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題:南山律在家備覽述要 第二集 主講:天因法師 南山律在家備覽述要 法師慈悲 教務長、訓導長-以及諸位法師 各位在家菩薩大家晚安 請翻開本子第二十七頁 本子第二十七頁 昨天我們說到-這個戒體當中的第五 第五科就是始終戒要 說明我們從凡夫-到無上菩提這中間戒法 這受戒戒法的要義 在佛法當中所講的 諸法的體性畢竟是空的 那麼法法如是 法法如是 但是在緣起的相狀-各有差別 不是一個因對著一個果 所以修學佛法當中-是以悟入空性為目的 然而當中就是從緣起的觀察 我們受戒也是一樣的 受持戒法-也是從緣起上的觀察 一個因對著一個果 我們最初的發心-就是正對最後的果報 那麼在這當中 就是假藉我們平常的-正知正念而來護持 使令我們的心不向外攀緣-能安定下來 進而能夠引伸禪定-而開發無漏的智慧 但求煩惱,了脫生死-成就佛道 那麼緊接著底下這一科-丁六是結示所歸 那麼結示所歸就是-結束來指示 我們現在依-這個戒法的《四分律》 所受的戒體它終極的目的-它的歸宿在哪個地方 換句話講-我們現在所學的,所持的 所受持的是這個《四分律》-聲聞的律法 然而它終究-要歸到哪個地方呢? 我們看著這個文 業疏云:-今識前緣,終歸大乘 故須域心於處矣 故經云:十方佛土唯有一乘-除佛方便假名字說 既知此意-當護如命如浮囊也 故文云:-我為弟子結戒已,寧死不犯 又如涅槃中羅剎之喻 這一段的意思,業疏 道宣律祖-在羯磨疏當中就這麼說了 說今識前緣-說現在我們認識前面 前緣也就是說-前面所講的一切 無量無邊塵沙的境界-所制立無邊的這一些戒法 這一些戒法-從哪個地方來呢? 就是由於我們這一念心-顛倒了,迷惑於這一些外物 認為這個境界是真實有的 是離開我們心之外-而有一切的萬法 而實際上-離開我們這一念心之外 無有少法可得的 都是我們的心所現 心所現的 所以一迷之後就造業了-受無量生死的輪轉 那麼現在我們了知-一切是唯識 唯這個字就是-遮止境界是真實有 識就是揀別心不是空的 所以說這一些境界-就是我們的心識所變現的 沒有外在的境界可講的 境界就是我們的心 所以說現在認識-前面的這個境界 就是我們的心 實際上就是我們的心-所變現的 唯心所受持,當下也就是心 所以古德講 說:庭前翠竹無非般若-窗前黃花皆是真如 都是我們真如的表顯-都是真如所攝持的 所以這樣說來-戒體的這個意義 同樣的道理-終究還是歸於大乘 阿賴耶識善種子 所以故須域心於處矣 所以縱然我們以聲聞律-以《四分律》來受持戒法 但是我們必須要域心 要限制我們這一念心-在一個處所 哪個處所呢? 一佛乘 故經云:十方佛土唯有一乘-除佛方便假名字說 《法華經》當中所講的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 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說佛智慧故 這個全文是這樣的 十方佛土當中,唯有一乘法 一乘就是佛出世的本懷-就是要告訴一切眾生 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 就是這個意義的 無二亦無三 佛出世的本懷-就是使令眾生成佛 至於說三乘說二乘-或者說五乘 都是佛隨順眾生的根機-權巧方便所施設的 所以說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 除了佛方便說,權巧方便-隨順眾生的根機 那麼這一些都是-假設安立的名字 假設安立的名字 但以假名字怎麼樣呢? 引導於眾生 要引導一切眾生-最主要是要先說佛的智慧 那也就是-《法華經》當中所講的 為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這一切種子 意思也就是說 佛讓我們受三歸,受五戒-受出家的戒法 這一些都是為了一佛乘-才方便這樣建立的 既知此意-當護如命如浮囊也 所以我們現在既然了知-這一種的意義 佛是為了一佛乘讓我們受戒 也就是在阿賴耶識當中-栽培一個善種子 這個種子-就是一體三佛的種子 所以應當要護持這個戒體 就如同我們的生命-那麼尊貴啊! 就如同渡海當中的浮囊 你要渡越這個大海-要靠著浮囊渡越過去的 我們在生死當中-你就是要靠著戒法 斷一切惡 故文云,所以底下就引證了 在《四分律》當中-律文裡面講到 我為弟子結戒已,寧死不犯 佛為什麼講這一句呢?-開示這一句話呢? 就是看到前面的 栽培這個種子-就是一體三佛的種子 我就是佛自稱我-假名字的我,隨順世俗的我 或者真我 隨順世俗而說我-我為弟子結成戒法之後 弟子寧死不犯-也不毀犯這個戒法 不毀破這個戒體 為什麼呢? 因為了知前面所講的道理 戒體就是一體三佛的種子 一切境界-都是攝持到我們的心 攝持到我們的心的 你毀犯就是毀犯自心了 心所現,唯心所攝持了 你毀犯戒法就是毀犯自心 就是染入佛種-失功德的利益 又如《涅槃經》當中-說到羅剎的比喻 羅剎鬼的比喻是什麼呢? 在《涅槃經》當中 《涅槃經》裡面就有說 說菩薩商主他做生意-他要到對岸去做生意 他就拿著一個浮囊 普通像大陸都是羊皮-羊皮做的浮囊 其他都不可靠,這羊皮的 羊皮囊裡面打氣-要渡過海、河 過去對岸做生意 當中羅剎鬼就出現了-就向這個菩薩商主乞求浮囊 說你將這個浮囊-完全給我好嗎? 你慈悲喜捨-你這個浮囊給我 這個菩薩就說了 怎麼可以-我給你,我就沉下去了 就無法超越這個海-到對岸做生意 不行,不行 他說:不行,你也給我一半 一半也不行 不然三分之一 也不行 不然像一手掌這麼大就好了 也是不行 乃至跟他乞求微塵這麼小-一點點就好了 這個菩薩商主都不願意給他 這什麼意思呢? 這就比喻我們持戒 持戒要超越生死的大海-在這當中遇到煩惱 起煩惱無明這就叫做羅剎鬼 煩惱生起-就要讓我們毀犯重戒 乃至最微細的微細戒 菩薩,持戒的菩薩-他一點點都不毀犯 不可得 怎麼說呢? 一點點 如浮囊有一點點破洞-風就消了,就沉下去了 業,本來一點點的業-業性廣大 我們每造一個十惡業-你做了以後 這個業性會廣大-一天一天增長 當中若沒有遇到-外在的因緣來截止的時候 這個業就繼續增長 相對的,我們造這個惡業-雖然是一點點 但是它每天的長大-這就是障礙了 將來有這個業識-有產生這個墮落 所以說持戒是持微細戒 微細戒 我們能持微細戒-比較微細的戒法 就是表示你的心很細-不是很粗的心 很細的心,小戒你都能執持-大戒就不用說了 所以說在修行當中-就是戰戰兢兢 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戒慎恐懼的心 經常有戒慎恐懼的心 恐怕這一點做下去-將來後果不堪設想 這一點就是我們的障礙了 當然我們若說-有時無意中犯到 我們更加要好好懺悔了-把它滅除 轉這個惡念為善念 這一段文當中所說 就是道宣律祖所創立-圓教宗的戒體 第八識當中善的種子 這不是什麼理論-是結合我們實際的修行 完全將世尊-制戒的用意表達出來 也因此建立我們一個佛弟子 我們作為一個佛弟子-對佛所制立的戒法 我們應該要非常的重視-要有這種觀念 經通五人來說,經 在佛世的時候-弟子阿羅漢須菩提 他將他的見解說出來-佛印證,如是如是 這就是經 經通五種人來說 但是律-戒律只有佛能制戒律而已 所以這就是真理 這就是真理 所以我們做一個佛弟子-應該對佛所制立的戒法 要很重視 要有這種觀念 若沒有戒法-一切修行都不能成就 要建立很高超-這種修道的信念 道宣律祖這圓教宗的戒體-建立這圓教宗 就是使令我們集小乘的戒律-當下成就大乘的行門 你持《四分律》 《四分律》你用-圓教宗的戒體的觀念來圓融 《四分律》聲聞戒-當下就是大乘菩薩的行門 這在後面我們會再解釋 了解這種道理-我們才能真正將這個戒持好 調伏我們的煩惱-持到心地戒 起心動念都是不好的 不好的造作-在熏習我們的阿賴耶識 和戒體就相違反了 所以說-我們若單單持這個戒相 是無法保證解脫的 但是我們若能了解道理-持到心地去 調伏我們的煩惱 這真的保證-我們能得到解脫的 保解脫 所以向下所有的研究-都要靠著這種宗旨、觀念 不是在做學問,做知識 我們要真的和修行-可以配合起來 和修行配合起來這樣才可以 接下去再來一段 資持云:攬無邊戒法-歸無盡識藏,成善種子 作聖道基-翻無始惡緣,俱為戒善 變有漏苦報,即成法身-我等云何不自珍敬 佛恩深重粉骨難酬-苦海導師朽宅慈父 願從今日盡於未來-竭力亡身常讚三寶 廣度群品紹答聖慈 靈芝律師的註解-著作裡面所說 說攬取 攬收,攬取無邊的戒法 前面所說過十法界-有情無情的境界 都是佛所制定戒法的範圍 所以說是無量無邊的戒法 納受過十法界-無量無邊的戒法 而歸在哪裡呢? 歸在無盡的識藏,第八識 第八識阿賴耶識-含藏一切諸法的種子 有漏無漏的種子-善惡的種子都含藏 所以叫做識藏 第八識這含藏識 成為這個善法的種子-就是無作的戒體 以此這個善的種子-這個無作的戒體 作為我們修學聖道的基本 是成佛的正因 因為我們最初的發心就是-還對無始劫以來這種惡緣 完全成為善法的種子 這句話是怎麼說呢? 無始惡緣 其實境界是沒不好不壞 好與壞是出於我們的內心 這盆花它也不好不壞-好壞都是我們的分別 我們若對紅色的比較歡喜-比較契機 我們就說紅的很莊嚴 我們若對白色比較契機-我們就說白的比較莊嚴 其實它們兩個都一樣莊嚴-都一樣的 都是我們內心的分別 所以說這外在的境界-沒有好壞 好壞出於我們的內心 由我們這一念心染污惡念 所以境界就是-我們造惡的境界 我們現在受戒-就是還對以前的 我們在一切境界當中-我們要斷惡修善度眾生 所以一切境界-都是我們納受戒體的境界 所以說還對無始以來的惡緣-完全成為善種子為戒體 變成有漏的苦報 有漏,漏是什麼? 煩惱 有煩惱就會漏 就是流入生死當中-六道輪迴 所以有漏的苦報-就是我們這個五蘊 凡夫這種卑劣的五蘊-當下即成無漏的法身之體 就是在我們受戒的當下 所以菩薩戒當中所說的-若能受佛戒,即入諸佛位 若能受佛戒-當下就入諸佛之位,因為 因為,諸佛的因位 但是因跟果同等同等的 所以《華嚴經》所說的-初心究竟而不變 最初發的心和究竟成佛的心-兩個心無差別的 成佛圓滿的功德 戒體就是我們最初-凡夫的戒體一樣 是我們最初的戒體 所以說變有漏的苦報之身-當下即成無漏的法身之體 若這樣說來-我等云何不自珍敬 說我們受了這五戒-八關齋戒,乃至出家戒 為什麼不會自己來珍重-來恭敬這個戒體 珍重就是說來保護愛惜-不使令它漏失 恭敬就是不敢輕慢 受了戒以後-不敢輕慢,隨隨便便 佛恩深重粉骨難酬 這什麼意思呢? 佛陀世尊出世在世間-藉這個戒法讓我們受戒 目的就是跟我們種下-這個成佛的種子 希望以後依靠這個種子-能成就無上菩提 這種的恩德是如大海這麼深-如地這麼重 我們粉身碎骨-都很難以來酬答 說佛真的是-苦海當中的大導師 是朽宅的慈父 朽宅的慈父 朽宅是什麼呢? 就是比喻三界 三界火宅是無常不安 所以說朽 是三界當中的大慈悲父 《法華經》當中的譬喻品說 房子裡面火燒 火燒得很大 小孩子還在裡面-在那裡開玩笑 父親在外面就叫了 你趕快出來-火燒了,很危險 趕快出來,趕快出來 孩子不出來就是在裡面-貪著,在裡面玩 做父親的人心很著急-要如何救他們出來呢? 權巧方便就跟他們說 趕快出來-門口有羊車、鹿車、牛車 都很好玩-你們趕快出來,趕快出來 趕快出來以後-隨你們歡喜要什麼 我都可以給你們 羊車、鹿車、牛車-就比喻三乘 三乘的佛法 隨著眾生的根機-佛權巧方便施設三乘 引導眾生離開三界火宅 最後佛就這樣想 我自己成佛-我布施給他們是三乘的佛法 這樣是不行的 這種事情若做了-人家就說我慳貪 自己有的不布施 最珍貴的不布施-這樣是不行 所以最後佛就開權顯實-會三歸一 就是完全大白牛車 布施一佛乘 所以說世尊佛陀-是我們三界當中的大慈悲父 使令一切眾生-終究歸到一佛乘 成就無上菩提 所以願從今日盡於未來-竭力亡身常讚三寶 廣度群品紹答聖慈 發願從今以後-我們受戒以後 乃至盡於未來際 竭力,竭盡我們的身力 為法亡身護持佛法 護法 然後常常來讚歎三寶-佛法僧三寶的功德 這種就是說法 再來,廣度群品-就是廣度一切眾生 就是度生 護法、說法、度生 這樣才能少少的-一點點來回報 報答大聖佛陀-這種慈悲的恩德 所以古德所說 若不說法度眾生-畢竟無能報佛恩 就是這種意思 當然我們不是說一定要怎樣-我們隨緣 但是頭一步我們就是要了解-佛法真正的道理 要正知正見 我們已經正確,之後隨緣 隨緣來布施佛法 人家若請教我們 我們就將-我們知道的布施出去 做一種法施 這也是護持佛法-這也是轉法輪 常常這樣轉,佛法就不會滅 到這裡就是屬於宗體篇 宗體篇的第二科戒體這一門 戒體這一門就說過 那麼接著下去就是說明-丙三的戒行 戒行這課 戒行當中分為二章 第一、正明隨行-第二、因示捨戒 第一科就是正明 正式來說明隨行 什麼叫做隨行呢? 就是我們受戒以後-隨順戒體 身口意三業的造作-這種行為 我們看這個文 資持云:依體起護名行 依體 依於前面我們受戒-得到這個戒體 得到戒體之後而生起護持 生起護持的心 就著生起護持的心來講-叫做戒行 就是戒行 就是說我們受戒以後-隨順戒體 隨順戒體要來護持戒體-使令戒體不染污 受到這個護持的心-叫做戒行 我們看這個下文 行事鈔,事鈔云:戒行者-既受得此戒,秉之在心 必須廣修方便-檢察身口威儀之行 克志專崇,高慕前聖 持心後起-義順於前,名為戒行 戒行者,什麼叫做戒行呢? 就是說既然我們受了-五戒、八關齋戒 沙彌十戒或者是具足戒-菩薩戒等等 我們得到這個戒體 秉受這個戒體 秉指,指這個戒體-無作的戒體 秉受這個無作的戒體-在我們的心中 第八識當中 接下去進一步 我們必須要廣泛來修學-各種權巧方便之法 方便就是法,就是方法 廣泛來修行種種的方法 什麼樣方法? 當中就包含兩種 第一種就是-我們必須要學戒法 了解開遮持犯 這就必須要依靠師長來學習 第二種就是戒行 就是說我們要用種種的方法-使令我們身口意三業 對著境界的時候-不毀犯這個戒法 第二種唯除戒在我們自己 我們平時就是要正知要正念 要正知而住-經常安住我們的正念 檢察身口威儀之行 檢就是檢點來觀察 檢點觀察什麼呢? 我們的身口七支 身,殺盜淫 口,妄語、兩舌-惡口、綺語 這七種的過失 而且在行住坐臥-四威儀當中這些行為 我們都要時時刻刻-來檢點,來觀察 有超越嗎? 有超越佛的戒法嗎? 克志專崇,專崇 克志,克就是克勤-我們要很精進來修學 我們內心的志向-要和上一代的聖人 向他來學習 志其先聖 在當中要專門來重視 崇就是崇重律,律法,律教 我們高瞻仰慕前代的聖人-前代的賢人 我們要見賢思齊 過去的聖賢是如何持戒-我們也要如何來學習 跟著學 這樣我們以後才能-和聖人、賢人一樣 所以受戒以後 持戒的心從受戒以後生起來 在義理當中也是-隨順你前面的戒體 所以叫做戒行 叫做戒行 這是就著護持的心-意業當中來說的 再來,事鈔云:-然則受是要期思願 隨是稱願修行 譬如築營宮宅-先立院牆周匝 即謂壇場受體也 後便隨處營構盡於一生-謂受後隨行 這段的意思就是說 說我們受戒,我們修行-前面的受戒就是發願 再來就是要行 以願來領導我們的行-以行來滿我們的願 這種的意思 然而受 受就是指戒體,叫受體 戒體就是要期思願 要期,要約期限 好!我們盡形壽 思就是思心所 思心所那一種的誓願-要斷惡、修善、度眾生 要期就是盡形壽的斷惡-決定斷絕惡法的那種誓願 思這一個字就是思心所 緣一切的境界-生起慈悲憐愍的行 合這兩種心 斷惡跟慈悲憐愍眾生的心-而成為一個願 也就是我們受戒-所納受那個戒體 這戒體就是這樣 我們的願-我們要期盡形壽斷惡 內心第六意識的思心所-產生慈悲心 攀緣一切境界,產生慈悲心 合斷惡和慈悲心-兩種合為一個願 這是戒體 隨叫做隨行 隨行就是戒行 隨順戒體所有的造作 叫做隨行 隨行是什麼呢? 就是稱願修行 稱學前面的要期思願-而來修行 對境界的時候-我們對境不犯 行這方面 一個是願,一個是行 下面以比喻來說明 譬如築營宮宅 建築來營造宮殿跟住宅 宮殿住宅 建這個宮殿住宅-是什麼意思? 比喻我們修行人-我們要乞求追求這個聖道 這個聖道就比喻宮殿住宅 你要求這個聖道-前面必須要先建立院牆周匝 就是你四周要做圍牆圍起來 這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這壇場受體也 我們在戒場當中-所納受,所得到的戒體 有這個戒體 所以宮宅聖道才有保障 後便隨處營構盡於一生 後來就能在圍牆裡面-隨著你歡喜 在哪一個地方來營建-來構造,蓋房子盡於一生 意思就是說你受戒以後-有這個戒體來約束 我們不能造惡 這當中我們就止惡行善-造一切善事,六度萬行 盡我們一生的生命 這是表示什麼呢? 謂受後隨行 我們受戒以後所生起的 隨順戒體所造作的行為-這些善法,止惡行善 若能斷一切惡,斷到究竟-修一切善修到圓滿 就成就聖道 就是我們的房子-蓋得很好,很舒適了 聖道就能夠成就了 這個意思 再來一段就是說明 戒體和戒行兩種-必須要互相幫助 你受戒,納受戒體以後-要平時的戒行來護持 戒行就是我們要由受戒 來護持我們所造作的-能隨順解脫 不是世間的福報、善業 世間的善業、福報而已 所以兩種-必須要互相幫助助成 事鈔續云:若但有受無隨-直是空願之院 不免寒露之弊 若但有隨無受-此行或隨生死 又是局狹不周 譬如無院屋宇-不免怨賊之穿窬也 必須受隨相資,方有所至 這什麼意思呢? 若但有受無隨-直是空願之院 若但有受就是說-你單單去受一個戒 受戒以後你也不要好好持戒-沒有隨行 沒有戒體,沒有隨行-平時打妄想 不能正知正念 這樣,直是,只是空空的願 你就是有發願而已 平時我們的-身口意三業沒有在做 空願之院,就是我們的庭院 空願之院 你想要蓋一個房子-但是你就是空空的 受了戒,四邊的圍牆圍起來 裡面沒有房子-裡面不去建造 這樣子不免寒露之弊 沒有房子可住-難免就有寒冷暴露的過患 受戒以後我們無法持戒-就無善法 無善法的覆蓋,蓋覆 不免難免以後也是要墮落 若但有隨無受-此行或隨生死 這什麼意思呢? 就是反過來說 反過來說若是單單有隨行-隨就是隨行 就是你平時你也能止惡-也能行善 你依靠不殺生、不偷盜-這種你也能做 能這樣做 但是你沒有去受戒 這是世間的善行 世間的善行,是善業 你這種的行為,這種的造作-或者是隨順你的生死 世間的十善業做到極品-就是天的福報 天道,無法了脫生死 因為沒有這種誓願 沒有受戒,沒有這種的願 有這個願,你阿賴耶識-有栽培成佛的種子 你所造作的就是人天的福報 普通的十善業 這樣來說又是局狹-局狹不周 局限,很局限,很狹礙 因為我們的心無法普遍 我們了解道理,前面所說的 我們受戒,佛弟子受戒-你要納受戒體 一定要面對十法界-有情無情來發願才可以 你若說受戒當中,不殺生 人我不要殺-螞蟻、蟑螂我就不行 這樣就無法得到戒體 所以心要普遍一切境界 普通的十善業就不是這樣了 普通的十善業是有局限的 在某一個層次上-他能夠這樣做 其他的境界,他是不可以的-他是不這樣做的 所以說沒有周足,局狹不周 很窄,很窄 譬如無院的屋宇-沒有院牆的屋宇 有房子-但是四周沒有圍牆圍起來 這樣難免有怨家盜賊來穿窬 穿窬是什麼呢? 將你家裡的牆挖一個洞-進去裡面偷東西的意思 這個意思若依照佛法來說-就是說我們沒有受戒 沒有受戒的誓願 煩惱一來,我們什麼都變了 就沒有那種止惡行善的功能 你就像種子無作戒體-止惡行善那種功能來遮止 所以必須要受隨相資-方有所至 所以必須要受-就受體的戒體 和隨行,我們平時的戒行-互相來資成 進一步 進一步我們才能得到-我們所希望,所要求的目的 所以說方有所至 才有所至 能達到你的目標 意思就是說 前面發願 前面發願再來就是要用行 實際的行為來滿我們的願 以願來引導我們的行-以行來滿我們的願 行和願互相的資成-終究才能得到這無上的菩提 由凡夫和成佛當中-都是要這樣 行願,行跟願這兩種-互相的資成 再來接一段 資持云:圓修者,既知受體-當發心時為成三聚 故於隨行,隨持一戒-禁惡不起,即攝律儀 用智觀察,即攝善法-無非將護,即攝眾生 因成三行,果獲三佛-由受起隨,從因至果 故業疏云:-是故行人常思此行即三聚等 又云:-終歸大乘故須域心於處 又云:-既知此意當護如命如浮囊 略提大綱,餘廣如彼-咨爾後學,微細研詳 這一段的意思 圓修者 圓修者就是說-依靠圓教宗的思想 而來修持的情形是如何呢? 就是說既然-我們了知了這個受體 受戒所納受的戒體-就是阿賴耶識的善種子 就是種子 所以正當-我們發心受戒的時候 我們的心意是為了成就-三聚淨戒而來受戒的 你所栽培的種子-三聚淨戒的種子 一體三佛的種子 三聚淨戒,同時的圓滿 故於隨行,隨持一戒 所以我們受戒之後-所生起的隨行 隨行當中-隨著我們執持任何一條戒 我們就取這個不殺生來講 我們面對十法界的境界-上從諸佛,下至蠢動含靈 有情識的眾生我們都不殺 禁惡不起 能夠禁止一切惡法不生起-使令它不生起 就著止惡這一方面-叫做攝律儀 攝律儀戒,攝律儀 止惡就是攝律儀戒 我們在這當中-我們能夠應用智慧來觀察 觀察什麼呢? 觀察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無有自性 戒也是如此的 實無實相-這樣子叫攝善法戒 那麼無非將護,即攝眾生 我們能夠止惡-我們能夠修善 用智慧觀察,實無實相 所造作的這一些 無非都是在幫助-保護一切眾生 這個就是攝眾生戒-就是饒益有情戒 所以因地當中成就-三聚淨戒的這三種行門 斷惡,前面所講的 斷惡就是-離染行,方便行,慈悲行 在果地當中就得到了-法報化三身佛 由受戒而生起隨行 從凡夫的因行-通至無上菩提的佛果 所以業疏,羯磨疏道宣律祖-就這麼開示了 說因此之故我們修行的人-我們恆常思惟這個行門 這個行門 圓教宗的戒體就是善種子 你經常思惟這個行門-就是三聚戒 我們《四分律》-依《四分律》來受 以圓教宗的思想來受-當下就是三聚淨戒 就是三聚淨戒等等的 時間到了,我們先下課 這一段等一下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