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淨心誡觀法 80 上法下藏法師 主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淨心誡觀法》 誡觀十八界假緣生法 第十九 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上一堂課呢 有開始跟大家講到這個-第十九觀 誡觀十八界假緣生法 為什麼要觀十八界呢? 那麼呢 就是說這就是我們的所緣境啦 我們觀空、假、中 至少聲聞法小乘是觀空 那觀空要觀哪裡的空呢? 觀四聖諦 苦、集、道、滅 那不管怎麼樣子 觀苦 最後呢 要能夠現見空性 那麼這樣子-才能夠將苦滅、滅盡 那並且呢 也不起造作 從而呢 破我執 然後呢 所以證得空門 了知一切空法皆無實性 那麼呢 那麼就這樣子就無相門就入了 那因為了知空跟無相 所以不起種種造作 那麼呢 就是進入了所謂的不起惡意的 所以說染污的造作 染污六道輪迴的這個造作 那麼就是無作門 所以空、無相、無作 那麼三解脫門一入 那麼就證得什麼呢? 涅槃 聲聞的偏真涅槃 那麼要這樣子來觀察 那麼叫現見空性 那現見空性 固然呢-就觀四聖諦 其實四聖諦的內容 其實觀身、受、心、法 那觀身、受、心、法 身、受、心、法 其實說穿了 不過就是十八界嘛 對不對? 身 身 身是什麼組合的? 身就是身心組合的對不對? 身跟心組合 那開身為什麼? 眼、耳、鼻、舌、身 那麼 那麼開心為什麼呢? 開心為這個……-眼、耳、鼻、舌、身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那麼呢-乃至於意根 乃至於意所生起的什麼? 法、法塵 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子啊? 不太清楚 愛睏(台語 想睡覺) 搞不太清楚 那麼呢 不管怎麼說呢 其實就是什麼呢 無論你說觀這個四念處也好 你修四聖諦 怎麼樣講就無非是身心二法 其實天台講一念三千 請問三千怎麼來? 三千亦復是對自己的自身五蘊 眾生世間、五陰世間-還有器世間 其實這還是十八界 只是呢 分類方式的不同而已 是不是? 五陰世間 五陰 色、受、想、行、識 這其實就是-對自我所成立的什麼? 成立的如幻的身心而說 眾生世間 是相對於我以外的眾生-他的五陰 懂意思嗎? 是我自身五陰之外的眾生五陰 那麼這就是所謂的有情世間嘛 那再來呢 無情世間 那就器世間嘛 山河大地 那麼呢 講成十八界是什麼意思? 我眼睛能見的一切色法當中-分什麼呢? 有情跟無情 分自己的跟他人的-對不對? 是不是? 是不是啊? 這個玩意兒 木頭 這是器世間的色法 那麼呢 我看看我自己的肉 唉呦!我很漂亮 那個自己的肉身 那這是什麼? 這是自身的什麼? 自身五陰也就是自身的色法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麼呢 看了眾生 噢!那個先生那個小姐-好莊嚴喔 那個東西好漂亮 那台 那台車子好棒喔 這是器世間 還有眾生世間的什麼?色法 所以你有沒有注意到 十八界-其實也就是天台講的什麼呢? 一念三千的內容 所以這只不過是-分類方式的不一樣 錯綜複雜這樣轉變而已 那麼呢-因此你觀察這十八界 觀它是空 那麼證得聲聞乘的果位 觀它是假 從空出假 那麼呢-空假不可得啊 了知呢 說空不空、說假非假 證得如實不可思議的中道實相 那這就是大乘 大乘一實相印 這個呢 沒能見之心也沒所見之法 它能見之心了了分明 可是又不以能見為能見 這就是知見不立知 那麼呢 所見的一切的法呢-不離自性 但是呢 自性又不可得 這樣子呢 離斷、離常 離斷見、離常見 阿羅漢其實某種程度是斷見-你要知道 某種程度是斷見 他是灰身泯智 「灰身」身的六根已經不成就 「泯智」能了知分別也不分別 所以說 這基本上是某種程度的斷見 以定力來成就這個斷見 是這樣 所以他不能夠從空出假嘛 所以斷除在那裡就停在那裡了 那眾生是常見 執著為常嘛 不淨執淨嘛 無常執常嘛 不樂執樂嘛 那麼非我執我嘛 是這樣 就離這個斷常 所以天台聖祖啊 他常常提到說要離斷常二見-離斷常二見 這就是根本 這兩件 離、所離其實就是根本 知空不住空-離了斷見 那麼呢 出假不惑於假-離常見 那麼離空離假 那麼就是離斷、常二見 是這樣 那麼呢 十八界能夠這樣子觀 所以前面說啊 前面說這個要結使 了知結使是無明的什麼? 煩惱 觀察這就是煩惱 那麼結使怎麼來呢? 結使就是對這個十八界 身心世間 一切器世間 一切五陰世間的什麼呢 的執著不捨嘛 所以才產生這個煩惱結使 然後輪迴不止 所以前一篇說-要修這個禪定證空性 修三學證空性 那麼這一篇就要告訴你說 那要怎麼修呢? 就觀察十八界 可是呢-其實這一觀裡頭 其實也並沒有教你怎麼觀啦 在這方面呢 宣律師呢 他終究是專業是在戒律上 在這方面的觀察的-教導上面來講呢 就文上來說-他只是告訴你錯誤是什麼 但並沒有教你呢 直接斷除這個錯誤的-一個確定修的方法 他提醒你修 但是到底怎麼修呢 並沒有說 至少在這一觀裡頭也還沒有說 不過後面都是這樣-都是沒有說 都是泛泛告訴你應當如是知 應當這樣去修 應當去修 但是怎麼修呢? 具體的怎麼修呢? 沒有講 在這一觀亦復如是 我們等一下看那個文就會知道 所以這樣子-還是不足以我們去深修的 那怎麼辦? 那麼就 我勸各位去修《摩訶止觀》 《摩訶止觀》裡頭就教各位呢-直接修 那《摩訶止觀》要進入去修-之前先拜《法華三昧懺》 那麼呢 隨文入觀 先怎麼樣呢? 這個……事一心 那麼呢 那麼如果說正念-大乘的般若見還是需要的 那怎麼辦呢? 那麼就是誦-《金剛經》、《般若經》 那提起這個解脫-以及成佛的那種根本的信心 乃至於呢 了知一實相的道理 那你就誦《法華經》 那麼這兩部經 這兩類這兩部經誦著誦著誦著 然後呢 再拜《法華三昧懺》 這樣子呢 那麼因緣具足了 你開始研習這個天台的-《小止觀》、《摩訶止觀》 那麼呢 要真正實修的時候 可以再輔以什麼? 《六妙門》為基礎 那《六妙門》為基礎之後呢 那《摩訶止觀》-把它道理全部懂了之後 以《六妙門》的基礎 從數、隨、止、觀、還、淨 這樣子呢-一步一步的入 那麼呢 在數、隨-止跟觀的時候就可以成就了 這時候就可以成就 那還、淨的話 那是一個-事實上在止觀的基礎之下呢 對止觀的一個什麼呢-一個運用而已 還、淨這是一個運用而已 所以說這樣來修 那你說你怎麼沒有提到-《釋禪波羅蜜》呢? 我跟你講啊 《釋禪波羅蜜》-它是通泛的結集一切禪法 大小乘禪法的一個什麼呢 把它排比、安置位子 懂意思嗎? 事實上是一個禪法的大觀 是這樣 但是呢 不是天台 不是大乘直修的精華 懂意思嗎? 那所以說如果時間上不夠 我們精力上不足的話 我們可以略知一下重點-這樣就可以 把它拿來當做是一種手冊-這樣就可以 好!那麼其實呢 反而是另外三部止觀-會具體一點 你不要小看《小止觀》 《小止觀》其實具體而為 它幾乎完成了-《摩訶止觀》的所有內容 它那個小啊 它那個小是指的什麼呢? 是指的精簡的意思 不是什麼呢 不是少的意思 要知道啊 所以說《小止觀》不好學的 其實它背後是一個-《摩訶止觀》做基礎的 它幾乎整個結構就有那個-《摩訶止觀》的結構在那裡 各位這樣了解嗎? 那以後我們好好的研究研究 研究研究 就應該是可以很好 那麼呢這個-因此先跟大家這樣講 不過呢 我在這個誡觀裡頭 對於這個十八界啊 以前啊 很早以前啊 我曾經在這個高雄啊 曾經講〈原始佛教〉 那個時候願海師還沒有出家 我那個時候我講經 我就都是誦《楞嚴咒》 那願海師在家人喔 那個時候他還在家 他就坐在那兒-他就能用背的背下來 那傢伙是厲害 在家人 帶著老婆帶著兒子 他老婆還帶他女兒-抱著這樣來 他現在女兒已經國中、國三了 你看看 哎呀!歲月催人老啊 想想實在 不提他了 那麼呢 那個時候我就講了什麼? 原始佛教 原始佛教但是錄得很爛 然後也有人把它寫成文字 但是呢 有一搭沒一搭的刊 後來就丟了 在那個廣德什麼會刊裡頭-有一搭沒一搭的刊 那好像有文也結集在那兒 那都要做整理 那那個時候我就講十二因緣 講五蘊 講四聖諦 但是我就知道這個五蘊啊-甚深甚深 《大乘廣五蘊論》有沒有? 《大乘廣五蘊論》其實-它是從什麼呢 它是從《俱舍》裡頭的什麼呢 六位七十五法當中-再衍生出來的 五位 那麼呢 百法 其實這裡頭 確確實實能夠-做某種程度的幫助我們呢 對於法相 對於一個觀察 細膩上的觀察 確實是可以 但是你要隨順唯識的那個立場-去觀察啊 你喔 那就會有點入海算沙 我個人學習的經驗是-不妨先學天台的教觀 然後呢 這個時候 就像蕅益大師說的一樣 就配以對於法相上的理解呢 微細上的理解呢 然後直接就用天台的觀法-去觀那些法相的義涵 就捨了什麼?唯識的那種觀法 為什麼呢? 因為天台的方法具體嘛 那唯識的方法-至少傳承上是比較缺的嘛 是這樣 如果說兩個性相 性相我是覺得不必要整合 我這個概念是說拿它做方便 那不叫整合 我是覺得 我一直覺得說彼此不缺嘛 而且彼此的風格不同 你說唯識要跟天台要整合 這一點我個人是覺得保留啦 這個態度我是保留 但是呢 拿那個法相的概念來給予什麼 用天台的觀念給予照破 嘿!這是一個好方法 那麼不過呢 當時我也只是想在法相上面呢-再深入理解 那一直沒有什麼因緣 不過這一觀呢-給我又一點小分的因緣 大概我這一頁啊 我看了起碼沒有十個小時-也有五、六個小時 我就在那兒看、看 然後我就坐在那邊想 坐在那邊想 那麼呢-把以前所理解的這些道理啊 我想我們可以比較精要性的-來跟大家講 其實佛法最後-它真的在修觀的時候 它其實是很精銳的-幾個核心思惟而已啦 那我們可以透過這個-十八界的假緣生法 其實十八界假緣生法-這個立這個標題 本身是聲聞的觀念 假緣生 假緣生其實在-大乘佛法來講的話也對 但是呢 如果你就認為它是空的話 那空那就是什麼呢? 無有自性是吧? 其實大乘講無無自性-還不如講說不守自性 其實它整個身心宇宙-一切的法界的存在 它是一直相續的存在著的 只是呢 覓它不變的自性是不可得 但是它卻又一直如幻的-在那兒存在的 你要知道 所以眾生從來就沒有缺少過 所以諸佛呢 他成佛了他從來也沒有-他沒有安止在那個常寂光當中 他還要什麼-十方化往度化眾生 是不是這樣子啊? 所以這個世間呢 你說它是空-當下即是 但是呢 它永遠是這麼樣眾生充滿-必須要被諸佛所度 所以它是空而不空的 就一個現實上來認知-是這樣子的 所以聲聞法它說講空講空 結果他就不能夠生起-利益眾生的那種大般涅槃的 這樣子的勇猛之心哪 這就是所謂的斷見 在這個立場上就是斷見 它遠離了這個事實上從來-就沒有空過的什麼呢?法界 是不是這樣? 諸佛開悟以來多少? 久遠劫來了對不對? 彌陀佛垂那個手十劫了-對不對? 他垂這個手幹什麼? 接引一切眾生啊 所以這些眾生 你從迷的立場上 你從有的立場上來講 你不能說他是迷-所以說他是有喔 你要知道 他迷的當下 就佛的立場來看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皆是佛嘛 所以那些眾生從來就沒少過啊 所以諸佛還是要度化他們 你想想看 諸佛還要從空性當中-來度化他們 可見諸佛不住於空 那為什麼羅漢會住於空呢? 那就是有斷見之嫌 他就住在空性當中 他不了說-眾生是不必要度盡的啦 但是不了說如幻的度眾生-本身才是般若的大空 他不知道這樣子的 所以他就安穩住於空性 這一點呢 不要辯論說大乘什麼非佛說-小乘怎麼樣 我們就看現實的表現 現實的表現 也不要再去執著說什麼-文獻上啦怎麼樣 所以大乘非佛說 那都是你很凡夫的看法 也受到這學術的污染 也受到聲聞人本身的-聲聞見的見解 你要就理上來理解的話-你就會知道 其實大乘呢 它更了解到 一切它一直就是這樣存在著的 這個存在呢 絕對沒有可以-可執著的任何一個自性 然而它就是這樣如幻的存在 但是當你已經不再受限於 也不迷惑於-這樣子的存在的時候 那麼剛剛我講那個如幻的存在 那個「如幻」兩個字-也就可以拿掉了 「如幻」是要對那個-執著的眾生說的 當我已經也不執著這個 也看清楚這個是實相的時候 幻與真已經泯然不可得了 各位這樣了知這個觀念 這個觀念你要懂這個觀念 你看《般若經》啊-勢如破竹 要了解 那麼就在這個觀念底下 我們來看十八界 那裡頭是甚深甚深 那麼等一下呢 那個宣祖-他當然也寫了一些文句在裡頭 但是我們-不會隨順聲聞法的解釋 我們會隨順大乘的概念來解釋 這也可以說是天台的一向有的-法界心的概念來解釋 各位這樣了解 那麼我們來看一看 那麼十八界這個十八是怎麼來 界是什麼意思? 界有範疇的意思 有種類、種族 有因的意思 有種種的意思 不過呢 不管怎麼樣子的意思啊 界 我們大概 我們基本上-都可以通泛的給它一個 依於某一種分類-而形成了一個範疇 這樣子的意思 你懂意思嗎? 比如說 我可以把世間-分類成某一種東西 叫做凡是眼睛能看的 能被眼睛看到的那樣那堆東東-我們都叫做色 我們就叫色塵 我們用這種分類法 你懂意思嗎? 換句話說只要能被眼睛-眾生的眼睛所看 所謂眾生的肉眼所見的 這些都名之為色法 它如果我再擴張說 能被眾生的肉眼跟天眼-微細的天眼所看 那麼呢-這樣子都叫做色塵 可以吧? 我用這種分類法可以吧? 標準就是 凡是能被眾生的肉眼跟天眼-所見所對到的一切法 那麼就叫做 我們定義那一類那種範疇-那一類的東西 我們就叫做色塵 可不可以? 可不可以? 我可以這樣分類可不可以? 可以吧 這就是這樣分 依於某一種分類-然後界定了它的範疇 了解了嗎? 了解了嗎? 所以那就是色塵 這樣懂嗎? 同樣道理啊 眼根是什麼意思啊? 眼根為什麼-也叫十八界中的一個 當眼根 這個根是什麼意思? 不!我已經解釋 我把這個界解釋完畢哦 那麼界因此你可以把它當做 依於某一種種類分類之後-所形成的對法的一個什麼? 一個分類範疇就叫界 注意哦 這個概念相當的重要 這個概念-會打破色跟身心的分別的 會打破的 這樣子叫做界 OK 那麼好 那麼為什麼會有十八界咧? 那是這樣子的 以一個凡夫眾生來講 當然你可以是外太空的眾生 你也可以是一條狗 不過反正總要是人嘛 我們現在是人在學佛嘛 我們就拿人做基礎來分類好了 人呢 之所以認知自己是人 能夠看待 能夠對這個周遭環境-能夠給予學習成長並且造業 並且自認為有輪迴有修行-這類種種的意識 那是因為人是由六根所組成 這樣聽得懂嗎? 由六根所組成 哪六根? 眼、耳 你看眼在這兒 耳、鼻、舌、身體 這身體來承載剛剛前四根 對不對? 那身體 還有意識 能起作意 能起作意 能夠為前五根做依的-那個意識心 這個意識心代表了一種-能了別、能認識 就能了別而已喔 它還不起分別-你懂意思嗎? 了別跟分別不同喔 分別是說我愛我不愛-這叫分別 了別是說-喔……這跟這個 這個叫這個 那個叫那個 還沒起分別你懂意思嗎? 還沒有起取捨感你懂嗎? 那這叫了別 這樣你知道意思嗎? 比如說走快一點 我有聽到我就走快一點 啊你給我拿茶壺來 你不會去拿一個杯子 是不是這樣? 你的意念緣念了一個東西 然後呢 你動你的手去拿 這能了別的-你不會拿錯個是吧? 這都是意根的作用 人是不是這樣叫做人 就一個人立場本身來談-是不是六根成就的 是不是? 還有沒有其他根? 還有沒有再多一根? 沒有了 沒有了 是這樣 那這樣沒有啊 第六根 六根完了還有八個 第七識、第八識 這個是聲聞 這個是聲聞以外的 well那個唯識-再把第六意識的作用再分割 你懂意思嗎? 因為我們第六意識-當界定它能了別的時候 那人就只能這樣了 只能沒有感情的-你懂意思嗎? 像機器人一樣它也能了別-對不對? 拿茶壺 嗯嗯嗯拿茶壺 拿茶壺這樣 沒事就坐在那兒發呆 沒有任何念頭 人是這樣子的嗎? 人是這樣子的嗎? 人不是這樣子對不對? 人生長到小學一、二年級-他就開始分別 噢!我是我 那是我的玩具你的玩具 可見意識當中的作用-不會只有了別而已對不對? 他有一種自我感 是不是這樣? 依於自我感-他會產生一種很怪異的 一種主動型的一種動作 對不對?是不是這樣? 因此他會有學習的過程 他也會依於學習再分析 分析了-再自我產生不一樣的動作 我的動作跟你的動作不一樣 我的想法跟你的想法不一樣 OK!是不是這樣子? 這顯然不只是-有了別的能力而已 對吧? 對不對? 是不是啊? 你看連狗都這樣耶 是不是這樣子啊? 小黃!來吃飯 哇!牠給我吃兩嘴 牠不吃了你看看 牠有了別你輸牠 是不是這樣子? 牠很性格耶 老子不吃我就不吃嘛 我小黃也是老常住了 我這種狗 我小黃怎麼是吃嗟來食的? 不吃就不吃 牠跑了 牠不但能了別耶 牠知道什麼可吃、不能吃 牠還會選擇我爽不爽吃 你看看 對不對? 這顯然就是第七識 大乘把它定義為第七識 但就聲聞人來講-通通就落入第六識了 你懂嗎? 它不精細的分別 為什麼呢? 它認為一切識都依這第六意識 但是大乘認為 這所依的有另外的識體 叫做第七識的識體 也就是能了別-這是單獨一個識體 然後另外一個是第七 又是一個能執著-能自我思惟執取的這叫第七識 以前你們上〈八識規矩頌〉啊-〈唯識三十頌〉 老師有沒有這麼講? 有沒有這麼講? 多少應該都這麼講啦 只是有沒有像我講的這麼生動 那就不曉得啦 是不是這樣? 開玩笑 就是說要再重新回憶一下 是不是這樣子啊? OK!好 就把它隔開來另外一個識體 所以這點你要知道 這點是大乘跟小乘的不同 所以學習唯識喔 要注意 要注意 其實它一直對照聲聞的-尤其是《俱舍》的看法 依它對照 你要知道其實唯識的出現-是以《俱舍》為基礎的 《俱舍論》為基礎的 如果你不去做對照的話 其實有時候那個-你對它理解不夠深廣 這樣知道嗎? 太慢了啦 你們已經學過了 那就算了 那當時學的時候-不知道在學什麼 也就是這樣聽過去啊 這是一個要領(台語) 然後好!相對第八 第八集起之義 它是集而起 它不起思惟分別 不起分別、不起了別、-不取執著 但是有集起之義 有含藏之義 含藏而集起 含藏是種子義 集起也是種子義對不對? 種種的種子集合-而現起種種的境 是不是這樣子啊? 是不是這樣子啊? 所以說它有含藏意思-有集起意思 那麼呢 在大乘裡頭認為-它也是獨立有一個識體 所以又非得要分割成第八意識 但是當我們-在談十八界的時候呢 這些通通集合為第六識 好不好? 你看看很注意喔 我為了這件 你看我要講入十八界的時候 我非得要先解釋這件事情-才能講十八界 不然你兜不攏啊 你懂意思嗎? 你會覺得它有缺啊 你會覺得那這樣我講的十八界-是依於聲聞講的啊 我今天不依於聲聞講 我要統攝大小乘來講十八界 換句話說你搞定十八界-就要得搞定大乘才可以 所以這就是我運用了法相-把它簡單的了解一下 然後把它整合進來 那這樣讓你將來你了解的時候 你不覺得有缺一點-那你得重來 你能知道我的意思嗎? OK 那這樣了解了喔 好!所以說你不要跟我講-大乘有第七、第八 現在我們-通通把它整合到第六來 這樣來談 因為這不礙於我們等一下討論-十八界的內容的 不礙、不相礙的 好!這樣知道吧? 因為從法性的立場來看-根本沒關係 你懂意思了嗎? 只要了解它的性質就可以 因為它的性質本身促成了我們-怎麼認知這個世間嘛 至於微細的功能-這是法相上討論的 那這個呢 我們只要綜合性的來了解-就夠了 是這樣OK 好!那麼這樣 這樣通通整合在我們人身上的-眼、耳、鼻、舌、身跟意 OK!這是六根 現在我們就要談談根 根…… 根是什麼東西啊? 根 根是指的所依能什麼呢? 它等於有長養任持那叫做根 能夠長出叫做根 對吧? 樹根嘛 樹沒根就不能生嘛 是不是這樣? 所以根最重要對吧? 所以我們當講成「根」的時候-它代表了什麼呢? 就聲聞的立場來說 它代表的是說 一個生命體能夠長養種種的業 能夠任持種種的什麼呢? 種種的自我感 跟我所造的一切身口意的業-跟認知 長養我自己的-任持我的學習我的認知 是不是這樣? 你看耳朵我聽過這個 這個我曾經聽過 你那個耳根任持一個聽的概念 是不是這樣? 也長養了什麼呢? 長養了你那個聽的那個執著性 是不是這樣子啊? 喔!這條曲子聽得真爽 長養啊 每一次聽了六根耳根愉悅 是不是這樣? 男女在戀愛的時候 在電話這邊聽到我們男朋友-我們女朋友的聲音 喔喔喔!等一下多吃一碗飯 如果今天沒聽到-就覺得很不舒服 那就是耳根怎麼樣? 耳根的染著 它肚子餓肚子餓 要去聽、要去聽、要去聽 我們的意根也需要 是不是這樣子啊? 早上怎麼沒有報紙呢? 誰把我報紙拿掉了 他就躁動不安、躁動不安 那就是意根在躁動 娑婆世界的眾生就是這樣子啊 早上吃飽-是肚子餓那個胃吃飽 那是舌根跟身根完成了工作 懂嗎? 還得要再喝一杯coffee 嗯!這鼻根也得利益了 然後呢 但是還少了一份報紙、報紙 那個意根在飢渴-你懂意思嗎? 噢!看到報紙了 看一看 哦!真舒服 是不是啊? 那就是意根起作用 懂意思嗎? 然後呢-哦!我們要出門了 要出門的時候 這個時候古龍精就咚咚咚…… 女人就這樣嘶嘶!嘶嘶…… 那就是鼻根起作用 聞聞看 嗯!香喔 然後出去到外面搭公車的時候 男人聞女人的味道 嗯!真舒服 女人聞男人的味道 嗯!不錯 那就是鼻根又飽了 你懂意思嗎? 你懂意思嗎? 是這樣 然後晚上回家的時候 男人找太太 女人找先生 那麼觸根 身根得滿足 那身根滿足的時候 男的先生又說-噢!太太你好美麗喔 不!早上要出門的時候-就留一下便條 我親愛的我永遠愛妳 放在她枕頭下面 那個女人呢 替他整理那個被窩的時候一看 哦!好滿意 那就是意根-又得到了一種什麼呢? 愉悅感 你看我們眾生-就每一天每一天在長養啊 在任持啊這六根 然後就六根愉悅六根愉悅 可是呢 為什麼我們女人會有七年之癢-男人會有七年之癢? 因為我已經不再寫那種-我愛你、my darling這東西 這種話了 然後呢 每次回來看我那個老婆 嘿!愈來愈變形耶-愈來愈變形耶 所有的衣服都不能穿了耶 而且蓬頭垢面 人家我在公司裡-哪個女人都嘛比她漂亮 然後他開始那個意根-就不染著家裡的太太 你懂意思嗎? 他染著外面 他也從外面得利益-得利益得利益 然後太太就會感覺到 噢!我的意根萎縮了 你懂嗎? 她覺得我缺少愛的滋潤 然後就彼此都癢 了解了嗎? 所以它非常的現實 能夠讓你看到-一個眾生怎麼過活 你光這個六根把它考慮清楚 不要我們在研究六根的時候 哪一個人教你這樣?沒有 我們都還六根-啊!六根 什麼是六根? 來!會說的人舉手 每個人都嘛知道 眼、耳、鼻、舌、身、意 好!放下-你答對了 對個頭啦(台語) 這完全都還不對 你還不知道意根在起什麼作用 意根就是這樣起作用 這叫意根 它有長養義 它有每一天的飢渴義你懂嗎? 這叫做根 喔!意根 我知道啦 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 為什麼叫做根? 對喔!為什麼叫做根? 怪怪的咧 不知道 佛教立名詞-它都很精確的在立那個名詞 你得要去回到它那個本意上來 一般解釋六根 根者就感官的意思 倒了 當然它是感官的意思 但是佛教-可不把它當做感官看啊 我們大家一般認知-六根是什麼意思? 就是眼、耳、鼻、舌、身、意 有六種感官對不對? 那我問你 那麼肝是不是用感官? 是不是啦? 也是呢 對吧? 心臟也是一種器官嘛 感官當然不等於器官啦 但是幾乎有點等於是-一種器官的意思 所以你會覺得-六根有辦法成就一個人嗎? 嗯∼沒辦法咧 還要有心臟 還要有皮膚 還要有骨頭 注意 其實真的 人類一切眾生只有六根在長養 一切的什麼內臟-無非都支持這六根而已啊 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子啊? 所以人之所以是人 不!一切眾生之所以是眾生-就是依於這六根 那你說沒有啊 那無色界呢?那色界呢? 都沒有心臟啦 也不需要這些色質礙的東西 那還有意根 而意根任持-眼、耳、鼻、舌、身啊 你要知道是這樣子的 他還能任持這個 他無眼能看 無鼻能嗅 無耳能聽 無舌能說 你要知道 他完全用意念在講話 他還是一樣有那種什麼? 要不就是光 要不就是聲音 要不就是某種能量 他能自我感受 他能知道你在想什麼 對不對? 所以他還是任持這些東西的 所以我們講六根對人類說 對其他眾生來講你可以講八根 你也可以講什麼幾根 隨你啦 隨你你懂嗎? 但是總是不離-根者有長養義、有任持義 它不只能-它不能叫做感官這樣子而已 懂意思嗎? 如果你把它解釋成 那個有些辭典啊 佛學辭典就是把它解釋 有的現代型的辭典-日本人編的 中國人把-台灣人把它翻譯啊 叫做某某辭典啊 它……就講感官、器官的意思 器官當然是啦 感官當然是啦 能感的器官叫做感官 當然是啦 但是他不了解深刻 OK 這叫六根 可是根為什麼轉成「入」? 又為什麼轉成「界」? 這還有的瞧啊 有時候六根加六塵-等於十二入嘛 是不是啊? 那為什麼要轉成入? 所以這又把它-看做不同角度的認知了 你懂嗎? 這精彩在這裡啊 你看十二入 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 十二入就是六根加六塵-所謂十二入 你們以前讀的都是這樣 對吧? 你們讀的是不是這樣 對吧? 那死了、死了 那好了 那十二因緣也講了 什麼?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 名色緣什麼? 名色緣六入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 六入這裡頭就表示六根 那為什麼根又轉成入? 入就是因為外面東西入進來 這也對 這也對 但是如果你只是這樣了解的話 那太膚淺了 太膚淺了 所以我現在就是要用 直接就用天台的立場-來看這個十八界 那你說這《淨心誡觀》-也沒講那麼複雜 你怎麼講成那樣煩、麻煩呢? 不然你要我怎麼講? 那我不然解釋文句 你也不曉得怎麼修啊 你也不曉得起心用意啊 是不是這樣? 我只好這樣講啊 不要嫌我講得慢 這沒辦法 跳不過去的 OK!好 那麼現在講根-你已經知道是這樣 所以眼、耳、鼻、舌、身、意 不過呢-就聲聞法或者是大乘法裡頭 不!我們說唯識、大乘唯識宗 或者是聲聞法裡頭俱舍宗 它們基本上看法它說 這個根有能發生認識的功能 認識的功能 眼睛如果看到了-啊!我就分別 我知道這個紅的青的 我給它一個概念 我會認知它彼此的不同 我沒有取捨 我還不取捨-我先認知它不同 對吧?是不是這樣子? 我看到 我知道虎跟狗不同 是不是這樣啊? 那貓與老鼠不同 我知道貓都在抓老鼠 我看得到 我了解 我看到這個動作我就知道 是不是這樣啊? 是不是這樣? 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麼這就叫做-眼睛我看到貓在抓老鼠 我看到這個東西 我能產生這種認識 喔!我知道有一種東西-它能抓那個另外那個東西 就算沒有名字-我也看得到是這個 所以我能起認識作用 所以根有長養、任持-也具有能起認識作用的東西 所以它是什麼呢? 它是眾生認識的所依 「所」就是被動的 被動的 被人家依附的 眾生要去認識什麼-就要依附於這個六根 可以理解吧? 這個觀念要去鋪陳-要去了解一下 要多方面的了解一下 我把根字講了很多個面相 這樣懂意思嗎? 那麼呢 那麼就根來說 前五根啊 其實六根都是啊 都是四大所成 成為一種粗的扶塵根 其實一般來講 在聲聞法裡頭來說 是說前五根-是由四大成為一個粗的扶塵根 還有呢-能取淨色的勝義根 這個淨色勝義根啊 那麼呢 就對後者來講只有一個叫做-非四大所成的勝義根 其實這個勝義根或者扶塵根 你大概可以把它理解成-精神作用、神經作用 我不曉得以前你們老師-是不是也差不多這麼解釋 是不是也這麼解釋 就以前沒有神經叢這個概念 它認為說眼睛啊 眼根是什麼? 眼根像個什麼球一樣 由四大所成-扶在這個頭顱這裡的兩粒 對不對?是不是這樣? 它說這個叫做扶塵 扶塵是什麼? 扶住那個外面的塵進來的一個-一個位子 這樣子 那它是粗的 是這樣子 其實呢 可以這麼理解 它就是具體的眼睛 那麼所謂的眼睛-能夠接受刺激之後 這個產生刺激的神經反應-這就是所謂的淨色 為什麼叫淨? 因為它已經-不受什麼東西污染了 然後它呢 它純淨的為一種電流 一種一種神經的反應-神經電流的反應 所以這種神經電流的反應 已經跟聞到味道-也產生神經電流反應 這兩種之間的本質-都是一種神經電流反應 所以本質上它不被再污染 你看 我看一個東西這東西髒的 然後呢-我如果看……看了久了 我摸在身上也會髒對不對? 所以說它相對於我只是看到它 然後產生 我心中的這種電流波動的反應-到我的腦波裡頭來 這整個傳遞的過程當中-是不再受到任何的污染 而且純淨的它只是一種電流 但是我執著它是一種色相 所以傳遞進來的時候呢 我執取到-噢!那是一個色法 這樣了解嗎? 這就是色法 所以這個叫做勝義根 換句話說-如果用現在的醫學來看的話 就是你腦子的皮質層當中的-某一個地方 專門管視覺神經的 你在那裡刺激了 被視覺神經 被眼睛所傳來的什麼呢? 傳來的電波 這個電波也就是視覺神經叢 這就是勝義根 勝義根包括這神經叢 它傳遞這個 執著這個這個什麼呢? 這個色法 這個神經的反應-傳到腦子裡頭來 這個腦子就是我們所謂的意根 你懂嗎? 然後被意根所扶-依於這個意根上面 扶在這個意根上面 然後意根解讀它為什麼呢? 解讀它為-噢!紅色的球 比如說這樣 他看到一個紅色的球的時候 當看到一個紅色的球的時候 這裡頭透過扶塵根-緣取外界的粗色 粗的色 然後呢 再透過勝義根 那麼呢 執取這個什麼呢?淨色 這個淨色就是神經的反應 神經反應 然後進入到腦子的皮質層 也就是所謂的意根 其實這個意根 這個腦子的反應還叫做扶塵根 這個腦子本身-那個腦的大腦皮質 難道不是四大所成嗎? 所以說其實意根-也會有扶塵根的啦 不過古人因為沒有這種-解剖上的概念啊 他會認為說意根純是勝義根 純是神經的作用而已 其實你知道神經作用-需要透過腦細胞對不對? 對不對? 在腦子裡的作用-需要透過腦細胞 而腦細胞難道不是四大所成嗎 是不是這樣子啊? 四大-地、水、火、風所成嘛 是不是?是不是? 所以說其實它也有扶塵根的啦 按照這種定義的話它也是 不過不管怎麼說 前五根依於意根的扶塵根 這個是我自己說的啦 或者說依於它的勝義根-而有了別的能力 是這樣子的 那但是聲聞法認為-意根只有勝義根 勝義根 這是小乘論是這麼解的 大乘不這麼認為 大乘認為眼有眼根 固然也有扶塵根跟勝義根 而它依的是依眼識 各別獨立 你懂意思嗎? 它是獨立的眼識 那鼻亦復如是 為什麼? 它這樣講之後 所以大乘佛法-才有六根互用這回事 你懂意思嗎? 才會有這種概念 那你說沒有啊-聲聞法也提到六根互用啊 它是相似互用 它不是真互用 真互用的話是在 依天台的判教來說的話 它是在什麼呢? 已經是進入三賢位的十信位了 真正互用 那麼呢 在《法華經》上-〈法師品〉當中啊 它說拜到清淨的時候呢 那是相似的六根互用 相似的六根互用 這樣了解嗎? 相似互用也就是說 都是依於意 那在意當中互用 那麼大乘佛法甚至認為呢 它各別獨立有六個識 六個識能夠互用 這個又不同 那這個概念是不太一樣懂嗎? 我有共同標準 那共同標準在標準之下互用 那是同一個內容的 我有各別的依附的基礎 然後這不同的基礎還能互用 這兩個互用概念是不一樣 好!那麼呢 不過這個就不必再說-那麼複雜啦 總而言之 這個根再多認識一下就是說 有所謂的扶塵根、勝義根 它那個根有任持、長養的功能 同時也具有了別起認識的功能 那它是-一切心跟心所的所依之處 心是心王 主動的產生意念 心所是依於心王 然後產生微細的什麼? 煩惱思惟或者 不!微細的思惟-是在心所從生出來的 推理出來的叫心所 是不是這樣子啊? 唯識學上講五十一心所 對不對? 無論是心或心所都依這六根 所以它也是被依的叫做所依 被人家依-在佛教裡頭講叫做所依 你是我所 所 所什麼樣子? 那個所就是說我施於你 你是被我所施的 你懂意思嗎? 那我叫做能依 我能依於你 我是主動的 你是被動的被我依 懂意思嗎? 心跟心所依於這六根 這是所依之境 好!這樣叫六根 我們單獨先把根認識清楚 接下來講塵 那麼塵呢 為什麼是塵? 「塵」有心外所存在 外來了的東西的意思-第一 所以說客塵、客塵-有沒有? 那個《楞嚴經》講的-心由客塵所附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個塵 塵有外來了的意思 有客體的意思 懂意思嗎? 第二、有外來有客體 相對於主來說它是客 相對於本有的東西來講-它是外來的 懂嗎? 第三、它有污染的意思 懂意思吧? 有污染的意思 不過在大乘來講 大乘講塵就不拿它當污染義 因為大乘是不垢不淨的嘛 所以大乘不談污染義 這樣聽得懂嗎? 你聽我這樣講你是不是-你有沒有注意到 我在思惟一個東西 我在理解一個東西的時候 理解一個佛法概念-我都會很注意 小乘是這麼理解 大乘是這麼理解 我把它隔開來 那你會知道 小乘這麼理解 大乘能理解它 但是大乘更超越它 懂嗎? 比如說塵這件事情 塵就小乘來說它有客的意思 它有外來的意思 它有什麼呢?它有染污的意思 但就大乘來說 頂多它是有客跟外來這個意思 它就不拿它當作污染的意思 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子啊? 我們當了解塵這個字的時候 我們就會-噢!大乘這樣了解 小乘這樣了解 那你說這樣會不會太累 沒辦法 你非得這樣不可 你懂意思嗎? 為什麼呢? 是不是因為小乘產生大乘 嗯!又來了 大乘生出小乘你不要弄錯了 那為什麼我還要小乘分別了解-大乘分別了解 那是為了實修上的需要 為什麼呢? 因為聲聞法絕對是-對於一些薄地凡夫來說喔 他比較契機的 你懂意思嗎? 所以這個情況底下 聲聞法-對於一個比較契機的說法來說 他怎麼說 我們拿來怎麼樣 應於一切眾生乃至我們自己-有時候管用 做為一個輔助 你懂意思嗎? 可是我終究是大乘人 我要有大乘的眼光 所以我不能只是知道-聲聞法怎麼認知 這樣了解嗎? 這樣了解嗎? 這是一個學習佛法的時候 應該有的內在的一個用心啊 用意 這樣了解嗎? 這是順便教你們啊-了解佛法的時候這樣 好!那麼這堂課呢 破題還沒破完哪 講一個界字 不過人家天台聖祖講個妙字-講九十天 我講個界字講兩節課沒算什麼 是不是這樣子啊? 好 向下文長-付予來日 我們迴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 ?? ??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