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淨心誡觀法 35 上法下藏法師 主講 大家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淨心誡觀法》 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現在上校量心行篇第四 上到四十四頁 也就是丑二、顯教申撰 那麼這裡分三科-寅一、寅二、寅三 寅一是明教損益 這個前面是提到了-這個丑一 這個通示三時呀 講到說這個末法時代啊-這個有教無修無證 那麼徒有這個教啊 那麼或者是說-這個後五五百歲 五五百歲呢 第一個五百歲-是解脫堅固 第二個五百歲-是禪定堅固 第三個五百歲-是多聞堅固 第四個五百歲-是鬥爭 這個造寺堅固 再來才是第五個五百歲 就已經是末法的-第一個五百年了 那就是鬥諍堅固 所以鬥諍堅固啊-乃至有羯磨法亦不行啊 大眾共住如啞羊僧 啞羊僧還算好呢 還鬥諍、混亂 師徒鬥諍 這真的是這樣 那共業如此 也是業感如此 我們呢,就可以感覺到 整個宇宙這麼長啊-竟然這個佛法這麼的短 實在是啊 我們在這麼短的地方-我們出生了 雖然不見佛啊-還竟然能出家 哎呀!這功德實在是透天大 那結果呢,這出家了 如果說這個-沒有道業有點成就 實在太辜負己靈-辜負己靈 太辜負自己了 大家應該多多發心 短暫的挫折是一定的 修道都會有那種挫折 無論僧、尼都會這樣 這是我們過去所造的業 一定要去憶念它 說哦!這是我的錯誤 但是也不要太害怕 因為呢 我們一定是比上雖然不足-比下是綽綽有餘 那我們都害怕 那就好像說大專聯考 你考上台大的人都害怕-害怕讀書讀不下去 那你說那個考不上大學的人-那你叫他怎麼辦 所以說我們呢-算是 已經算是說-千萬選一的人了 那麼雖然稍有障礙 不可以怎麼樣 現在就好像灰心喪志 你要知道啊-《華嚴經》上講啊 修諸功德,若無魔考-功德不能莊嚴 一定要記得 修諸功德 你出家就是修諸功德 沒有魔來考-你功德是不會莊嚴的 很多人總覺得我是做好事-我要修行 那為什麼會遇到這個事 為什麼有人障礙我 或者為什麼我今天我如何-我沒有能耐、我怎麼樣 我是不是應該退心 大概我不適合走這條路 你放心好了 不適合,你早就退下去了 人家要來障礙你-早就把你障礙掉了 一定記得 要障礙你的-就是要莊嚴你的 你說你不適合 你都已經出了家、剃了頭-受了具了 乃至於還沒受具-你做沙彌亦復如是 這些都不會是一種美麗的錯誤 它只是一種功德考驗的什麼-前奏而已 記得!只要對三寶-有充份的信心 你死也要死在袈娑底下 你千萬不要呢-起這種退心 一定要這樣子來憶念-要這樣來憶念 求佛菩薩加被 求佛菩薩加被 你看看啊 父母親在眼前 如果我們做生意失敗了 我們知道父母銀行裡有存款 那你或許不確認-父母會不會把錢借給你 但是你一定搭車-回到老家 跟老爸、老媽 乃至於聲淚俱下-跪在那裡跟他求 你甚至於都不確定-你的父母親會不會疼你 還是疼你大哥 搞不好不疼你 搞不好不願意把錢借給你 你甚至於都會這樣子懷疑 但是你都這樣做了-對不對 可是啊 你為什麼就不相信佛菩薩 佛菩薩是-你是他唯一的兒子啊 那麼呢,你去求他 他在千萬人中-就讓你來出家受具 讓你來做一個道人 那麼他是完全無怨、無悔、-無私、無我 完全的利益眾生的-大慈大悲者 那麼你求他-你說他會不滿你的願嗎 所以佛子有願啊-菩薩必應 你們一定要記得 尤其是末法時代的眾生啊-這垢重深刻啊 那麼你乃至輕輕的求他 一分祈求有十分感應 你要是正法時代的眾生-那個是功德巍巍 那麼呢,這個道行-或者業障輕呀 那就好像說父母當中呀 對於那個有病的兒女-一定特別的什麼?親厚 一定特別的照顧 一定呢 一定特別的給他怎麼樣?-加持 意思是一樣的 不是佛菩薩偏心-而是什麼呢 病重者自然多得到呵護 佛經上就這麼講 所以說愈到末法的眾生-是一分修行十分感應 正法的眾生呢 正法的眾生-他十分修行十分感應 有多少算多少 可是末法的眾生不同 末法的眾生一分修行-你就有十分感應 一分祈求有十分的什麼呢-相應 為什麼呢? 因為護法龍天要護持你 為什麼?為什麼要特別護持你 因為他沒有人可以護了 那麼末法時代 願意發露水道心的-這是很難得、很難得 所以他就要來護你的法 所以你看看-為什麼今天有些出家人 你覺得他明明很顛倒-或怎麼樣 他還能出家呢-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呢 佛菩薩慈悲-認為他還沒有錯到不可以 沒有讓他怎麼樣 沒有讓他退下袈娑-發顛發狂而死 還要護他的法 因為如果這種人-你都不護他的法 那這樣的話-末法眾生就看不到出家人了 所以各位啊 在末法當中修道-果然很難 道友難得 知識難覓 好住的地方不可得 那麼呢,業障眾緣很多 我們輪迴到今天-當然業障習氣重 可是呢,你要知道 也因為你在這個末法時代-發道心 所以顯得更加的可貴 所以千萬啊-要善護念諸啊 那佛菩薩一定感應 你相信,一定是感應的 所以你要真心的去求-真心的去求 不要去管過去怎麼樣 我問你呀,這個 我們說過年的時候呀-玩骰子 骰子就是十八啦 台灣話講十八啦 那麼骰子是六個面 一到六 六個面 那麼這六個面呢 只要是買那個真正的-裡頭沒有灌鉛 它每一個面呢-出現的機率是什麼 六分之一,平等 好啦!我這一次骰下去-得二 我第二次再骰下去-還得二 第三次再骰下去-又得二 我請問你第四次下去-得二的機會有多少 有多少 有多少嘛 有多少 還是六分之一 各位!是六分之一 你懂嗎 前一次跟後一次-沒有連貫的 那骰子每一次都是獨立事件 各位!求佛菩薩亦復如是 沒有說我求十次都沒有用 我這次大概不會有用了 沒有這回事 只要你誠心-你這次就會有用 你這次沒有誠心-那這次就沒有用 二分之一 誠心跟不誠心 不會有過去的累積 佛菩薩不是這樣子想 不是世俗人 世俗人才會這樣想 那你也好了 你好了啦 你每一次來-都來到門口也不進來見我 誠意不夠 你下次再來-我不見你 這是凡夫才有這種顛倒心-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子啊 才會說你給我記住-你給我記得 你上次來沒帶禮物來-就想來見我 我這一次我不見你了 這是凡夫顛倒想-才會這樣 佛菩薩不會這樣 佛菩薩像什麼呢 孔老夫子講的大叩大鳴-小叩小鳴、不叩不鳴 他就是一個鐘 你的心就是鐘槌 你這次拿起來有誠意-叩到他了 小叩就小鳴 就是誠意、誠意不足 或者誠意 或者說你的業障障礙-讓你的誠意不足 好!那你這個-你得的感應少分 恭敬心不足,少分 恭敬心足了 這一次用力一點了 這一次聲音就大聲 有時候我們工作做累一點啦 晚上敲鐘小聲一點 第二天早上爬起來 哎呀!還是很累 敲鐘又小聲一點 會不會因為兩次敲鐘小聲 你第三天晚上 你精神百倍你去敲鐘-結果它就不大聲了 不會!它絕對是獨立事件 你這次的「因」這樣-這次的「果」就會這樣 各位啊!佛菩薩絕對的慈悲 天下的父母 凡夫的父母親 對於那個得癌症-得血癌的小孩 都會特別的心疼-特別的照顧 何況我們是末法的眾生 我們人根陋劣、業障深重-習氣深厚 而且惡心遍佈-不隨喜他人一毫之善 自讚毀他 乃至於貪愛 眼根貪色 鼻根貪嗅 耳根貪聲 這我們無量劫來就這樣了 可是你看看 在娑婆世界能夠修行的人-絕對是少數 所以佛菩薩就在等我們-對不對 所以說一定呢-要這樣子憶念 所以共住在那兒呀-不要相煎太急 那麼呢,有過當改 也不要說-我沒錯!都是你們誤會我 也不要這樣想 有誤會,人家誤會我們-絕對是自己錯 沒有那個誤會的 沒有那個你倒楣、你衰 所以你被誤會-不是這樣的 那麼別人有過失-應該想想自己 應該想想自己 那麼怎麼樣呢 想想自己也會有過失-所以給人一點空間 那麼就這樣子呢 有錯的人,慚愧 觀察別人有錯的人-溫厚,給人空間 每一個人都向在佛法上增上 那麼呢,努力的學戒 這樣子呢 再加上求佛菩薩-憶念佛菩薩的功德跟護念 我想我們都能突破-我們自己的困難 那麼關於學戒 當然我曾經提到說-應該要這個尊敬戒、受戒 那麼學戒、持戒-最後圓滿戒、弘揚戒 要有這個順序 但是這個尊敬戒為先-你才能去受戒 受完戒了要學戒 學了,你才能夠圓滿的持 那麼那持的時候呢 我曾經說過說-可以少分、多分到滿分 那有人覺得奇怪噢-那戒律不是要圓滿持嗎 乃至於不是比丘戒、比丘尼戒 不是受了就是二百五十條、-三百四十八條 就是應該持 哪裡有少分、多分之別呢 當然這語意上啊-你還是應該要得義忘言 當然我說過-戒律絕對是頓受的 尤其是比丘戒-絕對是頓受的 具足戒絕對是頓受 所以沒有所謂少分、多分 少分、多分-當然就是所謂的啊 五戒啦 乃至於菩薩戒啦 不過菩薩戒沒有少分、多分-它是頓受的 那你說那這樣子-比丘戒當然不是這樣 那當然是啦 那當然是啦 可是你要知道啊 我們今天講的對象是遍一切處-並不是只有悟光精舍的人 而悟光精舍的人妳好樂戒律-當然頓受 那麼對於對於那個-沒有機緣持戒的人來講 你叫她說-這就是要頓受 你一下子跟她講這個真實語 她受不了啊 她會恐懼呀 她害怕 所以必須要怎麼樣 必須要跟她講說-妳就先學吧 先好樂、先恭敬吧 那麼你能持的-當然我前幾次有說到 初、二兩篇沒有什轉圜餘地-你一定要持 那麼男女有關的-也沒有轉圜的餘地 你一定要持 剩下來的呢-就盡量努力的持 那我這個話是我自己發明的?-當然不是 是弘一大師這麼講 弘一大師他說啊 末法時代-人家就跟他講說 佛陀不是講嗎-小小戒可捨 那我要捨哪裡 弘一大師說-佛陀沒有講哪個是小小戒 那佛陀為什麼-沒有講哪個是小小戒呢 當然弘一大師沒解釋 不過我們-我們是有解釋的 那麼你-等一下再談 弘一大師就說 所以啊,在我來看啊 弘一大師這麼講 他說我覺得初、二兩篇-是絕對要頓受 也是要守得好的 有關男女的,其他篇也要守 其他的呢-看各人的因緣盡量的努力 他就講到這段話 那這個話當然不合什麼呢 不合那種堅固持戒的人的想法 我也一向認為小小戒不應該捨 為什麼呢?我常常說 我說小戒就像什麼呢 總統府外面的憲兵 那憲兵都撤了-那總統還能安全嗎 總統是什麼呢-就是大戒、就是重戒 重戒就坐在那個皇宮裡頭 可是皇宮只是一個什麼?戒體 戒體就是皇宮 可是皇宮沒有小戒來護持-這皇宮等於虛設 如入無人之境-當然會犯 當然國王就會被抓走 國王被抓走了-你的戒體就毀了 毀了-你就是毀了你出家的身份 這我一向也是這個看法 可是弘一大師 他被問到說-小小戒可捨的時候 這個時候-就是指的佛陀確實開了一個 對未來某一些眾生-真的是很難持得很完美的時候 但是他還願意出家 他也不至於說犯重要滅擯 那在這種情況 你與其他受不到-然後你又要讓他怎麼樣呢 讓他有這樣子一個開緣 當然啦,我也一向這麼說 我說-你不能夠說你沒犯 你還是要懺悔 你還是要慚愧-去求懺悔 我也常常這麼講 所以並不是說小小戒可捨 你就小小戒-小戒不斷的犯 大戒是不敢犯-小戒是不斷的犯 我也從來不是這個意思 只是說確實在外面的-很多的比丘呢,他真的 乃至比丘尼-她真的小戒無法守 小戒無法守 在這種情況 當然你應該跟她講-你應該要求懺悔 可是當她發心要來學戒 或者來到妳們悟光精舍的時候 我們也不能夠跟她講 妳從今而後立刻就要變成清淨-點塵無染的人 我們還是要勸她邊學邊持-邊持邊懺悔 那麼學少分就持少分 漸漸學多分就持多分 能夠學滿分-你能持到滿分就滿分 盡量的持 那有一些部份你不能持守了 或者因為譏嫌 譬如說比丘-很多比丘是沒辦法蹲著小便的 他就站著小便 他說這樣子反而對 那麼他就護譏嫌吧 那好!那這樣也不算犯囉 可是明明他可以持啊-對不對 你門關起來,誰曉得你在裡頭-是小便還是大便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還是可以持啊 所以要這樣講-我也可以批評那樣叫做犯戒啊 可是他不守這樣子的戒了 他有他的理由 像這樣子就是-多分、少分的差別 這是一種多分、少分的差別 還有我們的能力 或者比如說我們一個人住山 一個人住山-那沒有人來授供養 乃至於能供養的-都是在家女眾 你也覺得-與其讓女眾天天來找你 拿飯給你吃 還不如你怎麼樣 暫時犯小戒 譬如說去煮 以犯小戒來護大戒 這戒律上是有這樣子的-犯小護大啊 在這種情況-你是不是要怎麼樣 是不是要少分持跟多分持-的差別 所以是有這種事情發生的 初學戒的人啦 難免就是一副那種 哦!這戒律最重要-要全部持守 好像說的是容易呀 其實你看得多、事情經歷得多 你就會知道-有些情況 乃至不是你一下-能夠持得很圓滿 這個時候-如果你只是這樣講說 那沒有、沒有轉圜餘地-全部要持滿 可能對某一些人來講-是可受的 對某一些人來講-是難受的 因此我跟他講說 我才會講說慢慢的學持 但是我可沒有說慢慢的學持 那你那個不能持的部份-叫做不犯戒喔 這個話我可沒講喔 這要搞清楚喔 那仍然是犯喔 那犯了怎麼辦? 起慚愧啊、懺悔啊 不能懺悔-你要真正起慚愧啊 將來有緣當懺啊 我那個意思是這樣 不過是那次的講話當中-沒提到這個尾巴而已 希望各位聽話呢 我想、我想得義忘言 一定要知道說我那個用意-至少是依著弘一大師 那那個用意是要護念-有一些人實在沒辦法 那真正即使是沒辦法 我真正的想法是 那你還是要具足慚愧懺悔 那不叫做沒犯 那還是有犯 不過就是你現在真的持不了 那你就知道-能懺悔就懺悔 能懺淨就懺淨 不能懺淨-想辦法未來懺 這就是多分、少分、滿分 我說的漸次而行的這個事實-這個事情 當然啦 這個事情我在初學佛 受比丘戒完畢-去見懺公的時候 懺公也親自曾經跟我講過這樣 只是當時我是覺得說-現代人可能你們會不相信 所以我剛剛才會講說這根源-事實上是弘一大師有提過 因為當人家問到他-小小戒可捨的時候 他是有提到這樣的意見 當然你可以不接受-沒關係 那麼我們純粹是好心-講這樣子的話 而我也並沒有說小戒可捨-因此小戒犯不成為犯 我也沒這個意思 我一向認為沒有可以捨的 該受的你就得 你受了你就得持 不能持就是你犯 那你就慚愧就好 可是我確實知道-有一些人 因緣跟心力還沒有到那樣 那我會告訴他慢慢來-一步一步的學行 這一點分清楚就好 好!那麼這樣子呢 希望這樣子的末法-不至於過度的強盛起來 還能夠維持一個像法或者正法 佛陀在經典上講到說 若有五比丘住世持戒-行羯磨法的話 那麼呢,我法就不滅 在律上也講到這樣的意思 五比丘 只要五比丘-他就能行什麼呢 行這個邊地受戒之法 乃至於邊地受具足戒之法 乃至於這個什麼呢 除了犯第二篇重罪的出罪-不能夠做以外 幾乎一切羯磨法得皆得做 所以說在末法邊地 下至五比丘住世-羯磨能行的話 那麼呢-這個佛法就能夠住世 各位!如果是這樣子的話 佛陀已經這樣講了 所以希望大家要有信心-也要發心 慢慢的一步一步去持戒 還有啊,戒律的講說 當然我們應該要強調 可是呢,它不會只是唯一 也不應該在講說的過程當中-過度的把它強調為唯一 因為強調為重要是可以 強調為唯一的話-可能會有缺失 不是戒律的缺失 是說可能會有應機上的缺失 這是我自己的經驗 有人呢,可能過去犯戒 也可能因為因此戒羸 也可能因此怎麼樣 身心對戒律的看法有所恐懼 那麼這個時候 如果你只是一味的只是講-戒律為唯一的救贖的話 第一、不合佛的意思 因為戒律本身是-三學同時增上的 第二、會過度的強調-讓那個眾生呢 聽起來會內心呢-恐懼羸弱 反而讓他退道心 反而讓他退道心 那這怎麼辦 掩飾戒律的重要性?當然不是 是說什麼 平等的介紹三學 讓他慢慢的走上來之後-才一刀 一針見血的對他強調 所以所謂時然後言也-人不厭其言 講經說法要懂得什麼呢 懂得眾生的根機差別 單獨的強調一件事 有時候會讓某一些眾生-信受不了 這一點必須要了解 這是在長期的這樣子觀察-跟錯誤當中學習呀 我有這種感覺 所以說你們會覺得說-噢!為什麼會有少分、多分 那我想我是借用那個話 我並不是說-持戒可以少分、多分 戒律,受戒就是圓滿受 只是隨行當中-依於能力怎麼樣 你可能慢慢的過來-沒有關係 是這樣子 那真正再犯的過程-你還是去懺就可以 接下來呀 這個寅一說的明教損益-那就是說 這個教法當中-你順 你向於正當的學-就是甘露 你逆,你不正當的學-它就是毒藥 所以法無定法-一切法皆是佛法 換句話說-惡法也可能是佛法 然而你惡法當惡法用-那就是惡法、就是毒藥 那麼善法-善法惡用,還是惡法 所以我常常講啊 戒律這個事情啊-尤其容易讓人家這樣 就是在那兒爭高低、爭對錯 然後呢 你這樣說沒犯-我認為有犯 好!各自去查 查出來了之後-就強做解釋 或者是-嗯!很樂意的說 喔!你看 你錯了,我對 那種對錯心啊 常常在戒律當中的比對呀 那各自好像很努力的-在那裡查資料 你知道嗎-你正在用佛法殺人 殺人是講嚴重一點啦 在用佛法莊嚴你的貢高我慢 我想對或錯 我們可以這樣子-哦!是這樣嗎? 哎呀!跟我看的不一樣-跟我記憶的不一樣 那你看的在哪裡呢-能不能告訴我 那麼告訴別人的人-也很欣悅 這個自己知道自己錯 自己錯誤-後來發現錯誤的人 自己心悅誠服歡喜信受 那麼指出別人錯誤的人-也應該要哀矜莫喜 啊!只是很自然的-也不著痕跡 而且也不是沾沾自喜 更不是什麼 贏過別人的那種傲慢心情 只是好意的告訴他-好像不是這樣哦 我想不要在這語言當中呀-產生一種什麼呢 產生一種對立-或者是一種比賽 我的知識比你高 我的戒律學得比你好 我的是對的-你看看,你錯了吧 我想這種好勝心啊-不要在戒律的研習當中產生 這樣子就是什麼呢 藥才不會變毒 那麼這裡提到的 他說呀-解服百疹瘳 百疹就是各種的什麼呢 這個痘瘡、皮膚病都怎麼樣-都能夠瘳 瘳就是醫得好 這個百疹 怎麼會有百疹-一百種痘瘡呢 你要知道在古來啊-就有癌症這回事 癌症不是新的東西 那麼呢 AIDS愛滋病才是新的東西 那是末法時代眾生顛倒-產生的這種愛滋病 那麼呢,早期的時候呢 這癌症就有 那癌症就是瘡 就是什麼呢-就是痘瘡的一種 它是內在的痘瘡 是器官上面的痘瘡 是一種不正當的那種什麼-細胞聚集呀 都被中醫認定為-一種痘瘡這一類 所以說百疹瘳-意思是說各種病都能夠醫得好 瘳,那麼呢 如果不消病發作 「不消」我們上一堂課-已經提到了 就是怎麼樣 就不能夠以修行、行門的實踐-來消化你解門的道理 內化成為你內心性格的一部份 這就是不消 消化、消化 消而能化 化為你內心性格的一部份 有的人呢-經教學得很好 可是批評起別人錯誤的時候呢-刻薄尖酸帶有瞋怒 這就是什麼呢 這個道法沒有內化為性格 那知見上你倒是弄得很清楚 那誰是這樣?-學人就是這樣子 那麼我們也在努力的改當中 那希望各位應該以我為鑑-那不可如是 當然如果你剛好-也不幸跟我一樣 希望你呢-也要特別注意 好話、壞話-都是一句話 你好說、歹說-差別很大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你心中有瞋惱-講出來的話 明明是一句勸人的話-人家就不喜聞 那麼呢-明明是一句很嚴苛的批評 可是你講得很委婉 人家呢-不但感激涕零 而且劍及履及的去改-你信不信 佛陀就曾經講過 佛陀也訶斥人 但佛陀有那個威德 佛陀的所謂訶斥-絕對不帶有傷人的火氣的 他那個訶斥者即非訶斥-是名訶斥 佛陀斥諸比丘 你不要看那個斥字 那個「斥」是集經的人寫的 佛陀可沒有帶有火氣 而我們尤其不懂-我們也斥 我們也去斥 無論僧斥俗-者是僧斥僧 或者師斥徒 或者是這個師兄斥責師弟-都不適當 佛陀曾經講過一個事情 他說這個鬥牛吧-還是賽馬 賽馬的樣子 他說這個有的競技-有的競技 帶那個馬兒去競技 那麼有一個人、有個馬師-就帶一匹馬去競技的時候 這馬兒跑不快-他就猛打牠 下來的時候 第一回合輸了-就猛罵牠 你這個笨馬 你這個呆馬 如何這般 跑得這麼慢 我給你吃的都白吃了-就罵牠 那罵了呢-第二場再跑的時候 這個馬呢-乾脆連跑都不想跑 你就罵我笨嘛 你就罵我白癡嘛 那我就白癡給你看-是這樣子 但是呢,你如果 第二個人呢-就不是這麼樣 他就呵護牠、讚美牠 簡單講就是拍馬屁啦 名符其實的拍馬屁 拍一拍,你拍得恰如其份 這個馬兒就很樂意跑 那我不曉得-我們那隻小黃是怎麼回事 那有兩次呢-牠都被鎖起來 牠該……這麼叫 牠也知道自己錯了 但是又不曉得錯在哪兒 那我就跟牠講-小黃你吃這、吃這兒 牠就不想吃 後來我就倒一點水-攪一攪 跟牠講-吃!牠還不太懂 我就放在牠嘴邊 然後拿個筷子跟牠講-吃、吃…… 牠就這樣跩來跩去-吃了兩口 我就這樣讚美牠-哎呀!真乖啊 小黃乖!吃得很好喔 就摸摸牠 牠就嗯!這樣子呀-牠就繼續吃 那麼沒吃完 吃剩下最後五、六粒 五、六粒飯哦-我還叫牠吃完它、吃完它 牠還不吃了、不吃了 跩來跩去 我還是跟牠講吃 只要一吃完了,我就摸牠-然後趕快把牠放了 第二次呢-牠就知道這回事 第二次又把牠-叫牠吃完就比較容易了 狗不是也是這樣 你罵牠,牠知道 有一次我們說是-經行完了回來嘛 那坐在那邊跟牠講話 跟大家談起小黃這個笨狗如何-跟人家打架都打輸 那你看牠那個眼神 一副那種你們不要說我啦-這種樣子 就把頭跩到旁邊去 蹭、蹭、蹭……-就走到旁邊去 牠會有羞恥心 可能牠沒有那麼強烈 但是牠知道你們在說我 說我不好的-我知道,是這樣 所以說那個很難啦 有時候人真的需要罵一下-他才能清醒 但是呢,極大部份的時候呢-他是怎麼樣 他是被誘導的 他不是被罵的 那麼呢-當然不是說我們怕罵人家 不是這個意思 也不是說怕 老師怕罵學生 都不是這樣 而是說真的要看情況 他還沒有到-惡到需要罵的時候 那你下的藥-藥不要是什麼樣 這就是內化 這就是一種內化 你也在內化它-這就叫做消 學行佛法就是要-能夠控制自己的什麼呢 自己的想法、情緒 也要能夠控制你所看到的事情-你對它的抉擇 你看了,你就自然的反應 我們常常這樣犯錯 學人就是如是 我也常常在這裡-吃很大很大的虧 常常就是一念不覺-全體皆敗、全體皆失 那麼這種情況呢-就是什麼呢 內消不足 所以外顯有疾啊 外顯有病 你要內消清足夠了 內化到沒有火了 那這就成就了 所以說這個呢-一定要去消 消就是聞法而行-求哀懺悔 那麼最後才能夠靜坐觀空-降伏我執 如果不欣求懺悔-無法觀空 那麼這是-這是祖師的教導啦 你們試試看 那麼呢-這個這樣子不消 不消病發作 就是這段文 第二段文呢 知法不向心-是解經行轉薄 棄捨戒定業-是文字處起著 知法不向心 知道,只是知道佛法-這只有慧 但不向內心而行啊-就是什麼呢 就是無什麼呢 這個捨棄的 無有這個捨棄戒定啊-而捨棄戒定 捨棄戒定 捨棄戒定不向內心 不是、不是真心像-將法拿來修心、改心的 這樣懂嗎 不是將法拿來修心、改心的 我說,常常說 聽聞佛法,聽即信受 就是聽的同時就要改心 聽的同時就要跟自己相比對-我是不是這樣 我應當如何 佛法說空-我有沒有空 佛法說忍辱-我有沒有忍辱 佛法說布施-我有沒有布施 聽了就得為-向於內心揀擇 有,則嘉勉 有順於佛法則嘉勉-逆於佛法生慚愧 所以邊聽經 一方面勉勵自己的心情就產生 慚愧自己的心情就產生 這就叫做向心 知法而向心 所以知法是為修法 修法是為什麼呢-改心 是不是這樣 就聲聞立場來講-它至少是這樣 所以要向於心揀擇 不是聽在耳朵當中覺得很好 我常常說女眾法不入心-就是這樣 她常常說-哦!聽得很法喜 我說妳不要給我法喜、不法喜 妳改給我看再說 什麼法不法喜 這都是廢話 我才-這個話是妳欺人騙己的話 妳改過來就對了 那妳以妳現在這種程度-妳沒有資格法喜 妳改都來不及-妳哪有法喜 我請問你啊 醫生給你檢查了三天 然後報告出爐了 很慎重跟你講-某人,你癌症三期 因為如何-所以你癌症三期 請問你很法喜嗎 你聞病則憂啊 你還有什麼好喜的呢-對不對 但是呢 你說要不要喜?-也要喜 我昨天有講了-擇法之後能喜 是什麼意思啊 就是噢!搞了半天-原來我的病在那兒啊 現在總算叫出病名 這個時候你應該喜 但是這種喜-是內在淡淡的喜 而不是呢-向於嘴皮中的喜 這個孔老夫子講啊-出耳入口 不!不!-入耳出口三寸而已 這就是-講的就是法不向心的意思 入耳出口三寸而已 你看看耳朵跟口-是不是三寸而已 是不是這樣子 他就是在描述說 那麼有一種人啊 聽聞道理-從來不修行、也不去做 東邊聽一聽 左邊、西邊-他就登座講經說法去了 那從來就沒在心中滾過 這話很有道理 很有道理 這就是一個弘揚過法門的人啊-他的感觸 帶過學生的人-他就有這種感觸 女人常常就這樣子 所以說女人所說的法喜啊-都不很可靠 都不很可靠 常常就是入耳出口-是這樣而已 所以應該喜是喜在-內心一種篤定 一種真實 一種決心 一種消化 各位聽得懂嗎 是這樣子 這樣叫做法向心 那麼這樣,可是呢 如果你不向心的話-那麼解經行轉薄 解經就是知法 行轉薄就是不向心 其實同一件事 但是他特別拿來講-做為解 特別以解經這件事情來說 經愈解-我慢是愈高 那麼呢,行為是什麼呢-什麼呢 愈怎麼樣 這個愈薄-法味薄少叫做行轉薄 這樣各位懂嗎 法味薄少叫做行轉薄 這個是解經行轉薄 換句話說-解經全不為修行 全部不是為了修行-這樣就糟了 好!再來呢 這個棄捨戒定業-是文字處起著 前面知法、解經-這是就慧來說 那麼你有慧無定、無定戒 那麼就是什麼呢 有目無足不能發行 所以說怎麼樣-是增長知見、我慢 這樣子呢-就捨棄戒定業之後 這樣增長知見、我慢 就執著在文字理解當中-而自慢 自高慢他 以說為行 以解為證 最後呢 遇八風-慧火就不彰不顯 然後就怎麼樣 就剎那造業墮落三途 各位這樣懂嗎 所以說-什麼叫文字處起著呢 就在那兒比對文字 在那文字當中呢-去斟酌文句 學巴利、學藏文-來比對戒律 這個律這樣講 那個律這樣講 就是在那兒比對、執著 做文字上的思惟 這就是著文字 這古來大德有說啊 讀一個小時的經-要修四小時的行來消化 是最少的 最多的-要讀一小時的經 乃至要修十小時的行-來給予消化 這可見啊 行跟解呀 那時間分配是倒過來 所以我那天-不是批評了一下下嗎 也不算批評-而是真實是這樣 我就說現在佛學院啊-是完全有解無行 你要行-他還跟你講什麼呢 他還跟你講-要修行等到畢業再去修 哇!還跟你大言不慚的-講這個話 哎呀!令人遺憾 千萬不要這樣想 你們這些讀過佛學院的-心知肚明 就是這副樣子 那麼這個寅二啊 你看看這是什麼呢 顯今所撰 顯今所撰 顯示今天之所以要撰述這一篇-原因在哪兒 所以韻句撰 就是撰韻句的意思 就是押韻之句的意思 讀時心歡樂 也可以歡樂、喜樂(ㄧㄠˋ) 靜坐好思量 觀察自忖度 何緣重頌偈 文少義廣博 依誡益汝身 這個信受勿疑惡 所以這四句、這兩句 所以啊 要再把它撰成、寫成-這個押韻之句啊 就是要讓你慈忍比丘啊 讀起來-心能生歡喜好樂 那麼呢-這樣子就容易記憶 記憶了之後 靜坐的時候-就好依文而思惟 你看看,靜坐好思惟-有沒有 靜靜的坐在那兒思惟 那麼呢 思惟當中要修-所以觀察自忖度 自忖度,就自己呢-揣度一下 自己呢-衡量計度自己內心順法逆法 好讓自己靜坐思量法義 並觀察比對自己是順法或逆法 衡量揣度 衡量思度是這樣 那麼何緣重頌偈 為什麼要有重頌的偈呢 你知道重頌的原因-就是什麼呢 對於前面長行的文義呀-現在再把它總攝 總攝起來 這總攝起來有什麼意思呢 以少攝廣便於記憶 再來呢 利益呢,怎麼樣 利益那個前面沒有聽到的人 譬如佛陀講經就是這樣子 利益前面未聞的人 那麼重新再重頌一遍 那他的本意就是什麼呢-以少攝多 總持什麼呢-總持多意 那麼呢,使眾生易於持守 前面有講到 第三呢 彌補長行-更有不足處 你說你譬如說 你有時候常常講得很多啦 可能把整個觀念拉得很長啊 那麼現在呢-再重頌一遍的時候 它精簡了-能夠把整個觀念怎麼樣 融會貫通串連起來 可以促成你的總持力量 也促成-因此促成你整體理解的力量 這樣各位懂嗎 所以促成什麼-整體理解 而且能夠整體完整的理解 叫做什麼呢 見解明淨呀 明白、完整、清淨 沒有所謂的錯誤的認知 所以重頌有這樣子的因緣 何故重頌偈 我為什麼要重頌偈呢 就是大概這個原因 不然他在下面-自己有講幾個原因 就是文少義廣博 我說過容易憶持嘛 是不是這樣子 他主要講這個而已 其實還有什麼呢 讓沒有聽到的人能聽到 不過現在這條-是沒有什麼作用 因為寫成書了嘛 那麼第三就是-能夠總持這個佛法 讓人能夠怎麼樣 讓人能夠完整鳥瞰所要-前面長行所要提的道理 那觸發更深的理解-就這樣子 增強理解的意思 簡單講就這樣 增強理解便於記憶-那麼呢 這個彌補那個未聽者的-那個什麼?遺憾 所以這樣 那麼依誡-那麼這裡只講一件 就是什麼?-能夠總持易於記憶 易於記憶就好了 隨順這個記憶而修行 佛法你是需要記憶的 你佛法不記憶-你就不向於心 你就 你靜坐的時候-就茫然不知所措 所以不但要理解佛法 對於佛法的名相-也要能夠記憶 你這樣子靜坐的時候-才能依於什麼呢 依於佛法的文字名相-給予什麼呢 給予這個法義的思惟 所以這個依誡益汝身 依這樣子的-上面所說的教誡 這一篇所說的教誡-來怎麼樣呢 前後一貫而次第堅固地 來誘導你身心投入修行-得到利益 望你呢,要信而受持 勿要懷疑而生惡心毀謗 這樣知道吧 好!最後一段文 寅三、對毀圓清 對於別人的毀謗-你要什麼呢 你要一樣具足圓滿見 清淨不被什麼呢 不被激怒 也不被 不被迷惑 不被迷惑 叫做圓清 或見他毀罵 輕賤心漠漠 此約大乘教 與理不違錯 或者呀-見到別人毀謗罵辱 毀謗是毀謗他是小乘法 所以心-說哎!你學這個小乘法 罵是罵什麼 罵說這是非法 這不合 這樣子,這毀罵 那你呢,乃至於 或者說這樣講 或見他毀罵-定義為什麼呢 毀破 這個毀破、謾罵他是為非法的 那麼輕賤心漠漠 或者遇到有人-來輕賤我這些說法是小乘的 你應當怎麼樣 輕賤的時候-或見他毀罵、輕賤 你心當漠漠 漠漠是什麼意思啊 遭毀罵、輕賤的時候-要清虛其心 不納其言、心無所惱 簡單講就是這樣 漠漠就是清的意思 漠在古文裡頭講是清 就是清虛其心 清就是說-無所染叫清 怎麼講?他講那個話-我不受 不受那這個話-你要自己拿回去 仰面唾天 唾不至天-那反致污面呀 這好像是《遺教經》-有講到這個事情 是不是這樣子啊 你來罵我、毀謗這個大乘法 我根本聽都不聽-你自己收回去 漠什麼呢 見人有毀罵、輕慢、輕賤 清虛其心,不納其言-不為所染 那麼此約大乘教 我這個教法-看起來雖然有自利而已 好像是以小乘法為初 但是我是依大乘法的觀點-來講這個的 換句話說-他對這篇整篇 三十篇當中 未來要講大乘呢-預留了伏筆 我都是約大乘教 所以乃至-我在稍後也要提倡大乘教 但是現前先提倡這樣子 那麼再來呢 因為心漠漠 心不跟毀謗之法相印-心就向於空性 向於空性 那麼呢,向於空性就能慢慢的-剋證這個菩提之道 那麼就能跟真如實相相應 這是約大乘教來說 所以前面心漠漠-也能讓你證於大乘教 那麼就教理來說 看起來雖然-有小乘的意涵、的內容 但是呢-我都是依自利利他的心來講 都是依大乘的道理來說的 所以說此約大乘教 還有另外一個說法就是說 這也是大乘教中-所共許的法門 不能夠說他是小乘教 所以與什麼呢 這個什麼呢 與什麼呢 與正法之理不相違錯 這裡的理-與理不違錯呢 也可以更嚴格的說-是與大乘之理不違錯 他是主要提倡大乘佛法 大乘之理不違錯 前面講說會有人毀罵 為什麼要毀罵呢 為什麼要毀罵呢 因為呢-這個末法的眾生大乘難興呀 見到有人在修習大乘-他就毀謗 到了末法的話-開始又要修小乘去了 大乘心是越來越不可得 反而是些畜牲啦、眾生啦 其他眾生啦 有可能能夠接受大乘法 是這樣 那麼今天這節課-就暫時先上到這裡 下一堂課我們繼續上 誡觀這個六難-自慶修道法第五 向下文長,付予來日 我們回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 ??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