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淨心誡觀法 77 上法下藏法師 主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淨心誡觀法》 誡觀煩惱結使法 第十八 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上一堂呢 上到了這個九十-三界九十八種結使啊 那麼呢 就是壬一結束了 那麼呢 今恐文繁-少分喻說 以下就是譬喻 這是一種概念了 往下六對結跟使 那就是一種概念性的 讓你知道說結使大概是這樣 可見呢-他對於慈忍比丘啊 只是講一些大概而已啊 也並不打算在這封長信當中啊 對他說呢-太多的教理深刻的什麼事情啦 我們講解的話可以藉此深入 但是呢-他只是提一個頭而已 那麼怎麼說呢? 說結使者 這是壬二癸一啊 約惑辨名 約這個結跟使-這兩個惑來辨這個名 或者說-這樣講就是說 約能夠讓你產生惑的 就這樣的事實來辨別結跟使 它產生惑的不同 來了解-因此而了解結、使不同 首先是正解結使-是癸一 癸二的話是-別示成餘號 另外有另外的說法-別示成餘號 首先這裡正解結使有六對 它說阿梨耶藏-染分種子名之為結 受六道果報名之為使 這第一對 那麼呢-阿賴耶 阿賴耶識-那麼就是我們一般講第八識 第八識到底是怎麼樣講 當然玄裝大師-所謂的新唯識家跟舊唯識家 看法不太一樣 大體上呢 它是有含藏識、覆藏、攝藏-這樣的意思 啊!含藏而不壞失 這樣子叫做阿賴耶 一般來講叫做藏識 藏就是寶藏 含藏著這些……-所有的一切種子 那麼呢-也叫做攝藏、攝藏 那麼呢-也叫無沒不失 或者是有覆 這樣子的一個 而且是無記的 這樣子的一個-一個意識體 不過呢-也有人說啊 是第八意識其實也不可得 那麼呢-其實是由種子集合成的 求第八識也不可得 所以啊 這為什麼說唯識學-一直只是存在一種理解而已 那就是對於-對於這個識的一個解釋啊 它一直要由從法相的立場 一個具體的立場來解釋它 解釋到這第八識的時候 它就是 啊!只能夠說明它的一個作用 確實要說它是什麼相貌啊 到這裡來 這個相貌就很難再說清楚了 《大乘起信論》當然一般人-不認為它跟唯識是完全一致的 不過《大乘起信論》-有它另外一套說法 但是說法所用的詞跟概念呢 確實是很接近 如來藏識是清淨跟污染啦 那麼呢-這個什麼呢?是和合而成 那這個在第八-這個唯識學來講呢 新唯識學尤其是不接受-這樣子的一個看法 不過這個不管怎麼說啦 總是你知道說心的意識心 在第八意識的時候-有這種含藏不壞失 能夠任持這些種子 於無量劫來的輪迴當中-而怎麼樣? 能夠遇緣生起 你知道有這樣子的概念 最起碼在這裡你要知道這樣 所以說阿賴耶識 那麼染分的種子名之為結 因為唯有染分種子的時候-才名為阿賴耶啊 如果說轉這個轉識成智啊 這個妄想意識的種子呢-已經消盡了 或者說-對於這種執著的意識心呢 那麼已經呢-有所轉了之後啊 這個當下第八意識-就轉成大圓鏡智 這個時候的這個染分種子啊 就不名為染分種子啦 其實染境是無體的 你要知道 因此在這個時候呢 那一切種子呢 不過轉為什麼呢?-利益眾生的方便 但是這裡要跟天台的性具說-要能夠整合的話 這恐怕就還得要討論 當然啦 要將性跟相 也就是一般的講法啦 要將天台的所謂-一念三千性具善惡 這樣子的概念呢-跟所謂的唯識學的含藏種子義 這樣子的概念來整合啊 古來是沒有人的啦 外國不會有人這樣做 因為天台-天台就在中國出現的 天台的說法在中國出現 那所以說-中國人才會遇到這個問題 中國人在什麼時候-才遇到這個問題呢? 一直沒有遇到這個問題 那是在 是澫益大師自己啊-參禪的時候呢 他聽著聽著-他對這兩件事情產生大疑惑 所以他一輩子-致力於所謂的性相融合 但是性相融合發端 肇始於宋朝的永明延壽禪師 《宗鏡錄》 從那時候開始呢 禪啦、教啦、律啦、淨啦 幾乎都開始被走向那個-所謂的走中和之路 但是就在將將一樣是北-一樣是宋朝 在北宋初期啊 這個事情-並不容許在天台發生的 在天台的教門裡呢 四明尊者當時是拒絕接受-這樣子的一個融合的 當然那個時候-並沒有永明延壽啦 不過是那個時候呢 就已經有華嚴宗的思想-極端的混入了這天台教門來 那麼這樣子到底 那麼後來呢 這種經過了長期-前後達四十年的辯論 四十年的辯論哪 釐清-至少是釐清一個概念 那就是山家派維持天台的古義 那麼呢,山外派-引入了真常心的這種概念 那是那是華嚴的思想 但多少也是傾向於性相-傾向於相宗的 也就是有唯識的這樣的影子 雖然當然啦 真如心、真常之心哪-到底跟八識是不是完全一致 這個含糊籠統的說 有人說哎!接近 當然你要仔細的辨別的話 它們彼此的說法不同 但不管怎麼說-這都是從有宗入手 這跟天台 怎麼樣 直接觀察中道實相呢-立基於空性 這還是有差異 那麼在這個情況底下呢 因為四明尊者的釐清啊 天台其實在這個時候-總算保持住它的古義 但是接著永明延壽一出啊 天台不出人才啊 不出人才之後 乃至天台宗-就有名無實的這樣傳遞下來啊 這樣說可能僭越了一點 但確實有一點這種傾向 那麼呢-一代一代的往下傳的時候呢 這個外面、外在的大環境 佛教大環境一直在講融合-一直在講融合 你知道為什麼講融合? 因為各宗各派不出人哪 就不出人才嘛 那各宗各派不出人才 各宗各派替它說明講解的人呢 就顯得就怎麼樣?不多 那不多的時候呢 那大部份出現的都是那些-這裡學學那裡學學的雜學之人 那麼雜學不是不好聽啦 也不是說輕視啊 就是這裡講經他也來聽聽 那裡講經他也來聽聽 那麼這兒聽那兒聽 他覺得好像都對 都對!他就各自融攝 然後再加上永明延壽本來有意-有意要融會貫通在先哪 那麼接著呢 就是後代各宗派啊 自己出人才出得有限 再加上禪宗的衰微 淨土宗過度的什麼?-簡易、簡化 等等的因緣哪 社會環境的傾向於這個腐化啦 然後國家力量的一個-比較衰微等等…… 這一類的整個整合在一起啊 弄得呢-這各宗各派不獨立了 教理就互相融攝 互相流貫 那這事情一直到什麼呢 一直-其實一直到 這個傳燈大師啊 他傳燈大師還是住天台的 就是號稱就是天台的傳人 他寫的-他最滿意的另外一部書 我名字一時忘記 不過蕅益大師認為-他寫的最好的是《生無生論》 那麼《生無生論》呢 我在這個 這個慈光禪學院哪 禪學研究所啊 我在上課的時候 我就跟那些同學講過 我說其實《生無生論》裡頭-確實是具有山外派的色彩 那麼再看蕅益大師以來呢 那更是如此 所以說其實山家派純正的一種-對於淨土的解釋啊 其實有點隱晦 或者是說-或者說有點混淆的 那蕅祖自己本身也承認 他自己一直想要融攝呢-性相二宗 那麼他覺得呢 這個性宗如果沒有相宗的輔助 那麼一念三千 這個三千要怎麼觀? 三千就沒有對境好觀 我不曉得他這是簡易的說呢 還是真的他這麼想法 祖師當然有祖師的看法 不過要依天台的古義來看啊 這一念三千是通於自心的五陰 外在的五陰也通於器世間啦 那麼這個呢 重點在於說 既使是通於這個世間 但是終不離什麼?心跟外境-這跟三千 這一念的三千 這一念三千-是同時具足自己的心的 那也同時具足外在 它把能觀的心-跟所觀的這樣的境呢 它融攝 基本上底子裡頭就融在一起 然後它也不承認有能生所生-能載所載 有前有後這個概念 這個是有別於唯識的 你說一定要嚷融通啊 我是覺得佛陀啊 教誡弟子啊 他會隨順眾生的根機 先給他一個法 給他這個法讓他站穩了 那再才往他向下-往下一個法 在這種立場上來看哪 法固然沒有高下啊 可是說理究竟還是有-所謂的了義不了義之分別 各位這樣了解意思嗎? 那麼呢 我不願意這麼講說 唯識是不了義 不過我必須說明 從中國的大乘-傳統大乘人的立場 以及藏傳的人的立場 他們彼此都認同唯識不了義 這點是比較殘酷的事實 但是古來的祖師-確實是這麼認知 確實是這麼 連藏傳也都是這麼認知 這一點要接受 不論你怎麼好樂唯識都是如此 所以你要把……-一個不了義說跟一個了義說 你要把它整合 這個恐怕難度頗高 我不能夠說-蕅祖這樣的努力是不值得啦 或者是有怎麼樣子啦 我想個人學佛-有個人學佛的重點 他自己也說嘛 這個他還註這個-《阿彌陀經要解》啊 不是要與前二翁 就是蓮池大師跟這個傳燈大師 師伯啊 相競同 但是呢 也不必呢,強同 相競異也不必強同異 所謂正看成嶺側看成峰 對!佛法有各自的認知 那我學人本身-那沒有個人自己的認知 不過呢 站在一個比較天台的-一個古義的立場來說的話 如果你覺得說 觀一念三千要用所謂的-要藉用唯識的法相 那似乎暗示著天台一念三千的-觀法跟觀境啊 有缺失或者是有不足 這一點當然是因人而異囉 見仁見智啊 每個人修法不同啦 這確實在境中-動用心緣念的時候 是可能你會覺得有不足 那個人的因緣 不過要以教理平心而論啊 它本身是具足的 它在邏輯上-以及在周延的意義上啊 它並不缺 並不缺 因為唯識也好 或者你不講唯識 你都一樣 你觀這個境界無非三大項而已 自心的動念 一切眾生都五陰 還有器世間 怎麼? 你哪一國人來看這個世間-總是這樣而已 而它的一念三千無非是從這裡 從這三大項開展出來 當然啦 這裡頭沒有很精細的說明-各種法相啦 煩惱境啦-煩惱相 可是它並 它並不需要-你在觀察一念三千的時候 去分析這一念心-自己的煩惱相啊 它並不是要你這樣子的 你懂意思吧 它並不是要去抉擇、去分析-這些煩惱相境如何這般的 它也並不是這樣 它是要觀察即空即假即中 這是就一個整體意義上 正念直視直觀的 如果說要講方便 還不如說數呼吸、觀呼吸呢 見呼吸來去的生滅不可得呢-為方便 那還反而好一點 為什麼? 這樣反而有那種-所謂的偏空的那種方便嘛 是吧? 所以這樣子的觀法並不是-就名相上的一一解析 或者是 或者去觀說你有一念心-可以轉成大圓鏡智 不是的 天台觀到後來它了知說 一念心具足三千法界的時候 這一念心不可得 三千法界亦不可得 雖然皆不可得 了了分明如幻如化 雖如幻如化也有如幻的作用 在這個時候呢 一切境-於身心無礙 那麼呢 心即是境-境即是心 所以心物二元是融合的 那麼起種種的什麼呢? 在這心物二元一融合了 心所呢 種種的妄想心所是不起的 為什麼? 因為沒有境了嘛 境已經不存了嘛 境不存心也不存 是心境兩亡-物我怎麼樣? 雙泯 不能講合一啊 合一是有個-有兩個然後合一 是物我雙泯 這個時候你覓心也不可得-境亦不可得 那也心境皆不可得 心所如何可得呢? 所以說如果要觀法相啊 那有心所為境、為緣啦 這要觀法性就有困難 所以這在觀法上面呢 這兩個是不太能融通的啦 那麼理論呢? 理論各有各的走法 那也不需要融通 那你也不用擔心這兩個有打架 為什麼呢? 為什麼? 為什麼你不用擔心-這兩個有對立呢? 因為就算計算-一個算數題目一樣 每個人的假設不同嘛 先做不同的假設 那走入-走入到一個什麼? 接近真理的地方 此時你就會知道-一切假設都如幻了嘛 所以這些並不需要-在假設的立足點當中 看到它的不同而產生-好像不能接受的樣子 這是我個人的看法 所以說一味的講融通 我還是一直覺得要小心 因為這樣子可能應機-反而應不了眾生的種種機 這是題外話順便提一下啊 那麼呢 阿梨耶藏染分種子名之為結 換句話說 這裡講的結是什麼東西? 就是種子 是阿賴耶藏上面的種子 種子有含藏義 它不能產生作用 要遇境對緣啊-才能產生作用 所以說受六道果報名之為使 阿賴耶承載著這些種子 種子遇緣而讓我們怎麼樣? 讓我們在六道中輪迴 這是就以唯識的立場說的 你知道啊 道宣律師的時代將好是-玄裝大師回國的時候 所以玄裝大師在譯什麼-唯識學的新 新唯識學的著作的時候 他就是預入為譯場中之人 所以他的很多思惟啊 事實上是法相的思惟 這一點呢 無論是古來 無論是中國都對他的見解呢 都比較有傾向這方面的解讀 雖然他受到天台的影響也不少 但是思想內在的影響 觀法的影響是沒有的 是什麼? 教理性的影響 比如說唯一佛乘 比如說重於什麼? 重於這個涅槃的什麼? 涅槃的常樂我淨這種思想 這樣思想 還重於《法華》 但重《法華》不等於天台 這點要知道 天台有天台的它內在的看法 他的說法其實傾向於什麼呢? 傾向於地論宗 還有當時的什麼呢? 真論學派 攝論 真諦三藏的攝論 然後在後期 中後期又受到了這個-玄裝大師的這個唯識的影響 所以他其實是一個什麼? 一個有聲聞思想 再加上唯識法相-這樣思想整合起來 然後再受到一些天台的-一些啟發、啟發 比如說講圓教宗 這種圓那種思想哪 雖然固然天台-不唯一講圓的人啦 華嚴也講啊 不過總是-早把這個圓的概念提出 並且把它整合起來的 建立得完整的 那也是天台 所以這點要了解 不過到了什麼呢? 到了靈芝律師就完全不同 靈芝律師是……-就是完全學天台 他是完全學天台 學天台而歸心淨土 他早期只有學天台-不歸心淨土 結果呢-生了一場大病快死了 結果作意不稱 不起來啊 然後他就心淨土 他更特別啊 他當時被人家說了很多閒話 何以故? 他每天托缽 在那種環境裡他每天托缽 然後呢 過的日子呢-很聲聞乘的樣子 有人也是對他有意見 那麼他就是用天台教理來解 從今而後 幾乎很多學天台的人都拿 都研究了這個道宣律師的-南山律學 那麼在這裡呢-他認為 受六道果報是種子受薰哪 然後現起六道果報的緣境-的因緣哪 然後就怎麼樣? 然後就形成為一個六道果報的-一個流、一個相續 當他產生這種果 能受果報的這樣子的-一個作用的時候 就是為使 所以就是-就種子義來說它是含藏不動 就能受緣而落入六道輪迴-這個推動的內在力來講 它名之為使 這第一對 第二對呢? 使業發生增有漏種 那麼如賊居險潛伏聚集-名之為結 當你-當你落入六道輪迴 六道輪迴這種使業發生 使業就是你那個使啊-操縱你的身口 使!還是那個結使的使 那個操縱推動你造業 役使眾生的身口而造種種的業 所以說使業發生了 業就是業 業發生了就可以 為什麼叫使業? 因為你有你過去的那業 過去的什麼種子來推動你 聽懂意思嗎? 推動你 那種子具有推動力名之為使 那推動你身口造業-那名之為業 那使業發生就是依對境立緣-而生起這身口的造作 身口的造作之後就更增有漏種 什麼是有漏種子? 就是你八識當中有種子 種子隨緣而起現行 現行反薰成種 懂意思嗎? 那反薰你的內在 那所以更增什麼呢? 更增有漏種 是不是這樣子啊? 越攪越多啊 越攪越多 這種子是無量無邊的 無量無邊 是這樣子的 那麼增有漏種 那什麼叫有漏種? 終究是有漏的 有漏是指的什麼? 功德智慧不能久聚 不得聚 不得聚 不是說他做這個事情-有功德智慧 然後不能聚-不是 是說他做這個事情讓你的功德 少分的功德跟智慧呢-怎麼樣? 不能夠什麼? 不能夠再留存-而漏失 可以這麼講 或者是說終究是苦的因-叫做有漏種 這個有漏啊 也可以說是一種煩惱、輪迴、-苦的另外一個名字 也可以這麼講 那麼意義是可以延展為這樣 那麼呢 所以說更增這個有漏種 然後這個有漏種是今世薰出的 它怎麼樣? 它如賊居險哪 這個八識的種子是如賊 它被薰薰出來 薰出來之後如賊-然後居在險處 什麼叫險處? 不可見之處 那天險有沒有? 賊啊-躲在那個山險 山峰的那個兩側山谷山峰 山谷的兩側 山上的兩端兒紮營 易守難攻 這樣叫做險 那麼這意味著什麼呢? 意味著它具有攻擊人之性 能夠讓人生煩惱之能-而難以察覺的意思 難以察覺 這樣懂嗎? 所以說如賊居險 結果呢? 這個險字下面就解釋了 潛伏聚集 它就潛伏在那兒 為什麼叫潛伏? 因為難見嘛 為什麼叫聚集? 因為都聚在八識當中嘛 反薰八識的種子-入在八識當中嘛 所以叫聚集 這樣懂嗎? 所以說這八識的種子 新薰成的八識種子呢 更怎麼樣? 更如賊人般的-居於這個隱密之處 那麼聚集於彼 這裡頭的險 當然啦 也可以解釋成為是 就是居於六道 那你說這樣子就不是第八意識 就不是第八意識啊 那就是六道當中啦 那指的是說-各種存在著什麼呢? 讓你落入六道輪迴的什麼呢? 的「因」潛伏在那兒的意思 好!這樣子呢-是潛伏義 還沒有產生那個-直接推動你去六道輪迴的 還沒有、還沒有直接 這樣子名之為結 接下來 持仗劫害-這個掠人財寶名之為使 如果呢 持仗劫害啊 掠人財寶 持仗賊害是指依憑著 持仗啦-不是恃仗 持仗 持仗 依憑著 這八識種子依憑著身口造業 這八識種子啊 歷境歷緣 然後仗著今世的身口再造業 那麼劫掠傷害什麼呢? 這個道人的什麼呢? 這個戒財智慧之寶 戒跟智 戒財、智寶 聽得懂嗎? 戒財、智寶 那麼名之為使 也就是說啊 它潛伏在我們八識當中 遇境對緣呢 我們立刻就起身口造作 這一身口造作就讓我們犯戒 讓我們迷糊 讓我們呢-失正念 而失去了智慧的正觀 能夠這樣子名之為使 再來 貪 這個貪瞋性習依真潛伏 遇緣能起名結 這裡它錯三個字 貪瞋性習依真潛伏 逗點 還緣能起 這個「還」要改成「遇」 遇緣能起下面補兩個字-名結 名結 名結 這個「還」要改成「遇」 那麼能起下面補兩個字-叫名結 當然啦-《發真鈔》是認為說 這個名結這兩個字-應該放在上一句下面 貪瞋性習依真潛伏名結 那麼呢 遇緣能起 遇緣起能啦-說錯了 遇緣起能 然後接著 能劫財、戒財等等 那我是覺得說可以放在那個-遇緣起能之後才名結 就是說描述它怎麼樣? 描述它有這個功能-但還沒有產生 貪瞋性習 你這個無始以來的-貪與瞋的那種習性 依於真如之性潛伏 這就是所謂的 這就有《大乘起信論》-這種概念 是不是這樣子啊? 真如與煩惱啊 與阿賴耶啊 兩者和合 煩惱染性-那個染障 真如清淨識-淨識 染還有染識 阿賴耶為染 那麼染境和合 那麼這個就是 那麼這個真如是無始無終 阿賴耶是無始有終 所以說這個染塵是黏附在-依附在真如識之上的 這有點這個意思 所以說依真潛伏 看到沒有? 是這樣的 那麼呢-依於這個真常之性潛伏在那 那麼呢-遇緣起能 遇了因緣-就起那種能造作的功能 能推動身口意三業造惡的-這個功能 所以遇緣起能-名結 這說來說去弄了半天-都還是八識種子啊 提了半天到現在還是 說法稍有不同這樣而已 那這裡的分號 因為句子長嘛-把它分號分開來 那麼它呢 這個種子遇緣起能之後-能怎麼樣呢? 如果它能劫戒財 取著諸塵害於智寶 剎那相續追求如使 這個 這個起能之後能怎麼樣? 能劫這個戒財 先讓你戒毀了 失去戒的正-正持的持守清淨 那麼呢 接著呢? 取著諸塵害於智寶 接著就肆無忌憚了 那就對境歷緣啊 六根對六塵-產生種種的染著貪見貪愛 這就是取著諸塵 眼根對六塵 哦!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的錯誤染愛 那錯誤染愛之後呢 那麼怎麼樣? 害於智寶 就傷害了我們智慧的寶藏 那麼剎那相續啊 而這樣子的一個-劫財跟傷害的行為啊 是以上如此劫掠 如此這個劫財 劫戒財以及-以及害於智寶的行為啊 是剎那相續的 念念相續 剎那相續追求不止-如使 這個使就解釋出為什麼叫使 使就是使者、役使 我驅使你-你去給我做什麼 那麼你的心呢 是貪求這個-無盡的這樣子的一個 一個世間的染緣啊-無有休止啊 你已經被它奴役了 它驅使你這麼幹 所以這個就是使 你的心已經被它使了 是這樣子 所以說剎那相續追求如使 這裡的使呢-是指的這個役使僕人哪 接下來這第三對完了 第四對 無對名結是外觀名使 什麼叫無對? 還是那個老樣子 貪性未對色起以來-名之為無對 無對就是你的貪之性 貪染之性啊-不對你貪的境 那比如我就愛錢 但是你不讓我看到錢 我就不會去貪 我就愛吃 你沒有讓我看到那個包子 我就沒有起那個想吃的念頭 是吧? 這無對-沒有對那個色 無對 沒對那個境界 這樣子呀 那麼所以說 貪性於心-未有對境能起 此時名之為結 知道意思嗎? 所以它基本上在這個-在這種狀態底下 你是發現不了它的 你沒有起貪心的因緣-你怎麼知道你有貪心? 每個人都嘛講得很好聽 對吧? 真正遇緣了你才會知道 何況有些是緣起的 緣隨時在-你都還沒有感覺 那麼外觀名使 什麼叫外觀啊? 色塵若現啊 心役於貪外求觀視 外觀名使 向外求種種的觀察 觀察跟這個眼見而視 眼視 觀察、眼視 這就是所謂的六根向外攀求 現在以眼根為代表 外觀名使 色塵現前-眼根貪色 然後呢 然後呢-然後求於觀視 想要看 你比如說 哦!這個男女貪愛 有一個噠……高跟鞋走過來 從你這個外面這樣走進來 你眼睛就非得想看一下不可 這就是-這就是使啦 這外觀名使 就是起這個使啦 懂意思吧? 色境現前哪 心生染著啊 驅使你的眼睛啊 然後給予觀視啊 向外求觀視 對不對? 外觀名使 那麼再來 這個止慮名結-是攀緣名使 止慮名結-是什麼意思叫止慮? 止,沒有什麼過失 止就是安住不動謂之止 現在是慮有問題 止慮是指身心安穩-身口安穩 但是呢-心中什麼呢? 生染著 生染著 那麼這個染著 那麼呢-這樣子叫做止慮 止身口之動、之攀緣啊 那麼呢 那麼呢 而慮之於心 慮之於心 慮之於心 這其實也會發生的啦-也會發生 比如說我們 啊!那個事情-我們知道我們不可能去做 我們不可能去得到 然後呢 心裡呢-多多少少想一下 就想著 那也沒什麼太大的推動力 但就是那打妄想 作白日夢這樣子 這就是止慮 那麼名之為結 相對的說呢 攀緣名使 動身口而緣於外 這樣知道吧? 動身口而攀緣於外 這樣子就名之為這個使啦 接下來 繫念名結 哦!這個繫念名結-役心名使 這裡頭就分粗跟細 所謂繫念名結-就是緣念在心哪 這個細心的思惟而心不動-而無有躁動感 這樣子叫做繫念 懂意思嗎? 緣念在心若有若無 那麼呢-細心的思惟 這有點像尋伺的伺 懂意思吧? 這樣子呢 叫做繫念 換句話說-繫念是一種細的那種心思 繫心 這個緣念在心啊 那麼呢-細心的思惟而心不躁動 謂之為繫念 那麼役心名使呢? 驅心馳逐 尋伺推求 那麼呢 令心不安 這樣子呢-名之為役心 役心就是強大的-驅趕你的心去馳求 比如說你會這樣想-噢!我要這樣、我要那樣 我待會兒我要怎樣 哇!努力的這麼想-在那邊想 想得身心躁動起來 是這樣 這樣子叫做役心 就是尋伺推求 驅心馳逐啊 尋伺推求令心不安 這樣子就是名為役心 名為役心 這種念頭名之為使 名之為使 這樣總共以上呢-總共有六對 第一對是阿賴耶-對這個六道受果報 第二對呢-是什麼呢? 業發生增有漏種子 居險潛伏啊-名為結 那麼呢 這個能掠人財寶的名之為使 然後再來呢 第三種是什麼呢? 這個遇緣能起能的-這種名之為結 不…… 貪瞋習性是依真潛伏的-名之為結 然後呢 能劫財物害於智寶的-名之為使 第三對 再來 無對在心-還不起動謂之為結 那麼呢 這個外境現五塵之緣來 然後你這個什麼呢 對境而攀緣馳求 名之為使 那麼呢 這個這第三、第三對 那麼第四對了 那第五對呢 就是止心不動啊 但是呢-繫緣這個什麼 繫念於內心 繫念於內心 這樣叫止慮 止慮呢 其實就是一種靜思的動作-名為結 所以你看看那個 那麼那麼這個…… 初禪乃至於出這個色、無色-無色界禪 對於初禪天剛入的來講 它或許還不明顯 再往上一上去的話 他那個尋伺心愈來愈強啊 那個止慮心愈來愈強啊 他也產生煩惱 產生煩惱 所以說你看看 那個到了-到了什麼呢 到了這個二禪之後啊-無尋無伺了 無尋無伺了 換句話說在初禪還有尋有伺 不……無尋有伺-還有伺 那未到地定呢-尋伺皆有 那這裡頭的那個什麼呢 那個止慮啊 就是這樣 你在止當中-你心裡還是會起躁動 還是會起緣念 於止中興起緣念名之為結 那這個緣念本來沒什麼不好 但是是你不要讓它起而起的-這才叫做結 或者說與解脫不相應 這樣子的靜中思惟名之為結 那再來呢 攀緣名使 動身口的那個-意的念頭、的動作 那麼呢-攀緣於外了 這剛剛已經講過 然後最後一組就是 繫念名結-役心名使 念是將心收回來再思惟 那麼役心-是推著你的心去對外去做什麼 叫做使 好!那麼以上呢-是正解結使 下面癸二是-別示成餘號 另外呢 再解釋它呢 其實跟其他的心所、概念、-煩惱性是有關的 乃至於它就是-其他煩惱性的什麼 變的原始的名字 這樣叫做什麼呢? 這樣叫做別示成餘號 怎麼說呢? 為有結使愛恚互生呢 由愛恚故成取捨業 妄取捨故啊-癡翳轉厚 故障其慧眼 慧眼未開名無明闇 闇心緣事-與顛倒相應 那麼抱真常性受生死苦 這裡先一段 怎麼說呢? 因為你內在有結有使 結是因 結是內在的種子 使是推動你身口造作的過程 那麼在這種情況呢 噢!你就有這種結使的-這種念頭了 那像這種念頭的話-使得你怎麼樣啊 你的對於-對那個對境的時候 你就會產生愛跟恚 喜歡跟不喜歡 那就妄起差別囉 為有結 有結使啊-愛恚互生 就是這樣來 那麼呢 這怎麼辦呢? 所謂的愛就是貪 所謂的恚就是瞋 那麼由於這個貪跟瞋啊 這個這個愛啊 於心-於一切的這個事物境界當中啊 生出那種什麼呢? 生這個染 生染、生染著於心啊 於外在的可愛之境啊-生染著於心中 這就是愛囉 那恚呢? 於己愛心有違、染心有違-名之為恚 聽得懂嗎? 所以為什麼我們生氣 我們有執著 我們有執著 所以說呢-我們才會生氣 對不對? 這是什麼意思呢? 那麼你因為有那個-內在的執著愛染 所以你才會愛之不得起生氣 所以說由愛恚故成取捨業 愛則取 這個什麼呢 恚則捨 捨也是一種取 聽懂了嗎? 所以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 受緣愛、愛緣取-看到沒有? 愛緣取 這裡頭不愛呢-不愛就是捨 那就取那個不要的-叫做捨 是這樣 那麼這樣子就成取捨業 就造業了-開始造業了 那麼這愛則取啊-瞋則捨 那麼妄取捨故 本來是平等一味相 中道實相再不濟嘛-講成空相 總是你要離開它 你不喜歡它的 然而這個時候呢 因為你正念為這個愛恚所蔽 所以你就妄想取捨 這一取捨之後 你原來愚癡-不能分辨一切諸法無我 「空」不可得-這樣子的一個概念啊 你不但不知道 現在因為呢 讓你能夠成就這個取捨了 結果呢 你就更不容易看到-一切境界的不可得 因為已經讓你得到-那個不可得的東西了嘛 所以怎麼樣啊? 就會更增長這個眼翳 讓增長-讓這個眼翳更加的增厚、轉厚 就是說眼睛眼前的這個白膜 可能是白內障或是怎麼樣啊 能夠怎麼樣? 能夠 能夠這個產生什麼呢? 產生這個遮障你眼睛的功能 這就好比你這個愛染、愛貪 愛貪推動的什麼呢? 推動了你的取捨-從而造業 從而造業 然而為了滿足這個什麼呢 這個你內在的愛貪 所以你就什麼 愚癡不放棄這樣子的-一個貪染之境 那愈貪就愈愚癡 愈愚癡就愈怕人家來搶 那人家搶走你愈瞋 所以就-所以說怎麼樣 那個愚癡之眼睛的污垢啊-的白內障啊 它就愈來愈加的轉深了 這樣各位了解嗎? 今天呢-先上到這裡 迴向 向下文長-付予來日 我們迴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