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淨心誡觀法101 上法下藏法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淨心誡觀法》 誡觀善惡相資法第廿一 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上一堂課-跟大家上到這個善惡相資 裡頭所引的這一段經文 高原陸地不生蓮華-淤泥之中出生華耳 這段文我們引了它的原文 那麼它是出在《淨名經》 也就《維摩詰經》的-〈佛道品〉 那麼上一堂課-我們略略的跟大家提了 這維摩詰問文殊師利 問了這麼一段話 問說何等為如來種? 這段話文殊師利有所回答 那麼他回答舉要言之 總之一切煩惱法中-才有這個佛種 那麼就譬如 如果你要求大智慧 那麼你不進大海當中-你不能得智慧寶 如果你要栽種-因果同時的佛花果 那你必須在-這個卑濕的淤泥中去求 而所謂卑濕的淤泥-它是相對於這個陸地高山 陸地高山表示清淨處-無煩惱處 也甚至於是指的-一切佛菩薩住處 一切佛菩薩的住處那裡-是沒有煩惱的 所以說沒有在極樂世界成佛的 極樂世界只是讓你修行用 極樂世界不是讓你成佛的 要速速迴入娑婆才能成佛 這一段話 因此他就告訴、回答了維摩詰 說唯有在一切眾生的煩惱相中 還不是自己的煩惱-自己的煩惱不是污泥 要一切眾生的煩惱相中 那麼你才能夠證得無上佛菩提 如果你像聲聞人這樣子-入無為正位者 那麼就不生佛法 佛法不從心中生 你說 奇怪?聲聞人怎麼沒佛法? 所以我常常說聲聞人不叫佛法 在大乘裡頭 大乘的經典裡頭 聲聞人得的那就是聲聞法-那不是佛法 佛法是唯佛一乘之法-那才是佛法 所以說唯有不離生死-你才能得 但不離生死-不是你沒有能力出生死 是你有能力出生死-可是你不出生死 《楞伽經》上說-一闡提人有兩種一闡提 一種斷善根的一闡提 一種是什麼?-大悲一闡提 一闡提就是不能成佛者-或者他極惡者 可是還有一種人-事實上就不能叫極惡 他就只能說不能成佛者 他有成佛的種性不能成佛 《楞伽經》上怎麼說呢? 它說這種人大悲心 大悲心湧動-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樣子 這樣子的道理-其實就是大乘的意思 所以這一種所謂的一闡提-其實也不等於一闡提了 但是他確實他不成佛 對凡夫來講他很奇怪-他怎麼沒有成佛? 對他而說他已經久遠劫來成佛 那觀音菩薩就是這樣 好!那麼昨天引了這一段文 這段文講完了之後 大迦葉尊者因為他去看維摩詰 維摩詰生病 維摩詰生病 說誰要去看看他啊? 那些聲聞人個個都知道說-去那裡不好惹 算了!不去 後來事情這樣子也不行 佛陀顯然要藉維摩詰-來教化他的弟子 你要知道那個時候是方等時 不!應該算般若時 般若時恥小慕大 他還是會自己覺得自己錯了-是這樣 那倒是般若時 可是般若時佛還是沒有什麼? 開權顯實 還是沒有 就跟你講大般若 你看看這樣子的經文 我們引了像《淨名經》-這樣的經文 它就是大般若的思想-是畢竟空的思想 乃至生死也空這種思想 那麼這個時候迦葉尊者他們-就會恥小慕大 恥辱自己是安住在小 雖然這些我們所引的文-還沒有看到他慕大 但是其實已經隱含了這慕大-的思想 是這樣 那麼這個時候他們這些聲聞人-不去看維摩詰居士 那這也不行 所以文殊師利菩薩-只好自告奮勇說那我去吧 佛陀就順水推舟說-你們這些弟子們也一起去吧 那些弟子想說-反正就是文殊師利當當機眾 要K!他是被K的 那文殊師利大智慧-應該沒問題 那就去了 所以不曉得去到那裡之後 文殊師利還是跟維摩詰-演了一齣戲 目的還是達到了 那就要讓聲聞人知道-他們所修的法還不究竟 當然這部經如果以一個聲聞人-的立場來看 看起來會很不舒服 因為聲聞人特顯比丘的身分 而維摩詰 我們這位老居士-嘴很利、思想很利 當然就以一個僧倫的立場來說 這居士不應當好像說 他在別請當中-有稍微提了一下 稍微有示現了一下這種神通力 但是你要知道 大乘佛法它乃至於提倡-畜生也能發菩提心 所以在大乘的經典裡頭真實-所發生了這樣子的一個事情 那所以維摩詰居士-是古佛的示現 但是留給後人的 並不是教導後人的居士-來慢僧輕法、自以為了不起 而是說要讓所有的佛弟子知道 一切眾生平等義 這個並不能因為維摩詰是居士 而我們說不聽聞、不學習-這部經的法義 但也不能倒過來說-維摩詰是居士 所以你們這些世間的居士-就自比維摩詰 輕法慢僧 這兩者都是極端 僧倫、佛法的正義 佛法的倫理-還是要顧 何況那是古佛示現 那你現在這些居士 除了發癲-自己宣告自己是古佛再來 那就不必提以外 一個正當的居士-是不應當如是想、如是妄念的 好!那麼這樣了解之後-我們來繼續看 在維摩詰居士跟文殊師利菩薩-做這一段問答的時候 當時的當機眾 大迦葉尊者等 目犍連、舍利弗、阿難尊者 這一些聲聞大比丘-就以大迦葉來代表發言 那麼他說 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快說此語-誠如所言 塵勞之疇為如來種 注意啊 這裡頭已經轉成塵勞之疇 前面乾脆就舉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佛種 但是到了大迦葉尊者的時候 他就把它理解為-塵勞之疇為如來種 諸位!這裡頭有轉 這裡頭已經轉了一次了 這兩者是不同的 六十二見是外道的見思邪見 那麼及一切煩惱 煩惱有起現行的煩惱 那當然名為煩惱 可是有一種煩惱-我們是不會定義它是煩惱 那頂多是覺得它是勞碌、勞動 當然你也可以說它是煩惱 可是一般我們名之為塵勞 你比如說飲食便溺 沒有人說屙大便是煩惱 是不是這樣? 不能屙才煩惱-是不是這樣子啊? 但是這個是塵勞 還有整理房間、整理道場-建築道場等等這是塵勞 但還不能完全說這叫煩惱 要是現在有人給我三個億 那我就不煩惱-對不對? 那我就可以好好蓋廟 那那個時候我不會說那是煩惱 是不是啊?我會拿錢叫人家蓋 那我也不煩惱 有當家師去看工地 煩惱是他煩惱-又不是我煩惱 是不是? 所以那叫塵勞 你要知道聲聞人 他豈止怕塵 他豈止怕煩惱-他更怕塵勞 所以說生活中就只有二事 托缽、經行、靜坐這幾類事 所以諸位要了解就是說 到了迦葉尊者的時候-他不說種種見為如來種 他直接就說塵勞是如來種 這個範圍更廣大了 也就是起現行的煩惱為如來種 我們前面講的已經能理解了 那就淤泥 但是還有一種淤泥 看起來不那麼淤泥-不那麼髒的 那就是塵勞 所以說打掃便溺 灑掃應對進退、大寮裡做事 等等這些都名為菩提種 都名為如來種 諸位!這當然就不是意味著說-你做個出家人整天就蠻幹 這不是這樣 這個名為塵勞如來種 但是你終究還是塵勞啊 有大德他確實是大乘人 他也懂這個道理-他還從中得利益 所以他帶他的弟子-他教他的弟子、徒孫 就整天做事 他就說你做事念佛就好 結果我們後來觀察結果 那些人固然是做了滿身的塵勞 但是有沒有得如來種呢? 沒有 當然如來種不用得-本來就在 但是沒有得那些覺悟的況味 還是那糊里糊塗脾氣老大 他也念佛 他也在生活中做事 但是不聞經、不聞教、不學律 所以說看起來他們很苦行 那衣服都破破爛爛的 那常常都光著腳丫 曬得也皮膚黑黑的 是這樣 做得也手粗粗的 做起事情來也很能幹 但是你看那個態度蠻幹 那你不能惹毛他的 他要這麼幹 他說樹要這麼種、草要這麼除 你不能給他修正的 你給他修正-他就跟你大小聲 他意思是說我做過的山-比你走過的路還多 你少廢話!我如何…這般… 你看看!老修行的脾氣大-一點都沒錯 這不是這樣的 所以說我常常說這經文的理解 執理廢事 執 這個執文而取-真的是三世佛冤 那依文解義-當然是要依文解義 依文解義並沒有什麼錯 我說執文而解義 過度的執文-執那個文字的表面 沒有錯!塵勞是如來種 可是你要知道-那這樣閱讀經典 你們現在上課-這也叫塵勞啊 起碼對我是塵勞-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子啊? 我得要去準備 我自己看懂還得想怎麼講 還得要去善於譬喻 想種種的譬喻來講 這是塵勞啊 是不是這樣? 但是塵勞是如來種 所以說你說塵勞 你為什麼要認定說-一定要是灑掃做事才叫塵勞 大小便溺是塵勞 持戒也是塵勞 其實一切法皆是佛種 所以到了《普賢觀經》 這已經是屬於《法華經》-法華時的時候 他就也不講塵勞了 他乾脆就講什麼? 一切法什麼?-皆是佛法 毘盧遮那遍一處-法身佛遍一切處 一切法皆是佛法 這《普賢觀經》裡-直接就這樣講 它也不名為塵勞了 可是為什麼迦葉會說塵勞? 因為不說塵勞-不名為迦葉尊者 迦葉尊者他就是聲聞人的代表 他眼中所見的就是生死塵勞-跟涅槃寂靜這兩種對立 這樣懂意思嗎? 所以對他而言 他還說不出一切法皆是佛法-這種概念 他頂多只能開始懂了-糟糕!這是真的(台語) 我以前討厭的那些事情 度眾生的那些事情 度眾生的那些事情都是塵勞 塵勞即是佛種 所以他是這樣講 這裡頭的微言大義還夠你瞧的 注意啊!諸位要了解 好!那麼呢 我等今者不復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你看看 你看他在這裡還不發-你看到沒有? 所以這一部經-一定在《法華》之前 這絕對是正確的 是不是這樣? 《法華》就是他發嘛 在這裡呢 男子漢大丈夫-說不發就不發(台語) 你懂意思嗎? 我不發就不發 我雖然懂了-懂了還不發 到了般若時的時候 所以這個也有人判說是 也可以說是在方等時-也可以這麼講 也可以這麼講 但是這其實已經進入般若時 到般若時的後段的時候 其實《般若經》-很多都是什麼? 迦葉尊者講的 還有舍利弗講的 拜託!他從不懂被搞到懂 懂了之後承認說-那個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但還不講 到了般若時的時候開始講 開始講怎麼樣 還是不發 我雖然能講般若經-但是我不生一念好樂之心 也有這種人 他說般若他也說得嚇嚇叫-說到翻了(台語) 但是那是你們的事啊(台語) 那是你們修的-跟我沒關係(台語) 跟老身沒有關係(台語) 我是佛祖叫我說的-我才勉強說 最後佛陀想說這樣不行 不講《法華》不行 這些徒弟這樣堅忍不拔-不發就是不發 所以《法華》才要調熟 所以你看看這個經有它的順序 你可以看得出來 迦葉到這個時候-他也不過是說我不堪任 他在《法華》上面不也說嗎? 他說他深夜常自思惟-自己年齡已經大了 已經不堪任 但是他也覺得很奇怪 為什麼佛陀老是功德巍巍-比他還要怎麼如何這般 他不是也這樣講? 所以一樣的這是前後呼應 他在這個方等時當中 他就直接宣告我不復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但是他承認乃至五無間罪 五無間罪 間斷的間 那麼這個猶能發意生於佛法 注意!這裡頭講佛法 在他嘴裡所講出來的佛法 那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之法 也就成佛的唯一之法 也就是究竟的佛法 佛法只有一種 是指那一種 聲聞法還沒有看到那一種 所以就方便說-它是佛法的前方便 但不是必要的方便 有人可以不用修那個 正直捨方便-直接修無上道 但有人像迦葉尊者這一類-是要以它作過渡 但是那個東西不是佛法-你要知道 所以說他猶能發於佛法 而今我等永不能發 看到沒有?所以他不發佛法 所以大乘經典裡頭明白的說了-聲聞人是不得佛法的 所以叫做佛法中外道 聲聞法是廣義的佛法-是佛法中外道 是這樣子 那麼我等永不能發 不過注意!這個可不是去毀謗 他是聖人-那還是沒變的 我們今天講聖人是指的說-出離生死名為聖人 那他是出離生死 是這樣 當然啦 在經論當中有時候-特別要強調大乘的莊嚴性 那不免有時候會比較-貶抑聲聞人 那這一點我們後世學的人-當然自己就要控制 我們要提倡大乘-難免有所分別 但是分別完了之後應該要如如 回到如如法上 因為一切惡眾生-都是菩提種的根源 那你何況聖人-是不是這樣子? 只是說他要我們不要轉心-退到修小去了 這一點要避免這樣子 那麼而今我等永不能發 那麼他自己說 譬如根敗乏士-其於五欲不能復利 就好像這六根-都已經敗壞了的人 他於五欲當中-他已經不能夠再執取了 聲聞人就這樣 他不執取五欲 是不是這樣子啊? 所以不受後有 五欲 這個五欲其實-財、色、名、食、睡 其實最根本就是我執 講是講五欲-是從我執發出的 所以為什麼阿羅漢-叫不受後有? 這不受後有就是徹底斷我執 所以他沒有求生意志 沒有這個能量了 所以哪怕他過去-做了無邊無邊的業 他也不用去消 他只要不求生就好了 你這樣懂意思嗎? 所以沒有聽說阿羅漢在消業的-這種概念沒有的 他就是斷我執 然後就沒事兒了 就梗在那兒 就是這樣 在五不還天裡 就是這樣子 諸位這樣了解意思嗎? 所以說他就是這樣子的人 在另外的經典上 般若經典上說那叫焦芽敗種 焦芽敗種沒什麼不好啊 你看看生死的芽焦掉了 輪迴六道的種子敗掉了 那你還輪不輪迴? 不輪迴 是不是這樣子啊? 所以這焦芽敗種是真實-他們真的是這樣 這沒有什麼惡意 就是這回事兒 咱們就不焦不敗-所以怎麼樣? 所以六根通利 常常就要跑到山下去什麼呢? 聞一下那個五欲的況味 是不是這樣? 就是這個情況 那他咧? 他就是敗根乏士-五欲不得復利 也不得他的利益 不會再想要了(台語) 如是聲聞諸結斷者 你看看!是不是這樣子啊? 諸結已斷 他這些煩惱以貪愛為 結就是煩惱 這些聲聞人的種種的結-已經斷了的人 譬如說我 在下我大迦葉 摩訶迦葉 怎麼樣啊 結就是煩惱 結就是煩惱 那麼於佛法中無所益復-永不志願 於佛法中無所益復 因為佛法必須於煩惱中得 我已經離五欲了 那我就沒有在煩惱中看 不過這一點好像這樣講不太對 這樣講好像會讓你以為-那要追求五欲才會有佛法 那也不是這樣 那再稍微修正一下 是指的說 因為他斷盡了一切煩惱 這就好像 不!也沒有斷盡煩惱 他就他斷了那個 實質上、本質上不是真的-的那個煩惱 他誤以為斷-他現在還有那個斷的感覺 那我們以究竟大乘來說-根本無一法可斷 哪有斷? 他誤以為生死是一邊 煩惱是生死的這一邊 所以他要斷煩惱離生死 然後才能走向涅槃那一邊 所以生死與煩惱是兩元-二元對立 所以他要斷生死 不!斷煩惱離生死-向於涅槃住於清淨 所以他還 到目前為止他還是有這個-斷結的概念 所以於佛法中無所益復 所以他就不能夠依於 他認為因為這樣子離了煩惱 所以他就不敢再進入眾生的-煩惱當中去 因為他已經斷盡-他也沒有機會再進去 就聲聞人的立場來說-那是對的 因為他斷盡了就沒辦法去 經上有這譬喻 它說就好像那個海浪很大 現在我們正在颱風 你看那個外面那個海很大 要不信你等一下開車-去海邊看一下 很近!十分鐘就到了 那海浪很大對不對? 你看那個船靠不住的 無法往我們這邊靠 怎麼辦?只好怎麼辦? 下錨 那錨往下降 降……卡住了-然後它才會梗住 不然會吹走了 那麼這個經上說 這個菩薩他以那個少分的-那個性具中的惡 為生死流中的錨 那麼他倒駕慈航-來到這生死流中 眾生的生死流中 他示現煩惱性 然後依這個煩惱性-才能跟眾生在一起 你想想看世尊如果-沒有示現煩惱性 他就沒有男根 他就不會生小孩 在大乘裡頭說用指的 用指的也沒有關係 但總而言之還是有欲 是不是這樣子啊? 因為用指的是可能的 是可能的 在大乘佛法來看是可能的 我們在文獻當中也有看到 人百分之99.9……是胎生-但是有化生的 你要知道是有這種情況 那麼他要示現這樣 所以他要示現這種取價之相 你想想看 如果世尊現的是什麼呢? 那個報身好高好高這樣子 然後那個耶輸陀羅這麼矮-這樣 跟他比起來就這麼高-這種高度 然後世尊多高 那你看兩個人能結為夫妻嗎?-不能 所以他要示現陋劣的應身 劣應身在這娑婆世間 所以他也要示現有病苦 這就是他煩惱相 他示現這種煩惱相出來 這是一種煩惱 病苦是不是煩惱? 我們看是煩惱 他當然是沒有煩惱-可是他要示現這性具的惡 所以成為你眾生海中的錨 那個錨ㄇㄠˊ-不是錨ㄇㄧㄠˊ 錨!那個錨下來 是這樣子 所以你把它斷盡了 其實它哪裡有斷盡? 他只是說把它封閉住了 他不接受一切的染法了 他硬把它停住 他不知道這個染法本身-也是清淨 他不知道 所以說結果咧? 結果咧? 結果他就跟眾生生死就遠離 那一離了生死-再也沒有機會看到更深的般若 所以這樣叫做-於佛法中無所益復 請不要把它認為說-於五欲中才會有佛法 不是這個意思 你還是基本要離欲-但是不斷盡 不修入聲聞人的那種不得修 其實不應該修入的那個什麼呢-如幻的清淨見 清淨的那個五欲斷盡的-那個什麼呢? 那個我執斷盡的那個境界去 因為那個是依於有生死-這個概念而修的 是這樣 所以說這樣子講下來 因此就有經典上說-菩薩不斷盡無明 有這種說法 有這種說法 其實你要知道無無明盡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這種說法也是善巧說-也是方便說 基本上已經不在於斷盡跟不盡 因為大乘佛法 你看大乘的佛沒有伏魔 八相成道當中沒有伏魔 伏魔就是斷惡-才是伏魔 他沒有伏魔 也就是看清楚了-一切魔本質是佛 他就超越了 所以說其實他還是有修有證的 對!他是有修有證 但是我們來講才叫有修有證 他當然其實是無一法可修-也無一法可證 當然究竟講是這樣 不過千萬不要把它誤以為是 在生死的五欲煩惱中-才能得這個佛法 不是這個意思 是說你不離於一切的塵勞-厭惱中、煩惱當中 你在那裡修行能夠得什麼?能夠得佛法 這裡頭因為是聲聞人所說 你還不能夠執文而解 那執文而解會被邪解成什麼? 邪解成在五欲中得什麼呢? 在五欲中得這個般若正見-得佛法 那這樣的話會造成眾生的-顛倒邪見 不過這一句話 被密教的行者 印度的密教行者 這一類的思想 被印度的密教行者-卻大大的運用 他們有所謂的四種加行 不!四種事業的什麼呢? 四種事業的灌頂 四灌頂 你四加行做完之後 第一種灌頂是觀想本尊 那本尊要現前 到了第二種灌頂的時候-是寶瓶灌頂 到第三種灌頂的時候-那麼他們就 講灌頂是指的加持的意思-是講法的加持 你可以這樣講 當然他們賦予其他的說法 不過在顯教的通義上來說-這是跟他們通的 到了第三種灌頂的時候 第二種是寶瓶灌-就修身體的力量 修身體 到了第三種的時候-就出現了什麼? 出現了所謂雙修法 這個是不必要隱藏的 確實他們有這個修法 那這種法本我們也都看過 那當然那是居士修的 到了宗喀巴大師之後他就規定-他也提 也不要講規定 因為他也只是一派而已 他沒辦法規定所有西藏的人 他就極力的提倡說出家人實在不應當這樣修 這樣有違出家人的聲聞律 而聲聞律其實是大乘律之一 這樣子不應當這麼修 所以他提倡觀想 他用觀想來的明妃 這種觀念真的也就是-在欲求當中證般若 這所以說理論是說得過的 我常常講這理論是說得過 因為無不垢不淨-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所以你要說-哪一種法是無明呢? 你要說哪一種法是垢法-哪一種法是淨法呢?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是不是這樣子啊? 既然唯嫌揀擇 既然唯嫌揀擇 那麼你不揀淨法也不揀染法 那麼在這種情況-他們就提倡了一種修法 這個也不叫提倡 就他們的正念觀察到、堅固到-已經到某一個階位 他們有他們考驗的那個階位 到了那個階位的時候 也就是在一切的清淨法中-觀察空性不動搖 那不動搖的時候-他開始就會於大樂中修空性 因為大樂是一種欲 就是這裡講的五欲 於五欲不能復利 他現在於五欲中能得利 五欲中能得利 於五欲中得什麼?-大樂的空性相應 你要知道 染法你說它是空-不難 欲法也就是所謂的那種樂法 五欲是最樂 男女欲樂 世間人五欲樂 那麼你在當中得那個空性見 不過你要知道 這種修法人家是走鋼索 理論上確實可以說得過去 但是實在不是一般人-顛倒凡夫能夠隨便這樣做的 那所以說今天既然要講-跟漢藏要有所互相交通、溝通 那麼屬於漢傳這一邊的-這修行人 也不能就一味的嘲笑人家-什麼什麼如何這般 也就是說當人家有理論的部分-其實也是這個 就他們常常講就是說 一切理論都是大乘佛法的理論-跟顯教無差無別 那其實也是 現在講到這裡你就可以看得到-也是這樣子 但是我必須聲明的就是說-顯教沒這種修法 那麼也覺得說-不是這種凡夫可修的 那當然密教它就會說-那是我們的特殊方便 我們修到怎麼樣才怎麼樣 那這個那我們就另外再說了 不過這順便提起來這樣子 那麼但是這個也不是欲 也不是欲 無論是佛法當中-面對的所謂的五欲說 一切煩惱法中修-一切塵勞中修 請注意!那都是遠離貪染的 再怎麼說都是貪染 它不能夠把我執放進去-然後說我去貪 然後這樣叫做修 不是的 你要知道菩薩不離五欲 可是請記得他是菩薩 菩薩是怎麼樣? 菩薩是在見惑染欲方面-已經淡薄到不起現行 在這種情況底下-他在五欲中修行 他才以眾生的什麼呢? 眾生的煩惱相為他的菩提資糧 那這個不要把它惡用了 惡用就不對了 好!如是聲聞諸結斷者 所以說不證入什麼呢? 不證入阿羅漢果-就不會諸結斷 那麼就能於佛法中有所益復 可是他如果諸結斷盡-那於佛法中就無所益復 那永不志願是什麼意思? 就是不再向上追求佛法 各位聽懂意思嗎? 到目前為止大迦葉亦復如是 他還是不復追求佛法 不復追求 這一點要弄清楚 那我們可不可以這樣? 我們如果預先知道了 我們如果修入了也就會這樣 我說過那個《楞伽經》上講-那是一種定、解脫的美酒 會讓修行人飲入之後不可自拔 就安穩在那個解脫的境界當中 它是解脫的 它是阿羅漢的解脫太舒服了 寂滅了 它這種美酒 所以說現在竟然大部分人都說 我先修聲聞法-我才來修大乘 不是這樣!真的不是這樣 正直捨方便-直接就修上去了 那麼你如果修入就永不志願了 就不自求、願求大乘佛法 是故文殊師利 凡夫於佛法有反覆-而聲聞無也 說凡夫哪怕他入五無間地獄-他還有反覆的機會 所以說《菩提道次第廣論》-裡頭說到 它說大阿羅漢一生清淨持戒 那麼最後證阿羅漢果-不發菩提心 累劫不發菩提心 可是有凡夫比丘他犯戒 結果下輩子墮落作龍 但是他發菩提心 他說寧可取後者 寧可去當畜生-發菩提心的畜生 這樣各位了解嗎? 這個就相應於我們常說的-那個故事有沒有? 那個阿羅漢的老比丘-跟著他那個凡夫小沙彌徒弟 有沒有? 出門的時候小沙彌發心說 我不應該做聲聞人-我應該發大心學大乘 那那個老和尚就跟他講-哎呀!沙彌來…… 你東西我自己拿-你的東西我也幫你拿 你走前面 他覺得不錯!發了大心-立刻有好報 東西不用拿 邊玩邊跑 玩到一半看到地上螞蟻太多-那覺得眾生難度 心情又羸 羸了他又想 這個我看還是學我師父好了-做阿羅漢就可以了 這些眾生這麼多-度到什麼時候我才能成佛 欸!看眾生多-心就羸、就退了 那他師父又知道 沙彌來!東西交過去-走後面 就又要他走後面 這個就可以比喻得出來 這兩個說法是相呼應的 是不是這樣子啊? 你看他寧可墮落作畜生-也要發菩提心 為什麼? 凡夫於佛法有反覆-有回來的時候 你再怎麼墮落-你有回來的時候 所以你想想看 只要跟我們一起共住過 聽過這樣子大乘的課程 然後他也發過菩提心 或者曾經在南普陀-上過《菩提心修要》 他也發了一點點菩提心 哪怕現在他又怎麼樣? 他有反覆 這是概念清楚他不至於什麼?-棄大修小 他不至於這樣 那就有反覆 他發那個菩提心 所以諸位啊 所以修法發菩提心為第一重要 諸位!不要老看自己-不要老只想自己 老只想自己也要想的是-為了發菩提心才想自己 你就想到自己趕快解脫-什麼事情不要幹 這樣子這聲聞種性堅固 你要趕快求佛菩薩加被於你 趕快誦大乘經 《法華經》第一妙 你趕快誦 求佛菩薩加被 那麼而聲聞無也 就是說凡夫於佛法中有反覆-聲聞沒有 沒得反覆的-他自己說的 這是焦芽敗種了嘛 焦掉的芽、敗掉的種-再也長不出菩提種子出來 這樣知道嗎? 所以說不可這樣哦 不過他說是這樣說 他老人家這麼說 好像也替他自己-弄了一個下台階 意思就是說那我已經沒辦法了 我老了!沒辦法了-發菩提心讓別人去(台語) 他一開始這樣 所以者何? 凡夫聞佛法能起無上道心-不斷三寶 看到沒有? 這不斷三寶-這裡的三寶是什麼? 三寶怎麼能斷啊? 這裡是自性三寶 這樣懂嗎? 你想想看阿羅漢-就缺了一個自性佛寶 是不是啊? 頂多有個僧寶 僧寶也是什麼? 也是住持僧寶而已 也不是自性的僧寶 法寶也是住持的法寶-也不是自性的法寶 你要知道 一切法究竟實相義 這實相中就是自性的-佛寶、法寶、僧寶 他要不見這個實相 自性的佛、法、僧三寶-不可能 所以說凡夫聽聞佛法-能起這個無上的道心 那麼雖然他未證得-可是他已經起這個道心了 然後他了知什麼呢? 無上的什麼?-無上的真理 端乎什麼?-真如自性 這個我們這一篇裡頭-後面講到一真 這個真性 一如性具 一如性 善惡一如-性具空故 善惡一如-這樣子的一個概念 真性 身中真性 他講的身中真性就是這個 這個是你自性中的三寶 那自性三寶 自性的三寶 那自性眾生 自性煩惱 自性的什麼呢?-自性法門 自性的什麼?-佛道 就是這個 所以說他就能發起 雖然他沒看到-可是他知道有那個自性 他知道我當下這一念什麼呢?-真性當中我具足這個三寶 所以他就不斷三寶 看到沒有? 那麼「正使」就-假使、哪怕、就算 就算聲聞乘終身聞到什麼? 聞佛法力無所畏等等 聞佛法力無所畏 這就是佛才有的四無畏、十力 還有聞佛的究竟法 所以聞佛法、聞十力-聞四無畏 這樣這三種 那他永不能發無上道意 看到沒有? 看到沒有? 這就是他老人家自己感嘆-的地方 但是請注意 這也不過是在方等會上 我修正一下 這確實已經在方等會 這確實是在方等會-不是在般若會 在方等會-我剛剛修正 我在想說-這會不會在般若會的前段? 應該不是!在方等會上 方等就說一切法皆是大乘法 他已經懂 但是他究竟還是-不聞他能成佛這件事 對不對? 他說了他已經不能發無上道意 說起來心酸酸(台語) 有沒有? 看到沒有? 是不是這樣子? 正使聲聞終身聞佛法-力無所畏等 你看看好可怕 「終身聞」你看看 他永遠在那裡聽 他已經證得阿羅漢之後-再也不能發無上道意 他簡直給自己這樣下定論 所以他到般若會上-自己講《般若經》 他也不可能發啦 我已經不可能發了啦 他老人家在這個方等會上-已經這樣子決定 所以他在般若會上頂多能講-也是不發 所以你看看-如果不講《法華經》 你看我們的大迦葉尊者-是永遠不知道 所以你看看 在《法華經》上他才會感嘆說-我不求自得 對不對? 他不敢求了 《法華經》上-他們不是這樣講嗎? 他不求佛道-而今天佛道能得 歡喜踴躍 第一周說法的時候-舍利子聽懂了 舍利子 舍利子聽懂 舍利子聽懂了之後-他就說我歡喜踴躍我不求自得 這樣子的概念 其實真的是他在後期的時候-他才能被佛調熟 在這一段之間-在方等時這一段期間 他還是覺得說感嘆而已 感嘆而已 好!那麼這一段文 總是從頭到尾我們可以知道說 這一段文幾幾乎乎就是-第二十一篇的 最重要的經文的註腳 經文的一個經證 都在講這件事情 那麼南山律師在這裡頭說到說-你要善惡相資 你遇到善法-固然你當學 惡法也是之師 也是我萬善之資 你應當要廣學感恩 要感恩廣學 要在當中利益眾生 這裡頭他就說 又 看原文 看這個觀文 又一切眾生皆因於佛而得解脫 這一句話是在講的什麼呢? 講佛能度眾生 前面講眾生能度佛 現在講佛能度眾生 好!現在再牒前文 下一段庚二辛一 指的是明上諸惡顯眾生度佛 現在重新牒眾生度佛這件事 也就是惡者萬善之資-眾生能度佛這個事情 這個眾生能度佛的佛-是指就果地上說的 因位上 就因位上講的 不是果地上的佛-是因位上的佛 能度因位上的佛-使成為果地上的佛 他說 言諸惡者 什麼是諸惡呢? 前面不是講嗎? 這個夫善者諸惡之師-惡者萬善之資 這個「惡者」這個惡就是諸惡 是什麼惡呢? 下面就講了 他就直接明白跟你講 諸位啊!這句話很重要 往下的話很重要 他說 謂五逆十惡、犯四重八重禁 謗諸賢聖、破正法輪 身為一闡提 就是一闡提等 菩薩於此將為福田 先講到這裡 什麼是諸惡呢? 諸惡是萬善之資 那麼好了!那諸惡是什麼呢? 這些惡為什麼-能做佛的師父呢? 為什麼能度佛-讓他成佛? 哪些惡? 第一、五逆 五逆可怕 世尊自己就曾經造過五逆 對不對啊? 他殺過母親 唉呦!嚇死人 殺母親 謂五逆 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羯磨轉法輪僧 就是這樣 好!這就是五逆 五逆是什麼呢? 五種逆罪-超過了重罪的逆罪 十惡 身犯殺、盜、婬 身三 口四 口犯妄語、惡口、綺語、兩舌 妄綺兩惡 妄語、綺語、兩舌、惡口 這叫做口四 意呢?意起貪瞋癡-這種惡 那麼再來呢 這個犯四重 四重就是比丘戒的-殺盜婬妄四種重罪 那麼八重 八重就比丘尼 四重再加上這個以染心觸-還有八法 還有覆藏、隨 這四種 加起來就八重罪 比丘尼有八種重罪 比丘有四種重罪 那麼這是禁戒 就是比丘、比丘尼的重罪 那麼再來呢 謗諸賢聖 哇!謗諸賢聖 賢聖分兩類 有小乘的賢聖跟大乘的賢聖 小乘的賢 小乘的聖 小乘的聖就是四聖 四果 初二三四果 這叫做小乘四聖 小乘的四聖 那小乘有賢叫七賢 哪七賢? 五停心觀修成功的-第一賢 那麼身受心法觀四念處 別相觀觀成的-第二賢 總相觀觀成-第三賢 再來煖法、頂法、忍法、-世間第一法 這樣合起來就七賢位 世間第一-一翻上去初果 就進入四聖之一了 所以七賢四聖是小乘的賢跟聖 那麼大乘呢 大乘是講三賢十聖 三賢!哪三賢? 就是《華嚴經》〈十地品〉 《華嚴經》裡頭〈十地品〉-之前講到 所謂的大乘菩薩、別教菩薩-有四十二位 四十二階位 法身大士四十二階位 外加內凡以前-那麼就十信位 所以十信之後是凡位 進入聖位的時候-開始破無明見法身 那麼那時候就-十住、十行、十迴向 這三十位名為三賢位 那麼三賢之後 再來就十地 這叫十聖 所以說大乘人-一般就是講為三賢十聖 十聖就十地 三賢其實是三十位 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總共三十個位 那謗諸賢聖 請問這裡講的謗諸賢聖-是講大乘還小乘? 是講大乘還小乘? 照說應該是大乘-是吧? 但其實因為是惡-其實你謗小乘也是惡 雖然我們不學小乘-但是謗小乘也是惡 你要知道那也是造罪-所以也不能謗 懂吧? 他這裡講的是惡、惡法 他並沒有說大乘法或小乘法 只要是惡都算在內 所以這裡頭應該通指謗大小乘 請記得!是通指謗大小乘 然後謗諸賢聖 那破正法輪 哇!這破正法輪問題很大 破法輪 正法輪 所謂的破正法輪 其實就是捨八正道-學餘道 叫做破正法輪 那其實法輪有兩種輪-行輪跟教輪 行輪就是八正道 教輪就是什麼呢? 一切教法、一切經律-是教輪 那為什麼講輪呢? 「輪」有前進之義-有碾破之義 有向前帶領你向於涅槃-所以謂之為輪 那也有什麼呢? 也有碾破之義 碾破外道邪見、凡夫邪見 所以說謂之為輪 破正法輪也就是-破佛法的行輪跟教輪 那你說八正道-那不是小乘的嗎? 不是的!其實八正道-你應該把它當成是通大小乘 大乘也有大乘的八正道-是這樣 然後你是破正法輪的人-這也是惡 還有你是一闡提的人 一闡提 什麼叫一闡提? 斷善根 或者叫無種性 或者叫永不成佛者 這樣子謂之為一闡提 這是翻譯 那麼一闡提可不可以成佛? 天台、華嚴都認為是可成佛 因為依於《涅槃經》所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 中國大部分是採取這個看法 不過唯識宗例外 玄奘大師所傳入的唯識-它是認定一闡提不成佛的 還是這樣 那麼菩薩於此將為福田 菩薩把以上這一些惡-都當作是他的一個福田 各位這樣聽得懂意思嗎? 都當作是他的福田 為什麼呢? 種福能生福的田 種福得福的所在-謂之為「田」 那在惡人身上-能做為我們的福田 這是有道理的 這是有道理 你看!乞丐才有機會讓你供養 才有機會讓你那個…… 要是什麼? 血拼女 那個shopping woman 在血拼 血拼女 那些血拼女錢多多-一年聽說刷卡伍仟萬 嚇死!那個實在可怕 是不是這樣? 那麼你想你能度她嗎? 你不能度她-你也沒辦法供養她 對不對? 她什麼都有了 所以天界的眾生-你沒辦法幫他什麼忙 所以因為在這凡夫界-你才有機會 所以說你拿他當福田 那怎麼能得福田呢? 就恭敬、感恩的供養給他們 甚至還不是布施而已-是供養他們 把他們當作是未來佛 所以低聲、謙卑、親自施予 這《地藏經》不是講了嗎?-這功德最大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國王親自供養這些貧窮之人-這功德最大 以下說何以故? 為什麼這樣呢? 同體大悲故 為什麼他能這樣做呢? 因為同體大悲的關係 我說過了 這就是所謂勝義菩提心-才能這樣子 你與一切眾生同一體 你才能生起這無緣大悲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兩個是一樣的 那個一般講無緣-那世間人不懂 上次我去錄影的時候-他們也 居士、那世俗人也亂講-無緣就是沒有特別的因緣 那不是!那個是喇嘛這樣講 不能說亂講-就是他沒有解釋得很清楚 「無緣」那個緣-就是「沒有分別」的意思 要知道 沒有一切分別 一切眾生都施予-最大的慈悲跟快樂 無緣是指的 不是沒有緣分 沒有緣分給他慈悲 這個是笑死人了-亂弄一通 是這樣 同體跟無緣是同一個意思 講的角度不同 同體大悲-我與他同體 你要知道-要證得同體只有一個辦法 徹見一念三千具足什麼呢?-具足三諦圓融 也就一念三千 其實也可以這樣講 見到了一念理具事造三千法界 這樣就對了 所以一念心具足三千理具事造-的法界 那這樣的話-一切眾生在我心中成 一切眾生在我心中成佛-在我心中流轉 所以這就是自性眾生誓願度 自性煩惱也誓願斷 都不離我的自性 那自性法門才能誓願學 最後自性佛道誓願成 自性佛道誓願成-其實無一法可成 自性煩惱誓願斷-也無一法可斷 這是究竟 這就是同體大悲 這也就所說的-見得中道實相 所以我在《菩提心修要》裡頭-常常講說 什麼叫做勝義菩提心? 就是徹見了這個中道實性 他就能夠同體大悲無緣大慈 就是這個意思 一再講 那念佛也是靠這個-也是以這個來念 這個才是光灼灼一切法的根源 源頭活水 這樣子 那麼我們可以用鏡子-來做譬喻這一念心 我們下一次-再來做這個譬喻好了 我們先上到這裡 向下文長-付予來日 我們回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邊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 ?? ??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