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淨心誡觀法 29 上法下藏法師 主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淨心誡觀法》 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上《淨心誡觀》 這個誡觀末法中,校量心行法-這個第四 那麼校量心行呢 就是內心呢-到底要用怎麼樣子的一個發心 修行首重發心 然而發心容易呀-這個長久難持 可是呢 雖然長久的心難持呀 但是不發心-絕對是無法起行呀 所以說這修行剛開始-你就得要 做好的這種的概念提斯-正見的建立 尤其是那個正見 所以我們在這個-《沙彌教育的精神與要義》 這個錄音帶裡頭-有跟大家提到 這個沙彌的教育首重這個-生熟互轉、道心的提攜 這也就是心行上的一個什麼?-建立 那麼呢,同樣的 大乘菩薩是以發菩提心-樹立菩提大願為根本 再說嘛 這個什麼呢 三界的慈父-九界慈父呀 三界導師-釋迦佛他也是發心 乃至於這個十方三世一切佛-阿彌陀第一的彌陀佛呀 他呢,利益無量無邊眾生世界-為十方諸佛號稱第一 這也是從發心來的 那麼呢,發心就是兩個角度 一個就是去惡 一個就是什麼?-發正願 你一方面在發正願 一方面沒有去惡 你那個發心呢-是魔業 為什麼呢 因為你照樣造惡呀 那你有那個發心 你招感那個相似果報 招感那個相似的利益 對你這個 對佛法的傷害、對你的道業-清濁難分呀,那是很糟 人,真小人還比那個偽君子好 同樣道理呀 人自己知道是 我自己知道我是魔王 那總是比自己知道自己是魔王-還以為自己是菩薩那好多了 所以說講到發心呀 就是去惡-然後提起正願 那麼這裡校量心行亦復如是 這所謂的教量心行就是 心行上的惡心行是什麼?-應該去除 心行其實也是一種行 也是具體的說-是一種行 但是是一種起心動念-容易過失的地方 更微細的 比前面講說斷貪、斷財色呢-更怎麼樣?更微細 前面講斷財色 可是斷財色要怎樣子斷法 接著這一篇講心行呀 就特別就是向於什麼 向於更細膩的、嚴密的-具體來斷財色 可以這麼說 那這個要啟心發行 所以說這個 我們曾經有錄音帶叫-《發心啟行》也是這樣 要正確的發心 現在很多的出家人呢 比丘都沒有正確發心呀 我是覺得這個 這個就是在沙彌階段-都沒有導正好 而沙彌階段怎麼樣導正好呢 我那個清涼寺的經驗-教學經驗 固然我覺得我這個-失去很多機會呀 但是南普陀再回想這三年來-再看看現在 這樣來看我也發現說 那還真是不容易 老師要教你呀 要能夠真正教你到發心 要能夠在這個適當的時機-能夠給你適當的教育 這還不容易 為什麼呢 因為老師不耐、師父不耐-徒弟不逮 這就很糟了 不逮有兩個意思 不耐也有很多意思 不耐什麼 看徒弟不成材的時候,不耐 再來師父太忙的時候,不耐 徒弟為什麼叫不逮? 學生為什麼叫不逮? 不逮有兩個逮字 一個是逮德己利那個逮 《法華經》說-逮德己利那個逮 逮就是說不能及-不及 師父的教導-他不及、他提不上來 第兩種不逮是什麼?不等待 師父要慢慢磨他 他早出頭 我要去外面啦 你不讓我受具足戒 我都要自己去外面受啦 師父你是蓋章還不蓋章 不蓋章沒關係 憑我這一號人物到外面去 隨便找個師父依止 我一樣照幹 他不逮,不等待 或者能力不及 所以這個,然後再來呢 師徒之間了解不夠 所以師父要下藥-徒弟不吃 徒弟有那個病-師父不知 這彼此都成就不了事情 所以真難 所以說呢 我的感覺是要教好一個徒弟 既要有僧團 那個又要有發心的老師、師父 那又要有那種願意被琢磨的徒弟 要忍得住氣 然後呢-彼此之間時間要夠久 相處得要夠久-才教得出來 才知道你這個人-原來是這個性格 那我要這樣教 當然啦,那個聖人有神通力 一下就看清楚-你的性格是怎麼樣 那當然沒話講 以前有個羅漢很貪 不!有個比丘很貪 那有個羅漢呢 好像就是上一堂課提的-那個誰啊?優婆鞠多 他就怎麼樣呀 他就看這個羅漢 他看這個居士 看這個老比丘很貪呀 他是個老比丘了 是上座比丘-但是還是很貪 修道不成就 那怎麼辦呢 就把他找來了 然後比丘尼都覺得 都看得出來這個老比丘沒成就 而且還很貪心 優婆鞠多就很同情他 用神通觀察-發現他過去跟他有緣 而且他是貪心重 尤其貪吃 然後呢-每次禪坐都沒有得利益 他就很慚愧去拜訪優婆鞠多 優婆鞠多觀察的結果 你聽我的話呀 他說:我聽 只要能夠讓我呢-洗除污名 老來無道 洗除這個老來無道的污名呀-我都願意用功 他說好!那麼你呢-聽我的啊 來跟我一起吃飯 吃飯的時候-拿了另外一個碗給他 叫他咬一咬呀 吃了要吞下去之前-不要吞 吐在另外一個碗上面 他每次肚子很餓-托缽回來了 看了那個好吃的東西 跟優婆鞠多尊者出去外面托缽-大概不會托得太爛 他就這個再拿來再吃 要吞下去了,他就-不要吃,你給我吐在缽上 另外一個缽上、小缽上 你想想看-你一口一口的吐呀 唉哦,你敢吃嗎 然後吐完了之後 那個優婆鞠多跟他講 哦!你飯你都吃完了 我沒吃呀-你都叫我吐出來呀 對呀!我現在叫你吃 把你那個吐出來的東西吃進去 哇!那非常的尷尬 好吃的東西呀 下喉三寸再吐出來 你就不想吃了,對吧 何況他那個都吐在一堆啊 那你有什麼好害怕的 你看人類真怪呀 那都是你吃在嘴裡的東西呀 你把它吐出來-你就不敢吃了 要我,我也不敢吃 但真的是如此 唉哦,那你屙出來的-你也是這樣 所以我們就是在污染當中-而不自知 那優婆鞠多就跟他講 哪!這頓飯你就給我吃下去 他就開始吃了 這個時候又不能用手了 南傳國家你知道 飯還可以用手這樣弄……-這樣咚 現在糊糊的一團在那兒-你怎麼吃 你想就可以知道那很可怕 他照樣吃 吃完了之後叫他去靜坐 你就給我想這一缽飯 惡露不淨呀 骯髒不淨 他這樣一想的時候就開悟 緣想的時候就開悟 所以說不淨觀是很多樣性的 你看這種例子你就知道 那不一定就是所謂的-觀死屍這樣子 所謂觀死屍-在印度容易這樣子而已 這就是一種不淨觀 他就是這樣捨掉這個貪呀 然後慢慢的就進入五停心 然後總別相念就成就了 你看看這是師父有神通 然後徒弟願意相信 那才能成就 那我們現在發現呢-不是這樣子 師父教徒弟嘛 師父有時候不像樣-或者沒有道德 那麼要不就是徒弟呢-傲慢、多心 那麼師父所教的他不聽 再不然就是師父跟他講呀-其實你應該這樣 師父固然是凡夫 不過跟他講的話是對的 但是呢,他要惦一惦-秤秤看 唉,這個話夠不夠信呀 需不需要信呀-就這樣 多疑 那自以為是 很多的意見 是這樣子的 那像這種情形呀 其實一個老師或師父-他就不想教你了 他就想-那就擺著吧 頂多招呼招呼你-這樣而已 那就沒辦法了 所以這個是師徒恩義喪盡呀 就不能培養那個心行 也不知道較量心行 什麼叫校量心行 就我們在社會上生活 我們不是有社會生活的概念嗎-對不對 社會生活的概念 比如說這個要怎麼做生意呀 做人態度如何 是非分明呀 利益要講清呀 這社會上 在社會上來講這是對的 可是到道門裡頭來 如果沒有人跟你講-你還是照用這一套呀 結果呢,錯了 那你說那這有什麼不對呢-世間上這樣說是對的呀 你校量心行嘛 你要知道在佛門裡頭 你那個,世俗那樣叫對 到了佛門裡-你這種想法剛好錯 這沒有一定是對的 所以要校量、要比較、要分析 世間以有名有利-為有德 出家人呢-剛好以有名有利為可恥 你說這不是顛倒嗎 你要校量呀 那這些你不懂呀 你是從世俗人來-所以要怎麼樣 要老師教 要告訴你這個道理 所以要解法義 法義也是要這樣了解-才能校量心行 所以觀末法中-校量心行 就是觀察末法當中呀-這個心行 心與行的什麼呢 高低、清濁、善惡、好壞 要那麼呢,去污存淨 那麼呢,離濁存清 要求進免退 必須要這樣子 所以說從發菩提心-重注重心行 而心行要校量 那就是要知道是非善惡好壞 所以有人 為什麼我們要學 女眾、男眾都要學《愛道經》-就知道 哦!這個想法是不對的-要校量心行 所以校量心行-其實簡單講就是一種分別 分別什麼 分別如法、不如法 該捨、該取 就是這樣 那麼這是校量心行 這末法中應該觀察 應該更觀察這末法當中呀-這個什麼呢? 這個該做當行、該捨當離-的一些什麼?種種的作為 在末法當中特別如此 我們不能受它的薰染 受它薰染 前幾天呀 因為這個居士出家的事情-我去正覺精舍 那正覺精舍呢 也有人跟我提到說 唉,法師你不是在用電腦嗎 你要不要跟我們長老解釋一下-電腦怎麼用 啊,是這些 那當然了,其他事情-結論就不提 這事情就真的是這樣 一個道場裡頭電腦都用不用? 用或不用-我個人沒有覺得一定啦 但就是看道場的因緣 但是呢,肯定的講-用,絕對是對道業是有損的 不,我是說如果你用不好的話-絕對對道業是有損的 為什麼呢 因為要用電腦-要花很多心血去學習 是不是這樣子呀 但是你說不用 有時候某一些道場呀 它還有很多事情要管理 那就變成很難管理 或是管理得不好 人又少,管了又糟 所以這個時候就要校量一下 世間法就是這樣 那麼但是今天在世間社會上 你不用電腦-簡直活不下去 但是這不意味著在道門裡頭-就非得用,或者要怎麼用 這些都是要校量 要能夠有那個智慧 要慎思明辨 末法,這就叫末法 末法有特別的樣子-你自己要分別 是不是這樣子呀 好!我們來看文 這個科判丁四是校量篇-分二科 戊一、牒名 也就是什麼 誡觀末法中,校量心行法第四 這就是它的名 戊二是依篇釋 依這一篇來解釋 這個篇名來解釋 那麼就是什麼呢 這個從戊二以下分二科-通敘五誡 這五誡是心行之劣-當什麼呢 當隨學而誡之 這是通敘 先說明這五種教誡 五種這個警告的意思 這個誡有教誡、警策、-警告的意思 那麼呢,己二分二科-是別勗講流 別勗講流 勗是指勉勵的意思 就是說前面一篇 不是叫我們說要莫逐講論嗎-是不是 那莫逐講論-難道就不講經說法了嗎 這也不盡然 所以到這一科來呀 緊接著到這一篇 就緊接著他就要告訴你說 也是可以講論的 但是要怎麼樣 要用心、要正當的講論 不能只是逐講論-不可以 必須要怎麼樣 必須要與道相應 所以他這裡在勉勵 勉勵我們講流 講經說法之流 這分二科 庚一、正明 那麼庚一、正明-之下又分二科 辛一是什麼呢?經時流變-就是 這個經時就是經那段時間 不是經典的經 這不是這個意思 經過那一段時間的這個流變 分二科 那麼辛二是思察告知-思察告知 那麼前面那個丙一-還有一個丙二呀 庚一,還有一個庚二-是什麼呢?偈文 那是這樣 好!我們呢-科文就不講下去了 我們就在這裡講 那麼呢 這個戊二是什麼?依篇釋 那麼裡頭的己一-通敘五誡 這就是心行之劣者-當戒除 你比較之後發現它是劣 我想人家跟你講錯了 什麼事情是錯的 你只是聽一聽而已 你應該慎思明辨 你那個態度不對 你那個做法不對 這個是人家慈悲-才要這樣講 你不信,你站在我這個位置上-你就知道 大家都是比丘-乃至比丘尼 你在那邊講經-人家聽了就聽了 但是呢,你要是跟人家講說-那樣是不對哦 可能人家就不想聽 乃至人家要誹謗你 你要付出代價的啊 老實講 但你如果願意-勉強才告訴你這樣不對 這是人家要來犧牲呀 你如果站在我這個位置-你就會感受得到 這是一種犧牲 不然做好人就好了 做好人很容易呀 都是講YES,是不是 他願意把他對你的那種感覺-不對的把它講出來 那你呢,應該要用心學 我想天底世間有四種馬 最好的馬就是 最好的道人就是什麼 根本不用人家講 一下子做錯了-自己知道 不應該我的事 不應該我說的話 我說了、我做了 當然我不對-要知道 可是人家又來跟你講-這應該不是你做、你說 你不應該如是說、如是做 這已經是第二種馬了 那人家講了-你就應該要歡喜受 那你還不能-你第二級人你就做不到 到第三級的人是怎麼樣 勉勉強強的受 不高不興的受 這樣子呢,傷害了師徒的關係 也緊張了共住的關係 同時呢,同時呢 妨礙你自己的進步 也妨礙你未來的進步 更嚴重就妨礙和合道業 哇!這就更嚴重了 這第三等人 當然第四種人就憤而離開 憤而造惡、憤而誹謗 那就更等而下之了-是不是 所以說我們呢-儘量努力做第一等人 自己改過遷善 修行檢討自己 做日記 寫日記記錄自己的過失-貪心跟瞋怒 你要知道一個道人呀 無論什麼理由 只要你不爽、你不高興-就是我們錯 就這一句話而已 你看佛陀會不會被激怒呀?-沒有 那阿羅漢都不被激怒 他只有習性而已 他不是被激的-是不是 所以不管別人做不做 我們呢,語言傷了人家-我們自己就要慚愧懺悔 我自己是這樣的人 當然我也坦白說-我自己是確實有懺悔 所以我不會說-哪一個人做了就不對 但是你一定要擁有-這種空間跟力量 錯了已經在第二等人 第一等人不犯錯了 第二等人錯了知改 是不是這樣子 這個很重要 你不要老覺得你對 這是很重要的 你一直覺得你對-你的心行 你聽太多,你也改不了 我們今天學習《淨心誡觀》-多跟少是其次 那麼我想應該學了-《淨心誡觀》要懂得修 聞一丈不如行一尺-行一寸 是這樣子 這是心行呀 那麼呢,教誡這五誡的時候-它的重點在這裡 通敘這五誡 這五種教誡法 你要能夠、你要有這種心情 人家說我們-那已經是教誡我們了 是這樣子的 那麼這個這樣要很小心-而且要很感謝 好!這裡呢,有五個誡 凡夫解義-你看,皆因聽學 為知法人 身犯四重 這個畜八不淨財 食噉俗饌 無羞無恥 知而故犯 不畏後世 是故令汝校量心行 先淨禁戒後方聽經 汝用五誡得名淨心 這裡講得明白 是故令汝校量心行 校量就比較清濁、對錯、檢討-有這種意思 然後呢,檢討的結果 要先去清淨你的禁戒-之後你才聽經 為什麼呢 為什麼呢 因為凡夫解義呀-皆因聽學 只是因為聽學 他了解道理是聽來的 他不是修來的 也不是天生有的 所以為知法人呢 這樣子你聽學來了 成為一個能知法之人 然而他不是修來的-也不是天生能這樣做 他只是聽聽-聽學而會這些 那你已經為知法人 可是你很容易犯以下這些 第一、為知法人-身犯四重 婬、盜、殺、妄-四重 為知法之人 聽學了,但是只是聽學 可是呢,你還是懂呀-可是沒有修 結果第一你犯了什麼 身犯四重 這第一個 第二、畜八不淨財 八不淨財-《涅槃經》說是八毒蛇 八不淨財就是出家人-不應該擁有的八種呢 八種這個不清淨的這個錢財 我們現在想起來呀 我們大概都擁有好多 真是糟糕 這個末法、佛法邊地呀-才會這樣子 是哪八不淨財呢 《涅槃經》講八毒蛇法 一、擁有 畜就是擁有 一、田宅園林 今天哪個廟不是田宅園林呢 是不是這樣子 這是第一個-田宅園林為第一不淨財 那麼第二不淨財呢-種植生種 種稻子 播稻子 種樹呀 這些呢 那麼樹就變你的了 你要守護照顧 這是什麼呢?種植生種 具有那個生命力量的樹種 那麼第三呢?貯積榖帛 就是屯積這個什麼呢?穀物 還有呢?布匹 布,那就是衣服嘛 飲食嘛 飲食、衣服、醫藥、臥具 飲食、衣服你屯積 這裡的衣服 帛主要是指的那些-還沒有做成衣料的這個布 帛就泛指一切布類 然後呢 唉呀!這個實在是前三樣-咱們都有呀 很少沒有的 這實在令人慚愧呀 再來呢,第四、畜養人僕 還好,我看律登應該不是-這裡的人僕 慈福(淨人)也不是人僕 他也不是僕人 他是要來這兒出家、學淨人法 我讀到這裡我都很緊張 唉!應該不是了 第四條總算破蛋了 這個總算沒有了 那麼第五呢 唉呀!養蓄畜獸 那就慘了 小黃(狗)把牠捉去放生 蓄養畜獸 是禽獸、禽獸 禽也是哦 那那些鴿子不是我們養的 我們還不希望牠住在那兒 那獸呢,就是-狗類就是獸 那以前就養了 算了、算了 唉呀!真是的 怎麼辦呢 我看牠也沒什麼價值 雖然狗不論價值 但是還是把牠送走 清也清閒一點 免得呢-不吃飯還得把牠綁起來 還得我去安慰牠、叫牠吃-牠才吃 很麻煩,是不是 繫養、養繫的禽獸 不過大陸確實也是有養貓-乃至養狗 養狗就是要看那個山林 大陸那個山林大 有那個什麼呢 有那個盜山林的人 也有可能來 養貓呢 就把貓上面結著這個鈴噹 然後貓跑來跑去呢 這鈴噹就叫來叫去 然後那個老鼠就說 唉呀!貓來了,趕快跑 這樣貓嘛-也永遠抓不到老鼠 老鼠嘛,也因為有貓-而不敢太放肆 它是用這種恐怖平衡的方法 但這也不是頂好的辦法 為什麼? 這樣你還是去恐怖老鼠了嘛-是不是呀 《梁皇懺》說呀 若人驚慌恐懼呀-得那種精神病呀 是過去世-這個狩獵、打獵呀 然後讓那個畜牲驚慌 畜牲驚慌 然後呢,造成什麼? 造成你今天這個果報 所以這樣好像想一想 也有一點不忍心去趕那些老鼠 怎麼辦呢 放一點東西給老鼠吃 牠不可能吃-牠到處咬 唉!實在是 多買幾個那個什麼 那個高頻率的去趕老鼠-試看看 這一條咱們也犯 青龍寺也犯 這個悟光精舍有沒有犯-我不知道 這個悟光老尼師-好像都在養那些鳥 蓄養這個 當然她沒有養繫 她只有養,她沒有繫 那些麻雀她沒有把牠繫縛-是這樣子 再來呢,錢寶貴物 哇!倒 我們有錢寶貴物呀 是不是這樣子呀 那個真是麻煩 這個水晶蓮花-算不算錢寶貴物 好像也算 不過現在的水晶蓮花-都像玻璃一樣便宜了 當然也沒有人要偷這種東西 所以勉勉強強還撐得過去 但是我們要有錢,對不對 常住要有錢 這也是錢寶 不過為大眾蓄財呀 這個還不是個人蓄財-這應該還勉強 那個人蓄財-也算是某一種程度 還有那個什麼 開BENZ、BMW 那算不算也蓄養貴物呢 這個說是錢寶貴物 再來氈褥釜鑊 氈褥釜鑊就是 氈褥就是那個這個粗毛做的-那個什麼呢 那個墊被呀 棉被臥具之類都叫氈褥 那麼那個釜鑊是什麼 釜就是一種煮肉類的那種東西 鑊就是一種鼎 簡單講就是什麼呢 廚房裡頭這些什麼呢 這個盤盤碗碗啦 精緻的這些什麼呢 這個廚具呀 這個哪個道場沒有呢 哇!實在太慘了 這八不淨財 再來第八-象金飾床及諸重物 哇!現在出家人-還專門去買那個古董 說什麼要弄個展覽館-這個那個的 那個是很有閒錢的人幹的 那麼現在出家人也幹這個事 他說這是利益眾生 唐朝的佛像-我把它買下來 好!你買佛像就算了 那買石頭-你怎麼解釋 我這個是保值 真的保值了嗎 我就不知道了 這世俗人當然就是無所謂-對不對 他怎麼弄都不算怎麼樣 出家人這是 那麼像金金飾 像金飾床 這個像跟金 象就是很像的像 長得很像的像 什麼叫像金? 像跟金 那其實像本身-它的名字叫像金、還有金 像金、金-意思還有這個 那像金是什麼呢 就是銀鐵之類的 它看起來有點像金子 或者類似像金子的東西-都屬於這種像金之意 但又有一種解釋是說還沒有 就提煉了粗胚 提煉好,但還不是很精純的-那個金 也可以叫像金 就像起來-有金的那個價值、意義 還有那個內涵 所以說我不掛金項鍊 我掛銀項鍊總可以吧 這就是像金 這是一種像金 及諸重物 唉呀!這實在是難…… 這及諸重物 出家有重物-這有可能 那出家人帶那個什麼-勞力士手錶 這個我們也常看到 乃至於帶那個戒指-戒指 這就是畜八不淨財 八種不清淨之財-是這樣子 那麼呢 大家早上都很累 那個見良在那邊-睡得好像很舒服的樣子 那麼呢,食噉俗饌 食噉俗饌 俗饌是什麼東西呀 那個世俗人吃的那種飲酒食肉-就是俗饌的意思 那麼自養身腹 這就是這種俗饌 俗人吃的-非道人所用食 食噉-那麼世俗人吃的這些 當然啦,這個今天有沒有呀 有! 那麼台灣這種偷吃這種東西的-是有 他不敢明文張膽 像以前那個什麼 南普陀那個什麼師呀 那個曾經大便大不出來-那個沙彌呀 他師公呀 神神祕祕不敢讓人家知道 那後來我知道原來是誰 唉呀!我去他那裡呀 他還邀我去 還說弄塊地-要讓我做《僧伽雜誌》 我看了我都不敢說 拿了啤酒叫你喝 當然了,他是好意啦 我是理都不理這樣子 那就是公然的-這俗饌 出家人去買啤酒啦-什麼的 那吃一點蛋啦 還吃海蜇 他說海蜇是素的 海蜇怎麼是素的 海蜇是葷的,你知道吧 就像珊瑚一樣 珊瑚也是葷 珊瑚是動物、不是植物 海蜇你知道吧 海蜇就是一種-類似海星那種東西 那是動物-那又不是植物 怎麼吃那個東西呢 那麼無羞無恥 這第三種、無羞無恥 無羞無恥就是做了這個 犯四重、畜八不淨財-食噉俗饌 完全沒有羞恥 乃至其他惡法-完全無羞無恥 羞就是什麼呢?-愧於見人謂之羞 恥就是什麼?-自慚謂之恥 自己慚愧懺悔謂之恥 那麼呢,愧於見人就是羞 羞答答 羞恥 我們羞恥都放在一塊兒談 那真的是無羞無愧呀 你看現在年輕的比丘呀 出門,跟年輕的女居士出門 再不然就乃至於年輕的比丘尼-跟年輕的比丘呀 倆人共住在一個小精舍裡頭 倆人 然後呢,衣服就吊著滿天星-是這樣 女人的衣服、男人的衣服-就在那裡吊著 啊!真的是無慚無愧 不是我罵他們啦 我是說這一般講無慚無愧-就是這個嘛 人家世俗人都搖頭、都搖頭 是吧?這無羞無恥 那麼呢 這個現在有居士在-不想講 這確實有這些事情 佛門裡頭確實有這些 那麼這樣子無羞無恥-是第五種 第四種、第四種教誡 你不要無羞無恥 已經犯錯了-要有羞有恥 要怕人家知道才好 完全不怕人家知道 第五個呢-知而故犯,不畏後世 主要是不畏後世 完全不怕將來怎麼樣?-受果報 完全不怕 明知而故犯 明知這樣是一種犯-他還犯 犯了明知有果報-他還不怕 有吧?有這種人吧 唉呀!看得多了 現前驗之 太多了 那我們呢 我們某種程度也是 但是呢-就是說還在範圍以內 不然我們也是煩惱眾生呀 也在造業多的,對不對 但是總算在-某些戒律的範圍以內 粗的範圍以內,是這樣子 所以我們不能批評別人怎麼樣 只是說我告訴你-確實有這樣子情況 不畏後世 男女共住 還一男一女共住 還出家人,那真是糟糕 那平常的這些摩觸什麼-完全都不避諱 這就要小心 知而故犯,不畏後世 上來就是五種誡 從身犯四重,畜八不淨 食噉俗饌,無羞無恥 知而故犯,不畏後世 這樣總共五個-是五種教誡 你這個心行要去考慮一下-我們是不是這樣 那這樣怎麼辦?-慢慢的斷 想辦法努力的斷 然後呢 是故令汝校量心行 所以要你呀-去校正一下、衡量一下 校正,校就是什麼呢-比較 這個「校」通比較的「較」 量就是衡量的量-衡量一下 校也可以有校正的意思 就是拿他來跟它核對一下 核對、考量、比較 就拿你的行為-來跟這個正法核對一下 那麼是這樣 而且要校量什麼呢?-校量心與行 何以故 因為這五種教誡-有心有行呀 比如身犯四重是行 畜八不淨財也是行 食噉俗饌是行 那無羞無恥就是心 知而故犯,不畏後世-也是心 對吧 所以三行二心,是不是 哦!這樣你就知道了 所以是故令汝校量心行 那為什麼講行在前、心在後 校量的時候講心在前-行在後呢 因為教誡的時候-行在前 讓你容易知道過失是什麼 所以把行先講-然後才把心提出來 可是要校量的時候 犯惡常常是由心去犯的 所以心要先校 這樣知道吧 好!再來 先淨禁戒 先清淨那個佛所制的禁戒 後方聽經 聽經是為了利益眾生 也為了更了知法義 所以先怎麼樣?-先來清淨這個戒律 然後才聽經 那麼這樣子是為了什麼 為了校量心行 換句話說-校量心行在宣祖的意思 除了依著這個五誡之外呀 還得要什麼?依著這個戒律 深細的戒律來校量自己-這樣才完整 乃至於用菩薩戒更好 然後怎麼樣呀 然後才能夠清淨我們的戒 總而言之是用戒來完成 後方聽經 你這樣戒能夠來比較你的心行 能夠降伏、調伏-滅掉你心行上的諂曲 戒有調直的意思 想辦法調直它 這樣子呢-你就能夠聽經聞法 為什麼呢 因為你運用了-校量五誡之類的戒律 來校量你的心行之後-你的心就很清淨 這樣子故名淨心 那麼這是這一科 下一科呢,辛一 辛一是哪個辛一呢 是這個己二-所謂的別勗講流 另外勉勵這個講說之人呀-要怎麼樣 他這裡分二科 第一科是庚一-是正明 正明底下又分二科 是辛一 是經時流變-又分二科 是壬一、尚辭而寄全虧 而所寄全虧 懂不懂意思呀 尚辭而所寄全虧-就是崇尚那些華辭 崇尚那些解釋得很複雜的那些 把一個佛法解釋得很複雜 然後呢,對於要解釋的 應該真正學佛所真正目的-是什麼呢 全部虧損沒做到 所寄,就是你學佛的-真正寄望它的是什麼 期望它要得到什麼 期望它無非是實修實證-自利自他 結果你現在呢 只是在那裡解釋那美好的名詞 解釋得很高妙、很多 然後呢 真正要拿它來做解脫 你卻全部不去實踐-有所虧損 所以你看看 這個講經說法是為修行 這上一堂課我跟大家講過 我們要會入那個修行為重 那麼這是尚辭而所寄 所寄就是你所講的那個內容 那麼現在他就提了 他說呀 古者大德 他拿《華嚴經》來代表 古者大德講《華嚴經》-唯一卷疏 於後法師作三卷疏 今時講者〈十地〉一品-出十卷疏 各逞功能競顯華詞 文字浩博寄心無所 然文者當體即義詞-何須人語 今時愚人竟求於名-不求於法 法尚不可著-何況文字 這裡要改成句點 那麼法離文字,言語斷故 《大集經》曰:-「經文是一,講者異說。」 各恃己見壞亂正法 天神瞋故三災俱起 以是因緣佛法淡薄 如一斛水解一升酪 看似酪色食即無味 諦思講論 人情測佛 佛智境界 豈人能測 如是審察 名為淨心 偈曰 這裡這段文呢 就是講第二個部份 從第一個部份講過來 壬一跟壬二這麼多哦 那麼壬一的部份呢 尚辭而所寄全虧呢 他是用了兩句而已 古者大德講《華嚴經》-唯一卷疏 這《華嚴經》八十卷-最少四十卷 你怎麼講《華嚴經》-只是一疏呢 這一卷疏呢 這怎麼可能 我是沒那個能耐 但是呢 這個根據《發真鈔》 我是有點懷疑-搞不好還有古人呀 但是那個不可得-也說不定 但是因為在《發真鈔》時代呀 它唯一有這個-可能唯一只剩下這個資料 這個什麼呢 它認為古者大德-這個講《華嚴經》一卷疏呀 指的是指什麼呢 是指法順大師 法順俗姓杜 所以我們一般都把他叫-都把他稱呼為杜順大師 其實他不是,懂嗎 他是法順 他的法號是法順 佛法的法 然後呢 他說這個是-這一卷疏是法順大師 也就是杜順大師所撰 他是華嚴宗的初祖 那麼呢-出生在這個西元557到640 哦!活了不少歲 那麼活了九十幾歲-還是怎麼 哦!不-八十幾歲 那他說這叫做古者大德 問題是道宣律師-也是596到667 換句話說-這個杜順大師在的時候 道宣大師也在呀 這怎麼叫做古者大德呢 這在《發真鈔》這麼講說 這個一卷疏是杜順大師所造 我們當然不能隨便懷疑 不過這當然也有可能 因為唯有他做一卷疏-目前有跡可考,這樣子 不過這個叫做古人嗎-搞不好是 二十年就一代 但是他入滅的時候 那個道宣律師年紀也大了 也五十了 也四、五十了 照說這個不叫古人吧 我們能夠今天講海公是古人嗎 不能嘛 是不是這樣子呀 海公年紀還比我們大那麼多 所以在這方面-我懷疑它另有所指 懷疑它另有所指 不過我告訴你《發真鈔》-是這麼講的 那麼這杜順大師-當然是華嚴宗的初祖 所以他解《華嚴經》 那麼解《華嚴經》的法界觀 〈圓融法界觀〉一卷疏 因為它太難懂了 所以說它又造成-又其他的解釋很多 那是別人再給它解釋 後代的人再給它解釋 那麼對於這個杜順大師的話 他確實是把《華嚴經》-濃縮為是一個〈華嚴法界觀〉 有這麼一卷疏在那裡 那麼這個於後法師做三卷疏 今時講者〈十地〉一品-出十卷疏 這就在做比較了 於後法師做三卷疏 這個就在講過去怎麼樣 從一卷到變成三卷 這表示他愈來愈講愈多了 不過這個三卷疏呀 這個根據《發真鈔》講-是目前不可考 因為連書名都不見了 表示當時這個不是很重要 那麼今時講者〈十地〉一品-出十卷疏 這個今時講者到底是指-跟道宣律師同時代的人嗎 如果要真的講同時代人的話 那麼杜順大師-也是跟他同一時代人呀 我猜他是指那些-在外面講經論的人、那些法師 那麼做了什麼呢 做了這個〈十地〉一品-的什麼呢 〈十地〉一品的十卷疏 不過我必須告訴你 他這個大師只是一種比較 比較說-以前比較簡單 他為什麼要講《華嚴經》 為什麼不講《法華經》 因為《華嚴經》相當大 是所有佛經當中最大部的 這麼大部的-都可以解成一卷的解文 那換句話說 你小部一點的-超過一卷都嫌太多 一卷都嫌太多 他是舉大來匡小 這樣知道意思吧 舉大來匡小 所以不一定他偏好《華嚴經》-也不一定 他是他剛好手邊-他這樣子來做比對 不過這裡有個問題呀 有個問題 那就是說這個〈十地〉一品呀 這個〈十地品〉講的 這個是各種善法 出世間善法跟世間善法-修習的那些軌跡 在當時〈十地品〉剛傳來中國 還沒有《法華》、《華嚴經》-的時候 而知道它這個是 還沒有《華嚴經》的時候 大家就知道-這個是《華嚴經》的一部份 然後就有人呢-就專心來修持它、弘揚它 即使後來《華嚴經》-傳入中國了 十地一宗呀 也還在繼續在那邊-它單獨以〈十地品〉來發展 換句話說〈十地品〉已經幾乎-是等於一個宗派的重要教典了 幾乎等於這樣 所以說這當中的一品呀 這個所謂的〈十地品〉 其實講十卷-坦白講並不多 我舉個例 世親菩薩造《十地經論》 不好意思,他造十二卷-那不是超過 十二卷、還十三卷-我有記一下 十二卷 世親菩薩 那他能不能說-它就太多了呢 他如果說-光〈十地〉一品即是十卷 這個講法好像-他認為它不用那麼多 但是呢-世親菩薩都到了十二卷 所以我想他這個是一個譬喻 譬喻說這個佛門裡頭呀-愈解愈多、愈解愈煩 好像大家都不懂佛法-要講得很仔細這樣子 那麼這樣子呢-他認為不好 那怎麼樣子不好呢 各逞功能-是競顯華詞 文字浩博寄心無所 主要是這兩個惡功能 自己在筆風上逞強 表現著你有新的發現-來增長貢高我慢 你寫的跟人家一樣-就沒有凸顯你自己 這是第一個原因 第二原因呢 這個文字浩博寄心無所 就你懂了那麼多 聽聞了那麼樣子、寫了那麼多 整部這個〈十地品〉 哇!或者是《心經》 哇!《心經》解釋一本 你看這個《地藏經》-或者是什麼 《金剛經》常常有的 我們自己誦-我們還覺得比較懂一點 哇!看它那個一本-足足這麼一本 看完都累死了 而且也不能總持 文字浩博寄心無所-對不對 所以呢-這個他在避免你這樣 並不是說你真正寫一部經-要幾卷才可以 註解一部經要幾卷才可以 他說該說的你去說-那不應該那麼 在說法之外-另外裝一些奇詞異語呀 把它弄得很複雜 不應該這樣 這個是我想-這個道理在這裡 這也是一種誡 那麼至於說下面那些文-還有整個的意思怎麼樣 我們下一堂課再跟大家談 向下文長,付於來日 我們迴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 ??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