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淨心誡觀法111 上法下藏法師 主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淨心誡觀法》 誡觀世諦、第一義諦法-第二十四 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上一堂課-跟大家談到第一百零八頁 關於這個第一義諦-是我們所當安止追尋的 那麼如果能觀這個世諦如幻化 這觀世諦如幻化 這裡講這樣的語句的用法-就把世諦當作是世間萬法 那就不叫諦 所以你也可以講說它是諦 在這裡頭有把它引用、借用為-世間之法 世間之法如幻化 那麼這如幻化其實就是諦 知道它如幻化-這就是諦 懂嗎? 不然就叫做世法 世法如幻化那就是世法之諦-世法之實相 這樣知道 這裡既然用世諦如幻化 那變成說世間如幻化的如幻化-如果按照這樣講變成這樣 所以這裡頭世諦它指的意思-雖然是指世間諸法 世間諸法如幻化不實-那麼諂誑癡凡 愚癡 諂誑 欺騙、誑惑、無智的-凡愚之輩 都無有真實之性 無有真實之性就是-無有它堅固不變的主體 都是緣起的一個現象 那麼我們再依緣起我執的執著-去執取 結果就錯上加錯、頭上安頭 所以畢竟呢-安住於這個真如常住之道中 真如常住 真如常住 真常道中 這真如常 「真」是不虛-「如」是實 不虛如實地什麼呢-不生不滅謂之常 不生不滅的什麼呢-真理之中 這第一義諦之中-這個道 真常道中這個道-就是第一義諦之道 道有軌則、路途 是那個軌則-那樣子的路途 安置在這裡-安住在這裡 所以於一切法中 於世俗諦外-不能得一個第一義諦 也不是說離了世俗諦有另一個-第一義諦的世界可以讓你得 世界就是總一實相 只是因為眾生迷惘 所以於這個實相法中妄起分別-而不能證得這個中道的實相 所以說出家並不是-遠離這個什麼呢 遠離世俗諦 並不是離開世俗諦-要得一個什麼第一義諦 即世俗諦得第一義諦 只是說你怎麼叫做即? 怎麼叫做得第一義諦? 這各家各派看法不同 不離世俗義、不離世俗諦-方能得第一義諦 這我想大家都知道 《六祖壇經》上也說 離世覓菩提-猶如覓兔角 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 兔子沒有角啊 意思是一樣 問題就在於說-俗諦是什麼概念? 你怎麼認取這個世俗的真理? 要怎麼認取第一義諦的真理?-或者叫真諦的真理 那麼這個各家派在對空性的-見解不同而有深淺 是這樣 不過通泛的稱 我們都可以稱第一義諦是真常-是佛性、是法性 一般唯識學-它把佛性、法性分開談 有不少的教派也是-把佛性跟法性分開談 那基本上在天台來講的話 法性、佛性是不二的-是不二 一般來講我們說法性是指-客觀存在諸法的那種真實性 那佛性是能覺悟-具有覺悟之能的 那這一般來講-山河大地沒有覺悟之能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麼呢 能覺悟之能的是眾生的一念心 所以既然你把佛性、法性-分開來談 多少就會將心物分開來處理 那麼這天台兩者是合一的 所以在指涉上面容或佛性法性-指涉當中稍有這種不同的意涵 但是本質上沒差別 所以說真常道中-也就是法性之中 真如法性、涅槃道、真常、-真如性、佛性都可以這麼談 那麼呢中 安住於這中 「畢竟於」就是安住於之中 就真常道中而作解脫 故名為淨心 所以這樣叫做淨心 所以這裡的淨心更明確的說到-是安住於真常一念心性中 但這裡的真常其實就是-三諦圓融的境 也可以說是一念三千的心 是這樣 也可以說就是空、假、中-起三觀 安住於這三觀之中的這個觀境 都可以這麼講 就因、就果說 好!那麼偈曰 世法誑癡人 那麼呢謂實起貪瞋 這很容易理解 這世法你看看 這裡就講世法了你看到沒有? 他就不講世諦了你看到沒有? 所以前面呢-這個能觀這個前兩行呢 長行最後倒數第二行-下面那一句 庚二結歸淨心裡頭說 能觀世諦如幻化-其實就是能觀世法如幻化 有沒有看到? 所以這是因為宣祖他在用世諦-跟世法這有時候兩個他都混淆 有時候會混淆-是這樣 不過我必須告訴你說 正規的經論裡頭所用的世諦-就不等於世法 是世法的如實相-謂之世諦 世法為所觀察的對象那是-一切凡聖皆具的、皆不離的 這樣知道吧 你看看他這裡出現世法了-有沒有看到? 其實他那-所以他世諦跟世法有時候混用 這一點這樣就知道了 那麼呢謂實起貪瞋 這就是一般凡夫嘛-對不對? 於一切世法-不實謂為實 不淨謂為淨 不樂謂為樂 非我謂為我 無常謂為常 是不是這樣子啊? 所以說於不淨、無常、無樂 那麼呢 這個無我當中呢-謂為有常、樂、我、淨 那就是所謂起貪瞋 那這樣子怎麼會起貪瞋啊? 因為你認為它是實-那你就為實法所限 為實法所限-那你就認為它是重要的 你得與失之間你就會-介入了你的情緒、意志 那就迷失了什麼呢-對於事情更深刻的看法 你比如說像昨天我的PDA 要走過來的時候呢-從二樓摔到一樓去 那我心情就很糟 為什麼呢? 因為我好多東西-都冀望它幫我紀錄這樣 那很糟!甚至在上課的時候-它還會偶爾這樣跑出來 因為現在如果拿起來看 還可以引一段句子-比如這樣 那就在這個時候-我突然間想到一件事 欸?很奇怪了 我就想到古時候一個公案 它說有一個老禪師-請人種了很多蘭花 結果他有一次出門好像-照顧的人沒有把它照顧好 蘭花都死了 回來的時候他徒弟就戒慎恐懼-跟他講蘭花死了 然後當然也告訴他徒弟說-應該要好好善於照顧 可是他最後跟他講一句話說-那死了就死了吧 我種蘭花是要來供養佛-也供養大家讓大家歡喜 不是種蘭花要來生煩惱 對啊!那我們運用科技-不也是如是嗎? 你看我們用車子 我們用什麼 那我們也覺得說那是方便 但是當我們車子停在路邊-被人家刮了一道 或者是輪子被人家偷了-比如說這意思 或者車子被偷了 然後你就極端的不悅-懊惱、苦悶 那你比如說古時候寄一封信-半個月、半年才到 你也不會覺得生命完了-日月變色 現在呢 現在人家寄一封信-在電腦網路上面 如果五分鐘之後還不到-你就幾乎要抓狂 奇怪?怎麼還沒來? 有時候不是我們反智-佛教並不是反智、反智慧 不是 也不是反文明-不是這意思 就是說文明讓人類的意志-更容易伸展 而且更迅速地完成-他想要的東西 但也因為這樣子使得-我們的意志更不能遭受什麼? 遭受阻擾 也更不懂得什麼呢?-不懂得迴光返照 也更不懂得換一個角度來思惟-生命的價值目的 你沒有看報紙會死嗎? 但是現在人如果不看報紙-幾乎好像會得那個什麼 資訊焦慮症 是這樣 所以說你有一個電腦什麼的-那隨時下載東西你不覺得 其實就是不實謂為實 是誰規定你要怎麼生活的 沒有呀 但是你一再地追逐之後啊 你就一再地忘了你原來-可以怎麼生活的那個樣子 那所以我們久遠劫來呢-就是在追逐 所以我們一直忘記了一個-最普通的一種生活方式 你看看佛陀所制的戒-所制的生活方式 其實它就最普通-也最原始 是不是這樣? 所以說謂實起貪瞋 那我們說人家花天酒地-五欲縱欲這謂實 那麼男女情欲等等 事業、財富等等謂實而起貪瞋 我們當然可以說他是過失的 可是其實我們的一般生活 乃至出家人的一些所謂-文明式的生活當中也是這樣 也形成了這樣 所以說這個諸位要注意 我們在文明社會裡頭生活-我們很多就幾乎無法抗拒 所以這個時候要隨時知道-那個是不實的 若知無自性 所以我剛剛講什麼叫實? 就是有它的真實性-有它的自性 現在你要知道它無自性-無有自性 所以這個時候呢 就於一切的世法中-皆了知它無自性 那就能於一切法中得自在 這就不等於阿羅漢說-於我法中得自在 而且他在一切法中是有應對的 阿羅漢甚至於也可以-客觀的知道一切法的無自性 但他於一切法沒有應對-沒有相互關係 當你於一切法中有相互關係-的時候 那你就會迷惑-這就塵沙惑 但是你能於一切法的對應當中-也了知它無自性 那就是於塵沙惑中修無我、空-修畢竟空 這個時候就能夠斷除了塵沙惑 所以說慧性入童真 這童真就字面解釋就是 這個童年入道、童年修道-叫做童真 那麼要是指《華嚴經》上 還有《瓔珞本業經》上-都提到了那個 四十二階位、菩薩階位的這個-這階位來看 它其實是十住位中的第八住-就童真住 所以這裡如果把它-要說慧性入童真 童真沒什麼好入 童真如果只是指的世間人-講的說童真入道那個童真 那就沒什麼好說 所以這裡應該解為佛法中的-這個十住、十行、十回向 三賢位中的第八住-就是童真住 童真住是怎麼樣子? 斷了三界內的一切塵沙 為什麼呢? 因為了知-世法誑癡人無有自性 所以於一切世法中你跟它應對-而了知它無有自性 那這樣的話-於一切世法中解脫 那就是塵沙、塵沙惑斷盡 但是是界內的塵沙 世法是世間之法-那是三界之內的事 三界之內的種種諸法呢 自性是空都了知了 那這樣的話你就斷除了什麼 斷除了對三界以內的-一切萬事萬物諸法的那個 執著它為實性的這個概念-已經斷除 可是這還早得很呢 你還不能從空出假啊 所以說只能但知其空-不為其所誑惑 可是還是不能運用它 所以它才在十住裡頭的童真-第八童真住而已 但這個境界已經早是、早就是-阿羅漢所不聞不知的境界了 從初信開始就是阿羅漢所不知 阿羅漢連初信都不足哦 雖然初信 信位以前是凡夫-是界內凡夫 但是你要知道有界外的-有一部分是界外、有些界內 那麼呢是界外凡夫 但是你要知道 他雖然沒有證得-可是他的知見已經入了什麼 入了實相知見 所以謂之為界外-原則上講是這樣 不然他凡夫當然都在界內 這樣各位了解嗎? 換句話說呢 在十住的第八住童真住當中啊 這個講的慧性入童真所以說-這裡出了很多新題目出來 都是長行裡頭沒有的 童真住是三界以內-也是世法在三界 三界以內呢 一切對應 我跟它對應的一切諸法-你了知它是空 可是不能從空出有 還不能起大利益眾生的大幻化-還不能 是這樣 不過呢當然 其實他已經部分能起了-只是還沒有證得 所以說伏界外的塵沙 界外的塵沙要是能斷 能斷啊-他就能運用什麼 像觀音菩薩這樣能夠-立一個井、造一個橋啊 他就能、就能這樣 他就能從空出假-是這樣 所以說慧性入童真 入了這個-伏了界內的塵沙諸惑 那界外塵沙呢-呃!斷了界內塵沙之惑 所以能了知自性空 那麼界外塵沙還不了 所以說這界外的種種相 佛陀為什麼能夠示現這麼……-豐富的身 那觀音菩薩為什麼普門示現 他就不懂-還是不懂 那是界外塵沙 觀音菩薩示現塵沙-塵塵剎剎的境、剎土 阿彌陀佛示現極樂世界-這是界外塵沙 那在三界之外 可是有種種的相-有沒有? 那是界外的一種塵沙境-塵沙之境 界外之境 那在這一位裡頭他還是不懂 對不對? 只能知道界內的塵沙能斷盡 那麼呢慧性入童真 那麼凡夫歷生死-因愛取諸塵 凡夫之所以經歷生死 都是因為愛染、愛取之心 「愛」、「取」二心所啊 然後來取著這個諸塵 或者說是因為愛染之心-而取著諸塵才會歷於生死 這就我常常說的 為什麼他會輪迴呢 念念執著 念念執著前念 念念追逐我、我所 所以到死的時候 死是粗的肉體滅-其實微細色仍然相續 微細色仍然相續 這是我們講的什麼?-能量 勉強把它講成能量好了 它還相續 所以並不是 那個心念並不隨著粗的色質滅-而跟著滅 它還是相續 雖然它沒有神-沒有那永遠不變的靈魂 但是它念念相續的那個-微細色、色心仍然在相續 是這樣 那麼因愛取諸塵 那他就去取諸塵了-怎麼講? 他就去投胎了 看男女行婬 貪男為女-貪女就為男 那就投胎了 那就牛胎馬腹去 所以說因愛取諸塵 反之若覺根塵是空 若能覺悟這個六根對六境六塵-所得的六入意識 這十八界或者色心二法 當下或者解析地理解到-它是空的 空的就無有自性 不是說空無一物-無有自性 那麼呢性本是法身 就會看到了什麼呢 看到了這個法性的根本 法性的根本是清淨平等的法身 性本是法身 一切物性 一切境界性 一切世法之性 就說性-這裡講性是這樣性 或者就叫法性 本是法身-當下就是法身 法身就一般來講就是以法為身 為什麼以法為身?-法身無相 山河大地無非廣長舌的-廣長舌相 乃至就是我的清淨妙法身 為什麼會是這樣呢 因為那山河大地-無非一念心所現 而你的肉體-不也是一念心所現? 是不是這樣子? 所以哪有分別? 是沒有分別的 性本是法身 那麼呢這就是二諦 前面的世法誑癡人-謂實起貪瞋 這些呢都是世俗之法 那麼如果你能了解-它是根、塵、識皆空 那麼呢復本之性 復你的本源之性-歸為法身 歸為法身 那麼現在呢-就是分別二諦 貪愛名世諦 世間呢起貪愛 乃至世諦-世間真實之相就是這樣 世間之相就是這樣-起貪愛 輪迴十二因 除貪即出世 此句佛親宣 世間人以貪愛為性 這個意思是這樣 貪愛為真實 或者世間之相-就是以貪愛為本質 所以它是世諦 這樣懂嗎? 所以貪愛名世諦說 我看到世間貪愛的相貌所以它 我看到了-所以它是世諦、它是真理 被我看到 那你說貪愛就世間的真理 對世間人來講就是這樣 是不是這樣子啊? 所以這世諦你也可以說依世間 世間的真理是什麼?-貪愛 對不對? 然後呢 輪迴十二因 輪迴十二因就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就是一念無明 無明現起什麼呢?意志-就「行」 所以過去世在投胎前無明 所以無明於一切境中-不能善了分別、安住法性 所以看到男女行婬-我們當時就投生而入 那就是「行」 那「行」了之後呢 「行」是一種內心的欲動-內心的執著也可以說 無明緣行也可以說是一種行動 那是指三世因緣講也可以這樣 過去世有無明-所以造種種的業行 那業行之後就再覆藏於-就含藏於這個意識之中 無明緣行、行緣識 那依於這個識為種子 那麼就有投胎產生名色 名就是精神 色就是色質 名色之後呢 慢慢地你就會再生起六入-六根具足 在娘胎中就六根具足 有了六根自然就能看、能聽-能摸、能嗅、能感覺 因此就又再一次的你獲得一個-能感覺周遭環境的這個生命體 這叫六入 這六入然後就有觸 那有了觸-就是能接收外在的刺激 接著你就會揀別這種刺激-謂之為受 揀別了這種刺激之後-你就有所取捨 這個會痛、這個會癢、這個燙 這個涼的、這個甜的-這個好的 那就有所取捨 受緣取 有所取捨了就有我、我所-的感覺就出現 那就「有」-取緣有 呃!不……受緣愛 有了感受之後 有了觸就是 有了觸就是指外界 重說一遍-剛剛少說了一件 有了觸之後-觸進來了之後呢 那麼呢這六根就接受了訊息 六根接受訊息之後 你就對這個接受的訊息-產生了解讀 這個解讀還沒有產生取捨 只是解讀它這是這種感覺-那是那種感覺 但是你開始給它一個-癢、痛、麻、舒服 這種分別的時候-就起了「愛」了 你對它起了一種貪取之心-那就是愛 不然「受」也只是一種感覺 你比如痛-痛為什麼你要怎麼樣 那就是它會刺激你-那你討厭這個刺激 那個討厭、恐懼-那就是一種愛 當只是痛-痛只是痛的本質 那叫住於這個「受」-不起「愛」 這樣「受」跟「愛」之間-就分開來了 脊椎整脊 整脊很痛-你就看著那個痛、很痛…… 可是你要想「痛非我……」 要這樣心頭、心裡要這樣念-要這樣念 然後你要再看說-這個痛是到底怎麼跑的 怎麼在身上起作用 平常當然就要這樣訓練 聲聞人裡頭有很不少人-用這種……修法 平常也這樣運用 那就受中取愛-起那個貪 那有了愛之後-你就會有動作想要去取予 或者憶念想要排斥-那就是取 取了之後有所得或不得 你都會產生我、我所的這種有 有這個結論、有這個得 那有了這個得之後呢-就會生起下一世的什麼 再想要觸、受、愛、取、有-就會再想這樣 這就是生 生起了下一剎那、下一世的-什麼呢?這個貪求 然後呢 那有了這個生之後呢 那下一世照常的有老、病、死 所以說一般來講十二因緣呢 這個無明、行-行緣識 在識之間-到了識的時候是過去的 從識以後的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 這個是現世所造 然後呢下一世就生-又生到下一世 那又老、死、病、苦 老、死、憂、悲、苦、惱-就下一世 這三世十二因緣是這樣談的 那你也可以談成二世十二因緣 無明緣行、行緣識 識是這一世開始 一直到生、老死-這是二世 你也可以談一念十二因緣 你就是一念無明-而有追逐下一念的行動 那追逐下一念之後 你下一念就執持它、認取它-那就是識 認取了之後呢 那就跟你的身心起了什麼呢-起了作用 那麼身心起作用之後 你的六根呢 就再緣取這個你內心裡-所感覺的那個作用的境界 比如說你看到一個可愛之境 可愛之境是因為無明-所以你認取它是可愛 在你「想要看」本身就是無明 那麼呢那個欲動就是行 看了之後呢-認取在心中 男女、好壞、大小、美醜-這就是識 識之後呢 你看了之後-你念念不捨你的名色 心一直想要再運用眼睛再去看 你不知道說那是色法-跟你的心法迷惑的相感 這就色心 這就是名色 名色之後呢 你一直運用你的六根-讓它一直進入 進入之後你就看 繼續的運用你的六根再去看 看的時候你就觸 接受了你想要看的那個訊息 那麼產生覺受那就愛-愛就取 取了之後就產生一種-念念不捨的念頭 或者是追逐它的念頭 那就是取 取了之後、追逐到了-那一念就是擁有了 擁有了時候-你就生起一種滿足感 但這個滿足感終究要消失 所以就有老死憂悲苦惱 它在一念之間這樣完成 一念之間這樣完成 諸位這樣了解這一念十二因緣 所以輪迴但不管怎麼說 一念擴展為一世-一世擴展為三世 三世擴展為無邊的輪迴 所以這十二因緣法呢 幾乎就是-眾生輪迴的一個什麼呢 一個根本的原因 是這樣 所以輪迴十二因緣 輪迴中的十二因緣 這輪迴於這十二因緣當中 輪迴於這十二因緣 眾生貪愛名世諦 因為貪愛無明 無明就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 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 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所以輪迴這十二因緣 無論你是三世、一世、一念-都是在十二因緣當中 那麼如果你能夠除掉這個貪 那除掉這個貪就是斷除了貪欲 那就斷除了無明 那斷除了無明 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 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 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 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 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就解脫 是不是這樣? 所以說除貪即出世 那麼此句佛親宣 這一句話這樣子的 不是這一句話 這樣子的概念、名句-是佛所親宣的 像《法華經》上說以貪愛自蔽-盲眼無所見 就是這樣啊 貪愛自蔽 所以盲眼無見就是無明-是不是啊 無明之後就有行、識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等 一直到老死憂悲苦惱 以貪愛自蔽-盲眼無所見 是這樣 好!那麼接著講-什麼是第一義諦呢 是我們應當要安住離相絕音聲 為什麼離相絕音聲呢? 因為第一義諦畢竟空 至少有空義 那在空性當中你就會知道 一切相具足一切相-而當下無有一切相 所以離相 那離相的意思是不著取於相-不以彼相為真實有 這樣叫離相 不是躲避它叫離相 或者把它看到沒有了叫離相 不是這樣 離相絕音聲也是一樣 聲音是聲塵 聲塵無有自性 那麼所言平等者 雖然我對它說平等 這第一義諦是平等-其實是離一切相 離一切相怎麼有平等好說呢 所以說假名平等名 仍然假平等之名而說的 藉用平等這個名句-來說這個實相 其實平等亦不可得 諸位要了解 這假名平等 所以這個平等之名啊 所以清淨平等 這個平等、清淨等等這些名詞-都是標月之指 因為你一法不可得-所以平等 然而這個平等亦是假名所施設 一法不可得 不過一法不可得不是空無一物-又不是這樣講 那麼寄言以表諦 寄言就藉由 藉由言說來表達這個二諦 《涅槃經》上說有善方便-隨順眾生說有二諦 所以二諦不可得的 那是為了方便-於眾生中說有二諦 看那補充的資料裡頭-就有這麼講 它說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白佛言 世尊 在《大涅槃經》裡頭卷十三 這北本的《涅槃經》 所說世諦第一義諦其義云何? 什麼是世諦?-什麼是第一義諦? 世尊第一義諦中有世諦不? 世諦之中有第一義諦不? 如其有者即是一諦-如其無者將非如來虛妄說耶 是不是? 如果世諦中有第一義諦-第一義諦中有世諦 那這樣的話 那這樣只要一諦就好-幹嘛? 彼此都互入-那幹嘛講二諦呢? 如果說它 如果說沒有-根本就不能互入 那麼是不是如來你虛妄說呢?-根本就沒有諦 善男子啊-佛回答 世諦者即是第一義諦 看到沒有? 在《涅槃經》裡-特別提這種概念 那文殊師利再問-那世尊若爾者則無二諦 前面有講到二諦是融通的 那他就懷疑了怎麼會這樣? 那佛就告訴善男子-就是文殊師利菩薩 有善方便-是隨順眾生而說有二諦 諸位看到沒有? 善男子-若隨言說則有二種 一者世法-二者出世法 如果我隨言說 隨眾生的名言概念而說-我會說有世法跟出世法 如果有善男子-於出世之人所知者 那麼對於這個世法所知-用出世法的概念來知 那這樣子所認取的就是-第一義諦 但是如世人所知-那麼它是世法 那就於一切法中認知是世法 那這樣就叫做世諦 下面舉了一個例子 善男子-五陰和合言某甲 凡夫眾生隨其稱名-是名世諦 有沒有看到? 這就世間相 這世間人的真理-就是這樣認取的 是不是這樣子啊? 它把你的五陰名字 五陰和合講你-你叫做調意、你叫做如覺 你叫做某某 就是這樣 那麼呢如果你能了解-五陰是無有某甲之名 離陰亦無某甲之名 即那個陰無某甲-離那個陰也無某甲 離那個五相-色、受、想、行、識 不名為某甲 乃至離開那個陰-也不名為某甲 那麼這樣子出世之人呢 如其性相而能知之-名第一義諦 如出世的人-如他那個事務的什麼呢 本性之相貌而了解 了解它即真-即俗而真、即真是俗 了解這樣 那麼這就是名第一義諦 所以還是一樣的觀察對象 了知的有俗諦跟第一義諦-的差別 所以說寄言以表諦-是為了方便而說有二諦 那麼藉這樣 為了言語來表達這個真理-二諦的這個真理 世尊才會說一切的經 那麼因為他能說這一切的經 讓我了知世諦跟俗諦的對待 既對待而統一-了知這樣 那麼就能知五陰之法為空-不可得 但是為空不可得-又不墮入頑空 因為還建立世俗諦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還建立世俗諦 所以方知陰法空 那麼對治滅心形 就能夠依此而對治-滅掉心執取的什麼呢?形貌 而入於涅槃 滅掉心所執取的-那樣子的一個行動、那個行狀 或者說它的一個狀態、行態 滅掉心形 不是心的那個形狀 也可以這麼講行狀就是-那個行是行動的行 不是有形的形 心行的一個態狀的情況-這叫心形 滅心形 那麼這裡有補充一些關於二諦 我們這一觀就講完了 但是我們還是藉這個機會-給大家補充這個什麼二觀 二諦這個概念 二諦的這種概念 在《大般若經》裡頭-卷三百八十三也有提到了 爾時具壽善現 有個善現比丘 善現比丘他就白佛言-他說世尊 若有為法不異法界真如實際 無為法亦不異法界真如實際 你看這《大般若經》裡-又提到了 世俗諦跟第一義諦-其實都不異於這個真如法界 這個我們也常常講-對不對? 這樣子的話 那云何世尊-又安立黑法感黑異熟 安立白法感白異熟 黑白二法就是善惡二法 染淨二法-也可以這麼講 那為什麼會這樣 那明明是世俗諦的東西 所以說安黑法感黑異熟-所謂地獄、傍生、鬼界 安立白法感白異熟-所謂人天 或者安立黑白法感黑白異熟 所謂一分傍生及一分人安立 或者非黑非白法-感非黑非白異熟 所謂的預流果、一來果-或不還果、阿羅漢果等 非黑非白 非善非惡-只是清淨 或獨覺菩提或復無上正等菩提 看到沒有? 《般若經》裡頭 它已經把聲聞法跟-無上正等菩提之法分開談 所以說般若意義 般若當然大乘小乘是不同的 那麼佛就回答他 這善現比丘他問說那如果說-有為法不異這個真如實際 法界真如實際 看到沒有? 真如看到沒有? 看到沒有? 真如這兩個字出現了-有沒有看到? 就是法界真如 為什麼是法界真如? 因為真如遍於法界-所以叫法界真如 為什麼叫實際? 真如即是什麼?真實性 就是實性-叫做實際 所以說這祖師講真如實性 都是從般若經典裡頭-把它簡易化用語而已 指的指涉的是同一種究竟真理 那無為法亦不異真如實際 那這樣的話這有為無為 有為就是世間法 無為就第一義諦法 那這兩個都是不異真如實際-那是什麼道理咧? 所以佛陀只好針對他的問-所回答 佛陀說 佛言善現-依世俗諦 看到沒有? 依世俗諦-安立如是因果差別 我並不依勝義諦 因為勝義中不可說有因果差別-所以者何? 善現啊!勝義諦中-一切法性不可分別 法性不可分別-所以說因即是果、說果也是因 你看看 你說它是因 它事實上是由前面的因造成的 它本性不可得 所以說也無法安立-它到底是因還果 甚至於無法安立一個真正的因-在那裡 是不是這樣子啊? 所以那就沒有因果差別 那但是呢 這有人這五百世狐狸身的-那個公案不是讓你感覺 那就倒了那這樣-云何當有因果差別 沒有因果差別-那不就沒因果? 沒因果不是-我就墮五百世狐狸身對不對? 大修行人還墮不墮因果? 他還說怎麼樣?-他說不墮入因果 事實上是什麼?-不昧因果 是不是這樣? 這個跟人家講不墮因果 不墮因果就是說-不在因果之內限制 其實他把法性義講成世俗諦義 大修行人他終究就是修行人 他還在世間的諦法中操作的-他怎麼會不落因果呢 他只是不昧於因果 就世俗諦的真理而說-他隨順那個因果法則 可是就第一義諦來說-你怎麼說因、怎麼說果呢? 一切因果都相續啊 以此說因-它其實上一個因的果啊 對不對? 那下面說那個果其實它又形 下面那個果又是下一個因-下一個果報的因啊 那因果怎麼說呢 所以因果如幻串連不止-終無一物可得 所以非因緣法 非因非緣、非因果法-非青黃赤白黑 這樣子是究竟 這才第一義諦 所以說你看看 很多的經典上面其實都跟-《般若經》它是一致的 因為佛陀講完般若經典之前 在講般若經典之前 他已經開始開展-方等大乘的思想了 善現!勝義諦中色-無生、無滅、無染、無淨 你看看 就勝義諦的角度來看一切色法 一切色法是-無生、無滅、無染、無淨 你看看它-有沒有看到? 所以他何必要去除、排除、-毀滅色法的存在呢? 不需要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也是無生、無滅、無染、無淨 以畢竟空無際空故 畢竟空 沒有邊際的空 沒有條件的空 一切境界中皆空 無有邊際-萬法皆空 善現!勝義諦中-眼處無生無滅 耳、鼻、舌、身、意處-亦無生、無滅、無染、無淨 以畢竟空無際空故 這個呢 簡易的告訴各位說 這個安立世俗諦-是為什麼安立的 好!那麼這個《佛光辭典》-裡頭也提到了 也有做幾個、找了一些資料-它把它註解起來 也稍堪可以參考 你要知道《佛光辭典》那些-造的很多參考《望月大辭典》 幾乎就《望月大辭典》的-大翻版 當然也加入了一些看法 不過這一個呢-並沒有被精確的揀擇 它都是取 他們在編輯的時候就是-明顯的取學者的說法、文句 就抄抄貼貼這樣子-部分潤色一下 那麼但是因為它也蒐集了一些-參考了一些重要的資料 它有時候是把那重要的資料-重要的經典的文句翻譯成白話 或者把它稍微做解釋這樣 基本還不會說太亂七八糟說 所以有一些是可以參考-因為它蒐集那一些資料 我們來看看可以參考的部分 真俗二諦是什麼呢 梵語這個某一個字 這個字因為裡頭有梵文-打不出來 那麼為真諦跟俗諦的並稱 你看真俗二諦有時候被-在梵文當中有時候被並稱的 它同時一起出現 那麼前者又稱為-勝義諦、第一義諦 那指的是 這是它的翻譯-你可以參考但不能全信 真實平等之理-也差不多是這個意思 對不對? 指的是這樣 後者又稱世俗諦、世諦-指世俗差別之理 有沒有? 講「理」就是什麼?-真實不虛的道理 此外真俗亦為事理之異名 「俗」相對於事 「真」相對於理 所以說因緣所生之事理-稱為俗 不生不滅之理性-稱之為真 這個多少也可以說是對的 所以說那個因緣所生之事理-那是世諦 稱為世俗諦 所以因緣生法就世間的種種法-世間人所認知的那些法 我們看它是因緣生法 因為是因緣生法-所以我們說 那這樣子對它的了解-就是世俗諦 所以對世間萬法緣起本身-的理解 緣起無常本身的理解-就是世俗諦 這不也就是暗合我們-這一觀裡頭所提的嗎? 對不對? 它說世俗諦的這一類……-終究要壞滅不可解脫對不對? 這就世俗諦 然而不生不滅之理性 從這些變異當中看透它背後-不生不滅的那個理性 那就是真諦 這真俗二諦乃是相對之稱 故依相對而演為什麼……-這個就不一定 演為什麼世、出世-為世、出世 在家、出家-怎麼會演成在家、出家呢? 這是一般人講說-修真之人、在俗之人 這個是不能混同的 這個應該把它抹掉 不過讓你知道說這個就 人家講真俗諦不跟-跟在家、出家什麼關係啊? 是不是? 出家-出家不叫真 在家也不叫俗諦 是不是? 我故意把它留著-就讓你知道說 參考這些佛學辭典啊-越後代的越可能亂說一通 不知強知 那反而是早期寫的-他就是引經據典 他寫的不多-但比較反而比較沒有問題 這就衍生的說法-就不一定對 不過下面講那一段話是真的 他們那些世間學者看了書-去比對出來他發現也是這樣 他說啊 二諦之意義-於大小諸乘經論所說不一 那確實是這樣 從經論上來看-確實稍有不同 歷來各家如成實、毘曇、三論-法相(唯識)、地論、天台等 亦各立新義 這競吐芳華-蔚為佛教學中一大系統 這個說法似是而非 我要告訴你 佛教教學是一大系統-那難道還有別的系統嗎? 佛教就是談真俗二諦而已-你要知道 只是談法一直衍生出種種的-差異性而已 說時不同這樣而已 它不是一大系統 它就是佛法所談的-很重要一個概念 幾乎是根本的概念 當然你要說佛法也談人天乘-也談聲聞乘 這個時候就不談二諦說 那因此只有在大乘裡頭特別談-或者是 或者是一些部派的佛教-後期的部派佛教談二諦 所以因此說它是另外一個系統 這當然也可 不過以大乘-天台大乘的角度來說 無論聲聞法 無論是大乘究竟的法-還是藏、通、圓、別 都是在談二諦的問題而已 因為對二諦的認知有不同-所以分別有什麼呢 有藏、通、別、圓-各教人的出現 是這樣 這樣講下來-就不是什麼一大系統 它根本就根本嘛 是這樣 是這樣 那接著什麼各立新義-這也不對 這不對的 不是各位新義 是它衍申了、綜合了-經典的說法 那你看各立新義好像-這是人創造的概念似的 那這樣好像不太可信 這也不對 諸位要了解 並不是立新義 是佛法中的義、經論中的義 那麼這些各宗派呢-各自把它發揮 各自把它發揮 這不算是立新義 佛門裡頭自從佛出世之後-佛弟子沒有什麼新義好立了 你要知道-這解說方式的不同 我想這一點要搞清楚 不然會把佛法看成是人法 好!我們就暫時解釋到這裡 向下文長-付予來日 我們現在迴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