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題:南山律在家備覽述要 第四集 主講:天因法師 在家備覽述要 和尚尼慈悲 諸位尼師大姊-諸位在家菩薩大家晚安 請打開講義第三十四頁 第三十四頁就是-上回說到持犯篇 持犯篇當中分成三科 最初是敘緣發起 敘緣發起當中最主要-就是來說明 戒法當中有所謂-戒法、戒體、戒行、戒相 這四種道理簡略的說明 然而這戒法、戒體-依在戒行的表現 就是完全納受戒相 所以接下來下面就是要介紹-來說明戒相方面 在戒相方面就說到持犯 持犯當中分成總義和別相 所以接下來這堂課-就是要說明 持犯的總義和別相 首先來說明持犯的總義 總義的意思就是說-在佛的戒法當中有它的主體 這個主體是通於所有的戒條 所以叫做總義 通的意思-就是通於一切的戒條 為什麼我們必須要持戒呢? 我們若不需要守戒律-來修學佛法 是不是也是可以呢? 持戒就是要斷有漏業 有漏的業 以前所說就是說因果 一個因對一個果報 所以我們若做-殺生、偷盜等等 那種苦的因,惡因-將來一定會感召苦的果報 我們若能持戒 就斷殺盜淫妄-等等的這種煩惱 沒有殺盜淫妄-等等諸多的惡業 將來就沒有殺生等等-所感召的這種苦果 因為我們有造作-殺生等等的惡業 有這個業,我們就有漏 漏什麼呢? 就是煩惱 煩惱漏入三界六道輪迴 所以持戒就是斷有漏業 斷有漏業 而且我們的煩惱當中-有分粗和細的差別 粗的煩惱就是必須要持戒 由這個條戒來遮止 比喻說,我們若沒有受戒法-受持戒法 我們的心就自由自在了 什麼叫做自由自在呢? 就是隨順我們過去那種習氣-想要做什麼就做什麼 內心當中就沒有一個拘束 沒有一個拘束,沒有什麼? 沒有正法的拘束 就隨著我們的習氣-隨便的造作 隨便的造作,有這種的業 這個惡業,你要修行當中-你的內心就不寂靜 你要修行的當中-就有這種惡業的障礙 你的內心不能寂靜 內心不能寂靜的時候-你要研究教理,聽經聞法 無法深入這個義理 我們的內心當中-沒有戒法的約束 就像一匹野馬一樣-到處衝,到處跑 攀緣外在的境界 所以我們的心不會寂靜 不會寂靜你修行當中-得不到什麼利益 怎麼說? 所有的功德就是由我們的心-寂靜的心所產生 一切的功德-由於我們的內心當中寂靜 由寂靜的心-才能夠看到這個煩惱所在 去斷那個微細的煩惱 所以我們修學佛法第一種 第一種就是要持戒-降伏這個粗的煩惱 如同馬-野馬頭要綁一條繩子 我們看影片 抓馬的人在抓野馬要有方法 騎馬 騎馬和牠平行的時候-用一條繩子把牠套起來 套起來讓牠到處衝-衝到無力牠就乖乖的 就拖著走了 一樣 調伏我們的心-起先就是要用戒法來約束 以前那種不好的習慣-就是用戒法把它斷掉 就斷掉了 所有的煩惱降伏以後 我們在研究教理,聽經聞法-才能深入當中的義理 要受這個義理在內心當中-看到這個煩惱 意思一樣 所以第一種要持戒 不論出家、在家都一樣 只要你的內心當中-所希求、所希望 所祈求的是解脫的功德 你的基礎就是要建立-戒法的功德 沒有戒法,一切修行不用說 都不用說 無法修持 在《阿含經》當中所說 像一個人看到這個房子-一樓蓋得很莊嚴 二樓更莊嚴,三樓更殊勝 回去打妄想想說 二樓和三樓最殊勝莊嚴-一樓就不用蓋了 一樓不用蓋-直接蓋二樓和三樓就好了 他就很辛苦找建築師來 他跟他說:我想要蓋房子-空中樓閣 空中樓閣,一樓不用蓋-你直接蓋二樓 設計師說:-這輩子我沒有蓋過這種房子 沒有蓋一樓-可以蓋二樓、三樓 不可能 這是不可能蓋得起來的 意思就是說 我們修行當中 你若生一個妄想說-我要持戒能得到禪定 開發無漏智慧的聖道-是不可能的 所以世尊在《阿含經》當中 就舉這個例來說明-戒定慧如同三層樓 一樓是二樓的基礎-二樓是三樓的基礎 你若沒有一樓-二樓、三樓不用想要蓋起來 修行當中-戒法就是禪定的基礎 有禪定才能開發無漏的智慧 若想不要持戒能得到禪定-開發無漏的智慧 是無有是處 沒有這種道理 所以我們做一個佛弟子-在佛門當中在家、出家 第一種就是要受三歸五戒 這叫做佛的弟子 我們能執持,守住這個戒法-才能在佛門當中 所以說戒法我們必須要來修-也必須要來學,必須要來持 尤其持淨戒,我們來學習-其他的法門才能成就 持戒才能成就,參禪能成就-甚至… 所以這樣我們佛弟子-不論在家、出家 都要很重視 對戒法不能隨便 接下來我們就來講解-戒法當中的開遮持犯的道理 了解這個道理學習 了解以後我們才能-運用在日常生活當中 這就是叫做持戒 真正持戒 我們看這個簡表 持犯總義當中分為四章 第一種就是持犯的名字 第二種辨犯優劣 第三種境想分別 第四種別簡性重 我們看三十五頁 資持云:以總收別 由別顯總前後相照-持犯方明 這意思是說-以總義來收攝別相 由別相來顯明總義 所以說總義和別相-前後互相的照應 來顯發這持犯的道理-才能明了,才能清楚 也就是說總義-就是通於一切戒法 它的根本所在 這當中就是來說明境 我們去造這個業-所對的境界 境界當中有差別-罪業有差別 再來,心,我們的內心 雖然這個境界很重的境界 但是我們內心當中是惡念 或是惡念 雖然惡念當中-有分比較重的煩惱 或是比較輕的煩惱 過失所得到的果報-就有輕有重的差別 這是總義當中所說的 別相就是針對 比喻說殺盜淫妄 殺生 殺生當中的差別相 由這個差別相當中-而且配合我們內心來判斷 這個過失,他的過失很重 所以我們看第一科-丙一、持犯名字 什麼叫做持?什麼叫做犯? 我們看這個文 資持云:名即是字-連綿為語,無勞強分 持犯兩名-並望受體違順為名 尋文可見 這意思就是說名就是字 名字,名就是字 連綿為語就是連起來 連起來說叫做名字 所以說不用勞苦-勉強分別解釋 二字不用分別解釋 持犯這兩種名稱-都是對這個受體 我們所納受這個戒體的違背-或者是隨順來修行故 隨順戒體叫做持 若違背乖違這個戒體-叫做犯,犯的意思 我們下面尋著這個文-我們可以清楚看到這個道理 雖然說持犯 但是持當中-有所謂止持和作持 犯當中也有作犯和止犯 各別來說兩種的情形 什麼叫做止持? 止持就是-方便正念,禁防身口 記云必通三業 不造諸惡,護本所受-止而無違,戒體光潔 順本所受 這什麼意思呢? 方便正念 我們運用很多善巧方便 方便就是方法 很多善巧方便 很多方便為法-來端正我們的念頭 禁止來防範身口二業 止就是資持記當中所說的 所通達必定通於三業-身口意三業 防止、禁止通達身口-身口意三業 不造諸惡 不造作一切的惡業 所有殺盜淫妄種種的惡業-都不要做 來護持本來所得到的受 受就是指這個戒體叫做受 隨叫做戒相,受就是戒體 這裡叫做止的意思 止 能止惡而無違背戒法-因此這戒體能光明潔白 隨順我們本來所修戒的時候-所得到這個受體的戒法 這個戒體 這叫做持 所以合起來叫做止持 止持當中以止惡為宗旨 你能遮止這個過失-不造作惡法 叫做止持 以離惡為主的 作持,修習戒行-策勤三業,有善起護 作而無違戒體光潔-順本所受 修習這個清淨的戒行 策就是策勵-精勤我們身口意三業 就是我們精進我們的三業 策就是策勵 策勵精勤我們身口意三業 有善起護 只要若是善法-不論是大善或是小的善法 我們都能好好-生起菩提心來造作 所作的無違背戒法-所以戒體光明潔白 隨順我們本來所受-所得到的戒體 所以叫做持,作持 作持當中是依作善為宗旨 前面止持是止惡-以離惡為宗旨 作持是謂作善 我們造作這個善法-所以叫做持 犯當中也有兩種-作犯和止犯 作犯就是說三毒我倒-鼓動身口疏作三業 造境違理,作而有違-污本所受 三毒就是貪瞋痴三毒-我見的顛倒 我見的顛倒 有這個煩惱-因此就是鼓動身口 發動我們的身口二業 疏就是戒律疏當中作三業 作三業就是說-發動我們身口意三業 造境違理 造境就是對這個境界-來造作惡法 所造作的就是乖違道理 乖違道理就是-乖違佛所制的教法 這叫做作 所造的惡法而有乖違戒法 乖違這個戒法 染污本來所受的戒體 所以叫做犯 合起來叫做作犯 作犯當中是以作惡-而以這個做為宗旨 以作惡-造作惡法以做為宗旨 這是作犯 他對這個境界來造作惡法-所以叫做作犯 再接下去什麼叫做止犯? 痴心、怠慢,不修勝業-行違本受,止而有違 反彼受願 痴心是說愚痴的心 滿滿內心當中都是愚痴的心-而且又懈怠我慢 不要好好來修學-這個殊勝之業 什麼是殊勝之業? 就是戒定慧 這種行為有乖違-我們本來所受的戒體 止就是指不修勝業-而有乖違我們的戒法 反而反彼受願 違反,彼就是我們受戒的人-最初在三寶當中 三寶前所發的願 受戒的時候所發的願 什麼願呢? 我們受戒的時候 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度一切眾生 就是違背第二個願-修一切善,願修一切善 所以止犯 止犯是指不修善 指不修善法而做為宗旨 就是你前世不修善法-這也是我們犯戒 也是犯戒 這四種 四種當中是就我們的心-我們內心當中的作用 一切戒法都有止持、作持-作犯、止犯這四種 以我們內心當中的作用 凡是我們持一條戒-一定生起護持的心 對我們能離開惡法-這叫做止持 對我們生出護持心 護持心這方面來說-這就是作持 或是乖違佛的制戒-對境來作惡法 這叫做作犯 當中我們沒有-好好思惟來對治 這就是叫做止犯 叫做止犯 所以說這四種-就是我們內心當中的作用 每一條戒當中-都有這四種道理 但是我們在家居士-當中的戒法 按照佛所制 就是就我們內心的作用 先就佛所制來說-只有止持和作犯兩種 兩種而已 接下來我們看-丙二、辨犯優劣 來分辨所犯的過失 優就是重,劣就是輕的意思 這當中是就心來說 但是就境界來說 境界來說-比喻說不殺生來說 我們所殺的境界-人、鬼神、畜生 人的境界當然是比較重 人的境界當中又分別-你所殺是凡夫或是聖人 聖人更重 我們殺的人當中也有差別 也有差別 所以這就是說-一層一層的簡別 他的過失-他的果報輕重不同 在這裡我們暫時就心 心這方面來說 辨犯優劣當中分為四節 第一、明起業之緣-第二、約三性辨犯 第三、單心辨犯-第四、有心無心辨犯 第一種就是說明起業之源 隨依罪業的根源 它的根源在哪裡呢? 我們來看這個文 事鈔云:起業要託三毒而生-然毒之所起,我心為本 此義廣張,行人須識 這個意思就是說 生起罪業一定要假託、依託-這三毒而生起 罪業要依靠因緣 最初就是我們內心當中-貪瞋痴的煩惱 然毒之所起,我心為本 三毒貪瞋痴煩惱-它所依的升起就是我心為本 我 我們凡夫都執著一個我 有我的心就有煩惱、我執 這個我當中-能分成人我和法我 人我跟法我 但是貪瞋痴煩惱是人我-就是人我 什麼是我呢? 我們凡夫所執著的我就是說 在我們這個生命當中-色受想行識五蘊當中 執著有一個真實的我 我們常常說-我們都執著這個身體 這個肉身,這就是我 這就是我 我能做什麼? 我很會開車,我很會誦經-都一個我,有一個我 《大智度論》當中所說 凡夫所執著的我-這個我是什麼道理呢? 我有真實性-有獨立性、有不變的性 這三方面的道理 真實性、獨立性、不變性 何況一個人常依主宰 這個我 我能夠做主宰 我要做什麼-我歡喜做什麼就做什麼 很多我能做主宰的 其實五蘊當中假合的我 是不淨,是苦-是無常,是無我 沒有一個真實的 色受想行識-既然是五種合在一起 合在一起的東西 這個東西就是剎那當中-在變化 既然是色受想行識所假合的 是因緣假合-當中沒有一個真實的 一種不對的時候-裡面就散開了 散開了 所以我們凡夫-因為執著有一個我 有一個我,所以有煩惱 你侵犯到我 這是我什麼東西-我的麥克風、我的茶杯 我的手帕 這就是我,有我所 有我就有我所 人家若侵犯你的時候-你煩惱即起 因為你有執著 你有一個我的執著 所以我們就有煩惱-貪瞋痴的煩惱所產生 所以這種義理-下面有廣泛來彰顯開演 我們修行的人必須要認識 認識以後-我們才能修習佛法來對治 所以我們修行-修淨身口意三業當中 不要有貪瞋痴的煩惱-沒有其他的 只有這三種而已 我們就要費很大-一生的精力你還不能達到 世尊三大阿僧祇劫-才成就佛道 所以說這個過失是很大 煩惱要斷是不簡單 但是我們前面要了解 他所生起來,所面對 你要了解 所升起的在在哪裡-你才有斷除的方法 有斷除的地方 才知道怎麼斷除 再接下去,資持記又解釋說 前示業本-業無自性,必假緣生 緣雖眾多,不出心境-由境發毒構造成業 境是外緣,毒從內發-故明起業惟推三毒 毒從我生,我即妄計-即斯妄計是業之本 故名妄業 經云:-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 諦求妄本畢竟無依 但是一心隨緣不覺-以不覺故硜然計我 由我起毒,因毒生業-業成感果,果全是苦 苦即生死,流浪出沒-造受更資 如是億劫莫知所止 從本至末,就果推因-少識妄源,粗知苦本 諸賢覽此,豈不自思 悲夫 這段… 宋朝的靈芝律師解釋說 說前示業本 前面來指示-我們造業的根本就是這個我 業無自性,必假緣生 業本來就無自性 業本來無自性 業若有自性-這樣就無法消業了 本來業就是無自性,虛妄的 但是虛妄當中-是我們的執著產生這個苦惱 業本來無自性 在普賢菩薩行願品當中所說 說我們所造惡業若有體相-盡虛空都無法納受 因為業無形無相 無形無相 業無自性 下面就說明為什麼無自性? 它必定假藉因緣而生 因緣生就是無自性 因緣生的東西本來就無自性 因緣轉變就消滅了 若有自性我們怎麼修-你都無法斷除 所以說是緣生 因緣生,因緣滅 因緣一散的時候-散的時候就滅了 因緣是什麼? 緣雖眾多 因緣雖然很多-但是不超出心和境界 能和所-有能攀緣心所攀緣的境界 能和所合在一起的時候-就是放在這個業 有這個業產生 由境發毒構造成業 由境 由貪著這個外在的境界-發起內心當中的貪瞋痴三毒 因此就發動-我們的身口去造作 成就這個業,這個罪業 再來,進一步 境界是外緣 境界是外緣-外緣怎麼還有好壞呢? 沒有好壞 你說這個茶杯比較好-或是這盆花比較好呢? 沒有 茶杯本體來說-它就是這個形狀 它就是這種作用 它沒有什麼好壞 這盆花也一樣 它的形狀,它的作用-沒有什麼好,沒有什麼壞 沒有好壞 好壞是出於我們的心 兩盆花放在一起-我們就會起了比較 這盆比較莊嚴-那盆比較不莊嚴 莊嚴不莊嚴-都是你內心當中的分別 在花的本體當中沒有好和壞 本來就沒有 所以古德所說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就是這種情形 本來就沒事-我們內心當中虛妄的分別 這種道理-就是我們修行的所在 在這裡我們就引-《占察善惡業報經》 一段文來說明 《占察善惡業報經》-當中所說 修學佛法當中兩種的觀門 兩種的觀門 哪兩種呢? 真如實觀和唯心識觀 唯心識觀當中-所說的是什麼? 就是唯心,唯我們的心識 一切外緣境-都是我們內心當中的分別 我們內心所現 經文這樣說 學唯心識觀者-所謂於一切時一切處 隨身口意有所作業-悉當觀察知唯是心 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當察知 勿令使心無記攀緣不自覺知 這意思就是說 所謂於一切時一切處 無論在時間或是地方 隨著我們身口意三業-有所造作的時候 你必須應當要觀察 要了知一切的境界-都是我們心所攝 乃至一切境界-我們的心住念的時候 你都要了察 來覺察、來了知 不要讓我們的心-漏入這個無記 無記,傻傻的不想什麼 或是攀緣 受這個業種種-分別,虛妄分別 而自己沒有確確了知的情形 在念念之間都要觀察 隨我們的心所攀緣所思念 應當要使我們這念心-隨著念頭 使我們的心能滋潤 了知都是我們自己內心當中-生起這分別的念頭 不是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別 不是 比喻說這個花 剛才所說 這個粉紅色比較漂亮-這個白色比較漂亮 漂亮和不漂亮-都是我們內心當中的分別 因為花的本體當中-並沒有什麼差別 它就是紅的,它就是白的 它不好不壞 所以經文所說-接下去就說了 所謂內心自生長短好惡-是非得失衰利 有無等等的見解 無量諸多想念 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於分別 沒有,都沒有的 都是我們內心當中-虛妄的分別 所以當知一切境界-自無分別想的緣故 那麼它的自體本自-非長非短非好非惡 乃至非有非無離一切相 離開一切的因緣 因緣相狀都沒有 我們所說的那種的言語 在它的本體當中-沒有這種情形 我們說花是圓的 圓的是我們的分別 它本體,那樣就是那樣 都是我們加上這個名言 有分別加上名言來詮釋它 所以如是觀察一切法-唯心想生 一切的法-唯著我們的心想所產生的 若使離心則無一法一想-而能自見有差別也 假如若是使令離開我們的心 我們現前這念心的分別呢 就沒有一個法,一個相-一個相狀 你只能自己看到說-真的有差別 都是我們自己的分別 所以常常應該-如是守住我們這個心 知唯妄念無實境界 了知唯獨是我們虛妄的念頭 虛妄分別,沒有真實的境界 沒有 沒有了 所以這裡我們凡夫-就是不了解這個道理 我們攀緣外在的境界-就是有為的 分別煩惱就升起了 好的我們就貪 不好的,我們就想辦法厭離 貪瞋痴的煩惱又產生了 所以說境界是外緣 三毒是由我們-內心當中所發起 所以要說明這個起業-生起罪業 唯獨要推究這三毒 貪瞋痴三毒的煩惱 毒從我生,我即妄計-即斯妄計是業之本 故名妄業 虛妄的業 說三毒-又從我們的內心這個我 這個我執所產生的 有這個我 你執著有一個我-就有貪瞋痴的煩惱 向內來推究 三毒是從我執-有我的身所產生 這個我是虛妄的執著 本來色受想行識就是五蘊-沒有一個我 這就沒有了 受到虛妄的執著-就是我們造業的根本 我們的虛妄-在色受想行識當中 虛妄執著有一個我 所以產生很多煩惱 造業 迷惑就造業,造業就受苦 所以這種虛妄的執著-我見顛倒是我們造業的根本 所以這個業叫做妄業 我就好比由我和境界當中-所創造出來的業 哪有真實的呢? 本來就是虛妄的 業本來就是無自性-本來就是虛妄的 下面引經當中說 所以在經典當中所說-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 一切業障 什麼叫做業障? 你造惡業 這個業,惡業的障礙-這叫做業障 這個惡業的障礙如大海當中 如大海一樣 深廣無一個外,無一個邊 深廣無涯 沒有一個涯盡 業障海由哪裡生出來呢? 皆從妄想生 都是從無明、妄想所產生 諦求妄本畢竟無依 諦就是我們仔細 我們仔細來推求-虛妄妄想的根本 畢竟無所依止的 我們迷了真,就升起了妄想 你要覺悟,妄就沒有了 妄想沒有一個觸角處,沒有 因為你迷於真理-所以產生了妄想 產生了無明 你要了解真理-無明就沒有了 但是一心隨緣不覺-以不覺故硜然計我 只是我們這一念心隨緣 我們這一念心是無以向硜的 但是它有隨緣的作用 它能夠隨順十法界的緣-而現起十法界的差別相 我們的真如本性是不變 不變當中隨緣 隨著我們 我們造作三惡道的緣-就生起三惡道的法界 造作四聖道的緣-我們就是產生四聖道 四聖道的法界 它會隨緣 我們造什麼業就現什麼境界 但是隨緣當中-不覺真如,不修自性 就產生無明 不覺就是無明 因為不覺的緣故-有無明的緣故當中 硜然,硜然誤執 而誤執了當中執著有一個我 有一個我 有我,有我就有我所 有我所那就是要起煩惱了-開始要造業了 由我起毒,因毒生業-業成感果,果全是苦 這就是說到-起惑、造業、受苦的情形 由於有這個我執-而生起了三毒 有三毒-所以會造作很多的惡業 有這個惡業就成就-將來感召這個果報 有果報 這個果報完全都是苦 惡業就召感苦的苦報 苦是什麼苦呢? 生死 最苦就是生死大海-六道輪迴 流浪出沒 在六道當中流浪 流浪,開始流浪 本來是在光明的境界-就淪落做眾生,六道的凡夫 在六道當中流浪,出沒 出,做好十善業 守戒法能得到人身-乃至阿修羅、天道 出就是三善道-沒就是三惡道 你又起煩惱-貪瞋痴叫做惡業 就又墮落了 造受更資-如是億劫莫知所止 造業、受苦更加的資助 惑業苦 苦當中又起煩惱-又造業,又受苦 就是這樣子 如是億劫 這個時間無法計算-用劫來算 很長很長的時間-在六道當中輪迴 莫知所止 不知道何時能停下來 不知道 從本至末,就果推因-少識妄源,初知苦本 從本,一念不覺-乃至到最後末 就流浪生死了 就著苦果來推究它的起因 我們稍少可以認識-妄業的根源就是有果 粗略的了知苦果的根本 所以古德所說-有我罪則生,亡功無無比 有我,這個罪業就生出來了 我們若忘記這個我-所得到的功德是無量無邊 所以諸賢覽此-豈不自思,悲夫 這意思就是說 諸賢就是稱呼-我們聽聞佛法的人 說諸位賢者-我們看到這段的話 難道不會自己-好好來思惟、反省嗎? 悲夫 感嘆,感嘆 這當中,我們大約-大約來說一下 本來這個我就是因緣假合的 緣生法當中,自性就是空 自性就是空的 確實無一個我可得 所以《維摩詰經》當中所說 色受想行識,色如聚沫 色就是我們的身體,色法 色如聚沫 什麼聚沫呢? 我們在洗衣服的時候-洗衣粉倒一點用手攪一攪 有聚沫起來 我們的身體就是這樣 聚沫 聚沫什麼? 我們的身體就是細胞 一個細胞-一個細胞這樣成就 產生一個身體 你若去看是細胞 像聚沫 一個泡一個泡聚在一起-叫做大聚沫 我們的身體像聚沫一樣 聚沫是表示什麼呢? 不真實 你放久了就變成水了 聚沫不見了-沒有一個真實的 色如聚沫,受如水泡 我們對外在的感觸 這個受,這個感觸,受-是熱是冷 這個感觸就像水泡 我們下雨天的時候-屋簷水滴下來 雨水滴下來地上的時候-產生一個水泡,馬上消失了 我們的感觸就是這樣 當下而已 剎那就不見了 熱就會過去 你感觸那個熱就表示無常 剎那而已 受如水泡,想如陽燄 想,我們頭腦很會想-第六意識也很會想 攀緣,想東想西 早上吃什麼,中午吃什麼-晚上又要吃什麼 想很多 想,想如陽燄 什麼陽燄呢? 大太陽,陽光曬到柏油路-就有水蒸氣 我們看到好像是水 好像是水 但是你向前走沒有 柏油路而已哪有水 但是我們走到這裡-水又在前面了 想如陽燄 像那個水蒸氣一樣 看好像有-但是你走去的時候沒有 不真實的,虛妄的 想如陽燄,行如芭蕉 行如芭蕉 行,行是什麼呢? 行如芭蕉,行是什麼呢? 就是我們的念頭 我們的念頭-一念一念這樣過 這叫行識 念頭生滅 念頭又過去了 這個行蘊 行蘊就如同芭蕉 什麼意思呢? 芭蕉 我們若有砍過芭蕉就知道 芭蕉你把它砍起來-你把它剝開 它就是一個皮 皮一層一層包起來 一層這麼粗的皮 但是你把它剝開-一層一層的皮 當中沒有一個心 沒有那個心,找不到這個心 它沒有真實性的,沒有實性 行是什麼? 就是我們的念頭 我們的念頭的造作 我們這樣想 我們從小到大 十歲,國小的時候-我們讀書 讀國中、高中、大學 這是我們從小到成年-乃至到老了 這當中生命的流轉… 這個念頭從小到老當中-你得到了什麼呢? 有什麼一個真實的留下來? 沒有 你想不出所以然 你的生命就這樣過去了-但是當中你得到什麼呢? 我想你找不到一個什麼 它沒有一個真實的 所以生命的流失就是這樣的 行如芭蕉,沒有一個真實的 識如幻化,識 行蘊來配第七識 造作牽流 識就是識,色受想行識 依大乘來講這個識-就是配第八識 識如幻化 第八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