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淨心誡觀法115 上法下藏法師 主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淨心誡觀法》 誡觀晚出家人心行法-第二十五 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我們二十五篇基本上已經上完 現在緊接著是第一百一十三頁 總結上來二十五篇自利之行 現在向下有四篇利他之行 那麼告慈忍已前二十五篇 對治諸垢煩惱業淨汝身心 心既淨矣名自利行 今更為汝略說大乘利他之行 這是結前生後 這一段文 「告」上敕下謂之告 上位的人告下位的人謂之告 慈忍 就是他寫這一部書-或者說這一封信 主要他的對象是位出家未久的-慈忍比丘 在泰山靈嚴寺 已前這二十五篇 這二十五篇 始自五停心篇到第二十五篇的 不!這個始自這個序分釋名篇-一直到觀晚年出家心行篇 這樣總共二十五篇 是為了對治你種種的垢染-煩惱之業而說的 那麼呢 要令你的身心能夠清淨 淨身無有缺犯一切戒行 淨心向於大乘的究竟十信 真實的信仰 並且呢 了知自身的佛性 這個是真正的淨心 這淨心不是只是說 這個不起貪、瞋、癡-就叫淨心 這個在這裡不只是這樣意思 前面已經說過了 那麼心既淨矣 那麼你的心已經淨 就從聲聞的什麼呢-不造惡、不起惡念 已起惡念當斷-未生惡念令不生 已生善念令增長-未生善念令生 這樣子的一個淨心 一直到所謂的對真實的佛性-生起的這種認知、仰信 這樣子的心既淨 是從這個聲聞一直到大乘的-這樣的淨 名為自利行 這樣子名為自利行 你說那這樣了解大乘的-不可思議的中道佛性 這樣子怎麼只是叫自利行呢?-那當然是啊 這樣子你就會真正知道-自己能成佛 於一切諸佛本質上無二無別 那你才會不輕視己靈 你才有可能發起大悲心 為什麼呢?向上一著-要利益一切眾生 為了要圓滿自己的佛性 也為了利益一切-與我無二無別的一切苦難 如幻於苦難六道輪迴中的-六道眾生 你才會這樣生起啊-對不對? 所以說沒有大乘菩提信心 大乘的這個中道實相的信心-為本 實在不太可能發起堅固不退的-菩提心 所以就不能生起以下四篇的-這個所謂的利他行 是這樣子 所以說心既淨矣名自利行 這樣子是自利行-也就自己能夠利益自己 這個能夠利益自己-不是指的不墮落三途 或者不再生煩惱、斷除了煩惱-這樣而已 我還是說那一句話 那個只是-頂多只是到聲聞的自利 這裡的所謂自利是指的-向於大乘的究竟覺 這樣子的信行建立了 這個叫做自利行 請記得哦…… 這時時都扣著是大乘的概念 所以因為你能夠建立這樣子的-一個信心了所以 今更為汝略說大乘利他之行 因為有了這樣心為基礎 那麼就要翻轉為利他之行 那就是易如反掌-或者說基礎已經穩固了 那當然這裡頭當然也包含著說-自己的煩惱能伏 不要斷-這只是能伏 那斷!斷-你就住於聲聞法了 是不是這樣? 在這裡還只是伏 大乘人從來就不在斷這個 這個證入這個菩薩位之前-他自己去斷自己的煩惱 那都斷自己煩惱-住在斷煩惱的境界裡 他只是伏下那個煩惱 伏了那個煩惱之後-一再的什麼樣 讓這個中道的佛性-越來越清明…… 因為你斷眼前的這個-這種如幻的煩惱 這是走入歧路 他不斷 所以在這個時候-為汝略說大乘利他之行 這個時候就翻轉為利他了 看到沒有? 能自利 這裡頭能自利並不是說-斷證了聲聞法 不是的!只是說能伏 那這樣子利他之行就要生起 利他行就要生起 那麼丁二戊一別釋淨心正辨 汝可順菩薩道自他俱利-名為淨心 自除垢染名真淨心 自利利他名廣大淨心 順菩薩道自他俱利-名為淨心 順於菩薩道 所以一切的所念、所行、所言-順於菩薩道 菩薩道 菩薩是覺有情 可以當動詞-也可以當名詞 已覺的有情 已經有覺悟的有情-謂之為菩薩 或者是說要覺一切有情-謂之為菩薩 那這裡是指的什麼呢 發心覺於一切的有情 那叫做順於這個這樣子的-一個發心謂之為菩薩道 這是一個初發心-順這個 所以說也就是自利利他之行 但是呢我們如果更進一步的說-是究竟的菩薩道之行 自利已經不出現了-已經不在了 何以故? 他已經到了那個-伏自己煩惱的境界 他就沒再想到自利這件事 他念念念茲在茲的就是利他-就是利他 所以說雖熱輪於頂上旋 我這個菩提心-終不有一念而生退轉 你看就是這樣 他熱輪在頂上旋-那很苦的呀 那他也不生一念退轉之心 那這就是利他 利他 自他俱利 剛開始還有自他-還有自利他利的分別 這樣子但終究是利-那名為淨心 如果你自除垢染名真淨心 真是對妄而別稱 對妄而別稱 所以真妄兩不可得哦 所以說真淨心-自除垢染那是指的什麼意思? 是指的聲聞的修法 總說是自他俱利 但是如果你單求自利 那麼自除垢染名為真淨心 也就我們講說真、俗、中-那個真 真也就是所謂的偏空涅槃-謂之為真 這裡講的就是這個意思-是真 真是順於-仍然順於佛所教的法 當然啦-聲聞法也是順佛所教的法 不過這不是究竟 所以說他對妄除 對妄而除惑-所以才證一個什麼? 依妄而建立的真 所以說叫做真淨心 自除垢染名真淨心 自己要除那個垢染-所以名為真淨心 但是我必須告訴你 大乘的究竟覺-是不除自己的垢染 你自己的垢染當下就抖落了 所謂抖落也無有可落 也就是已經沒有垢染了 惡法門、善法門皆是法門 所以性具善、惡二法 在那個境界裡頭-不需要除垢染 而垢染不成其為垢染 這樣子那就叫自利利他-名廣大淨心 是下一個階段 不過如果你還有恐懼 對於自身的煩惱還有恐怖 那麼那個時候你就會自除垢染 這時候你就名為真淨心 那真淨心到底該不該求呢 這裡頭大師並沒有提出來-是你該求或不該求 因為我說過了 他這一部論通於聲聞、大乘-都可以閱讀 那麼他也不針對誘發-唯一誘發他要生起大乘心 所以說它也包含了-聲聞法的概念在裡頭 那麼因此就給它一個名位 所以說名真淨心 那這樣是真淨心 不過不名為廣大淨心 唯有自利利他名廣大淨心 為什麼自利利他名廣大呢?-名廣而大 你看看 「廣大」這兩個字在-大乘裡頭來講特別有意義 你看「大方廣佛」-也有大也有廣你看到沒有? 《大方廣佛華嚴經》-大而方而廣 那個「大」跟「廣」也在這裡 所以說唯有 你看方等經-所謂方等就遍一切處 謂之為方等 就廣大無邊謂之為方等-四方皆等 那麼這也是方等 所以這廣大淨心 為什麼要廣 廣是什麼? 於一切時、於一切處-於一切境皆自他俱利 謂之為廣 所以廣是時廣、處廣、境廣 「時」過去、現在、未來皆廣 盡未來際不斷-這時廣 那麼呢處廣-此地他方 境廣 境界的境 境界的境 境界很廣 一切六道眾生-未度的悉令得度 那這叫廣 那什麼叫大呢 大而無外的絕對大-謂之為大 對小而說大 也就是聲聞法-但念己身的苦、空、無常 大乘法念法界緣起 法界的什麼呢-不思議的中道實相 那這為大 法界無外 外還是法界-所以法界無外 法界無外謂之大 那麼你的心因此就是周遍無邊-謂之為大 也因為這樣所以大即是能廣-才能廣 所以聲聞人就不能發起廣心-是不是這樣? 他不能對一切境 不能於一切時也不能於一切處-利益一切眾生 這沒辦法 是不是這樣子? 所以叫廣大淨心 所以為什麼他能廣大淨心呢 因為他體證-法界圓融不思議心體 或者我們說實相 或者真如佛性 或者中道佛性的種種異名 在《摩訶止觀》裡頭就提到 《法華玄義》裡頭也提到 這一些都同一名 簡稱那就不可思議的中道實相 或者就叫中道實相 多講個不可思議是告訴你說 它不是用意志、妄想、經驗-來給予推衍的那個境界 之所以說中道是指的別於空有-謂之為中道 實相是指的什麼?-究竟的真實之性 所以我們一般講的中道實相-就廣大 名為廣大淨心 這才是真正究竟的 是這部論它隱含的價值-在最後這裡 這個《淨心誡觀》實在要淨的-是淨這個心 那偈曰 不過這裡頭有一個-順菩薩道自他俱利名為淨心 這裡頭自除垢染-根本沒有講到利他 所以頂多名為真淨心 所以真淨心-照講還不是自他俱利 它這裡特重自利-所以叫真淨心 所以是聲聞法 那這裡順菩薩道自他俱利 請問順菩薩道-是不是一定能自他俱利呢 基本上是的 能真正稱為順菩薩道的-那一定自他俱利 所以說行菩薩道根本沒有問 不需要問說我到底要先修行呢-還是先去利他呢? 我到底是要先住在山裡自己-用功一陣再出來度眾生呢? 就沒有這種懷疑的 也沒有這種問題的 因為你住山還是菩薩行啊 那麼你……大眾中住-你還是菩薩行啊 不過呢 對於眾生來講是有善方便 有些眾生他就容易生煩惱-他一切境中啊 你看那個阿修羅 阿修羅可以沒事在海邊 就捶自己的胸、抓自己的頭髮-在生氣 那沒事啊 別人得利益他不高興 可以這樣子 天底下不也很多這種人嗎?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這種情況這個是難免的 眾生厭惱生垢重 所以他不要講利他-他自利都摸不著頭腦 那就好像說人在疾病當中-能夠利他是無有是處 這個時候當然還是講菩薩道 可是這個時候-他會先有自利之行 但這不意味著他捨棄利他 因此呢 在大乘佛法弘傳的過程當中-祖師就會教導我們怎麼樣呢 發心必須要先發 那隨順自己的業緣 還有自己的過去修道的因緣 當然可以多重於自利-還多重於利他這是可以的 不過呢 這種話也不能常講 為什麼?因為自利容易 而且它容易安穩 那就聞便信受、思惟取證 一不小心就會怎麼樣?-就懶惰 懶惰接著就不發心 因為自利像美酒一樣-稍微得利益之後 他以前苦唄 苦的話-現在因為教他自利 他得了少分自利的時候 他會覺得-哇!超棒的 很好那種感覺 那這樣子他就怎麼樣 他就算了 利他好累 所以經上常常提到那個舍利弗-的那個案子有沒有? 他在路上走-天帝釋 他發菩提心-天帝釋來試驗他 跟他講我爸爸眼睛壞了 這個不……眼睛壞了-心臟病還是怎麼樣 要吃修道人的眼睛 他就這樣子啊-那我發菩提心了 我挖左邊的眼睛給他 他就說-哎呀!你這個人怎麼這麼衝動 我還沒講左眼還右眼-你就拔一個眼睛了 你拔左眼給我幹什麼呢-要右眼才管用的啊 那舍利弗這樣想 唉呦!這個人怎麼會這樣-也不早點講 然後又再把右眼拔下來 拔下來拿來聞一聞之後-就摜在地上說 你這個修道人怎麼心這麼壞 用你那個臭的右眼-來給我父親吃 我父親心臟病沒好還要更加重 就把它摜在地上腳踩一踩 舍利弗想一想-哎呀!這真的是苦惱啊 行菩薩道還這麼難 左右不是人-是這樣 左右不是人 那他就覺得就起退心 起退心天帝釋就示現下來就說 哎呀!剛剛那個人是我示現的 你不要退心-行菩薩道就是這麼難 注意呀 這就是大乘經典上以這樣子的-一個故事來告知我們說 其實要先學發心 先學發心再適當的修自利之行 你那個心不能、不要退 那這樣子的話 心同時在-然後暫時修一點自利 才不會將來真的得自利的利益-的時候那就忘記利他了 那麼但是《法華經》上說-有聲聞種性的人 自利發心之行-也就是菩提心之心 菩提心的教法不聞、不問、-不信、不解 不問、不聞、不信、不解 他也不去問 他也不信 他也不解 他也無法理解 所以佛陀沒辦法-只好對他講聲聞法 結果呢聞便信受、思惟取證 這也是《法華經》上的意思啊 他聽了就信-信了就取證 取證之後就再也不出了 不出之後佛陀慢慢調…… 調……調到法華會上-再來跟他說 還要五千離席你想想看 五千還要離席 那這離席可不一定是-安著好心離席的 是不是這樣子啊? 佛陀講經-他怎麼不聽而離席呢 那一定心起顛倒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佛陀說退亦佳矣 我此眾中純有真實無復枝葉 佛陀也自己安慰說也好啦-那也算了 你想可見啊 他得利益之後-他要發起那個菩提心難 難! 所以說一定要懂得發 發了之後呢 你哪怕你那個時候自利不行了-貪心熾盛你還怎麼利他 這一度了眾生-就老往著這個美醜分別去了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這樣子哪裡是利益眾生? 我以前我說我讀大學的時候 那常常我那學長到那個佛學社 學佛的佛學社 老是找那個學妹說 學妹!你有沒有什麼-佛教問題要問? 你有沒有什麼佛法問題要問? 那我就很不悅我就說 你們要討論佛法-為什麼一定要找女學妹呢? 我是學弟啊-我也有很多問題要問 你為什麼不找我 找我問我說-我有沒有什麼問題咧 那這就是什麼 你說要利益眾生 常常呢不是要利益眾生-是要圓滿你內心的名利財色 是這樣那就是-這樣子不能行菩薩道 那是在壞菩薩道的相狀 這個時候就要先自利 先自利 不過無論如何一定要先發心 不然你思惟取證、聞便信受-那就不發起心了 這一點一定要知道 所以順於菩薩道的 只要他智慧充足-有善巧的教導 只要他順於菩薩道-絕對是自利利他的 他該先去自利就自利-該利他就利他 該自利利他同時並進-他就同時並進 他就會這樣 他就能這樣 那麼他不壞什麼呢 不壞那個幢相 所謂不壞幢相-行菩道不會去違背戒律 不會去起顛倒妄想 不會起貢高我見-然後法說非法 不至於這樣 就不會這樣 或者對境的生迷-然後就更造非法 不至於這樣 很多行菩薩道-你看他行菩薩道 然後呢慢慢……的就變了形 甚至於行於非法 最後甚至於還鬧新聞 你不能說那個人沒發善心 可是呢這善惡交參 你看最近有一個外教的神父-有沒有? 不是神父-牧師 那結果說什麼是什麼青少年-什麼兒童之家什麼 結果就搞成性侵害 這個人其實也發了好心-要替他的上帝做點好事 結果 結果就禁不起這些境界的誘惑 所以說發心一定要先 不過真正去操作的時候-那點滴輕重那要有所別 這個仍然叫做順菩薩行 只是說要有善巧的教授 教授懂不懂啊?-就教導跟授受 然後導引你 而不是自己想的-不是自己幹的 不是這樣子 那這樣就順菩薩道 如果能這樣子-那麼絕對是自他俱利 順菩薩道一定是自他俱利 一定自他俱利 之所以自身有損又不利於他的-那種所謂的菩薩道 往往是自己所認知的-而沒有善巧的教授 或者我們這樣講 根本就不把戒律放在心裡 也不把自調伏而後調伏他人-這種觀念放在心裡 所以他只是往外做類世間的-事業而已 那叫做什麼呢?-那叫做慈善事業 或者叫做社會公益事業 所以說他在人群當中-找來很多的什麼呢 很多的愉快 你懂嗎? 他也算是世間的善人一樣 那當然能囉 以佛教的資源-那你要做世間的善法 那是很容易的啊 有什麼難?是不是啊? 你出家人的形相-跟人家化緣錢容易 那麼呢講好聽的話也容易-人家也容易信 確實是這樣 那結果你很容易就建立了-世間善法 世間善法大體上就是說不遠-還不能夠跟解脫相應 於我執相應 但是事實上確實-也予人有世間人天之樂 比如幫他除病 給他金錢救濟 給他短暫的心靈的愉快跟解脫 陪他講話、陪他聊天-讓他得到愉快 讓他得到好像法喜的樣子-這一些 可是你自己都還不知道-解脫是怎麼回事 你自己都還煩煩惱惱 可是呢你做出來的確實還是-也讓很多人愉快哦 有的確實是這樣 那這樣子呢別人也就回饋於你-也讚美你 並且依附於你、跟隨你 那給你錢、給你人、給你名 那你也覺得這樣很好 那慢慢地就把這一個-當作是更重要的獲得 那你就越來越迷失於-這一件事情上 因為你這樣做了變成世間善人 而世間善人-又操作著佛教的什麼呢 佛教的機器跟佛教的資源-那麼大 然後越來越操作就有很多人-崇拜、恭敬、供養、名利 一直來…… 你沒有往自身看 你所給予他的呢-也就只是那個表面的人天利益 這樣子的話 因為你自己不與自利相應 不與自利相應-這個就不名為自他俱利 不名為自他俱利 因為佛法的利益 雖然有人乘、天乘、聲聞乘、-菩薩乘乃至最後佛乘 這五乘的分別 可是人乘是有背後的佛乘-做為未來義 你這個人乘才名為人乘 如果說人乘-只是給他得現世義 而不能導引向於佛的究竟乘義-這樣子去的話 那就不名為乘哦-你要知道 「乘」什麼名為乘? 乘是船能夠載人過河的意思-叫做乘 現在你根本沒有一個-解脫的目標 不名為乘 那只是人天善法 請千萬記得這兩個是不能混淆 有人說那佛法是五乘的-那我就專做人天乘好了 如果沒有究竟義 那你那個人天乘就不名為乘-只能人天福報、人天善業 這就是天台講的為實而施權 為究竟的實義 「實義」真實義、真實的目的 真實的目的就是究竟解脫 來施權 權巧方便 如果無實即無權 沒有實義-你就沒有權啊 你不能導引他究竟解脫-你哪裡 那這個就不名為方便了-你懂嗎? 是這樣子的 一定要記得…… 所以說大乘人-一切法皆是大乘法 意義在這裡 因為大乘人一切的權巧方便-皆了知它有背後的實義 也皆能 也皆願意 也皆知道要導引他到-最後究竟的實義、解脫義 所以看一切權巧法皆是實法 也因為他認知了實法 所以一切法皆是佛法 所以他可以行一切法 善法、惡法他都可行 你信不信? 所以善法門跟惡法門-都是法門 這菩薩就能這樣 當然凡夫是不可以的 惡!惡會讓你誤用的 這是究竟義上是這樣講 大家務必能感受這種概念 所以今天就有很多的-所謂的相似菩薩行 他沒有實而一直施權 這個權就不能控制-你看到沒有? 男女共住 法說非法 違背戒律 公然的反駁戒律 這法說非法 然後但是他呢-他確實也做了世間善法哦 他也會去所謂的護持佛教-他也會哦 然後但是呢他沒有實 所以那都不名為-真實的護持佛法 可是呢教界裡頭就……混淆了 他會覺得這個人-不是也蠻對的嗎? 怎麼這件事情是錯的了呢-那怎麼辦咧? 那就不能言於邪正之辨 你要知道那叫世間善業 沒有實-那就是世間善業 那這樣子就不是自他俱利 因為那世間的善業-如果它是真正的價值的話 那佛陀就不會勸導出離 所以說是為了要利益眾生出離 以大慈悲跟智慧-才發出了世間善法為誘緣的 那這個要弄清楚 所以在這裡頭這一句話 所以說順菩薩道自他俱利-到底是有因果關係嗎? 你順應菩薩道-一定自他俱利嗎? 是的!如果你順的菩薩道-是正知正見的菩薩道的話 那是這樣的 但是呢我剛剛就揀別了說-有時候是混淆的、是類菩薩道 他不是真正的 那這樣的話-他就不一定自他俱利 甚至於還會違害佛法 那就不同了 那麼這樣子以下偈曰 如鳥欲遊空 長力養毛翅 菩薩欲利他 養德自先利 這就是在譬喻說-為這一偈在講 菩薩自利利他的一個-概念上的一個次序 就好像鳥呢-如果要飛於空 這個空 鳥飛於空中 那你要長養你的力氣-肌肉要堅固 然後呢羽毛要豐腴 那這樣子才能飛得起來 那因此呢菩薩如果欲利他 請注意哦!前面說遊空-這裡講利他 換句話說利他必須與空性相應 這是解脫義 前面喻-後面法合 所以欲利他 如果想要利益他的話呢 那麼呢 那麼要養德先自利 要長養己德而先自利充盈-這叫自利 不過注意哦!這已經是菩薩了 他已經發心了才名為菩薩 什麼叫做菩薩? 菩薩是要定義的 菩薩就發大道心的人 下一篇就會講到 二十六篇就會講-所謂發大道心就是發菩提心 菩提心簡稱為大道心 或者叫道心也可以 但主要是叫大道心、菩提心 或者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正覺之心 無上正等正覺之心 這個菩薩欲利他 養德先自利 這個菩薩事實上通於-三類的菩薩 一類是分破無明、永不退轉的-地上菩薩 別教來講是登地、登地以上 在圓教來說是十住位-初住以上 十信後 十信之後初住 分破四十二品無明的菩薩 這種菩薩當然能十方示現成佛 這一種分破無明的果地-果位菩薩 那麼呢再不然就是還是因位 以下還有兩位-都是因位 第二位是久修梵行伏惑的菩薩 久修梵行能伏惑 聽得懂嗎? 能伏惑 第三類是什麼呢? 初發心凡夫具縛菩薩 初發心的凡夫具縛 具足的具 縛 「縛」綁起來 具足縛著 具足那個纏縛的菩薩 具縛菩薩 咱們這一類的 咱們這一類就這樣 初發心具縛菩薩 初發心的凡夫是具縛菩薩 久修梵行是叫伏惑菩薩 再來呢分破無明-是永不退轉菩薩 這三大類菩薩 各位!在經上講菩薩、菩薩-有時候常常指的第一類 要不就指第二類 要不指咱們這第三類 初發心即入諸佛位 諸佛位 這個初發心即入諸佛位-指的是指凡夫 因為你發了這個心-因賅果海、果徹因源 這一念心一發-究竟成佛 成金剛種 發起一念菩提心成金剛種-永為佛種 成金剛的種子-永遠能夠成就佛道的 是這樣 所以菩薩如果欲利他-應該先長養自利 這我想這個道理我們不必教-大家都知道 是不是這樣子啊? 自利未充而能利他者-無有是處 那麼呢 要怎麼先自利呢? 三慧隨分明 聞慧、思慧、修慧 「聞」聽聞佛法 閱讀文字體會 閱讀文字能理解、領解佛法 「思」是什麼呢? 觸境對緣那麼呢-依教法而思 起正念依教法而思 那個我們當家師在福嚴佛學院-的時候就很愛背經 那麼最近有人進塔 他遇到很多那個眾生比較-性格比較多元 他就憶念起這經上的意思 他覺得很有意思 那他就把它誦出來那個經文 那這就是很明顯的聞思的思 他把經文轉在心中 然後對境遇緣的時候-那個經文的意思出來 然後去給予相對應 不但能夠回憶經文 也能夠了知現前的境界 同時能夠依於現前經文的對照 對現前的境界有更深刻的體會 因為佛的金言 金言 他的教理、他的理啊 是比我們人類所思惟的-還要深刻、廣泛、圓滿 所以說聞啊 這裡講的聞不只是閱讀、聽聞 是應該是於心中憶念不壞-這叫做聞 聞呢-什麼叫思? 對境之後-將所憶念的經文、文句 文言名句給予對應 那相互的深刻的思惟 最後呢依於這種思惟-去操作你的內心 在你的內心當中一直轉動-轉動觀察謂之為修 聞思修是這個意思 可能都在一座中完成 也可能在累劫當中完成的操作 它是累劫的操作 也是在一座中這樣聞思修…… 隨分明 隨分明 隨一切時、一切境中-能夠念念分明 聞啊!思啊!修啊!-隨分分明 那麼呢 然可授人智 然後可以授人智慧 教授人智慧 或者說然後可以智慧教授於人 都可以這麼講 那麼淨心功行立 彼此俱對治 淨心功 淨心 這種淨心的功行就能確立起來 什麼是功行啊? 能夠轉動你內心的煩惱-也能夠轉動他人的煩惱 把它轉動、把它轉開、碾破-這就是功行 破煩惱於無形-這樣子謂之為功行 能建立正覺謂之為功行 那麼這樣淨心的功行-能夠成立了 能夠讓自己淨心-淨心我們前面講了嘛 有自利的淨心 有利他的淨心 有究竟的什麼呢-中道實相的淨心 是不是? 那這樣子能夠建立 能自己這樣立-也能讓別人這樣信 那這樣就是功行立了 那彼此俱對治 這樣自己也對治了 自先除垢了-也能勸他離垢了 那彼此都能對治 這就是從自利過度到利他 好!我們翻過來一百一十五頁 那麼這是第二十六觀 誡觀對發菩提心法 現在正式的有四觀要講利他行 首先是發菩提心 對發菩提心 對發那個對是什麼意思呢? 對境生心謂之為對 對境生心謂之為對 或者依於這一篇的意思-也可以解釋為說 遇機能接逢苦悉受-謂之為對 遇到機、機緣 遇到了根機你就能接引他-接引他入佛門 那這樣的話你對他發菩提心了-對不對?你要利他了嘛 那麼呢 逢苦悉受 利他的過程當中一切的苦-乃至於自身所面對的苦悉受 悉能甘之如飴的受 這樣叫做「對」 「對」這是允堪律師的意見-他認為這叫「對」 對能夠這樣而發菩提心 遇機能接是逢苦悉受-而發起菩提心 那麼菩提心是什麼呢?-是自利利他的心 或者說是道心、大道心 或者我們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之心 那就成佛之心 那要成佛要令一切眾生皆得度-才能成佛 那是佛心 才能成佛的 因為佛的心-就是要利益一切眾生 所以說菩提心者-無上正等正覺之心 也就是自利利他之心 講通俗話就是自利利他之心 要發起這種心 對境而發起這種-自利利他的覺心 對境 對一切的苦境、一切的根機-都能發起我欲利益於彼 我願受一切苦-而成就一切眾生的行 這叫對發菩提心 前面總二十五門是自利 現在就要開展利他 而利他之首-首在發心 先在發心 利他之首先在發心 所以你得要發菩提心 所以四觀當中先講菩提心 是這樣 夫發道心如滴水寄海 雖復微鮮水終不失 夫發道心如滴水寄海 發起這種菩提心 這個道心就是菩提心 發起菩提心就像將一滴的水-寄放在海中一樣 那寄放在海中會怎樣? 雖復微鮮水終不失 雖然很微少 鮮者少也 微者小也 雖然很小一滴、很少之量 那麼呢 終不失 水終不失 這意思是什麼呢? 表面的意思你就可以知道-就是說 一發起少分的菩提心 鮮微 滴水就是少分 發起少分的菩提心 終究於生死大海中而不退失 終究能引領我們-向於究竟的佛果 這樣懂嗎? 所以說於大海中不失 你可以這樣來法合-合這個法 那麼我們寄海也可以-把它解釋為 寄放於佛的正知正遍之中 也就是說海就是佛 我們對佛發起-無上正等正覺之心 那麼以這一念真誠之心-善根永不退失 於無量劫中-佛悉知悉見我們的處所 能夠護念我們 有第二個意思 第一個意思是就自而說的-約自己說 我發這一念心-於無量的生死苦海之中 我終究不退忘失-不退、不忘失 終究依此一念信心-一念菩提心而向於佛道 所以說寄於大海之中-這生死海 那麼呢永不失 那微 這個雖鮮微-就是少分道心的意思 第二個把海當作是佛-那是約佛邊說 你向於佛而發菩提心 其實我們發菩提心-都嘛是向佛發 是不是啊? 我就是要讓一切眾生成佛-那不向佛發不然向誰發? 那麼呢 我發一念的菩提心-向於佛而發 那麼佛於一切處所當中-皆護念於我 讓我永不沉淪 讓我永遠能夠重新回復於修道 這就是為什麼菩薩於累劫中-不斷煩惱 不離生死而證得菩提 就是這樣 佛會護念 所以說發大乘心的人 你說念佛不往生 你說阿彌陀佛沒有用-念阿彌陀佛沒有用 這是自己打自己嘴巴 大乘法裡頭處處有這樣說 像《大悲經》就是這樣譬喻的 它譬喻說那個海是佛 那麼呢它說啊 它說你只要有一滴水放入恆河 說有一個眾生-把那個羽毛分成一百分 一片羽毛分成一百分 一百分當中的一分-拿來沾一滴水 那一滴很小一滴 這很小這一滴拿去給佛 佛悉受 佛就把它接受 接受之後-佛把它寄放在恆河裡頭 恆河就隨著大海 就隨著這樣一直-那一滴水就隨著大海 不……隨著恆河一直往下流-流到大海去 那經過無量無邊劫 佛的智慧還知道那一滴水-在哪裡 有夠厲害 那意思是什麼呢 意思就是說 你在佛邊發起一念微小-極微極小的菩提心有沒有? 淨誠你有沒有發? 你沒發 哎呀!打屁股-講了半天你都沒發 發一念極微小的什麼?菩提心-在佛前發了 那麼呢 那結果你又去輪迴了對不對? 不知道混到哪裡去了-佛都會找出你來 這個傢伙在那裡 現在牛胎馬腹在那裡啊-那麼趕快還要護念他 是這個意思 所以說曰佛說、曰自說 曰自說就是憑著這一念菩提心 你終究於生死大海中-不忘失、不退墮 那麼曰佛說是說-你在佛前這麼一發 佛於無量無邊的這個輪迴-未來境中念念護念於你 而不會失去於你 所以說為什麼發菩提心-你要怕呢? 是不是這樣? 你應該勇敢的發、大膽的發-努力的發 應該要這樣子 那發了之後呢 發了之後就能對苦不生退墮 你信不信? 你試看看一定會這樣 它就會自己有那個力量 自己有那個力量 為什麼呢? 因為那諸佛讚嘆、諸佛護念啊 你無量劫來都可能在-無量無邊的佛那邊發了一次 一點點你懂嗎? 何況出家人都嘛是這樣 出家你說完全沒發菩提心-那騙人 一定有發一點點 但是你累劫出家累劫顛倒 所以累劫就在那裡混 混到今天還在那出家 不過還是發了 所以累劫以來呢-有無量無邊的佛都在護念你 所以你越發-你就越強勁有力 何以故? 因為太多的佛瞪著眼睛在看你 所以你實在是有力量 所以不要退墮、不要害怕 要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那麼微鮮水終不失 所以經云 這是指量的多跟少 現在指時間的多跟少 它引經說 經云一搆乳頃 起大乘心 當成佛道 這是就時間說 前面這一句是就量說 其實也是有經 《大悲經》上-也是有這個例子的 允堪律師說《大悲經》上-也有這個例子的 這是就量說、大小說 現在就時間說一搆乳 一搆 「搆」知不知道? 好像這樣摳一下……-叫一搆乳 一搆乳 一搆乳之後那起大乘 一搆乳頃表示指一剎那之頃-起大乘心 起這個大乘心 這個這就是所謂的菩提心囉 那麼當成佛道 你要知道-這到底為什麼會這樣? 就理上說-剛剛那曰自說、曰佛說 現在還可以我們最後就是 這些都事相說 現在要曰理來說 曰自、曰佛都是曰事說 我還要曰理來說 為什麼道理是怎麼回事兒呢? 怎麼會你發一念菩提心-就會累劫不壞呢 因為因賅果海、果徹因源 因為你一念心-當下這一念心呢 一念即是三千 一念即是十法界 一一法界有十法界-謂之百法界 每一法界有十如 所以就百界十如-就變成千如 那麼呢有器世間 有眾生世間 有五陰世間 所以變三千世間 這樣懂意思嗎? 所以一念就是三千 一念當中就具足三千法界 換句話說 你這一念具足了佛法界 那麼所以你一念起佛法界的心-就成佛嘛 成佛的大乘心-一念 那這個佛法界就是通於法界 所以一一法界都重疊的哦-都重疊 佛法界即是眾生法界 眾生法界即是五陰法界 都重疊的哦 好!那麼這樣子呢因此 你這一念因心一起-就動了法界性 所以這一念因心累劫不壞 所以因賅果海 因中具足一切果海 所以說你這一念因一起啊-究竟成佛不可思議 所以也就是《菩薩戒經》講的-眾生初發心即入諸佛位 是這樣子的 所以唯有類似像天台這種-究竟實相義 你才能解釋得通這個道理 這是理上說 所以因賅果海啊 「因」現前 那賅於 「賅」就總攝的意思 「賅」一個貝字邊 應該不應該那個該-言字邊把它改成貝字邊 那就是說 這個字的賅就是賅括的意思-就總括的意思 因賅果海 然後呢果徹因源 你一切發起的因 在未來成果的時候-成佛果的時候 都依於你這個因-點滴不壞 所以你現在呢-一念善心利益眾生 將來成佛 這一念善心也會成為-莊嚴你無邊莊嚴的果報 所以因賅果海-然後果徹因源 為什麼會這樣? 就是一念具足三千-一念即是三千 原因在這裡 這樣所以說這裡呢 所以前面一 這裡就要讚嘆什麼?菩提心 這四句 引經有三句 引經三句或者是他自說的兩句 其實這自說的也是引經說啦 這樣總共五句呢-都在讚嘆菩提心的重要跟價值 約量說、約時間說 這樣懂嗎? 那麼我呢就解釋它 學人就把它解釋成-曰自、曰佛、曰理、曰事 曰理曰事 「事」有自跟佛 「理」就是這一念中道實相理 所以菩提心這麼重要 也因為這樣所以你看看 你看看當時阿底峽尊者-入了西藏之後 最重要的教授就是-教授發菩提心 所以西藏各派-都一定要學發菩提心 是這樣 以前在南普陀我們也講過-〈菩提心修要〉 也是這個意思 那麼何以故?下面 為什麼會這樣子咧? 若修道時百一十苦悉堪忍之 所謂什麼是百一十苦啊? 所謂的飢渴寒熱、蚊〔虫*盲〕蚤虱-惡風暴雨→→→請造字 這裡頭逗點都不太 是把它這樣 沒有按照它那個十種 飢一樣 渴兩樣 寒三 熱四 蚊五 〔虫*盲〕六→→→請造字 蚤七 虱八 惡風九 暴雨十 再加上什麼呢? 四大各有一十一病 四大各有一百零一病 所以變成什麼呢?-百一十苦 前面十再加上四大-各大有一百零一 所以變成百一十 這個百一十是指十一種的意思 百一加十的意思 或者呢 我們說法苦或者法忍 我們講人苦 依於人而生起的苦是什麼呢? 也有十種 所謂的呵責一 罵辱二 惡口三 誹謗四 水難五 火難六 劫盜七 毒蟲八 猛獸九 那麼鞭打侵惱等 那麼是什麼?十 這是指依於人 猛獸不是人 人放猛獸來害你 水火也是這樣 你看今天水-都嘛是因為人為的造成水災 對不對?這樣 那麼這一類的 總而言之是種種的生忍、法忍 法忍還外法忍跟內法忍 這裡講的是外法忍 生忍是眾生之忍、眾生之苦 你都要能忍 難忍之事悉皆甘受-看到沒有? 那個忍、難忍 哪幾種忍? 外法忍、生忍-還有一個是內法之忍 也就是無生法忍 究竟的是無生法忍 其實還有一個是聲聞法中的忍 聲聞法中的忍 這些忍、難忍之事-悉皆甘受 他都能夠忍受 除了這些內法、外法以外-那個法忍也要忍 是這樣 那麼呢這個難忍之事悉皆甘受 身體上的四百四病-四百零四種 就是一大有一百零一種-這樣子病 這是名相而已-我們就不解釋了 那麼呢悉皆甘受 「甘受」請注意哦 「甘受」甘之如飴而受 甘之如飴而受 那受不能受成苦瓜臉的受 那樣就變垃圾桶 我說忍受那個忍-是要做焚化爐式的忍 煩惱苦難來了-要用智慧把它化解形成養分 這樣子呢就是焚化爐 那你要垃圾桶 那忍在那兒……繃在那…… 最後繃到什麼?抓狂 繃到啊……發爆 有的人脾氣很暴躁-為什麼呢? 他沒事啊 你沒講什麼-他就要暴躁 他就在那忍前面的苦 忍這個、忍那個-沒有消化開來 甘之如飴-你要怎麼甘之如飴? 你要想我是一個道人 我為了修心-這些苦都是應該的 經上說今生所遇的一些障難 都是過去世-你所逃避而沒有學會的 今天你要再面對、再學習-再給予突破 所以一切的苦難都是你的老師 那既然是這樣子-你就去面對就好了 生離死別 朋友的誤會 這個……陷害什麼等等-這一類的這都是甘受 甘之如飴而受 不見苦相 甘受而不見苦相 苦而無苦-忍而無所忍 無所忍就是沒有被我忍的對象 各位!這樣懂意思嗎? 苦而無所苦-忍而無 苦而不以為苦-忍而無所忍 這些苦的事情你當然知道-你也覺得很難、很苦 但是你知道 這個苦就是業緣所感-無有真實 所以苦無所苦 忍無所忍 你知道忍 你知道一切苦皆是緣起性空 所以說知道它不真實 所以沒有真正忍境好讓我忍 好!那我們今天就上到這個-不見苦相 向下文長-付予來日 我們回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