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淨心誡觀法125 上法下藏法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淨心誡觀法》 誡觀智差別 福田不等法-第廿九 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上一堂課-上到一百三十五頁 上到關於這個庚三、通前結束-這裡 前面是講從生 講這個智慧到底是從哪裡生? 最後他做一個小結論說 是名諸佛智力神力-從斷財色五停觀生 是這樣講 當然啦 佛法的趣入方法各個不同 那麼是不是一切法-都修了五停心觀? 因為五停心觀是對治法 換句話說是有病者當服-無病者當然就是嘉勉 五停心觀這個可能是一個異譯 可能是一個表彰的意思 意思就是說對一個凡夫來講-可能五停心是需要修的 那麼也可以從長遠劫來說-是這樣 長遠劫來說是這樣 再來五停心觀-事實上是大小乘共的法 你要停下貪瞋癡、散動-這樣子的念頭 那這大小乘都一樣的 但是就教理來說 類似像天台這樣子它確實是-講了很多很多的聲聞法 尤其是《攝大乘論》-《俱舍論》、《成實論》 這三大論所標舉的-聲聞的那些法 在天台裡頭確實也提了很多 他把它立為藏教 但這不意味著說你得要去-修了阿羅漢、證阿羅漢果 再來修大乘 絕不是這個意思 他是說你先在理上面理解這樣 然後修的時候-直接進入大乘的修法 可是進入大乘的修法 可不是說沒有以大小乘共的-這些共法作基礎 比如說戒律 天台非常注重戒律 同時也注重類似像-五停心觀修止這樣子的概念 這都一致是這樣子 所以說這些會是諸佛智力神力-所生起的一個根源 原因在此 原因在此 那麼接下來就是說-通前結束 將前面總的來做一個收攝結束 他說因起已來 諸行次第至今佛地 即是此誡始終說相 因起已來 因 因起已來就是說從那個初開始-第一觀這個序宗篇以來 因起已來 諸行次第就是-從修因一直到至今佛地 從修因一直到現在的果證-這樣子總共二十九個觀 二十九個誡觀就諸行次第 從利他 始從利他到現在的自利 始從自利到現在的利他 自利從入道自利之基礎 從序宗篇、五停心觀篇等-一直到實修心行之要項 這第二十五篇 乃至於二十六開始的利他行 到現在的-果地校量福德的差別等 這就是此誡始終的說相 整個這樣來說就是 這個《淨心誡觀》從頭到尾-所說的內容之相 這樣子 那麼這內容之相-講起來就是教你從自利到利他 最後要盡趣究竟佛果-要但取上上 他也不叫你取下 這樣子你就知道了 「始終」有始有終 那個「終」你可不要弄錯了 目標在那兒 但是呢 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 當然你還是從下下做起 可是目標不能沒有 我想我們講經說法並不是叫你-說你要一步到位 可是你要知道目標 講經說法當然是要把 講戒的時候-要把戒律講得最完美 講教的時候-要把教理講得最究竟 講行的時候-要把行講得最完整 這當然都是這樣子的 不然講法怎麼講? 是不是? 可是聽的人要自己知道-自己的階位在哪裡? 然後就循這個階位一路上去 心中有那個目標-可是也不是一步到位 這點是這樣 所以說誡的始終說相-就是這個意思 從始至終你要一路明白 然後下手要從開始下手 最後庚四、別指餘經 其他經也有說到 他說菩薩別行-前後階位如《華嚴》說 關於菩薩的行-我這裡沒有說 所以前後的階位有關 那在《華嚴經》的〈十地品〉-中廣明菩薩別行 這《華嚴》說-是指《華嚴》的〈十地品〉 華嚴〈十地品〉 那這什麼意思啊? 他的意思就是說 我前面在講自利的時候-有講它的別行 一步一步過來 到了講菩薩的時候-我只叫你發心 那麼再來就是發心之後起行-然後接著就觀佛性 我沒有講菩薩的別行 關於菩薩的別行-你如果要廣知的話 那你自己去閱讀-華嚴〈十地品〉 我這裡略而不提 他的意思是這樣 所以說別指於菩薩餘經 別指餘經是指這個意思 他隱含這個意思 這個古來大德都是這樣 他大概把凡夫該做的-他講完了之後 屬於菩薩做的他就不講了 他覺得也不需要講 你要真的需要我講 也不用我講了-你自己也懂了 那凡夫地上該說的-我說說就好 像這個《摩訶止觀》亦復如是 它後面的大行部分-他就略而不提 那證大果的部分他就略而不提 那個到證果你自己知道了-你自己看經 你也自己能看經書了-我也不用講 也有這種意思 也有這種意思 大概是這樣 再來就是說部帙也太浩博了-他也不能夠再講 所以講到這兒就好了這樣 再來己二、觀植種子 起觀種植菩提心種子 汝可發起慈悲種子-布眾生田 恭敬種子-置三寶田 福智芽生-乃成佛樹 蔭覆法界-十方華敷 結無上果 這又是另起一個新的概念 前面講福智差別-很容易理解 在這裡頭他特別提到了說-你應該植下 你應該發起這個心-廣植這個福田之種子 讓你將來以福報 這個福田能長出種種的福報-來庇蔭你成長智慧之芽 還有更廣大你的福報之芽 福報長大了 福大之後 福至而心靈 心靈就是心靈敏了、靈巧了 就是表示有智慧 所以福能潤慧-你要知道 你沒有福你就不會有慧 雖然光有福是絕對不行 也要有智慧種-你才潤得出來 你要有對象可潤 可是有智慧種-你沒有福 那個智慧枯槁 枯槁不能夠圓滿-也不能夠周延 所以福報真的很重要 大乘的福報真的很重要 很重要 我是指在助緣這件事情上-很重要 當然究竟重要的是智慧的種子 那現在很麻煩就是 很多人修了一些福報-是人天的、貪染的 光修福不修智慧 所以你看有些道場的人 他當當家、他當典座-或擔當什麼 那都操作意義多 聽經他死都不聽 他師父講經說法-講到翻過去了他就不聽 他就專門在外面幹事 然後心裡頭就多少就是-還帶有點怨嘆 做事才能發福報、才能有智慧 一天到晚聽經-光說不練有什麼用 他還這樣誹謗人家聽經聞法 這樣子最後這種人怎麼樣? 佛門裡修了無量無邊的福報-可是毫無智慧種 將來他自己做事情-你會覺得很荒唐 他自己怎麼樣? 因為他做事做久了嘛-就自信滿滿 但是沒有什麼智慧 就做出來的事情-讓人家覺得啼笑皆非 或者是什麼呢 做事情他因為有了福報了 所以說依於那個福報-不聽人勸 那自己說了就算 將來他也能住持道場-因為他有福報 可是想法就開始顛倒了 因為有福 有福就能夠支使人 能支使人也有錢-膽子就大 膽子就大 自己的邪見就勇於彰顯-而不聽人勸告 唉!處處看到這樣 所以說在佛門裡讓人家修福報-一定要要他有智慧種 如果沒有!我們寧可也不要-讓他修那麼多福報 福反而會害了佛法 因為他在佛門裡修的-反而會害 所以說一定要福智並進 福智並進 我們確實強調福報很重要-它能潤這個智慧 可是更重要的是-智慧種子你要下 沒有下那個智慧種子-將來福報反而害佛法 反而害佛法 他說了算啊 你看看!很多師父-他就是有那個福報 他徒弟學戒、學教-跟他師父說不通 反正我是師父-我說了對 官大學問大 這沒辦法 做師父的一定修行大 那沒有辦法 那就搞成這樣 結果弄得徒弟也只好遠走他方 就變成這樣 佛門裡就是有這種情況 所以說福報在修的時候-一定要給他智慧的種子 給他智慧種子 那種光幹事-他不想體會佛法的 或者他自己他只是-在做事當中體會佛法 他不正規一點的-在教理上學習佛法 沒有錯!這樣也會-福至心靈一部分 可是那只是一部分 很多都是人法-那不是佛法 佛法要是你做做事-你就能想得出來的話 那佛陀不用叫我們-修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你看看-八正道以正見為先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這個事情-我看到很多情況這樣 所以說布施這個種子在那邊-是福智芽生 你要看到 福智的芽生 布眾生田 是可發起慈悲種子布眾生田 眾生是悲田 眾生在苦難中-所以說你要以慈悲對待他們 那叫做慈悲種子落在眾生田上 三寶是恭敬田-所以你要對三寶恭敬 供養、恭敬 做香燈的就在修這個法門 香燈不是在替常住做的-是在替佛做的 香燈守護的是那個大殿 那個大殿你拖地-你把燈點得好 你把香弄得好 你把環境弄得好好的 你在服侍佛 大殿是佛居之處 所以那就是恭敬田 所以做香燈的最好修恭敬田 千萬不要覺得它是壓力-它是麻煩 是這樣 那是修恭敬田 那你說我要打板-香燈要打板 那你就想著說-我替佛來叫醒這些徒弟 叫醒這些弟子 那這樣你就作佛的使者 是不是這樣子啊? 所以輪到香燈你就要這樣觀想 那你同樣在掃地-你掃的是恭敬田地 哇!那不得了-是不是? 將來呢 你對佛恭敬-將來弘法利生 人家對你恭敬-你就好弘法 這置三寶田就恭敬田 其實田還有一個田叫恩田 他這裡略而不提 恩田是什麼呢? 是師僧父母於我有恩 師 師就是依止的師父、老師-這一類的 僧是指的同參共住、共修-互相砥礪 所謂的善惡知識 你要知道善知識不稀罕-惡知識才稀罕 一個道場當中-要彼此成就惡知識 這是因緣難得的事 什麼叫惡知識? 給對方壓力 給你壓力你才會懂得什麼?-懂得我有所缺 我心靈有所缺憾、有懦弱之處 是這樣 所以你看那個恆實法師他師父-那個宣化老法師 他每次來講經說法-他就會說頂禮三寶 頂禮善知識、惡知識 剛開始我以為他講好玩的 後來才知道-經典確實是這麼講的 善知識容易求 惡知識不容易求 不容易求 當然惡不能太惡 惡到邪見-那當然有時候我們撐不了 給我們一點壓力 嘴皮上給我們一點壓力的 那個基本上還算是可接受 這就是僧 師僧父母 父母呢? 生你、養育你 是這樣 那下一觀就會講到這個事情 師僧父母這是悲田-不……這是恩田 這三種田 這裡是略不提-但事實上還是要的 這都是在增長你福跟智的 你比如說恭敬母親、父母親 其實這個也是很重要 這三種田 那這樣讓你福智能夠芽生 你用一種恭敬、誠懇、悲憫-報恩的心情來對待 那你這個倒過來-你就很有福報跟智慧 那麼這樣子 當然這裡頭講的是福田-主要是福報 那你說智呢? 智在哪裡呢? 有沒有智田可以讓我種呢? 有!三寶門中一切教法-就是智田 所以這裡頭是指前面你還是要-供養恭敬有智慧的人 依止隨學有智慧的法、師長-等等 所謂的涅槃有四依 《涅槃經》上面講的-涅槃有重要的四依 我們前面講過 親近善知識-如理思惟、如理而行 對不對? 是這樣子 那這就是涅槃四依 這就是智田 這就是智田 所以親近善知識本身就是智田 善知識就是你的智田 那這樣整合起來之後 你再增加這個福田 然後你的福智芽就生 這樣才長成佛種 佛種之後蔭覆法界 注意啊!一念三千 所以你這一念心中的福智-就是遍於法界 既然遍於法界-那十方華敷 十方的華敷 什麼叫十方華敷? 你是利益一切十方眾生 你以一切十方眾生-為度化的對象 為成佛的什麼呢?-泥土 一切十方眾生-都是你度化的對象 所以你就會在十方眾生上面-種下了菩薩行的種子 所以菩薩華開-你就會在十方成佛 結成無上佛果 所以行菩薩道是不會有限制-方向跟世界的 你說我一佛所化-只有三千大千世界 那我行菩薩道-就行三千大千世界的菩薩道 無有是處 你看你登壇受具的時候-你觀想什麼? 觀想十方法界-過去、未來、現在 一切眾生未度的我令度 未斷惡的我要斷 我要利益一切眾生 我一切善我當修 都是十方、通遍十方的 為什麼? 因為周遍法界故 所以你十方華敷 所以心量要廣大 我們就常常難以廣大就是因為-我們受限於我們的身體 受限於我們身體 就住在道場裡-你就守著你的道場 不住道場就守著你的身體-守著你的我執 你就不把心量放大 心量放大一切眾生來去自如 在你的心中來去自如 那你也就自在、自如 心量放大 這樣子那就結無上的佛果 什麼叫無上? 無有更上 就究竟的佛果 這樣懂嗎? 究竟佛果的意思 這裡頭有一個概念要知道 就是所謂的福田 事實上就是八福田-分說就是三種福田 佛、聖人-這是什麼呢? 第一、第二福田 這是淨田 和尚、阿闍梨、僧、父母 這個是什麼? 這是恩田 病人這是悲田 也就是一切眾生是悲田 所以八福田-其實就是三種田的分說 合說就是三種福田 佛、聖人、和尚、闍梨 僧、父母、病人 病人是悲田 父母、師、僧 阿闍梨、和尚都是師 然後僧 僧就同參道友-這是恩田 所以我們同參共住彼此有恩 不要恩盡義絕-那就很慘 是不是這樣子啊? 所以彼此有點壓力-那也是要感恩彼此 是這樣 那佛、聖人就是敬田 可是有個更重要的觀念-你要知道 三田其實互補的 你比如說父母 父母是恩田對吧? 他對你有恩-所以你要報恩於他 所以你要養育他-老了你要服侍他 可是服侍的過程-你能夠沒有恭敬嗎? 若無恭敬-那與養一隻狗是沒差別 這孟子講的 侍父母若無恭敬-那與畜狗是無差別的 所以說母親是恩田 父母是恩田-同時也是敬田 再來 父母生病 乃至於不學佛法 你內心悲憫而生想要替他拔苦 這不是悲田-不然是什麼? 所以說恩田即是敬田即是悲田 同樣道理 我們說敬田 敬田!固然是三寶是敬田 可是你看三寶在殞落 那出家人起顛倒 或者是法門衰落 你起了悲憫之心-想要拔三寶門中的病苦 你要好好的實踐佛法利益眾生-讓三寶增光 這不是悲田嗎? 是不是? 悲從心生 然後看到三寶不彰 你要發心好好出家修行 然後利益三寶 光采三寶 光耀三寶 讓眾生都歡喜信仰三寶 這不是悲田嗎? 三寶讓你能夠離苦得樂-三寶對你沒恩嗎? 所以你還是以恩田看待三寶 所以你看看 敬田當下就是悲田、恩田 同樣道理 悲田亦復如是 你對待眾生 雖然他於疾病當中-於苦惱當中 你要拔他的苦 可是你可以用嗟來食的方法-傲慢對待他嗎? 《地藏經》不是講嗎? 要軟言慰喻 要低聲下氣的輕聲供養 這個時候你已經無我了 你已經把他當作是你的什麼?-你的恩人 所以他就是你的恩田 他有機會示現讓你施與什麼?-布施、拔苦的這種機會 他就是你的恩田 是不是這樣? 同時你要恭敬對待他 恩人你也要恭敬對待他 那不就是敬田了嗎? 所以說三田其實是什麼?-互入的 注意啊!所以說恩、敬、悲-常常在一起的 這點觀念也要了解 要了解這個意思 那麼這樣子就有-更廣大的一個義涵了 那麼己三、點示智障 從發道心 畢至究竟 這過程當中 其間功用悉名智障 功用怎麼會是智障呢? 就是說發起功行作用 如果你執於功行作用的話 那麼你就會怎麼樣? 你看!我拜多少經-我念多少佛 我已經禪定修到哪裡 就起了功用 然後傲慢 然後覺得功用很了不起 那悉名智障 也就是要你呢 好了!你懂得怎麼修了 你現在會修-你也不要執著會修 起慢心 這意思是這樣 就滯於功用 滯於功用 或執取於功用 功行、力用 懂嗎? 功行 修行有功行 力用 有點境界來了 你看看!天底下像我這樣-修行的人有幾個?(台語) 那個公案還記不記得? 那好像是高峰妙和尚 高峰妙和尚 就是高峰妙禪師 他在禪堂裡打坐一直打瞌睡…-人家就 就惡知識啊 這裡就出現惡知識了 旁邊的人就開始用話語-來削他了(台語) 今天我看你要坐禪-再三輩子再來坐啦(台語) 要不然你就包著棉被坐啦-(台語) 我們坐七天、你睡七天-你的福報也是很大(台語) 就削他(台語) 他一氣之下 好呀!(台語) 人家用語言這樣子來削我們-我們是起煩惱 他不是!他起道心 大道之心 不是偷盜的盜 修道的道 起那個修道之心 他一氣之下到後山-那個懸崖旁邊去靜坐 對天發誓 氣到了你知道嗎?(台語) 用必死的決心 好!我現在坐在懸崖旁邊-(台語) 老子如果又睡著了-就摔死算了(台語) 被人家笑得面子都沒有了-死吧!死了更好些(台語) 那前幾天因為剛開始坐會怕 對不對? 人就是這樣 精神百倍 是不是這樣子啊? 他也覺得很爽 他一覺得很高興的時候 人就是不能這樣子 人就是不能自滿 他一覺得-你看!我總算克服了吧 你看我現在很精進-在那兒參…… 父母 這個父母未生我是誰?是誰?-那個「誰」字提得很好 他就覺得很滿意 這一滿意心一生-心就懈怠 一懈怠又打瞌睡了…(台語) 這個時候人到打瞌睡的時候-很可怕的(台語) 業障一現前-要死都不怕 就打瞌睡……(台語)-咚!這下真的摔下去了 他一摔下去 啊!死了(台語)-這下摔下去了 然後 他想 好了!粉身碎骨 這一剎那韋馱菩薩把他接起來 欸?他到地面差幾公分的時候-就停住了 然後還是被弄上來 他想 耶?來者何人?-怎麼沒讓我摔死? 然後說我是這個韋馱菩薩-護持你的用功、法師用功 哎呀!你看看 我就說嘛 他們那些人笑我說沒修行-不能修 你看天底下像我這樣子-用粉身碎骨而修的人 普天之下有多少人像我這樣 你看難免就要起這種貢高心 他這一心念一起-那韋馱菩薩都知道 你看所以我們不要起歹念 這韋馱菩薩都知道 你看我們結夏安居的時候 請韋馱菩薩護我們的法-對不對? 那我們在結夏安居-起了多少歹念 那韋馱菩薩都記下來 說我護你的法-一天到晚在起歹念(台語) 這樣就不行 然後那韋馱菩薩就現身-跟他講說 像你這樣修的-在三千世界以內多如恆河沙 意思就是你有什麼了不起? 憑你這點傲慢之心-我這樣怎麼護你的法呢? 我三劫不護你的法 就這樣呵斥他 哇!這個人真是大修行人 他一聽了這樣痛哭流涕 好了!好了!我修就修 有一點境界了-我就起這種貢高 我算什麼嘛我 這就是他已經知道-其間功用悉名智障 那障礙就起來了 那就功用起智障-看到沒有? 所以不能夠有功用想的-你要知道 那《楞嚴經》你去看-你就知道 一切聖境界-你都不能把它作聖解 那就完了 那只是一種菩薩慰喻你-安慰你的 你還把它當真喔 啐!不護你的法 不護 那高峰妙和尚他起大慚愧 起大慚愧再坐 這一次知道了 知道了(台語) 反正這次再摔下去穩死的-沒救了就對了(台語) 那也沒關係(台語) 繼續幹 這一次撐比較久你知道嗎? 撐了一個禮拜多 但是人有業障還是抵不過 到了第七天、第八天(台語) 還是下去 咚……又下去了 這下他想好了!死了!死了 人就是這樣子 到了必死的決心的時候-反而身心柔軟了 是不是?身心就柔軟了 所以說諸位啊 把自己放軟-它就軟了 沒有誰來幫你軟 軟化劑打下去都沒有用 你自己就死了算了(台語) 又是要到了的時候-又停在那兒 又停在那兒 像卡通影片那樣子-又停在那裡 然後又上來 他想嗯?那這次又是誰了?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來者何人? 韋馱菩薩是也 那你不是說不護我的法了嗎? 法師!你一念懺悔心橫超三劫 所以我還是護你的法 這是韋馱菩薩慈悲 知道他是個道人 然後也真是一個道人-所以他起大慚愧 必死的慚愧心 你想佛菩薩會不護你的法嗎? 尤其在末法這種時候 你用必死的決心 不過必死是必死-你不能瞎幹 瞎幹!那種必死那只有死而已 那什麼韋馱菩薩都沒辦法-是不是這樣? 你瞎幹那就沒辦法了 你不能瞎幹 你弄對了但是你還 你相信那個法門在那裡-而且你不貪染 你不要說我用必死決心 欸!韋馱菩薩你出不出來?-你出不出來? 這樣子你還是-你用必死的決心惹 你還是在招惹那個功用法-那不對 他是沒有想到韋馱菩薩的 第一次他不知道會有韋馱菩薩 第二次他認為-韋馱菩薩不會來了 所以他那個時候-他沒有那種想法 這個公案是這樣 這個公案很有價值 裡頭充滿了很多的價值 這叫功用滯於功用 他當時真的就滯於功用 修了三、五天-效果很好 他就起念頭 結果魔障又來 又讓他打瞌睡 打瞌睡他第一次他沒有心 韋馱菩薩護他法 表示說末法時代-真的有必死的決心 韋馱菩薩一定護你 結果護了之後就像我們一樣 我們很容易就起什麼? 我不錯呢!你看看(台語) 普天之下像這樣會修行的人-能有幾個?(台語) 這種念頭跑出來了 是不是這樣子啊? 然後這樣子韋馱菩薩就呵斥他 韋馱菩薩真的很善巧 我不要護你的法了(台語) 那一個道人也承認自己失敗了 他就慚愧-趕快慚愧 慚愧了之後 他也知道這次掛了 他還是照樣用必死的決心 韋陀馱菩薩善就是善予人善 是不是這樣子啊? 好予人善 護法不遺餘力 而且他有那個觀境-知道這個人真的是個道人 所以他有語錄留下來的 高峰妙和尚是有語錄留下來 這個人後來是開悟的人 後來開悟的人 這是很圓滿 後來還是開悟 很難得 然後就是還是去護他的法 各位這樣了解這意思嗎? 所以在修行的過程當中-你不能仰仗有護法 也不能仰仗我很了不起 仰仗我法這次給我修對了 普天之下像有這種高妙見解-的人有幾人? 那這下完蛋了 是不是?這就是功用為障道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麼當然你會這樣想 哎呀!院長你不用那麼擔心啦-我們不會這樣 沒錯!你現在還在學位-當然不會這樣 可是我話要講到後頭來 等到你變成五、六十歲的-老和尚 人家都恭敬於你了 你搞不好也講出很高妙的佛法-也說不定 那個時候你再起障 那就不要怪我們沒告訴你 對不對? 所以說任何人-都不能掛免事牌的 你懂意思嗎? 這個我們還是慎重以對-比較好一點 這就是什麼呢? 其間功用悉名智障 所以你不要起功用想 懂意思嗎? 這個老人家很慈悲 他知道年輕人一下子-要是得了這個法門 修下去得功用了就會問題 所以說其間功用悉名智障 唯有你要到如來地的時候-這二障才永盡 所以你要小心 在這當中修的功用法門-你起來都不要執著 只有你到佛地了-你這二障才會永盡 二障就是什麼呢? 煩惱障跟所知障 功用就是這兩種障 就會起來 都會起這種障礙 智慧不是障-你要知道 所以所知也不是障 是因為你有障礙-所以障所知 你要知道 有智慧不會是障礙 了解佛法也不會是障礙 可是因為你自己貢高我慢-執著於教法 那才是障礙 這叫做智障 這叫做所知障 智障就是所知障 所知障 所知不是障 你本來就應該懂佛法、懂道理 可是你偏解道理-不解曰解 以解而起貢高-這才成障 所以說所知形成障 因為知而反而形成障 不是那個知的對象是障礙 不是這個意思 那所知障 哎呀!看那些書都是所知障 錯了!這樣講就完全錯了 本來就應該看經聞法的 看經聞法不是障 那要是障的話-三藏十二部都是廢物了 那拿去燒掉了 那佛陀講經四十九年講什麼啊 所知不是障 是內心起障 障於所知-那才是所知障 這要分清楚 一定要分清楚 那麼到如來地 唯有到了如來地-二障才永盡 這裡的二障是講-所知障跟煩惱障 這個時候你反望生死 你會看到它如幻如夢-本無真實 當然啦 不必到佛地、不必到如來地-你才反望生死 其實就是說你只要 你能夠從發心必至究竟當中-依於教法不起障礙的修 你就可以反望生死如幻如夢 本無真實-是誑惑癡人 唯佛正覺-故稱遍知 就到了佛地-你來反望這些人生死 你才真正知道一切生死 分段生死、變易生死 包括菩薩的變易生死等 都是如幻如夢本無真實 誑惑這愚癡的人 包括菩薩 菩薩不能說為愚癡 但是他仍然有根本無明-他仍然有變易生死 所以只有佛才是正覺遍知 所以故稱遍知 這樣了解 這點示智障 汝今應取如來智海-勇猛修入 名決定淨心 汝今應取如來智海 應發願誓取如來一切智海 一切智 一切種智海 一切種智 如來智海就一切種智 我們講薩婆若海 薩婆若就是一切智 薩婆若智 薩婆若海就一切智、種智海 為什麼是海? 因為所知無盡、綿綿密密 無有一法不知 所以智慧多深廣如海-所以名為智海 如來一切種智 勇猛的修入它 所以要發菩提心 所以要發菩提心 所以菩提心有願菩提心 你要去行願菩提心 要發起願菩提心 那行慢一點沒關係 這名決定淨心 這樣子的決定義 這樣子的指向於佛-成佛那個目標而去 這叫決定淨心 偈曰 大千世界人 自謂根性利 悉集共思量 這是在校量智 凡聖的智 悉集共思量-不及信行者 三千大千世界的凡夫 那些利根 自己認為利根的凡夫 全部集合起來-來思量佛法的義理 還不及初果向的鈍根人 不及信行人 這信行人是指初果向、見道位 見道位有兩種人 信行人跟法隨法行人 信行人是以對三寶的信心修入 法隨法行是指依聽聞佛法-或者觀察十二因緣法就修入 這樣子 所以他是信行人 信行人是要有佛示現種種-的功德給他看 他生起信心 然後才聽聞佛法 這樣修入的 那有的人 法行人是只聽到佛法-他就修入了 不需要再看到種種的解脫相-給他信心 所以他比較利根 鈍根人 所以說還不及初果向的-鈍根人一個 這樣知道吧 那麼三千大千世界的信行人-眾議出情端 共同聚集 論議超出三千大千世界的-人的那種情知之端表 你要知道 初果向已經算是聖人了 他不再退墮 他畢竟證於果位-不過他還不入於果位 所以算是聖人 對凡夫講算是聖人 對初果來講他還不入位 這樣懂意思嗎? 像這種人他所說的道理-已經出於情端 出於凡情認知之端表 就超過凡夫的認知 這樣懂嗎? 他一起來論議超過凡情所認知-的那個表面之外了 也就說法談 說那個解脫之法 解脫之法 多時共思議 多種時間來共同論議這個法 還不及一位須陀洹所認知的法-那麼深刻 須陀洹初果 所以初果向跟初果就差這麼多-你看看 再來 世界須陀洹-議論共宣談 一樣 共同論議佛法-共同宣談佛法 宣轉佛法互相激盪 產生很深奧的佛法的見解 見解 那麼這些見解的慧的力量-還不及一個二果聖人斯陀含 真慘!那我們不知道-要比到哪裡去?(台語) 是不是這樣子啊? 節級辟支佛 節級十地人 節級智差別 不及如來身 就這樣一節一節的上去 初地不如二地 二地不及三地 乃至不如十地 十地不如如來地-不如如來身 那也是什麼?三千 乃至於法界的十地菩薩-都不及如來的智慧 前面都說過了 好!那麼這是講智差別 現在講布施差別 布施節級聖 果報節級大 布施十地聖 不及佛田最 這也是這樣講-對不對? 前面都講過了-對不對? 你要布施也是這樣一節一節的-超越它的殊勝 最後乃至布施-整個法界十地菩薩 苦!(台語) 它的功德還不及布施一尊佛-的功德 想到這兒就是令人感嘆-對不對? 你想想看當時阿育王的前身-那個小孩子 在海邊只是拿了一缽沙供養佛 就能夠幹阿育王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現在咱們搞了老半天-都沒這個機會 所以說還是要趕快去極樂世界 十方化往 對不對? 你可以一食頃 早上還沒吃早餐 早殿下來到吃早餐之間-只有二十五分鐘 我們就可以供養十方諸佛 回來還可以趕上早餐-你看看 哇!太爽了 這樣子供養 而且還隨你供養多久-就供養多久 憑此福德你看看那修行 所以很快就得無生法忍了 很快就回來了 所以說現在好好學大乘法-去到那裡一下就入資優班 你懂意思嗎? 很快就可以見佛聞法 趕快回來 快去快回 是不是? 那時候就可以十方化往 所以說現在修不來沒關係-多聽 因為你去到那裡-沒有那個色身干擾了你懂嗎? 一下子以前在青龍寺聽的-全部都回憶起來了 你有宿命通啊 在極樂世界自然有宿命通 馬上就想起來 以前那個院長講的-還沒有那麼好 現在想起來更棒 是不是這樣子啊? 然後再加上觀音菩薩-再稍微點那麼一下子 嗄嗄叫(台語)-立刻就什麼? 開悟 那可以馬上就迴入娑婆 所以這你不要把它當笑話聽 真的是這樣 真的是這樣 當然最好是當生就在娑婆世界-以肉身來開悟 那最好不過了 是不是這樣子? 我們還是求這樣 好!那麼這是不及佛田最 最後 是故汝當知 佛智最窮深 福田難思議 信者名淨心 你信得下去(台語)-你的心就淨了 你就與佛相應 你就大乘起信了 就起信起來了 是不是這樣? 那你就不會再退墮為聲聞了 哇!那還得了啊 所以說《淨心誡觀》-聽了那麼久 一百二十幾堂課 其實就是聽下這個東西而已 就把這個藥丸子給吃下去 不動……不動那就對了 各位!是不是這樣子啊? 很好!我們正宗分上完了 我們快馬加鞭-繼續進行第三十觀 誡觀內行密修-囑付殷勤受持法 第三十 這一觀是流通分 何以故? 因為有囑付流通 流通有五種流通 勸信流通 信順流通 我們比如說歡喜信受奉行-作禮而去 這是信受奉行-就信順流通 再來 付囑流通-有沒有? 這《地藏經》也有付囑流通-對不對? 這裡也是付囑流通 再來奉順流通 奉持這個教法 奉持實踐 再來迴向流通 有五種流通 勸信流通 信順流通 付囑流通 奉順流通 還有迴向流通 這裡是屬於付囑 囑付流通或者叫付囑流通 誡觀內行密修-囑付殷勤受持法 告誡你要內行 所謂內行就不外漏-內蘊於心 韜蘊 「韜」韜光養晦的韜 韜蘊 「蘊」蘊涵的蘊 韜蘊於心、涵泳於內 這樣叫做內行 就是你在行-沒有人知道你在行 是不是這樣子啊? 道場住得下去 自己有煩惱-能夠還是定得住 這就是內行 雖然你不一定在那兒拜佛念佛-可是你內心裡在成長 這就是一種內行 所以我們說彼此共住-要彼此給彼此空間 就是這個意思 因為每一個人在內行-我們並不知道 我常常說我是跟諸位共住的-一個比丘而已 「老師」是以前的假名 現在只是一個比丘跟大家共住 原因就是我看得出來是這樣 諸位都有自己的內行 看起來有些煩惱 其實在我這個老骨頭來看-那都沒有關係的 那都是可以諒解-而且可以經歷過的 只要你住著-那就有希望 只要你袈裟披著-那就有希望 因為你有你的內行 只是每一個人內行的程度不同 我們不能用同一個標準來看 道場的價值就是給別人空間-給彼此一個機會 那大家用誠意來相互扶持 沒有錯啦!有人內心煩惱-他比較表面化 他會臉上你會看得到 有人內心煩惱他臉上你看不到 可是看得到的好-看不到的也好 都是我們的善知識 都是我們的善知識 所以我常常跟同學講 我說我三生有幸-能有機會跟大家共住 大家都這麼樣子的誠懇善良 不以我陋劣而棄我而去 那麼這都是我的福報 這就是我看到諸位有在內行 你們任何一個人-包括淨成 他是個淨人 要以我 我要換成他我早就跑了-我告訴你 壓力這麼大 是不是這樣子啊? 淨成對不對? 壓力那麼大-是不是這樣? 他還撐在那兒 是不是啊? 所以我也要請他釋放壓力 是不是這樣? 放掌 是不是? 所以說其實這都是內行 我常常講我說共住-但看優點不看缺點 道場是大家共同成就的 獨木難成大廈 沒有錯!誰都可能犯錯 包括學人在內都可能犯錯 但是我們彼此都給一些空間 那麼我們就會一直成長 為什麼? 只因為我們都有誠意 只因為我們都有誠意 只因為我們都有誠意 今天的環境這麼樣子的惡劣了 如果我們再失去了這份誠意 真的我們是沒有退路 真的是沒有退路 所以有時候 當然沒有錯啦 像調意常常跑來跟我懺悔 師父不好意思啦 院長最近我起煩惱 我都會勸勉他 我說其實你起煩惱-那是你成長的方式 要以一般人客觀來看 你這種人能出家到今天-都已經是個奇蹟了 那你這種煩惱算什麼呢? 沒有關係 不過就是你要精進就是了 你要一直看到煩惱 然後一直給予突破 突破有你的方法 你需要我來幫忙-那我就在那裡等著 但是我不會主動找你說 調意!你現在有煩惱了-來……我們聊一下…… 這樣給人太大壓力 好像我變成隨時在觀察別人-這樣 我是覺得大家都男眾-都是很獨立的 我都不敢這樣做 哪怕我有一種感覺說-可能他有煩惱 我也不敢隨便去跟人家這樣說 因為我的抉擇不一定是對的 但是我絕對在那裡等著大家 你隨時來跟我聊-我都很樂意跟你聊 你不要說我忙 我沒什麼好忙的啊 我就是做事而已啊 你沒什麼事那我就做我的事-就這樣而已 我沒什麼忙的 你放心!忙是整天在外面跑-那才叫忙 我沒有忙 我就跟大家在一塊兒而已 所以說大家一定能夠體會到 所以說我真的能夠看得到-大家在內行密修 當然我不是捧諸位 不是這個意思 確實是大家在用功 大家在用功 你想想看!像我戒兄就好了 我戒兄真的很了不起 你想想看!出家一老把年齡了-你看看 年齡也比我大 戒臘也比我高 他什麼地方沒看過、沒住過 你看他師父那裡那麼好的環境 他今天跑來這邊又熱又難堪 還要聽我這邊聒噪……這樣子 他完全無所謂 你們同學也聽過-我給他聒噪了好幾次 他完全無所謂 這個人真的是密行、密修 這很難得 確實是這樣 要換成我 我可能一天都待不了-我跑人了 是不是啊? 你看像海淨好了 是不是? 有老婆的人嘛 是不是這樣子? 還有兒女的人 在公司裡還當工程師engineer 現在辭退了不打緊還在這邊 我們經驗也沒他多 還給他要求一大堆 他還很誠懇的學 所以說實在話是諸位在度化我 我這絕對是真心話 放掌 絕對真心話 絕對真心話 我也真的看得到這些 看得到這些 看得到這些 是不是這樣子? 無論誰我都感受到這種-內在的這種誠意 所以諸位!這就是殷勤受持 諸位真的是殷勤在佛法上 殷勤在佛法 所以說有一次海公-來跟我們住幾天 那我會趁空 看他有空的時候他下去走路-我也陪他下去走 然後他就跟我講了幾句話 當然他算是在鼓勵我 他的意思是說你也很難得 年紀輕輕要支撐一個道場-所作所為也算是說中規中矩 那很難得 那我就跟他老人家講 老人家!這是您老人家慈悲 這樣在鼓勵弟子 其實弟子根本不是這樣想 弟子只是找到一群很好的-共住的同參道友 讓我不會放逸而已 我要沒大家來支持-讓我不要放逸 我不知道放逸到哪裡去 他老人家聽聽笑笑 大概也接受我這個說法 所以說這個內行密修 我昨天晚上十一、二點的時候-我在看這一篇的時候 其實這些我都可以不用看了 以前我講過兩遍了 但是我都要再複習-把它深化一下 深化它的道理一下 那我就會想到諸位 所以我心中是真的充滿感激 所以無論你們最後怎麼樣子-那我都還是充滿感激 因為世間法就是來來去去-就是因因緣緣的 所以世俗人講過一句話說 只要曾經擁有 只要曾經有 曾經!不必擁有 我們佛法就是這樣 學務長上次我們在討論的時候 我們在一起討論 我聽到那個宏寂法師-談過一句話 那句話真的很警醒了我 他說我們是一群從十方-無量劫以來不同因緣修入的 然後在今天這個時間-這個因緣、這個地點就聚合 它就像十方來的線-都有不同的方向 都有不同的方向 而且不同的來處 然後在這個時代這個因緣當中-就這樣咻…… 同一個時間、同一個地點-聚合了 就在那一剎那聚合 少一樣都不行 那聚在那兒 那將來也將要再各奔前程而去 我聽了這個心很酸 但也真是這樣 也真是這樣 所以說只要曾經有過-我們就要無限的感恩 無限的感恩 因為我們曾經有過 所以我們就要極大的護持彼此 增長彼此 感恩彼此 珍惜彼此 然後呢 然後真的因緣使然-我們那條線又各奔前程了 我們留有一種最美好的回憶 然後我們會告訴我們自己 在那個時間、那個空間-那一剎那在那個境界之下 我已經do my best -做我最好的了 我已經將最大的誠意-跟最好的修行貢獻給彼此了 那麼我們永遠憶念著這個道友 將來還有機會-我們再來互相扶持 這是一個很好很好 所以說誡觀內行密修 他要慈忍比丘要這樣做 要內行密修 我們共住不也都如是嗎? 所以說彼此看到彼此的-內行密修 沒有人說他是-好像特別了不起的 但是每一個人-都在那裡內行密修 每一個人用每一個人方法 在佛法的大海當中-擷取他所要的 每一個人也有每一個人的方法 在他的生死流的苦難業果、-業緣當中掙扎的往前而去 你不覺得嗎? 每一個人都用他的方法-在掙扎的往前 我們都是真的是 在這方面我們 就業果的掙扎來說-我們都是天涯淪落人 所以我們真的要-相互伸出友誼之手、道誼之手 來相互拉拔一下 相互拉拔一下 而我們每一個人-也都在佛法的大海當中 努力的擷取我們所能要的-來做為我們的資糧 而我們也要勇於的給予對方-護持對方、感恩對方 那這樣子一個僧團-它是一個活的有機體 它就會一直增上 雖然人員有來去 可是我們的心沒有來去 我們都一直在佛法法門當中-相見 我想這個才是最大的價值 這也是我真的是長期以來-一直有這種感覺 我從諸位身上學到的 這不是說好聽的話-真的是這樣 真的是這樣 那麼我們這堂課-暫時上到這兒 我們下一堂課再上 向下文長-付予來日 我們回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