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淨心誡觀法 30 上法下藏法師 主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淨心誡觀法》 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現在上誡觀末法中-校量心行法第四 那麼上一堂課呢 跟大家提到這個庚一、辛一-裡頭的壬一 尚辭而所寄全虧 那麼在這裡頭-他做一個比喻呀 說這個講《華嚴經》呀 那古來大德呢-只有用一卷 那後來呢,就做三卷 到現在呢 不要說一部經做幾卷了 現在是乃至〈十地〉一品呀-就做了這個十卷 那麼呢,主要的是-各逞功能競顯華詞 各逞功能就是 各自呢,逞現他這個自己的-對佛法研究的功德、能力 競相的顯現解經的華麗言詞 那麼字的表面是這個意思 但是我們要知道呀 這個《法華經》做一卷-乃至於三卷,其實 不!《華嚴經》做一卷-乃至三卷 這個一卷的 《發真鈔》是認為說-它指的應該是這個杜順大師呀 杜順其實他名字叫法順 法號叫法順 因為俗姓杜-所以叫杜順 那麼呢-他造的這一卷這個〈法界觀〉 〈法界觀〉-〈華嚴法界觀〉是一卷 那麼沒有錯 《華嚴經》講解從東晉之後-開始才有人呢 翻譯完了之後-才開始有人講解 而《十地經》就是〈十地品〉-它更早翻譯進來 那更早呢,有所謂的地論宗 那麼依著、所依是依-世親菩薩的《十地經論》 但是《十地經論》呢 光世親菩薩一個人造這部論 也是解釋〈十地品〉-他就解釋了十三卷 那換句話說-它這個 《華嚴經》解一卷疏固然可能-是這個杜順大師所造的 可是呢-這也不是說少就好 你比如後來有法師做三卷疏 一部《華嚴經》做三卷疏-其實真的是很少了 乃至於〈十地〉一品-出十卷疏 他認為這樣一比較 他認為說這個是太多了 我在想應該他指的-不是這個卷數的多跟少 而是指的這些內容的-浮華不實、灌水 台灣話講歹戲拖棚 這個演得不好的戲-可是它拖得很久 應該是指這樣子 那麼其實世親菩薩《十地經論》 《十地經》就是〈十地品〉 他就解釋這十三卷 這也並不多 實在也不算多了 所以說這裡的-各逞功能競顯華詞 應該是指的說 無心在解釋這個經-以及誘導這個實修 而只是在顯現自己的學問 以及這個解經的這個善巧 在顯現這個-這些枝尾末節 而不在這個什麼呢 這個經文的實質的內涵上 我個人覺得這個解經-該多該少呀 這要看人呀 那也許你體會的多 你比如像智者大師九旬談妙-就是開題講了九十天 是不是這樣子呀 那你能夠說智者大師競顯華麗-是文字浩博寄心無所嗎 也不能這麼講 他要是不是這麼講法華玄義呀 九旬談妙、九旬談妙 九十天談一個《妙法蓮華經》-的開題呀 那還不能開顯這天台宗呢 所以想我們應該要體會這個-宣祖他那個意思 譬如說解經的時候 盡解的這個浮華而不實 那麼呢-不是真正有所體會 那麼不是真正要利益眾生 而只是在那裡顯現他的學問-顯露他的那個才華 這樣子才叫做什麼?-競顯華詞 那麼他這裡比喻成-一卷、三卷、十卷 這只是一個藉這個意思-來做一種譬喻而已 也不盡然就是說-《華嚴經》是解得愈少愈對 也不是這麼講 怎麼說呢 到後來像法藏 清涼法藏、賢首那麼呢-這個大師呀 還有那個第四祖法藏大師呀 賢首宗第四祖法藏大師呀 他解《華嚴經》就解得相當多 到後來解百卷的《華嚴經》-這都有 而且都流傳 反倒是這個三卷、十卷呀 根據《發真鈔》來說-說這已經名字不可考 也找不到這個篇名了 可見得解得並不好 但是在道宣律師時代呢-他可能見過 有這個三卷疏跟十卷疏 不過我們目前-已經不知道這名字了 可見可能解得不好呀-也流傳不下來 是這樣子 那麼這裡要知道 那麼文字浩博寄心無所 浩,浩泛 博就是廣博 浩泛廣博呀 那麼使人呢-無所措心 沒辦法用心在哪裡 就是重點抓不到 這樣各位了解吧 抓不到重點-所以就寄心無所 寄心無所簡單講就是 抓不到重點-無法於心中予以總持 但是這個道理 這並不是以這個文字的多跟少-來說文字浩博寄心無所 你可以文字寫得很多 但是你能夠有辦法由博而約-由約而減、由減而精 然後最後呢,精而專 這樣子 並不因為你文字浩博-而會造成這個寄心無所的 這點各位也要理解 這點各位也要理解 我想也都不在多跟少 但是如果你呢-旁文節枝的說了一堆 結果讓人家抓不到重點 那倒還真的是寄心無所 所以講經、解經的人呢 我想應該是實質的用心-真實的體會 那麼呢,該講-講己所該講的 那麼呢,那麼不會多說-但也不少說 那麼呢-重點層次分明 那就是寄心有所 這裡頭大師所喝斥的-是指的那種競顯華詞 那麼呢-這個沒有重點 那麼呢-用心不在道 不在那種佛法的那種弘傳上面 而只是那些-堆砌一些華麗的詞句 甚至於藉著解經-來彰顯自己的功德 貶抑他人的成就 有人講經講到那兒去 那就怪異 那麼當然這就不對-是這樣 應該懂他這種意思 然文者當體即義 這個何須人語 今時愚人竟求於名-不求於法 各逞功能 這個然後呢 竟求於名不求於法 法尚不可著-何況著文字 這裡要逗點 不!這裡要句點 不能寫逗點-改一下 然文字當體即義 文者當體即義 換句話說道宣律師並不認為說-文字是不要的 如果文字不要 他老人家自己也著作等身呀-是吧 但是呢-文者當體即義 當體即義就是文字當下 這裡的文是表示經文 經文當下呢-即顯現出它的意義 這教理行證 這教就是經文 教當下呢-就顯示了佛陀所要傳達的理 這叫教理行證 然後這個理發起行 然後行發起證 那麼是這樣子 所以這個教的當下-就展現那個理 就是說我們說的內容 說的語言當中 就表達了說者的內在的意思 文字是表面 文字內涵裡頭的意義 其實就在文字的-這個表面當中就顯現 這樣各位了解嗎 就直心地去給予理解-這當體即義 換句話說 這個禪宗的講說不立文字-也有這樣的意思 就不必在這個枝節上呢-再立那些過多的說明 像這個經文呀-有時候解成白話也很難解 它反而是那個文言文呀-它含有那個意義多 另外又比如說像咒 咒語是多義者不翻 一個咒子本身這個意義呢 哦!不是-翻譯本身有秘密不翻 此方無不翻 或尊重不翻 或者多義不翻 你比如說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它有無量無邊-無邊的意義 那結果就不好翻了 翻譯就-直接就-「阿彌陀佛」了 就不要再翻了 像這樣的意思-對不對 所以說這個文字本身 像般若此方無 而且般若如果翻譯成智慧的話 此方會怎麼樣?-會把它看低了 因為世間人也講智慧嘛 所以說這個-也算是有一種深義、多義 也算是一種此方無 所以我們不翻「智慧」 我們就讓它用原音「般若」 像「佛」就是一種尊重而不翻 是不是這樣子呀 你「佛」要用哪個字-來代替他呀 覺者 那世間人他也號稱是覺者呀 這不能凸顯這個什麼?-神聖相 是不是呀 所以翻譯的本身-它具有這樣子的一個 小心的一個原則 那可見呀-這個文字本身 它在翻譯過來的時候 它就已經意涵著-這樣子的一個用意 為什麼叫咒語? 咒語叫總持 因為總持就多義 是多義也秘密 也是秘密、也是多義 所以我們就怎麼樣?-就不予翻譯 有這種情況 那麼這個就是-文者當體即義的意思 那聞的當下-你就必須多方的去體會 你反而說而不重 你說了,反而就把它說死了 這樣各位了解嗎 這有點像禪宗說-要你參 你要問我:狗子有沒有佛性? 我說:無 你要問我為什麼? 我說破了-你完全不疑問 你就沒有機會參了 這有點這種意思 跟你講說狗有沒有佛性? 我跟你講〝無〞 這都是文言呀 這都是文字名相呀 這文字名相背後代表那個意思 那你當體即義 那你必須去參 我再講出來 哇!那把它說死了 各位這樣了解嗎 所以說聽經、解經也應該-要多少有這種意在言外的時候 應該呢-意在言表的時候 應該給予比較超越的認知 換句話說這樣子 所以翻譯出來的文字本身-就是意義 何須人語 哪裡需要人來說呢 今時愚人竟求於名-不求於法 現在呀 現下、當今 當今一些愚痴、沒有智慧的人-竟求於名 這個竟也可以說是-競爭的競 也可以保持這個究竟的竟 競爭的競-就是競爭地求這個什麼? 求這個文句、文字名句 而不去求那個-文字名句內涵的意義 就上次有人問說 到底是道、正、〔這-言+亦〕、乘呢→→→請造字 還是道、如、行、出? 我說這個文字的背後都一樣嘛 那不必去在這文字上面-去懷疑說這到底是哪一個 哪一個不是這麼重要啦 當然你去弄清楚也好 可是老是這樣子去弄呀 那你沒有去注意-那個文字背後的意涵呀 對你來講-那真的就是竟求於名 現在的讀書人呀 乃至佛學院的學生呀 更容易如此 就是在那裡比對文句呀 這一字、那一字呀-是怎麼解呀 這個字的邏輯是怎麼樣呀 唉呀!要命呀 它有多義的 那你可以多方體會的 修道人依自己的體會-而對經文有所不同的解釋 這是容許的 這慢慢地修過去-這是容許 這固然說-你看,這是含混籠統 但我請問你-那誰能定義呢 這些文字誰能定義-它是真正對的東西呢 那麼我們所以不應該呢 隨順著世間學者-在那裡竟求於名 應該求於法 現在呢,是竟求於名的 競相地、競相地 爭先恐後地求於名 或者也可以成解釋-究竟求於名 就是究竟的竟 這個意思就是說-都只是 都只是求於名 而不求於法 這個意思差不多 那麼《發真鈔》引了什麼呢 引了《起信論》有一段文-它說 《起信論》這麼講 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 離名字相 離心緣相 畢竟平等 一切法 這裡的《起信論》實在是 難怪說各宗派都要研究它 有人說《起信論》是偽造的 那你說誰去偽造? 誰有辦法偽造得這麼好呀 那也不叫偽造 那至少人家已經是很好的一個-佛法的心得了 那麼是不是馬鳴菩薩-已經不重要 像這句話講起來-就擲地有聲 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 這個是跟《法華經》是合的 一切法從本以來-常寂滅相 這是《法華經》上的句子-是這麼說的 那他把它開顯成為 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名字相、離心緣相 寂滅-常寂滅相就是這個相嘛 就是離言說、離心緣 離什麼呢?離名字 才叫寂滅呀 是不是這樣子呀 那麼呢,他只是說了 然後畢竟平等 寂滅法中-無一法不平等的 是你心不平-你才看了山河大地高高低低 釋迦佛當時這個-舍利弗尊者跟釋迦佛講說 他方國的世界 當時他已經-漸漸調熟在般若會上 然後跟釋迦佛講說 釋迦佛你看看 您用神通力-讓我去看他佛的世界 我一看他佛的世界-都這麼莊嚴 那您老人家的世界-怎麼這麼不莊嚴 那釋迦佛說 那是你這個小阿羅漢看到的 你要看嗎?我再加持你 他就用那腳的大姆指點大地-三下之後呢 他就用佛的眼睛-看到了娑婆世界 原來晶瑩剔透 可以再靠近一點看都沒關係 那麼怎麼樣呢 這個大地晶瑩琉璃呀 那麼山谷什麼都不見了 就像那個《法華經》 講《法華經》的時候-那個寶塔湧出呀 那麼呢-那個多寶如來要現身的時候呢 他要求、他本願中要求呢 這個講經說法的-那一尊佛的分身都要到來 那麼分身太多、太多了-就擠不下娑婆世界 他乾脆把娑婆世界的人-全部移到他方世界 讓四方上下全部平坦 然後擠下這麼多的什麼?-十方分身諸佛 這事情歷史上有沒有記載?-門都沒有 是不是這樣子 那歷史 那些凡夫還是照樣在那兒-走來走去、走來走去呀 我問你呀 你們人類在這裡-搬桌子、搬椅子 那螞蟻知不知道呀 螞蟻不知道的呀 螞蟻只覺得好像有點地震 或者是說好像天氣有點不太對 該搬一點家-就這樣而已呀 牠一樣過牠的活-對不對 但事實上你們已經搬完桌子了-對吧 是不是這樣子呀 對佛來講就是這樣呀 人類就是小螞蟻 在牠自己的窩上面爬來爬去的 那佛這麼搬呢-你看不到 所以說一切法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 究竟平等 那既然這樣-這就是法當體即義呀 還要欠你說嗎 那有人呢,跟我講 他說古時候大德 人家問他說-什麼是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怎麼念呀? 那什麼是阿彌陀佛呀? 那位大德就想一想 唉呀!這是很難講 這無法說清楚的 我看你還是先念吧 他無法解釋 你看看人家修淨土法門-修得好呀 反而無法解釋 這有點這種意思 那麼這何須人語呀 這個禪宗表現得最淋漓盡致 好!那麼這段文呢 《起信論》這段文-也可以做這個註腳 是不是呀 離言說相 離名字相 離心緣相 心所緣的相 那麼心所緣的相-為什麼離呢 因為你的心-都在凡夫的經驗境界當中轉 為什麼我們怕看到鬼 從來沒看過嘛 你懂嗎 那就是什麼?害怕 你是誰?你是人、還鬼呀? 你怎麼會沒腳呢 沒腳又怎麼樣 誰說人一定要有 誰說生命一定要有腳-才能走路的 沒有呀 我看那個白白的 還有頭髮長長的 為什麼不能長長的 還有更可怕-他沒腳 沒腳為什麼不行 你沒見過嘛 就這樣而已呀 所以你害怕 你看外面在演那個什麼-太空人侵略地球 什麼ET 什麼這個、那個的 很多人願意去看,為什麼? 台灣話也時候很粗-話都不好意思講 就是說 外太空人從來沒看過嘛-隨它怎麼演嘛 那台灣話講說 你都亂講話 畫那個虎的那個根啦 台灣話,那你自己知道意思 畫虎的那個根 那因為什麼? 沒有人敢去看那個-老虎的那個根呀 那個男根、女根 不敢去看呀 所以隨你怎麼亂畫一通嘛 是不是這樣子呀 那為什麼亂畫的東西-有人想去看呢 因為就是因為從來沒人看過 所以呢,我演外太空人 我想去看一下-人家怎麼想像外太空人 就具有那個想像力,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子呀 這都是用一種經驗概念 你一切都是要靠經驗概念-來了解這個世間 我告訴你那是很愚痴的 人類的經驗概念-跟狗的經驗概念是決然不同 那天小黃在那邊嗝嗝嗝的叫 我也不是故意去看牠 我剛好去丟東西 我剛好去外面洗手 我看牠叫的-哦!牠那種叫法呢 狗的叫法好幾樣 一種就是汪汪……-這樣子叫的 那就怎麼樣?-有人來了,你懂意思嗎 然後牠就是一副那種-我是這裡的老大 你是誰?你報上名來 牠的意思就是這樣子 然後那個……-這樣子牠就是有點緊張 是這樣子 那還有一種-就是一種什麼 一種跟牠同輩的那種叫法 汪、汪、汪這樣叫法-那就不一樣 那就表示我是同輩-或我比你大 你給我閃開一點這樣-是這樣 牠那天就是這個叫法-你懂嗎 牠的意思就是說-你不要過來、走遠一點 你看什麼東西-這我管的 牠的意思是這樣 然後我一看 原來是什麼 那個什麼蟲呀 會發光的那個-螢火蟲 原來是螢火蟲在那裡飛呀-牠不爽 牠就這麼對牠吼-是這樣子的 我跟牠講:你也好了 這螢火蟲,你在幹什麼? 牠就-啊,算了 人家叫我不要叫了-算了、算了…… 就躲到一邊去了 那麼對呀,有一次呢 我看牠一直對著外面-在那邊亂叫一通 我下來的時候已經十二點了-還在那邊亂叫 我就跟牠講-小黃你叫什麼叫? 牠一副很委屈的樣子 我一轉身,牠繼續叫 而且叫得很真實 那麼叫法就是-明顯是什麼 牠有懷疑那是誰呀 那是誰呀 那好奇怪的人呀 好奇怪的東西 我非得把它叫清楚-就是這樣 明顯就是這樣 牠朝著大海那邊叫 是這樣子的 往那個虛空方向叫 我就知道那個-大概就是那個鬼神啦 那天不知道有什麼事情-在那邊聚會還是怎麼樣 沒辦法!我看不到 哦!沒有辦法 我只能喝斥說-小黃,你少在那邊多管閒事 你給我去睡覺 牠還是要繼續管 後來又叫了半個小時 好像我睡著了 牠還有沒有繼續叫-我忘了 對呀!這就是牠看的-對不對 可是我們呢 我們離心緣相,你看看 我看不到-那我就沒什麼感覺 那沒感覺就等於沒有嗎 對狗來講那很真實呀 是不是這樣子呀 所以說呀-一切法根本本質上 根本是離心緣相-究竟平等 為什麼呢 因為,那我請問你 這個世界到底是-狗的世界是真的 還是人的世界是真的 你看到的是真的嘛,對不對 所以你說-我有一個廟、我有錢 這個人是我的老婆、我的先生 這我兒子 這個是我的事業 這都是你的心緣呀 你心能緣的是這樣呀 你怎麼知道在法界當中-你到底是誰 那是你的肉眼所看的世間 然後你就以為你擁有了這個 整個法界當中 你能擁有的-搞不好不只這一個呀 對不對 你如果是好人 搞不好你每做一個生意 都是那個鬼神幫你做的呀 你的員工不只是你請的-這三十個員工呀 搞不好三百個、三萬個 那些鬼神幫你找客戶呀 可是你覺得你擁有什麼呢 你擁有什麼呢 所以這個世間 不同的生物-有看到不同的世間 那我就要請問你了 那到底哪一個生物能代表-它看到的是真實的世間呢 永遠沒辦法 所以真的是離心緣相 所以一切法 本來根本就不能有你的 「你所見、所知、所覺得」的-為真實性 真的是沒辦法 那離言說相亦復如是 言說就是離名字 有了名字才能言說 那名字是什麼?-名字是對待 是你心能所緣-心有所緣 然後呢,大家約定成俗-給你一個名字 是不是這樣子 這叫石頭 大理石 外國人不叫大理石呀 跟大、跟理-有什麼關係?沒關係呀 結果它也不大,是不是 為什麼叫理?也沒道理呀 是不是這樣子呀 那它叫大理石 我們約定了-它就叫這個名字了 那你就執取這個名字 是不是這樣子呀 它本質上它不叫什麼石呀 它也不叫什麼跟什麼呀-對不對 更何況如果是阿羅漢 有神通的阿羅漢來看 用力用定功一看 哇!這不是石頭 這每一粒都散得很開 它鬆鬆垮垮的 他手可以這樣-咚 ~ 伸過去 他可以這樣子的 他可以這樣切開它來 切石如泥 他可以這樣ㄉㄥ自然就-一拗就拗斷了 對呀,他有那個定力 他感覺這個比棉花還要鬆散 那你說這個叫石頭嗎 不是呀 所以一切法 只因為我們由於這個肉體-跟我們的業障所限 所以我們看到娑婆 也因此看到娑婆的一切狀態-就是這樣 然後就在這裡爭呀、爭呀 各位這樣了解了嗎 是這樣子的 OK!所以今時愚人 這個由《起信論》這一段話 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 離心緣相-畢竟平等 那問題是怎麼會叫平等呢 因為當你的心寂滅了之後-你會看到一樣的東西 那樣的東西-可能就是隨你的本願所現 已經不是什麼東西了 已經沒有固定的東西相 就像水一樣 隨你願意 你要把它冰成葫蘆狀 你要把它冰成什麼狀 結冰,把它冰成什麼狀-都一樣 可是水的本質都一樣 所以已經沒有什麼好爭的了 用一個水 用水去把它結冰成一台車子 或者結冰成一個椅子 就你來看都是冰塊 沒什麼差別 它就如幻如化要消失 它就不貪染 不貪染-也看透了它的本質是相同性 所以就叫做畢竟平等 常常這樣觀呀 你絕對超越聲聞羅漢 這大乘就是這樣 一開始就修入一切法 它不從自己 它當然也從自己的-身、受、心、法 但是它不單獨-從身、受、心、法修 它一下子就觀法界的總相 是這樣子 那麼而且是觀它的究竟平等義 所以生死涅槃也平等 這是圓教入手觀法是這樣 所以就不修入聲聞教法裡頭-聲聞的果位裡頭去 不過這一段文呢-是順便來做解釋而已 來做這一段話-「何須人語」的這個註解 那麼今時愚人竟求於名-不求於法 就是這個意思 你心緣的那個名字-文句的假相呀 你就是在那兒追求 結果呢 你不就文字的內涵、的意涵呀-去多予觀察體會 那麼結果呢-法尚不可著 《金剛經》講: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是不是呀 法都應該捨的 所以法尚不可著-意思一樣 何況著於文字 文字是表顯法的 那個被表顯的是法 能表顯的是文字 那個被表顯的主體是法-都不可著 因為畢竟平等嘛 畢竟平等 那麼如果是這樣 那來描述法的這個文字-還有什麼好執著呢 所以聽一聽也就過去 就不要再執著這些文字 那麼呢,法離文字-言語斷故 這完全就是什麼呢 完全就是《起信論》-那個意思了 一切法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 心都無所緣-語言就不可以說了,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子呀 就無法說 說即不中 是這樣子 所以常常有人問-什麼叫開悟呀 成佛是什麼境界呀 你問成佛是什麼境界 就等於跟綿羊講-在天空飛是什麼意思 對不對 跟瞎子講說-雪是什麼樣的顏色 那個毫無意義的呀 他想破頭-也想不出來嘛 是不是這樣子呀 等你開了心眼了 我不用跟你講雪是什麼顏色-你自己也會知道 這問題不在於我說不說 或者我能不能說 有沒有辦法說 是對你來講-你永遠聽不懂呀 所以說即不中嘛 說了都不對 那這樣讓人感覺-這樣子怎麼研究佛法呢 這樣就叫研究佛法呀 我告訴你這些都不對 這是否定「法」 讓你向於一個正確的方向去 這就是研究佛法 一定要說清楚、談明白 我告訴你這個世間是講不清楚-也說不明白的 是這樣,各位要了解 為什麼? 我們心所緣的人類的經驗-是太狹隘了 所以說這個言語道斷 這一點在勉勵什麼呢 這在證明這個、勉勵這個 勉勵這個講經說法的人呀-要去怎麼樣 要體會這樣子的一個-大法的道理 大法的道理 如果你不體會呀-你妄說 這標題講-這個科判講說是異說 異說則大法斯薄 斯薄,就薄了 就薄了-這是個轉折語 這是個介詞、是個介詞 「斯」沒有什麼特別意思 大法薄了,是這樣 淡薄,也可以這麼解釋 這異說是什麼意思呀 就是說不順佛意而說 強作華詞而說-就叫做異說 各位這樣知道吧 這標題的意思是這樣 這一段文是從「今時講者」-這樣開始 告訴你說 你如果是在不可說當中-你強說 你應該要如實說-結果你華詞而說 浩博、浩泛-那麼沒有重點 這樣子競相的顯現這個言詞-而說經文、經法的話 那麼呢,這個是會讓佛法淡薄 目前只是先講到 他先提出來說-這個為什麼不能亂說呢 是因為法離文字言說相 那麼他就引經 《大集經》曰-經文是一,講者異說 就這個意思 標題講的「異說」就這個意思 經文是一個 那說的人呢,千差萬別 講者異說 不過這裡講者異說-也還沒有表現出說 這個什麼-講得不對的意思啦 因為經文是一-講者異說 這個也沒有完全凸顯說-這樣是不對 因為每個人體會不一樣-講的人不同,也是對的 不過這裡它引申的意思是說 講的人呢-就是過度的什麼呢 過度的引申己見到競顯華詞 到了什麼呢 到了超越經的那個意涵了 這裡講引申是這個意思 那麼下面就這一段文-就講了 這各恃己見是壞亂正法 要依經解經 那麼要吻合佛的真義-來講解經法 來講解經法 那麼不要怎麼樣呢 不要用自己的意見-來講解經法 不過這個也讓人懷疑 那麼你講經不是你的體會-不然你講什麼呢 講經當然是自己理解講出來的-那不是你的見解嗎 唉!我想是這樣子的 他這裡的意思是說 我們對經的理解應該客觀 那麼也不應該呢 就是建構一個你自己先有的-一個成見跟一個方向、概念 他的意思是這樣 乃至於呢 講經的當中 儘量以佛語來相互對照 來證明你的體會-沒有那樣的過失 而不要呢-這個不懂裝懂 或者是強行異說 乃至於這個歪曲而說 你比如說聲聞人-他就解釋這個大乘經典 就把它解釋成聲聞經法 那麼大乘人解釋小乘聲聞經-解釋成大乘,或許還可以 你把大乘經解釋成小乘經 那就是把實法解釋成權法 這就各恃己見壞亂正法了 我想我們可以這樣稍稍的這樣-體會這個道理 所以我們說講經應判教 講經不判教,開口便亂道-就是這個意思 這一部經是《般若經》 那麼你應該純以這個「般若」-的這樣立場來給予認知 來給予解說 就不應該呢-把它講成「唯識」去 那反之亦然 是這個意思 那麼這個《法華經》-是大乘的經典 你解釋這《法華經》裡頭的佛 你就不能解釋成為丈六比丘身-這樣子而已 你要多方的去體會 要多方的去講解 這尊佛呢-是有多重意義,這樣子 比如說這種意思 這就是不能夠依著-你自己所認知的薄少見解 還有那種個人的成見來解經 如果是這樣子 那它經文本身所要凸顯的-大法、正法就被你曲解了 那曲解了之後-天神瞋故 那天神呀,有兩種情況 第一、他要聽聞正確的佛法 結果你把它曲解-他不高興 第二、天人呢 這個過去在佛前呢 聽過佛講這一部經 那麼他有所體會 或許佛陀當時講得更清楚 現在結集起來 被你再重新解釋的時候-你把它歪曲解釋 他還能對照出來 他發現恍如昨日 他會覺得你簡直是亂講 那他是來護法的 結果呢,要護法-結果看你在毀法 他就瞋怒 他又不是菩薩呀 他是凡夫呀 他就瞋怒 天神瞋故-是三災俱起 這個三災呀 這個是《俱舍論》裡頭有提到 這個為什麼會有-感得這個三災呢 這是因為人類的-這個業報呀、惡呀 所以就感得三災 這個人類呀-佛經上來算這個時間呀 他說人類呢,生命是 平均生命是有增有減 人類的生命 那麼從人類十歲出生 平均歲數是十歲 每一百年會增加一歲 那麼一直增加、一直增加 每再過一百年-就增加成再一歲 就變成十二歲平均壽命 再過一百年再增加一歲-就變十三歲平均壽命 這樣一路這麼增加呀 增加到人壽八萬四千歲 以這樣子一段時間-叫做歲增 人類的壽命在增加當中-叫做增劫 那麼等到八萬四千歲之後 再每過一百年-從那裡往下降,再少一歲 就八萬三千九百九十九歲 再往下降……-又降到十歲 又是八萬四千乘以一百了 那麼是八百萬四千歲 八百萬四千年了 這樣一增一減-八百萬 一增,八百萬四千 再一減,八百萬四千 相加這樣子呢-是一千六百萬 一千六百八十萬年呀 這樣一增一減-叫做一小劫 這是一小劫 那麼呢-這個三災又分兩類 一個是大三災 一個是小三災 那麼大三災在另外的時間呀 小三災就是在每一次的減劫 減到人壽十歲的時候 就要發生小三災 這個小三災-是全面性的對人類眾生呀 人類的這個迫害 在那個時候呢-會發生三種災難 第一、刀兵劫 饑饉、刀兵,還有疾疫-這三種病、三種災難 那麼饑饉就是說 十年、七年、八年的-這個什麼呢 沒有下雨,看不到水 然後呢,因此就種不出東西來 結果就沒有東西吃 然後大家就餓死 那麼同時沒有餓死的-就遇到瘟疫、疾疫 那麼連續七月七日 七月七日連續-七月七 七月再加七天-都是瘟疫 整個半年都瘟疫 橫屍遍野-沒有人收埋 那麼接著呢-就刀兵劫 剩下還沒死的-哇!就刀兵劫 幹嘛呢 這個路上的那個樹拿起來-樹葉拿起來就像刀子一樣 互相砍殺會殺死人 乃至於父子相殘這樣子 然後這樣子-人類就這樣子毀失 那麼各論講法不一樣 有的是說這三災-是各別發生 有的是說順著這樣都發生 那麼呢,每一次都死到-剩下一萬人做為人種 再慢慢地繁衍…… 再從這個減劫再往上增…… 他們有少部份、少部份-守五戒的人 才能夠躲掉這個三災 有受一日一夜不殺生戒的-他能夠躲掉刀兵劫 那麼能夠清淨以少分的水果 或者是一個-特殊的一個什麼水果 來供養僧眾、三寶的 他就能夠累世免除這個饑饉災 不!疾疫災 就以這個什麼呢 以這個核蛋雞果 核蛋雞果-不曉得是什麼東西 以一粒核蛋雞果 那麼呢,是什麼樣? 來供養這個 清淨心來供養這個僧眾 不是三寶-僧眾 那麼以這樣子的水果-來供養僧眾 就能夠遠離這個疾疫 那麼呢,乃至於以一念慈悲心-一摶食來供養這個什麼呢 有情眾生 施予有情眾生 同情他、施予他 就能夠遠離這個饑饉災-這樣子 有所布施 有所供養僧眾 有所持戒 就能遠離這個災難 這是三災的意思-是這樣子 三災 那麼這個三災就是 就在每一小劫當中的減劫部份 一增劫、一減劫呀 就是八萬四千歲-然後再減…… 每一百年減一歲-再減到十歲 然後先從減開始 先從增開始-減開始 從八萬四千減下來 從八萬四千減…… 減劫,減到最末的時候 人壽十歲-然後開始三災起 三災起之後-少分的好人留下來為人種 然後再增……-增到八萬四千歲 這樣一減、一增-為一小劫 一減劫、一增劫-合為一小劫 不過有論上認為這是兩小劫啦 但是一般都是把它當作是-一減一增為一小劫 那麼大三災就不同 大三災我們上一堂課有 上一個篇裡有提到的-那個大三災呀 大三災就不一樣了 大三災-它不發生在這個小劫當中 它發生在哪裡呢 它發生在這個-大劫之中的中劫 某一個中劫 什麼中劫呢?這是這樣子的 那個一小劫呀 我們剛剛已經算了 每一個小劫當中-都會有一個小三災 是這樣子 那麼二十個小劫 換句話說二十個小三災啦 發生過完了-就集合成為一個中劫 一個中劫 所以說每個中劫當中-有二十個這種小三災呀 會這樣子的發生 那好了 那麼中劫是二十個小劫-所累積的 那麼大劫是什麼意思呢 大劫我常常說-地球成住壞空呀 這個人類的世界呀-成,要二十個中劫 是成,成相 再二十個中劫-是住相 再二十個中劫-是壞相 再二十個中劫-是空相 然後再來,又再一次成相-二十個中劫 那麼大三災是發生在壞相當中-的那個二十個中劫 一個壞相有二十個中劫 二十個中劫當中呢-才發生的 那個是大三災 所以大三災跟小三災-離得很遠啦 時間上就差得很遠 累積了很久-才會有一次大三災 大三災我們已經講過了-也就是它 這個小三災呀 是對這個人類、有情生命-叫做五陰世間呀 做一種毀壞 但是到大三災就不同 它是把物質的世間 所謂器世間呀-也給予毀壞 所以說這個大三災-就是火災、水災、風災 那麼呢,一般來講呀 這個大三災在這個壞相當中 壞相不是有二十個中劫嗎 成相二十個中劫 住相二十個中劫 壞相當中的二十個中劫當中的-最末一個中劫 最末一個中劫當中才發生 那麼這個火災呀 火燒初禪 換句話說-初禪人也不穩 也被這個火災所侵 這種火呀-是劫火 我們講劫火-就是這個 那麼呢,這個燒七回 然後來一次水災-把火給滅了 然後也發生水災 再燒七回 唉哦!好可怕 再發生一次水災-淹二禪 水災淹二禪 火災燒初禪-燒七次 然後水災淹二禪 淹到二禪-不是只淹二禪 淹到二禪淹一次 這樣子火災七回-水災一回 連著又搞七次-這樣懂嗎 反正七七四十九 總共四十九次火災-七次水災 這樣最後呢 最後來一次風災 不!最後再一次火災 換句話說-火災有七加一就八,八次 不!七次七個火災-最後再燒一次 七次七回的火災-總共是八次 七七四十九 那七八五十六 五十六次的火災 然後這次火災一完-不是水災了 第八次的那個七回火災完-不是水災,是風災 一吹,吹到三禪 把三禪以下全部吹光光 你看看 換句話說那個時候-唯有四禪的人才能安穩 才能安穩在這世間 他沒有感覺這個宇宙有變樣 三禪以下的人-他都發現宇宙很可怕 有大風呀,把人吹走了 把他所依的那個世間呀 三禪人所依的世間也吹壞了 那你依的世間吹壞了 你人當然也要死呀-是這樣子的 是這樣 好!那麼這就是大三災 那這裡是順便提啦 因為天神瞋故-三災俱起 這個三災不可能是大三災 那已經是劫要壞-才會發生的事 主要是指小三災 這是天神來招感-是這樣 那麼呢,這是因為你壞亂正法-壞亂正法 不過這個可能也只是一個-或者說一個 或者說譬喻 或者說是一個指涉 或者說是一個略帶提-拿它來當一個例子這樣子而已 因為三災的發生呀-是人類的惡心慢慢結出來的 它事實上-如果按照這麼講法 按照《俱舍論》等 《阿毘曇論》這一類的論-講法的話 它是固定週期 那麼你講經說法講得很爛-讓天神瞋 這是不定的、不定期 只要有惡人出來亂講經-它就會造成這樣,對不對 那麼一個是定期的-一個是不定的 這兩個怎麼能湊在一起呢 我想第一種可能就是說 祖師是拿它來當比喻-就比如說會起那種類似的三災 類似的這種-小劫中的小劫三災 第一種譬喻-就拿它來當比喻用 第二種情況呢 第二種情況呢 就是指的說人類惡 這個惡呢-這個也會因此 他講經講得這樣-亂講一通呀 它會累積成為什麼 累積計算到-到時候小劫 每一個減劫出現的時候呢 發生這樣子的過失 發生這樣的災難 累積到那個時候 換句話說-它也是週期性的 一個就是譬喻 就譬喻說-你會造成這種局部性的小三災 局部性的小三災 這樣懂我意思嗎 你像有些地方滅佛法-有沒有 那滅佛法一滅完呀 皇帝就要死人,就要死 而且是死得很慘 然後呢,可能那個地方要瘟疫-或者是怎麼樣 這就是拿它來做比喻 那不是真正小劫末的-那種小三災 但是已經有接近那個樣子了 那這樣各位了解嗎-是這樣 那麼下面這一段文呢 我們到時候再解釋 今天講到這裡 向下文長,付於來日 我們迴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 ?? ??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