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題:南山律在家備覽述要 第五集 主講:天因法師 南山律在家備覽述要 諸位菩薩-諸位在家菩薩大家早安 請放掌 請打開講義第三十七頁 講義第三十七頁 我們之前那堂課說過-最初起業的根源 接下去,下面要解釋-第二科約三性辨犯 約三性-三性就是善、惡、無記性 這三性來辨別所犯 我們看正文 今略述起罪必約三性而生-受報淺深並由意業為本 故明了論解云:-破戒得罪輕重不定 這什麼意思呢? 在行事鈔-道宣律祖就這樣解釋 現在簡略來說明-發起罪業當中 受到這個三性-善性、惡性、無記性來生起 而受報的淺或者是深重-都是由意業 以意業作為根本 就是說你雖然造作-同樣一件事情 你內心當中,意業的動機-或是說煩惱的深淺 它會關係我們以後-就是果報的淺或是深重 所以《明了論》 《明了論》當中解釋說-破戒得罪輕重不定 破戒所得的罪過-受到我們這念心 輕或重是不一定的 本來我們的心 一切的境界-都在我們的心所分別出來 這十法界的升沉或者是超生 也是由我們心的迷惑-或者是覺悟而分別出來的 所以《華嚴經》當中所說的-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都是這個心 心是造業,是主 身口是一種工具 身口一種工具 心是最根本就是主 我們看這個表 起罪必約三性而生 最初說到這三性 善性、惡性、無記性-而犯過的情形 最初善,以善心犯戒 雖非粗惡,然是無知-結業乃輕,違制無別 這意思就是說 我們以善心來造罪 這當中雖然不是粗惡 不是粗惡就是說-內心當中不是壞心 不是粗惡意 然而是無知-不知道這種行為是犯戒的 不過這意念,結業這一方面 就是說結業造罪,乖違正理-世間的道理當中 這種過失是比較輕一點 而違背佛的制戒是無差別的 意思就是說若造罪-雖然你的心是一種善心 造罪是比較輕微 但是乖違佛的制戒是無差別 這種情形在律上就說了 比喻我們看到人-不想活下去了 世間沒有什麼意思了 厭惡生命 不想要活下去 你就假好心準備-繩子、刀子、農藥給他 這種情形 或者是看人家殺生 我們憐憫心不忍眾生被殺 我們就跟他說:你不要殺-不然你就一下把牠殺死 這種情形都是有過失 或者是說在僧團當中-我們對三寶的東西 不知道戒律 譬如說佛物拿給僧寶用-僧寶給佛用、互用 三寶物互用的情形 這種情形也是不知道-這個戒法違犯的過失 言語當中也沒有惡心 沒有惡心 不過在佛的制戒當中-沒有差別 這個我們下面會說到 這是善心犯罪 再來,第二種就是惡性 惡心犯罪之人有分為四種 第一種就是狀,空的相 空的相狀就是說-濁重貪瞋痴心 什麼叫做濁重呢? 惡濁深重的貪瞋痴的心 這意思就是說 盡到我們要學一個過失當中 有所謂方便時、根本時-成已時這三個時候 方便時就是說-我們在造作這件事情前面 我們的計劃 我們的內心當中-有這種心念的情況 它的情形,這叫做方便時 根本時就是說前面的 透過前面的計劃-來發動心境來造作 正在造作的時候-這叫做根本時 成已時就是說成就了 這個事情做完以後-有這三個時候 比喻說做一件殺生的事情 前面有瞋恨的心-這個心很猛烈 很怨恨對方 在做的時候,殺的時候-內心當中感覺很舒服 這個冤家債主就是要殺死 殺了很舒服-很隨順他的心意 再來,將對方殺死以後 他的內心當中念念-感覺做的很對 沒有懺悔的心 這三個時候都沒有後悔的心-這叫做濁重 很污濁,很深重的煩惱 我們舉一個殺生的例來說 殺盜、邪淫等等都一樣 這種情形內心故心而造-這種果報就叫做定業 三個時候都沒有後悔的心-所創造的業 這種業叫做定業 定業不可轉 定業不可轉意思就是說-下一輩子 這輩子滅-下一輩子絕對先得到果報 定業不可轉 不能夠轉變 下一生絕對有果報的 再來,第二種叫做不信業報 不相信善因有善報-惡有惡報 這種的心就是邪見 若這種心態,不相信有業報-就會為非作歹 這世間就亂了 害人害己 所以這種過失很重,邪見 邪見的心來造這個業-這也是很重的果報 再來,第三種不惜所受戒 不愛惜所納受的戒體 放逸的心 本來我們受了戒以後-要好好護持戒體 在我們日常當中-要依照戒法去做 使令我們的戒體能清淨-不放逸 六根都攀緣外在的六塵 貪著 貪著不捨就是造業 這種叫做放逸的心 放逸的心所做的-過失也很重 再來,第四種輕慢佛語 輕慢佛語就是說-輕視高慢佛所說的言語 就是佛叫你不能這樣做 不能這樣做就是戒法遮止 你輕視高慢認為-佛所制的很囉嗦 根本不用這樣子 這有什麼過失呢? 這種的心態-就會得到很重的果報 因為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 不誑語者 佛具足有五語 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不誑語者 所講的是真實,是真理的 佛所遮制的就是有過失 你不要做才是對的 你做了-就將來要得到苦的果報 但是你輕慢佛語 你認為佛是囉嗦的-根本不需要這樣的 這樣去做就得到很大的過失-很重的過失 就像在律上講到 伊羅缽龍王 伊羅缽龍王為什麼-他要墮到龍當中去呢? 他在過去世有一世當中-他修學聖道 修學聖道 那麼他打坐修禪定 有禪定的人經過時間長一點-出定的時候身心比較疲倦 當時有鬱羅樹 這個樹葉-風吹過來打到他的身上 他感覺到很苦 他起煩惱了 起了一個煩惱 他想:佛自然不可以隨便-弄這些草木 他就忍下來了 下一世他又修禪定-又入了禪觀 出定的時候一樣身心疲倦了 這個樹-風一吹又打到他的身上 當時他的煩惱心又上來了 上來就將這個樹葉折下來 起了一念極大瞋恨心就講說 迦葉佛在無情物上-為什麼要制戒呢? 就把它揉一揉丟在地上 就因為輕慢佛語-下一輩子就墮到龍當中去了 在釋迦佛的時候的法會當中-他又出來講他過去的業報 因為輕慢佛語 所以我們在末法當中 我們在末法時-我們對戒法要恭敬 對戒法要恭敬 戒法就是佛的法身-全身舍利 佛果地的功德-都是由戒法而生起的 成就這個聖道以後-成就佛果 而開演出來這個法語叫做戒 所以我們眾生依靠這個戒-如大海當中的船一樣 依靠這個船能超越到對岸去 我們隨隨便便這樣毀壞-來說這都不對的 這種過失很重的,害人害己 所以我們在佛法當中-我們若說我們的根機差 我們過去的惡業很重 我們在修行當中-沒有辦法一下子 說能修得很好-我們要生起慚愧心 要好好勉勵自己-同參道友當中 互相鼓勵,互相增上 往佛道一步一步向前走-這樣才對 不能說戒法已經過去了-二千多年的東西 不是 佛所說的是真理 什麼叫做經? 經有常有法的意思 常就是三世不異 過去、現在、未來都不改變-這叫做經 就是真理 就是說這個戒法-是二千多年前合用的 所以我們不合用-這種佛陀所制的戒 那當中都因果 一個因對一個果 佛是究竟能了解-這個業性的道理 所以所說的就是真理 我們若沒有做沒有這個因-就沒有這個苦果 苦的果報就沒有了 所以我們若是業很重-過去的惡業很重 身體比較薄弱 善根比較薄弱 但我們要慢慢的學習-慢慢的護持 要生起慚愧心-要恭敬尊重波羅提木叉 恭敬尊重 看人家持戒,讚歎 護持佛的家規-不要破壞,讚歎 隨喜 我們自己慢慢學-一步一步要做 因為畢竟你想要成佛的時候-功德是圓滿的 沒有說哪一條戒不持的 八萬四千種種的煩惱都要斷 八萬四千的煩惱-就有八萬四千的戒法 無量的煩惱就有無量的戒法 戒法就是遮止我們的煩惱 就是這樣子 所以我們要恭敬-要尊重佛所有的教誡 要恭敬 而且勉勵自己要有次第-一步一步學 聖人也是凡夫所成就的 你不要認為說-我業障很重,我沒辦法 不是這樣 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當中-也是曾經像我們一樣 畜生道,六道都經過了 但是就是努力精進-這樣修行,成就 我們也一樣 我們有那點心-畢竟我們能開發和佛一樣的 那種佛性能開發出來 能成就佛道 再接下來是無記性 什麼叫做無記性? 說某某人,你在想什麼? 沒有,我沒有在想什麼 叫做無記性 不思善,不思惡 那不是六祖大師所說的-不思善,不思惡 不是那種情形 是無記 非善非惡的心性 這當中有兩種 第一種不犯 妄誤,妄念、失誤的情形 這意思就是說 平時我們受戒以後-就認真學戒了 要來護持這個戒體 若遇到境界的時候 正念忘失 我們這個過失-在這種的情形 這種的情形就是由我們-內心當中的煩惱所發出來 所以在制教當中不犯 意思就是說你受戒以後 若有那種心真的要護持戒法-也很努力在學習 我們遇到境界 剎那當中是依正念所造作的-是不算犯戒 再來一方面就是犯 犯的時候,懈怠 受戒以後懈怠 也不認真要學習戒法 這種情形犯了 犯了是什麼意思呢? 犯了就憂憂患患 本來心裡頭也沒有要-涉入我們六根護持這個戒體 就隨著外在的塵境-隨著我們的習性攀緣、造作 雖然當中或者是非善非惡 非善非惡的念頭-是造作了無記的 但是在戒法當中-這個要攝受在犯裡頭 懈怠,佛制律有過失 再來一種就是昏迷 昏迷的情形 昏迷的情形就是說 我們第六意識-在昏迷的狀態而造業 在戒律當中所說 前面作方便 舉例說,人就是很賤 故意在路中間挖一個洞-又用草舖蓋起來 裡面放蛇、放毒藥、放刀子 用草舖蓋,又用土掩起來-就是要使人跌下去,害人 前面就將洞挖好了 挖好又舖好了-回去就睡覺了 想說有人跌下去死就好了 害眾生 回去就睡覺 睡覺當中有人跌下去了-過世了 這種的情形就是算犯 就是犯殺戒 就是說他前面-有這點害眾生的心 而且他也做這種方便 將這個洞挖好,草也舖蓋好 雖然他回去在睡覺當中-第六意識不起現行 這種叫做昏迷當中 但是那時有人跌下去過世了-也是要結殺罪 殺人的罪 正前方便結這個正罪的情形 所以無記性當中有兩種-不犯和犯 犯當中又分兩種 但是攝受起來都屬於犯戒 這就是說到三性 起罪必定有受到這三性 善心、惡心、無記心-而造作的 我們平時這種無記心-所造作的 雖然戒律當中不算犯 不算犯 但是在彼此當中-的因果是明明 明明是存在的 所以在戒律當中說到 有一個修頭陀行的 修頭陀行的比丘-他是修苦行的 修苦行的比丘 他在無記心當中殺生 殺生當然殺生就是小眾生 殺小眾生,無記心當中-不是有一個惡心要殺的 但是因為他的修行沒有辦法 沒有真的得到解脫 他來生的時候就墮落在豬 野豬 野豬在山當中行走 那麼過去世被牠-所殺害的眾生 他也轉世了 後來得到人身,在山上-就舖石頭 不小心石頭掉下來-就掉到山下 就將這隻野豬壓死 有這種情形 這就是說彼此當中-雖然在制戒當中是不犯 但是在彼此當中的因果-是沒有失去 誤殺 誤殺你就會受到來生-在錯誤當中有他殺的情形 但是你今生你若造這種-無記心所造的過失 你不會感召地獄的苦報 不會墮落 不會因為這個過失而墮落 因為墮落是在意業當中-你有這個煩惱 瞋的煩惱,貪的煩惱 你沒有這一種煩惱 是不至於有這種道的墮落-地獄的這種道 但是在其他道的個別的果報-彼此之間的果報 還是不失落 所以因果可怕-真的因果很可怕 就是說有人說,說因果怕人 不是 所以我們要好好 要好好在日常生活當中-要護持我們的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 要護持我們的行為 在戒律比喻-走路我們要注意地上 要注意差不多七尺的地方-要注意 這是什麼? 這是避免有眾生-我們沒有看就把牠踩死誤殺 避免這種情形 所以我們就是要好好 能學習佛的戒法 我們的惡業就漸漸能斷 漸漸能斷 斷有漏業 漏入三界六道輪迴之業-就能斷 再接下去-受報淺深並由意業為本 前面雖然-善心、惡心、無記心 受報的淺或者深重-都由我們的意業 意業當中而產生差別 第一種制輕業重-以重心破輕戒得罪重 制輕 制就是違背這個戒條最輕 比喻說我們揉死一隻螞蟻 揉死一隻螞蟻-這隻螞蟻你把牠弄死 業重 業,你業就很重 怎麼說會很重? 以重心破輕戒得罪重 什麼是重的心 無慚心,無慚愧心 認為這一隻螞蟻又沒有什麼-把牠揉死又有什麼 不怕果報 這種心會使令我們的業-造作業很重,會墮落很深 再來第二種邪見的心 認為沒有因果 認為沒有因果 這種的情形所犯的過失-也是很重,墮落很深 不信心 不信心,不信聖教 認為不是佛制這條戒 佛沒有戒說-不能殺死這隻螞蟻 不信聖教,不信果報 不相信你若犯這條戒-要得多重的果報 不相信 再來,疑惑心,懷疑聖教 這真的是佛所戒-或是後代的人所制 懷疑 懷疑聖教,懷疑果報 是決定要得到果報呢? 我看是不一定 懷疑果報 有這種的心態來造作-得罪就很重 雖然說你所來殺生-是一隻螞蟻而已 但是你的果報很重 再來另外一種-反過來,制重業輕 制重,違背制教-佛所制的教法很重 譬如說殺人 殺人 但是業報輕 為什麼業報輕? 下面所說的-以輕心破重戒得罪輕 什麼是輕心? 下面所說的 輕的心就是說反對-前面那四種的心態 我們造以後,在要做當中 有慚愧的心 有正見,知道因果不得了 相信佛制這條戒-我們犯的過失 以後的果報有多重 沒有懷疑 做了以後真的很慚愧 就發露 發露來懺悔-斷這個相似的惡念 斷這個惡念 這樣我們真正來懺悔-就能得到清淨 就能得到清淨 所以說制重業輕,制輕業重 這當中就是決定在我們意業 我們的內心是如何 是不是有慚愧心、有正見 相信聖教佛所制的-相信果報 或者是有懷疑而有差別 這是第二種-第二科當中所說的 就著善、惡、無記性-來分辨所犯罪過的輕重 再來第三科單心辨犯 單心,單獨就著這個心 就心來說就是有化教-經論當中所說的 就化教經論來說 不是就制教方面 律來說就是就這個經文 我們看正文 事鈔云:單心三時辨犯輕重-如善生經,且約殺戒 輕重八句,位分四別 這意思就是說單心-單獨就著我們這念心三時 三時就是-方便時、根本時、成已時 這三個時候 來分辨所犯罪過的輕重 下面有舉《善生經》 《善生經》-就是《優婆塞戒經》 《優婆塞戒經》當中所說 暫且就著殺戒 後面列出這八句-輕重有八句 它的位置有分成四種的差別 就是說所得的業報-有四種不同 初有一句三時俱重 最初有一句三個時候都重心 方便時重-根本時重,生已時重 什麼叫做方便時重? 我們舉殺戒來說 在前面的時候我們就計劃-計謀要如何來對付 我們所生起的心-是很猛烈的瞋恨心 要加害對方 這叫做方便時重 很猛烈的殺心 再來,根本時重 根本時,正當我們要-殺害對方的當下 內心當中生起歡喜心 就是說這種的行為 殺對方,殺害對方的行為-很隨順我們的心意 內心當中覺的很歡喜心-暢快心懷 這種叫做重心 再來第三、生已時重 就是說你將對方殺害以後 你又念念隨喜-你前面所造作的行為 沒有後悔的心 這種叫做定業 縱然你以後有人教導你說-你這種的過失很重 將來會墮落 你那時才反悔 才反悔要懺悔 業一樣要得到果報 你懺悔無法將它消滅掉 但是若是真的有慚愧的心 慚愧的心 三寶面前我們來修懺法 太來取相懺、無心懺 修這懺悔之法-真的改惡行善 能將這個重的果報-轉成輕的果報 但是一定要得到果報 所以說重懺不亡一種道理 但是一切業-還是由你的心所造作的 要轉業還是由你的心 你的心猛烈的時候-業還是能夠轉變 能夠重報轉變 像阿闍世王 阿闍世王他殺害他的父王-頻婆娑羅王 後來由於耆婆的教導-他產生了慚愧心 到佛的地方去-在佛的面前懺悔 真誠的懺悔了 本來殺父殺母這是逆罪 逆罪不是佛所制定的 逆罪是世間的道理 第一、一劫當中要受報-一劫的時間要受報 他的果報是定-所墮落是阿鼻地獄 也是決定的 時間定、處所也決定 他由於在佛的面前懺悔之後 轉入黑繩地獄,七天壽盡了 但是這個定業是不可轉的 不可轉就是說-你決定要受報 由你的心強盛的時候-也可以扭轉,折損那個業力 我們每一種過失都一樣-你造善造惡都一樣 你的心轉變的時候-業就跟著轉變 極重的罪你若有懺悔心-很猛烈的懺悔心 也能折損這個業力 如同高速公路開車 開到一百 你突然煞車-車子無法停下來 但是它速度會減慢下來 或者再向前衝-衝一段距離才會停下來 你若再踩一點-它就速度差一點而已 意思都一樣 我們的心也一樣-業力也一樣 業力是我們的心創造的 所以我們懺悔-罪從心起將心懺 罪從我們的心所生起的 你要懺悔就是要懺我們的心-那個惡念,惡心要轉 惡心要轉 將惡心轉為善心 處處我們接觸的境界-都是幫助人,都要利益人的 這樣你的業就跟著我們轉了 再來,我們再看第二 第二有三句,第二位有三句 二重一輕 有二時重一時輕 初去方便重、根本重-成已輕 這道理就根據前面所說的 重的行為,以殺戒來說 就是說前面很猛烈的殺心 根本的時候-正在造作的時候 覺得內心當中很舒服-暢悅心懷 但是造了以後-認為自己不應該這樣 有這個後悔的心 有後悔的心 所以叫做成已輕 做了以後輕-就是生起後悔的心 再來中句-方便輕、根本重、成已重 方便輕 輕就是說-他也沒有特別的害心 沒有非常強盛的害心 但是正在造作的時候-內心當中又有這種念頭 產生一種-這個本來就應該殺的 殺了很歡喜 做了出來-念念隨喜前面的行為 這一種情形 後一句-方便重、根本輕、成已重 根本輕 根本輕就是說 雖然前面有猛烈的殺心 前面有很猛烈的殺心 但是正在做的時候-內心當中覺得過意不去 感覺到我這樣做-好像也不是正確的 很過意不去 內心當中過意不去-這種情形 但是造作以後又覺得-也應該殺的 念念隨喜前面所造作的-這種的情形 所以成已重 再來,第三位有三句 一時重二時輕的情形 初句方便重-根本重、成已輕 這意思我們就按照-前面所解釋的 前面輕-正做的時候怎麼會重呢? 或者是和對方有口角-會生起這個瞋恨心 心態又轉變了 中句方便重-根本輕、成已輕 正在造作的時候-內心當中有一種感覺 不是很對的 自己所造作的行為-不一定是對的 成已的時候也產生一種後悔 後悔 後一句方便輕-根本輕、成已重 方便輕就是說-沒有很猛烈的殺心 也沒有特別猛烈的殺心 正在做的時候也沒有感覺到-隨順他那一種殺的心態 但是做了之後認為-這我也應該殺的 念念隨喜前面的行為了 這種情形 第四位有一句,三時俱輕-都是輕的情形 前面也沒有很猛烈的殺心-中間是念念懺悔 做了以後是感覺-實在大大的不對 很後悔的情形 但是也沒有辦法 這種情形是什麼呢? 這種情形就好像《善生經》-《優婆塞戒經》 或者是《十誦論》 《十誦論》當中所說的 啼哭殺父母 哭哭啼啼的殺害他的父母 為什麼呢? 因為自己的父母-有長期的病痛 好也好不了-長時間都躺在病床上 這個孝子看父母這樣受苦-於心不忍,就將他們害死 這種情形 想說這樣能幫助他-趕快了這個苦 不要長期間這樣拖磨 但是這種情形 輕輕輕,三種都輕 輕就是說他的業報比較輕 但是在制教當中-他也是犯了重戒 犯了殺人,殺人的戒法 殺人戒,也是重罪 在制教當中也是重戒 但是業報比較輕 因為他不是那種惡性 不是那種惡性 這種情形我們就要來解釋 解釋什麼呢? 在我們社會當中 我們公認某一件事情-我們大家公認 這件對就可以做 但是事實這件對不對呢 不一定是對 怎麼說呢? 因為凡夫所造作的事情-都是隨順我們的心 隨順我們的心 舉例說,醫院當中的安樂死 植物人 植物人被安樂死 把他做安樂死了 或者有那一種長期的病 由家人的切結書當中-我們做安樂死了 這個在我們世間-這一方面來講 大家公認沒有過失就可以了 我們幫助他了脫長期的病痛 但是在因果當中來說-是犯過失 按照佛的戒律來說-你若沒有受戒 你這樣做你也犯戒-犯重戒,犯殺生戒 並不是說這樣=-大家公認無罪就無罪 不是這樣 若這樣人家就會說 師父,你這樣也很不慈悲 長期的病痛病苦 針打下去就安樂死了-就過世了 也解決他的痛苦了-這樣不是很好嗎? 為什麼不能這樣做-又讓他這樣拖磨呢? 實際上來說 我們若學佛我們要了解因果 為什麼他會拖? 因為他有業 他會拖就是他有很重的業 他要拖到那個業消完-他才能往生 所以我們若誦《地藏經》-我們就知道 長期的病沒辦法-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死不去也活不了-要怎麼辦? 誦經,你給他誦《地藏經》 消業迴向冤親債主-業消他就自然過往了 就是要這樣 我們做佛的弟子-就是要有正見 我跟你們說,你這樣做下去-是現前好像他無業 但是他的業還沒有消完-他來生還要還那個業 就是這樣 他的業還沒有受盡 他是靠外在的力量-將他的業到這個地方了脫了 而實際上他的業還沒有了 他下一輩子的業-還要繼續償報的 我們要是了解因果道理 你學佛了,你不應該這樣做 不應該這樣做 你應該要給他做功德 做功德,放生、布施-或者是替他誦經 迴向他的冤親債主 消他的業-他就往生了,就過往了 這個業才是消-那才是真的消了 所以我們若是孝順-我們應該要用這個佛法 用這個佛法來幫我們的長輩-乃至我們的親人 乃至我們的同參道友-乃至我們無緣的人 我們也要用慈悲心教導他 你要好好誦經 誦經迴向他的冤親債主 迴向往生我們過往生的人 這種情形學人也遇過很多次 實際上 所以世間所說這條戒是對 不一定是對 比喻說墮胎 墮胎說合法化 對不對? 墮胎,假使這個胎兒成形-這個就有過失了 犯了殺戒 你若沒有受戒這當中-這個嬰靈就會纏著你 我們想墮胎 孩子被切的一塊一塊拿出來 你想他會甘願嗎? 他會甘心嗎? 不甘心的 那怎麼辦? 所以有一些業 冤業病他就纏著你 他非得要你受苦受難 我們之前沒有學佛那就罷了 學佛的話 你知道以前做錯了-就是要多多的用功修行 跟他做迴向,超度他-這樣才可以 也不要造作這種不好的業 世間所公認的-是正確是可以的 在因果上來講-不一定是正確的 我們就是要用智慧來抉擇 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