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淨心誡觀法 87 上法下藏法師 主講 大家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淨心誡觀法》 誡觀十八界假緣生法 第十九 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上一堂課呢-上到這個第 誡觀第十九的這個庚二 也就是己二 偈文裡頭的庚二、正明 標舉就是說偈曰-偈曰就標舉 那麼正明就是分四科 辛一是明塵惑修捨行 那麼修捨行有兩偈 塵境雖如幻-見色起慈悲 發意離諂慢-不失四威儀 六塵行坌污-亦是行者師 除病不除法-七覺分修持 這樣子呢 這裡這個允堪律師的科文-是寫說明塵惑修捨行 那不過就這文章來看 也很難說它這個是-明塵惑修捨行而已 那麼呢這裡頭其實-這個偈文通盤來看啊 其實跟它的長行-已經沒什麼關係了 這個是 這個就不能用一般的這個立場-它不是重頌 它這是頌-偈頌有重頌 但有的不是-是什麼? 是補足長行的不足-是這樣 那這裡的、這裡整個的偈頌-其實是在補足長行的不足 不完全是重頌 你由通盤來看它的話 像這個這兩偈啊 前面分段的這一個科-辛一是明塵惑修捨行 這兩偈 是前面的那個長行所無的 我們先看第一偈-塵境雖如幻 其實前面講的十八界-都在告訴你十八界如幻 主要是講的學人 凡夫的十八界跟學人十八界-相對於都有貪瞋癡等等 那麼呢總是要讓你知道-這些都是如幻 如幻是空一切法 是讓你知道是一切智 是如阿羅漢所證的 是要了知這一切法如幻 那所以不起執著-也不受彼等所縛 再來就出離生死-這樣子 但是即使是如是 見色起慈悲-這就是發而為菩提心了 就不再是怎麼樣? 不再是只是認為-一切法無我之後呢 那麼就自己住在這一切法中 自己住在一切法中那麼這樣子 自己也感受不到一切法的這種-逼迫性 也感受不到眾生的苦難性 「相」感受不到 這樣子是灰身泯智-就如煙盡燈滅 如火盡燈滅 那麼呢就再也不起任何的作用 它並不是這樣 所以說雖了塵境如幻 雖知其幻但是不修證 不修證 不修證也不住於這個空性中 那麼於這些如幻的境界了知 並且知道說雖然了知-但是呢 雖然知道不被彼所惑 然而知道一切眾生-仍為彼等之塵境所惑 而虛受輪迴 因此於平等性中更起什麼? 對眾生的這種悲憫的這種悲心 這個悲心呢-是對一切眾生平等 無有佛、無有眾生-也無有輪迴、也無有不入輪迴 這樣子之後呢-才生起一種平等的慈悲 平等慈悲 不是真的認為眾生有苦 但是呢卻知道眾生受如幻的苦 所以這樣子呢見色起慈悲-是這樣子見的 不然前面說塵境雖如幻 但是你就沒有那個-如幻的那種正見 這樣就是凡夫的-凡夫的那種慈悲就是這樣 凡夫的慈悲他認為你真的有苦 你真的很慘 然後他就認為-他真的能幫助你什麼 然後就施捨給你什麼-這樣子 然後就是叫做三輪不空 能施的人、受施的苦難眾生-以及施的這些慈悲的行為 都是不空的 那這樣子修起來就是人天福報-是這樣 那麼現在呢是 前面常常講說你十八界-要觀彼是緣生無自性 但是現在既已知如此-還要見色起慈悲 這樣才不修入頑空 所以說見色起慈悲-可以說是立一切法 為什麼叫立一切法? 為了利益一切眾生你得要-立一切的法門來利益眾生 這樣了解? 所以說是見色起慈悲 所以顯然這個偈子已經不是-前面長行所談的了 看到沒有?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這樣子起-見色起慈悲不算是捨啊 所以說我們不太清楚他-允堪律師說這叫做修捨行 這指的是哪些部分?-哪些部分? 那再來 發意離諂慢-不失四威儀 這亦復如是 這個有的人認為 不!有些人修行他就知道 那這樣十八界既然是空-緣假性空的 那麼既然這樣那麼那四威儀、-戒律這個也無非是色法 色心相合的之法 那也無非是什麼呢?-無非是緣起性空的 那我就法也不必修了 那麼呢固然我不一定造惡-但是那個戒律也不必要守了 是這樣子 所以說發意離諂慢 見色起慈悲 慈悲一起之後呢 對發意就是發意-就發起這個意志離什麼? 離對一切眾生、對一切法門-的諂曲之心 還有對眾生的什麼呢?-傲慢之情 就是刻意的求一切法-這樣子就不怎麼樣 這樣子就是貪於法門嘛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麼這貪於法門-固然是善法之貪 可是呢這妄起分別-於一切法門中起這個大分別 這終究還是障惱你修道的-所以就起這個離諂 曲意奉承謂之諂 那就是說曲意的追求這個-你認為的高尚之法 所以你看看有一些人他就-刻意的跟你介紹他修行的什麼 上妙的法門有沒有? 那就是一種諂 這就好像介紹他們家公司的-貨物多好、貨品多好 你會覺得有一種-受到那種侵犯的感覺 你又沒問他-他就那麼的強力的推銷 你看人家那個店家的門口上面-就貼一個對不起!謝絕推銷 哈!哈!是不是這樣子啊 修道人亦復如是啊 你沒有問他-他在那邊一直推銷你 我這個念佛多好 我這個參禪多好 我修的密教多棒 這都……對我們沒有要問他 他來這樣推銷-我們就覺得不太順 是不是這樣子啊?-這就是諂 那慢是什麼樣子呢? 就是……於眾生中-你生起這種差別 生起這種差別 發意離諂慢 就是見色起慈悲了-再於從空出假 於假中你還不能夠怎麼樣-不能夠妄起分別才可以 這就一立一破、一立一破 先破 先告訴你破就塵境雖如幻-這就是破對不對? 如幻了是不是? 但是呢你還得立-見色起慈悲 是不是這樣子啊? 你不可以不慈悲 可是見色起慈悲那這樣就 於一切色法中-能夠起分別想、分別見了 是不是這樣? 但是分別而無分別 所以你必須又要發意離諂慢-又要不能有分別 又再破一次 那麼這樣子呢-再立了、再破了 完了就立了-立了不失四威儀 所以於這個法門當中呢-也不可以怎麼樣? 失去什麼……-對於法門應有的什麼? 應有的這個奉持 那麼呢 離了諂跟慢-但是也不失四威儀 於法門中不苛求 不苛求-對不起!那這樣戒還得守 哈!哈!是這樣 那麼以戒來談一切-戒定慧都是 這裡頭專談不失四威儀 那麼為什麼? 第一、它是三學之首 第二、它對的弟子是初學-初出家 初出家在外參學 所以這裡頭怕他又著空 然後既然要離諂慢 那這樣對一切法門-也不必特意這個遵守 不可以!還要不失四威儀 那你要講這樣-倒過來這麼樣子談 說名塵惑修捨行也可以 勉強的說捨什麼?-捨空、有二邊 懂意思嗎? 這裡講的修捨行可以這麼談-捨空、有二邊 六塵行坌污-這六塵是污染的是不是啊? 坌污就染污 六塵 色、聲、香、味、觸-會染污我們的心對吧? 偷我們的賊-所以說是六賊 耳朵想聽、眼睛想看、-鼻子想嗅、舌頭想嚐想說 身體想觸-想要去觸它 那麼意念中想要有好的意念、-奉承、順我者喜這一類 那就是染污我的自性-增長我的無明、我執 可是呢亦是行者師 這又你看看前面說-行坌污是破對不對? 讓你要捨這個六塵 現在呢亦是行者師-又在立 一破一立之間對照著的 亦是行者師 所以六塵行坌污當捨 那麼可是呢捨而無所捨-亦是行者師 也不能究竟捨 你還得知道六塵 六塵是塵境-對迷的眾生來講它是坌污 可是對覺的來講-六塵卻是我的師 香嚴童子聞香而證得神通 《楞嚴經》上面香嚴童子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麼呢這個……-《楞嚴經》上面的種種的圓通 諸位菩薩的什麼?-種種的圓通 有色、聲、香、味、觸 有眼根、耳根、鼻根、舌根 就是依十八界而得-而得通的、而開悟的 所以說這個塵、塵啊 人家說色不迷人人自迷-就是如此 「色」色本身不惡 這個「染」它本身不叫染污法 是你呢 你有個染污的心、顛倒的念-才被它所迷 所以說呢這個智者轉心不轉境-迷者、愚者是轉境不轉心 是不是這樣子? 所以說你老是怪罪-公司裡頭的誰 上司對你不好、屬下對你不忠 老公對你不疼、老婆對你不愛 兒子不孝順、不好好讀書 那麼父母沒疼我、沒愛我-對我不好 兄弟姊妹坑我-誰怎麼樣 那都是塵境 塵境你轉不動的啦-你就轉你的心 你就轉你的心 所以我常常講說-有煩惱就是什麼? 就是我們的過失 那所以說你要從-那個煩惱的地方下工夫去看 什麼東西產生我的煩惱? 那我為什麼在這個地方-這樣子這麼煩惱 我無知於何? 我無能於何? 我哪一件事情照不破、看不開 那麼就觀著這東西 這就觀心是這樣子的 那麼呢亦是行者師 所以說它是行者之師 為什麼呢? 因為塵境在那兒 你染哪一塵-就表示你在哪一境上面什麼 無所體、無所突破-對不對? 那你就在那兒檢驗出來-你哪一件事情、哪一個塵 哪一個境當中是什麼樣?-是羸弱的 是還要再加強修行的 那麼你把這件事情給修通了-那你就什麼?得利益了 是不是這樣子啊? 所以金壁峰禪師他說-那個缽敲敲他還會怎麼樣? 還會出定-就表示他受限於那個缽 那怎麼辦呢? 那怎麼辦呢? 那就倒過來了-他就專把那個缽給擊破 那這樣他就開悟了 是不是?意思是一樣的 那麼亦是行者師 那麼除病不除法-七覺分修持 我們是除我們的病-不除什麼? 不除心外的什麼?諸法 其實講心外諸法是不對的 法心是不相離的 我們講心外之法是說 讓我們生起煩惱性的那些法-那叫做境 境是不得除 我們不除、不除境 何以故呢?因為境隨心轉 所以呢心為眾煩惱之源 所以應該是除心病 除你那個顛倒妄想 於平等法中妄起分別不了什麼-不了中道實相的那一念妄心 所以應該要除病不除法 那要除病不除法-七覺分修持 當修七覺分 你看這又不是長行裡頭有的 這是完全在補足、補足 這裡頭就要修七覺分 那七覺分是什麼呢? 七種抉擇之分或者七種覺支 七種覺支 或者叫七菩提分 七種覺悟之什麼?之方式 這個支或分都是 分就分支的意思-是指的方法或項目 方法或項目 指的是指什麼呢? 指的是指一個大小乘都通的-一個修道的一種原則 修道的原則 它不等於修道-它只是一種修道的原則 哪幾種原則呢? 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輕安覺分 念覺分、定覺分、行捨覺分 擇法覺分就是你……你修呢 你必須擇法、擇方法、-擇取方法 我貪心重-那我先修不淨 我散亂心強-我先修數息 那麼呢我這個於這個-有見的執著得很厲害 那麼我當然要先修空觀 可是我這個人小心小量-那就是不能修入 還得要修這個……發菩提心-如何這般 這些就擇法 這樣懂意思吧? 擇法覺分 這個並不是修行的本身-是指修行的原則 你自己要會擇法 還有你現在很散亂、你昏沉了-你要怎樣? 你要把你的心提起來 那麼你心極端的緣種種的境-掉舉得很厲害 你要把心收斂起來 這些都是一種擇法的原則 這樣知道吧? 了知自己的狀態跟病的所在-然後擇適當的法給予對治 擇法覺分 再來 有了適當的法你得要精進於-那個法上用功 不然得不了利益 你只要選到方法了-選到方法你還是弄不上力對吧 所以說這精進覺分 精進 那麼喜跟輕安覺分-是怎麼樣子呢? 喜覺分並不是有一個法門叫喜 而是說你在修這個法門的時候-你必須要怎麼樣? 你得到這個法門相應的什麼?-相應的利益 相應的利益之後呢-那個、那個什麼呢? 於法門中所得利益的心行-產生一種喜的感受 那麼這個是對於修行是-確實是有那個必要 你比如像修這個〈法華三昧〉 他求取這個普賢菩薩加持-給予授記令他產生信心歡喜 這就是一種喜覺分 所以說修道你必須揀擇-我合不合這個法 修……慢慢的很安穩…… 這就是一種喜悅的感覺 雖然安穩還不叫喜悅-但是起碼已經有那個味道 你在修……過程當中-一直的透過精進 一直在這法門當中得利益……-慢慢的那個喜性就出來 可是喜的這個什麼?-掉舉性還太高 懂意思嗎? 就是產生那種心情上的反應-還太強 所以慢慢要恢復成輕安 輕安是喜再進一步的一個原則 就是不能夠在法門當中-也產生那種執著、患得患失 喜有一種得的那種什麼?-喜悅感 但是呢有得就有失 所以還要把這個得失放下…… 所以說回復到一種-輕安的覺受來 這種輕安也就是說-你已經不怕失去這個感受 你靜坐曾經得什麼好利益 你也不再追求它-你也不憶念它了 你就反正一直習慣於-這樣用功……這樣 這樣子那個喜心就又消失了 就進入到那種輕安的狀態 那麼再來是念、定跟行捨 念、定是傾向於什麼呢?-傾向於慧的 那麼呢喜輕安是傾向於定的 這也有人也有這種分析法 也有這種分析法 那麼呢 那麼行捨就是捨於 就是等持-定、慧等持的意思 這第五叫念 念就怎麼樣? 剛剛講喜跟輕安-這是屬於定境當中的得利益… 那麼這個得利益呢 可是呢就法門上來說-你終究是要正念的 對不對?是不是這樣子啊? 你不是說修某一個法門 你情緒當中、你身心當中-得到那種輕安啊 它還是終究要隨著身心的變化-而有所變化 重點在於在輕安當中正念法義 這才是怎麼樣? 產生了強大的鐳射刀 能夠燒毀什麼?煩惱塵的 所以這就必要在輕安當中-身心凝固了、不動了 這個時候正念法義 比如說正觀空性-從空出假 那麼離於二邊-了知中道實相 那麼這個時候-觀的境是一念三千 比如這樣 那這就正念-就叫念 念有什麼?-持心不忘謂之為念 在輕安當中持心不忘 他是在定中持心的-他不是散動的 這樣懂嗎? 我們平常就是這樣聽經-聽一聽覺得不錯 下了課了-唉!這個弄弄、那個弄弄 就又散亂…… 是不是這樣子啊?-又散亂 那為什麼說禪宗的禪堂裡頭-容易開悟 並不等於、並不是說-它不要修學佛法 其實是它整個的生活過程當中-讓你擇法 因為你來參加這個禪堂-你就選擇了這個法門 然後讓你精進-幹什麼呢? 大家都在那兒用功-你不能不用功嗎? 所以讓你精進 讓你精進的時候-你會先得什麼呢? 定境的喜心 然後再進一步就是-喜再進一步就是輕安 這時候身心怎麼樣?沒有惱亂 沒有惱亂你知道 沒有惱亂的時候 這也不會有人家打個電話啦-去說你的是非 然後讓你聽了不舒服 不舒服 不舒服就是一種惱亂 那你在禪堂裡這些話聽不到 聽不到的時候就怎麼樣? 你就一直在用功-那就輕安 輕安的時候正念要現前 要不就參禪-要不就憶念什麼? 憶念經文上的義涵-哦!這就正念當中 這時候正念當中 「念」於念念不捨中啊 在念念不捨這個定-定還是 念、念啊-這個然後再來是什麼? 再來就講定 那麼於念念不捨中怎麼樣? 這個以甚深的定力-再加深你的念力 那麼呢定慧就等持 念是屬於慧-那定是屬於定 那麼這個時候呢 定加深了然後進入到行捨 行捨就定慧等持 那麼有定-那也有慧 一般我們講思慧抉擇-心會浮動 這樣懂意思嗎? 那浮著、浮著呢-這個念力就不強 所以一方面你在思惟-思惟又減低你的念力 那這樣的話心就會散動下去 所以說這時候-又要再把定提出來 所以他事實上是在-定境當中正念作意 所以叫定、慧等持-這就行捨了 這個時候不著定、不著慧 這樣子就定、慧等持 這個叫做什麼呢?-行捨 這樣子這個七覺分就是 基本上都算是一種修行的 你要說它方法也可以-其實它就是一種原則 你套在大乘、套在小乘-都可用的一種原則 總而言之 擇對了法-精進於這個方法 那麼於這個方法中-得喜心、得輕安 然後呢 這個法門一定有個緣境-那緣境中正念不忘就是念 但是念起之後-心又會跟著有散動 恢復到定當中來 這個時候這個定就捨掉輕安了 就是一直在念境當中甚深而入 最後定、慧怎麼樣?-等持 然後就像兩隻腳一樣-一路走路……有定有慧…… 修聲聞乘得聲聞之果-修大乘得大乘果 這樣這是一種七種覺悟的方法 七覺分可以這麼講 七種覺悟的修道方式-或修道原則 應該這樣理解會更適當一點 那麼七覺分修持 那麼就總而言之這裡頭這樣講 這整個偈子最後講這句話-意思就是說你要找尋 你要依著七覺分的原則-來修什麼樣? 修這個什麼呢?-捨空、有二邊之行 修這個捨行 這樣了解意思嗎? 要善於修持啊-這樣子的 那麼辛二是什麼呢?-所謂辨讀誦 辨讀誦和治行是什麼?-誦和治行 示擇法知諦行 顯凡聖斷證行 這個都是它的一個意思 那麼辨讀誦和治行-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下面這幾個偈、三偈 下面三偈是怎麼樣? 告訴我們怎麼樣子來對治-我們現前的煩惱 那麼呢也要求我們-不可以因為法的什麼呢? 法本身也是空性的-而捨掉什麼?-對法的修學 所以叫辨讀誦 辨別讓我們也要讀誦-那麼呢和治行 要怎麼樣? 以這個修和敬的方式-來治什麼? 治我們讓我們在僧團當中-能安住 然後治什麼? 對治我們的什麼? 對治我們的種種的什麼?-種種的煩惱性 下面就講了 雖觀文字空-要須〔彷-方+扁〕讀經→→→請造字 就是辨讀-下面講要須〔彷-方+扁〕讀經→→→請造字 那麼呢廣尋聖者義-般若漸得成 這個很明顯的就是-跟禪宗的概念是不一樣 它是以依文而得什麼?甚解-的這種概念懂嗎? 那麼這個是什麼呢? 這就是大開圓解-是依教修禪的這種概念 所以說雖然你了解文字亦是空 所以說佛說一切法-無有一切法可說 那麼呢說法四十九年-無說一句一字法 那好了-無說一字法 那佛陀沒說-你就不讀了、你就不研究了 不可 所以說雖觀文字空 文字亦是法塵對不對?-是不是這樣子啊? 但是呢要須〔彷-方+扁〕讀經→→→請造字 你不可以著頑空-是不是? 這就是他科判裡頭就辨讀誦-就是指這個意思 還是你要〔彷-方+扁〕讀經這裡頭-簡單講就是要當須廣學多聞→→→請造字 廣學多聞然後才廣尋聖者義 廣尋聖者 這裡的聖者指的是-佛以及一切菩薩所教導的 佛跟菩薩 義就是指佛菩薩所教導的-一切什麼?法義 了解這些法義 那麼這樣子呢 般若的實相之智-才能夠漸漸的成就 那麼這樣叫辨讀 那麼呢辨讀誦 那麼呢-和、和治行呢 就和合的怎麼樣?-來共住來治療我們的什麼呢? 我們的這個煩惱啊-是這麼講下面這一段 雖觀根塵空 根跟塵-六根跟什麼?六塵 這裡頭含有六識的意思-十八界空 和敬護人情 還是得護人情你看-怪不怪? 你看禪 你看禪師講護人情-那是另外一回事 現在律師講護人情-那又是什麼意思啊? 所以說這人成即佛成-這還真有點道理 還不能不護人情 護人情就是不惱人意 那麼但是這個並不是-出賣佛法護人情 他可沒這麼說 是不是這樣子啊? 在不出賣佛法的前提底下-應該要護念眾生 大家共住的這種什麼呢?-共住的這種人情 所以和敬護人情 雖然了知根塵皆空-所以一切人我是空 一切人我是空 但即使是空但是你還是不能夠-把對方看空、把你看空 所以大家都空-那就隨便囉 那六和敬不守-不可以 所以叫和敬護人情 和敬是修六和敬-以護念人情、道友人情 道誼人情可以這麼講 護念共住大眾的道誼與人情 所以這裡講的護人情-是在六和敬的共識之下護人情 這樣懂嗎? 那個利養偏於誰 那麼呢這個……-戒律誰專守、誰不守 乃至於見解大家不同 這樣子呢-那就沒辦法護人情了 這種護人情就是出賣佛法了-就不叫護人情 這樣知道吧? 不過這個呢也是要善巧方便 大眾當中共住-有的人戒律持得好 有的人戒律持得稍差一點 這個時候你要知道-他不故意的 他的能耐如是-他了解如是 他只要不起惡心、不誹謗戒律 他稍微持弱一點-有人稍微持強一點 這基本上要容許 那這樣就是護人情 不是說大家完全劃一-一模一樣 我想這樣子並不是護人情 不過倒過來說-那有人就是擺明了我不持戒 我看不起你那樣持戒 這個時候這個人就要治-就不能不治 不治那不叫護人情 反而是治了才叫護人情 可是大家對戒律的看法一樣-不過就是能耐 或者因緣、或者身體的機制 他持守有強弱 這個時候我們大家彼此了解-而有所容許 這個就護人情 我想呢所以說這個 六和敬以見和同解、意和同悅-這兩個為根本 尤其是見和同解 對法門的見解一致、目標一致-這個最重要 在這個前提底下以下各敬-以下另五和就容易了 僧就容易住 口和就無諍 那麼呢意和就同悅了 你大家見解不同你意悅不起來-你懂意思嗎? 他要修天台、他要修 不!他要修戒律、他不修戒律 他要去參禪 那那個傢伙搖鈴打鼓-輕視參禪的 參禪的輕視念佛的 念佛的看不起持咒的 這樣子完全見不和-對不對? 大家共住沒一個目標-沒一個共識 像這個那就怎麼樣……-就六和敬修不上來 所以說六和敬我覺得在-意和同解之後以下的五敬 以下的五敬都可以有了個基礎 那即使表面看起來不太一樣 或者稍有……不完全-也不是太嚴重…… 這樣了解嗎? 那麼這和敬護人 這個時候就可以討論到護人情-是這樣子的 那麼比如說這個 有一個人他請假回去-或請假去哪裡辦個什麼事 他現在是沒有身和同住 可是因為大家都理解-他有這個工作要去做 那這樣大家理解 大家理解-大家意和同解的 而且大家知道說我們有一個-共住的一個目標、一個方向 一個未來 他也很樂意、很真誠的-樂意在那兒 所以他短暫的不在 我們大概共住的人-不會覺得怎麼樣 也不會覺得他有惡心-也不會覺得他如何 要不然哪一個人突然間覺得他-好像生病了 哎呀!好煩呢-整天不講話、不出來 你也不會覺得太怎麼樣 為什麼?因為我們知道-我們大家有共識 那只是剛好他今天-唉!天氣不好 天氣不好賀爾蒙沒有平衡 然後呢這個身心就不安穩了 最近感冒脾氣不好 我們就可以容忍 你看看!見和同解之後-以下的那個語和、語和無諍 他乃至於他不跟人家講話-或者講話衝了一點 旁邊的人也比較能接受 欸?為什麼? 因為大夥兒有共識 有共識就不會為了那個-雞毛蒜皮的那表面情緒 而讓彼此之間好像有什麼-太大的齟齬對不對? 這個時候護人情就在這裡了 這樣才有人情可護 怎麼講? 這時候你會這樣想-你會說 啊!他某師呢 他現在情緒比較不佳-我們給他一點空間 等一下呢-吃完飯陪他聊聊天 或者他心情會愉快一點 律上說如果我們有語言-冒犯了對方、哪一個比丘 我們還得要去曲意的-去讓他說得他高興才可以 律上還要求這樣 這你看-所以說律是要求護人情的 可是護人情不是沒前提的-就是那個見和同解為前提 是這樣 所以說這樣子 在見和同解的情況底下-那護人情不難、不頂難 所以大家有那共識 所以律上也明白的要求你-要護那個人情 這個時候護人情就顯得有意義 而且顯得很自然-也不勉強 而且也效果十足-對吧? 所以說和敬護人情有這個意義 那麼當然還有第二個意義-就是說 人總是凡夫嘛-就是大家都基本一樣 那這樣大家才不會覺得什麼?-有不平等感 那因為也沒有那種不平等感-所以人情就互助了 就不會有誰特別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平等待遇 所以呢也就不會有誰覺得-共住在這個僧團當中呢 受到了排擠 受到了輕慢 受到了忽略 所以他會覺得很自在-在這裡生活 這樣他會沒有那種-外在干擾的情況底下 樂意的護持於這個僧團的需要 也安心的在剩餘的時間 在共同付出的時間之外 他自己的時間-他能安心的修道 這也是一種護人情 這樣了解嗎? 所以六和敬-固然見和同解很重要 不過其他五敬呢-也是一種支持 也是一種支持 也是一種支持 那麼呢這個和敬護人情 接下來 戒儀須具足-修德慎惡名 這個是合在講了 那麼戒儀 戒律、威儀都應該要具足-就是無犯 無犯 戒律、威儀無所違犯 那麼呢 修於道德-謹慎這個什麼呢? 謹慎這個……招惹惡名 那這裡頭指的惡名是指著的-威儀不具足 威儀不具足 當然還可以衍生為一切怎麼樣-一切違法之行 那麼就招惡名 所以修養道德 修養道德 那麼呢謹慎什麼?-招感惡名 招感惡名 大體上招感惡名有幾類 第一類就是貪、貪財色 貪財、貪色 瞋那就什麼?-於法門中起種種分別 於眾生中起種種的分別 然後你呢是怎麼樣-給予怎麼樣 給予那種呵斥、說明-這個……辨別 然後讓被你辨別的人呢-起了那個不滿的情緒 然後接著就產生這種誹謗-他伺機而動 比如這樣子 那我們做人難免都是這樣 一個功德要成就 他過去所造的這些業-他得要去受 他才能功德成就 那要成就一個善的法門-也是要有人去懷疑 也是要有人去阻撓 然後你才去重重的 舉重若輕的、似有若無的-去把它一步一步的排解、排淨 那麼排解的過程當中-我們並不一定要成功 我們只是說該讓你了解的 我們該排解、該做的努力-我們做了 那不能-不能大不了恢復到原點而已 我們從頭到尾就只是修道-沒有其他的想法 那麼就大不了是這樣而已 這樣子就是一個什麼?一個 你不替佛門做事你隱伏在那兒-誰也不認得你嘛 誰會有什麼惡名講你呢? 所以會有惡名來講你的-一定是什麼樣? 一定是你想做事 那無論這做事多小或多大 它這樣子傳遞出去了 那麼就會引來你過去的業緣-來給予什麼?給予質疑 那麼給予-乃至無中生有都可能 那這時候怎麼辦呢?-這時候你就要憶念了 憶念就是過去世怎麼樣?-我們自己不隨喜他人一毫之善 所以說這個懺悔這事情很重要 那不隨喜他人一毫之善 那人家你今天做了一毫之善-人家也不隨喜你嘛 那就是要懷疑-種種的懷疑、苛求 然後還要捕風捉影-來具足什麼? 具足他對你惡名建立的-那種……條件 然後說某人不善、惡如何這般 那我們是當事人我們應當 當然聽了難免難過-甚至於憤怒 甚至於覺得這簡直是莫須有 可是我們不是什麼?-我們不是立法委員 立法委員天天就是什麼?-彼此抹黑(此段影帶請刪除) 那我們不是-我們是道人 我們聞他人以惡言相加-應該如甘露灌頂般 怎麼樣? 這正是我過去對人所造-現在現行了 真好……我應當要藉此機會-怎麼樣?逆來而順受、樂受 然後呢 做該有的努力可卻不期求-努力之後應有的成果 那麼就努力完了-努力完了就忘了 那繼續惡名 惡名來了-我可以努力的我就努力了 努力完了-完了惡名再來 再來我也沒有其他辦法了-我也沒其他辦法了 那沒有其他辦法那怎麼樣?-我很安然而受 我知道這一定是事起-不會事起無因 一定有累劫因緣-乃至於今生的因緣 那就一個功德的成立來說-它也是怎麼樣 它也是要有這樣子逆緣-來給予考驗 來給予考驗 那就以你自己的道業成長來說 你既然要成就一個佛事 一個佛的、佛法的-利益眾生之事 那你自己也得要消業啊 你才有夠足夠的淨緣、淨心、-清淨之念 以及足夠強勁的意志跟念力 來面對將來更多更多的誘惑、-挑戰、迷惑等等對不對? 那凡此之類你現在不消業-你更待何時呢? 所以說功德造越大、越大啊-可能誹謗隨之而來要更多 那你就要心理準備 而且這種誹謗-你要當作是什麼呢? 當作什麼呢?亦是行者師-除病不除法 我們不去止謗 我們止我們什麼?-我們止我們那念貪念的心 為什麼人家謗我們-我們起心動念有兩個原因 第一、我執重 第二是什麼?-我們希望事情不要搞砸了 大概就這兩個原因-對不對? 比如說我……-現在我們要成立佛學院 那有人就開始罵-那個傢伙教學生亂教一通 他那邪知邪見-他怎麼能成立佛學院 那這樣你就害怕 你這麼一講我的學生不來-我的老師也不來了 那你就難過 再來我沒做那個事啊 我不是這麼差的-你為什麼說我這麼差? 那這就我執嘛 大概我們聽到謗法 呃!不!我們聽到謗的語言-入耳之後大體就這兩類 你傷害我、你無中傷害我 你做這件事情-你阻撓了我想做的事 這兩件事情使我們怎麼樣?-痛苦 對吧? 可是你想想看 我、我在哪裡受痛苦啊? 那本來就是無風不起浪 無因無緣不能成就這個果報 那今天來了-我逆來順受求懺悔 其次那能成就成嗎?-那不能成 因為這個謗-而能夠把事情給阻撓住了 那表示還真是不能做這個事 那就停吧 雖然遺憾-那屬於凡夫地的 我們必須放下-這屬於修行地的 修行份上你必須放下 那麼這樣子觀照、觀照-再觀照 提斯、提斯-再提斯 慢慢的你面對這件事情-你就容易的放得下 這道人不同於世俗人在這兒 不然我們也不過是吃五榖-吃五榖長大 我們並沒有因為搭了袈裟-就變成有金鐘罩、鐵布衫 對不對? 應當如此這樣子來面對 那麼這個就是什麼呢?-勝惡名是這個勝法 在因上勝-不在果上逃 是這樣子的 那麼呢修德就是修因了嘛 修因就能夠什麼樣?-勝於惡名 但是這並不保證-因此你就不會有惡名 有過去的因緣嘛 那也有屬於法的這種-難忍能忍的一種 應有的一種緣起的挑戰 這也是總是離不開咱們自己的-過去煩惱業緣 我們應該要怎麼樣?-逆來而歡喜受 雖觀諸行空-諸行空……修行 那麼呢對塵修五停-貪癡結使斷 那麼呢寂滅心安甯 雖然了知一切行-一切行皆是空的 對不對?你修行 修行也不過是色心二法的運作-緣起的嘛 它還是十八界所攝-對吧? 可是呢還是得對塵修五停 對這個什麼呢?-對這個病修這個法 對這個病修這個法 那麼塵起有坌污之病 那我們要修這個什麼?-五停心的法 五停心的法修了-所以說不除法 除病不除法 對病修法-那麼法成病消 那這樣就病消就是除病了 那麼法成立了 所以法不廢、不被我廢 不除 所以說這一樣對塵修五停 你起貪修不淨 起瞋修慈悲 起癡修因緣法 那麼多障眾生呢-你就要念佛觀 那麼乃至於這個多散眾生-你要數息觀 這就是對你那個-散動之塵、意塵來修 五停心修這個數息等等 對塵修五停 那麼這樣子貪瞋結使斷 貪癡中間的瞋呢-是為貪所攝 貪癡結使 這個結 九結十使都能夠什麼?斷除 那麼這個時候心寂-這個……寂滅而心安甯 煩惱寂 這個妄想滅-心即安甯 這個寂滅是一種涅槃的境界 涅槃就是寂滅 這裡講的寂滅可能不提到那兒 這裡講的寂滅不必要非得要-講到涅槃那麼究竟 但是就是說妄想心之寂、已寂 那麼呢煩惱心已滅 那麼煩惱滅了-那麼心就安甯了 這對治了 修對治行 那麼辛三 第三大節 也有什麼呢-有兩偈 這是什麼呢?示擇法知諦行 擇那個法然後來知什麼?-知三諦本空 其實三諦你說是空-這個說法也對 不過三諦是什麼?-即空、即假、即中 要知道是這樣 所以三諦不等於空 三諦都是空 空、假、中三諦 都是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 這才是圓融的 不過這裡都是-重點在空性上面說明 是應該對初機而說的 雖觀三界空-擇惡善須歸 那麼呢修行擇覺分-這麼離垢識是非 這就是擇法…… 雖然了知三界本空-然而呢 選擇了善惡之法-須要有所依歸 須要依於法 這有所依歸是依於-須由法門為依歸叫須歸 懂嗎? 擇惡善須歸 擇辨善惡二法-須以法門為歸依 比如說什麼是惡? 你說我……我就做好人 我也不騙、我也不害人-我也不殺人 那……這樣子算 那麼呢我也不做壞人-我也不害人 那這樣子我是好人囉 那麼這就是好人囉 那我一樣吃牛排有什麼不行 是不是這樣子啊? 這是你世間上認為的善 是不是? 但是依法門來說你是什麼?-你是助殺嘛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現在人一天到晚在吵 吵說那個聲聞法 人家那個-人家那南傳人又沒有說要吃素 那個提婆達多派的才叫吃素 你們這些北傳人、你們大乘人-說什麼吃素 哼!這個簡直外道 這就是強詞奪理 是不是這樣子啊? 你不能說……江南大盜-哪一天也怎麼樣? 哪一天也去捐血 那這樣子的話那捐血是惡行 那不能這麼講的嘛 再差的人也有優點(台語) 更何況當時提婆達多-為什麼提倡素? 吃素是惡 他是拿吃素來什麼?-對抗佛陀的什麼呢? 對抗佛陀的什麼托缽之法-是這樣 是包藏惡心嘛 所以說善法惡用 那當然它是惡的 這個事怎麼可以這樣-睜著眼睛說瞎話 這兩個是不一樣的 這不能這樣子顛倒說是吧? 那所以說擇惡善-就是分別惡跟善依於佛法 那麼常常祖師講說什麼是惡?-自私就是惡 什麼是善?-無我就是善 不管你殺人放火 你是為眾生殺人放火-就算真的殺人放火那也是善 各位這樣了解是這個意思 好!那麼呢-我們擇惡善須歸 那麼先講到這裡 下一堂課我們繼續-再把它講解完畢 向下文長-付予來日 我們迴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 ?? ??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