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題:南山律在家備覽述要 第十五集 主講:天因法師 諸位法師 諸位在家菩薩-大家早安 阿彌陀佛 現在打開講表第七十九頁-講表第七十九頁 我們之前講到-第八嚴身戒就是不著香花鬘 不香油塗身 裡面引【大智度論】中所說的 我們一個修行的人-應該時常觀察身體是不清淨的 是怎樣的不清淨呢? 【大智度論】中所說的有五項 第一項是種子 我們得到身體的種子-是不清淨的 第二是投胎以後所住地方-是不清淨的 身上之下 所站之上-住在這個地方 第三是當體不淨 地水火風四大假合-是不清淨的 第四叫做外相不淨 前面因為說到當體不淨-身體是四大假合 36種不淨物所造成 所以會變現很多不清淨的東西 從我們的九孔-二個眼睛、鼻孔、耳朵、嘴巴 大小便處向外 所以種種不清淨的東西-充滿身體的當中 平常向外-就如同一個袋子 普通的袋子-好好無破洞 裡面再怎麼髒-也是無所謂 但是袋子如果破洞-則髒東西就會流出來 這就是不清淨-外相不淨 再來第五就是究竟不淨 究竟不淨就是說-每個眾生皆有生老病死 在生時-我們每天洗澡等等 但是身體天天還是很髒的 死時 往生後這身體爛了-腐爛了 爛掉了 它也不是完好的 也不是好好的 不變壞 在生時你如何的保養它 往生後身體究竟還是不聽你的 說你不能壞的 究竟這身體還是會壞的 這種情形在「論」當中說 這種情形就像小孩一樣 小孩 你若有給他東西-他就很高興 而你將東西拿回來時-他就哭了 也就不聽你的話 毀恩跟這小孩一樣 這是講到五項的不淨 【大智度論】中所說五項不淨 就是讓我們修行人-有一個依止的地方 好像大海當中-有一個浮囊 一個浮囊 我們若看大陸的影片-他們都用油的皮來做浮囊 裡面灌風 上面放竹子排一排-就可以做竹筏 渡過彼岸 修行的當中也是一樣 不淨觀就是修行人-渡過生死大海的浮囊 不淨觀-我們心依止不清淨的觀法 制止內心的貪欲 貪的煩惱-貪著自身 貪著他身 不貪則身清淨 就能入佛法當中-究竟就能得到解脫之樂 所以不淨觀是佛法當中-二個甘露法門 一個數息 一個不淨 所以我們若有這種煩惱-就是要對治 要對治的 不然我們再怎麼的修行-這煩惱不對治就是在增長 這是有過失 有過失 再來我們看八十頁的正文 資持云『西土以華結鬘貫首-及用香油塗身 以為美飾 此方須除帶華瓔脂粉塗面等』 這意思就是說西土印度 印度人是把花用線穿起來-結鬘如花圈一樣戴在脖子上 戴在胸前 莊嚴自己 以及用香油塗身人 人說印度佬山-檀香油是印度佬山最好的 那個地方出產那種東西-也是有原因的 是什麼呢?-當然這是我們虛妄的分別 可能不一定是正確 印度人不太喜歡洗澡 他們就是不洗澡-所以才用香油偽裝擦香油 所以他們認為這樣化妝很莊嚴 很美麗 很莊嚴-用這個妝飾自己自身 我們來受八關齋戒-修行的人 「此方」就是這個地方-必須除去「帶佩」 「帶佩」就是配戴香華、瓔珞-以及胭脂、水粉來抹面等等 齋日的時候-在【俱舍論】當中所說 離就莊嚴具 齋日的時候-我們不能特別 今天是十五 剛好-我們到銀樓買一串念珠 買一串金子 所作的東西-項鍊、戒指、耳環帶上很莊嚴 並不是這種情形 新的東西不行-舊的願意配戴的 項鍊、耳環、戒指、手錶等等 舊的東西是不要緊的 受八關齋戒時-是禁止買新的 怎麼說呢-我們人都喜新厭舊 喜新厭舊-舊的東西認為沒什麼 你在帶的時候-你內心當中 不會因為那些東西-使你的心迷戀 但是今天又增加買新的時候 今天我們的念頭-都是在這些上面 新的東西會使我們心迷戀 那持戒修行就不清淨了-就不清淨了 所以【俱舍論】當中所說 確實心增加新的東西-使心迷戀就容易犯戒 心放逸-容易犯戒 所以受齋之日-就是要離開這些東西 離開這些東西 若不要擦香水 平常有人習慣用香水-受齋日就是不能擦香水 洗澡就是用無香味的素皂 香皂會香-就是用素皂 不要香味的 這是第八條嚴身戒當中所說 不香華鬘 莊嚴其身-香油塗身 不著香華鬘 香油塗身 丙九歌舞-不歌舞唱伎 故往觀聽 不歌舞唱伎 故往觀聽 我們故往的人-唱歌、跳舞的時候 心是什麼心呢-就是放逸散亂的心 所以我們在受戒的時候-如做這種行為呢 使我們的心散亂放逸-同樣容易犯到前面的戒法 再來我們如此做的時候 在修行的當中-不可能得到定的 因為我們的心散亂放逸 在正文裡面所說的 業疏云-『作倡伎樂者 倡謂俳優』 俳優-國語是不好念的 倡謂俳優-以人為戲弄也 樂謂金石八音之所奏也-伎通男女 即奏樂者』 這是什麼意思呢 作倡伎樂者 倡謂俳優 俳優是什麼意思呢 俳優就是-講一些較誹諧滑稽的話 講一些好笑的話-讓人笑一笑 所以下面所說的-以人為戲弄的情形 以人為戲弄的情形 樂就是金石八音-金就是樂器 所有的樂器用金、石頭-絲、竹、土、皮等等材料 種種方面所做成的樂器-所演奏的情形 「樂」就是指一切的樂器 「伎」就是通於男女 男女是什麼呢-就是作樂者 作樂者就是-演奏歌曲、樂器的人 這就是這情形 這意思就是講-我們在齋日的時候 我們自己不要說開玩笑-講一些調皮嬉戲的話 心也就散亂了 或是你自己奏樂器等等 這種的情形-在齋日當中是不可以的 嚴格來說我們學佛-學佛是要做什麼 學佛是要漸漸走向解脫之路 在這當中-不論在家、出家 出家當然是不行-要禁止的 在家也是要種種的漸漸避免 如何講呢 因為若離開這些-我們的心就容易攝住修行 我們若初一、十五很用功 平常去卡啦OK-唱歌快樂心就散亂 你用功的情形-就大大的折扣 這是很自然的-很自然的情形 所以我們在家的居士-對於這方面 在學佛後要漸漸的遠離 漸漸的遠離 不要認為自己也沒什麼-人家說沒什麼娛樂 離開世間-這些東西好像沒什麼娛樂 其實在佛法中用功-自然就有法樂 有世間的幻樂 幻化之樂 但是有真正的法樂 於佛法當中體會我們的自性-體會真理的法樂 真正的樂是無記犯-世間的樂有記犯 是怎麼講的 因為我們的心迷幻顛倒-這是有記犯 以上就是講到 以在家居士的-八關齋戒為中心來解釋 裡面的文講到九條戒 普通來講-八關齋戒的「齋」是過午不食 再加上八條的戒 一條齋與八條的戒-是八關齋戒 有時是將歌舞唱伎 不往觀聽 第八條與第九條-二條戒合在一起 不香華鬘塗身 不著香華鬘 香油塗身-以及歌舞唱伎 故往觀聽 這二條戒合為一條戒 八條戒-有時候是開 開與合是不一樣的 其實都是八關齋戒 八關齋戒就是這意思 上來持犯篇第二持犯別相-到這裡講完 上來第二持犯篇講完 接下去就看到第三大文 第三大文是甲三懺悔篇-懺悔篇 在在家備覽當中-依整個組織架構 組織架構的第一項-讓你了解戒法的道理 戒法的道理-什麼是戒 什麼是戒體 戒法、戒體、戒行、戒相-這四大科 第二篇就是-了解戒法的道理以後 根據這個道理我們去發心-納受這個戒體 接下來就是要持戒-於日常生活當中持戒 所以第二科當中-講到持或犯的情形 開遮持犯 開遮持犯 實際在日常生活當中持戒 第三科當中說懺悔 就是說我們是凡夫眾生 沒辦法說我們今天來修行 今天在佛法當中-我們受持佛陀的戒法 我們一點點都沒有犯戒 有時候是誤生-有時候是煩惱起的時候 你犯戒要怎麼辦呢-就是要懺悔 因為在持犯篇中所說的持與犯 是受著們戒體的隨順-或乖違所分別出來的 隨順的當中-因是清淨 果報是清淨 「因」清淨持戒-得到可樂的果報 若我們犯了戒法-「因」就是惡念 是不好的 當然就是不可樂的果報-苦的果報 苦的果報和好的果報-皆是依靠因果 「因」所產生善惡之因-是持犯所產生的 持犯的情形-是依靠我們這一念心 我們的心起煩惱心-所造作的過失就是很大 所以在懺悔篇裡面所講的-就是懺什麼 就是懺這一念心 真正的懺悔-是從我們的心懺起 過失是由我們的心所創作-這一念心所創作 懺悔也是-從我們這一念心來轉變 下面我們來看-分成三科 第一科是立懺之意 第二科略分化制通局-第三科別明化教二懺 今初 現在 最初 第一科立懺之意當中-又分三小科 最初釋名示意-第二生罪因緣 第三識過立懺 現在 最初立懺 「釋名示意」解釋名稱-指示它的意義 顯示它的意義 我們看正文 資持云『梵云懺摩 此翻悔往-有言懺悔 梵華雙舉 準業疏云-取其義意謂不造新 懺謂止斷未來非-悔謂恥心於往犯 有將懺字訓首訓鑒-義雖通得 華梵須分』 這是什麼意思 梵文懺摩說-梵語叫做懺摩 「此翻悔往」 「此」就是此翻-我們這地方翻譯就是悔往 有的人說懺悔-懺悔這二字是梵語 與華文同時譯出-同時說 「懺」字是梵語-「悔」字是華文 所以叫懺悔 「準業疏」道宣律祖的羯磨說 業疏裡面所說-取其義意 普通我們說意義 取它的意義-這文字的原文是這樣 原文是這樣的 意思就是意義 那意義是什麼呢-就是說「不造新」 不再造作新的罪業-不再造作新的罪業 「懺」字的意思-就是止斷未來的故非 止息斷絕未來故非 什麼是未來的故非 就是我們常識的惡念-常識的惡念 悔就恥心於往犯-羞恥 我們內心當中羞恥 對於過去所造作的罪業-感到很懺悔 很羞恥 有人將懺字訓-「訓」就是解釋 「訓」就是解釋的意思 首是什麼-伏首 我們到官府的地方機關自首 自首的情形就是有過失-我們把它發露出來 在另一方面-首就是我們的頭 意思就是指新的開始-新的開始 就像人最初生出來一樣-重新做人叫做首 訓鑒-「鑒」就是鏡子 鏡可以分別美醜 鑒字的意思就像用一面鏡子-來看我們自己反省反省 自己觀照 反省叫做「懺」-自我的省察 是這樣翻譯 雖然在意義當中都可以講 但是華文與梵語-必須要分別 就是說「懺」字是梵語-「悔」字是華文 二字合在一起-叫做懺悔 叫做懺悔 這是解釋名稱-顯示它的意義 所以當中所說的-都是指我們這一念心 指我們這一念心來講的 第二、生罪因緣 業疏云『凡罪生也 託因從緣 因即妄心 非有謂有隨有興我-便計彼此 即起集業 故經說言 一切諸法-自本來今 性相空寂 而眾生虛妄-橫計得失彼我 起不善念造眾惡業-輪迴五道 億劫不出 二者妄緣 境有色心由之造業 不知心變 妄謂他有-還緣自心 故反纏裹 如說三界上下法-我說皆是心 向造諸業 但知唯心-則無分別是彼此也』 這是什麼意思呢 凡是罪業生起的情形-就是託因從緣 必定假託依託內因-因是內因 我們內心當中-貪瞋癡三毒的煩惱 隨從外緣就是-有外在器界引發六塵的境界 這是緣 因緣假合就產生罪業 所以罪業本來就是因緣生 我們宇宙當中一切萬法-皆是因緣所生 因緣所生 諸法無自性 一切從緣起 「無自性」-就是沒有一個真實的東西 沒有一個真實性-一切都是從因緣所產生 有因緣作用 緣起的作用-並沒有真實的體性 我們今天做人-人也沒有真實的體性 後世也做人嗎-不是 只有現前的人有人的作用 但是你要求有真實的體相-是不可得的 本來是不可得的 罪業的情形也是這種道理-同樣是這種道理 接下來分別來解釋「因即妄心」 「非有謂有 隨有興我-便計彼此 即起集業」 內因就是虛妄的分別心 妄心就是沒有正確的自性-虛妄分別 我們凡夫遇到境界-馬上就產生 不用人講 我們的念頭自然就生起-虛妄分別的心 虛妄分別的心-對非有認為是實有 什麼是非有呢 「非有」就是實相的道理 本來一切法-就是如夢如幻現在面前 本來就是不真實的 這人在罵我-這個人在讚嘆我 離開分別的心-這件事情也是沒有的 都是我們自己生起的分別心 所以一切法皆是因緣所生-無有自性 這是非有 但是我們在因緣當中-執著是真實有 因緣法當中-我們無法觀察 無法觀察它的自性是無真實的-而執著於外相 認為是真實有-所以「隨有興我」 隨著我們執著認為是真實有-有就生起我 本來身體是四大假合 我們執著四大所產生的現象-認為我這個身體 本來我們第六意識的心-是剎那剎那生滅 我們執著 執著真實的 所以生起法執-就有人我與法我 人我與法我-人我是我執 法我是法執 這個「我」-就是認為真實有 叫做我 佛法當中說有我-是無真實的 沒有一個真實之體 「隨有」隨著執著有-就生起我執與法執 因此就計較 這計較就是彼此人我是非-善惡好壞等等的對立差別 「即起集業」-就生起集「苦集滅道」 集「苦集」-苦諦、集諦是世間的因果 集諦「集」是世間的因-世間之因 前面分別人我是迷惑-生起迷惑 迷惑有人我是非就造業-所以集起集業 集業就是三界生死的因-三界流轉生死的因 故經說言-因此經上就這樣說 一切諸法-自本來今 性相空寂 這是證明前面「非有」的道理 一切諸法 一切諸法包含三界當中-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這是一切諸法 這一切諸法 自本來今-從本來今 就是說從以前到現在-它的性相空寂 體性及外相都是空寂的 諸法從本來常住寂滅相-【法華經】中所說的 諸法從本來常住寂滅相 平常安住在寂滅的相狀-本來一切法無生無滅 體性與外相都是空寂的-無有自性 無真實的 我們所看的-是緣起中幻化的作用 幻化的作用 但是我們執著真實有的時候 我們想起境界-該快樂就快樂 該痛苦就痛苦 種種的事情就生出來了 而眾生 虛妄橫計 得失彼我 前面那段是解釋-一切諸法是非有 但是而眾生虛妄橫計 橫計就是不合理- 於非有當中認為真實有-叫做橫計 「得失彼我」產生種種的對立 「起不善念 造眾惡業」 意業當中就生起不善念-不善就是惡念 不善念 造作種種惡業、罪業以後-「輪迴五道 億劫不出」 就是惑業苦、惑業苦 「得失彼我」-就是起迷惑 造業又起不善念 造眾惡業-就是造業 造業以後-就是要受苦 輪迴五道 我們是六道-阿修羅道就打散於其他的地方 人中也有阿修羅-畜牲當中也有阿修羅 所以阿修羅道-就打散於其他的五道 所以輪迴五道-就是六道當中 「億劫」很長的時間-也無法出離受苦 這是講到這個「因」 接下來第二項 二者妄緣-境有色心 由之造業 妄緣-虛幻的外境 本來境界就是如夢如幻的現前-也是無真實的 如夢如幻的現在前面 你說有真實-這個東西為什麼會壞呢 所以這個東西-本來就是虛妄的 境界當中有色有心-色就是色法 「色法」-就是凡有我們可以看到的 可以見得到-凡是一切有障礙的東西 有障礙的東西叫做色法 有體質、有障礙 心就是我們的念頭-我們的心 心法 有色外境 有心由之造業 心境包含一切境界-色法與心法都收納一切境界 由此境界去造業 但是不知心變 妄謂他有-還緣自心 故反纏裹 「裹」台語意思-叫做包起來意思 纏裹國語講纏裹-這意思是什麼呢 就是說前面這些境界-不知心變 不知一切境界是唯心所變-唯心所變 唯識宗中所說的-諸識所緣 唯識所變 諸識所緣 唯識所變 眼耳鼻舌身意當中所接觸-是我們內心所變 內心所變 譬喻說-我們看到這盆花 看到這盆花的時候-第一項眼根 眼根對色塵當中產生眼色 但是這如同照相一樣-照相機 照相機 我們看相片-有花有草有人 與現實的境界都一模一樣 但是相片是相片-不是真實的花 也不是真實的人 我們看東西就是這樣 我們看這盆花-是這盆花的影像 看到這盆花所產生的影相 我們眼根裡面所顯現-是它的影像 我們認為我們看到這東西了 其實就像我們在看相片一樣 相片裡面不是真實的-不是真實的 是我們眼根對色塵時候-所顯現的影像 產生眼識去分別 去分別 諸識所緣 唯識所變 是我們的色所變現的影像-並不是真實 譬如我們看火-看到火 有火的影像所產生 但是這個火是真實的火嗎 若是真正的火-那我們的眼睛就被燒了 所以我們從這個道理去看 本來我們所看的東西-是我們的唯識 我們的識所變現的影像-不是真實的 不是真實的境界 所以這裡說「不知心變」 我們不了知一切境界-皆是唯心所變 變現出來的虛妄-認為是他有 「他有」就是這話反過來說-「有他」 就是說離開虛妄 離開我們的心-有一切的外在境界 「還緣自心」-你所攀緣的是你自心所變 你所攀緣的是你心所變現 並不是你真正的-直接去接觸那東西 並不是這樣 你內心中所變現影像起來 所以【圓覺經】當中所說的-自心取自心 非幻生幻法 我們自心所取、所攀緣-所執著是我們自心所變 非幻生幻法 本來那個東西-就是現量的境界 花就是花-紅的、黃的、青的、白的 都是你內心所加的名言-是你所加的分別 本來那盆花-就沒有青、紅、白 沒有這種分別-那是我們內心所分別是這樣 花若會講話-我也不是黃的花 我只是這樣而已 如其本然-限量的境界 限量的境界 都是我們內心所變現-去攀緣而分別 紅的較好-黃的較好 白的較好 都是我們內心所分別的 所以自心取自心 非幻生幻法 本來這東西是限量-但是因為我們的心起分別 產生虛妄的分別-這東西就不真實了 我們所分別就無真實了 「故反」-所以反過來「纏裹」 纏裹我們自己-自己起煩惱造業就是如此 「如說三界上下法-我說皆是心」 如經上 經典當中-佛陀所說的三界上下法 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三界上-上就是上離界 色界、無色界 下是欲界 這三界之法-我說皆是心 「我」是指佛陀 佛陀說我說所有法-都是我們的心所變現的 應觀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十法界都是-你內心所創造出來的 所創造出來的 依照【華嚴經】所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本來就沒有一切境界 這是一個理性 一個真如的理性-本來就沒有差別 這差別是我們的心所創造出來 起貪瞋癡的煩惱-三惡道法界 創造三惡道法界 起一個無我的心-聲聞的法界 以無我的心來修十二因緣-緣覺法界 以無我大悲之心修六度萬行-菩薩法界 以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之心-自利利他 佛的法界 所有的法界 十法界-都是我們的心所創造 所以「如說三界上下法-我說皆是心」 是你心所創造出來 三界就是一個身體-為了一個身體 唯一心的離體而已-沒有其他的 沒有其他的法 向造諸業 但知唯心-則無分別是彼此也 向就是過去-前面 過去 所做一切的諸業-我們可以了解 可以了知都是唯心所變 唯心所變 該不離一心當中 一心當中沒有分別 一心當中就無彼此的對立-沒有 本來就沒有 我們的心所變現-你的執著 你有執著就有罪 你若是聖人不執著-這個罪那裡去呢 「我」就沒有了-這個罪要安立 要依託在那個地方呢 依託在那個地方呢 聖人呢-當然聖人不離開因果 他在度眾生當中-還是在因果法當中 但是他的心若入定-跟諸法相應的當下 那當下當中是非因非果 但是出定以後 入於事相當中-就是因果之法 因果之法 第三、識過立懺 前面講到生罪因緣-就是因緣所生 使我們了知罪業-本來就是無自性的 本來就是無自性 無自性是要我們生起-觀照的智慧 觀照的智慧 在懺悔時如何運用力量-心要如何的運用 並不是要你了知一切的罪-都是因緣生 不真實就開始造業 不是這樣的 雖然一切法無有自性-但是因果 不逢清淨的因-感招苦的果報 所以在當中所解說的-我們了解諸法實相的道理 在懺悔當中要如何運用道理-來滅除我們內心的虛妄分別 是這樣的道裡 第三認識過犯-所以我們必須建立懺悔 我們看正文 業疏云-『既識起因 能感後習 一感種類相續而起-二招苦報生後當受 今改前非 將修後是-從緣生滅 斯苦世法 於彼惡業 特生厭賤-發重慚愧 立對治過 洗心懺悔』 既然我們認識起罪的因-是妄心與妄緣的交集 妄心與妄緣的交集 「能感後習」-它可以使我們感招以後 「習」就是果報 後習 「習」就是果報-有兩種 第一、感種類相續而起 交感種類-種類是什麼呢 譬喻說:殺生 殺生的種類-就是殺生 你這輩子殺生不懺悔-無對治時候 後輩子殺生習氣會加重成長-這叫做種類 偷拿別人的東西-這偷盜的心不懺悔、不對治 後輩子偷盜的心會增上 邪淫妄語都一樣 唯識學當中叫做等流果-等流果會失去 所以我們學佛為什麼要懺悔-就是我們不要感招不好的習氣 我們常隨佛學 佛世尊身口意三業-都是清淨的 我們要如何的學-學佛的清淨慈悲心 我們有不好的念頭-啊!今天對不起人家 我們做錯了什麼事-今天在佛前好好的發露 來懺愧、懺悔-以後不要再做 懺悔的力量就可以遮止-我們不好的習氣增長 所以前一項-就是感招種類相續而起 就是你的習氣會增上-習氣會增上 等流果 第二項招苦報 生後當受-感招苦報 生就是後一輩子-後就是第二輩子以後 我們造業-不一定後一輩子就得到 有的第二世 第三世 第四世-無量百千世才得到果報 所以招苦報生後當受-三塗的果報 叫做異熟果 異熟的果-唯識學所說異熟果 我們若造罪就是這兩種 前一項是等流果-第二項異熟果 前一項是習氣 增長習氣 第二項三塗-地獄、餓鬼、畜牲的果報 再來「今改前非 將修後是」 我們現在改正前面所創造過失 將修學、修習、修持以後-是善業 前一項是去除等流的習氣 「從緣生滅 斯苦世法」 從惡緣而生 從善緣而滅 還滅思考這種痛苦-是世間果報之法 第二項是懺悔去掉三塗的果報 「於彼惡業 特生厭賤」 方法就是我們懺悔當下-對於過去所做的惡業 特別生起厭惡 感覺卑賤 真卑賤之心-離開這種的過犯 時間是否到了-到了我們就休息 等一下再開始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