鈔云『十誦:得對佛加趺坐』 「十誦論」中所講-可以對佛加趺禮坐 我們加趺禮坐是什麼情形 下面資持解釋-資持記當中解釋說 『或為瞻想-或復禪誦故』 「加趺坐」就是說-我們入佛前是為了瞻仰觀想 我們看佛像閉目觀想-修觀這種情形 或者說-我們坐在佛前坐禪止觀 或者念佛、持咒-或者誦經 這種情形開喜 開緣聽喜的情形 其他的情形-在佛前都要用站的 不可以隨便坐著 這是對佛的恭敬-對佛的恭敬 我們這堂課先說到這裡 先說到這裡 先下課 等一下再接著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