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淨心誡觀法100 上法下藏法師 淨心誡觀法 誡觀善惡相資法 第二十一 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接續上一堂課所說的 我們現在看第二十一篇 不過已經進行了二十篇 我們怕大家印象模糊-應該我們再稍微恢復一下記憶 那麼要總括一下這個-《淨心誡觀》的所有篇章 總共是三十篇 這三十篇如果我們看序文 代序-第十六頁 那麼這裡頭有一個 關於三十篇序文當中-的一個總攝 那麼所謂《淨心誡觀》-其實它也分成三分 所謂的序分、正宗分跟流通分 那麼序分也就是第一篇-釋名篇 那麼流通分也就是第三十篇-受持篇 那麼這個序分跟流通分以外 剩餘的二十八篇-那就是正宗分 正宗分 所謂的「淨心誡觀」-就是誡觀使你淨心的方法 淨心誡觀法 淨心是目的 誡觀是教跟修 「教」就是誡 「觀」就是依教起行、起修行 那麼「淨心」那就是目的 清淨你的心 不是!不止是這樣 這裡要依大乘解-是指的究竟證得中道實相性 究竟證得一切法畢竟空-無一法不立 那麼終究是不可思議中道實相 這樣子叫做淨心 所以到處所見的心-是一心三觀、一境三諦 也是一念三千的這個心 那麼為了要這樣做 所以先得修自利行-然後再修利他行 自利行分成四科 四大科 所謂的入道自利之基礎 你創入道門 出入這個道法 那麼你要怎麼樣自利 這個自利的基礎-有五篇來說明 分別是序宗篇 宗旨 告訴你這一篇淨心誡觀的宗旨 其實也就是告訴你修道的宗旨 那麼五停心觀、校量功德 那麼校量這個 不是校量功德 校量心行法 那麼自慶 再來這個善根 觀察善根 這個這五篇是自利之基礎 我們已經上過了 再來威儀持戒之根本 那是第七篇一直到第十二篇 破戒、邪命、誑佛-造過、解脫、食緣 從持戒一直食緣 日常生活中的食緣為代表 食緣就飲食、用度等等這些 乃至於這個四事供養-我們脫離不了這些 所以以食緣為代表 這個都是我們持戒威儀之根本 威儀持戒之根本 所以修道 概念有了-接著你就是要入道修 入道修你就是要有這個-持戒的根本 那麼威儀庠序、身心安然-道業才能足以增上 所以說是威儀持戒之根本 總共有六篇 那麼再來 接著你要再加深對教法的觀察-深深厭離 加強修道的意志、力量 那麼這就是生死過患之觀察 這裡頭道宣律師祖講了-很多的修道的概念 那名言之相固然虛幻-但是它是讓你起心造就正念 反熏我們的妄想的一個什麼呢-一個標月之指 所以說在這當中他就教我們-觀察生死過患的種種 那這有流轉、不動 過患篇、心濁篇、二報篇 結使篇跟緣生篇等 這也是這有七篇 接著是實修心行之要項 那到這裡來就是實修了 那麼我們實修心行-我們就上到第二十篇 安般守意篇 安那般那篇 這重點在於-於定境中修空觀為本 但是最後要進一步的-修一心三觀 那這是我們上一堂課一直上-上到這二十篇上到這裡 那往下我們要上相資篇 什麼是相資?-善惡相資 那麼善惡相資就是 我們翻回第九十七頁 善惡相資 誡觀善惡相資法 那為什麼? 這善惡相資是什麼意思? 相互資助謂之為善惡相資 相互資助 善法與惡法之相互資助 所以在這裡頭你就可以看出來-前二十篇幾乎分不清楚大小乘 它就是共乘、共法 你不能說它是小乘-因為它沒有告訴你修往哪裡 其實它都是大乘 它篇篇都講到淨心 而所謂的淨心-它也告訴你就是大乘的實相心 所以篇篇都是大乘 不過在二十篇以前-就是共於聲聞乘 我們差不多可以這樣講 差不多可以這樣講 當然也不斷然這樣 其實蛛絲馬跡裡頭-都有大乘的痕跡 尤其是我們大乘人-來解這樣子的文 那當然要相應於南山律祖-也要用大乘見來解 不過就字面的表面意義來說 它是大小乘共 但是到了這一篇 從篇名你就可以看出來-它肯定不是聲聞乘 它就是大乘法 善惡相資 善法為惡法之師-惡法為善法之資 所以師資相攝-也就是相資 就相輔相成的意思 那麼為什麼要在這裡擺這一篇 我們根據往常的解釋-也是跟前一篇有關係 前一篇教我們修安那般那 於安那般那的出入息觀中-觀察這個 審諦心不卒暴 謙下柔和、忍辱無諍 審諦這個空性義 空平等義 但這終究是靜中修 而且是修自己 是於身心的靜攝當中-自得於般若的空見 這是於靜中所得 這有兩種缺失 也不要講缺失啦-就兩種不足 第一 於動中的修法、歷境對緣而修-那你沒有 所以前一篇裡頭只是在靜中修 其次呢 也只能於心中的法相中-觀察空平等法 不能於歷境對緣善惡諸法中 不但觀察它平等 還能更進一步的-了知它是成佛的根本 乃至於惡法亦是成佛的根本 這個它就…… 在上一篇、就上一觀裡頭-是沒有的 所以必須到這一觀來-我們才開始進入了 於惡法中-於一切眾生的煩惱法中 觀察什麼呢? 觀察這個佛法的般若性空 我一再地說-菩提樹中才能長佛果 沒有菩提樹長不出佛果 也就是說不發菩提心 菩提心就是菩提樹 那麼就不能證得究竟的佛乘 也就不能長出真正的佛果 不然長出什麼果呢? 長出阿羅漢果 那這一棵不是菩提樹 所以你要學佛你就要怎樣? 就好像農夫種樹-你要種對樹種 你要種聲聞的小樹小種 《法華經》上講這小樹小草 雖然佛法大雨-普潤一切大中小樹 那麼大草小草 但是你這個小草的根機-就只能長出小種、小果來 所以說一切眾生皆入佛法門中-可是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佛是施者-施設無為法 可是為什麼一切眾生-於無為法中有差別呢? 因為你的根機不足 你就像農夫 農夫種樹 你種、我也種啊 那颱風來了 西南氣流一上來 那普遇大雨 那普潤大地 有人法號叫普潤 他不曉得真正普潤了沒有? 還是都是潤自己沒潤別人 要普潤了大地了 那普潤大地-結果呢? 奇怪?我種出來榴槤很好賣 別人種出來是什麼呢? 香蕉送不到日本就爛了 那麼小樹小種 比如說這意思 那就是你種的樹種不同 所以說菩提樹種-能夠結出那個佛果 是要以眾生的大地為土壤-你才能種子長得出來 不然就是虛空中長 或者是在營養不良的-那個泥土當中 這個貧瘠之地中種不出佛果 經上是這樣講的 那麼這一篇恰恰好就在講這個 所以對諸位是很重要 這一篇可以引申很多的討論 對大乘佛法到底要怎麼修?-怎麼見? 可以引發我們很深刻的思惟 常常修道人-都是在這個自利利他 先自修後利他-還是先利他後自利? 還什麼……這個那個 逕自眼睜睜在那裡琢磨不定 但是你說自修嘛-有時候修不下去 利他嘛-起顛倒煩惱結心 那兩邊都不著落 那到底怎麼回事? 經上確實也有在-就理上有很明確的宣示 那麼這一篇也是這樣 所以說為什麼在這一篇 這一篇要放在前一篇之後 因為前一篇-是在定境中修空平等法 現在必須在一切歷境對緣中-觀一切眾生 乃至煩惱眾生、惡法眾生-亦是什麼?菩提種 所以這也是要從空假入中 從一切善惡的對立二緣當中-解脫出來 而念念向於薩婆若海-究竟的佛果中前進 那你必須要善惡相資 也就是說於善法中為師 取善法為師-取惡法為資 資糧 這一點就世俗人說 孔夫子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也 這個是有點接近 見賢思齊 思齊就是以善法-賢就是善嘛 見賢者為什麼呢?-為我之師 那麼見不賢內自省也 內自省 你怎麼能內自省? 你怎麼懂得要內自省? 你怎麼樣反省你自己? 就看看人家這麼造惡-那我有沒有這樣? 所以會修行的人-看惡法也是什麼? 也是師父 也是師父 所以以惡法為資-為資糧 不過在佛門裡頭講資糧-又更進一步 除了藉對方的惡法-來檢討自己以外還要 因為檢討的結果你大部分會說-還好我沒有犯那個過失 這個不是資 真的資是說見一切惡法-心中起大恐怖、起大懊悔 為什麼起大恐怖呢? 說我要是沒有修行的話-我亦復如是 這第一種 第二種 我只是惡緣沒有現前而已-所以沒有造那種惡業 其實貪染之心我跟他一樣 只是他去實踐給我看了 而我膽小一點沒有去做 或者緣好一點-沒有去做那個惡法 所以說起恐怖心-原來也照見我的惡 所以見他人造惡-其實也照見自己有惡 這第二種資 那第三種資是怎麼樣呢? 第三種資是說他亦為我父母 眾生造惡就是我造惡 那我的父母在造惡-那就是我的責任 我學佛了知道善惡之別 可是我沒有讓眾生離苦得樂-離惡法、行善法 哎呀!那我的責任 所以菩薩於一切眾生的惡法中-起大悲心 起大菩提心也是這樣 所以說內心起恐怖 所以也因此因為看到眾生造惡 那佛教徒、大乘的佛教行者-更進一步的起大菩提心 我應當要行一切種種善法-讓一切惡法向於我自己 我一切善法施於別人 要這樣 所以這種觀境就是-一切就是以惡法為資、為資糧 所以善惡相資就是如此 那因為這樣子-你就懂得怎麼樣是善 懂得怎麼樣是善 我覺得我個人修行-當然 像很多長老 尤其是懺公上人-他給我很多正向的義涵 但是我自己出家的地方 我師父也慈悲啊 他的道場、我出家那個道場 男女眾道場就可以-讓你看到很多…… 現在我們所謂的說-比較不如法的事情 但是那個現在來想起來-那就是惡法相資 現在反而想起來-那也無 不但無甚緊要-而且還有一份那種感恩之情 出家以來一個和尚該會的事情 那麼哪怕是跟人家化緣-或者是搞經懺什麼 為什麼我都會? 那也是在那個道場當中學來的 那其實它就是佛法 在當時的時候總覺得說-哎呀!我師父怎麼接這種case 弄得大家忙碌得要死 好像意思是說作經懺這樣 可是也就是因為這樣 你知道說一些經懺之法-還真是好 這個經法、懺法有它價值 所以說那個哪裡是惡法呢?-那個就是善法 所以說端看你的心 這就善惡法相資 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這一篇在動當中-一切的對立二緣當中 觀空平等法 觀三諦圓融之法 這比上一觀在靜當中不同-它在動當中 一切的動靜對緣當中 再來 上一觀只是觀一切你心中-那種不善不惡的法 大部分是這樣觀 現在於一切對立的善、惡緣-當中 你還要再進一步的了知空平等 而且還要知發起菩提心 於空平等法中還得發菩提心來 所以這一觀跳躍得很大一步-跳到這裡來 所以說需要更進一步的-平等觀察一切眾生善惡一如 那麼善惡一如 然後普濟一切 發起普濟一切的心 你要知道 我們要救濟一切眾生 一般凡夫是認為-眾生可憐、造惡 當為我所救濟 這種是下下根的眾生才是這樣 中根的人是說眾生造惡有緣-我不應當於彼起傲慢之心 應當助他離苦得樂、離惡修善 這是中等人 上上等人看一切眾生-皆是如如佛 那麼一切善惡之法-有如幻的分別而無真實之義 所以說以無限的恭敬感恩之心 於一切惡法中利益眾生 而無一眾生可利益 這是上上根的人 所以說這個佛法-你真的不要輕易看它 世間的道德哪裡能跟它比 它這麼樣高超的-這種心的修量、修法 應該要如是理解 那麼這個所以說-善惡相資的破題 釋題 「釋名」釋這個經題 大概大家已經知道 現在我們看依篇釋 己一、正辨-分三科 庚一、辨相資 辨別三件事情 第一是辨相資-庚一 庚二是明善惡 明善惡法 那麼庚三是結淨心 結於淨心 正辨分三科 他辨相資之法 辨這個明善惡之法 相資之法是什麼呢? 夫善者是諸惡之師 惡者是萬善之資 經曰 眾生能度佛-佛復度眾生 何以故? 一切諸佛皆因眾生而成佛道 經曰 高原陸地不生蓮華-淤泥之中出生華耳 又一切眾生皆因於佛而得解脫 又一切眾生皆因於佛而得解脫 這是什麼呢? 這是以善為師 那麼前面經曰 高原陸地不生蓮華-於淤泥之中出生蓮華 那是以惡為資 所以以善為師、以惡為資-就分別在這裡 那麼前二句是總說 夫善者諸惡之師-惡者萬善之資 這是總說 這就是依於這個題的總說 它總說了 這一篇的總說就這兩句話 那麼引經證說 眾生能度佛-佛復度眾生 眾生能度佛就是-「眾生」在這裡講的是指惡法 眾生為迷 那迷 迷的怎麼能度佛? 佛是善 當然眾生不能叫惡-佛也不能叫善 我們這裡是說假名這樣說 所以說眾生能度佛-那意思就是說諸惡是萬善 萬善是佛 萬善之資 所以眾生能資助佛成佛 是這樣子 所以引經證 那麼佛復度眾生 那佛是萬善 那就是諸善 那度眾生 眾生是諸惡-那就諸惡之師 是這個意思 所以前二句-律祖自說、自總說 那麼後二句是引經、引經證 何以故? 所以說這兩句其實重覆說的 重覆說的 一切諸佛皆因眾生而成佛道 這裡在解釋第一句眾生能度佛 為什麼呢? 因為一切諸佛都是因為有眾生-才能夠成佛的 那這話要怎麼說呢? 他再引一句經文來解釋這句話 他說 這前面應該是說譬如 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淤泥之中生蓮華耳 高原 這句話就是天台的教理 天台的三大部裡頭 那天台《法華文句記》-還有《摩訶止觀》 處處引這兩句 所以你想想看 所以說宣祖其實-一定多少受到天台的影響 《淨名經》在當時-是相當顯要的一部經 這部經經曰 我剛剛忘了講 這經曰這部經是什麼?-就是《維摩詰經》 就是《淨名經》 是天台很重要很重要的-一部經典 依這部經典 也是中國的大乘-我告訴你 中國大乘根源在這部經上 是很根源 很多你從禪宗、唯識宗 後代的祖師常常講的-一些修道的概念、理念 都是在這部經上得到法源 在這部經上可以得到法源 那所以這一篇相當的-有可以理解的部分 所以這句話就在解釋 引經 說一句然後引經二句 都在解釋所謂的惡者萬善之資 所謂的眾生能度佛 這個「眾生能度佛」-並不是要你我這個當眾生的人 產生了不起的貢高我慢-嘿!我能度佛 這也剛好恰恰不是這樣 他的意思是倒過來 是說要你這些修行的人 因為你在前一篇不是修靜嗎? 那修靜於靜定之中-身心安穩觀察空性般若 那當然觀得很自在 但是他會告訴你 你離開眾生修靜定、修空觀 這你離眾生是不能成佛的啦 所以關在山門裡修道 我常常講象牙塔內練劍-那不算是劍客 要到紅塵裡頭來當俠客-以及練練你那把劍 那才是真正劍客 這意思一樣 這「眾生能度佛」也就是說 今天眾生能度你-你還離開眾生 你還跑到深山裡躲起來-自得其樂 還說你有道 那少騙人了 那意思是這樣 所以說一切諸佛都因眾生 所以他不能離開眾生 諸佛不能離開眾生 因為「因眾生」才能成佛道 換句話說 邏輯上講 你如果離眾生-不成佛道 因有眾生故而得成佛 若離眾生不得成佛 所以《淨名經》〈佛道品〉 這句話出在《淨名經》的-〈佛道品〉 那講得還是真精采 精采到我來不及抄 我就把它放到PDA裡 等一下我唸給你們聽 非常的精采 這裡頭迦葉尊者也來湊一腳 他也來宣告-我沒辦法!我輸你(台語) 所以說《淨名經》裡頭-它確實 裡頭講的焦芽敗種-也出在這部經 也就在等一下-我要引這部經的文 所以說有人說-你們大乘人貢高我慢 說人家南傳人、聲聞人-是焦芽敗種 我告訴你 你不要罵我們大乘人 是你們迦葉尊者自己說的 等一下就可以引給你看 所以說我們祖師-並不是拿那個話來罵人 也不是大乘人拿那種話來罵人 那是聲聞的大德 他自己領解大乘之後 自己油然的-介紹自己原來是這樣 你看看 高原陸地不生蓮華 淤泥之中出生蓮華耳 那個蓮花 我們先簡易的解釋這句話 我們再引前後文 那是很精采 蓮花 你要栽植蓮花的話 你在高原陸地上你種不了 高原乾燥 然後沒有土壤 那唯有在什麼呢? 淤泥 卑濕的淤泥 「卑下」就低而濕的-那種骯髒的泥巴當中 你這蓮花才種得下去 那蓮花種得下去-結果它出淤泥而不染 因果還同時 修度眾生的因之中-就成就佛果 所以初發心即入諸佛位 所以因果同時 那雖於眾生的染污之中-可是你卻不染 所以沒有那種敗壞菩薩 你染污眾生 你還說你是出污泥不染-你不離眾生 你哪裡是不離眾生-你本身就是眾生 你本來就是污染進去 人家像蓮花 蓮花是出污泥不染-它才能出污泥 所以說你一方面-不能夠說陷下去(台語) 跟眾生搞成一片-你自己也在那兒貪染 貪染名利財色 然後你說我不離眾生而成佛道 這你就曲解經意 這一方面你不能說這樣是蓮花 你看哪一個蓮花長出來是臭的 是不是這樣子啊? 它出污泥可是不染-這你要知道 可是倒過來你也不能離開眾生-而成佛道 所以你也不要躲到深山裡-自命清高說你才是真正修行人 不!你也不是大乘修行人 你必須在眾生中 因為唯有在眾生中 你這個因果同時的佛花果-才能夠一時俱現 重點在於你三觀具足-空性不動 於一切眾生煩惱性中-能夠萃取出你的什麼? 般若的智慧 所以你既有出離心-不貪染眾生 而能夠正見具足 然後於一切眾生的煩惱性中 淤泥就是煩惱性 煩惱性中萃取出什麼? 忍辱、持戒、布施-精進、禪定、般若 才能修六度萬行 然後才成就起來 可是修六度萬行-卻千萬要記得 絕對是有持戒、忍辱等等-離一切欲染的這種根基的 所以說還是要有類小乘的-出離心 小乘 為什麼叫類小乘? 小乘叫厭離 我們大乘叫出離 這兩個不同 厭離是把它當作實有 一切煩惱性實有 污染實有 生死實有 所以我要厭、厭患生死-向於解脫 解脫也是實有 但出離是這樣 出離是了知一切煩惱性-如夢如幻 可是干擾我 我現前是煩惱凡夫-不能安忍 所以我暫時出而離它 但不能起厭患心 只能知道要遠離、不貪染 這樣而已 好!那麼呢 所以說這個時候你是污泥當中 眾生的煩惱性中-才能長出這什麼?蓮花 而蓮花是因果同時 換句話說利益眾生的同時-就莊嚴了佛土 所以你發種種的菩提心 於一切眾生的煩惱境中-你菩提心不失 那於一切菩提心中你就什麼?-念念向於佛果 那以此這一念心-回向往生極樂 那你就依於十九願往生極樂 是這樣來的 所以因為那也是因果同時 你正在眾生的煩惱性中 真煩惱!你難道沒感覺嗎?-(台語) 你難道沒感覺?(台語) 是不是這樣?對吧?(台語) 眾生裡一個人一個性情-(台語) 不管出家、在家-一個人一個性情(台語) 我們理自己就理不完了-還去理別人(台語) 是不是這樣?(台語) 真難修、真難教、日子真難過-(台語) 但是那就是你的菩提正念-(台語)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麼這樣子成就什麼?-菩提心不退失、成就佛果 不過這句經文 這個是大德就是看了經之後-把它意思寫下來 它前後的文句差不多是這樣-不過稍有差異 但是不妨礙…… 但是因為這經文太精采了 為了要增加諸位的印象 我們要引它這句話的前後文-來讓大家知道 那我邊唸-你們最好是邊…… 或者是說記憶 或者是說好好的把它這個-得它的利益起來 那麼這是出在《維摩詰經》-也是《淨名經》 《淨名經》當中 《淨名經》當中的〈佛道品〉 〈佛道品〉 那〈佛道品〉上面說 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何等為如來種? 他是來問如來種 如來的種籽在哪裡? 要成就如來要有如來種 如來種性是什麼? 何者為 何等為如來種? 文殊師利言 注意哦!文殊師利言 維摩詰居士問 那麼文殊師利就開始回答了 有身為種-無明有愛為種 他現在講兩個種了 有身 你這個肉身、凡夫肉身為種 無明有愛為種 無明、有、愛這十二因緣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 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 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這十二因緣 那十二因緣的過去因「無明」-現在因就是「有」 就是「愛」-就是「有」 先愛後有 因為愛 「愛」你知不知道什麼意思? 男女愛 對!男女愛就是一種愛 那就是什麼呢?有取捨 有依於我執的貪染心叫做愛 然後因為有愛就有「有」了-對不對? 就有一堆事了 是不是這樣子啊? 因為你看了那個女孩子之後-或看了那個男孩子念念不捨 腦袋瓜子都是她(他) 是不是這樣子啊?-那就是「有」 那有了這個動作 那有了這個愛之後 愛緣取 「取」就是追求、去追求 追求了之後就得 得了就有了 就有所得 有所得就貪染不失、貪染成性 那最後失去之後-就是悲惱不止 那要是有人來搶-你就瞋惱不休 是不是這樣子啊? 最後在貪染的過程當中-茫然無知 是不是這樣? 男女行婬裡頭茫然無知-豬狗一樣的 是這樣 那就是愛、有 所以無明、愛、有-這是十二因緣根本 十二因緣的根本是什麼呢?-為種 欸!為佛種耶-倒了(台語) 這就是你的佛種-成佛之種 這就是你的佛種 然後瞋恚癡為種 貪恚癡 貪恚癡 貪瞋癡 恚就是瞋 貪恚癡為種 再來第四個、四顛倒為種 無常執常 不淨執淨 無我執我 那麼常樂我淨 無樂執樂 苦而執樂 這樣子為種 再來五蓋為種 五蓋知道嗎? 貪、瞋、癡、慢、疑 六入為種 眼、耳、鼻、舌、身、意 七識處為種 七識 八邪法 八邪法前面講過了 八種邪命為種 九煩惱處 九惱處 九惱處就是欲界的九惱 九地都是煩惱之處 不是欲界!三界的九惱 這為種 十不善道為種 所以這就是總而言之 取以要言之 以要言之 六十二見 六十二種外道見都是邪見 及一切煩惱皆是佛種 這都是經文 這都是經文 皆是佛種 他文殊師利回答到這裡 你維摩詰居士問我說-什麼是佛種? 我最後跟你總結的說-一切煩惱就是佛種 曰何謂也? 這維摩詰再問 為什麼這樣啊? 他說了 答 文殊師利再答 若見無為入正位者 不能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 就是這句話 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 他這裡就回答了 那為什麼會這樣? 奇怪了?一切煩惱為佛種-那這怎麼會這樣? 他就說啦 他說有一種人 若見無為入正位者 見無為是誰啊?-阿羅漢 阿羅漢見無為法 見無為法然後就入正位 就是《法華經》上所講-思惟取證 現在人不是這樣嗎? 那南洋來的 緬甸啦 越南啦 哪裡來了一個禪師 教你什麼禪修 什麼入一禪、二禪 證一果、二果 哇!那趨之若鶩趕快去 那就是這樣 先不要說他那個是不是無為法-暫時不說 搞不好只是禪定的愉快的感覺-而已 哇!一堆人去了 那連這個都不叫無為法-他就已經趨之若鶩了 那何況還無為 那真是怎麼樣?跑得很 所以現在人-拿起幾本《阿含經》 講那些無為法的道哩 他就覺得太好了 然後就怎麼樣?-思惟取證 聞便信受、思惟取證-入於正法 入正位 「入正位」就這樣修入 入於正位 那這種人怎麼樣? 這種人怎麼樣? 文殊師利給他授記 不能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這種人沒有道-不能成佛 所以《法華經》的根本義 就是把這些大乘教理-重新總攝說 它就一句話-聞便信受思惟取證 取證就是入正位 聞入了無為法-然後修入正位 見無為法修入正位 這種人就怎麼樣? 就好像說高原陸地-你不生蓮花 你跑到高原陸地去了-你要種蓮花 蓮花就佛果 種不出來 所以你問我說-為什麼煩惱當中是佛種? 因為煩惱正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 才能夠生出佛種來 所以不能夠厭患生死-頂多能叫出離生死 這一點務必要了解 就是大乘經典 這就是中國很重要的一部-《維摩詰經》上所說的 那麼也是天台所依的一個-很重要的一部經典 這句話天台教典裡常常引 現在前後文是這個意思 可是下面還有 他繼續說 如是見無為入正位者 就剛剛他說的-見無為入正位者 他現在繼續說 文殊菩薩繼續說 他說如是見無為法入正位者 那種見無為法修入正位的-那種人 就聲聞證羅漢 終不復能生於佛法 這種人終究再也不能生佛法了 我常常講 我上次跟我戒兄也在講 我說在天台裡頭講的佛法-不是指聲聞法 佛法是唯一佛乘之法 這裡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你要不懂這個道理 你解這部經-你把它解錯 佛法 那觀察四聖諦、什麼苦空無常-這都是佛法 這個不是佛法 這個是聲聞法 這個是對治法 佛法是什麼?-生死即涅槃 一切淤泥-眾生煩惱性中就是佛種 這是佛法 所以說他這種人-已經離開煩惱了 也遠離眾生了 所以他不能生於佛法 他不能生 因為他已經視生死如冤家 那「不受後有」他不再來生死 不再倒駕慈航-也不入生死流中 那掛了…… 他永遠 那個種籽永遠擺在 他是有佛種-但永遠擺在陸地高原 擺在那裡 不生於佛法 要知道 那麼他接著再下一步 就法合 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 在一切煩惱的淤泥 你們現在有在煩惱淤泥否?-有還是沒有?(台語) 我戒兄說有(台語) 很好!很好啊(台語) 塗厚一點聽到沒有?(台語) 煩惱淤泥中乃有眾生 才有這些眾生 看了實在快生氣起來了-那種眾生(台語) 怎麼樣呢……(台語) 起佛法耳 才起於佛法 才把這個成佛之法起來 他繼續下一句-繼續作譬喻 又如殖種於空終不得生 這句話這叫一語雙關 「殖種於空」這一語雙關 要怎麼解釋這句話? 就譬喻說你看那個種籽 種籽你把它放在 你用個籃子把它吊在空中當中 也下不著地、上不著天 那你看它會不會怎麼樣? 它得不得生? 它能不能長出芽來?-不能 殖種於空 這句話一語雙關 說你阿羅漢也有佛種啊 自性清淨-也有佛種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那就是佛種 可是殖種於空-入於空見 入於空性偏空涅槃當中 結果你把你的佛性-吊在空性涅槃當中 不能起種種的什麼呢? 種種的佛法妙用證入實相 所以這句話是一語雙關 殖種於空 殖你 你在阿羅漢這個佛種-入於空性中不出 偏空涅槃 住於偏空涅槃-也是殖種於空 然後這樣怎麼樣? 終不得生 倒過來 糞壤之地乃能滋茂 唯有在這個糞壤 「糞」米田共 屎(台語) 糞壤「壤」泥土 我們說大肥-大肥就是米田共(台語) 是不是啊? 這種肥放在那個土壤當中-乃能滋茂 所以說我們離眾生-菩提種不發芽 不發芽 唯有在眾生當中-菩提種才發芽 所以我不是一再地說 成就道場一定是要全僧格的 要用全僧格的方式去成就它 唯有這樣子你進入念佛堂念佛-你才是全僧格在那兒念佛 這種念佛跟你不懂這個道理 也不去適當的實踐-入於眾生中成就佛種的這樣子 而進到佛堂裡念佛 兩者天差地別 兩者都是一輩子在佛堂裡念佛 前者遠離眾生 枯槁的!心中沒有沃土-不能滋茂 所以與四十八願不相應 雖然也能往生 但是品位下下 可是如果你能夠懂這樣道理-也在適當的因緣進進出出 進、出 「進」進來 遠離眾生 進到念佛堂專修 「出」出念佛堂 到眾生的沃土當中去怎麼樣?-成就佛種 這樣一進一出…… 那就是出離而不厭離 入於眾生污泥中而不染 這個時候你來念佛-成就菩提種 將來不上品上生-也是上品下生 一定是上品位 大乘人正見實相 所以說乃能滋茂 如是入無為正位者不生佛法 所以說這種人 所以說再說一遍 入於無為正位的人-再說了一遍 因為現場有誰? 當時去看維摩詰的時候-現場還有誰? 還有舍利弗 還有目犍連、迦葉尊者 他就一直要說給他們聽-所以一直跟他們說(台語) 說入無為正法位者(台語) 入無為正位者不生佛法 所以文殊師利-現在是在跟維摩詰在演戲 在演戲給那些聲聞人聽 是不是? 他們說要學佛嘛(台語) 我請問文殊師利菩薩-學佛要有佛種(台語) 那佛種在哪裡?(台語) 文殊師利當然心領神會 他就跟他講(台語) 那些入無為正位的人不生佛法 旁邊的人、旁邊那些阿羅漢-聽得冒冷汗(台語) 最後他又說了 起於我見如須彌山 猶能發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 起於我見如須彌山-就有那眾生起於我見 那個我見貢高、我慢山高 那個高還不是普通高 高得像須彌山一樣高 這種人雖然會下地獄 就前面講的五陰、五蓋-對不對? 這種人都在五蓋當中滾 這是一定是起貪瞋癡慢 一定是起什麼? 這裡拿「我慢」來表徵 說這種人只要他願意 拿眾生的生死煩惱淤泥-做為自己的菩提種的話 終究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是故當知 所以他再做一次結論 應該知道一切煩惱為如來種 他乾脆就直接說了 一切煩惱為如來種 這都文殊師利菩薩說的喔 譬如 再一個譬喻 所以你想想看 大乘人真的善譬喻者-是不是? 他是一法一譬、一法一譬-這樣 因為大乘法不可思議 只能用譬喻而能什麼?-而能令眾生了知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麼所以說譬如怎麼樣呢? 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 你如果不到那個大海的-最下方去 你就不能得無價寶珠 這世間人講不入虎穴怎麼樣?-焉得虎子 是在講這個意思 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生一切智寶 他就下結論 如果你不入煩惱大海-不得生一切智寶 所以注意啊 為什麼中國的大乘修法 顯得跟現在的聲聞-看起來真的是不一樣 它的法源就在這裡 所以你看看我們的 尤其天台的祖師 他有閉關但是他絕對不離眾生 你看光智者大師 一個各宗各派的開宗祖師-很少像智者大師這樣 也印經 也搞放生 也剃度了好幾百、好幾千萬-的徒 他度了上萬的徒弟 還有他印經印了幾萬部 你看他才六十歲的生命-你看幹這麼多事你看看 可能太累了肝硬化(台語) 不然怎麼六十歲就入滅-(台語) 是不是這樣子啊? 你看他做這麼多事 六十歲的生命能做這麼多事 你看還要去講經 還要應付那些達官顯貴 他還蓋廟 他還畫佛像、造佛像 他還跑到那個山下那個什麼? 你們如果去那個天台山-天台山山下就是那個什麼? 那天台縣 天台縣就是海邊 海邊有好多好多魚池子 他都跑到那裡去-講放生給人家聽 你看他真的是這樣子的人 一個開宗的祖師-有解、有行、有證 他還做這麼多事 很少見到開宗的祖師能這樣 他就樣樣做 他就是入眾生煩惱海中 不然憑他一代國師(台語) 要悠閒地坐轎子晃著……-到那兒講經(台語) 養尊處優 這樣活到八、九十歲那很簡單-對他來講很簡單(台語) 但是他沒有(台語) 馬不停蹄 其實我們世尊亦復如是-你看看 世尊從來他就是兩個光腳ㄚ子- 到處去…… 到他臨入滅的時候-還在路上趕路你看看 他就是這樣 但是他沒說-其實他做的就是這樣 是不是啊? 可是現在我們看很多的出家人-白白胖胖這樣子 那這樣子修有沒有必要?-有!也是有 但是不能以此為足 一定要知道 所以中國大乘的修法-它有這種法源為根基 大家先要了解 好了 這個話是文殊菩薩跟維摩詰-這一應一答之間 重點不是他們兩個人不懂 重點在旁邊的人 現在旁邊的人嗆聲哦(台語) 現在旁邊人開始講話了 哪位老人? 哪位大德呢? 爾時大迦葉歎言 大迦葉嗆聲了(台語) 他知道是講給他聽的-他現在開始嗆聲(台語) 爾時大迦葉歎言 讚歎!也是感嘆 他感嘆自己-也讚歎這個法 他說歎言 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快說此語誠如所言 記得哦……他說講得好-講得讚(台語) 確實像大德你說的這樣-(台語) 講成白話就是這樣講 怎麼樣? 講了快說此語誠如所言 真的像您老人家所說的一樣 塵勞之疇為如來種 各位!塵勞之疇 巧把塵勞為佛事 塵勞之疇 這裡講塵勞 塵勞 這一類的塵勞 眾生的塵勞就是如來種 但是他歎 你看這跟《法華經》-完全如出一轍 《法華經》上也是大迦葉說的 說怎麼樣? 我等年邁不復發於什麼?-大乘心 對不對? 這裡亦復如是-你看看 他這麼說 下面這句話 我等今者 我等就包括什麼? 迦葉尊者、舍利弗、目犍連 那四位 我等今者不復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我們不復堪任(台語) 乃至五無間罪-猶能發意生於佛法 乃至那個入於五無間罪的眾生 也能發意於-阿耨多羅無上的佛菩提心 誰呀?釋迦佛 釋迦佛當時一腳把他媽媽踹死 在《本生》故事當中就講到 結果他就出海去什麼? 要求大海的巨寶 這裡又是一語雙關 大海巨寶 結果遇到黑風所吹船舫 然後漂墮羅剎鬼國 結果就怎麼樣? 被羅剎抓去怎麼樣?-下地獄去 下地獄的時候 從第一層、第二層-B1、B2一直往下降的時候 就看到好多眾生在那兒受苦 他就好心問獄卒說-他們怎麼了?(台語) 他說他們就跟你一樣(台語) 殺父、殺母-造五逆重罪 現在都在五無間地獄裡頭 釋迦佛就發起一個大心 真的喔?這麼苦(台語) 好啦!今天我釋迦 不能說他釋迦佛 我今天我某某人 我今天下地獄了 我跟他們一樣造這些惡-我才知道他們造惡這麼苦 我才知道造惡是錯的 那現在我發願 我發願怎麼樣? 今天以我下地獄的苦 我要修一切菩提來讓這些 跟我一樣造這種五無間罪的人-完全離苦得樂 他這願一發-無間地獄立刻化成蓮池 這就是這句話 就這句話 這句什麼呢? 乃至五無間罪-猶能發意生於佛法 所以如果電視機前面-你現在有那個什麼? 你正是江南大盜-你殺了很多人 請你知道佛法不會放棄你 你也有佛種 你應該發大心 當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這是經有名句 佛不妄語、不異語 這是實語者、如語者-不妄語者、不異語者 他真的是這樣做 所以哪怕在座的諸位-有無量無邊的煩惱 妻子跟人跑了-丈夫去找女朋友了(台語) 還是怎麼樣子都一樣 還是我們出家人修行修不來 修不來 煩惱結心 看著它 你要知道-一切眾生皆有這種煩惱 只是現在正是你在嚐而已 你不要說別人沒有-我怎麼有? 別人怎麼沒有來幫助我? 都不要想這個事 你現在正是要憶念三寶 一切煩惱性皆是佛種 那麼猶什麼呢? 乃至五無間罪-猶能發意生於佛法 而今我等永不能發 你看他自己說的 譬如根敗乏士-其於五欲不能復利 根敗乏士就是焦芽敗種 根敗、根敗掉了 那個根爛掉了、根爛了-(台語) 什麼根? 什麼根? 生死的根敗了 所以他不復在輪迴當中-所以不能復利 於五欲中 其於五欲不能復利 在這個眾生的五欲煩惱境當中-他不能再得利益了 因為那是骯髒的淤泥 五欲就是淤泥 那我這個根斷了 我就不能再吸收這個五欲煩惱-清淨當中長出我清淨的蓮花 我就不能 所以這就是祖師說的焦芽敗種 一點沒錯啊 所以他自己也這麼說的 他自己也這麼說的 而我等今永不能發 所以乃至那個五無間罪的眾生-他都能發而我不能發 是這樣 那麼我們先講到這裡 我們先轉述到這裡 我們下一次再繼續把這個文-給講完 這樣這段文就完完全全的-在解釋這一觀 誡觀善惡相資法 所以我要引這段文給大家 而這段文也恰恰是中國-大乘佛法很重要的法源依據 所以我要這麼樣子的多引 希望大家能憶念 是這樣 向下文長付予來日 我們回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 ?? ??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