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淨心誡觀法 118 上法下藏法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淨心誡觀法》 誡觀對發菩提心法-第廿六 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上一堂課上到法應爾故 所謂的離於中邊心不住邊道 第一百一十六頁-倒數第三行正文 離於中、離於邊-心不住邊道 中邊那又心不住於邊道 其實邊道就包括空、有兩邊-跟但中那一邊 「但」但就是唯一一個中-離兩邊說中的中 那這樣子這還是邊 那只是兩邊不取-取中間 中間跟兩邊意思是一樣的 都是對待義 所以這就叫邊道 所以我們在講說五種不正見-裡頭斷見、常見、邊見 「邊見」斷、常二邊-這是邊見 邪見等等 凡此這類見-我們都叫做邊見 但是大乘裡頭-但中之見也不執著 兩邊不取-取中間 這個中間還是取-還是一種取 唯有取而不取 所以應無所住生其心 那麼生心、生空見 生什麼? 生如幻的假觀 那都不住於心 應無所住 都不住 所以無住生心 這應無所住這樣子的心-是最正確的 那無住還要生心-生什麼心呢? 生如幻利益一切眾生之心 說如幻也是多餘 那就是什麼? 法爾如是 法爾如是 你看那個太陽 太陽照射大地-它有沒有一定要照誰? 沒有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個普澍大雨-一雨普潤 普潤 一雨普潤-大、中、小樹各得其利 它不會分別 它也沒說我要去栽培那棵樹-它也沒有 但是一切樹皆長-皆隨它的因緣而長 只有一種樹不長-覆缽之樹 你把自己蓋起來 我就不聽、不信、-不聞、不信、不解 那沒辦法 所以這法爾如是 所以說佛度眾生是稱性而度 那麼不起分別-也不起度與不度 所以才會《金剛經》所說-一切都會歸在大般若這個概念 究竟的那個般若 利益一切眾生而無一眾生可度 也是這樣子的 諸位啊!這都是一致的 所以說這樣子的法門-是環環相扣 那怎麼可能是人編的? 人編的它會扣不起來的-你要知道 是不是啊? 所以說大乘是後代人撰集的-這是顛倒見 這顛倒見 那麼這個就是法爾如是 那麼宣祖在這部論裡頭- 常常就是會有這樣子的語句 但是他不一貫 那你要必須去掌握他這個用意 該深解的時候要深解 這法爾如是是這個意思 那麼接下來辛二是合示常修 要常修什麼呢? 常觀四諦十二因緣生死苦聚 這是就空邊修 從凡夫立場去修凡夫的離執 這是就空邊修 這個修法跟聲聞是一樣 但是一樣是一樣-內底裡所見的是不一樣的 你也坐國光號-我也坐國光號 你到嘉義、我到台北-那彼此不同 你不能說咱們坐了同樣國光號-我們目的都一樣 不一樣 這只是什麼呢?-過生死河的筏而已 是不是啊? 你是思惟 聞便信受-然後思惟取證 說四諦-苦諦實苦 「苦諦實苦」那就聲聞法 苦諦有無量苦諦、苦而不苦-這是大乘 不可思議苦諦-這是圓教秘密乘之法 那也是修苦諦 所以他講苦諦 哦!你就聽啦 你就說苦就是苦了 苦你就信了 信了你就修了 修了你就證了 那就證了-啊!我離苦了 說苦也是妄說、也是方便說 所以說還是要觀-不過還是要觀 所以你看看我們這樣講法-是有點繁複 既要告訴你要修苦諦 然後又要告訴你-修苦諦不能執著苦諦 要你修十二因緣-修十二因緣不要執著十二因緣 這就是旋立旋破 大乘法就是這樣 它給你一個法門-就要你破那個法門 要修那個法門-又不執著那個法門 要這樣子 那麼這個常觀四諦十二因緣-生死苦聚 觀不觀? 對初入機的人你一定得觀 再進一步的人-慢慢地觀而不著 那麼是這樣 那觀十二因緣苦聚-真是苦啊 我也常常說苦 是不是這樣?真是苦 憶念苦!你不才會傲慢 憶念苦!你才會有所警策 你說苦不實-苦不實對我們這凡夫就是實 是不是這樣子啊? 刀子把你割下去-看你苦不苦?(台語) 是不是這樣? 躺在那裡人工呼吸 呼吸器給你呼吸 你看苦不苦? 那個護士-欸!翻過來、翻過去 舉手、要呼吸什麼 拍你、揍你、拉你 哎呀!真是苦 一輩子什麼? 摩觸女人乃至無染心摩觸女人-都要去求懺 到了生病來了作不了主-真的要很小心謹慎 好!這是苦聚 稍微想一下就好了-不要想太多 常起四弘誓願建大乘志 四弘誓願 這個《摩訶止觀》裡頭提到 四弘誓願就是我們一般唱的-眾生無邊誓願度 這也是經上有的 那還有一種四弘誓願是-未度者令度、已度者令安穩 那麼這一類的意思也有 不過主要就是指我們這個 聲聞法裡頭也有所謂的誓願-四種誓願 那麼所謂的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 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涅槃 不過這個感覺起來-就不是那麼宏闊 這也算是四誓願 有些論上也會提到這樣誓願 未安令安、未解令解-未度令度 未度令度、未解令解-未安令安、未涅槃令涅槃 這個也是有順序 先不入佛門-那讓他入佛門叫「度」 那麼入了佛門-只是一種好樂、一種信任 他還不解-那未解者令解 雖然解了-可是還是不能拿解來安心 所以未安者令安 可是雖然安了-安了不究竟 所以未解脫者令解脫 這四種意義 不過這個都侷限於什麼呢? 侷限於利眾生令解脫-這件事情上 就法門因果上來說就不說了 那所以後來大乘經上就提到說-眾生無邊誓願度 那就統攝了什麼?-未度令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就是未安者令安 法門無量誓願學-那就未解者令解 佛道無上誓願成-那就未涅槃者令入涅槃 意思也是一樣 不過他講的比較白…… 那麼就常起四弘誓願 這四誓願這有兩類誓願 建大乘志那就別提啦 那大乘志就是什麼?-發大道心、大菩提心 常以四攝 四攝也講過了對不對? 布施、愛語、同事、利行-這四種攝 我說過理論是一回事-在操作的時候要小心 人都是貪染為性 你要知道有愛染就有怨惱 這世間就是這樣 以前我們親近長老 我們有時候有機會-跟長老單獨出門 那我們就會說-長老!我實在是很崇拜您 或者是說 您老人家今天講了哪一句話-我很受用 有時候也會跟長老這麼講 可是那老人家沒什麼反應 我後來才發現-確實他是要沒有反應 第一、你這是情感作用-這第一種 第二種 你今天聽得好-是你今天煩惱沒有起 今天長老您講的話真好 哪一天他真罵你-那才真的對你好 那你就抓狂起來了-那就不好 所以他大概也是看多識廣了 所以他對於你的那些 那也不叫奉承、阿諛啦-就是那種一時的情緒性的感言 他不太會當真…… 是這樣 所以說我們也不是看別人這樣 我們就是我們自己想想-亦復如是 常常你會覺得今天得的法義-殊勝不得了 其實來得急、去得快 你今天覺得歡喜 那歡喜要趕快擺在心裡-多轉兩下子…… 不然久久還是忘失-就失念 所以說常以四攝饒益眾生-亦復如是 那眾生你去饒益他 他確實得利益他也會回饋給你-他也會覺得很高興 可是你不要在表面上-覺得那是很好 那個就以待觀察啦-審慎樂觀 你懂意思嗎? 你不要一下子就撩下去-(台語) 那不太適當 常以四攝饒益眾生 饒益眾生也不要有饒益的喜感-那種執著感…… 常修四無量心怨親平等 注意啊!常修四無量心-怨親平等 四無量心就慈、悲、喜、捨-皆無量 你要知道!先慈就是先與樂 可是與樂而不得-那就要拔他的苦 對一般的人來講-我就要與他樂 可是樂而不能得-那顯然他就是有苦 那要拔他的苦 那拔苦之後要讓一切眾生-乃至自己要修隨喜行 你看你在受苦的時候-有人想幫助你 可是你開始覺得很安穩的時候 人家那個幫助你的人-有時候倒過來還會忌妒你 那就是眾生就是有這種我執 這忌妒就是我執 見不得人愉悅 看人家好像安穩了-你也不願意發一言給予讚美 你仔細觀察-我們就有這種劣根性 是不是這樣? 所以要修喜、喜法 自己喜也要讓一切眾生喜 因為你讓那眾生離苦得樂了 其他眾生也會怎麼?-忌妒 你為什麼只讓他離苦得樂? 為什麼不讓我離苦得樂? 你為什麼都幫助他?-為什麼不幫助我? 他也會這樣 乃至於你自己也起顛倒 所以要讓一切眾生在平等喜 還有你現在去拔他的苦 你哪一天你去拔別人的苦 那個原來你拔他苦的那個人-也不樂 你為什麼又拔他呢?-怎麼不來都來拔我? 貪著成性 眾生就是這樣子 執著師父!最好師父只看到我 也會這樣子 那麼這都要平等-所以要修喜法 才會讓一切的拔苦與樂-向於一切眾生平等 讓眾生看了也歡喜、都歡喜 然後最後捨無量心 最後這些拔苦與樂、隨喜等等-全部住於平等捨 都不可得 入於空性中 這樣子那叫做常修四無量心 那怨親平等-那就是指對象中一切平等 那麼大乘法中善巧-它說先修知母、感恩 然後再修知父 再修知兄弟、姊妹、妻子、-夫妻 然後再修什麼呢?-於我有恩之人 再修於我友善之人 再修一切無善、無惡之人-或者有苦難之人 再修 最後修怨敵之人 還要拔苦、拔苦 諸位啊!是這樣修 其實歷來的大乘人-他都是具足這樣子的念頭 那麼平等修 所謂的怨親平等就是無緣大慈 我們講無緣 上次我不是去參加一個-什麼電視的錄影嗎? 那也有一些所謂的在電台電視-作節目的什麼居士也來參加 他就亂解釋那個無緣 他說無緣就是沒有緣-沒有緣分 亂來!不是沒有緣分 無緣的意思是指「沒有條件」-就是「平等」的意思 無緣就是平等 無緣慈就是-沒有緣起、沒有因緣的 沒有個別因緣-沒有個別的條件 只要有緣、只要需要-我就是平等慈、悲、喜、捨 所以無緣慈就是平等慈的意思 特別要注意 不要講沒有緣分的慈 怎麼沒有緣分? 沒有特殊的因緣-就是大家都平等 所以說叫做怨親平等 不過要先修親、後修怨-對凡夫是比較容易的 常行六度自他利益 這就別提了 這六度很清楚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常修萬德求無上菩提 常修萬德就是萬行 一切善 未生者令生-已生者令增長 一切惡 未生者令不生-已生者令斷 那麼做一切眾生不請之友 時時念茲在茲 修一切善-無一善不修 斷一切惡-無一切惡不斷 饒益一切眾生 無一時、無一處、無一眾生-而不饒益 這就是萬善 諸位!這就是所謂的-菩薩三聚淨戒 我們登壇受具的時候-作觀想也是觀這個 也是觀這個 這是常修萬德 你在因地中登壇-觀想我斷惡修善利益一切眾生 所以大地震動七彩之雲現前 最後從我頂門進入我身 最後再從毛孔而出 入了我的身體 進入我的身體-然後再從毛孔而出遍於十方 因此我對一切境-斷惡修善利益一切眾生 那麼你在因地中這樣子誓願-你果地上就是什麼? 大雄寶殿有個匾叫做什麼?-萬德莊嚴 那就萬德莊嚴 那麼為成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之法 今唯略勸-廣恐文繁 能依此誡-名廣大淨心 求無上菩提-那為成什麼呢? 為成就這個不共之法 不共之法有什麼不共呢? 有十種力、有四種無畏、-有十八不共 這是佛特別在部派佛法之後-開始我們 就被整理出來說-確實佛跟羅漢不同 你看看在法華會上的時候 舍利弗等那四大聲聞-他就會懷疑說奇怪了 他就自己說 奇怪了?我長夜甚深思惟 我與世尊同入無為道-怎麼我的功德不及於佛? 其實後來我們就會知道-其實佛在另外地方他有說明 那麼也是有論師也結集出來 所以這種疑問-不是只有他有疑問 後來我們才了解-原來佛確實跟羅漢是不同的 他有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 這不共於菩薩、聲聞等-這不共 十力 其實菩薩也有因地的十力 但是佛有果地上的十力 那麼四無畏 其實菩薩說法-也有四種因地上的四無畏 但是佛有果地上的四無畏 十八不共 《智論》裡頭-龍樹菩薩認為所謂的十八不共 就是十力加四無畏-再加三念處再加大慈悲 這樣就是合起來十八不共 其實在別種經裡頭也有提到-單獨的十八不共法 那麼《法華經》上也常提這個-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 所以各位!這三大項 就是佛與聲聞眾乃至菩薩-不同的地方 那你一定要知道 這不能不知 不能不知道 那麼所謂的十力 《十住毘婆沙》裡頭就有提到-那個十種力 所謂處非處智力、業異熟智力 還有第二種是 第三種是-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 再來 根上下智力 了解眾生的根有上、有下 我們解釋簡單說明一下 「處非處智力」就是說 是處或非處 「處」就是道理 是佛法的道理-是如來一切智所見的道理 還是非與如來所證的道理相應 他能分別 有的眾生 你看羅漢、菩薩不能分別嘛-所以他就不知道啊 佛所知的道理是多深-他不知道啊 那佛他自己會知道-一切世間究竟的道理到此為止 究竟 這裡是不究竟的-這裡是究竟的 處、非處 那麼再來這個「業異熟智力」 業異熟 眾生今天所造之業 無量劫之後異熟了-於異處、異時而熟 那怎麼熟法?-我們不知道 眾生乃至菩薩也不知道 你看當時那阿羅漢有沒有? 他看一個人百劫以來-什麼三大阿僧祇劫以來 沒有念出半句佛-沒有跟佛結個緣 他就不讓他出家 那是舍利弗 中午在午休的時候他跑著來哭-那個老人跑來哭 然後他就跟他講-哎呀!我用天眼觀察你了 你回去……你不行 你要知道 他既然會找到這裡來-他一定要有因緣的 結果他看了還是認為沒因緣 沒因緣!他就相信他看的 反而不如我們這凡夫看不到-反而我們會推論、用比量 他來就是有緣嘛 他就認為他看了他就相信了 他信心堅固 他說那不是!我看了沒有-就把他趕走 結果他不走-在廟門口哭 哭了頂大聲的-把佛給吵醒 當然佛不會吵醒 佛時時在定中、在光明境中 明知而故問 外面誰在哭啊? 有個老頭 我跟他講說他沒因緣出家-他在那邊哭 你看看!聲聞法就是這樣子 他在哭!他也讓他哭-他也不安慰他 沒辦法!然後佛就出去 你找誰? 我找佛 他見了佛還不知道-要找佛 你為什麼哭? 唉!不要講了-不要講比較好(台語) 為什麼呢? 我要想出家-他不讓我出家 他說好!來!善來比丘-鬚髮自落袈裟披身 欸!就帶進來了 舍利弗就說那…… 佛陀您不是說沒因緣-他不能出家的嗎? 佛陀說怎麼會沒因緣?-他有因緣 沒因緣!我看他百劫以來-完全沒有佛緣 他說你只能看到那裡 其實無量劫以前-他念過一句南無佛了 那就叫「異熟」 所以說你要知道-佛才能徹底了知異熟果 所以這是佛不共聲聞的 以下就不再解釋了 我唸一下 那麼再來是-「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 靜慮、解脫、等持、等至 那阿羅漢當然不等持、不等至 是不是這樣子啊? 他不是無上正等正覺嘛 那麼再來這個「根上下智力」 了解一切眾生根機的-究竟、不究竟 這意思一樣 這對眾生機的判別究竟的-判別的清楚的是佛 那麼再來「種種勝解智力」 佛能夠一句、一偈、一法 解無量無邊算數譬喻-乃至不能說盡的道理 是不是這樣子啊? 但是其他聲聞、羅漢-乃至緣覺、菩薩都不能 那麼這個「種種界智力」 這十八界之中 或者是說性力、知性智力等等-這一些 種種眾生界不同-他都能了知 你看我們不懂狗-是不是這樣子啊? 狗的反應-我們不知道牠在幹什麼 是不是? 螞蟻你知道牠在幹嘛? 阿羅漢也不知道-但是佛知道 佛已經塵沙惑斷盡-他就能徹知這眾生的種種業感 所以《金剛經》講 無量恆河沙數眾生心想-佛悉知悉見 就是這樣 那麼「遍趣行智力」 如來於六道有漏行所至處-涅槃無漏行至處如實遍知 他能在一切的有漏無漏之處行 「宿住隨念智力」 宿命無漏智力-又作「知宿命無漏智力」 了知過去因緣、種種因緣 「死生智力」 了知一切眾生於生死流轉當中-一切業感、美醜、好壞的智力 那麼再來就是什麼?-「漏盡智力」 阿羅漢不漏盡-菩薩也不漏盡 至少根本無明沒有斷 對不對? 這些根本上是諸佛與羅漢不同-乃至與菩薩不共 那不同的 那麼再來是什麼呢? 四無畏 「畏」就是恐懼、畏怖的意思 那麼其實羅漢跟菩薩-多少還有畏 所以說羅漢必須要-調熟到這個般若時的時候 他才敢對菩薩們講經說法-之前他不敢 連《維摩經》的經上-你可以看到那些聲聞、羅漢 示現聲聞、羅漢 不敢去見大菩薩 他也是有所畏 那麼四無畏是-「一切智無所畏」知一切智 那麼「漏盡無所畏」 「說障道無所畏」 於一切眾生-說眾生的惑業之道無所畏 為什麼呢? 你要知道菩薩他自己還有惑業 所以他說到眾生的惑業 他隨惑業所轉 他還是有所畏 我們現在講六道輪迴-你看講起來好可怕 是不是這樣子啊? 孔明寫個「病」字-在張飛的手裡 張飛就嚇得臉色發白-有所畏 是不是? 那佛無所畏 一切法無所畏-一切障道中無所畏 「說盡苦道無所畏」 那麼因為盡苦道 菩薩跟羅漢他盡苦之道-還有所無知 是不是啊? 所以他有所畏 這樣懂嗎? 那麼十八不共之法? 十八不共之法 其實也有菩薩的十八不共之法 大體上就是身、口、意-各有什麼呢? 各有「不退」等等 「無失」無有閃失 還有「無有異想」等等 比如說諸佛身無失、-口無失、念無失 無有異想、無不定心、-無不知己捨心 無不知己捨心 那麼欲無減心、精進無減心、-念無減心 慧無減、解脫無減 解脫無減 那麼菩薩會有減嗎?-他會的 他在登地之後-他還在地內上上下下 他會退、上上下下 那羅漢更別提 羅漢當然不會退為凡夫 也不退為二果退初果-初果退凡夫 當然也不會 但是屬於那種不染污的無明-他會一下多、一下少 他有智慧了-聽佛所說他就起善心 但是那種根本無明、塵沙惑業 他遇到境界他又起惑了 但這種惑不染污他的生死-不會讓他入生死 只是這樣而已 那麼一切「解脫知見無減」 羅漢沒有徹底解脫 他的解脫知見-當然是有所減損的 對不對? 你跟他講佛怎麼解脫-他講不出來 是不是? 那麼再來呢 「一切身業隨智慧行」 「一切口業隨智慧行」 「一切意業隨智慧行」 智慧知見過去、未來、現在-無閡無障等等 這樣總共合起來是十八不共 那麼這個是名詞-知道一下就可以 所以為成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之法 今唯略勸 現在以上只不過略略勸你而已 廣恐文繁 廣說恐怕文很繁 就是勸發菩提心-廣說恐怕文繁 能依此誡-名廣大淨心 看到沒有? 前面講的廣大淨心就是這樣 你要發無邊的菩提心-還是廣而大 以下偈文就是-前面長行的重頌而已 大部分我們都知道了 我們略說一下 若發菩提心 動念起慈悲 求於無為道 身常處有為 如果你能夠發菩提心 這個是辨發菩提心饒益之相 辨發心饒益之相 如果你能發菩提心的話 你起心動念之間皆是慈悲 能發心求於無為道 因為你不染三界 得涅槃道 所以說求無為道 無為道就涅槃道 身常處有為 什麼叫處有為? 有為就是三界 那你要利益眾生 所以前面講說 不厭三界、不住無為 常處生死 對不對? 前面文、長行不是講了嗎? 一一六頁不是講了嗎? 所以說身常處有為 我們是什麼呢? 我們是昧於無為道-身常流轉有為 我們是這樣 他不同!菩薩不同 四攝調眾生 四攝 布施、愛語、同事、利行-來調熟眾生的心 然可受三歸 然後身心調熟可受於三歸依 「歸」返回的意思 「歸」投歸的意思-投而歸去的意思 「依」歸依的依 「依」有依靠、依循的意思 依循 依循戒法跟佛陀的教理 依靠是依靠佛的加持-佛力的加持 你看有很多我們大乘人-他們的念佛 後來往生的時候 你看那個五、六天了 生病往生五、六天了 欸?臉色如生、毫無病惱 這次去給老人家助念-算是跟他告別 那棺木掀開我心裡在想-這麼多天了 一看!都沒變 也沒冰耶!完全沒冰 是這樣 那麼我看這個樂果老法師寫的-那個什麼《南洋遊記》 他就寫很多南洋的那個-南方的那個所謂的聲聞人 他不靠佛力、也不念佛 哪怕高僧大德死的第二天 就要趁著那個血液-還沒有完全的腐壞之前 就要注福馬林 全身注哦 這裡打一打、那裡打一打 就要這樣 然後才拱在那兒讓人家瞻仰 那大乘法根本沒這樣 尤其中國人不會動他的身體 就在那兒念佛……念了念-欸?面色如生 甚至還比往生前-那個生病的時候還好看 這就是說「依」 很多出家人出家一年佛在眼前 出家兩年佛在天邊 出家三年佛在西天 他是他、我是我 他不念佛 他也不信仰佛 他也不相信有這個事 可是今天你看又看到了 你們去助念的都看到了 甚至於有人都沒見過老和尚-是不是? 這次總算他看到了 看到他長那樣子-對不對? 他也沒冰嘛 而且很熱你不覺得嗎? 也沒有臭嘛!我們都坐第一排-也沒臭 是不是這樣? 所以說很殊勝的呀 是不是?很殊勝 這就是依 所以說歸依 那個「歸」是歸投、返回 「依」是依循、依靠 依循戒法、教法-依靠佛的加持 那其實佛的加持-就心力不可思議 你要這樣子 所以你真正向佛去求 有煩惱 煩惱好啊 起煩惱不壞 但要向佛求、向佛去求 你起煩惱你梗在那裡-硬梆梆(台語) 那颱風一吹就斷了 你看!颱風從來沒吹倒過-一棵小草 你看那個大樹可以連根拔 可是小草那個根短短的-才三公分而已 它就吹不倒 為什麼?它柔軟 要記得柔軟 柔軟沒障礙-柔軟沒煩惱 有煩惱也會變沒煩惱 這是柔軟心 柔軟心!你怎麼柔軟心? 你對人柔軟不了啊-你要對佛菩薩柔軟 你要去佛菩薩前面求哀懺悔 我說過-有煩惱就是自己過失 你怎麼會看別人有過失呢? 那有過失 天底下誰都是凡夫 那你躲到哪兒都還是凡夫 你就準備做什麼?修道警察-去看別人的過失 那這樣子那我從初出家以來-我就當人家老師 那我不苦死了? 是不是這樣子啊? 你要記得!哪怕是你當老師-學生有過失也是你的過失 所以說不要生起煩惱-要去對佛菩薩求懺悔 對人求懺悔恐怕做不來 他也不敢受-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你就對佛菩薩求懺悔 當然你有對人犯過失 你要去對人說-我跟你懺悔 那對佛菩薩有過失-或者法上起煩惱或者起退心 或者起那種不知道怎麼說的-那種不信心 那你是不能裝的啦 孟子講觀其眸子人焉廋哉 你內心在滾動-你眼睛會冒火的啦 一定會這樣 那你就要去佛菩薩那邊求懺悔-求哀懺悔 你要這樣想-自己是小草 你不要裝-裝得像大樹 大樹!來了八風一吹就倒了 一定要記得 所以說煩惱是我們最好的老師-它才會讓我們懂得謙卑 懂得我是最低賤的人 你看以前有個公案 兩個禪師在一起逗趣 吃餅的時候 那不知道是哪一位大禪師? 他就跟他講 來!我們來說-我們誰是世間最糟的人 看誰最糟、最低賤? 他說好啊!來啊 你說你是誰? 我是狗 那麼我是狗大便 那我是狗大便裡頭的蟲 那我又是什麼…… 當然這是有點好笑 可是他在教育他周邊的人-放輕、放低……是這樣 這就是依靠 所以說我常常講 我很早以來-我就常常跟居士也這樣講 我也常跟出家人講 其實歸依是最好的法門 你生煩惱了你就想你是佛弟子-你應該謙卑、你應該去求佛 錯了 有煩惱就是錯 安心、知止 當然有一些煩惱是你能控制的-那當然不錯 那你已經被它抖動得很厲害-身心不安穩 那那個時候就是要去依-依就是依靠 你要依循 依循戒法-不夠 依循教法-不行 為什麼? 因為那都要靠你自己 「依」你要依靠佛、瞻仰佛-你要佛前求懺悔 是這樣 然後譬如大暗處-月輪放光暉 為什麼不說日輪? 日輪有照破義 月輪有什麼?-柔軟、調伏義 這兩個是不同 你看沒有誰被月亮曬得流汗-汗流浹背的 是不是這樣子啊? 是不是這樣子啊? 所以月亮是柔軟 那所以說我們譬如在暗處 我們要利益眾生的時候-像月亮一樣 他不受-我們不強迫 他要受-我們也不讓他難堪 這樣柔軟、放光暉 是這樣 那麼自未脫諸苦 菩薩發心未先自求脫諸苦難-而先當求救護眾生之艱危 這是菩薩的發心 不過請注意哦 這不代表著菩薩沒有自解脫力 是說他自己已經能解脫-不染三界 可是他還是不求離苦 他從來就不求離苦-可是他就漸漸分段離苦 那麼無緣修四等-就前面講的 無緣就是平等的意思 這前面講平等、怨親平等-現在講無緣 修四等 四等 約「心」叫做平等 約「境」叫做無量 四等心就是四無量心 這樣知道吧? 這裡就是四無量心 那麼饒益與除衰 饒益就是與樂-除衰就是拔苦 懂嗎? 那麼現在講明觀忍行法 觀忍行 於一切苦中要觀忍 逢一百十苦-就前面講的一百一十苦 甘忍未曾瞋 我說過啦 前面也常常講過要甘心情願 沒誰逼你 是不是這樣? 出家咱們自己出的 是不是這樣子啊? 去哪裡過日子-也是咱們自己決定的 也是沒誰逼我們 甘忍未曾瞋 所以既然沒有人逼我們 那我們對它起瞋、講是非 那就慘了!那就不甘忍 那就是你心中不甘-你才會生這種煩惱性 所以要怎麼樣? 要真正的學習心甘情願 人家打罵-我都要如飲甘露 何況其他呢? 好!那麼亦不見苦相 連苦相都不可見-對不對? 忍而無可忍 忍為什麼無可忍? 不能忍了?-不是 忍!他沒有忍的對象啊 這就是焚化爐 本來那個事情是很苦的 你把智慧照破-它不苦 苦而不苦 我當受、我甘忍受-這就是忍而無忍相 用智慧照破 所以說我一再地講-要學焚化爐不可學垃圾桶 看人家的不如法-就是我們的不如法 這個什麼呢? 有則改進、無則嘉勉 應該更發願於當來 這樣就對了 那麼又不見我身 不見我身-就不見人、我、眾生、壽者相 不見苦相也不見能忍的我相-也不見忍苦當下的忍法 身、苦二俱空 就是身空也就苦空-有沒有? 這兩空 法忍亦復然 忍法亦復然 忍這件事情也空-叫做亦復然 所以諸苦及人法 諸苦是所忍的對象 所忍之苦及人法 能忍之人還有忍苦之法 這樣叫做諸苦及人法 合起來有三相 所以三相滅隨真 三種相皆不可得 能忍之人、所忍之境-還有能忍之法 這三相滅 三相皆空、皆不可得 所以你就住於空性 有的人忍有忍相 聽懂意思嗎?(台語) 我現在在忍了哦!你不要惹我-(台語) 你現在惹我!我忍不住哦-你倒楣哦!(台語) 你被我罵到-你倒楣哦(台語) 忍有忍相 那這樣子他一定怎麼樣? 那個大小便溺不通-睡不安穩、食不下嚥 那那個王聰榮居士一按的話 一定那裡也痛、那裡也痛 為什麼呢? 那氣脈不通 要記得就是這個意思 他一定會這樣-忍有忍相 你撐著!撐在那兒-這樣(台語) 好!那麼呢 菩薩不住道 不住道就不住中邊二道 前面不是講嗎? 是不是這樣? 邊道、中道、但中之道-也不住 隨逐利益行 所謂隨逐利益行就是隨什麼? 不守自性叫隨逐 利益行是什麼意思啊?-利益一切眾生之善行 常處於三界 你看前面講了嘛-是不是啊? 不住無為-常處三界 那救濟眾生-救濟苦眾生 迷道令見道 有沒有?這就誓願了 未度者令度 迷道令見道-無明令得明 慧手持金錍-決膜療群盲 慧手持金錍 金錍 「錍」是什麼?-一種刀鋒利很廣、很長這樣子 「決膜」 一種針刀、一種針、一種鋒-短炳之斧 短炳之斧頭-那很薄可是很寬、面很寬 決膜 「膜」就眼膜 譬喻是無明障礙 決膜療群盲 群盲不是己盲-也不是一人之盲 一切眾生之盲 決膜 怎麼去決膜呢? 什麼是慧手呢? 智慧之手也就智慧解脫知見 還有解脫的善巧方便-利益眾生的善巧方便 你的解脫知見、解脫的道行 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五分法身就是慧、慧手 那麼金錍是什麼呢? 就以智慧劍善巧方便利益眾生-這就是金錍 為什麼是金的?-堅固、莊嚴 為什麼是慧手呢?-依智慧而行、以智慧為前導 「決膜」決什麼膜呢?-決眼膜 也就是所謂的障礙的無明-你的錯見 人的性格不同使你對一切法-乃至善法你也把它想成惡法 人家在講這是善法-你把它想成、聽成惡法 那就這樣 那就是有眼膜-會曲解人家的意思 那麼滅者不永滅 為什麼滅者不永滅?-遇緣還生 生者不常生 那緣滅即不生 所以生者不常生 所以說生滅畢竟空 這是聲聞法要這樣觀 凡聖本來平 所以說一切聖凡本來是平等 好!以下辛四是發四個願 願從今日後-乃成法界主 法界之主 法界就是一切什麼?-一切三千大千世界 能作主 作主不是說你做它的主人 是說你在當中成為能自主之人 乃成法界中自主的究竟解脫-之覺者 然後呢 不起一慾心-貪染一切女 能夠自主於一切法界中-六道輪迴利益眾生 不於一切女人產生一念婬心 二、第二願 願從今日後-乃至成佛道 乃至成佛道 於一切眾生-不嫌不瞋惱 從我今日一直到我成佛道 其實成佛道跟乃成法界主-是一樣的 那是說不同 不嫌不瞋惱 各位啊!不容易…… 尤其法會的時候-有些信徒看起來邋裡邋遢 他也不尊重三寶 一天到晚來了在那邊講話 威儀不整 行動不佳 海青亂穿 手亂擺 東西亂丟 甚至於抽煙 這些都你要不嫌不瞋惱 善言勸諭-令他導歸、讓他了解 是這樣 不嫌不瞋惱 第三願 願從今日後-一樣 乃至證真如-一樣 證真如還是一樣成佛 不起顛倒心 四種顛倒 這個常、樂、我、淨 不常言常、不樂言樂、-非我謂我、不淨謂淨 起顛倒 那麼取著世六塵 取著世間的六塵 我希望我在我成佛之前-我不要再這樣 再來第四個願 願從今日後-乃至無為岸 到了無為岸 無為岸還是解脫義-還是涅槃義 不起攀緣心 我不攀緣才不會留在路中間-我才能真正到無為之岸 那到了無為岸怎麼樣呢? 念諸惡覺觀 起攀緣心就起惡覺、惡觀 什麼叫惡覺? 惡的覺受 就是你聽受別人的語言 看別人的動作 或者是感受到什麼? 這個受之後產生的覺觀 覺觀是尋伺 在唯識上講另外一個名字-叫做尋、叫做伺 也就是惡心所 它是一種惡心所 早期的唯識翻譯成尋伺-不……翻譯成覺觀 那後來翻譯成什麼?-翻譯成尋伺 因為那個覺觀-會跟正法相混濫 所以不這樣翻 但是這個真諦三藏-他是翻成覺觀 這覺觀這裡講的是惡 後來我們都把覺觀講成是好的-是不是這樣子啊? 你有沒有覺悟啊? 你有沒有作止觀? 這都向好的方面說 但在這裡用的是惡的法 念諸惡覺觀 就是惡的尋伺 尋粗-伺細 就是對一切境界上的不滿-不正當的解釋、詮釋等等 或者是執取-這樣子叫做惡覺觀 那麼最後總結 總結勸持 最後要勸持我們發菩提心 今發菩提心-生生超八難 八難是哪八難? 地獄、餓鬼、畜生-前三難 當然包辦了 前三名是不是? 再來 北俱盧洲 哇!北俱盧洲太自在了 它不是天上-不過太自在 尤其是有五欲-尤其是有男女欲 它簡直是又有自在又有男女欲-不想修道…… 以前南普陀有個學生-他從北歐來 那我說那你在北歐-你怎麼會想出家? 他說生活太安穩了-安穩到我都心慌意亂 後來聽聞佛法-我就知道這不安穩 我想出家 我在想那就類似北俱盧洲那樣 他們一國老百姓 聽說國家付學費付到大學畢業 現在咱們要替我們自己兒女-付學費 付到那個時候就真的很頭痛 它稅賦收得重-可是國家的那利益做得深刻 北俱盧洲 再來長壽天-也就是非想非非想處天 它定力太究竟了 究竟到完全不動-一點細縫都進不去 結果這樣子-就這樣子呆呆的過日子 沒有解脫 這是八難 再來呢 佛前佛後 不是佛出世前、出世後 有人把它這樣解釋-其實不應該這樣解釋 要解釋成有佛法前、有佛法後 我們在有佛法當中 我們生在佛法之中 我們不在佛前也不在佛後 我們就在佛法興盛之時代 這樣知道嗎? 但是已經開始弱了就是了 再來這個盲聾瘖啞 你看看 你盲 你就看不到那個長老往生的-殊勝相 那你就不會生起信心 你修道是比較難 你聾那更慘了 你大悲咒都不知道怎麼練 要用舌頭的那個舌語去教你 唸了你自己也聽不到 是不是這樣? 盲聾 這也是苦難-盲聾 那麼再來呢 瘖啞 講不出聲音來-或者是聲音很怪 那麼再來什麼? 世智辯聰 你跟他講佛法-他跟你辯一堆 有的沒有的、是是而非的 世智辯聰 生生超八難 我生生世世都不要有八難 這個就是他沒求往生-當然還要這樣求 我們應該要求什麼? 願我臨終無障礙-彌陀聖眾遠相迎 迅離五濁生淨土-迴入娑婆度有情 我們這樣求-那就自然超八難 那如果說你到了極樂世界-再回來 那那個時候有沒有八難?-那不一定 不過那是你樂意受 你看那虛雲和尚那豈止八難 那四十八難 有人把它編成四十八難 是這樣 那麼這個就是你知道-這就是這個不同 我們在因地上要求離難 所以諸位啊 這個「難」很重要 再來 弘誓要期已-道心勿退散 你起了這個堅大的誓願 「弘」廣大義-「誓」誓願義 廣大的誓願 你這念誓願心不可退卻 那麼我們這一觀也講完了 比較簡單一點-後面 再來誡觀第二十七 誡觀教化眾生法 你要行菩薩道當然要發心 發完心了你自然就要依於-那個心推動著你去行菩薩道 這叫做行菩提心 行動化的菩提心 菩提心其實可以在內心裡修-一直修一直強…… 修到後來也可以開悟 也可以開悟 但也可以用去操作的 那麼去操作的反應會比較快 但是也比較苦-也比較容易讓你退心 像我上一堂課講的舍利弗-他就起退心 是這樣 那麼這裡就是叫你去行菩提心 發起行動的那種菩提心-教化眾生 既發道心 宜修萬德 宗旨綱要不過二種 一者自利、二者利他 發起道心應該修種種的-萬德莊嚴 這些萬德莊嚴-其實無非就自利、利他 自利之行略已宣說 前面的二十五篇已經宣說完畢 利他之法今亦少言 利益眾生的法門無量無邊-現在我少分的說一說 好!那麼我們就上到這裡 下一堂課是上辛二、正顯利他 發起那個願心來要利他 我們上到這裡 向下文長-付予來日 我們回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