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淨心誡觀法 88 上法下藏法師 主講 大家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淨心誡觀法》 誡觀十八界假緣生法 第十九 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上一堂課上到了 己二庚二裡頭的辛三-示擇法知諦行 那麼這剩下幾個偈子-這一觀就結束 那麼這一觀呢-這一科是要告訴我們 修行要懂得擇法覺分 運用七覺分來善於修持 那麼文是說 雖觀三界空 擇惡善須歸 修行擇覺分 離垢識是非 雖知三諦空 知諦義窮微 常依二諦說 與理不相違 這是兩偈 那麼第一偈說雖觀察三界-那麼呢緣起性空啊 然而雖然是性空-卻有如幻善惡的作用 所以應該要擇離惡法 那麼善法須擇歸-就是這個意思 擇惡善順歸 這個擇是擇離 選擇遠離叫擇離 那麼呢選擇遠離惡法 那麼善法呢-須要選擇而依歸 是這個意思 那麼這就是修行呢-擇法覺分 如是離於這個垢染-那麼了知是非分別之所在 懂嗎? 那麼離於垢染 識者了知 了知是非所在 這是第一 三界是本空-但是是非還得如幻的分別 所以說空者-就理而說 那麼善於分別-就事而顯 不可以執理廢事 是這個意思 很多人都是執理廢事 現在的人尤其是智慧淺薄 聽聞一點小道理-那麼就怎麼樣? 那麼就了知這個-好像說這個……道理很懂了 那麼事件、事情呢-就怎麼樣 就不能夠善於分別 他就不能夠好好的去實踐 所以說知道空性義-他就是不能夠分別善惡 那麼那稍微知道一點-聲聞乘的道理 他就覺得呢-哦!這才是真正的佛法 那不知道說那所謂的大乘 它並不是自己往臉上貼金-說自己是大乘 然後就輕視人家小乘 這是凡夫見 所以分大小乘-是要讓眾生能夠怎麼樣 能夠知所這個增上 那麼也是要呵斥執小謗大之人-讓他能夠驚醒 那你就懂得說一切法都平等啦 為什麼你大乘人起傲慢心啦-說你的比較好啊 這就是什麼大乘的這個……-所謂的這個傲慢、你的行則 你們這樣是不對 這個道理說起來好像很對 可是你要知道-祖師立大小乘的這個假名 就是要你什麼?-恥小慕大 就是具有那種導引的功能 真正懂得大乘的人-他不會有大小乘的分別 但是你不了大乘 你說沒有大小乘的分別-這又不行 這佛法應該是這樣來理解的 這也是另外一種執理廢事 所以修學佛法-除非你是出格的丈夫 不然你自己看看幾本書-然後你就說你懂了佛法了 你就臧否佛法、論斷是非 乃至於對出家人-對整個佛教界自己妄發議論 這都是自己造業 今天在那個網路上面-到處都是這種言論 那就是這個意思-這執理廢事 那麼下一偈呢 雖知三諦空-知諦義窮微 常依二諦說-與理不相違 這個呢 這隱含著這個道宣律師的一個-怎麼樣呢?一個勸勉 還有避免這個他的弟子-墮入這個執理廢事 還乃至於執著頑空的這個立場-而講這個偈 這個偈背後裡頭隱藏一些深義 雖知三諦空 其實三諦空 雖知三諦空-其實也不妨說雖知三諦假 那麼也不妨說三諦中 這些都不妨說的-不妨如是說的 那麼雖知三諦 三諦是空、假、中三諦 所謂諦是真實之義理的意思 那麼所謂的諦是這個意思 那麼空諦就是-空的真實之義理、空的真實相 那麼什麼叫假呢? 假就是空而不空 是先有空然後空而不空-的這樣子的一個真實之義 這個在這一觀裡頭-我很早就已經提過了 其實心是不空的 其實一直任持一個世間的 乃至於就任持一個法界而說呢 它是 法界不可得-依心而有 但是呢 依心而有-但是它卻一直任持在那兒 所以空而不空 這樣就是假 所以也是一個從空出假的假 所以說到這個俗諦-也就是假觀 俗諦 空、假、中三觀 那真、俗、中三諦 剛剛應該講 講三諦應該講-真諦、俗諦、中諦 俗諦 俗 俗就是通於世俗所見 但通於世俗所見-可是你已經依空觀為根本了 所以這個所以名為諦 通於世俗所見-但是不與世俗同 不與世俗同-所以我們名之為俗諦 那麼真 真者是空也 真是真空的真 它的真實性-這是就對凡夫而說真 凡夫呢 凡夫是妄 那麼了知空性-名之為真 了知空性-這個破凡夫的執著實有之妄 那麼我們說這是真諦 所以真空之諦理名為真諦 然而這是對凡夫的-執有實有的破而立的 所以特別名為偏空的真空諦理-名之為真諦 然而由真要恢復到什麼呢-恢復到一切世間萬法怎麼樣? 森羅萬象是不壞一法之立 那麼就是通於世俗所見 那這樣又是恢復到俗諦 所以說是真諦、俗諦-二諦 那麼呢 說真諦是對凡夫破凡夫的妄執-而說真諦 說俗諦是破二乘人執著真諦-而說俗諦 這都是有對立義 其實說真、說真諦-那是與空性相異 空而不空啊 所以說真非真 你說俗諦-俗諦不可得啊 一切佛所建立的世間呢 佛你看佛-釋迦佛在娑婆世界 他見的世間、俗諦的世間-跟我們見的不同 所以其實說俗諦-無有一俗諦可得 所以俗諦亦不可得 所以離真、離俗 即真而俗-即俗而真 這樣子呢 不離兩邊而說中 不是離兩邊說中 允堪律師常常講說-離空有而說名為中 這是但中-這不是圓中 不過他這樣講是容易懂就是了 那麼我們今天講-應該要注意一下 就是離真諦跟俗諦兩邊 我們說的中諦是還是對立的-還離真、離俗嘛 這還是對立的 這是相對的中叫做但中-這但 「但」就是相對的意思 有對而言 有所指涉這個中 但是其實講三諦圓融的-這個圓教三諦它是講圓中 是指的說一切法皆真諦-一切法皆是俗諦 那麼呢 真俗二不可得-即立即破 即俗而真-即真而俗 這樣子的認知才名之為中諦 那麼呢雖知三諦空 其實哪裡可以說三諦是空呢? 三諦空 空者是什麼?-空觀 假 也可以說雖知三諦假-雖知三諦中 空、假、中三觀智 那麼見什麼呢?-真、俗、中這三諦理 智是講空、假、中 理就所觀的理而言-是講真、俗、中 三諦之理都是空的-其實三諦之理也都是假的 都可以由假觀來見 也可以說由空、中觀來見 那麼雖知三諦空 這裡頭講特別要提空 是怕你執著三諦理是不可得-虛無 那這樣執理廢事不可 所以說雖知三諦空-知諦義窮微 要了知這個三諦之理的意義 三諦之意義甚深、微細 不可以什麼凡夫的妄見而揣度 那怎麼辦呢? 常依二諦說-與理不相違 你應當要依二諦理 二諦理是空理跟俗理 不……就是說真諦跟俗諦-叫二諦 依二諦而說-那這樣就與理不相違 怎麼會這樣呢? 前面不是講三諦空-現在怎麼就依二諦說呢 你已經提三諦了 這三諦跟二諦常常在那兒諍論 天台講三諦 可是吉藏呢-是天台的學人 但是他自己認為 他研究的三論宗-他認為只有二諦 那有人說吉藏比較接近這個-龍樹的中觀思想 這都看你怎麼看 看你怎麼看 其實三諦呢 宇宙之間佛法到底講三諦-還是講二諦 這還一直又有諍論 一直都有諍論 那麼其實就這個道宣律師-這裡的文句來說 他是承 他繼承於他師父-他師父也學了般若 我們已經提過了-他師父學般若學 那他師父也學了地論宗的思想 其實多少受到了三諦思想-的影響 那麼講三諦一定有二諦 那麼他自己呢 這個道宣律師自己又學唯識-唯識講的是二諦的思想 所以他三諦、二諦都一起用 那這裡頭他說 雖知三諦空-知諦義無窮 諦義既然是無窮的話 那你要去說明它-你要說明就表示理解 去理解它-你應當依二諦說 欸?奇怪了 前面講三諦後面又二諦-那什麼意思? 因為中諦不可言說、不可思議 是唯悟、唯證相應的-是不可說 所以說要說只能說二諦 我常常不是講嗎 我常常都講二諦-那不能講三諦 但是二諦顯三諦-不依二諦不可得三諦 你要知道不依二諦-不能得中道實相 所以說一直有人諍論說-到底是二諦還三諦 我學天台我當然承認是三諦說 但是三諦說-不能抹煞二諦的真理 那不依二諦-你不會得這個中諦的 是不得中諦 就以三諦的立場來說二諦是俗-是俗諦 那麼中諦是第一義諦 是究竟的第一義諦-它不可說 所以說這個常依二諦說 為什麼常依二諦說?-因為唯有二諦可說 這樣懂嗎? 不過允堪律師他的解釋是不同 他解釋說離於空假二諦 就真俗二諦 即名為中諦 所以二諦就是包含三諦 這也對 這也對 不過這裡講的是常依二諦說 那麼要依二諦-能說的是 能依二諦-不依三諦能說 不過他的意思說-講二諦就是三諦 是也可以這麼解釋 有兩種解釋 常依二諦說-與理不相違 因為中諦唯證相應-你說了也白說 那麼就是什麼?依二諦而說-這樣子容易與理相應 那麼就不會相違 這樣叫諦、知諦行 示擇法知諦行 能擇那個法 擇適當的法來修、來依止 那麼呢了知諦義而行 諦的義理 諦是真理 真理的實在意義而行、而修行 那麼其實三諦空-這裡也再補充一下 天台講的所謂的-空、假、中三觀 那麼呢就以能觀智來看 你用能觀的智慧去觀察-一個物件、一個思想 一個物質 十八界當中任何一界-你去觀察它 你可以用空觀的立場來見那個 比如說眼根或者眼界-或者色塵 比如說這樣 眼根、眼識或者色塵-你去觀察 用空諦、用空觀來觀察-你就得什麼? 你就得真諦 那麼你用俗、你用假觀的智慧-去給予觀察 你就得什麼呢? 你就得俗諦的認知 那麼你用什麼呢? 你用中觀智去給予觀察 起中觀智給予觀察 那麼就離二邊-給予觀察 那麼你可以得什麼?-可以說中道、中諦 所以說那麼在空諦 在真諦當中-其實還具足俗諦跟中諦 在俗諦當中也具足中諦跟真諦 同樣的中諦當中-也具足真諦跟俗諦 所以說你用空觀見見一切-見十八界的任何一界 那麼了知一空一切皆空 那麼呢 那麼呢 無這個什麼?真俗 無這個 無假中而不空 那麼呢一假一切假-無空中而不假 那麼一中一切中-無空假而不中 一切都中 所以這個智慧就變成-一心當中具足三智 一心起來之後-你一次有三個智慧來觀察 而三智其實等同一智-不可分別 這是唯證中相應的 所以說一心三智證得什麼?-一境三諦 就能觀來講是三智-一心中起 就所觀的境界來講-你看到那個境界是具足三諦 是這樣 叫做一心三觀 一心-起一心就具足空、假、中三觀 那麼空、假、中三觀-就三智一起 對一境就能夠了知-一境當中具足真、俗、中三諦 所以這叫圓融三諦 這樣懂嗎? 所以圓教講圓融三諦是這樣 而天台家認為佛陀講的-空性一見應該最圓滿的是這樣 這就是大乘的究竟見 我們觀察密教-密教基本依於 要不依於中觀見-要不就依於什麼呢 依於這個唯識見 基本的格局不離這個 只是在說明的時候呢-讓你會覺得有高低之分別 他們究竟所證那麼是接近這個-也是這個道理 所以我們就發現說-其實天台所認知的真理呢 其實跟他宗他派的究竟真理的-認知是無二無別 不過就在說明的時候呢-有深淺出入善巧不善巧的分別 那麼在證入的時候-也有什麼呢 是頓是漸的這個善巧分別 這一點要知道 這一點是補充的 所以說常依二諦說-與理不相違是這樣 那麼再來最後一科辛四 顯凡聖斷證行 顯現凡聖的分別-以及他斷證之行 十八界雖妄-出生於珍寶 你看「十八界雖妄」是凡-「出生於珍寶」是聖 是不是? 觀解緣和義-不生亦不老 七地大菩薩-不名無煩腦 金剛心滅後-然證無為道 這裡有點勸勉的意思 這是流通勸勉 勸勉他怎麼樣 說空不可執著空 當向上一著於空中修出種種 於一切煩惱境中-所謂的除病不除法 於一切煩惱的境當中生出什麼-生出珍寶 那麼生出珍寶的同時呢 還要不可以得少為足-更當怎麼樣 更當向上一著-證得最上乘 他的意思是這樣 所以完全跟長行無關 長行完全沒提到這個 那麼呢首先第一偈 十八界雖妄 十八界對凡夫而說-當然是妄心、妄相對不對? 六根是妄 六塵是妄 六識當然也是妄 然而 這個於一切妄境中-了知其什麼樣? 了知其雖妄而非妄 只要心不為所迷 則一切境界皆是-中道實相的顯現 所以離世俗之諦-不得第一義諦 這可深可淺講 淺的講就是說於一切的妄-十八界妄境當中這是俗諦 那麼可見得什麼 可見得一切的中道實相-的第一義諦 那換句話說十八界是妄 然而卻能讓你見得中道實相 那不就是能生出珍寶嗎? 所以說聖人轉心不轉境-離心不離境 所以他在十字街頭中好修行-是吧? 古人不是講嗎?-色不迷人人自迷 他不必躲女色-他在女色中有所醒悟 是吧? 我們不能啊-是不是這樣子啊? 我們沒辦法這樣 所以當然這就另當別論 不過理上是這麼講的 所以十八界雖妄-於妄境中離妄沒有珍可得 所以十八界雖妄-出生於珍寶 這也同時證明了-天台宗的山家派 它認為觀妄心即能得中道實相 介爾一念心-這一念心即是陰妄之心 並不指陰妄 「陰」陰就是五陰 五陰那個陰 就是陰覆的意思 就是有覆蓋的意思 你現在觀你現前這一念妄心 是被覆藏著的這念妄心 你把它觀瞭解了本身 觀了解了你就得什麼?-你就得解脫 所以說即妄是真 觀妄心就能得中道實相 這意思是一樣 所以出生於珍寶 意思是一樣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 所以離妄你還哪得真呢? 你說觀察真心 拜託!眾生哪裡會有真心-可觀呢? 是不是這樣? 他要看得到真心去觀-他就找到真如自性了 那……還能叫凡夫嗎? 是不是這樣子啊? 這是從修的立場來說 所以說大乘人修行不怕妄心的 是怕被妄心所轉-但不怕妄心的 要了解 那麼這個其實聲聞法的修行-也是如是 《大念住經》是聲聞人很注重-的一部經 那麼它說一切僧的-行止坐臥等等當知、當了 也就吃飯-當知身體一切都在吃飯 嘴的動作、身體的動作 走路知道身體的走路的-每一個微細的細節都知道 這種了知 這種了知、了知-看起來像入定其實不只 他會從這些了知當中知道說 一切的身體的緣 一切身體所緣 身體的一切境界-原來它組合無自性的 那當下直見什麼?-正見這個緣起性 那了知身體是空 那進一步再觀受、想 呃!不!進一步這樣觀這個-身、受、心、法 他進一步觀 是這樣子的 是這樣子的觀察 那麼這也是什麼? 這也是即妄是真的修法 你不是離開那個身體的虛妄相-而能夠修行 不是!就是也在妄相上修 只是不為妄所牽-一直看著它 所以一樣道理-你觀心亦復如是 觀心法門 那一念妄心起觀察它的什麼?-生、住、異、滅 觀察它即是一念三千 虛妄不實 虛妄不實中-有那個實性義在裡頭 這要參的啦 不可言說-這樣要參入 這個也是什麼呢 也是十八界雖妄-出生於珍寶的意思懂嗎? 所以說修道之人 佛門裡頭無論大小乘修道-都不怕妄心的 所以妄心一來-正見而知、正念而知 這才是重點 是這樣 當然啦!那你說不怕-那不怕我就起吧 那你起妄念就不能正念而知啊-你懂意思嗎? 是不是這樣子啊? 你一直在那邊起-那你就隨妄念而去了 那就不叫正念而知 不叫正念 當然啦!這個現在傳在台灣的-一些所謂的身念處 什麼內觀禪法等等 他們比較強調身念處 這也對啦 那為什麼呢? 因為你觀受念處 你比如說你感受 你觀察你的感受 你說苦、苦的覺受 你一看……看久了-你就被苦所轉了 凡夫容易如是 是不是這樣? 那身體呢 那身體較比不容易 你比如說動那就動-那坐就坐 所以修動中禪等等這一類的 那他們就覺得那這個-比較沒有苦樂可別 所以比較容易修入 是這樣 那麼這個呢 你要拿來當作大乘的一個方便-那也無可厚非 也無不可 不是無可厚非-也無不可 不過理呢-理你要更上一著 要更上一著 這樣才不會怎麼樣?-才不會得少為足…… 那有人竟然要把這種觀身念處-正見無常 這樣的念、這樣的見解呢-竟然比擬為禪宗開悟 那就差了十萬八千里 那小兒無知 那麼呢妄稱皇帝 這個你千萬不要這樣子 有些居士得了少分的一些覺受-那就妄說大話 這完完全全離了太遠、太遠 這千萬不可如是 那麼好!出生於珍寶 那麼觀解緣和義 怎麼樣……出生珍寶呢? 下面兩句啊-就是它的意思 觀解緣和義 觀解這個什麼?-緣起性 以及了知這緣起性中的什麼?-深義 也就那個什麼? 知諦義窮微那個諦義 「諦」真實之義 真實的密義了知 所以觀解 要觀察理解緣和義-不生亦不老 了知它其實一切緣無生-所以一切緣無滅 這樣子就直入了什麼-入了什麼? 入了常相、真常-常、樂、我、淨 是這樣子 這才是真正的什麼? 無生無滅的境界-的中道實相 所以觀解緣和義-了知緣不生、不滅 那麼呢 這個不生不滅即是什麼呢? 即是常、樂、我、淨之義 所以說緣和義要觀解 注意哦 佛法的智慧不是由人類的-思惟抉擇而建構出來的理解 它是「看到」-就這樣而已 佛法的悟解是「看到」-這叫做悟 它不是推理出來的-你懂嗎? 推理出來的-不名為佛法的開悟 這一點大小乘的見解是一樣的 差只差在說你看到了什麼-而他看到了什麼 那因為你在之前 不過在看到之前-必須要有什麼? 有理解做導引 不過光理解不等於看到 比如說這樣 我可以跟你講說-手指頭被火燒到是怎麼樣 從反應來說-焦黑 從味道來說-聞到肉味、冒煙 然後非常得痛-痛入骨髓 對不起!你能知道什麼 被火燒到的是什麼樣嗎?-還是不知道 對不對?還是不知道 我描述老半天-你只覺得很恐怖 但你還是不知道對吧? 是不是這樣子啊? 但是對小孩子來說 你只要讓他燒一次 你這些描述都是廢話-你懂意思嗎? 他已經知道了 原來被火燒到是那個味道 說也說不上來-不過就是那個味道 他知道了 開悟就是燒到的意思 那麼理解就是描述的意思-你懂嗎? 就以一個-要悟到、燒到這件事情是什麼 來說的話 其實你描述了一大堆-被火燒到的形象是毫無意義的 因為終究隔礙於-實際被燒那個經驗的 對不對? 可是呢他卻又不能不說 因為如果不說的話-你會誤以為被燙到叫做被燒到 這兩個還是不一樣 被燙到是被那個什麼-那個熱水瓶燙到一樣 那你如果要嚐試被燒到 你可能會去試著去摸什麼呢 去摸那個熱水瓶兒 摸熱水瓶還不等於被燒到 只是被燙到而已 起水泡還不會焦黑 所以你沒有前面的知的導引-你不會有正確的行動 雖然「知」的導引跟正開悟 絕對跟開悟是無關的 然而你卻又不得不透過「知」-來導引你向於正見實相這件事 這樣了解嗎? 那麼呢一些搞文字的-教授或者是義解僧 常常就是把說了一堆呢-總以為自己有悟 那可能悟是風馬牛不相干 是這樣 但倒過來呢有人就不知道 那既然這樣子-那我就不要不立文字 也不了佛法 那我就去坐、去參好了 得一點點少分的定境 一點點妄想思惟 獲得一點點的什麼呢-就光影眉頭 連神通都稱不上 這些妄相-哦!他以為開悟了 那就……大言不慚-那是闇證 那麼還有第三種人是比較好-不過也很危險 他也讀了經法-那他也去修 不過這兩件事沒兜上來 他了解經法不深刻 修又為慢傲狂心所蔽 所以呢修出一點什麼-也是一樣光影這個……幻境 那麼一點點禪味 結果他就誤把這個當作是-他所理解的那個開悟 他也理解哦-然後就生起狂慧 哎呀!到處評破別人不對啊-什麼樣子如何這般 那這種人倒是比較堪憐憫 這種人即使是狂啊 我們比較 我們比較平和的來看這種人 這種人就是狂得讓人覺得-實在是很可憫 不過呢倒不必對這種人生氣 因為他這個是有點增上慢 就修錯路 然後兜錯了他的理解 是這樣 這情形是這樣 所以說觀解緣和義 這個觀是依正見而給予-正知正見的什麼? 依正見而給予的正觀、正觀察 那麼觀察之後呢 離於文字而有那種實際的-那種實見 我們講現見-立即看到這樣 現見 他已經這種現見就離了文字了-也不用再推理了 你懂意思嗎? 那再推理都不對了 現見就看到了 然後也就等於說-你已經給火燒了 給火燒是不用推理 燒成什麼樣都不用推理 你懂意思嗎? 你就看到冒煙 手指在那兒冒煙-你很清楚 這叫現見 這個現見叫做解 所以觀是依理而正觀-這還在解之前、還在證之前 然後呢最後直觀了、現見了-那個理 那這樣子就解了-才真正的解 才真正的解 要知道這樣 那麼這個當中啊 了知佛法的觀 了解當中啊 這個了解的時候 在當時、在之前-在現見真理之前 你會有一個依於文字相-而給予思惟抉擇的這個過程 這個過程也可以-少分得相似現見解 懂嗎? 得相似的現見 這樣子在天台講可以-約可名為大開圓解 他是依文字而得三昧-是這樣 但是還不現見 還不現見 就是恍惚、似有似無、好像是 就好像如果真理是十五的-月亮的話他已經看到十四了 或者十三了 有點像-你懂嗎? 但作用還不及-還不夠真實 是這樣子的 這是個比喻 這樣了解嗎? 所以呢 文字本身-因為文字本身也是所緣境 所以它也能導引你現見 不過那個少於禪定的深修 只是文字上的思惟抉擇的話-只能得相似解 所以叫觀解緣和義 在這裡道理是這樣 這樣了解 那這樣子了知什麼? 一切緣不生-故不滅 不滅者不老也 不老就是不滅 是這樣 那麼最後這一偈 這就告訴你怎麼樣 不可因為十八界是空-緣起性空而什麼 捨離十八界修道 那麼下一偈、最後這一偈-是告訴你不可得少為足 懂嗎? 應該向上一著求最後的什麼?-中道實相的現證 七地大菩薩-不名無煩惱 金剛心滅後-然證無為道 也就是告訴你說 你即使證到了七地的大菩薩 大乘的菩薩 這裡的大乘菩薩 七地大菩薩是指什麼呢? 我跟你講-十地菩薩到底怎麼分? 光那個名字就一大堆 各經論的名字一套一套不一樣 那麼這裡呢-既然後面講到金剛心 應該指的是別教的七地 指的是別教七地 那別教七地大菩薩不名無煩惱-為什麼是無? 不名為無煩惱-不能夠說他沒有煩惱 為什麼呢? 因為七地菩薩 以別教的七地菩薩啊-他還在斷無明 那還有無明可斷-那當然不名為無煩惱 不過話又說回來-我剛開始也覺得很怪 奇怪?那為什麼講七地呢? 六地也在斷無明 八地也在斷無明 別教從初地到十地-都在斷無明 那都在斷無明-都可以說不名無煩惱嘛 對不對? 為什麼特別要講七地呢? 有兩個原因呢 第一個原因就是說 如果你把它看作別教來說的話 如果你把它看作別教來說 七地菩薩 有經論上說七地-含七地 初地到七地叫做有功辦道 就覺得還自己在用功 還有「有用功」的那種心念 這基本上算是有漏的吧 也不能這麼講 但你勉強你也說這是有漏-有功辦道 那麼八地以上無功辦道 所以說把這個-有功辦道的級位拿來說…… 不過這樣講下來-這個七地菩薩是聖人了 已經是……三賢位以後的位階-這是很高、也很高 那也可以這麼講 那這樣表示說 表示說你乃至修到七地菩薩-的聖人位 你還有無明要斷-你還是有功辦道哦 你的工作還沒完成哦 你應當要金剛心滅後 什麼叫金剛心? 就圓、別教 別教的七地-到了八地、九地、十地 十地完了之後呢-再來等覺菩薩 等覺菩薩斷了再又-等覺菩薩之 到了等覺菩薩呢-他還剩下最後一分無明 這叫做金剛心 為什麼叫金剛心? 那分無明是根本無明-無始的無明 很長久、不可破-難破就對了 彌勒菩薩現在就是基本是這樣 那那樣子所以叫金剛心 也可以叫做什麼呢? 也可以叫做一生補處 一生補處就是彌勒菩薩位置 一生補處也就叫金剛心 是這樣 是彌勒菩薩最後一剎那-修到那裡 然後斷這一念金剛心-只要一剎那 不知道三剎那還是一剎那-就斷掉了 斷了就證成佛了 他那時候就示現來人間 是這樣 這金剛心滅後 那這樣能證得什麼呢? 能證得無為道 能證得別教的佛 別教的佛是怎麼樣呢? 證得妙覺為等覺-等覺之後妙覺 妙覺成佛 這個時候是斷-才斷十二品無明 還不是斷四十二品無明 其實是別教的佛 別教的佛能夠示現成佛-十方化往 那麼呢現圓滿報身 居於什麼呢?-居於實報莊嚴土 四種樂土當中-實報莊嚴土 是這個意思 是這樣 那就是彌勒菩薩將來成佛-的樣子 那個呢是對於一切眾生示現 一切的別教菩薩-示現成佛是這樣 但還不是圓教了就是 不過話又說回來呢-就天台的極說 它認為呢 這個十二金剛就所謂的金剛心-這個是有教無人 最後他都要修成什麼?-圓教菩薩去 所以說他不會真正-在金剛心斷完了他示現成佛 示現成佛他還在修 他只是別教佛示現的而已 是這樣 那麼呢然證無為道 這裡的證無為道-是指的證什麼呢? 無所得之道-也就證佛果 懂意思嗎? 為什麼是無所得呢? 因為有所得即名為妄 那麼就不與這個佛性相應 也不與這個中道實相相應 是無所得智 一切法皆無可得 無涅槃 無眾生 不……無涅槃、無輪迴-無生死、無眾生、無佛 這樣才是無為 懂意思嗎? 那麼呢 無所作為、無有可得-這才是極果 是這樣講 不過呢那七地大菩薩-當然也可以把他 當然勉強也可以提成說-他是通教的七地 通教的七地等於阿羅漢 等於藏教的阿羅漢位 那他當然不名無煩惱-那沒有錯 因為他只斷見思惑 還有塵沙、無明惑這兩類惑-當然是不名無煩惱 不過這裡就接不上金剛心 因為金剛心講的是講-別教的菩薩才有金剛心可說 所以說這裡的七地大菩薩 可能要把他談成-圓教的七地大菩薩比較好 不過這裡呢 當然談金剛心的不只是天台 不過很有意思的-這裡他也提了金剛心 那麼呢 表示當時這一類的思想-在唐朝初期比較流行 算是一種共識 所以被提出來 後來這一類的思想 七地 這個十地菩薩的那個判位-幾幾乎乎只剩下天台在判 中國人已經在這方面呢-沒有其他的一個派別有判位了 所以你現在看到金剛心的時候 你大部分會回歸到天台的立場-來談它 我不敢說這裡呢 道宣律師都是依天台的思想-來見解的 不依天台思想解-也可以解得開 一樣意思 一樣意思 但是你如果要問說 這裡的講的七地菩薩-指的是哪一教的呢 我看起來應該是遠行地-也就是所謂的七地 是指別教的七地 那麼這樣了解了 綜觀這一觀講了什麼 我講了七、八堂課 那麼呢非常的多 前面的長行就是針對-這十八界的如幻相 那我把它引申到什麼呢?-中道實相這種概念來談 一念三千這種概念來談-引申了一些 到了偈文的時候呢-就談的是什麼呢 是一個回復到中道來談 就是說不可以因為它是空假 不可以它是空性的-所以說不修 不可以它是如幻的-所以呢怎麼樣? 就怎麼樣? 就不發起大悲心、不修持等等 這在平衡 所以說這個長行在講空宗 那麼這個……偈文在講什麼?-在講回復到中道 不可以執著空-這樣的立場 那麼呢這一觀是就理上來說 你應當懂十八界緣起性空 雖空而不可什麼? 不可執著這個空而不修持 不發心、不發大乘心 是這樣 那麼到了第二十觀 我們來看二十觀 誡觀修習安那般那假相觀法 這就直接操作了 這就是操作了 那麼呢前面講理 講十八界是空性 那麼就理上說-了知它假緣而生 那麼今當入於實修 那入於實修 那麼實修當以戒、定為基-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麼戒已經在前面有提了 那現在就談入定 所以要教你修定了 所以修定同時含有戒的意思 那麼前面那一觀是慧解 慧解在前 那麼戒定實修-行之於後 那麼先修什麼呢? 先修這個……一切禪法的根本-就是出入息觀 就數息觀 一切禪法的根本 所以說既然要入修-真正進入實修的話呢 那麼就要-誡觀修習安那般那假觀法 那麼我們如果來看一看這個-序文裡頭的那個大分科 正宗分裡頭自利行 自利行裡頭-入道自利之基 還有這個威儀持戒之根本-第十六頁 序文第十六頁-威儀持戒之根本 入道自利之基礎 那麼就把入道的根本的那什麼-用心、想法 還有一些基本的什麼-停心 把它給建立了 然後威儀持戒之根本-那就講戒律 不過他講的戒律-不是講那個一一的項 他是就幾個大標題來說 然後生死過患之觀察-這就是慧解部門了 對不對? 慧解部門從第十三觀-到第十九觀 對不對? 所以說生死過患之觀察-這是慧解 那麼入了慧解之後就-實修心行之要項看到沒有? 看到沒有?看到沒有? 那序文……第十六頁-看那個地方 那麼生死過患之觀察完畢-分七科 接著實修心行之要項-有六科 所以實修-既然要入於實修 那實修 戒已經講完接著就是定 所以接著就要講什麼? 安般篇第二十 安般篇講完就相資、因果、-止劫、二諦、心行種種 所以安般是最根本 它也是一切禪法的基礎 所以要教我們要修什麼呢? 修這個禪法 那麼修安般 修習安那般那假相觀法 那麼這是為什麼這一觀-放在前一觀之後 已經入了實修的基礎了 那麼所以說在這裡講 那至於說解那個題 我們下一堂課呢-再跟大家破這個題 向下文長-付予來日 我們迴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 ?? ??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