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題:南山律在家備覽述要 第一集 主講:天因法師 南山律在家備覽述要 諸位法師慈悲 諸位在家菩薩大家晚安 請放掌 請打開本子第二十三頁 講義第二十三頁 二十三頁是屬於丙二戒體 那麼在宗體篇當中-有分為這四科 所謂的戒法、戒體-戒行、戒相 那麼前面的戒法當中-所說明的 意義所謂的法 戒法是聖人制教名法 聖人的制教是佛-所制立的律教叫做法 法的意義就是軌範-凡夫成就聖道 本來法就是一種軌則的意義-軌範的意義 我們尋著一個軌道-而到達另外一個目標 到達一個目標 佛陀制這個戒法-我們循著這個戒法去做 不殺生、不偷盜等等-而到達了解脫的彼岸 在這個戒法當中講到-三歸五戒裡頭 作法的儀式 在作法當中,前面要懺悔 接著師長的授受 授受當中所談論的是-什麼是如法,什麼是不如法 所謂的如法-是受法當中的要義 師長講一句而弟子才講一句 那麼師之言音相順 這樣子才能夠成就受法 乖違的話就不能夠成就三歸-或者是受戒的這些法度 而當中也談論到要緊的 我們在受三歸、受五戒-和八關齋戒 受任何的戒法當中 三歸的時候 要能夠所謂的-緣境、發心、觀想 那麼攀緣的境界-十法界,有情無情的境界 佛在這一些境界當中-制立這個戒條 那麼在受戒的當下-我們要領受這個戒體 同樣也要從這個境界來納受 這一些境界當中-我們都發心斷一切惡 修一切善,度一切眾生 那麼由這一念轉惡為善 所有的境界-都是我們納受戒條的境界 成就戒條的境界 由緣境發心加上觀想 緣境,所緣的境界-就是我們發戒的這個境界 發心就是得戒的正因 觀想就是助成-我們阿賴耶識的薰種 加強這個勢力,種子的勢力 那麼透過這樣 我們能夠真正的-掌握這一些道理 在受戒法當中 我們真正能夠納受到 佛在一切境界當中-所制立這個戒法 領納在心而成為這個戒體 這是在戒法這一門當中-所講的這一些的道理 也是非常的重要 那麼透過了解這個戒法-受戒的儀式 其次我們就要談論到-所納受的就是戒體 底下這一門我們看著-這個補充講表 這個講義當中 這個講義當中丙二的戒體 戒體這一門之下分成六科 最初就是戒體的相狀 第二、再來辨別戒體的多少 第三、再加上解釋-它的名稱意義 第四、在隨行當中 我們受了戒之後-在日常生活當中 這個戒體的功用 第五、所謂受戒的始終 始終,戒法的重要性-它的要義 第六、再將我們所納受的-戒法、戒體 而歸結到哪個地方呢? 結是所歸 就是一佛乘的道理 就分成這六科來加以說明 今初就是現在最初第一科 第一科講到戒體的相狀 我們看正文 資持云:納法成業名體 資持云,這資持記 資持記當中說到-納法成業名體 領納這個戒法 就透過我們身口意-三業的造作 我們領納佛在十法界-有情無情的境界之上 所制立的戒法-成為一種業,業性也可以講 在阿賴耶識當中-薰一個業種子 就著這個種子來講-叫做戒體 就是戒法之體,戒法之體 也就是說受了佛-所制立這個戒法之後 在我們內心當中 有一股防非止惡的-這一種力量,這一種功能 任運的防非止惡的這種功能-這個叫做戒體 其次我們再看著底下的 我們廣泛來加以說明 事鈔云:-謂法界塵沙二諦等法 以己要期施造方便-善淨心器必不為惡 測思明慧冥會前法 以此要期之心與彼妙法相應 於彼法上有緣起之義-領納在心名為戒體 事鈔云,事鈔就是行事鈔-道宣律祖的著作 道宣律祖在行事鈔當中講到 謂法界塵沙二諦等法 最初這一句-就是說明戒法的量 戒法的量是如何呢? 十法界似塵若沙-有情無情的境界 乃至二諦 空有、真俗二諦-等等的這一些法 那麼這一些法-都是我們感發戒體的量 無量無邊的境界啊! 我們但是-舉人道當中的眾生來講 就是無量無邊 那麼十法界似塵若沙的境界 都是我們得戒-納受戒體的境界 這個是先說出這個境界 使令我們這一念心-要緣念的時候 能夠有一個所依靠的 那麼在這一些境界之上 以己要期施造方便-善淨心器必不為惡 以我們自己受戒的時候-立誓要期,要約期限 我們受八關齋戒是一日一夜 或者七日七夜-或者半年一年 乃至盡形壽 受三歸五戒也是如此的 要約這個期限-然後施造方便 前面是意業當中-我們要約這個期限 接著身口的造作-施設來造作種種的方便 就是身體要禮拜 口裡頭要跟著師長-講這個三歸的文 要啟求這個戒法 善於清淨我們這一念心 心比喻這一個器具 因為器具-能夠盛裝這一些物品 我們這一念心能夠領納-佛所制立的戒法 所以以器-來比喻我們這一念心 就是說在受戒的當下-我們要善於清淨這一念心 必不為惡 我們受了戒以後 我們從今以後-不再造作惡業了 這樣子才能夠感發戒體的 或是說我們這一念心-正在受戒的當下 我們還是生起惡念 這樣子是不能夠得到戒體的 所以要必不為惡 測思明慧 測思就是-測度我們這個思心所 思就是第六意識的思心所 因為這是成就業的根本 成業的根本-都要透過思心所的造作的 得戒的正因 要是說你在當下-你是無記的 不思善,不思惡這無記性-是不能得戒的 所以要測度我們的思心所 那麼上、中、下三點的心-你是發哪一品的心 那麼明慧就是說-要應用這一種反照的智慧 反照我們能領納的心-所緣的境界 心跟境-我們能夠如理來作觀呢? 乘何以這個教法-不是一種顛倒妄想嗎? 虛妄的,攀緣的 這個叫做一種明瞭的智慧 冥會前法 這個冥會前法就是-冥然會合前法 前面我們所攀緣-所要納受的十法界 有情無情的境界這一些法 冥會的意思就是說-心來緣念塵沙這些境界 我們前面講過戒法-是從這一些境界而制立的 所以戒法的量-是普遍十法界的境界 我們能領納這一念心-隨著這個戒法而生起了 戒法廣泛普及了-十法界的境界 我們這一念心-也是普遍十法界的境界 心跟這個境界就是戒法相應 這個叫做冥會,就是冥會 就好像杯子 杯子的本體跟杯子的蓋子-相稱合的一樣的 我們這一念心也是一樣 廣泛的領納十法界-有情無情的境界 以此要期之心與彼妙法相應-於彼法上有緣起之義 領納在心名為戒體 以此我們立誓要約期限-這一念能領納的心 與彼妙法 跟前面十法界有情無情-的這一些妙善戒法能夠相應 在這當中 我們念念當中要盡形壽-斷惡、修善、度眾生 於彼法上有緣起之義啊! 在這十法界有情無情-的這一些境界之上 有緣起之義,緣起 那麼本身來講-戒法是無情的 由於我們這一念心-來緣念、來攀緣、來憶念 這一種的緣故 十法界有情無情的境界 還是隨著-我們這一念心生起了 所以在受三歸依的時候 三歸,受五戒也是三歸-受八關齋戒也是三歸依 我們出家眾受沙彌十戒-受具足戒的時候 在作法的時候 那麼最初 最初一番歸依的時候 就是十法界-由我們心業力完全震動 動湧起來了 由我們這一念心轉惡為善-而動湧起來 那麼第二番歸依的時候 這一些妙善戒法冉冉上升 如雲如蓋-覆蓋在我們頭頂之上 第三番歸依的時候 就是由我們頂門-流入身心當中 充滿正報而成為戒體 三歸依 這三歸依的當下 每一次-都有一個緣起的法生起 這個叫緣起 叫緣起 領納在心 最後,三歸依最後一遍歸依-由頂門流入身心當中 充滿正報,領納在心 就稱作戒體 叫戒法之體 這個是說明了戒體的相狀 戒體的相狀 其次我們再看這最後一段 業疏云:-欲了妄情,須知妄業 故作法受,還熏妄心 於本藏識,成善種子-此戒體也 業 業就是羯磨 就是羯磨疏-也是道宣律祖的著作 當中就講到說:欲了妄情 我們一個修行,一個修行人 我們就是有那一念心-怎麼樣呢? 求得解脫,成就聖道 斷煩惱,成就聖道 所以我們想要了斷這妄情 凡夫的這一種妄情執著-所謂見思無明等等的煩惱 那麼你要斷煩惱 你必得要了知-我們所造的妄業 所造的妄業-是怎麼一回事呢? 妄業,業無自性的 由過去我們這一念心-虛妄分別心 攀緣的外在境界-而造作出來的 本來是不可得的 又我們虛妄分別心-緣著境界而造作產生的 既然是如此,故作法受 現在我們就作法 在受戒的時候-我們發動一念殊勝的心 這個意思就是說 雖然是妄念 但是由於我們長時間-在六道當中輪迴 雖然你能夠了達-一切是唯心所限,唯心所變 一切唯心造 你了解這一種道理-都是不可得 但是你一下子要能夠調伏-制止它 很難的 假使我們不依靠-佛所制立的這個戒法 你想要停止這個妄業-是沒有因由 所以這個戒法-持戒就是三乘聖者的通路 你捨棄這個戒法-另外來修習定慧 枉費時光啊! 終究還是不能夠成辦的 所以了解這個道理-我們就作法 作這個儀式 在受戒的時候-我們發動一念殊勝的心 能由這一念心,還熏妄心 反過來來熏習虛妄分別心 使令這個妄念不起 由於這個授受的儀式-在本藏識 第八識當中-成為一個善法的種子 善就是簡別惡 種子是一種比喻 種子是一種比喻 種子在唯識學來講-種子就是功能 它有幾種的意義 其中一種就是功能 什麼功能? 它能夠使你招感果報 有這一種功能的 善種子就是戒體 這個就是戒體 所以我們修行的人-我們應當了知 我們在最初所受的-這個戒體是什麼呢? 就是一體三佛的種子 斷惡、修善、度眾生 斷惡究竟成就法身 修善累積功德圓滿-成就報身 度一切眾生就成就應化身 所以最初我們所發的誓願-這三種的誓願 在第八識當中所熏習的種子-就是一體三佛的種子 將來就成就法報化三身佛的 在《大薩遮尼乾子經》-當中講到 說:如來功德莊嚴之身-以受戒為本,持戒為始 如來功德莊嚴之身-從哪個地方來呢? 佛的那一種功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從哪個地方來? 以受戒為根本 最初就是要受戒 然後受了戒之後如法持戒 這是開始的 所以說佛的三十二相-沒有差別的因 就是講通因,都是持戒所得 你要不持戒-連最下賤的那個野干之身 都不能夠得到 何況如來那種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呢? 這個也說明到了戒法 戒法的重要性 又者-《法華經》當中所講的 說:佛種從緣起 佛的種子從緣起-就是從受戒 從受戒這個地方開始的 所以了解這個道理 我們就要在受戒的當下-要真正的緣境發心觀想 如法的這麼做 如法的這麼做 這是最初講到戒體的相狀 戒體的相狀就是-阿賴耶識的善種子 阿賴耶識的善種子 其次第二科丁二的辨體多少 來辨明這個戒體的多少 事鈔云:問:-別脫之戒可有幾種? 答:論體約境實乃無量 戒本防惡-惡緣多故發戒亦多 故善生云:-眾生無量,戒亦無量等 今以義推,要唯二種-作及無作 二戒通收,無境不盡 那麼事鈔云 在行事鈔當中-道宣律祖就假設這個問答 讓我們來了解 問說:別脫之戒 別解脫的戒體可有幾種呢? 有幾種? 回答說:論體約境實乃無量 要談論到這個戒體-約所發的境界 所感發的境界 十法界,有情無情的境界 實際上這個戒體的量-是無量無邊的 無量無邊的戒體的 不能夠了知它的數目 戒本防惡-惡緣多故發戒亦多 這個戒-本來就是遮止一切惡法 所謂的這個戒-戒就是禁止的意義 禁止不造惡 所以戒法本來就是防止-我們身口意三業不造作惡法 那麼所造作的惡法的因緣-這一些境界無量無邊 無量無邊 非常非常多的緣故 所以我們所發起的-所感發的這個戒體 同樣的也是無量無邊-非常非常多的 以下就引證了 引這個經來作證明 故善生云 《善生經》-《優婆塞戒經》當中講到 說:眾生無量,戒亦無量等 十法界有情無情的眾生 眾生不單單是我們人道 眾生 什麼叫眾生呢? 眾緣和合而生-就包含了情與無情的境界了 那是無量無邊的 所以所得的戒體-也是無量無邊的 也是無量無邊的 相等的 相等的 今以義推,要唯二種 現在約束以義理來推求-重要的唯如有兩種 作跟無作 作戒跟無作戒,這兩種 二戒通收,無境不盡 以這兩種的戒體 作戒體、無作戒體-融通來收攝一切戒法 一切的境界 沒有不完全窮盡的 完全窮盡的 就是作戒、不作戒這兩種 作戒就是我們最初在受戒-身口意三業的造作 念念當中要-斷惡、修善、度眾生 身來禮拜 這個就是作戒 戒就是禁止惡法 當中都生起善念 那麼三歸依完了-我們身體動作也停止了 在第二剎那所產生的-就是無作戒 叫無作戒 那麼一切的境界-沒有超出這兩種戒體來收攝 那麼這是講到辨體多少 所發的戒體多少的-作跟無作這兩種來收攝 而實際上戒體的量-前面所講無量無邊的 其次第二 第三科丁三的並解名義 並且來解釋它的名稱意義 什麼叫做作戒-什麼叫做無作戒 我們看正文 事鈔云:所言作者-如陶家輪動轉之時 名之為作 故雜心云:-作者,身、動身方便 那麼道宣律祖又說了 說:所言作者 所謂的作 這個作是什麼意思呢?-什麼叫作呢? 就如同陶家輪 做陶器之家的輪盤 我們要是能夠到那個-做陶器的地方去看 最初坯土要做成模型-就是上面有一個輪盤 那麼一塊土放上去了-用手按著這個土切割 那麼輪盤轉動-就成為一個模型了 要做圓的,是什麼樣的形狀-凹凸的情形 所以如陶器家 做陶器家的輪盤動轉的時候 就稱為作 作就是一種造作 造作 故雜心云 所以在《雜心論》 一切有部的-《雜心論》當中講到 說:作者,身、動身方便 所謂作的意思就是身 身就是我們-四大假合的這個果報身 果報身 這果報身,動身方便 這果報身沒有動作的時候-不分別善惡的 善惡不能夠分別出來的 那麼透過這個動身 我們身體有了動作-才產生這個善惡的 叫方便攝 前面身就是果報攝 由本報攝而產生了方便攝 就是動身方便 就是藉由我們受戒的因緣-動作我們這個身體 身體來禮拜-口裡面來請求戒法 隨順師長唸這三歸的文 這個叫方便 這一種方便 在這個時候就是有這個作 稱為作,就是作戒體 那麼這當中上面陶家之輪 這個輪盤-就比喻我們這個身體 那麼動轉就是-我們身體產生動作了 叫動身方便 動身方便 這個叫做作 什麼叫做無作呢? 其次我們看這底下一段 事鈔續云:言無作者-一發續現,始末恆有 四心三性,不藉緣辦 故雜心云:-身動滅已,與餘識俱 是法隨生,故名無作 成論無作品云:因心生罪福-睡眠悶等是時常生 故名無作 言無作者 說到無作,什麼意思呢? 一發續現 一發就是說-我們在受三歸依的時候 受三歸依之後的第一剎那-是第一念 作戒跟無作戒同時圓滿了 同時圓滿了 所以叫做一發 一就是剛剛發起圓滿 這是第一念 一發就講到那第一念 三歸依完了第一念 剛剛發起圓滿了 續現就是第二剎那 第二剎那第二念之後-作戒體洩落了 無作戒體獨存 相續不結,所以叫做續現 相續的現起 相續的現起 始末恆有 從最初的發起-乃至我們最後的命終 這中間叫做始末 始末 恆有,恆常是存在的 恆常存在,叫無作戒體 盡形壽 簡單講就是這樣的 四心三性,不藉緣辦 四心三性 四心就是受想行識-這四蘊,叫做四心 再來,受想行識這四心-或者三性當中 善、惡、無記 就是行運的-善、惡、無記當中 不藉緣辦 不需要假藉這一些 在哪一個心當中-才成辦這無作戒 不需要了 所以叫做無作 也就是說本來無作戒體 在《四分律》當中所講的-非心非色 非心是它不需要藉由-四心三性才有無作戒體 不需要的 故雜心云 所以《雜心論》當中講到 身動滅已,與餘識俱-是法隨生、故名無作 身動滅已 我們身體的動作滅了-就是圓滿了 圓滿了 跟餘識 餘識就是指前面的受想行識 同時 同時的 是法隨生 法就是指無作戒體 這無作戒體隨著任運生起 任運的生起,所以叫做無作 叫做無作 底下《成實論》無作品-這當中 這一品裡面是融通來說明了-業性的道理 不局限於-戒法、戒體這一方面 這業性的道理 善、惡業性-無記性這一些道理 那麼引這一段來說明也可以 戒體就是一種業性 本來就是一種業性-同樣的道理 因心生罪福-睡眠悶等是時常生 故名無作 因我們這一念心-發生這身口意的造作 善惡的事情 善惡的事情做下去-就有一種無作的業性 有一種業性 它會任運召感罪或者召感福 那麼罪跟福就是-善惡的那個無作 那一種業性所得到的 所以縱然你在睡眠當中-在無記性 或者悶絕暈倒了-第六意識不起現行了 無記的當下等等 是時常生 在這一些狀況之下-也是恆常生起的 那無作戒體還是存在的 所以叫做無作 它不需要假藉你有心的時候-才有這個無作 不需要的 就是說你造作-任何一椿的事情 你只要造作下去-就有那一種業,業性 那一種無作的業性-使令你任運去召感那個果報 那麼以這個道理 我們受戒也是一樣 受戒也是一樣 所以我們受戒的時候發心 我們受戒的時候發心-真的重要 很重要 因為我們的發心 最初我們的發心就是一個因 這個因相對的果報 將來你的果報 發菩提心,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度一切眾生的心 自利利他的心,這種菩提心 你將來所得的果報-就是無上菩提果報 所以我們了解這一種道理 你在最初的受戒-就要注重你的發心了 注重你的發心 這個因果的道理-是宇宙當中的真理 如是因,如是果 如是因,如是果 所以我們了解了-這一種業性的道理 業的這一種體性的道理-我們就是要如法的發心 那麼這個地方就是講到無作 無作的情形 任運的,它不需要 一發起之後,它不需要假藉-其他的因緣成辦它 不需要 它任意會去召感果報 那麼前面講到作跟無作 其次什麼叫戒呢? 事鈔續云:云何名戒? 戒禁惡法 故涅槃云:-戒者直是遮制一切惡法 若不作惡是名持戒 云何名戒? 什麼叫做戒呢? 戒禁惡法 戒就是禁止惡法 我們在前面講到 就是戒有三種的意義 三種的意義 那麼戒有三種-律有三種的意義 就是戒有三種的意義 毗尼、尸羅、波羅提木叉 尸羅就翻成戒 戒就是禁止 禁止的意思 禁止,不可以造惡 我們受了佛戒就是-禁止,不可以造惡 所以引這《涅槃經》來說明 《涅槃經》當中講到-說:戒者 戒是什麼意思呢? 就直是遮制一切惡法 直接說明就是來遮譴、制止-一切的惡法 假使我們不造作惡法-就是持戒 作戒、無作戒-都是根據這個道理 我們在三歸的時候 身禮拜、口啟詞-這當下都是發善心的 我從今以後不再造惡的-就是戒的意義 無作戒體也是一樣 與善法相應的-不能造作惡法的 不造作惡法 那麼這是說到第三科-並且來解釋 作戒、無作戒的名稱意義 其次再說明-丁四的隨行功用 隨行功用就是說-我們受了戒之後 隨順於戒體 在日常生活當中來造作-無作戒體它的功用是如何? 業疏云:由有本種熏心-故力有常,能牽後習 起功用故-於諸過境能憶能持能防 隨心動用還熏本識-如是展轉能靜妄源 若不勤察-微縱妄心還熏本妄 更增深重 道宣律祖-在羯磨疏當中又說了 說了由於有 本來我受戒持的那個善種子-來熏習我們的心 這個心就是第八識 及起明心 心就是指那個第八識 那麼善種子-來熏習我們的第八識 那麼在第八識當中 這個熏習在第八識當中 所以這個善種子-這個無作戒體 它的力量有常,運運不息 有常 有常恆的這一種力量-任運的意思 能牽後習 這個種子它能夠牽引-我們後世的習因跟習果 習因的話就是以持戒-持戒的行為 你這一世當中-你發了一念的善心,菩提心 受了戒在阿賴耶識-熏習這個種子下去 你下一輩子來了-你還會有持戒的習氣 有持戒這種習氣,這種行為 這個叫習因 那習果是什麼呢? 習果就是乃至於成就-法報化三身佛 有這兩種,習因跟習果 能牽後習 那麼在這個地方還是針對-能夠成就法報化三身佛 才是最要緊的 起功用故 能夠生起持戒功用的緣故 那麼對於諸多放過的境界 面對這一些-放過的境界的時候 能憶能持能防 種子它有那種力量啊! 那種力量 能憶就是說-能夠在二六時當中 憶念不忘我們所受的戒律 我們受了戒-是一個佛弟子了 能憶 能持,能夠持守 面對境界我們不違犯-能夠持守不犯 能防,能夠防止-外在的境界來侵入 那麼由於能夠憶念 所以我們能夠執持不犯 由於不犯-所以能夠遮止外在的境界 不來侵入了 一心有三種的作用 當下的沒有前後的分別 沒有前後的分別 隨心動用還熏本識 隨著我們這一念心,所動念 能憶能持能防-這一種清淨的念頭 而生起這一種作用 反過來就是熏習 在熏習我們根本的藏識-第八識 那也就是說最初-我們受了戒之後 我們的阿賴耶識當中-第八識當中 有這個善的種子無作戒體 我們遇到境界-身體有防護的作用 這一種防護的行為-又熏習到我們第八識當中 那麼如是展轉 由戒體生起我們的戒行-由戒行再反過來熏習第八識 這樣展轉的熏習 將這個煩惱平伏下去了 所以能夠靜止妄情的根源-而成就佛果 就是這樣熏 無作,無作戒體-生起現行,戒行 來戒行再熏習第八識 使令這個妄想分別不生起了 不生起了 這是很重要 很重要 所以持戒在後面就講到了 持戒,我們受了戒之後 我們依靠什麼-來保護我們戒體呢? 正知正念 要正知而住-你經常要跟法相應 不能打妄想了 不能打妄想 你經常要憶念-我是一個佛弟子 我是一個佛弟子 我怎麼能夠做這一種-不道德的行為呢? 殺盜淫妄等等的這一些壞事-怎麼可以呢? 其實我們這一念慚愧心 也是由於我們最初受戒的-那一個善種子所產生的力量 你這一念慚愧心生起來-我們就遮止不犯了 遮止不犯了 那麼由於這一種持戒的行為 反過來又熏習我們阿賴耶識-過去那一種惡念 虛妄分別心 就是展轉的熏習-將我們心清淨了 最後成就了佛道了 底下接著再講假使反過來 若不勤察 我們在二六時當中 我們受了戒,做一個佛弟子-還經常虛妄分別,打妄想 不能夠勤於觀察-我們這一個起心動念 那麼微縱妄心 稍微放縱-我們這一念虛妄分別心 不能夠憶持戒體-不能夠持守布施 不能夠防護外在的境界-來侵犯我們這一念心 就造業了 所以也是一樣 反過來熏習本妄 反過來熏習在本妄-就是本來的阿賴耶識當中 成一個妄,虛妄分別的種子 這個種子將來起現行-還是得果報,受苦 所以說更增深重 更加深重了 六道輪迴更加深重了 所以在隨行當中-這無作戒體的功用 使令我們生起這慚愧心-而遮止外在的境界 不犯 慢慢的能夠清淨-我們這一念心,阿賴耶識 其次再說明到這個第五科 丁五的始終戒要 始就是我們從最初發心受戒-終就是究竟成佛 也就是說-從凡夫到達佛果的當中 戒,就戒法它的要義-是怎麼樣呢? 眾生識體本自清淨-離諸塵染 由妄想故翻成煩惱 本來自在-具足方便智慧威神德用 由妄想故翻成結業 本來平等-無有彼此愛憎差別 由妄想故翻成生死 眾生的識體 識的體就是真如自性 我們眾生-一切眾生的真如自性 本自清淨-本來是清淨無所垢染的 所以底下講 是離開一切塵染-塵垢的染污 六祖大師所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個就是指我們的-自性清淨心 然而由於妄想故 由於妄想-我們一念的不覺而有了無明 所以就翻成了煩惱 有見煩惱,有愛煩惱-有無明煩惱 本來是自在的,沒有繫縛的 具足了無量的方便智慧-以及威神德用 但是由妄想分別的緣故-就斷絕這一種智慧的作用 就翻成了結業 結縛這煩惱業-有善業、不善業、不動業 有三界這一些生死之業 本來是平等一如的 沒有彼此人我的對立 有人我的對立-就有愛憎取捨的這一種差別 本來是沒有的 在我們的真如自性當中-一切都是平等的 平等一如的 但是由妄想分別的緣故-虛妄攀緣產生人我的對立 心趣於境而不能夠離境-產生了這個分別了 就有愛憎取捨-彼我高下的差別 那麼有了這一些差別-就造業了 造生死之業-將來感召生死的苦果 就有了六道的生死 這個是說明了 我們凡夫眾生-從那一種真如自性當中 本來所具足的-法身、般若、解脫 而翻成了凡夫的-煩惱、結業、生死的情形 迷真而起妄了這一種情形 今欲反本,故立三誓 現在想要反回本來那一種-清淨、自在、平等 所以現在我們遇到佛法-我們要受戒的當下 就立下三種的誓願 一者斷惡誓 立下斷一切惡的誓願-我們就如法來稟受 攝律儀戒 律儀就是斷惡 修離染行,趣無作解脫門 修持離染的行門-離開染污的行門是什麼? 不作殺盜淫妄等等-這一些的事情 趣無作解脫門 你在三界當中-你不造作這一些的業 無作,你不造作了 不造作三界的業-就沒有三界的繫縛 能得到解脫了 所以叫趣向無作解脫門 回復本來那一種清淨的佛性-證法身佛 我們講清淨法身佛-沒有一切的惡業 沒有一切的惡業 名為斷德 斷一切惡所成就的功德 二者修善誓 第二就是立下-修一切善法的誓願 攝善法戒 就如法來稟受,攝善法戒 修方便行趣空解脫門 修方便,方便就是智慧 修持智慧方便的行門-四攝法、六度萬行 趣空解脫門 趣向於空解脫門-是怎麼樣呢? 就是說菩薩-雖然修習無量的行門 但是知一切法-是因緣所生,無有自性 都是畢竟空的 不執著一切相 是離相而行善 所以趣向於空解脫門 復本自在-恢復本來自在的佛性 你要一著相-就不能夠得到自在 空無所障礙 證報身佛 報身以智慧為積聚 智慧為積聚-就是前面所講的方便行 離相行善就是般若波羅蜜 名為智德 智德 就是離一切相-修一切善,功德圓滿 三者度眾生誓 立下度一切眾生的誓願 受攝眾生戒 如法稟受 攝眾生戒也稱為饒益有情戒 修慈悲行,趣無相解脫門 修持慈悲的行門 慈,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趣向無相 沒有人我彼此高下的分別相 沒有 眾生的樂就是我的快樂-眾生的苦就是我的苦 我跟眾生同是一體的 能夠這樣的話就是解脫的人 所以說趣向無相解脫門 復本平等 恢復本來自性當中-那一種平等一如 證應身佛,證得應身佛 因為我們因地當中-發心度一切眾生 廣修諸功德 所以在果報當中-就成就應身佛 能夠隨機應感 千江有水千江月 名為恩德 恩就是說度一切眾生 在眾生之上有恩,叫做恩德 我們時間到了-我先講到這個地方 好,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