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淨心誡觀法103 上法下藏法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淨心誡觀法》 誡觀善惡相資法 第廿一 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那麼我們上一堂課-上到第九十八頁 提到了總結淨心 怎麼樣結淨心呢? 其實就是-於一切卑劣不起卑劣想 那於一切的恭敬-也不特別的起怎麼樣子的分別 特別的供養 一切法入於平等義中 入平等義中 那麼這樣才能真正結為淨心 所以說就是我們常常講說 於一切平等法中妄起分別-而名為眾生 如果於一切平等法中如實不動 如實相不動、不退、不轉 這樣子就是如於那個實相 如 這個時候的如實相 〈安樂行品〉當中的如實相 這個「如」是指的-安住於、就是那樣、即 那麼如實相-那麼什麼是實相? 於一切法中法爾如是 但這個法爾如是-又不是自然外道 自然外道就是說-我怎麼樣都是很自然的 也無因無果-都是自然這樣的 無因緣果報概念-這自然外道 但是也不是這樣 我們講的自然就是讓法爾呈現 一切的因果就在那裡運作 當然我們還是去操作緣的 操作那個緣來改變-我們曾經有過的惡因 但是最後是見到了什麼?-見到一切緣起法 包括我們的自身-我們的因果輪迴 我們的輪迴本身-當下即是空 所以即在輪迴中而不著輪迴 即在一切苦難中-而不受一切苦難 這當中當然不只是用說的-它還是有身心的變化 所以說我們不能說-即一切輪迴就是涅槃 那好了!那你在輪迴裡-上刀山下油鍋 你苦不苦啊?還是苦啊 那菩薩當然不是這樣 當然他不受這個苦的逼迫 所以這當中是有差異的 不是只是思惟上理解而已 它是有整個心的那種轉動 所以心能夠易物 心能夠易物 所以說六道輪迴-哪怕你在輪迴中也不受苦 這個才是究竟離苦得樂 而且於一切法中平等 那麼這裡講結淨心 總結要淨心 你到底真的要怎麼結淨心?-就是心一如 所以說 不敬持戒-也不憎毀禁 那不重久習-也不輕初學 這個是在這個《圓覺經》裡頭-有提到 這也就是這一句論文上所說的 又見上行清淨好人-不應偏重別請供養 的意義的什麼呢?-法源所在 那為什麼會這樣? 為什麼會於上行清淨好人-不應偏重別請供養 這有兩種義 一種是屬於通凡夫義 那也就是說律上確實有規定 乃至於你沙彌-恭敬你自己的和尚 但和尚於僧團中共住 你供養你的和尚-也不能過於偏多 這裡頭不能過於偏多-還容許你偏多一點點 是容許 你要知道以前比丘-是住在僧團當中 他自己剃度沙彌-也是帶著沙彌在身邊 他自己也住在僧團裡 他並不是自己去建個小廟-自己帶徒弟 這樣怎麼帶? 只有自己一個人-整天就跟他單挑(台語) 那這樣帶不好的 所以他在群眾當中 所以沙彌是由大眾來帶的 就是大眾來役使-也大家來要求 當然重點還是-那個師父自己要求 這是律上是這樣 但這樣子容許那個沙彌 稍微多一點的供養-對自己的師父 但不能過度的偏多 那這裡如果說你把它解成這樣 基本也可以-這不壞人情嘛 你說看師父就像一般人一樣 大家都一樣 那這樣師徒恩義就不能突顯 是不是這樣? 他剃度你的 你照說過年過節-你多一份供養 或多有一份因緣-請示、恭敬、護持 這個人際的因緣是如此 是這樣 那如果你把它這樣解釋 就字面上說他講不應偏重的話-是指乃至一分一毫都不應偏重 解釋得嚴格是這樣 不過如果我們不執文而解的話 那也可以解釋成-律上所說的那樣 那律上有這個道理 那他又是律師-你也可以想像成他是這個看法 但是如果依於《圓覺經》的-說法的話 那他的「不應偏重供養」-那幾乎就是完全平等 那是真的是接近聖人境界 是這樣 那麼於持戒的人-不生特別的恭敬 於毀淨戒的人-也不生特別的厭惡 於久習的人你也不特別的敬重 那麼於這個初學的人-你也絕不輕視 於初學的人不輕視-我想這是我們應該有的修養 於犯戒的人我們不生厭惡-這時候絕對也是我們的修養 不過於持戒的人你不敬-於久習的人不重 這有時候我們自己都是初學 這樣子好像是有一點說不過去 那麼大乘經典《圓覺經》-為什麼這樣說? 我想有兩個意義 第一 那他針對菩薩說 菩薩是久修菩薩-他於一切眾生都恭敬 他這時候他要求你-不能夠特別再去恭敬什麼 因為你又特別恭敬什麼-你就於其他眾生就有所不恭敬 那麼你的心很微細 那這點不可 所以這是特別對菩薩的修行-要求這樣 那要對凡夫來講-這有一點顯得有點造作 如果你真的造這樣子做的話-就有點顯得造作了 有點顯得造作 依文解義三世佛冤 這個時候於凡夫境上 你說那個大德來-我不生敬重 我也不特別生敬重 那《梵網經菩薩戒》裡頭-不是講嗎 有大乘法師同見同行來的時候-我們燒身燒臂燒指供養 乃至於什麼呢? 以身肉手足供養 甚至於販賣身肉手足-日食二、三兩金 那又怎麼說呢? 是不是這樣子啊? 所以說這一點你就不能夠把這-《圓覺經》這個道理給說死了 也用死了 這樣反而讓人感覺到底是學對-還是學不對?(台語) 學對還是學錯? 這也不可以 所以我在想-雖然提那個意思 告訴你說-這個說法是有法源依據 但是真正實踐起來-我們還是要略有分別 那這樣有分別-那叫我怎麼做? 應該是這樣融通 於事上有分別-於理上不起執著 怎麼講呢 你可以比如說海公來了 你極適意的供養日食二三兩金 可是他的侍者-你也應該要恭敬 你也不輕慢初學 就本質上你知道-兩位都是未來佛 現在雖然A當侍者 那麼這一位當長老 搞不好以前過去世是倒過來的 他是師、他是徒-你又怎麼曉得? 是不是? 所以於理上你應該普遍恭敬 我記得我們當中有法師-曾經跟海公出門去哪裡…… 那我們這位法師當然當侍者-現在姑隱其名 就在眼前 對!就那位 那麼他去到比丘尼的道場 對不起!他講的是比丘尼-我也只好說是比丘尼 我也沒說哪裡-你不要亂猜 然後去比丘尼道場 那比丘尼只看到了長老 那旁邊的侍者完全視而不見 完全視而不見 那侍者理上說應該要替長老-告知那比丘尼說 我們長老要這樣…… 那比丘尼完全怎麼樣? 意思好像說你不用多說-我們自己問就好了 你靠邊站 這個當然就不適合 絕對的不適合 所以說我講要融通 理上說 《圓覺經》上說是絕對的-如是如是 可是於實踐當中 那《梵網經》不也說嗎-日食三兩金 是不是這樣? 你自賣身肉手足以為供養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所以說這個兩個-那是又事上說 所以說理事要融通 我們恭敬還是應該要特別的-要表示恭敬 可是內心裡要知道-絕對不可濫起分別 那才是淨心 因為心是內在的 這裡講的是這個意思 這裡講的是這個意思 所以說當侍者 比如說我們請長老來講經 那侍者是不是-也要侍候在旁邊 那好了!你侍者靠邊站-現在長老交給我們手裡 那你一切隨眾 你想這樣是不是太那個一點了 是不是這樣子啊? 人家侍者好歹-也沾一點長老的光 是吧? 那我們也多給人家一點方便-多給人家一點尊重 應該要平等看 不重久學那不輕初學嘛 不重久修不輕初學 這個道理要提起來 這個就是淨心了 我想這樣子是不是更如法一點-諸位想想看 所以說佛法很深奧 但也很人情 它最深的就在人情當中 是這樣子 其實你看看-這不就是人情通達嗎? 表現在人的關係上-這不就是人情練達嗎? 所以人家說人情練達即佛法-是就這個意思上說 但是如果你沒這個見-你沒這個念頭 然後你只是奉承阿諛 那就另外一句話會罵你 什麼呢? 什麼呢? 把佛法當人情 那就那一句話會罵你了 所以說還是端乎那一念心 不是表現上怎麼樣子 不是表現上什麼樣子 諸位要了解 那麼這樣知道了之後-所以說 何以故呢? 這裡頭以下的解釋-是就理上解的 那解得也很精采 何以故? 善惡一如性俱空故 這個善惡一如 在我們後面的偈文裡頭-叫做法界同一如 法界同一如也就是善惡一如 也就是善惡一如 那你說那為什麼這麼講呢? 因為你要知道善惡是指的-法界中你把它分別善惡 法界中你要是起分別心 那於法界一切法中-你都是起善惡二元對立 對吧?有取有捨 所以這裡其實善惡一如-也就是偈文裡頭的法界同一如 一如無二如 所謂「如」者實相也-如實相也 那你也可以把它解成說-真如自性 真如自性好像是眾生邊 法界一如好像在法界邊 那麼我們天台不講了嗎? 一念即法界 法界邊跟眾生邊-兩者是不二元的 是統一不對立的 是不是這樣子啊? 所以曰法界、曰眾生、曰真如-即是一如無二如 所以說還是會歸-這一念不可思議的中道實相心 一切法都能解釋 一切的大乘法都能解釋得清楚 好了!那麼這善惡一如 那既然是一如無二如 那一如就是一真實相 一真法界、一真實相 那既然是實相-那性俱空故 即是空而不空 這裡頭講空是指就眾生-大小乘通義來說叫俱空 其實這裡頭空也是不空-所以才能有一如 不然一無所如了-那就虛無飄渺 俱空 所以俱空是俱不可得 俱沒有真實的什麼呢? 真實的善惡自性謂之為空 這裡的空不是聲聞的空-是大乘的畢竟空 所以空即是有、即是中 還是要保持這個正見 落入空就是緣起性空的空 這樣子還不夠 那麼好了!既然善惡一如-性俱空故 那自然你於好醜色二見平等 於好色、於醜色-這二見都是平等見 都是平等 那麼這樣平等之後怎麼樣?-接著呢 常觀空寂入三解脫門-你看看 常觀空寂還是呼應於-善惡一如性俱空故那個空 空寂 無一法可得 一切法皆平等、無取無捨-謂之為寂 無一自性可得-謂之為空 所以空寂 入三解脫門 三解脫門我們講 大小乘通說三解脫門 這是共乘所說 空、無相、無作 其實空、無相、無作-都是空義 它沒有有義-也沒有中道義 是這樣 如果是就聲聞法來講是這樣 但是大乘法當中來講-我們可以把它看成就是三觀 「空」那就緣起性空 那麼「無相」就無相無不相 就一切相中無相可求 所以無相即是有相-就是「無相即是一切相」 那就是有了 那無作呢 無作是什麼呢? 不起什麼? 不起願求的-所以有時候又叫無願 這個本來是就聲聞法上說的 就無有願求-所以說不受後有了 不起那個生命的下一世-的什麼呢?存活的這種願求 叫無願 也就空、無相、無願 有時候叫無願 那這裡也叫無作 所以無有心的什麼呢?-執取 叫做無作 那其實你也可以把它想成是 無有空有二邊的執取-謂之為無作 所以那這樣就可以-把它解釋成為大乘法 大乘的三諦 這樣了解意思嗎? 這樣了解 所以你就可以知道 你解一部論、經也好 你一直要有一個-統一的內在思想作指導 不然你很不小心的 你就把這三解脫門-解釋成聲聞乘的解脫門 那純粹都是空義 純粹都是空義 空故無相-無相故無有作 不起作、不起作意 是這樣 那這樣這就純粹是空性義 但是我們能這樣解嗎? 那解得到處諸位聽得-就聽得精神錯亂 是不是這樣? 你就沒有保持三諦的正見 一直保持三諦 OK!這樣了解 好!那麼這樣子-常觀空寂入三解脫門 三諦圓融門 那麼含生之類皆如幻化-不著諸相 一切含生 「含生」就眾生 眾生之類皆如幻化 如幻如化鏡中之影 幻化 可是也不離鏡 鏡中之像不離鏡 離鏡無有像-離像無有鏡 所以說離法界無有心-離心無有法界 可是你要心中覓像 鏡子裡頭有沒有像貌?-沒有 可是你離開鏡子-看不到鏡子裡頭的東西 鏡子就譬如我們的心 法界就是什麼呢? 法界就是鏡中的像 所以鏡像相依 離像不可得 離像不可得鏡-離鏡不可得像 鏡子的鏡 是這樣 那也是這樣 所以眾生之類皆如幻化-於鏡中像幻生幻滅 何有真實? 諸位!如果你能夠正觀這樣 臨終時乃至地獄相前你也不動 不動 我雖然怕地獄 還是凡夫!怕地獄 但是我知道那虛幻不實-不可著 我要正念求往生 也是這種觀-平常也是這樣建立 也幫助你念佛 這樣子如此不著於相-才是究竟平等性 於平等性中你才能夠-入於眾生的煩惱相中 而去利益他們 那這樣你才叫做眾生能度你-能度佛 所以善惡相資 善相資我想前面二十篇-都在講以善來資 這個惡來資 它這裡的重點還究竟在-讓你入於這個煩惱相中去修 「惡來資」重點還是在這兒 講善、講惡-重點講惡 講你不能離於惡 你一切法平等 善法中平等-你能做得到 你惡都還要跟善法平等-那才難做到 所以重點還是在-你要把惡法也看成平等 入於煩惱性中 所以名為淨心 接著下面就是偈文 偈文裡頭差不多是-重說前面的意思 不過出現的概念-有時候會略有增減 我們一般講重頌 孤頌 孤起頌的話就不同 孤起頌它不跟前文有關-是吧? 那重頌的話跟前文有關 叫做重頌 那在這裡呢 是既有孤起的部分-也有重頌的部分 很難說它單獨是什麼 這一篇這樣-下一篇也會這樣 前一篇也是這樣 不一定 它有時候比較天馬行空的寫來 有時候沒有那麼完整 有時候它會孤起義 孤起一義 在這一篇來講的話-多少也有這種孤起的意思 那麼好!我們來看 辛一是趣樂親他離彼我見 其實是三個 趣於樂 親於他 然後離彼我見 不過核心上還是離彼我見-平等見為根本 欲得解脫樂 疏己常親他 行慈拔彼苦 自度生死河 這句話聲聞人是絕對不接受的 聲聞人欲得解脫樂 怎麼樣? 離群而索居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麼精進持淨戒 那麼才能夠自度生死流 他哪裡會疏己常親他? 他就是怕親他嘛 是不是這樣? 怎麼會親他呢? 那他怎麼會疏己呢? 他時時要修己-他怎麼可以疏己? 是不是這樣子啊? 這句話聲聞人是不受的 聲聞人常常講說-哪有那自己沒有度就能度人家 我度不度人家另外再說-但是我一定要先利益自己 不然我連利他都不能 在這裡頭不是的 行慈拔彼苦是自度生死河 你行慈於人、拔苦於彼-那結果你是自度生死河? 高雄的牛肚子餓-台北的馬吃草 這算哪門子意思啊? 但禪宗就這麼講 高雄牛肚子餓了 那要台北那隻馬吃草-就可以搞定 台北的馬吃草之後就可以-讓高雄那一條牛肚子飽了 那這什麼事? 就一切眾生入我心想海中 自性眾生誓願度 眾生 自性煩惱誓願斷 我斷我自性的煩惱-一切眾生煩惱斷盡 是這個意思 所以說法界一如 無自、無他、無眾生、無壽者-無人我眾生壽者相 是這個意思 所以這樣怎麼講呢? 那如果你要求解脫之樂的話 那麼你要疏己才能這樣 什麼叫疏己呢? 菩薩為利生故不惜身命 席不暇暖 懂意思嗎? 席不暇暖-聽得懂嗎? 那席子還沒有機會-讓你坐到燙起來 你就又跑到別的地方-去度眾生了 席不暇暖 忙來忙去 是這樣 那麼不惜自己的身命 那我們可不可以這樣? 我還是勸大家暫時不要這樣 那不是叫你退心 是說再多用功一陣子 自然能這樣再這樣 那麼席不暇暖就疏己 所以這裡的疏己-不是疏於自己的戒行修行 是疏於自己的照顧 疏於自己的身心的一個什麼?-我執的一種執取 叫疏己 你要知道要當菩薩-你凡事想自己 先想想自己怎麼幹-怎麼過日子 再來分一點給別人 那這樣人家要是得到你利益-也不太舒服 你信不信? 換成你你不也如此嗎? 那就像人家在施捨一樣 我們會感覺到朋友、師長 乃至於世俗人講說-妻子、兒女、父母、夫妻 為什麼你會感覺到很窩心? 就是說他寧可犧牲自己-也要保護你也要給你得利益 你覺得太窩心了-你覺得太感動了 是不是這樣子啊? 是不是這樣? 先搞定他自己-然後才施捨給你一點 你會覺得不太是滋味 人就是這樣 你將心比心嘛-是不是這樣? 所以你要行菩薩道當然要疏己 所以難對不對? 不要怕!好好去發願就能了 然後常親他 常運慈悲愍生濟物 那麼做眾生不請之友 是不是親他? 但是不請之友 也不是讓人起很煩惱-那不請之友 是不是這樣? 人家一大堆人在那裡釣魚殺生 你跑去那裡念阿彌陀佛 那麼我給你買來放生好不好? 他就很不爽-是不是? 你固然是做他的不請之友 那你直接觸惱了他的惡業-他也不爽 也不要這樣幹 我看過這種出家人是這樣 他就提了個籃子到人家釣魚場-去跟人家買魚 那人家起抓狂 是不是這樣? 後來那個釣魚客都不來-不來釣 結果就被那個什麼? 那個釣魚場的人罵 你師父來干擾我的賺錢 那這個也不能做成這樣 「常親他」還是得也要看狀況 看狀況 常運慈悲愍生濟物 那麼行慈拔彼苦-這大家理解 就是親他之行 怎麼親他?就行慈拔彼苦 最後以自度生死河-就是你自己度了生死河 我不是常常講嗎? 因中有果-利他還成自利 祖師常常說這樣 常常說這樣 常常說這樣 不過我想有很多大德-現在還在那裡的大德 他也常常說 哎呀!這布施就能夠斷貪欲 說好話就能夠斷惡語 這絕對是對的 不過他凌駕了佛法的一個-基本的戒律的內涵 講平等、講布施 那也不對啊 佛法講布施是隨眾生的欲樂-自然的來布施 而不是形成一個-搜括金錢的什麼呢?體制 跟老鼠會那樣子 每個月要比賽 各分支道場要比賽 上繳中央的錢看哪一家多 然後還列出那個什麼呢?-業績表出來 那簡直抓狂 是不是這樣子啊?-那這個就…… 你叫人家布施本來是好事 搞成這樣讓人家厭惱佛法-那就不對 你講平等-那當然是平等 可是你違背戒律的講平等-無有僧倫的講平等 你這是壞佛法 難不成你還叫女人剃度男眾嗎 是不是這樣? 你講平等你敢講到這種程度嗎 是不是這樣子啊? 世間人男女講平等 真正遇到打仗也沒辦法平等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在家裡-你看哪個男人在餵奶的啦? 不是他不餵、不願意餵 他天生就是粗枝大葉 他自己也不分泌乳汁給小孩喝 這天生因緣造人 外道講上帝造人 那就是造成這樣 你想怎麼平等呢? 所以說這個叫做 違背世間差別名相-講求什麼呢? 講求自度度他-就不對了 這樣就不能講 固然利益眾生的當下-就利益了自己 但是利益眾生 那個利益眾生-還是不能違佛法講利益眾生 這一定要記得 一定要記得 怎麼會有人想成那樣 那就是基本佛法正見不具足 那麼下一段 下一個偈子 四句 若聞我與彼 現在就逆說 先正說你應該行慈拔濟-疏己親他 接著你應該 接著就要講 怎麼能夠疏己親他呢?-就是不分彼我 於平等法中 住於平等法中 所以若聞我與彼-便是分別魔 這分別的魔業 你看看 若聞這個「聞」-其實就是「著」的意思 因為聽聞了就能執著 所以這就「著聞於」 或者是說「執著於」-或「計著於」 計執於我跟彼 那便是分別魔 便是起分別的妄想魔業 這裡頭講的是人我見 我見、人見 那再來眾生壽者見-賢聖共譏訶 這裡頭講眾生壽者見-其實含著前面講的我見人見 那接著才是眾生壽者見 它以後二來包舉前二-合起來還是四見 就是《金剛經》講的四見顛倒 那麼這些都是-聖賢所共同譏訶的 什麼是我見? 什麼是眾生見? 其實眾生見就是我見人見 就眾緣和合所生 執著於中有我之實法-謂之為眾生見 或者說我見就是剛剛那種解釋 執著五蘊假合為真實我-這樣叫我見 那麼依我而起他人之對立-謂之為人見 眾生見-泛指人我為眾緣和合所生 乃至一切眾生 乃至於一切眾生中 於一切眾生皆是什麼呢? 皆是眾緣所生 那麼於彼妄起分別就叫眾生見 那麼什麼叫壽者見? 壽是時間的意思-壽命的意思 是指的說妄執於一期生命中-有流轉生死真實的什麼呢? 所受的果報 有一期流轉生死的真實果報-這樣就叫壽者見 你比如說我一定要報仇 我已經跟閻羅王請命了-我一定要報仇 我上一輩子受你苦-我這一輩子一定來報你的仇 他把上輩子的算帳也要算進來 那就最明顯的壽者見 那生死的流轉當中他執取不捨 執取不捨謂之為壽者見 一般講壽者是時間 就是有時間的流轉 你望過去你還是認知那是過去 怎麼樣? 就過去不可得啊 結果你執著於過去 未來不可取-也不可得 現在也不可得 三際不可得 結果你執取於過去-謂之為壽者見 因為有過去才有時間的 後念不生-那一切時間就斷了、就停了 好!那麼這是賢聖 那賢聖有講-大小乘都各有賢聖 講過了 那麼法界同一如 那接著這個是告訴你說-不可分人我 但問題是怎麼會不可分人我 再講一個理 要層層剝盡 這裡頭講一個理了 什麼理呢? 法界同一如 真妄水共波 波者即是水 水者即是波 無非就是講-何以故?善惡一如性俱空故 前面長行是這麼講 現在偈頌當中說法界同一如 還是解釋前面兩偈-兩偈八句 法界同一如 什麼是法界呢? 法界其實以法為界 就是一切的什麼?宇宙洪荒 一切的眾生界 還有五陰世間界、眾生界-還有什麼呢? 還有山河大地的什麼呢? 這器世間界也就三世間 三世間整合起來就叫法界 三世間懂嗎? 五陰世間、眾生世間 還有什麼?器世間 器世間就是山河大地 這個三種世間名為法界 這裡頭包括-時間、空間、物質、眾生 全部算進去 動、植物全部算進去-這叫法界 法界同一如 同一如是什麼? 同一如不叫同一體 叫做同一實相 眾生同體 但是這是就聲聞法 不!這個唯識說才是這樣講的 但是要天台講的話-確實是同一體 一切法界 三千法界於一念心中現-一念心中具 那當然是同一體 是不是這樣子啊? 不過他一般也不隨便這樣講 他會講說不一不異 他這樣講一體-那好像有個實體在那兒 或者有一個根本因在那兒 是不是?他也不這麼講 所以說無有相、無不相-所以它也就不能集合成一體 是這樣 不過我們常常會講說同體大悲-因為這樣容易理解 容易理解 是這樣 所以法界同一如 這個法界同一如 要解釋這一段文 那我們有時候會藉用一部分 這是弘贊律師也有引用 那我們為了-怕引用的上面不清楚 我們也把全文也列出來 其實它就真如心 真如心 那麼什麼叫做一如? 什麼叫一如? 就是說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 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 你看 一切諸法依妄念而有差別 這也是天台同意的 是這樣 那麼心性不生不滅-也同意 它不生所以不滅 無有一法可得-所以不生不滅 若離妄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這一點天台有意見 天台有意見 天台認為即妄念即是真念 那麼就有一切境界相 只是一切境界相即是實相 各位要知道 懂意思嗎? 所以有人會隨便的把說-那個《大乘起信論》 就是天台的性具說 那不是的!那差很多的啦 差很多 是這樣 它應該也是屬於唯識的系統 雖然有人認為說不是-它是真常唯心 你如果把它講真常唯心的話 那天台也講真常唯心 你會把這兩個講在一起-這不是 所以我常常說-佛法真的是三系而已嗎? 不盡然 不盡然是這樣 你要講這個-一般有人判說這叫真常唯心系 難道天台-也被你判成同一個嗎? 天台不同意這個看法 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同意的 但是離妄念則無一切境界相-那完了 那這就是山外派的思想 山外派認為離妄念有清淨相 那麼我們認為妄念不可離-即妄念即是真念 因為如果隨便講離妄念-而無一切境界相 那似乎妄念才有境界相 那一切境界相-不就等於是妄念了嗎? 它不一定隨便同意這個說法 但是如果你要跟人家講說 那妄念要離-得一個真念 那我們也可能會-倒過來跟他講不行 因為你如果離妄念-就沒有境界相 那就沒得修 也沒得修 即一切妄念即是真念 於一切境界中即是實相 一般天台是這樣說的 是這樣 所以也不講離妄念或不離妄念-的概念 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 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 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 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 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 這確確實實 這就所謂不可思議中道實相 是這樣沒錯 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同意 那麼確實是這樣 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 其實那個無有變異 其實天台也是很謹慎的-講這個事情 天台一般來講的話是-你變異中即是不變異 也不會隨便講無有變異 因為無有變異-還是會讓人覺得 那有一個東西-從來不變的在那兒 所以《大乘起信論》會一直給-人感覺說有一個實相性的東西 有個真實的本體在那裡 就是因為它這語句上面所用的-會這樣 那天台很小心 它不會隨便講「無有變異」-這種東西 那無有變異-就有個東西無變異? 它講即變異中就是實相 這樣懂嗎? 這樣你就沒辦法去懷疑它-有個無變異的東西 但是這裡頭有這樣講 不過我們天台同意它這個意思-的原因是說 它無變異其實是指的那個實相 那個實相的概念-確實也是不變異的 那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其實天台講心即是法界-它不會單提這一念心的 是這樣 所以說天台在文句的解釋上面-比較不容易讓人家懷疑或錯解 以一切言說假名無實-但隨妄念不可得故 言真如者 但隨妄念而不可得故 到這裡結束 以一切言說假名無實-但隨妄念不可得故 這樣是以一切名言相不可得 所以我們都是隨我們的妄念-而有名言相 所以說於一切妄念中-不可得這個真如 所以說如果緣真如的話-它是怎麼樣? 它是無有相 謂言說之極-因言遣言 此真如體無有可遣 確實也是這樣子 我們以語言來譴責、遣開 不是譴責 遣開我們對名言相的執著 我們把它遣開 而真如不能用語言來遣開 因為真如無名言相可得 所以說真如無可遣-體無可遣 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無可立 以一切法皆同如故 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為真如 這裡頭我們藉著這個 《大乘起信論》的這一段-對於真如的一個解釋 我們多少可以感受到-所謂的法界同一如 這個一如的意思 不過我們的解釋不盡然用-《大乘起信論》這樣的解釋 這點我們剛剛已經說了 不過為什麼還引這一段文呢? 一方面弘贊律師引了一段文-讓你知道說 在宋朝時代的天台學者 弘贊律師也學天台 天台學者其實已經可以證明-他們受到了 《大乘起信論》、《華嚴經》-的這種真如思想的影響 已經出現了 所以這種才會出現山家山外派 就是可以證明得到 因為他就是引這一段文 他就是引這一段文的一部分 但是我們如果說-真的依天台的見來看的話 它不完全會接受-這樣子的真如的解釋 可是確實真如有這樣的性向 譬如說 遣言說相、離言說相-不可變異 這種概念 確實是可以接受的 確實是可以接受 還有不生不滅-心性不生不滅 依一切妄念而有差別 這些都算是講天台的一半對了 是這樣子 一切法悉皆真如-我們其實基本上也接受 可是這種真如 這種一切法悉皆真如 它是立一個真如心在那裡 所以說一切依於這個心而得 那天台也立心-不過心是不可得的 它不是由這個心-來覆藏、來承載的 諸位這樣了解嗎? 可是在《大乘起信論》-心是承載這一切法的 所以一心開二門 生滅門、真如門是無二無別 真如門承載生滅門 是這樣 生滅門中自有真如門 那這個那終究是有一心承載的 最後立這個一心 那天台最後也不立這一心-是這樣有根本的差別 OK!這樣了解嗎? 這樣了解嗎? 那麼但是到了宋朝以來-我們說了嘛 天台人也被這個一心的概念-所立 所以你看看 孤山智圓大師-他也是山外派的人 他也是認為有這一念心 所以修觀的時候是依真心修觀-不緣妄想心修觀 那四明尊者就提倡-應該緣妄想心修觀 因為沒有真如心可得啊 妄想就是真如 你何必捨妄想求真如呢? 沒有錯!真如心最後也會顯現 但是就是妄想心當下即是 對凡夫來講什麼是真如根本?-但聞其名不知其相 你怎麼去緣它來修呢? 所以說眾生入手而修-就是緣妄想而修 所以能禮所禮性空寂 我在禮的時候那是妄想-就緣那一念能禮的心來修 這樣懂嗎? 山家山外派根本的差異在這裡 根本的差異在這裡 好!那麼真妄 那麼這樣子一如了 那真妄水共波 它就在解釋真妄是一體的了 所以不用到宋朝 人家在唐朝的時候-這種概念也都建立起來 真跟妄就像水跟波一樣 水波相依相存 說水起漣漪、起業風所吹起波瀾 而波瀾本身即是水 所以說波者即是水-有沒有? 所以說你的妄想、妄動-即是真常、即是真心 然而水即是波 水也是波 水有波性 能起波浪 水即是波 所以眾生即佛、佛即眾生 三者無差別 心、佛、眾生三者無差 這裡這樣就法界同一如 我想這個我們之前都講很多了-就不必再講 接著兩偈 善門有多途 慈悲最是急 善門 一切善法當中 弘贊律師解釋說這是講法師 在學人來看-這不盡然 這一切世間有為無為的善法-統說叫做多途 因為道宣律師-他是旁通聲聞乘的人 他這裡講的善法應該可以-統稱一切有為無為的善法 大乘小乘的一切善法 那麼這個當中-慈悲最是急 聲聞的善法 解脫也是善法 那麼也不急 以慈悲為最急 這也相應於我們平常講-大乘佛法以什麼呢? 以菩提心為根本 而菩提心以大悲為緣-實相為體 無了慈悲這個大悲心-這個緣不可能發起菩提心 所以大悲為緣、菩提心為體-善巧方便為用 那麼所以說-這裡應該是一切善法 是故薩陀倫 世號常啼泣 《大般若經》裡頭提到-有個薩陀倫 薩陀婆倫 具名叫薩陀婆倫 波 或者薩陀波倫-有時候翻譯成這樣 簡說叫做薩陀倫菩薩 有這麼一位菩薩 他翻譯為漢字叫做常啼泣菩薩-或叫常啼菩薩 這你們可能在經上都聽過-對不對? 以一些論上也看過-這個菩薩名字 他為什麼常啼呢?-因為愍眾生故 他這個啼不是指哭的意思-是指的悲心切切 也不一定指的他在那裡哭泣-而已 當然經上講說-他確實常常在那兒哭泣 常常哭 不過這種哭泣-不同於凡夫顛倒的哭泣 也不同於初發心的菩薩-看到眾生受苦在那裡哭 那都是相對菩提心的哭 那是看到了才在哭-你知道嗎?(台語) 他等一下也照常去吃-滷肉飯、豬腳飯(台語) 是不是?還不是吃眾生肉去 有人講動物環保 動物什麼保護 動物保護他在那兒保護 外國有很多動物保護的-結果他去保護…… 等一下還不是吃牛排-他也不吃素 是不是這樣?-那笑死人 講這樣就…… 那看到眾生受苦了-他還是很悲哀在那裡哭 悲哀在那裡哭 看狗 中華民國也學世界潮流-什麼都跟人家學 說如果殺狗吃狗肉的話-犯法 那殺豬呢? 他不敢立 他不敢立犯法 你看看 我跟你講那豬比狗還聰明-你要知道 腦容量比狗還大 那你吃狗就犯法-那吃豬為什麼不犯法? 那吃牛!牛更是大眾生 牛牠自己會哭 你去殺狗 狗也是亂叫亂叫而已-牠還不懂得哭 那牛還會哭 只因為狗跟人常常生活在一起-你就保護牠 那這種人也未免太那個了 但是沒有辦法 凡夫的世間就講親疏 因為狗跟人類親 他就會這樣立 也有他道理 也不要去嘲笑他說不對 這有立總比沒立好 是不是這樣子啊? 韓國人就很不爽 韓國人愛吃狗肉 是這樣子很不爽-但是就是這樣 事實就是這樣 諸位這樣了解嗎? 然後再憐愍眾生故 捨樂懷憂悒 他捨掉一切樂-常常懷有對眾生的憂愁 諸位你們有沒有常常-擔心佛法衰敗 有沒有? 有沒有啊? 還是擔心我的腰還在酸(台語) 什麼時候再去讓人整脊一下-(台語) 只擔心這一件事而已(台語) 這個要發發心 那你們這在家人-就是先不要擔心其他 先擔心你出不了家這件事情 那比較實際一點 較實際(台語) 出了家了再來擔心眾生 是不是這樣子啊? 尤其是淨成 我已經說了 大家諸位比丘最近要常釘他 要求他怎麼樣?-要有禮貌 不要看了師父只是兩隻眼睛-直直地在那裡看 是這樣子 不可以 這樣到時候開會通不過-你看怎麼辦? 我比你還緊張 你不緊張!我比你還緊張 是不是這樣子啊? 好!放掌 那麼這常懷憂悒 那能夠怎麼樣呢? 你因為懷憂慮-所以你就會懂得去護生 護持眾生讓他成佛 你就能夠成就你自己的佛因 如果你損生 這裡講損生什麼意思? 殺害眾生是吧?-當然是 但這裡講的損生不只是這樣 遠離眾生而去-就叫做「損生」 聽清楚 傷害眾生及捨棄眾生而去-都叫損生 你要知道 佛法雖智-無人說不能了 是不是這樣? 佛法宏深 這個雖有智慧 雖智佛法無人說不能了的 所以你不去說-他就不能了 不能了就不能夠解脫 那就是你損到他了 所以離開了眾生就是損生 那麼入道澀 澀就是什麼呢?慢 為什麼他不說不能入道-他說入道澀 澀就是遲緩的意思-困難的意思 困難而遲緩-謂之為「澀」 什麼意思啊? 你就是阿羅漢人 阿羅漢是不是很困難-不發道心 然後他累劫在五不還天當中-遁在那裡入定 然後佛以眾生喜見之心-在他方現另外的身來度化你 哎呀!真是太麻煩了 所以我常常說-我們大家共住發三個願 第一、活久一點-健康的活久一點 第二、一定要念佛得利益-要有瑞相 第三就是怎麼樣? 學大乘佛法 在娑婆世界就學大乘佛法 去了極樂世界-立刻花開見佛悟無生 馬上就回來 這樣才能是護生成佛因 那你說捨樂懷憂悒 你們有沒有感受過這個事情? 我感受很深刻 我常常很憂慮 不是現在 現在叫做自讚毀他了 我講我以前小孩子的時候-我是什麼 我母親要是…… 我放學一回家 我跟一大堆同學約好了-去哪裡抓魚 哎呀!阿彌陀佛 抓魚、哪裡玩彈珠、玩紙牌 好了!有膽不要走(台語) 我去拿玻璃珠跟你彈(台語) 然後都約好了 一回家看不到我媽媽 我一回來-我遠遠我就會喊媽咪…… 第一聲沒有反應還好 到第二聲還沒反應-我心裡就開始咚……開始跳 一進到家裡之後一看沒有人-我天地變色 什麼跟人家約怎麼玩-我都忘了 書包一丟-你知道我往哪裡衝? 往隔壁衝 然後就像我家裡著火一樣 往隔壁去衝-問我媽咪有來嗎?(台語) 人家都嘛知道我會這樣-就會笑我 你媽咪沒來啦(台語) 沒來啦!他就嘲笑我 我完全不理會他的嘲笑 趕快怎麼樣? 再找隔壁家…… 最後她會去的地方-都找到都沒有了 你知道我會找哪裡? 我會一路衝到那個什麼?-菜市場去 一家一家她曾經買過水果的-那個店我都去問 你有沒有看到我媽咪? 結果搞得整個市場裡頭的人-都知道有個小孩子很抓狂的 常常下了課跑來問-他媽媽在不在這樣 就這樣 會捨掉一切樂 會求母親 其實你想想看菩薩道也是如此 所以菩薩道要念母 他就這樣 他眼前一切男女欲樂-什麼什麼樂全部不要 全部不要 他只害怕-像與他同體的眾生受苦 是這樣 你從念母當中你可以感受得到 所以菩薩道裡頭修菩提心-是要念母知恩 就從這念 所以捨樂懷憂悒是這樣 諸位了解一下、感受一下 那麼最後四句我把它講完 無財施貧厄 分食與減粒 這專門是講財施 沒有財產、沒有財物-來布施給貧苦困難的人 那麼我就分我的食物-或者減少我的米粒 這裡頭講的還包括財物 這樣子 這樣 如果你能這樣子簡易的-只是施與一摶之食 比如說減粒 這樣叫修一慈 若能修一慈 十六分不及 什麼叫十六分不及? 把這一念慈悲的功德-分成十六分 他用小乘的講 剖成十六分-的十六分之一 都還比什麼呢? 都還比修你的聲聞乘-證阿羅漢果等等 這樣的自利的功德還要大 他講的是這個 這十六分不及 說你修聲聞法 你於人際當中起分別 那麼你先修自利行 這樣的功德乘以十六倍 或者倒過來講乘以十六倍 也不及於你這樣的修一慈心 只是分一摶食給對方 這十六分不及是指這個意思 十六分不及是在聲聞法裡頭-常常講的是「比較」的意思 互相比較、較量的意思 它這裡是跟你的自利行校量 你修的自利行 哪怕你修到證果 功德都不及-十六分之一的這一念慈悲 愍眾常布施-有沒有? 菩薩戒有講愍眾常布施-就是這個 所以哪怕你沒有財施-你也減少分給 所以說你看阿育王當時-你看看!造一個什麼? 用沙子來供養什麼?-佛 有沒有? 還有他自己在海邊-也造一個佛塔 他就小孩子時候能這樣-就是召感成佛 不!召感成阿育王 還有那個誰? 那個貧女是不是?還是誰 那供養佛一個食物 結果佛陀授記她將來-到震旦去當那個武則天 不過那會不會是-武則天自己編出來? 那就要顧慮一下 是這樣 好像什麼經上講 《大雲經》有人說-那根本就不是 不是!那是她編的 那就看什麼經-再查一下 不過真的是這樣子 阿育王的故事是真的 聲聞的經典常常就有 是不是這樣子啊? 各位這樣了解嗎? 所以說若能修一慈-十六分不及 諸位!就是那一念悲憫心 捨樂懷憂悒 不過這一點你們就暫緩 那個煩惱就起不盡了-還在懷憂悒? 憂國憂民 那算了 那慢一點啦 那不過就是說-你把自己先搞定 是這樣 那麼這護生成佛因-損生佛道澀 無財施貪厄 那麼分食與減粒 若能修一慈 十六分不及 好!那麼我們這一堂講到這裡 那麼這一觀用了四堂課講完 我們預計是要用三堂課 多用了一堂 希望我們進度還是能快一點 三堂講完是最標準的 那麼我們原則上上到這兒 那麼下一堂課再說 向下文長-付予來日 回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 ?? ??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