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淨心誡觀法123 上法下藏法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淨心誡觀法》 誡觀佛性不一二、非有無-含中道、不著中法 第廿八 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上一堂課上第二十八觀-第一百三十一頁 什麼是佛性? 做了十種譬喻 前面略提了那七種的譬喻 那麼第七種譬喻是辨別中道 佛性非邊-中道是也 佛性是中道實相 但是是含中道而不著中 這是指的是說離兩邊-但不能以離兩邊來立佛性 只是佛性對兩邊是不即不離 一切法皆是中道實相 這樣子來講的話 沒有一法是有-沒有一法是無 也可以說一切法皆是有、-皆是無、皆是中道實相 所以說這個中道實相的安立-並不是對立的 並不是依於某一個前提才安立 它只要一安立之後-一切法皆是安立在中道實相 是這樣 所以說眾生五陰託佛性起-故名非斷 這所謂的五陰託佛性起-也就是後面講的 陰藉神持方能存立-的意思 一切法皆依中道實相而建立 一切法不離什麼?-不離一心 一心也不離一切法 離心無有一切法 不過不是一切法建立一心 這就好像說-我們來看鏡中的萬物 如果離了鏡子的體-見不到萬物 可是就即這個鏡子的體-也不是萬物 可是離了鏡子的體-那見不到萬物 見不到那個諸法 鏡子現相-現種種的相 離了那鏡體-見不到一切 見不到一切相 離鏡體之外並沒有一個-離鏡體可存的東西 並沒有 這是絕對的經驗主義 其實說實在話也是這樣 也就是說你只有觀察-那才有萬物存在 不觀察!你不能說-萬物不在或在 離了觀察之外 你也不能夠說-萬物有一個客觀的存在 可是自古以來我們都認知-離觀察之外有萬物 你信不信? 是不是這樣? 你死了……太陽還是起來-月亮還是在那裡 海還是在那裡 海枯石爛還永遠都是這樣 所以人死了 並不因為他死了而宇宙不見了-對不對? 所以我們的認知總是認為說 宇宙的存在不會隨-人的死亡、來去而有所變異 是不是這樣子? 是不是這樣? 我們都是這樣認知的-是不是? 但是在中道實相裡頭-它認為是說 一切的存在其實都是被認取 存在的本身就是一種妄見 我們總認為-我們拿鏡子來照東西的時候 我們在鏡子當中看到一切萬物-我們會知道那是假的 可是我們會有一個想法是說 因為有一個東西在鏡子之外 然後被鏡子所照了 然後你才會覺得-那鏡子裡頭有東西 所以離了鏡子之外有東西的 只是鏡子去照到它的 對不對? 我們的經驗是這樣 我們的經驗邏輯認知是這樣 可是就大乘的認知 他甚深的智慧跟禪定當中-的觀察 他會發現說-嗯?不對耶 其實一切眾生都是用那個心-在觀察 所以因為我現起這一念心-然後觀察萬物 那萬物就任持在現前 離了這心之外-我到底能不能找到萬物? 我沒有先驗的經驗可以知道 然後他再觀察-他會發現更可怕的事情 他會發現說 不是!那心之外也沒有萬物了 那這時發現-一切宇宙的萬法不離心 然而恰恰好是怎麼樣? 恰恰好就在這個心當中-你也看得到萬法 也就是說整個宇宙-就是一個鏡子的體 你在鏡子之外-鏡子之外還是鏡子 沒有別的東西 那好了!現在就問題來了 換句話說 你看到鏡子裡頭的東西-請問那是真的嗎? 究竟是假的 因為鏡子裡頭的東西-不會是真的 捉不到的、摸不著的 可是離了那個鏡體-你也看不到一切東西 這個就是跟我們的經驗不同 那個鏡子就是心 所以心中雖然有萬物-絕對是幻化、不實、不真 所以你看觀音菩薩-可以在心境當中現種種境界 佛亦復如是 就神通妙用 神通妙用 那除此之外沒有別的了 那麼這個時候-你如果要觀察萬物的話 只有往鏡子的體上看 換句話說你要觀察法界-你只有往心去看 所以說心具法界 然而倒過來-鏡子的本身即是法界 換句話說 要找尋鏡子也不可得 因為如果你要找尋鏡子 那就有一個人在鏡子之外-找到鏡子 是不是這樣子? 那你說這個是鏡子 才找得到 然後它是它、我是我 對不起!找不到 所以鏡子這也是假名 可是你說它是假名的-對它望去可以望見萬法 可以看到萬法 可是覓鏡體無痕 覓心不可得 那這就是他在最深的禪定 然後以究竟的空性見來看到的-他發現一切找尋不可得 那這個這種邏輯本身-是經驗的邏輯 也就是說你只有觀察才有萬物 這是很經驗的 對不對? 可是他經驗到最後的結果 是甚深的禪定所觀察到-他會發現說 那離了一切心之外是無萬物 那萬物之外也無心 所以觀察萬物即是觀察心-觀察心即是觀察萬物 那不能夠說它能夠獨立存在 完全無法認知為獨立存在 因為你觀察不到它 這其實說起來也很經驗就對了 它是什麼? 它是佛的徹底的經驗 是大乘人修觀的徹底經驗 是這樣 那麼呢 所以說佛性非邊-中道是也 這時候講的中道就是這樣 中道不是一個概念而已 中道是在這種觀察之下-勉強拿來描述這種事情的 怎麼說咧? 因為在這樣-你就可以認知有還是無了 你看看!鏡體不可得 那這是空無 這是無-這是空 那在就鏡體表面上-所看的種種相 它緣起的 所以說緣起性是在心境體的-表面上所表現的一切相貌 你看!這個大樓起而落 那麼山河變化、人的來去 這生住異滅、心的變化種種 這都是你從你觀察宇宙萬物-然後你看到的結果 它就是遷滅變異 不可真實而得-對不對? 那這就是在你的鏡體的表面-所看的表相 種種表相相貌 它確實是緣起的-不可得 那這樣看起來-是不是它是緣起性空? 是的!緣起性空 可是你說它是緣起性空 你再往真實的鏡體去看 你再往鏡體去看你會發現說-它其實永遠不空啊 因為你只要一觀察-動心即有 介爾有心即是三千法界 而心是從來遷滅的啊 所以念念遷滅、念念任持法界 所以你怎麼能 雖然法界不可說是什麼相貌-心也不可說什麼相貌 可是就在一切變遷當中-它永遠沒有消失過 只要你觀察就有 介爾一有心就有 是不是? 那所以說它是-它離空 它是什麼?-它是妙有、它是一種有 但這種有不是我們認知的那種-真實不變的有 所以說它妙有 所以既是真空也是妙有 所以這種觀察本身你就會知道-它既真空又妙有 所以無以名之 名之為中道實相 所以中道實相-也是一個可觀察的事實 但是它確實離開我們的經驗 所以可觀察-所以可證 離經驗言宣-所以說不可思議 所以橫說豎說 就是要勉力的、勉強的-要描述那種感覺 勉強的描述這種感覺 那大乘佛法-就是已經得到了這種感覺 參禪你說開悟-就是見到了這種感覺 但是還沒有保任住 保跟任 還沒有保持住 那還沒有經過任的過程 也保不住 也保不住-也沒有經過任 任是什麼樣? 放蕩不羈的情況它還在 它任持在那裡 任持在那裡 任持就是不作意它持守在那裡 能不能? 還不能 還不能 那這樣子到開悟 天台講大開圓解 那以這個為根本-你修行才有方向 不然你要修到哪裡去? 你怎麼知道你要修什麼? 什麼境界出來-你根本就拿它當勝解看 是不是這樣子啊? 然後有個什麼觀音菩薩-跑上來了 你就以為那得什麼勝解 那跟什麼有關? 你也沒見到中道實相 那觀音菩薩是他是他、你是你 那根本就虛幻相 是不是? 所以不了這個、不開這個圓解-修法怎麼會有益呢? 所以人家禪宗也會講說-不了自心修道無益 也是這個意思 所以天台家重在-聞思當中趕快開圓解 開圓解你才有得修 那你說那我念佛總可以吧 可以!你念佛你不開圓解-念佛純憑信心 一念好樂 願心也是自己建構-不是任運 可是你開了圓解之後-我告訴你 任運信願 念佛 那個念佛-任何一句佛號念起的時候 你那個信願就任持起來…… 因為你已經用不可思議的心體-在念了 所以那真的是不可思議的妙用 那真的是真如妙用就會現前 就會現前 那有這種心情念佛…… 那個真如性愈來愈任持-愈來愈明顯…… 開悟、見性、自在-就有可能 那要是沒有的話 我只是開圓解-我這樣來念佛 我仍然怎麼樣? 信心堅固不退 臨終再怎麼顛倒 外人看我是顛倒 可能我昏迷了、我不省人事 但我清清楚楚 因為那棵樹已經沒有其他 那棵樹已經移植在-真如的法界海當中去 它已經不在凡夫這一邊 所以樹怎麼倒都對-怎麼死都對 那就是這樣 你看很多的大德 他能自在也是這樣子 這當中如果你再修禪定再增長-當然神通妙用就不可思議 那乃至沒有禪定 有些大德開悟沒有禪定-不!沒有神通 結果他禪定是沒有那麼甚深 可是他慧解脫了-他也自在 那如果他一直保任、-一直加強這個任運的工夫 你要知道這樣一修行 他舉手投足-都向於那個核心而去 他不會散動 他也不會做那個黏那個-做這個弄那個這樣 他也不會 他修哪個法門都好-他會隨他的因緣 然後他也不會-看別人的法門不好 因為他都看到了唯一實相 他看到這樣 所以那種風光自在 然後我們常常講說信心堅固 再來呢 自信!很自在-很有那個自信 所以心情也穩定 不會受外界的什麼東西-太大的影響 這樣子 因為他已經看到那個鏡體-不可思議鏡子的體 那也就是佛性 看到這個體就看到了佛性 因為一切都從這個體出來-一切也從這個佛性出來 而這個體一看到之後-它就是什麼呢 顯露一切成佛的根源 那它就是佛性 我們不是定義了嗎-什麼叫做佛性? 成佛的那個本、性質 佛的那個性質、那個本質 能成佛的本質在那裡 他就看到了 那麼這個譬喻其實 所以說眾生五陰託佛性起 那當然是啊 為什麼? 我們常常講說從真起妄 我問你什麼叫從真起妄? 你看!在鏡子上面-有種種的相貌 來了美人、醜人、造惡、行善 都被鏡子照見了-是不是這樣子? 是不是這樣子? 那離了這鏡子-我剛剛不也說了嗎? 離了鏡子沒有東西了 鏡子之外還是鏡子 所以你要觀察萬物-只有往鏡子裡頭看 所以鏡子裡頭才有善惡 鏡子裡頭才有眾生 鏡子裡頭才有輪迴 那鏡子就是從真起妄 所以妄想當中有輪迴、有善惡-有來去 所以這樣子的一個觀境-建立起來之後 什麼樣子的法都可以解釋得通 那麼好了!這樣拿來怎麼修? 很簡單!你看看你平常生活-的時候 今天中午熱得要命 今天去外面銀行辦事 回來熱得要死 又看到煮這個菜黑七八烏的 起了一念瞋念 是不是這樣子? 不想吃 欸!可以修了 這時候念頭現前了對不對? 那就修鏡體絕痕 這我是從真起妄 奇怪?我的鏡體是如如不動的 現在在我鏡子表面上-現起了這種 與我心所愛癡的那個東西-不相應 然後你看看 我既然就起了一種躁動難安-之境 那我的鏡子動了沒有? 我鏡子不會動的嘛-是不是? 然後過來一看 鏡子在哪裡? 鏡子在哪裡? 會動是什麼東西啊? 那是不是客塵? 那是不是污染? 你就不為它所迷 你會發現說生煩惱跟你無關-你會發現 你還是生煩惱可是你會發現-生煩惱的跟我無關 王聰榮在幫你調整-放!再放!(台語) 然後我就會這樣想 痛什麼啊?我還怕什麼?-我硬什麼啊? 我在硬什麼啊? 身體哪裡是我啊? 就想著卡卡兩下-他就把你轉過去了 是不是這樣子啊? 為什麼我們不放鬆? 放!放!那你怎麼不放?-(台語) 我!我在啊(台語) 我不放!說不放就不放-(台語) 男子漢大丈夫-我怕!不放(台語) 是不是這樣子啊? 它就是那個 那你就是因為被那個-鏡子表面的「我」所騙了 所以那時候心裡要趕快想-觀法非我 當然你說沒有用 不要管沒有用 你一直這樣念 你要知道你在臨終的時候-你還是要這樣觀 萬一你痛起來了-你還是要這樣觀 觀法無我 這身體不是我-我痛什麼? 我念佛才是真正鏡子的東西 你要這樣觀 真的還是痛-那再觀 痛!觀 痛!觀 你就觀!你就正念不失……-最後死了 你要知道一死那一剎那-你中陰身現前的時候 你的肉體就不限制你了 這個時候你的中陰身-就具有小神通 你就這樣想 身體非我對不對? 非我的話我現在要漲大……-它就大…… 它隨你的念頭 那這樣我要念佛-專心念佛 因為我業還限制著我 我不可能現在就見到佛 可是身體的痛已經沒有了 什麼被割了一道 肚子被剖了一個洞 插了三根胃管、一個鼻管 都沒有了 在中陰身當中都沒有了 這個時候-你剛剛想說身體非我…… 證實了!證實了身體非我了 你頭會往過來一看 那個笨醫生正在那裡做什麼 做那個什麼人工呼吸-正在急救於我 那我看看沒有用 你做那個-對我的肉體操作 依死亡經驗就是這樣-你中陰身現前 然後你往下一看 飄起來!飄在屋頂上面 往下一看 哇!你的徒弟在那裡哭 啊……師父啊 這就是冤親債主在那裡干擾你 然後你就身體非我-你正念現前 宗喀巴大師就是在中陰身-這樣修觀成就 他是中陰成就的 當然他沒有病痛 但是他就中陰成就 他中陰身的時候證得了什麼?-空樂 空樂 是這樣子 那這種情況-你不要以為沒有力量 有力量 有一次我在南普陀睡覺的時候 我就夢到我身體飛起來了 然後我在夢中告訴我自己說-這是作夢 然後我另外一個念頭告訴我說-作夢正好啊 夢正是境界 我正好可以在夢中修自在法 那我現在趕快飛……-我飛離開這裡 飛到美國去 正要衝的時候 你們輔導長跑來叫我了-叫我的房間 叩……叫我-最後把我叫醒 太可惜了 你要知道 上次五、六年前-不是來了一個喇嘛嗎? 他叫做什麼? 他叫做睡喇嘛 他的修行法門就是睡覺 作夢-夢瑜珈 他修夢瑜珈法 就是這樣 西藏就恰恰好有這一條 他們的理論很清晰的說明了說-夢中境界接近中陰身境界 所以要在夢中修境界-訓練你中陰身的時候修觀 他們是這樣 就跟這意思完全一樣 所以說你一定要這樣觀 所以這種中道的佛性-確實是可來操作的、是可修的 不要只是這樣聽-覺得好像沒有用 怎麼會沒有用? 這最實戰、最有實戰效果的-就是這個東西 最能實戰的效果-處處可用 處處可用 處處可用 那麼當然你不用的時候-你也知道你沒在用 那拿起來用的時候你就要觀察 身心非我-這個鏡體絕痕 那麼現在鏡體在怎麼作用呢? 那我這種感覺從哪兒來? 生氣啊 厭惱啊 看某人不爽啊 或者是那一件事情-覺得吃虧太大了 那你想什麼事情我吃虧呢? 到底我幹了些什麼事-我覺得我吃虧呢? 那吃虧又怎麼樣呢? 討回來我又能怎麼樣呢? 多賺它那幾塊錢又能怎麼樣呢 那麼我虧了那幾塊錢-我又怎麼樣了呢? 我老覺得我怎麼樣-那我是不是顛倒了? 鏡體 我這些感覺是不是都只是-鏡體上面的虛幻相? 所以就會回來看那個鏡子的體 那是清淨絕痕的-從來不動搖的 所以人家禪宗常常講說-要反觀自心 早期的禪宗修行-它並沒有參話頭 它直接就是教你觀這個心 就是觀這個 所以現在反而把它說開了-你反而比較好入手 只是你心躁動得太厲害 常常要叫你靜坐在那兒-你都沒有一個心所緣境 只好給你一個話頭 只好給你一個話頭-讓你黏在那兒 思量分別絕對不可得 在不可得處 一念之間妄想乍歇-那個鏡體就現前給你看到 因為你從來就跟它在一起的 你懂意思嗎? 就好像魚從來就在水裡 牠到處找水-你懂意思嗎? 到處找水找了滿頭大汗 突然間靜下來的時候-睜著眼睛一看 前面怎麼有波紋呢? 動一動!這就是水 看到了 這樣你懂嗎? 這心就不要在那裡擾動的時候-你就妄心乍歇、歇即菩提 它用的是這個法門-用的是這種理論 是這個理論 諸位!所以千萬記得-它理論就是方法 不要認為這種理論-聽了是好像擺著 放在口袋裡讓它發霉用 它根本是拿來實戰用的 實際戰爭用的-你懂嗎? 天天可用 那也因為這樣-所以你能改一切性格 你信不信? 他就不會說我就是這種性格-你怎麼樣嘛? 就堅固不動那樣子 我現在就是不行嘛 我就不發心嘛!你少惹我 這就不會這樣 為什麼? 因為真如性中具足一切功德-真如性中無一法不可能 你觀察那個體性圓滿 所以一切善法-你皆可做、你皆可修 所以說你的性格-就變成有無限可能 聽得清楚嗎? 無限可能-所以你才有機會成佛 成佛叫做什麼?-萬德莊嚴 他就有可能 所以有這種觀境的人-他這個人一定反應成什麼樣子 反應成他願意 當然隨他的功力-隨他的修行的強弱 還有因緣 道友的因緣 他可以有機會一直改變他自己-無限的改變他自己 一直改變他自己 因為我們說鏡體 鏡體也是無自性 但是他有一個自性是真的-那就是常樂我淨那個境 所以說他會讓一切法-在他身上產生清淨的作用 那因此他行菩薩道的時候-他會念念的改變自己…… 改變自己利益眾生 改變自己利益眾生 最後塵沙無明斷盡 他成就了無邊的什麼?-身口意願的清淨法 就上一章所講的 口說法-結果口清淨 身行威儀持戒-身清淨 意念教導眾生佛法-意清淨 然後念念利益眾生-願清淨 身口意願清淨 那這也就是-《法華經》四安樂行成就 頓悟就成佛了 所以他有無限的可能改變自己 你想想看一個修道人要是這樣-他真的是很自在 很自在 所以說禪宗我們常常講它說-很灑脫、很如何 那不會是禪宗的專利 只要得這種法的人都一樣 管他哪一宗、哪一派-他都這樣 他不會癟癟的 他也不會盡跟你講 哎呀!什麼都別幹了啦-等死好了 他不會這樣 他不會這樣 但是你說他積極嘛-他也沒什麼積極 他還是隨緣過日子 可是他不會用消極的方式-告訴你不用幹什麼的 那這樣情況會表現成怎麼樣 表現出他在行菩薩道的時候-你會覺得他這個人完全可變 他跟任何人相處-他完全可調 可調 該硬就硬、該軟就軟 該升就升、該降就降 他就這樣子隨緣的-利益眾生、常住 諸位啊!到了這個田步來 你就徹底的看到佛法的-那種入世性、那種莊嚴性 符合時代性而又解脫 所以他就是達到了一種理想 即解脫的-又即入世的 兩端就合在一起 常常佛法就是要不走在解脫邊-他就不入世 要不走在入世邊-搞得很俗氣、毫無解脫味 是不是這樣? 他就不是 在這種狀況底下-他就兩邊合起來一個圓圈了 串在一塊兒了 串在一塊兒 每一粒、每一粒-每一剎那都有兩端 既解脫又入世 既解脫又入世 就這樣串起來 大乘究竟理想是這樣 他不會高喊什麼-淨化人間、人間佛教 他不會高喊這個 但是他會就這樣-隨緣的在人間中利益了眾生 那他十方化往 他也到十方去以眾生喜見之身-利益一切眾生 他也就能這樣子 所以這都是依著這樣子的-中道見的功德而建立起來 諸位!你們體會看看 體會看看 所以說眾生五陰託佛性起 這樣在這鏡體的譬喻當中-能更清楚的知道 故名非斷 當然不斷啊 因為他任持 念念任持 所以流轉不息 所以非斷 不過就鏡體的表面的相來說-它變化無窮 所以說生滅如幻-名為非常 那麼人依五陰乃得修道 就是說在鏡體當中現一個境-現一個五陰之境 然後讓你依著這個真如性-得一個如幻的五陰境 依真如性得一個如幻的五陰境 那麼有美醜、高矮、胖瘦、-男女差別 然後隨這個五陰境-我們去修什麼? 修入那個真、真心 陰藉神持方能存立 這個五陰依著這個什麼? 中道實性的這一念真如心-中道實相心 才能夠存立 那麼這是這一個譬喻 那第八個譬喻是-離真妄者名為佛性 說真說妄都是對立法 是不是這樣子啊? 立真辯妄 我們為什麼要立一個真-來讓你知道妄是什麼 我們假名有真 對妄表真 所以說「真」是在-哪裡情況底下出現? 那個妄法才出現為真 可是當妄法當下即是真的時候-真亦不真 所以一切法皆真-也無所謂真了 一切法「如」-也不屬於真或不真了 無有一法不如 我們說真心 請問哪裡有真心可得? 所以天台的山外派-他說修行要以依真心來修 那四明尊者就一直說-你怎麼去找真心呢? 真心微細難知 何況真心不可得 即妄是真 你怎麼捨妄求真呢? 捨妄求真就是離世覓菩提-猶如覓兔角 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 所以修禪觀不是修真心觀 就當下修妄想觀-看那個妄想當下的清淨性 是這樣修的 是這樣修的 那麼所以說 對妄表真 妄當下有真 那麼若滅妄法-真名不生 妄法滅了 其實妄法怎麼滅啊? 妄法 妄法就在那兒 只是妄法不再被你的妄心所著 這個時候妄法不名為「妄」-是「真」 那這個時候一切法皆真 那就真不可名了嘛 真名也不可得 所以真名不生 那麼佛性清淨-智不能知 智是什麼? 這裡的「智」是知識經驗 「不能知」是指-非其所攝 知識經驗 非知識經驗所攝-叫做智不能知 識不能識 「識不能識」是說-了別推論所不能夠推度的 不能夠推測的 不能推測的 因為你沒有經驗可推測 了別推論所無法推測的 這個就是佛性清淨 這就是佛性 本質上清淨 其實你說清淨也是什麼?-也是多餘 清淨好像有什麼東西-是不清淨的 佛性是不垢不淨 不來不去 不一不異 不生不滅 非有非無 這樣子 所以說它不可得 九者能說之法顯於無說 無說之空亦不可取 故名佛性 這就是以空寂來辨別佛性 空寂 能說之法 什麼叫能說之法? 一切的語言名相是能說之法 顯於無說 來顯示這無可說的佛性 所以說用那個可說的名言 來表現、來突顯那個-無可說的佛性 這就是標月指 月亮在哪兒? 月亮在那兒 那兒 你要順著我的手指去看-看那個月亮 要的是月亮-不是手指 那能說的是手指 但是手指不是月亮 所以說不能死在言下 所以教理的研究要透過實修-不然的話會死在言下 就在那個語言文字當中-動用你的經驗邏輯在那裡思惟 那這樣的話你離佛法-永遠是八萬四千里外 所以說那些論書 那些世間 現在寫那白話書-一本都不要看 去誦經 去看古德的論著還好 看古德論著-宋朝以前的看就好 宋朝以後的暫緩 除了蕅益大師的-可以看一下以外 其他的當然都很好 不過你可能會看亂了 其實蕅益大師-也混淆了一些東西了 坦白講也是 你如果真的是要學一個-純的教理的話 那就不要先看那些混淆的 會把你弄亂 看四明尊者以前的 包括他老人家的這樣 那是宋朝的 這樣子 那這樣的話你才不會認指為月-認那個手指為月 那麼無說之空亦不可取 所以不可說 我們是要用能說的語言-來描述那不可說的佛性 而不可說的這種佛性叫做空 不可說之空亦不可取 也無有能力可取 也無有實相可取 所以故名為佛性 所以空 我乃至描述的那個空、-那個佛性也不可執取喔 你一執取了 還是等於執著了我的文句-我的手指一樣 也是這樣 也是錯 你能夠這樣子來體會佛性-才是正確的 所以就故名為佛性 你要這樣體會佛性-用空寂來辨別佛性 十者空平寂靜與有亂俱行-體離於形名 這不是空寂辨-這能說辨 能說不可執 所以說這樣子-你不執著能說之法 然後你才能得佛性 這是第九 那第十就空寂辨 用空寂來辨別佛性 怎麼講呢? 空平寂靜與有亂俱行 體離於形名-常顯名色 是為佛性 無礙之智與癡凡一如 如真解脫本從凡起 本從凡起 那麼好!等一下-我們看到這裡 他的第十事實上是只有幾句-只有四句而已 空平寂靜與有亂俱行 體離於形名 常顯名色 是為佛性 到這裡四句 這是空寂辨 他說佛性本空寂平等-寂靜不動搖 可是這個性與那個-有相之妄想亂心同時俱起 你要知道 同時俱起 所以你只看到那個妄想的亂心 我剛剛不是說了嗎 鏡體上面的種種相貌 離鏡體之外無有相貌 所以即相貌-即種種變化散動 這個生滅的相-當下就是鏡子的體 所以說它與它俱行 與這個有相的妄想亂心-是同時在那兒 真如門與生滅門同時俱生的-所以一心開二門 是這樣 那麼就這個真如體來說 就這個空平寂靜體來說-它體離形名 它離開那個妄動的那個-形相跟名言 離相絕名 可是卻常常顯那個什麼?-顯那個名色 名色就是精神跟物質 依真體而顯色-顯現妄色幻法 你要知道 你如果能夠知道這樣 是為佛性 這就是佛性的作用 這就我剛剛講鏡體的意思-一模一樣 鏡體上面種種的相貌 那這些相貌是不是常顯名色 「名」是精神 「色」是物質 一切的精神與物質-都顯現在那兒 我們眾生的精神概念都是妄想 思想、名言 這是名 那色呢? 一切有礙物質-有質礙的物質 這樣 最後他說到了佛智這一段文 無礙之智與癡凡一如 如真解脫本從凡起 雖有此喻 佛性之義唯佛能知 略說十種 廣恐文繁汝能觀解 名真淨心 無礙的智慧-其實與癡凡是一如的 它都是那真如自性的作用 只是一者真正起作用 一者與妄想同時生滅 和合 同時生滅 所以不能顯露這真如的覺性 那我們再做個解釋 我們再做個譬喻就是水 你看那個污穢的水溝水 它裡頭那個水的清淨性-完全一樣 我們講水的時候-就是講那個清淨性 不過你完全看不到清淨性 這就是癡凡一如 我正在講那個水溝水的時候 當下那癡凡 水溝水譬喻為-愚癡、凡愚的眾生 可是正在說它 正在拿這一盆水的時候-正是拿著清淨的水 可是一點都顯現不出來 如金在? 如水在泥 如水含泥一樣 所以無礙之智就是那清淨水 污水當下的水是清淨的 只是你看起來是污的 所以說你如真解脫本從凡起 你如果要萃取出這個清淨的水-的話 就拿這個污水來蒸餾就好了 所以說如真的解脫 要顯現出真如來 真如之本質解脫 要從什麼? 就是從你這凡愚當中-去萃取出來 所以你身上本具真如 你我是污水 污水當下就是清淨水 就在身上-不假他求 是不是這樣子啊? 你這樣體會了知 雖有此喻 但是雖然有以上之喻 庚三、指廣結略 雖有以上十種比喻 佛性之義 真正的佛性之義-還是唯佛能知 唯佛能知 你要知道十地菩薩觀佛性-猶隔羅殼 羅殼不知道是什麼一種殼子 一種水果的殼 那麼何況下地乎 這經上這麼講 十地菩薩觀佛性猶隔羅殼 一種水果殼 所以說現在說唯佛能知-就是這樣 十地菩薩都不太清楚 所以我們今天-你說能多少清楚? 所以大乘法難說、難解、難了-原因也在這裡 所以唯行相應 所以要去誦持大乘經典 要這樣 唯佛能知 略說十種 廣恐文繁汝能觀解 如果能夠依文觀察領解-名真淨心 名真實的淨心 這裡的「真」是指-不是偏真的「真」 是真實的清淨了你的心 因為已經得到你的心的本體了 心的那真如性就知道了 這就名為真淨心 偈曰 下面是一些重頌 首先是顯佛性平等 一切諸眾生 平等有佛性 佛性雜煩惱 塵染未清淨 是不是這樣子啊? 佛性當中雜煩惱 就是清淨的水當中雜有泥 所以形成了一種什麼? 泥水 那泥水就是什麼呢? 塵染未清淨 咱們不就這樣嗎? 所以各位啊!要小心 是這樣 所以你看小孩子 你不用把小孩子看成他在犯錯 你就把他看成小孩子 他天真那怎麼樣? 那就讓他去天真 你就這樣看 那你漸漸你把他看成人 大人亦復如是 他在起什麼煩惱? 其實他也不過是迷自性 他起那種煩惱 其實還不是小孩子一樣 你就這樣觀察 你就不會對人的那些是非善惡-那麼罣礙 那罣礙了別人-正好罣礙了自己 那不是很難過嗎? 是不是啊? 我們離群獨立而生活-變陸地蓮華 陸地高原不長蓮華 所以離了眾生不能修行 即眾生 入了眾生你又在那兒-起種種分別妄想 你不是很苦嗎? 所以說要這樣見 你拿佛性見來見一切眾生-不也能解決嗎? 所以說這個佛性見-能夠幫助我們一切處一切修法 都能幫助我們 不敢發大心修菩提心的-也會懂得要修 因為除了這一條路以外-沒有別的 因為你不發菩提心-就是不了佛性、就是不顯佛性 那你永遠要等 你永遠要等 你要知道 麵包總是要送進烤箱裡-才會成麵包 你不送進去-怕熱!這樣還是不能 你要知道 所以要進入那個烤箱 要進入那個烤箱 你比如人家說要來看淨成 淨成說好感動-落淚 你就可想他平常住在-我們青龍寺 好像很孤單、沒有朋友 每個師父都在管他的 他非常的孤獨 現在總算家鄉有人來看我了 那種樣子 當然可以理解 不過淨成要知道 你要知道 這麼多師父在關心你 你眼睛都不張開來看一下 心也不打開來接受一下 是不是這樣子啊? 哎呀!有一個人來看我 兩行熱淚潸然淚下 所以說這個就是-你要仔細的觀察 不用擔心 雖然說要求你多一些 但是你要知道 這樣才能萃取出佛性來 不然你還是有隔閡 好!放掌 好!那麼就這樣 再來戒定除客塵 這戒定其實是慧 真正能除客塵的是慧 戒跟定只是捉賊跟縛賊 捉賊跟縛住 「縛」束縛、縛住 縛住賊而已 那為什麼講戒定能除客塵呢? 這是略稱 因為戒定為慧所依 所以先說依的 真正能除的是慧 要知道 不過以戒定為根本 即離生死徑 性隱名生死 性顯名賢聖 這裡就很容易理解-是不是? 佛性隱的話 那迷真起妄 那虛受生死輪迴 這就是生死眾生 可是你身上本身就有佛性了 隱住了 可是如果顯現出來-就是賢、是聖 三賢十聖 反妄歸真名賢聖 五陰雖流轉-佛性本來定 有沒有看到? 它從來不動的 你哪有什麼 不來不去-哪有什麼動? 所以不動 欲知佛性者-勵己修八正 不過要真正知道佛性-好好地修八正道 五陰雖流轉-佛性本來定 它不流轉、它不動搖 所以說你臨終的時候-你怕不怕? 你就要這樣觀察 你有兩個事情你可以觀察 第一 在極樂世界去是-去實未去、生則實生 所以說我也無來無去 再來 一切法皆是在自性之中-是一念心中具足 我哪有死呢? 死了我要到哪兒去呢? 沒有地方哪裡去 我還是在真如自性當中流轉 所以沒有可怖之處 要這樣正觀-你才會不怕死 那你要一直這樣觀…… 強大到成為你性格的-自然中的一部分 那這樣的話 臨終的時候自然這個觀現前-會形成強大的力量 是這樣 好!那麼辛二-誡什麼呢? 誡外求內省 誡外求內省 告誡我們不要向外馳求-要向內反省 向內反省 初發道意走覓道 心邪曲見未正直 江南江北求菩提 菩提共行不相識 首先這一句、這一偈在說-你向外馳求的錯誤 他說你怎麼樣? 剛開始初發道心的時候-遊走於什麼呢? 遊走尋覓佛道 但是你心如果諂曲不正-見解就未能成正直實 向外 那麼向外處處馳求-所謂心外的菩提的話 結果菩提共你而行-那你卻不能相識 這就講說你初發道心 初發道心雖然要尋求佛道 很多人出家 是不是? 他是發道心他才出家 他也想要求佛道 不過心邪曲見未正直 什麼心邪曲呢? 他不信!他不真信佛法-能解救他 他也不真信佛所說的戒律-能幫助他 那就是邪 甚至於要用隨順他的貪欲-然後走在那個犯戒過失的邊緣 那「曲」是什麼意思? 不正直謂之曲 見解未能成正直實 就心不正 那麼就邪解佛法 並且拿佛法來惡用-求名與利 自己動用小聰明-只是滿足自己的欲求 這樣子心邪曲見未正直 見也不正直 不正直就是-不真的為求解脫而理解佛法 是為了求名利-作講經法師而求佛法 那麼心邪曲就是說-對於佛法所說的懷疑 對於大德的行徑-你也質疑 覺得他是他、我是我 沒有生起一念好樂之心 那對於佛法所說的法懷疑 不懂的甚至起惡心 那這樣子你結果-你還是口口聲聲說你要修行 結果江南江北求菩提 江南江北有兩種意思 身體跑來跑去 東西南北跑 海外國內跑 是這一種 那第二種是怎麼樣呢? 第二種就是心裡內心跑來跑去 今天這個法、明天那個法-總是不安穩 然後拿那個法來攻擊這個法-拿這個法來攻擊這個法 那麼佛法不成其為佛法-是鬥爭之法 弄成這樣 結果你如果是這樣-那你怎麼可能得菩提? 所以菩提共行不相識 所以你心中自有那清淨的水-就清淨的佛性 天天與佛性共眠不相識 所以就逐妄迷真-不了自心本具 不了自心本具 這樣懂嗎? 就是這樣 身外覓訪既疲勞 一處靜思頓止息 忽然醒悟覺少分 乃知菩提身中匿 結果你在身外尋覓了-既久而不可得的時候 如果你還有一念道心 你將會疲勞而靜下來-累了 這就參話頭 到處參……一直參 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對 那個也被棒喝、那個也被棒喝 棒喝到沒有地方可去的時候 一處靜思頓止息 一念不生總體現 靜思頓止息 靜思下來不往外馳求了 向內反觀那一剎那 忽然覺悟覺少分 忽然醒過來-啊!原來就這個啊 發覺了少分的佛性 所謂終日尋春春不見-歸來頓見枝頭春 原來春在哪裡啊? 就在枝頭上 就在我家的門口 踏破鐵鞋是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原來就在這兒 所以向外馳求不對 所以修行不能計算-你懂意思嗎? 我要先這樣才對 我這樣之後我才怎麼樣 不必!是法當行你就行-當止你就止 太多的計算像在作生意一樣-那就完了 不要計算!隨順佛所教而行 是這樣 不用想太多 乃知菩提身中匿 「匿」就是本具 解煩惱性空如幻 未死不久自窮極 涅槃生死同一如 道理不二亦不即 若 如果你能了解本性是空-如幻化不實 煩惱本性是空-如幻化不實 那麼呢 雖然未盡生死 「未死」是未盡生死 未死 但是只要能體悟這個佛性-則不久之後煩惱自當滅去 所以就不久自窮極 未死不久自窮極 煩惱未死但是不久什麼呢?-它自然會窮極 所以不用怕煩惱-你懂嗎? 煩惱像門外的狗一樣 你不理牠-牠叫累就停了 就是叫累就停了 所以說不動、不轉-不為它所迷惑 那煩惱會自去來 所以說這個時候你也要知道-你要容許你的同參道友有煩惱 你懂意思嗎? 他在起煩惱時你不要說-哦!我很累(台語) 我跟這些人住在一起(台語) 一天到晚看他們在起煩惱-我要怎麼辦?(台語) 我看算了……(台語) 這樣你也是在起煩惱-是不是這樣子?(台語) 你要知道煩惱本來就會有的 沒煩惱還修什麼行? 所以人家在起煩惱-是正是什麼? 正有覺悟之可能 人家 你要讓他時間過去-他就煩惱就過了 換成你的時候你也要這樣啦 你不要煩惱惹了到處大家-都臉上一把綠這樣子 那就糟糕了 拿一坨糞這兒塗、那兒也塗-塗得全身都……(台語) 你臭!別人也臭-那就慘了(台語) 你知道意思嗎?(台語) 某某人他有煩惱-就某某人身上有屎(台語) 對不對?不要緊(台語) 風吹日曬一會兒他就乾了-(台語) 為什麼? 未死不久自窮極 他自己會乾-你要給他這個機會(台語) 你不要自己也去拿他的屎-來塗自己(台語) 塗得自己也臭得要命-起煩惱(台語) 不要這樣子(台語) 修行就是要這樣修(台語) 所以說我常常講說-共住之間要容許對方有煩惱 你容許人家有煩惱 那煩惱不實嘛 他哪怕他私底下講你兩句閒話-那也不是真的 那煩惱人嘛 大家都煩惱人-講幾句煩惱話 你也算是公德一件-給他有發洩的對象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何必把它當真 是不是這樣子? 就這樣就好 是不是? 你看那小孩子有沒有? 你不給他 叔叔你幫我買這個給我-好不好? 不要啦!小孩子買那麼貴 叔叔好壞!都不買那個給我 他會說你壞 那你會當真嗎?-不會當真嘛 但是你不給他-他不爽!他就說你壞啊 是不是? 可是說完就忘了啊 一樣嘛!一樣 是不是? 要這樣子觀察 那你就會生死不久自窮極 所以涅槃生死是同一如 未死不久自窮極 涅槃生死同一如 道理不二亦不即 涅槃跟生死-都是依著真心而現起的 它的道理 兩者的道理是不二 兩者之間不能說二-也不能說是一 不即不離 你說煩惱即生死-那也不能這麼說 是不是這樣? 它不是同一個 它不是同一個 但是也不是兩個 若能明了根塵法 長養無礙神通翼 觀察五陰假緣生 自性本來包十方 最後這一偈-我們時間已經到了 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解釋 向下文長-付予來日 我們回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