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題:南山律在家備覽述要 第九集 主講:天因法師 請坐 接著我們看第五十六頁 算回來第二行 若殺人不使中品罪 中間小字的註解就說 或因而死者人犯不可毀罪 意思就是說殺人 對方沒有過世時-是犯中品罪 但是假使說以後-因為我們之前這個殺 殺害對方的方便 雖然馬上沒有過世 但是以後-因為這種殺害的因緣而過世 仍然是犯不可懺悔的上罪-犯上品罪 再來,若殺天神或蟲等等-沒死的情形犯下品罪 發心想要殺人而未殺-馬上就後悔 但是在意業當中-這是下品罪 下品罪 見殺歡喜 看人家殺生在旁邊隨喜 這種情形也是犯下品罪 在諸經集要 諸經集要當中就說到 說一個情形就叫做要富長者 要富長者他唯獨一個孩子-一個兒子而已 結婚以後七天-就從樹上摔下來過世了 這個長者前往到佛的地方-去請問世尊 是什麼種的因緣-他的孩子怎麼結婚七天以後 就從樹上掉下來而過世呢? 世尊就說了 過去有一個孩子拿打鳥器-弓箭,彈弓來打雀鳥 旁邊有三個人在旁邊說 你若能真的把雀鳥打下來-你才能幹 這個孩子真的就來打雀鳥-將雀鳥從樹上打下來 三個人在旁邊看到很歡喜-你真的很能幹 話說完就走了 世尊就說了 當時這個孩子-射雀鳥的人就是你兒子 就是你兒子 你們父母和他的妻子-就是前生在旁邊隨喜 贊助他射雀鳥的人 在這一生當中-大家會集在一起 所以父母妻子等等-大家聽了就很傷心 這種就是說明看人殺生-在旁邊幫助隨喜的這種業報 所以在戒律當中所說 假如我們看到人家殺生時-有能力我們應該救度、救拔 假如我們沒能力-或者是沒辦法來救 應該內心當中要生起慈悲心 要為眾生,被殺害的眾生-來念佛、持咒,迴向給牠 咒願使他們當中能解冤釋結-永遠斷除這種惡緣 不要再有這種殺害的事情 應該是要這樣 所以看人家在殺生-在旁邊隨喜這犯下品罪 但是以後的業報-就是像我們上面所說的 故事這種公案一樣 這都是不好的 再來,助他令殺 幫助他人使令他去殺生-皆得本罪 對方所殺的人 所殺的是人-就是犯這個重罪 所殺的是天人等等-犯中品罪 所殺的是畜生等等-犯下品罪 這個罪就相同於-自己親自來殺生一樣 幫助他人,使對方去殺生 和我們自己殺生-親自殺生是一樣的 一樣的 接著,境想 對境界-我們內心當中是如何想呢? 殺人人想 所殺的是人-內心當中也生起是人 知道是人 生起這人的想心,犯上品罪 再來,殺人人疑 生起人嗎?-或者是其他的眾生 有疑,人疑就是說-心有一半攀緣其他的境界 所以這個罪就差降下來-中品罪 中品罪 一種的情形所殺害是人 但是內心當中人疑,直疑 就是直接 這是不是人,不管了 這種情形是要犯上品罪 所以疑當中有直接的懷疑-有複疑 複疑,在兩個境界當中懷疑 是人或者是非人-是人或者是畜生 這都犯中品罪 再來,殺人非人想 這也是中品罪 非人想就是說殺人-所殺所殺害是人 之前也知道是人 但是正在殺害時-內心當中就轉變這個念頭 生起非人的想法 這叫做轉想 轉想 這犯中品罪 犯中品罪 什麼是非人呢? 下面就解釋 非人者天龍鬼神 若畜生屬下品-可以懺悔罪過 再來,殺非人人想 人的想法 就是說-你內心當中就是要殺人 但是對方的境界是非人-這樣犯殺人的方便罪 這也是中品罪 但是這種罪比較重一點 比這三句當中 非人疑,非人想-比這兩句還重 罪過更重 再來,殺非人非人疑 疑就是向人道當中懷疑 一半是人的懷疑-一半是非人的懷疑 這種情形 再來,殺非人非人想 直接了解對方是非人-就是下面所說的天龍鬼神 這是犯中品罪 中品罪 這裡所說是中品罪-是下品罪 都是能透過懺悔 說法來懺悔滅除犯戒的罪 面對三途 但是性罪不滅 世間的因果性罪這方面不滅 普通所說的 說殺人一命-你也要賠人一命 故殺的情形 有人故意這樣殺-固然是應當要賠命 誤殺的情形也是一樣 誤殺雖然不犯戒 但是世間因果當中 你和這個眾生-彼此當中的因果 就是你誤殺他-將來你也會誤殺 殺戒縱然你也沒有受戒-也是當中有罪 有性罪 沒有犯戒的罪,但是有性罪 所以在《楞嚴經》 《楞嚴經》當中所說 說類當中殺害他的生命 身體的生命,吃他的肉 如是乃至經過微塵劫-無量劫互相吃來吃去 互相的殺害 就像轉輪,我們轉動這個輪-這個車輪轉動時 本來上面這點-一轉動就跑到下面了 下面就是轉到上面去 互相作為高下 在經文當中所說 說羊死做人,人死做羊 六道輪迴沒有休息的情形 所以有殺業-就是六道輪迴的因 佛制定戒殺殺戒-他的道理就是在此 我們若能受持戒殺-殺戒不犯 就能永遠離開輪迴 假如當中-我們因為一時的煩惱所犯 我們至心懺悔-以後不再造作 也能免除三途的受苦 所以中品罪和下品罪-都能經過懺悔來滅除 但是彼此當中的業 因果是要墮落 所以進一步我們就是要-勇猛心來修行 我們有無量無邊的業 這個業每一個因若起來-就得到苦的果報 所以修行我們若沒有念佛 好好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若有因緣可離開-互相冤冤相報這種苦呢! 我們這樣想就真的-沒辦法離開的 離不開 所以就是要好好-老實持戒念佛 求生極樂世界這才是究竟的 這才是究竟的 再來,第六開緣的情形 開緣就是不犯 若是說我們丟刀或是棍子-或是瓦、石頭 我們作工作 在屋頂上-有木材沒用完丟下來 誤著彼身而死 失誤丟下來-下面正好丟到對方把他壓死 或是傷害到而死亡-這種情形不犯 因為本來我們對他沒有害心-沒有殺害的心怎麼會犯戒 這不犯戒 或者是扶病人 我們扶病人,抱病人-把他拉起來 躺著把他拉起來-這當中而過世的情形 這也是不犯 或者是以藥給他吃-給病人吃 以及扶病人來來往往-出入的情形 對方而過世,這也是不犯 一切無殺害的心-而對方而死亡 這種情形也是不犯 這什麼情形呢? 這在律藏當中就說一個情形 一個小朋友 這個小朋友很愛笑-居士也很無威儀 這個孩子愛笑 他愛捉弄他就把他抓來-在腋下搔癢 搔癢,孩子就一直笑-沒辦法控制就死了 人家說笑死了,笑死人了 真的死了,過世了 這個居士看到這種情形-就很懺悔 恐怕自己犯了殺戒-就到佛的地方去 將這種情形稟白世尊 世尊說這種就是嬉笑 嬉笑而誤致死這種情形不犯 不犯 但是也是要有即心懺悔-不應該這樣做 再來,若狂亂害人-顛狂錯亂,神經錯亂 因為病,重病的緣故-破壞我們這念心 心不能自在 簡單來說,這個人神經錯亂-連自己是誰都不認得 這種造業是不算犯 不算犯 這是通於所有的戒條-當中所開緣的 神經錯亂 自己都不認得自己了 這種造業就不算犯戒-不算犯戒 這是第一條殺戒的情形 殺戒的情形 在《楞嚴經》 《楞嚴經》當中說到 說由諸世界六道的眾生-他的心若不殺心 就不會隨著他的業因-生死相續 修行人殺心若不除-三界的塵勞是無法出離 縱然有很多的智慧-有禪定現前時 假如內心當中不斷殺-必定會落入神道 做神,神道 上品做大力鬼王-中品做飛行夜叉 怎麼說? 不斷殺戒一定要斷 不能有殺生的行為-乃至殺的心也不能有 再來第二條戒是偷盜戒 偷盜戒 凡是會犯這條戒-就是貪的煩惱 所以以我們的身體-來造作偷取的業 或者是貪他人所有的 或者是說以瞋恨心嫉妒 嫉妒,破壞人家的東西財物-都是屬於偷盜的範圍 因為外在的財物-是屬於眾生的第二個生命 第一個就是我們的身體 第二個生命外在的財物-來維護我們這個身體 所以外在的財物被破壞-等於第二個生命被損壞 接下去我們的身體-就無法得到維持 因此產生很多的苦惱 很多的苦惱 因此佛要制定不能偷盜-犯偷盜的情形 我們看這個文的解釋 資持云:疏云-非理損者為盜 公白取者曰劫-畏主覺知為偷 盜名通攝,故特標之 這什麼意思呢? 疏就是戒本疏 資持記裡面引戒本疏來解釋 非理損者為盜 非理就不符合道理-來損壞他人的財物 這種情形叫做盜 偷盜,叫做盜 公白取者 人家說光天化日之下-強取人家的財物 強取他人的財物這叫做劫 人家說搶劫,搶劫 畏主,怕主人覺知-私下來拿,這叫做偷 私下的竊取叫做偷 這樣說起來盜 盜的名稱通攝其他的意義 所以在此特別標出盜這字-叫做盜戒 只要不符合道理-使令對方的財物損失 這都是犯盜戒,犯偷盜戒 這就包含很多 包含很多 再來,我們看犯的境界 事鈔云:初犯境之中 謂六塵六大-有主之物,他所吝護 非理致損,斯成犯法 若無主物,及以己物-或為緣差、境奪、心想疑轉 雖有盜取之心-而前非盜境,並不結犯 唯有本心方便 這什麼意思呢? 最初犯境,所犯的境界當中 謂就是說六塵六大 六塵就是-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 六大就是地水火風空識 地水火風空識這六大 這些境界是有主之物-有主人的東西 是他人所吝惜,所守護的 我們不符合道理-使令對方,導致於對方損失 這種情形就成就犯了戒法 假如是無主人的東西-或是自己的東西 無主人的東西,自己的東西-雖然你有偷盜的心 不會犯到本罪-結一個方便罪而已 在律上就有說到了 要偷人家的東西-結果拿到自己的東西 這也是要結一個方便罪 或是緣差 緣差就是說我們的內心當中-或是生起善念不再造作 或是你偷的當中-有產生其他的障礙無法成就 這叫做緣差 有因緣的障礙就是差錯 再來,境奪 境奪就是說缺少偷的境界 比喻說我們要偷人的東西 結果人的東西不在那裡-其他眾生的東西放在那裡 非人、畜生的東西-來放這個境界 這叫做奪 叫做奪 心想疑轉 內心當中的想法-有懷疑轉變了 這就缺少心 前面的境界是缺少境界-下面就是缺少我們這念心 就是說在人 人的東西當中-我們生起其他的想法 比喻說人的東西-生起非人東西的想法 人的東西-生起是畜生東西的想法 是人的東西-但是我們生起這是人家不要 無主人的東西這種想法 心想 想就是這樣 疑生起懷疑 是人的東西嗎? 或者是畜生的東西-或者是無人的東西 這種疑 就是心念當中有所轉變 這樣雖然有盜取的心-有偷的心 而前非盜境 而前面這個境界-不是我們所要偷的境界 境界不切合我們本來的心 雖然你有盜取的心 比喻說非人物生起人物想-這就是這種情形 我們有偷人東西的心 但是前面的東西-是非人的東西 或者是畜生的東西 這都不結犯,不結犯本罪 唯有本心的方便罪 唯獨只有本心 本來要偷人家東西那種心-這種心的方便罪 但是結果人的東西沒偷到-我們是結這個方便罪而已 這是對環境當中來說 所犯的境界來說 再來第二項-犯的相狀是什麼呢? 若自取、教他取-方便取、咒術、因寄使 迷惑取、抵債不還-逃稅、冒渡等等 自取就是自己來盜取 教他取 教導他人為我來劫取-也是要犯 方便取 什麼叫做方便? 就是說這個東西自己來的-我們就方便把它藏起來 在儒家論語當中就說到 說別人的羊跑到我們家來-我們順手牽羊 牽到家裡把牠藏起來-這種情形 這叫做方便取 方便取 咒取是什麼呢? 以種種的咒術-來取人家的東西 或者是用咒語遣使鬼神-去偷人家的東西 這都一樣犯重 犯重 再來,因寄使 因為受別人寄託東西-但是以後不還人 或者是人家來討的時候-拿一點點 以少,一點點還人 這都是要犯 迷惑 迷惑的情形是什麼呢? 就是說你很會說話 人家來討東西的時候-你就編一大堆道理 說某一個時候很多人來 我放在你的什麼地方-我已經還你了 對方他也迷糊 因為時間過很久了-到底有沒有還他也不知道 這種叫做迷惑取 再來,抵債 抵賴欠債 欠人債務不還 對方,這個人不還我-決定不還我 我這個東西丟了 他的心作失去的這種想法時-我們就要犯了 這時就犯戒了 再來,逃稅 逃稅就是應該要繳稅-不繳那個稅 或者是說本來要繳很多-漏稅的情形 漏稅的情形 這種都屬於偷盜戒當中 盜戒當中 再來,冒渡 冒就是冒充 虛妄稱他人的名 某某大官是我的誰-我的親戚 用這種情形過海關 渡過海關的情形 沒有經過海關的課稅-這都是要犯 要犯 等就是等於其他-會使令對方損失財物的情形 都是落入犯的相狀裡面 再來,第三種列出緣-犯的緣是什麼呢? 事鈔云:犯緣具六 第一種有主物-第二種有主想 第三種有盜心,第四種重物 第五種興方便-第六種舉離本處 第一種就是說-這個東西是有主人的東西 假如這個東西-是沒有主人的東西 縱然我們當中有偷盜的心-不會犯到本罪 或者是你的內心當中-認為真的這是人家不要的 你也無偷的心-人家不要的我就拿回來用 這不會犯 不會犯 第二種有主人的東西 進一步我們的內心當中-也要知道是有主人 所以說有主想 是有主人的想法 若是當中有懷疑 是不是有主人的-或者是沒有主人的 這種懷疑就犯中品罪 第三種有盜心 再來,有偷盜的心 比喻說有主人的東西-我們也知道是某某人的東西 我們沒有偷盜的心 我們因為要寫字 旁邊有一枝筆 我們把它-拿來用一下再放回去 這無偷盜的心-這是不會犯的 不會犯 第四種雖然有偷盜的心-所偷的東西價值 重物就是要價值五錢 律上所說就是五錢 五錢依照現在來說-大約一千元 一件袈裟的價值-一千元左右 偷,有盜心再來偷-一千元就是要犯重罪 所以說這東西的價值-就是要價值五錢 差不多一千元 再來第五興方便 偷的方便 但是有時也不一定-要什麼方便 生起這個方便要偷-這當中就有過失了 再來第六到這個東西前面 將這個東西拿起來-離開本來的地方 這就是犯根本罪 犯根本罪 盜戒當中成就犯根本罪 雖然就著-離開本來的地方而犯 然而有的時候也不用說-這個東西要離開地方 比喻說我們買賣土地-割分土地 我們訂立契約書 你侵佔人家的土地-這就是要犯 或者是說和人家分開界址-釘好了 人家走的時候-你偷他的界址 乃至一點點偷移過去-就是要犯重罪 因為這地很深 地深無價,無法算價錢 這樣很深下去就是要犯-一點點就犯 或者是說破壞人家的東西 用燒的,用埋的 或是說人家這個東西的價值 這個新的時候價值很好-你破壞它的顏色 破壞它的顏色 顏色一變這價值觀就沒有了-這也是要犯 或者是我們偷接人家的水 偷人家的水 或者是說人家要種水果-我們雖然沒有拿走 但是我們過去就搖樹-搖到水果掉下來 損害人 所以損害對方的心意-滿五錢都要犯重 犯重 在《楞嚴經》當中所說的 世界的六道眾生-他的心若沒有偷盜 就不隨著偷盜的業生死相續 偷的心若不除去-三界無法出離的 眾緣當中你有智慧-有禪定現前 若不斷偷的心-必定會落入邪道 上品做精靈,精 中品做妖魅,下品做邪人 所以我們若知道業果的情形 我們就不隨便取人家的東西 人家沒有給我們-我們不能隨便動這個東西 儒家所說非禮勿動 不符合道理禮節的事情-我們身口不要動 不要造作 不要造作 這是很重要的 很重要的 再來,我們就解釋-犯緣當中的有主物 有主物 接著有主物能分為三類 分為三類 第一類就是三寶物 三寶物 我們看這個文的解釋 戒疏續云:-初盜三寶,總而為言 有守護者-隨盜滿五皆是極重 佛物無護-如鼻柰耶斷施主故 這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最初偷三寶物 偷三寶物當中總共來說 總而為言就是總共來說 有守護者 有守護的人 守三寶物的人 有守護的人比喻說-在僧團當中執事 有執事 執事就是管這些東西-他守護這些東西 守護這些東西 若有人來偷-就對守護的人來結罪 隨著偷滿五錢-一千元的價值 都是要犯極重的罪 極重的罪 為什麼呢? 因為這個東西是三寶的東西-所以這個罪特別重 特別重 佛的東西無人作主-所以說無護 沒有守護的 因為無人為佛作主 又一方面佛斷除煩惱-沒有說這個東西是我的 佛沒有這種心-沒有我所的心,我所有的心 佛沒有這一種心 佛沒有這一種心 沒有這一種心-若偷佛的東西要如何結罪? 下面就說了,如鼻柰耶 就如同鼻柰耶律 律當中所說,律藏裡面所說 鼻柰耶律裡面所講的 所講的就著斷施主的福報-就這方面來結罪 就是要犯重罪 所以在鼻柰耶裡面說 假如偷盜佛塔,佛的塔-或者是聲聞的塔 裡面等等的幢幡寶蓋 都是對著斷施主的福報-這方面來結罪,來犯上品罪 偷盜戒說起來是最微細 所有的戒法當中-盜戒最微細,最難守 最難守的 因為這因果很微細 有一些事情-不是說我們這樣事相 這樣看就對了 不一定是這樣 不一定是這樣 所以很微細 我們就一一來解釋 第一種佛,佛陀的東西 分為四種 第一種佛所受用的東西 佛本身所受用的東西-是什麼呢? 就如同我們大殿 殿堂或者是屋宇 或者是穿在佛身上的衣服 都有這種情形 有時候我們會替佛-做一件衣服穿在上面 怕金子會髒了 及以,以及以金子-以石頭、以泥土而雕塑成就 曾為佛像之所受用者 曾經被佛像本身所受用的 所受用的 我們用金子做一尊佛,金佛-用石頭刻一尊佛 用土做一尊佛-瓷器這方面來做一尊佛 就是佛本身所受用 所受用 他取斷的方法是什麼? 不得差互-常擬供養,生世大福 不能參差互用,不行 我們經常要想說-將這個東西供養起來 能生起世間很大的福報 因為佛是究竟圓滿的功德 所以你供養佛受用的東西-本身所受的東西 功德也是很大 很大的福報 為什麼不能參差互用呢? 意思就是說-雖然這些東西壞了 久了爛了,或者是有破壞-不能把它賣掉 轉其他的東西來供養佛-不能這樣做 不能這樣做 應該要另外 你若要供養佛 不然你另外製造新的東西-來供養佛,來受用 對這些爛掉、壞掉這些東西-仍然要放著 不能說這個壞了就丟掉-或是這稍微有價值 把它賣掉 不行,不能這樣做 所以在《寶良經》 《寶良經》 《寶良經》當中說 乃至風吹日曬雨淋-爛掉的情形 你也不能把它賣掉-買其他的東西來供養佛 不行 所以說這裡取斷的方法-是不得參差互用 不行 下面引律來說明 故律云,所以律上就說了 若是佛園或者是坐具 佛本身所坐的坐具等等 一切天人供養 佛所受用的東西-本身所受用的天人供養 什麼供養? 同塔事故 因為相同佛塔的情形的緣故 這東西就和佛塔一樣 所以所以不許者-不能參差互用 什麼意思呢? 莫不即體法身之相-表處是深,不得輕故 莫不就是是 莫不負負得正 就是說這些東西 受到這些東西的體-就是法身之相 法身本來是無相的-隨著這些東西來顯發 所以這些東西就是法身之體 法身之體 所以所表示的地方-意義真的很深重 我們不能輕故 不能輕故 佛所受用的東西 比喻說我們做一個蓮華台 這個蓮華台佛祖佛像-就站在上面 我們不能說某一尊菩薩-少一個蓮華台 我們就將這個蓮華台拿下來-拿來給菩薩站 這不行的 不能這樣做的 或者是說哪個地方有缺-類似一個裝飾的 你有這個蓮華台 就拿到其他的地方-做其他的作用 這不行 這種要犯戒 所以盜戒很微細 很微細 再來第二種屬佛物 屬於佛的東西 什麼東西? 就是人家供養佛 直接人家供養佛的錢,錢寶 供養佛的田園-供養佛的人 如佛在世時供養佛-什麼人? 就是奴才,替佛做事情的 這也有 佛祖在生時 也有供養佛的畜生-等等這些東西 不單靠佛本身來受用-是替屬於佛 屬於佛的東西-但不是他本身受用 放在身上,不是 這種東西叫做屬佛物-屬於佛的東西 這種東西能隨著因緣-有需要其他的 我們能買其他供養的東西-來供養佛 這是可以的 這是可以的 下面就解釋 所以得轉者 所以能轉賣出去-買其他的東西來供養佛 是什麼意思呢? 是由於本來這個施主-通擬佛用 融通想要讓佛來受用-沒有指定說用在哪裡 用在什麼地方 就是反正-供養佛的都可以就對 所以這種情形可以-把它賣出換其他的東西進來 叫做貨易 交換東西回來供養 這種東西就不同於前面-曾經作為殊勝的相狀 是佛他本身來受用的 所以前面那種東西唯獨 只一定不能賣出去-買其他東西,不行 比喻說人家指定供養佛的 供養佛的東西的錢 我們這些錢放著-我們可以佛祖缺什麼 缺香,缺種種的蓮華燈種種-我們可以拿去買回來供養 這是可以的 再來第三種供養物-供養佛的東西 供養物是什麼呢? 幡、花、燈、香-我們的香等等 這些東西可以得貨易者 可以賣出去 香太多我們可以賣出去-買其他的東西進來供養佛 可以 或者是說很多很多-我們把它換東西 換錢以後就進去供佛 專門供佛的專用 專用來供佛這項 這項裡面 就是要這項裡面 這些錢就是專門供養佛的-這種情形 這事情,事同屬佛 這事情就同於前面第二項-屬佛物處理的方法 我們可以以這個義理來推求-了解這個情形 但是這裡面有兩種 兩種處理的情形不同 比喻說我們大殿裡面-供養佛的幡,幢幡 幡是平的 或者是幢,幢是圓的 圓的長長的吊在大殿裡面 或者是佛上面的寶蓋 這些東西-舊了以後我們若要換 只能改變它的形體 不能將這個東西 譬如說這個是絲類的 絲類有時還有一點價值-人家可以做其他的東西 你不能把它賣出去-換其他的東西來供養佛 不行 只能轉變它的形體-它的本質不能改變 本質不能改變 本質不能變,相狀可以改變 比喻說幡是平的 我們很多幡加在一起-做一個幢 這是可以的 這是可以的 但是不能賣出去又換新的-換其他的 這是不行的 花、香或是燈很多 我們可以換其他的-這不要緊 這不要緊 所以有兩種處理的情形 有兩種處理的情形 我們這些要了解的 要了解的 比喻人家供養一個幡 本來這個幡比較小對 之後人家又發心-要供養一個大對的 我們小對的不能賣出去-換大對的 這是不行的 不能這樣做的 這要了解,要了解 再來第四項獻佛物 獻佛物就是什麼呢? 就是飲食、水果-吃的東西,餅乾類 拿這些來供養佛的 這種東西就是開待衛者用之 開服待,照顧佛的人來受用 義同佛家之所攝故 這個意義就相同於佛 佛,佛家的人之所攝受 就是說你來服侍佛-如同佛的佣人 佛的東西你可以吃 可以給你吃,給你受用-這種情形 這種情形就通於在家出家 在家出家 比喻說我們在家居士-有人有在共修的地方 共修的地方有佛堂-其他的蓮友要來共修 他帶一點水果來供佛 供佛以後他若不拿回去 他不拿回去 他不拿回去留在這裡-你是在共修地方的人 你是要照顧這個地方 照顧佛的佛桌整理種種方面-你能受用這些水果飲食 那是可以的 這是佛這方面有四種東西 佛所受用,本身所受用的 再來第二種就屬於佛 屬於佛的東西 體屬於佛的東西 再來是供養的東西 莊嚴供養的東西 香、燈、花種種,幢幡寶蓋 第四種是獻佛 我們當下供養的飲食水果 他們處理的方法-就是這種情形 這種情形 再來第二種法物 法寶所受用的東西 第一種法所受用者 法寶所受用是什麼? 他本身一樣和前面-佛本身所受用的意思一樣 什麼呢? 謂紙素竹木上書經像-或是箱函器襆曾經盛貯 這意思就是說-我們用紙來寫經 素是什麼? 白色的絲布 白色的絲布叫做素 我們用白色的絲布來寫經 寫經文 或者是用竹子 竹子過去-竹簡都是用竹子做的 或者用木片 上面師父寫經文 這就是經 所以用紙、絲、竹子、木片 都是屬於經文所當下受用的 或者是箱函器襆 箱函器襆的襆 襆是什麼呢? 這就是包經典的布 包經典的布 人家以前若習慣性-怕經典髒了 用布包起來,出門帶著方便 這意思就是說-或者是用箱子 用箱函 我們特別用木來做一個-人家說藏經櫃 藏經櫃 或者是放大藏經的經櫃 或者是一個比較識別-我們放某一部經 我們就做一個很莊嚴的木箱-把它裝起來這種情形 曾經這個箱子-包經典的布都包過經了 盛貯經典的 剋定永施 我們最初時-我們若剋定我們這念心 這個東西就是要包經用的 這個東西就是要放經用的 做永遠的布施 這種情形不能改轉 不能拿去裝其他的東西 比喻說我們做一個-很識別的箱子 我們放一部《法華經》 之後我們還有-另外其他的東西 我們《法華經》-用其他的東西裝 這個小箱子-我們拿去裝文具雜物 這個是不可以的 這不可以的,這有過失 這就有過失 所以說是不能改轉-此則一定 固定的 你放經的就放經典 敬同聖教 你要恭敬那項東西-像我們恭敬聖教經典一樣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皆是滅理之所依持 這些東西都是滅理 就是四諦當中苦集滅道 滅諦之理的真理-所維持的地方 比喻說我們這個絲 我們這個絲寫上經文 經文當中的真理-就是依靠這個絲而顯發 所依持的地方 沒有這個絲寫經-經文也不會跑出來 所以這絲布就和經文一樣-我們要敬重 要敬重,不能弄髒-種種不恭敬的情形 所以當中若有損壞-或者是做利益的事情 都是對涅槃真理-無餘的真理而生起罪福 比喻說我們放經的箱子-我們經常要擦乾淨 是吧! 也不能隨便亂放-和一些雜物放在一起 不能這樣 要恭敬 你當中有損壞 隨隨便便損壞,亂寫字 這都不行,這有過失 這就有過失,有罪過 當中我們若經常把它擦乾淨 有時我們供養香,點香供養 我們就對這個生起福報 都是針對涅槃無餘的真理-生起罪報或是福報 損壞就有罪報-利益恭敬就有福報 再來其他三種的相狀 屬於法的東西 供養法的東西-或者是獻法的東西 這三種可以準前 根據前面的分別-取到這個理解 前面的分別是什麼呢? 前面兩種屬於法的東西-屬於供養法的東西 這兩種能轉賣出去-改其他來供養法寶 最後人家供養法寶-的飲食水果 供養法的水果飲食 我們負責來整理法寶-照顧法寶的人他能受用 他能受用這些東西 在這裡我們要說一種的情形 普通的人有的人-不了解這個道理 經典舊了,破破爛爛 就怎樣? 就持大悲咒,用火燒掉 這樣就處理掉了 這種情形是不行的 不行的 在戒律當中所說 說釋迦世尊在因地當中-為了要求半句 半句的佛法-身體都能捨掉了 佛法是很難取 很難取 當時世尊為了求法-身體都能捨掉 我們現在的人不重視法 不重視法 所以在五百聞論當中說 我們燒舊的經典要得罪 要得罪 有罪過的 而且罪過不輕 必定經典-或者是佛像有損壞的時候 比如說經典 以前的經典,線裝本的 像正布板的紙做的 那種蟲很愛吃 有蟲咬,有洞時 這種經典也不能燒掉,不行 要用一個東西裝起來-在乾淨的地方放著才行 不能我持大悲咒-持了就把它燒掉 又有福報 亂想,這是打妄想 所以祖師說 像明朝蕅益大師所說的 殊不知恆沙世界當中-無量劫來 我們微妙的佛法 只這個名都聽不到-不要說要能聽到真正的佛法 連名都聽不到,不要說內容 妙法名字尚不可得-何況那些真理 所以我們對法要恭敬 要恭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