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淨心誡觀法 33 上法下藏法師 主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淨心誡觀法》 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上一堂課上到這個-子三、癸一 這個校量篇第四裡頭的庚二 辛二、壬一、癸一、子三 這個對治這個輕躁-裡頭講啊 這個七覺支中法要啊-定慧平等修 那麼種智得微妙 種智得微妙 就是種智 就是一切種智 那麼也就是一切智、道種智-跟一切種智 一切種智也就是-我們一般常聽的薩婆若 薩婆若智 那麼這一切智呢 常常跟一切種智呢-就混淆 有些經典確實也把一切種智-簡稱為一切智 哇!這才頭痛 但是呢 我們如果依天台 不!我們如果依這個-《大智度論》為根本來見 《大智度論》對中國人來講-影響比較深 我們以它為根本來說 那麼呢-《大智度論》所說的呢 它三智是一切智-是聲聞緣覺智 那麼呢-道種智是佛道之種啊 是菩薩的智 那麼一切種智是什麼呢-是佛所成就的智 那麼什麼是一切智呢 了知一切法總相-所以一切 一切法呢,皆向於空 皆依空性而成 所以說這觀空而成的智-滅見思惑了 那麼這樣子呢-叫做什麼呢 叫做一切智 所以這是一切法總相智 那麼道種智-是了解一切法的差別相 這是修假觀 於心中修假觀 那麼呢,這菩薩所證 那麼滅塵沙惑 這是道種智 或者叫道相智 或者叫道種慧 有時候叫道種慧 這很顯然就是 對於一切法的差別相-它能夠給予什麼 給予就差別當中的意涵呢-給予掌握 換句話說-這就是所謂的 好像他會電腦 都會開車、開飛機、軍事、-文化、藝術等等 他會懂這些 他會理解這些 並且以這些來度化眾生-是這樣 佛,你看看 佛當時在還小孩的時候 哇!會射箭啦 會那世間外道的典籍啦-等等 甚至於他遇到農夫 他還會跟農夫講-有關農夫種田的事 看牛,他會懂得跟他講-跟他教這個看牛怎麼看 這就是所謂的道種智 能夠了知一切法差別相的智 那麼一切種智呢 就是通達總相、別相 了見這中道實相 就總相、別相-空跟假全部能了知 那麼或者說-講得明白一點 什麼叫做了知實相 也就是了知一切眾生界、法界 那麼這個有為、無為等等 這些因果啦 因果界趣 因果十八界 六趣等等的這個什麼-總總差別之相 乃至於道法 所有了知宇宙、天地-一切情與無情 種種總相跟別相的意涵 而且了知透底、徹底 他們相互的關係-都完全了知 是這樣子的 這個叫做什麼呢-一切種智 那麼這就是薩婆若 我們這《梵網經》說-同入薩婆若海 同入一切種智海 但有時候-經典單獨提一切智的時候呢 其實就是提的-就是佛的一切種智 一切種智 那麼呢,這樣子了解了 所以說種智得微妙-這裡至少指的是一切種智 就佛智能夠得微妙 那也可以說-就因上來講是 三智呢,能夠漸漸趨於微妙 漸漸趨於成佛的究竟極果 也可以這麼講 所以種智得微妙-就是得微妙的種智 就是得微妙不可思議的-一切種智的意思 佛有這樣的智慧 唯有佛才有 那麼接下來呢-是癸二呀 是顯示佛所教-是什麼呀 前面癸一是誠勗法師 誠懇的來勗勉-做說法之師 現在是什麼呢 現在是顯示佛的教法 世尊在世時-是唯教修出離 習善莫生足 少惡即遠避 念念觀無常 勤修真對治 寂慮學禪那 何須著文字 那麼這裡呢 就是顯示佛教我們要幹什麼 世尊在世的時候-就是教我們要出離這個 這個三界 出離三界 教我們出離法 世尊是位高證極為世所尊-謂之世尊 位高啊 證境就位高啊 那麼呢-證極,證到最極致 證極位高為世所尊-也可以這麼講 叫做世尊 總而言之 世尊就是依著他的道德-證境到這個法界中最極致 所以為世間、出世間一切所尊-謂之世尊 那麼世尊在世的時候-就是教我們要修出離法 那麼什麼是出離法呢 近出三途、遠出三界-這就是出離 出離,出離一切的煩惱-這究竟的嘛 還不止是出三界 最遠最遠的-出離一切煩惱 包括菩薩的煩惱 菩薩煩惱非生死繫縛 他是有微細的那種-所謂塵沙無明煩惱 這不能叫煩惱啦 這塵沙的微細無明 這也要出 最後就是要讓你成佛 那麼不過呢-一般來講要出的是出三途 出三途 遠離三途 那麼這個習善莫生足 行六度啊 若渴若飢 若渴而不生滿足 不生厭足 不是滿足,是厭足 厭煩,不幹了 這世間都有行苦-你懂嗎? 有行苦的話 就是他哪一件事情再怎麼好-他做久他就不舒服了 你看看,男女相愛 哦!沒有你-我活不下去了 我非你不娶 我非你不嫁 嫁了之後呢 三個月 三個月 大家行婬行了三個月 這個行法就怎麼樣?-就厭煩 就怎麼?開始三個月之癢 一直癢了七年 癢來癢去 這就是顛倒相,是吧 那麼你看-吃冰淇淋很好吃喔 夏天吃冰淇淋 好!我今天給你一支 明天一支 後天一支 吃到後來你嫌厭煩-我不吃了 什麼好吃的東西 我天天給你吃-你吃得煩了 但是呢,菩薩修行 從來沒有煩、沒有厭足這個事 我們吃東西有厭足這回事 我們修行不厭足-修善不厭足 是不是這樣子啊 要這樣一直往上修-這樣 那麼再來-少惡即遠離 《涅槃經》講-莫謂小罪以為無殃 水滴雖微,漸盈大器 剎那造罪,殃墮無間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梵網經》那個偈子-也是有這個偈子 不過這是引來的 《發真鈔》說-這是引自《涅槃經》 這個好像《佛遺教經》裡頭-也有這樣的文句 世間人也有講啊 莫以惡小而為之 莫以善小而不為 是不是這樣子啊 這就是《菜根譚》裡頭-也提這樣子的話 那麼一向都是什麼-積少成多的啦 我說世間為什麼你會成功 因為優點的累積 最後呢-具足成功的因緣而成功 為什麼你會失敗 缺點的什麼呢-缺點的積聚 所以呢,積聚到成一個狀態了-它就要怎麼樣 它就要,失敗就產生-是不是 少惡即當遠離啊-遠避 那麼這樣子呢-念念觀無常 念念觀無常-就是前念接後念 這叫做念念 換句話說-是常常攝心正念的意思 攝心正念觀察什麼呢 觀察前面所說的這個五停心-乃至七方便 七方便 哇!這五停心呢 多貪眾生不淨觀 多瞋眾生慈悲觀 多癡眾生因緣觀 多慢眾生 傲慢的眾生的話-這蘊界觀 然後乃至於這個 多散眾生數息觀這些 念念觀無常 這就是從這個無常這裡觀起 那麼呢,勤修真對治 勤奮修行呢-真心來對治自己的煩惱 那麼寂慮學禪那 寂靜,那麼呢 學禪那靜慮 應該是這麼講 那靜慮學禪那 靜慮講成寂慮 這寂慮就是靜慮 靜慮就是止靜-那麼呢,思惟的意思 這就是所謂的禪那-修禪那的意思 修禪那,什麼叫修禪那-就是修禪 修禪那就是思惟修 也就是修禪法 那麼禪呢 禪,又譯為禪那 或者譯為馱衍那 那麼呢 這個又義譯為靜寂 或者是思惟修、棄惡 或功德叢林 功德叢林就是-就果來說的 它能夠生出功德 佛法的種種功德-從定來的 我們現在只是懂得佛法-還沒得功德 那就是說少定少修 要從這個定中而來 那麼呢,禪那 那無非就是禪定跟什麼呢 在禪定中思惟法義 這跟聲聞法的-但有禪定不思惟法義是不同的 我聽說有法師跟我講說 南傳有些國家的人呢 他們的那些比丘 他們的教典告訴他們說 定中就不能思惟 思惟必須出定思惟 這個是極不同於大乘佛法的 大乘佛法定中就是思惟 於定中思惟 那麼呢-這個比如說《阿彌陀經》 這《無量壽經》裡頭說-法藏比丘五劫思惟啊 那麼成就什麼呢 成就這個-建立這個什麼呢 建立這個超世大願 所謂的淨土四十八大願 這樣五劫思惟-他不是坐在那兒隨便想 他是定中思惟-才能這樣子 才建立這超世願 換句話說大乘佛法-它知道這定慧是齊修的 定中有慧、慧中有定 不會什麼分開來 但是對聲聞人來講-他不是 他觀察身受心法 他在定中 他只是頂多就是-一直觀察那個事情 他不思惟-他不起心動念抉擇 哦!是這樣 所以他們不認為定中能思惟 我想這個各有修法不同 所以它理念不同啊 那當然是定慧齊修境界高 是這樣子 好!那麼那個禪呢 講到這個禪 既然是思惟修 如果只是講禪定-那禪定就是只有四禪八定 這就是禪定而已 這沒有法義在內涵 這聲聞法就這麼講 但是呢,對大乘法來講 禪定依於思惟修的內容不同呀 哇!就變成各種禪定就不一樣 所以這就講成三昧 有各種的三昧 三昧是專講「止」 所以這裡頭也講成一種什麼-定中齊修的意思 定中齊修的意思 所以說-依於不同的思惟修的內容 而有不同的禪定名稱 也依於不同的目的-而有不同的禪的分類 那麼在這個禪的分類當中-中國祖師分成很多 分成五類 分成三類 分成四類 那麼呢,天台宗分成四類 他就以世間禪、出世間禪-為兩個主要類 然後再配屬呢 亦世間、亦出世間禪 還有非世間、非出世間禪 這四大類禪 什麼是世間禪呢-就是完全沒有出離法為內涵 完全是以身心的止、定 心一境性這樣的意義-來說禪定 那這樣就是四禪八定 四禪-初、二、三、四禪 或者是這個四空定 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非想處 是這樣子 這就是純然是定 雖然說禪法-跟這個四定法 四空定法來比的話 禪又是慧多定少啊 但這是對出家 對佛法的修行人來講-是這麼說的 佛法一定要由慧轉 所以說一定要在-頂多到四禪以內修觀 他不能入空定-入空定就無能 這心的思惟抉擇力很弱-無法發慧 所以從來羅漢頂多證四禪-他就能開悟了、就解脫了 他不會去入空定去 當然他已經開悟了-他願意享受禪樂 他可以去入空定-那有可能 但是呢-佛陀不喜歡弟子入四禪 他說四禪太輕安了-可能會執著 他可能在三禪、二禪-就能讓你開悟 了解正見、苦性-是這樣子 那麼佛法真正的價值在慧解脫-也並不是在這個定當中 所以就指涉 天台大師指涉說-這個四禪八定是世間定 這只是世間上用的 但是如果你這四禪八定 你尤其是四禪 你會入了佛法的思惟 那麼這就進入到出世間禪 出世間禪-大體上有對治義的禪 它跟原為對治而修的出世間禪 比如說不淨觀-就是一種 那麼呢,緣著法義而修的 那觀練熏修-四大類的禪 那這裡頭是含-通攝大小乘的禪法都在裡頭 這叫做出世間的禪 現在亦世間、亦出世間-是指什麼意思啊 就是說它可以是 它修了半天 它可以修了半天所得的結果-是世間的價值利益 比如說六妙門-數、隨、止、觀、還、淨 這數息,數息是世間禪 可是它再數下去就數、隨-就隨息 再來呢,止-然後就觀 到了觀的時候-就是出世間禪 那你說它出世間禪嘛 它以世間禪為基礎的 各位這樣了解嗎 所以是亦世間、亦出世間 它兩者反正就是說-通於世間的出世間禪 也大概可以這麼講-是這樣子 外道是沒有所謂不淨觀的-這佛法才有 所以它不能叫做-亦世間、亦出世間 所以它叫出世間法 修不淨觀成就-能夠怎麼 七方便門能夠一路修上去 所以能夠證得初果-乃至四果 所以它是出世間禪 那麼這個六妙門它屬於那個-亦世間、亦出世間禪 那最後還有一種-就是非世間、非出世間 什麼是非世間 它不是以世間的目的 出世間得禪定為目的 也就是說它非出世間 出世間是對世間而說的 換句話說-什麼叫非世間 就是非對立法成就 那也就是大乘無上深妙禪 它是證一心三觀的禪法 換句話說 它不以離世間-或證得涅槃為目的 你說講這個什麼話 那不以證得涅槃為目的-不然你修什麼行 你要知道-究竟的大乘法啊 究竟的大乘佛法當中-是無生死、無涅槃,對不對 那麼生死是世間 涅槃是出世間 現在無生死、無涅槃-不就是非世間、非出世間嗎 這樣懂得這意思嗎 這個道理、這個法門呢 這個法門-在《釋禪波羅蜜》裡頭 大師是不說的 他專提在什麼呢 專提在這個-《摩訶止觀》當中講 《摩訶止觀》當中講 這悟光精舍有人很累喔 那麼好 那麼這樣子呢-就是所謂的寂慮習禪那 學禪那、學禪那 寂慮就是靜慮 就是什麼呢 止靜中思惟修-這樣子 那這就是禪那的意思 那麼好,何須著文字 這樣子來用功修行 那就不必要再執著-文字這些名相了 就得義忘詮 就應該這樣來修 不要在這個文句名相上執著 你看現在啊 讀佛學院啦 讀什麼研究所啊 還要讀洋文啦 那要怎麼巴利文啦 藏文,這兒那兒的 多讀一點-沒什麼壞處 但是你怎麼讀的呢 你是執著文字在那兒讀 那就是讓人感覺是-可憐憫之甚啊 那這就不應該 這裡講的就是這樣 但是現在呢 竟然佛學院導引價值在那裡啊-真是 啊!法滅之相 那麼好,我們不談了 接下來就是-壬二是什麼呢 徵釋,有徵有釋 「徵」就是詢問 「釋」就是解釋 那麼徵釋也分二科 癸一是總明-又分二科 子一是什麼呢 徵佛在化儀 問佛在的時候-他化導眾生的儀式是怎麼樣 化導眾生的方法是怎麼樣 化儀就化導眾生的方法 何因世尊在世時-悉得聖道及生天中 什麼原因-世尊在世的時候呢 這個文獻上記載-這麼多人得聖道 常常佛陀講一次經-講完了 在座聽的人-一不小心睡著了 不!一不小心就證初果-二果、三果 那你們是一不小心就睡著了 這差別真的是很大 佛講經跟非佛講經-這個價值差太大了 是不是這樣 聽著、聽著-就嗯……睡著了 這不好,要小心 那麼悉得則聖道 為什麼能這樣呢 乃至於這個講經說法完了-歡喜信受而去啊 有多少萬人得法眼淨 多少萬人發菩提心 多少萬人得初果、二果-乃至三、四果 三、四果這樣子 那麼這就是 為什麼會這樣呢-他就問了 那麼子二-就是釋學之有序 他藉這個問來解釋說-修學佛法是要有次第、有順序 那麼這丑一是正明這個順序 丑二呢,是結勸 那這裡丑一是怎麼講呢 他說啊 依次而學 不越毗尼 入道有方 五年習戒 夜則修定攝心守境 安處林野不畜餘食 少欲慚愧 一心諦觀無常不淨 離諸調戲意不散亂 舉動進止恆令淨潔 無惡姿容 先意問訊 以是善緣悉得道〔這-言+亦〕啊→→→請造字 他回答為什麼會這樣能 都能得到佛法的聖道-乃至生天中 那當然我們常常講說-這生天不好啊 生天三世怨啊 你今天生天 你把天福享盡-下來就墮落了 這沒錯 我們的《水懺》法裡頭-也是這麼樣提倡 是這麼懺,是這樣 但是你要知道 佛陀在世時候的生天-那就不同 他是有帶著智慧去生天的 他在天中照修不誤-是不是這樣 然後等待機緣又再下來 那麼就是,就成就 那麼再來呢 初果人他是要生天的 他在五不還天當中-時機到再下來、再上去 再下來、再上去-再下來、上去 七往返 從初果到四果 所以這一類人也是生天囉-是不是啊 但是他生天不會墮落的 這一般我們講說不要生天 不要求生天-是對我們這凡夫而說 我們這凡夫啊-容易著天樂、天福 確實有這個事情 天福有多福、多福樂呢 對男人來講-好樂女人 那麼呢,這個《瑜伽師地論》-還是哪一部論上說 它說天界的女人啊-要是在娑婆世界被男人所看到 任何一個男人都要欲望發熱-全身發燒而死 哇!嚇死人 嚇死人哦 這麼可怕啊 那可見得男人的欲望真是可笑 是不是這樣 那麼呢,有些人呢 晚年晚婚或討不到老婆-他就性變態 到處去公共廁所那裡呢-偷窺偷瞄 那可見得這個欲望熾盛呢-難以自恃 那麼呢,天界的女人出現了 哦!這個娑婆的男人忍不住 那麼好了 那你到天界去當男人-或當女人、當天王 那你就享這個男女欲樂囉 那不只是這樣 天人呢-他的重要目的就是什麼 唱歌、跳舞,加郊遊 他主要的生命內容就是這個 沒有什麼好幹啦 是不是這樣子啊 而且他們不用買什麼-CD、唱盤啦 沒有這個 他們自己呢,思食食至 想唱歌,唱的歌聲-比這世間任何一個什麼 天王、天后唱的那個破銅爛鐵-都好聽多了 這天人的那個歌聲-非常得曼妙 曼妙到那個什麼呢 獨角仙人聞到這天樂啊-他都禪定要消失 真可怕啊,你看看-是這樣 那麼呢,耆婆是當時-佛陀在世的時候一個名醫 後來呢,因為醫了很多比丘 自己好像後來也出家-還是沒有出家呀 那麼有出家的樣子 我忘記了 是不是他有出家 然後反正總而言之-他往生之後生到天界上去 那麼他是舍利弗的弟子 咦!目犍連的弟子的樣子 那麼有一次-又有比丘生病 那麼醫不好 世間人醫不好 只好送到台大 台大也沒什麼用場 我聽那個 那麼呢,送什麼大、什麼大-都沒什麼用場啦 好!那麼只好什麼 只好到天上去問那個耆婆說-你這個名醫啊 這個印度的這個名醫-問他說 這個某某比丘怎麼病-要怎麼醫?這樣 他本來是要去問這個事的 但是他上去之後呢-他拿了望遠鏡看 不用!他有天眼通 天眼通這麼一看 看到他的弟子呢 遠遠的騎著馬車過來 天上有馬車啊-很樂這樣 那麼前面有一群人-都是他的那個信徒 都是他的信徒 看到他呢 他一個可憐兮兮的羅漢啦 就站在那兒-穿著一襲袈娑 一定是糞掃衣啊 那時候比丘都修得很好-著糞掃衣 那麼就在那天界那個馬路旁邊 那名符其實的馬路-是馬走的路 馬路旁邊啦 就在那邊招手啊 信徒啊-你有沒有看到我徒弟啊 那些信徒就-哆嚕哆嚕……過去 兩眼發直 然後呢,呼嘯而過 嘻嘻哈哈 完全把旁邊這個比丘視而不見 有的這樣瞄一眼就不理他-就這樣走過去 他一看 哇塞!這些信徒-實在有夠勢利眼 那麼沒多久-看到他那個徒弟來了 哆嚕哆嚕……-也跟著另外一群人來了 他想-唉!這是我徒弟啊 總叫他,總會理我了吧 他就一招手-說徒弟停下來、停下來 你知道耆婆這個徒弟-你知道多可怕 他過去之後 他被他叫住了嘛 那麼他總是他自己的師父啊 剃度的師父啊 那麼看了一下 你知道他怎樣嗎 他繼續的甩著馬鞭-然後只是手稍微這樣 啊!你來了 好啊!好久不見了 哆嚕哆嚕……又過去了 哇!他一看 哇!士可忍熟不可忍 老子從娑婆世界-坐太空梭 坐了老半天-坐到你這天界來 就是要找你問問題 什麼我這個師父站在地上叫你 你就不停下來問聲好-也就罷了 竟然還這樣甩過去 他士可忍熟不可忍-就發神通 以神通力-手就伸得很長 就咚……就跟著那個馬後 完全是卡通影片那個情節 就跟著那個馬後面-就是 一路就把馬的尾巴給抓住-馬車給抓住 就把它拖回來 拖回來啦 他那個徒弟耆婆啊-還一臉無慚無愧的樣子 他啪啦啪啦……-痛罵了一頓之後 最後結論是說 你怎麼不停下來 你給我說個道理 他說師父啊 這裡不是娑婆世界 這裡是哪裡-這裡是天上 他說-對啊!那又怎麼樣 你有沒有看到-前面經過那麼多人 哪個不是你徒弟 或在家人-或出家人的徒弟啊 他說對啊 你看哪一個人-乃至手跟你舉一下有沒有 沒、沒有 對!是沒有 對呀 那我已經很夠意思了 我不但還舉手-我還跟你點點頭 他說那你起碼得下來啊-停下來啊 你開那個BENZ 那個你是可以停下來呀 他說不-他說不可能 他說天界當中的快樂啊-我們無法停止 我們知道想修行 我們遇的境界太完美了 我們根本修不了行 所以我看到師父-實在很想恭敬你 但是那種欲樂的心情啊 那個業報啊 使得我們無法停止 那這就像狗看到狗屎-牠也會吃 意思是一樣,對不對 他停不下來 所以說確實生天是很可怕 所以我們這種凡夫-有沒有能耐生天啊 那肯定是沒能耐生天 但是呢 那個到了五不還天就不同 它那是清淨安樂 它那個沒有欲樂 那是色界、色界天 那就沒有欲樂 那就不同 所以這裡講的生天啊-有這個意思 有這種有能力的人能夠生天 那麼證初果以上的能生天 其次呢 是印度的風俗-以生天為什麼呢 為主要修行的目的 在佛出之前啊 印度的婆羅門教-就是以生天為修行的目的 所以跟他講生天啊 一直在佛法裡頭也流傳著 也遺留著這個生天這件事 再其次呢 對某些眾生來講 什麼極樂啦、解脫啦、涅槃啦 他依稀彷彿覺得很好-但他沒有感受 可是對他講天的話-他會感受得到 你知道為什麼嗎 《法華經》上講-天人交接啊 人見天、天見人-天人交接,兩不相隔啊 在古代啊 更早、古早的時候啊 人類的心沒有那麼惡的時候 人跟天人是可以隨時交接的 乃至於動物會講人話的 為什麼 因為人都是動物變的 《起世經》還是哪一部經上-就講到 那個你看那個小黃 牠也很想講話-但講不出來 是不是這樣子啊 你叫牠吃,牠就不吃 我就是不吃 不吃,你把牠關起來 你們去經行 牠就在旁邊罵-放我出來啦、我要去玩啦 然後就被綁在那裡 牠非常緊張 那天呢 那天我不知道啊 牠已經吃完了-你知道嗎 牠就一直在那邊叫-一直在那邊叫 牠意思是說我已經吃完了-你趕快放我出來啊 但是沒有人聽得懂 就是因為牠已經-做狗做太多世了 已經無法講人語了-是這樣 那早期的時候 娑婆世界的人跟動物-是能夠對話的 所以那個什麼寓言啊 那些兒童寓言有的不是假的 真的還人跟動物是能講話 佛經上確實是這麼講的 而且不只是這樣-人跟天人根本就交接的 是這樣 那麼後來慢慢人的根性-愈來愈弱 貪心愈來愈重 常常會去偷天人的東西-或是貪圖天人的 那業障就重-就相隔礙 弄到現在 天,拜託連鬼都看不到了-何況天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這就是什麼呢-眾生障重 眾生障重 所以對眾生來講 以前的印度人 可能有一族的人-或一些人 他確實很容易見到天 那因此天的那種清淨安樂啊-他能夠看得到 天人是比娑婆世界的眾生-來得清淨多了喔 第一、他不用發展科學 什麼叫末法 就是科學發達叫末法-你懂嗎 第二、他不用殺生取食 第三、他不用麤重行婬 他不用麤重行婬 到了四天王天-他們男女是要行婬,根相觸 但是已經沒有出不淨了-只有出氣 男根出氣這樣而已 更以上就是摩觸啦、相看啦 感受一下相愛-微笑一下 含情脈脈的看一下 彼此就受 女人就受孕 所以他們那個欲望已經減 你不要說他是欲界天-欲界天 那欲望沒有咱們娑婆這麼重 也沒有殺戒 所以這樣講起來-是比較清淨安樂 那麼對於某一些印度人來講-他是能夠看得到的 現在我們也有一些人能看得到 有的人一直老是能看到-南天門開門 他看到就在那兒拜-他就在那兒拜 人家跟他說-你在拜什麼啊 他說你不知道啦-我在拜南天門 今天這個時候南天門有開啦 他在拜 他就會這樣 那南天門就是四天王天 南閻浮提洲的這個天門-是打開 可能有這個狀況 是這樣子的 那麼你們回憶一下 搞不好你們小時候夢過天界-都說不定 那麼這就是什麼呢 所以說生天有這個道理的 所以說六念法當中有什麼 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施 也要念天 那麼依次而學 為什麼要這樣呢-就是首先要依次而學 依次而學-怎麼依次而學 以下就是順序 第一、不越毗尼-這樣入道有方 首先就是不越毗尼 就是不違背毗尼 毗尼就是律 那麼五年習戒 這對初學者來講-五年要學戒 尼人要六夏學戒 然後呢,夜則 所以我不是說了嗎 不是說你學戒 不是說你學戒-就不要學其他 他說夜則修定攝心守境 這就是修定了 換句話說-他明明跟你講五年習戒啊 為什麼晚上同時要習定 你為了習定 難道你不聽一點-有關定的道理嗎 所以這明顯 南山律師就已經明顯的告訴你-次第是這樣嘛 雖然五夏學戒-但是你晚上還是得修定 換句話說-它是同一併修的 再來安處林野不畜餘食 這是就正命而說的-對正命而說 這也是持戒 這也是一種正命 也是一種正安-清淨安住 所謂的林野就是塚間樹下啦 也就是一種修頭陀行的意思 不畜餘食 以托缽乞食-當然剩餘的飲食都布施給眾生 所以不畜餘食 那麼呢,這是一種 這是教導我們-過一種生活的方式 再來少欲慚愧 少欲是什麼呢 譬如說飲食要少欲 衣服要少欲 乃至於住處也要少欲 譬如說樹下一宿啦 日中一食啦 這些都是少欲之行 那麼慚愧是什麼呢 持戒就能應心生慚愧 知道自己有違犯-所以呢,有慚愧心 所以有定、有慚愧 那麼一心諦觀無常不淨-這不就是慧了嗎 是不是這樣子啊 這不就是慧了嗎 所以我不是跟你講說 其實五夏學戒-這不會說只是在那兒學戒 他定慧還是修的 這律祖自己說的嘛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麼一心諦觀 幹什麼一心諦觀啊 這持戒的同時-你剩餘的時間就得要一心諦觀 一心諦觀是什麼呢 諦觀無常不淨-也就是四念處、五停心之類的 無常不淨 一心就是什麼 在前面的戒定的基礎之上-那麼叫一心 那諦觀就是觀什麼呢 觀這個五停心、七方便門 乃至這個更前面的四念處-是這樣 叫做無常不淨 那麼離諸調戲意不散亂 離諸調戲就是說 這個戲論 還有這個散動的這個放逸之行 離這個散動放逸之行 那麼讓意呢-不再散動、放逸、亂意 意思就是-意不再胡思亂想啦 意不散動擾亂 意不散動擾亂 那麼呢 這是就自己-在戒定慧上修是這樣 下面這一部份呢-就在講你的什麼呢 你的待人處事-跟你平常的這個什麼呢 這個行為舉止跟待人處事 首先講行為舉止 是舉動進止恆令潔淨 這舉動進止是-有所動作、有所行動 都要恆常的-讓它保持清淨高潔的風格 比如說不要乖戾說法啦 不要雖然沒犯戒-但是向於犯戒這邊啦 不要犯威儀 比如說地立為女人說法啦 或者是與女人戲笑說法啦 或者是不覆肩說法啦 或者是入夜而不回 常去尼寺啦 凡此這類的 要不然就是畜種種的-寶物、重物啦 像這個就有違戒 或者是不算違戒-但是那個僧格不高尚 所以應該舉止 舉動進止應該令我們的-僧格清淨、高潔這樣 那麼這是-這平常的舉止方面要這樣 他講個原則 那麼接著呢-是無惡姿容,先意問訊 這就特別了 這就講人際關係 無惡姿容 無惡姿容就是和顏悅色的意思 也就是不要繃著撲克臉 今天那一件事情不舒服 那一條筋不安穩 或者被師父罵 或者被執事法師要求 你不爽快 哇!你就繃著一個臉 哎呀!你看看 那這樣子就是道業不增上-還煩惱別人 是不是這樣子啊 每個人都是凡夫耶 他看你撲克臉-那他也不會太好到那裡 是不是這樣子啊 所以說我想這就是和顏悅色-你看哪 道宣律師也很注重這個共住的-這種這種公共衛生 是不是這樣子啊 這個到處你放這種撲克臉的-這個公共衛生沒有注意到啊 是不是這樣子啊 你顯示出這種什麼呢 顯示出這種-這種對於這個大眾的這種擾動 雖然你嘴巴不講-你臉上有瞋 是不是這樣 那麼常懷慈悲善心-廣結善緣 那麼呢,和顏悅色 內心即使有不愉快-也不要形怒於色 這就是所謂的無惡姿容 各位啊-這個女眾就很難辦到哦 常常這個翻臉像翻書一樣 我看很多女眾都這樣子 當然男眾也有 我也遇過這樣子 那我們只能說 那沒有受過訓練的-就不跟他 就不跟他什麼呢 就不跟他計較了 但是你們受了訓練-還共住、還結夏安居 還搞成這樣-那笑死人 是不是這樣子啊 所以說呢 這無惡姿容是非常重要 不要壞臉色給人家看 那麼呢,先意問訊 你看看這個宣祖 你看還要求我們要先意問訊 他絕對不是這個冷冰冰的 也不是假惺惺的 也不是故作姿態 更不是勉為其難 要真誠的怎麼樣-先意問訊 預語接人-叫做先意問訊 什麼預語接人啊 就是跟人家對面迎來的時候啊-你先跟人家問好 哎呀!阿彌陀佛 還好啊 最近如何啊 那問訊問什麼呢 問說最近你買了什麼股票 當然不是這樣 問訊不是問這個 是問什麼呢 問說你現在打算-遷單遷到哪裡去 又外面有哪個什麼小廟好住 哪裡的結夏安居供養豐厚 這不是問這個 是問什麼呢 問他少病少惱-眾生易度否 眾生易度是問佛的 少病少惱否 起居輕安、輕利否 輕利就是輕安便利 輕安便利否 乞食容易否 這乞食容易否-這個在中國就很難這樣子問 你還好吧? 去跟人討飯討得還可以吧 你這樣子講-那就很怪異 是不是這樣子呀 中國人也不這麼修 那麼我們過的是不清淨的生活 不是乞食的生活 真要問這個的話-只有什麼呢 賴東進他爹 問賴東進-這樣子就容易 啊!乞食容易否 是不是這樣子啊 我想賴東進那個-《乞丐囡仔》那個呀 我覺得悟光精舍的人-也應該去買來讀一讀 買個幾本來大家輪著讀一讀 那個也很好 這個就是乞食容易否 再來呢 哎呀!你看還問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這律上有說 這問候問什麼? 那麼呢,還問什麼 問說這個-住處有沒有那個惡同伴 這還問這個 那所以說-這很明顯就是什麼呢 注重這個人際關係 這也明顯的顯示出來說 住處有那個惡同伴啊-大伙兒實在難修行 那麼我常講住處有個惡同伴 比養一隻惡狗、惡犬、惡老虎-還要麻煩 是不是這樣子啊 所以說這個惡同伴呢 千萬你不要讓人家覺得-你就是那個惡同伴 那就糟糕了 是不是這樣子啊 常常也問這個 但我們一般-我們問都問怎樣 最近怎麼樣啊 在哪兒啊 對不對 那你怎麼樣?怎麼修行啊 我想這個也可以 不過在當時-律宗有一套制式的問法 少病、少惱 這個少惱 你說-哦!我多惱 那為什麼多惱啊 因為我住處有惡同伴 是不是這樣子 大部份的情形都是這樣子 尤其女眾是這個樣子 那麼男眾常常是怎麼樣 病,現在現在那個病呀 出家人病得很嚴重-常常都 我們來青龍寺來這兒 就很少聽到大家去吃藥了啦-就比較少 那麼我還聽說以前呢 在某佛學院-它那個藥壼有十幾、二十個 一天二十四個小時-不停的煎藥 它是這樣子-輪著這麼一直弄 哇!我是聽了嘆為觀止-是這樣 整天就是聞藥味 後來我們一看 哇!它一個大水池 放在整個道場的正中央的-中央的那個一樓 你說這不病才怪 是不是這樣子啊 後來全部把它敲掉了-不理它 跟海公配合一下 海公下一道命令 我去跟海公建議 那麼海公下命令就砍啊 就奇哩噹啷-砍光光 你看看-這個後來就比較好一點 像這個就是病-少病、少惱 這些呢,就是什麼 那麼這樣子先意問訊-主動 簡單講-先意就是主動 你不要擺個架子 不要這樣 彆一個那種身份地位 這大可不必如此 那麼先意問訊-要主動跟人家問好 所以這個呢-你看宣祖是很講人情的 以是善緣悉得道 你看以是善緣-你看看 這顯然從人緣-一直到道緣、法緣 一直到你修道的正命之緣 這些都叫善緣 所以你就-修行就具足善緣 你修道就自然天天增上 這就是共住的重要性 共住的重要性 很多來了悟光精舍結夏 結到後來-最後半個月就急著想回家 哎呀!豬窩、狗窩 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 這種觀念呢-我說不太好 如果說你們那個共住-一、兩人的啦 三、五人的啦 這都不是成就一個僧團 我看苦一點還是在這邊 這個在悟光精舍安住下來好了 不過你要安住人家道場 你要隨順人家的教理要求-跟生活共住規約 這樣子呢-就一切善緣具足 那麼悉得道〔這-言+亦〕→→→請造字 那麼這個是-就正明 那結勸 汝能一心依此學者-名為淨心 偈曰 總攝、歸結、結束了 結而束之 你如果能依這樣子的因緣-而修學的話 你就能清淨你的心 這樣子就能得到道法利益 那麼偈曰 以下說正明-分兩科 丑一、通示三時 正法證道時 淨法調眾生 隨事秉羯磨 除垢獲三明 像法盡至末 羯磨廢不行 雖復似和合 集則起鬥諍 哇!他講這個事情啊 就在結示說-這個修行的時間因緣啦 在警告慈忍法師啊 要注意哦-佛法已經走到什麼程度了 它是怎麼發展的 你要怎麼樣較量心行 要注意防範 要能夠生在末法時-行在正法中 要必須這樣 你比如-佛陀在世的時候是正法 但是照樣有人墮落為畜牲 現在你雖然呢-生不見佛 可是你的行於正法 你仍然向於正法 你自己就有別業是在正法當中 必須這樣 那麼至於這段文呢 也當中出現了 這個正、像、末-還有三明這個道理 我們也要解釋一下 那麼下一堂課再來解釋 向下文長,付予來日 回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 ?? ??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