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題:南山律在家備覽述要 第十一集 主講:天因法師 南山律在家備覽述要 諸位法師,諸位蓮友 阿彌陀佛 請打開本子第六十三頁 本子第六十三頁 我們在上一堂課說到盜戒-當中所謂的盜心有五種 盜心律宗列出了五種-前面三種 黑闇心、邪心跟曲戾心-我們大略有加以說明 其次第四、恐怯心 什麼叫恐怯心呢? 或以迫喝,或說法怖取-或自懷疑怖而取財也 就是說使令對方有恐怯 恐怖怯弱的心而來布施-這一些財物 所以底下講或以迫喝 或者跟對方講-王官的勢力等等 仗恃我的親人-是某某人等等的 你假使不給我-會怎麼怎麼樣 迫喝對方-使令對方給你財物 或者是說法怖取 說法怖取就是-講地獄的惡報等等 使令對方生起恐怖-而施捨財物 或者使令對方自己內心當中-懷著疑惑恐怖的情形 而取他人的財物 這也是出自於-對方不是願意的 也就有盜的行為,也是盜心 接著第五種常有盜他物心 意思就是說恆懷規奪也 恆常內心當中懷著-要規求奪取人家財物的心 有這種心-凡是你拿取別人的東西 你有這種心-你動人家的東西 這個時候就有犯戒的行為了 就產生犯戒的行為 這是說到了盜心的情況 其次我們再看五十九頁 五十九頁下一個緣 第四個緣是重物 五十九頁第三個列緣 列緣當中 犯緣具六 一、有主物 第二、有主想 第三、有盜心有五種-盜心有五種 接著第四就是重物 重物就是指價值五錢-或者五錢 前提五錢 在律上講五錢-合於現在來說 大約一千元上下 沒有辦法有一個明確的說明 大約 因為印度的錢-合於我們現在換算的情形 也不得了知了 所以大約以一件的袈裟-一千元上下來說明 假使所盜的是五錢-就是一千元 或者價值一千元上下的東西-那就是要犯重 會犯到重罪的 接著第五就是興方便 第五個就是興方便 所謂的興方便-就是興起造作的方便 方便就是方法 生起偷的這種方法 講到方便有幾種 有幾種 你有這一念心,有偷盜的心-就是遠方便 你要是說想到偷某人的東西-而你動身往那個地方走去了 而看到你所要盜取的財物-手去碰觸 還沒有拿起來-這個屬於近方便 積聚重罪的方便 所以儒家講說非禮勿動 不合道理的 不合禮節,不合道理的-就不能隨便亂動 接著第六、舉離本處 舉起這一些財物-而離開原本的地處 這一種情形也就犯 也就構成犯,違犯 你再放回去 前面的業已經成就了-再放回去還是同樣結犯 只是在彼此之間-那個因果上來講 財物這一方面來說-你還給他了 但是業所造作的惡業-已經成就了 在這一條戒當中講到 就著離開原來的地處-而結其犯 然而當中也有的情形 不需要東西離開原來的地處-也是結犯的 譬如說我們破壞人家的東西 破壞人家的東西-這個也是一樣 你沒有把東西拿離開-但是你破壞人家東西 就是盜的行為 非理,不合道理-侵損人家的財物 這也就是犯盜了 犯盜戒,偷盜的情形 或者侵佔人家的土地-移人家的地標 把這個界限地標移動了-盜人家的土地 這也是沒有舉離本處 但是這樣移動-侵佔人家的地 這也是一樣的 也是犯盜的情形 所以在律典當中講到 像破壞攻擊村莊 或者用燒的把它埋起來 或者破壞人家的顏色-使令它的價值沒有了 這一些都是屬於盜的情形 接人家的水 人家的水經過了,繼斷了-接進來自己家裡面用 這也是盜 也是盜的行為 所以盜就舉離本處-就構成犯了盜戒 但是當中犯重或者犯輕-是約錢數的多少 五錢,價值五錢-一千元左右就是犯重 其他犯了就比較輕一點-這種情形 其次我們再看六十三頁 六十三頁第四罪相 前面是列緣,第三列出犯緣 第四罪相 說明罪相的情形 盜取直五錢-價值五錢或者五錢 價值五錢的東西或者五錢-那犯上品罪 盜取四錢以下犯中品罪 盜取二錢一錢 總個來說-就是在六百元以內的 都是犯下品罪 犯下品罪的情形 盜取,而未離處,中品罪 就是說你做這個方便偷盜-拿人家的東西 都是手碰到東西-不敢拿起來 心又放下了,捨下了 所以盜取-而沒有將東西拿起來 離開原來的地處犯中品罪-差一個緣 離開了就犯重了 發心欲盜而未取 發心欲盜就是-生起這一念希望之心 想要偷人家的東西 而未取就是你也沒有動身 還沒有動身業-就是屬於下品罪 一動身業的話 這個罪就會入到比較重的-就是中罪這一方面的 我們姑且分上中下這三品 在中罪,中品罪當中-微細的分別 有重的中罪跟輕的中罪 應該是微細的分別-有這兩種的 動身的話就是屬於中罪 比較輕的中罪 要是說到了地處 所要盜取的地處-手碰了這個東西 就入了重的中罪 重的中罪 舉離處就是上品罪 微細講是這樣子 這是第四個緣-所謂的罪相,罪相 其次第五就是境想 什麼是境想? 就是說境界現前-你內心當中 內心當中你怎麼想的 你的內心當中 對於現前的這一椿事情-你怎麼想 意思就是說-我們看到這個境界時 我們內心當中 內心當中是怎麼想 第一項就是說有主有主想 什麼叫做有主有主想呢? 有主就是說-這個東西是有主人的 有主人的,你有主想 也是有主人的想法 你內心當中有想說-這是有主人的 將這東西拿走時 若是價值一千元-這就是犯重,上品罪 就是重罪 根本罪 所以括弧裡面有說 且約直五錢以上物 說判罪暫且是就著-價值五錢以上的東西來說的 犯上品罪 有主有主疑 這個東西是有主人的 我們內心當中要拿的時候-生起懷疑的心 疑是疑什麼呢? 這個東西是有主人的-或者是可能是無主人的 內心當中就是有這種懷疑 有主人-或者是沒有主人的東西 這種罪犯中品罪 再來有主無主想 沒人的 沒人的當中是不犯 不犯當中我們要解釋 要解釋什麼呢? 不犯的意思就是他從頭至尾 這個東西-他都認為是無主人的 內心當中迷惑 本來這個東西是有主人的-但是他認為是無主人的 他從頭至尾就是這樣 迷惑,內心當中迷惑的情形 所以說不犯 另外一種,戒律當中也說 有主無主想是犯中品罪 那是什麼意思-它的差別在哪裡呢? 就是說這個東西-原有知道是有主人的 但是正在拿的時候-內心當中念頭轉過去 這是無主人的就拿走 實際上他之前就知道-有主人的 當他在拿的時候-他內心當中轉變那個念頭 是犯中品罪 現在所說的不犯的情形 就是從頭至尾都是生起-無主人的東西這種想法 本來內心當中就迷惑的意思 再來無主有主想-無主無主疑 二種都是犯中品罪 無主人的東西 但是你內心當中-做有主人東西的想法 其實這個東西是沒人的-你在拿的時候 你會想說這是某某人的-或者是誰的 內心當中有這種想法 這種想法你又拿走-就表示說你有偷盜的心 內心當中就是有偷盜的心 你明知道有主人的東西-你又把它拿走 當然這就是-有偷盜的心在裡面 所以他會判中品罪-這是這樣 再來無主無主疑 疑就是向兩方面疑 這是有主人的-或者是無主人的 內心當中懷疑 這也是中品罪 因為內心當中都有偷盜的心 有偷盜的成份在裡面 偷盜的成份在裡面 當然按照內心當中-起心動念來說 無主有主想這個罪-雖然是中品罪 這個罪比後面-無主無主疑的罪重 業報比較重 在制法當中-同樣都是犯中品罪 但是業報當中有差別的 有差別的 再來第六種是說到開緣 開緣與想取、已有想-糞掃想、暫取想、親厚意 狂亂壞心 這什麼意思呢? 與想取就是說對方-謂他與也 意思就是說認為他人給我 所以說以想 人家給我的想法-來拿這個東西 某某人給我了,我把它拿走 這種情形是不犯 不犯的意思就是說 後來這個主人說-你拿我的東西 但是我們內心當中做說-你給我了 所以說不犯是這個意思 再來已有想,謂非他物 內心當中認為-這個東西不是別人的 就是我們的東西-和別人的東西一樣 我們將別人的東西-當作我們的東西拿走 之後才發覺說-這個東西不是我們的 當初當時,最初時-我們就是認為說 這個東西是我的,我拿走 所以已有想 自己的東西所有的想法-來拿這個東西是不犯 不算犯的 當然你後來知道-這東西不是我們的 我們要還人家 要還人家 我們沒有還人家時-就有過失了 就有過失 再來,糞掃想 糞掃想台語說垃圾 這個東西當作垃圾的想法 謂無主也 就是認為這個東西是無人的-人家不要了 人家不要的 人家不要的我們就撿回來 所以這種情形也是不犯 當然你不可能說-地上看到金子,看到錢 人家的錢包說-這是人家不要的拿回來 撿到錢,撿到金子-應該要還人 我們應該拿去警察局-失物招領,看是誰丟的 不能說在地上-我當作沒人要的 我就撿回來 再來,暫取想,即持還也 這什麼意思呢? 即就是馬上 別人的東西-比喻說我們要寫字 要寫字我們沒帶筆 旁邊有一支筆-我們拿來寫字 寫完馬上放回去 所以這種情形-也不會構成犯戒 所以說不久就馬上放回去-還主人 還主人的情形 再來,親厚意 親厚意是什麼呢? 無彼此也 無彼此中間的分別 我的東西就是你的東西-你的東西就是我的東西 所以我將你的東西拿來用-種種這是不犯戒 沒有彼此的分別-這樣是不犯 再來,狂亂壞心 顛狂錯亂被壞心的情形 因為重病破壞他的心-無法得到自在 自己無法作主 一般說的神經錯亂 神經錯亂他所造作 這種情形都不算犯 這個緣是通於所有的緣-開緣 通於所有戒條當中的開緣-都是這樣 錯亂,神經錯亂的情形-到什麼情形才不犯呢? 要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 國語說忘了我是誰 連自己什麼名字都忘了 這種情形來造作這個業-才不算犯 若是對自己,我某某人 你是誰,我某某人-你能了解你自己什麼人 這種來造作都是算犯戒 不入開緣的 不入開緣當中 所以律上在律典當中所說的-戒律當中所說 狂亂壞心就是看到火-手去抓火如抓金子一樣 當作金子,其實是火 這種情形來造業是不算犯戒 其他都不入開緣 以上是解釋第二條戒偷盜 偷盜戒 再來第三條 重戒當中第三條-是屬於婬欲,婬戒 婬戒,婬是什麼意思呢? 婬就是男女的交媾 以染污的心-行這種污染的行為 所以婬戒也叫做不淨行 不淨行 不清淨的行為 不清淨的行為 出家眾是完全斷欲,斷婬欲 在家居士受五戒的情形-是唯獨不邪婬 不能邪婬 受八關齋戒-正婬和邪婬二種都斷 二種都要斷 在第一種犯境-所犯的境界當中 事鈔云:四分中,犯境 謂人非人天子鬼神等-畜生三趣 據報則男女二形 據處則女人三道謂大小便道-及口,男子二道 此等婬處,若覺,睡眠-若死未壞,少壞 但使入婬處如毛頭,皆上罪 律云:牛馬豬狗雁雞之屬-莫問心懷想疑 但是正道皆重 這什麼意思呢? 事鈔就是道宣律祖-所著作解釋的四分律的著作 裡面說四分中 四分律當中說到-犯的境界是什麼呢? 謂人非人 人就是人道眾生 非人就是天子、鬼神-阿修羅等等 這是非人這類 再來畜生 畜生,畜生就是畜生 這三趣的眾生 所犯的境界-不只是對人才算犯 其他非人和畜生-做不淨行也一樣要犯戒 再來據報 根據報體來說則男女二形 據處 根據婬欲之處則女人三道 女人有三道 大便道、小便道和口道,口 男子二道就是大便道和口道 這些婬欲之處 從這些婬欲之處-或者是覺醒的境界 對方是覺醒的-或者對方是睡眠 在睡覺當中-你侵犯這種情形 或者是死未壞 剛過世,婬欲之處未破壞-有些少分壞 但是使令入婬欲之處如毛頭 意思說一點點 都是要犯上品罪 上品罪 上面所說的意思就是說 人,非人,畜生 就是人男,人女-非人男,非人女 畜生男,畜生女 女子三處 從這些境界來造作-婬欲的事情都是犯戒 都是犯戒,犯上品罪 下面就是引論文-律云戒律來證明 律云:牛馬豬狗雁雞種種-畜生道 畜生道的眾生 這類的眾生莫問 不用問我們內心當中懷著 抱者什麼想法 想就是道想或者是道疑 盜就是正式婬欲之道 道想或者道疑-或者是非道想 你內心當中做這種想法 但是入的是真的婬欲之道-都是犯重 都是犯重 意思就是說婬戒當中-對境界的想法 你內心當中如何想-只要所入是婬欲之道 都是犯重戒 沒有開緣 沒有開緣-你內心當中是怎麼想 沒有開緣 下面我們看第二列緣 列出犯緣,有兩種 兩方面自婬和逼婬 自婬就是自己有婬欲的心-對前面的境界做這做不淨行 具四緣成犯 具足四個緣成就犯戒 第一個緣是正境 正式婬欲之境 下面註文裡面解釋-男子二處,女人則三處 這叫做正境,正式婬欲之境 第二、興染心-生起染污之心 解釋說謂非自睡眠等 意思說不是自己在睡眠-在睡當中沒有覺知的情形 等就等於神經錯亂這種情形 不是這種情形-表示有染污的心 是在覺醒的境界 覺醒的境界 自己覺醒的境界-生起染污的心 第三、起方便 生起方便 方便就是說-你除了這個心憶念以外 已經動了身體,身業的造作 身業的造作 向你要造惡的境界走-向前走的情形 生起這個方便 第四、與境合 與境界和合 境界就是前面所說的-男子二處,女人三處 對這個境界和合-會造作不淨行 這時只要入於-像毛頭這麼少 意思說很少接觸-就會犯戒了,要犯重戒 再來第二種就是逼婬 逼就是被冤家所逼-自己無法作主的情形 具四緣成犯 第一是正境 正境和前面所說一樣-正式婬欲之境,不問自他 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不問是你自己-入他人的境界 或是他人來侵犯我們-兩方面的事情 但是這都是被逼的情形 被逼的情形 所以第二種為怨逼 怨就是怨家所逼 怨家所逼的情形 第三種與境合,與境界和合 在被逼的情況之下-和第三種與境界和合 這時還不結犯戒 還不結犯戒 開緣,身體的交合 但是第四種受樂就要犯戒 當中若生起快樂的心-受樂就是犯戒 若不受樂就不算犯戒 只是他的逼婬當中-和前面自婬所不同的地方 論受樂不受樂 前面自婬 自己有婬欲的心-向境界來造作 是不論有受樂不受樂-都是犯的 都是犯 在這裡道宣律祖說 他說假使遇到這種事情-要如何保護自己呢? 就是自己用指頭放在嘴中咬-咬傷 只知道-內心當中轉受樂的念頭 只知道很痛-不知道有受樂的事情 這樣就能避免重戒 轉這個心念 轉這個心念 再來第三種罪相 犯罪的相狀,罪相 入道上品罪 所有的道就是男子二處-女人三處 入男子二處,女人三處-犯上品罪 入餘處,其他的地方-非道,叫做非道 除了正式婬欲之道-以外的地方做交合的情形 是屬於中品罪 中品罪 再來二身和合,止而不婬 什麼意思呢? 二身和合就是互相摩觸 互相摩觸-但是這時就停止了 或者是停止-或者以慚愧的心 或者有其他的因緣轉變-而不做婬欲的事情 這犯中品罪 犯中品罪 再來發心欲婬,而未婬 什麼意思呢? 就是起心動念-想要做這種婬欲的事情 而後來後悔-沒有做這種婬欲的事情 這是下品罪 在意業當中-屬於意業這方面的過失 因為若動這個身體-向前走的時候 就入到中品罪 所以下品罪是一個意業 意業的過失來說 再來第四是境想-對境界的一種想法 內心當中如何想 道道想,道疑,非道想-上品罪 道就是正式婬欲之道-男子二處,女人三處 就是正在在做-做這種不淨行時 內心當中生起了道想-正式婬欲之道的想法 或者是道疑,有疑心 或者是做非道-不是婬欲之道的想法 但是所入的是正式婬欲之道 所以都是犯上品罪 不管內心當中如何的想法-只要是婬欲之道 都是犯上品罪 佛陀在所有的戒條當中 戒條當中 婬戒和酒戒兩條戒不開緣-內心的轉念,轉變念頭 為什麼呢? 因為婬欲是障道的根源 障礙我們修道的根源-就是婬欲的事情 酒就是生起造罪的因緣 有人不喝酒是真的一個人-喝酒就不是人 就為非作歹 所以酒戒 佛制酒戒,遮止飲酒 因為喝酒-就是生起罪惡的因緣 真正的因緣 真正的因緣 所以要遮止 要遮止 再來第二種是非道 非道意思就是說-不是婬欲之道 除了男子二處-女人三處以外的地方 身體的部分而做這種不淨行 非道道想,非道非道疑 疑就是向是正式婬欲之道-或者是非正式婬欲之道 內心當中有懷疑 再來非道非道想-這都是屬於中品罪 中品罪 其次,別示邪婬 特別來指示邪婬的情形 邪婬的情形 資持云:邪婬者,俱舍有四 一、他妻 二、自妻非道,大道口道 三、非處,非房室中 四、非時-懷胎乳子,受八齋時 這什麼意思? 邪婬的情形在俱舍論 俱舍論 俱舍論當中有說到四種 第一種他妻-就是他人的妻子 別人的太太,不是自己 簡別就是不是自己的太太 這種情形做不淨行-這是要犯 犯邪婬的罪 犯邪婬的罪 社會當中在家居士受了五戒 受五戒以後,邪婬的罪 比如說年紀比較輕 少年,年紀比較輕 青年男女若是沒結婚的情形 這種所造作,他有受戒-也是要犯邪婬戒 並不是普通的理念所說的 男女中間彼此-心內願意這樣做 不算犯戒,並不是這樣 若沒結婚 這種情形所造作的-男女的事情 這都是犯邪婬 都是犯邪婬 因為怎麼說呢? 因為結婚就是有一個正式-法律當中所肯定的 是夫妻 若沒有結婚就不是夫妻 彼此當中這種情形就是-對社會當中的倫理有影響 就是不正常 不正常 所以對社會風氣-有敗壞的情形 這是佛所要遮止 所要遮止的情形 並不是說彼此之間願意 因為這種情形是不好-不正常的 不正常的 所以這點在青年男女的交往-這是很重要 很重要的事情 再來第二種自妻非道 自己的太太不算邪婬 但是非道 什麼叫做非道? 就是說在大便道或者口道-做男女的行為 這種情形就是不正常 不符合天理 不符合天理 所以這種情形屬於邪婬 屬於邪婬 但是這是犯中品罪 是不會犯到上品罪-但是要犯中品罪 因為這種也是不好-不正常的 對社會也是有影響 對我們的心 我們的心當中也是有影響 心態方面不好,是有影響的 所以我們要學佛 學佛是要做什麼呢? 學佛就是要順於佛所教導-所教導的法 能隨順解脫 內心當中煩惱的減輕-去斷煩惱,了生死 是這樣子的 這種的造作 我們內心當中-自性是不正常的 這是不好的煩惱-不正常的心態 所以這種情形是要犯戒-要遮止的 再來第三種非處 非處 處就是地方 這個地方不對 非房室中 不是在房室,在房間當中 公共場所或是其他-外面的地方做夫妻的事情 這種是對社會倫理-我們講妨害風化 類似這一種意思 所以這也是犯戒,不符合禮 儒家所說的-這種行為是不符合禮 不符合禮節的 所以是犯下品罪 下品罪 再來說非時 非時 非時是什麼呢? 懷胎乳子,受八齋時 就是自己的太太懷孕時 懷胎時,懷孕時是不行 或者是這個孩子生下來以後-在哺乳孩子的時候 乳子的時候 這時做這種行為也是不行 有夫妻的事情也是不行-這叫做非時 就是對本身-對女眾的身體都有敗壞 懷胎時對胎兒有影響 有影響 都是不好的行為 再來,受八齋時 自己的太太受八關齋時 或者是反過來-先生受八關齋戒 女眾也是不能對-自己的先生做這種事情 因為受八關齋戒-他就有佛的戒法所保護 就是不能做這種行為 八關齋戒邪婬正婬都斷-夫妻的事情也是要斷 所以這種情形若是有造作 就是會兼帶破壞他的梵行 破他的梵行 會破他的梵行的情形 這過失比較重 過失比較重 再來,日中時,這也是非時 日中時,男女的行為-身體很損,很損壞 印光祖師在文鈔當中-有說很詳細 我們在家居士這方面-都應該要了解 要了解 印光大師文鈔-我看精華錄或者嘉言錄 最後面一篇裡面都有講到 這都要了解-要避免這種行為 我們在造作都有過失 都有過失 再來第五種是開緣 若睡眠無所覺知 第一種意思-謂開怨來逼己身分 意思就是說自己在睡覺 在睡眠,在睡覺當中-無所覺知別人來侵犯 也沒有什麼受樂的情形-沒有 所以下面就解釋 意思就是說這是開緣-怨家來逼迫 逼迫我們這個身體-做這種不淨行 是我們不知道這不算犯 第二種若不受樂 或者是不受樂 不受樂是什麼意思呢? 謂開怨家將造他境 開緣怨家債主將 將就是抓 將我們抓住-向別人來做這種婬欲的事情 然而當中我們沒有受樂-沒有這種受樂 但是很痛苦的情形 這是不犯 一切無有婬意 一切沒有婬欲的心意-沒有染污的心 貪愛染污的心 沒有這種就不算犯-沒有這種的心 再來,狂亂壞心-就是神經錯亂 神經錯亂 在《楞嚴經》當中所說 若諸世間-六道眾生其心不婬 則不隨其生死相續 婬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 如不斷婬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 什麼意思呢? 在《楞嚴經》當中所說 若諸世間,六道的眾生-他的心若沒有婬欲的事情 念心若沒有婬欲的事情-連念頭也沒有 這樣時就不隨其生死相續 眾生的相續就是婬欲 婬欲的心若不除去 塵,世間就無法出離-三界無法出離 縱然有多智 你有很高的智慧-你也有禪定現前 不斷婬欲的心-必定落入魔道做魔 上品做魔王-中品做魔民,魔的人民 下品做魔女 所以我們在家居士-受五戒守不邪婬 這也是一種方便 一種方便 由起先持正行君子-做正行君子 慢慢我們學習佛法-了解佛法當中的道理 這個人-本來這個人就是五蘊假合 身體是四大 四大而湊合起來的-四大假合的 本來這個身體就是不清淨的 每天要沐浴 每天要洗澡沐浴 但是每天就是很髒 但是我們都是貪 凡夫都是著相的-貪著這個外相 所以說邪婬不邪婬一種方便 究竟來說 就是《楞嚴經》所說的-要斷婬 要斷婬欲的心 要斷婬欲的心 婬欲的心從何而來? 從打妄想,不正確的思惟-不如理作意 所以佛所說 欲欲我知汝-欲念從妄想所生 我今不思汝,汝既不得生 就是不如理作意,貪著外相 貪著外相 所以本來我們學佛以後-就是要漸漸 了解佛所教訓的道理 本來五蘊當中沒有一個我-沒有一個真實的我 我其實是我們的執著 是我們的執著-沒有一個真實的東西 要能思惟無我的智慧 無我的智慧 有無我的智慧-才不會執著在一切事相當中 起惑、造業、受苦-輪迴不止 時間到了-我們就暫且說到這裡 下一堂課再說,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