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淨心誡觀法 27 上法下藏法師 主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淨心誡觀法》 各位比丘、各位比丘尼 各位沙彌、各位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上一堂課 上到五停心觀篇裡的第三 那個裡頭的丑二 丑二裡頭的寅一卯三 所謂云何破戒身-坐臥好床褥 再來是云何破戒業-受他禮己足 這個什麼樣子呢 是破戒的這個業體呢 也就是由上面三者 這個身、口、手的不清淨 那麼你也沒有懺淨 那麼你那個戒業呀-是有污染的 那麼這個是-戒體還在不清淨當中 那麼你這樣子呢 以不清淨的這個戒體-受他的這個禮己足 那麼你就真的是默妄 也不是說出家人就不能受頂禮 這裡頭的意思呢 我說過,這個云何受 這種「云何」這種句子-有兩種解釋 那麼在這裡說 什麼樣子你會破掉-你那個戒的業呢 就戒的體 這《發真鈔》上面說-這是戒體 那下面是戒行 依體起隨行 這是持戒這個法體行相 體、行這個兩者最重要 我們自己如果不清淨 那麼還要呢,自欺欺人 那麼裝作是很清淨的樣子 這樣子就是什麼呢 就是可以說是明知故犯-而且無慚、無愧 那麼這種情況 就等於你已經不-能夠讓這個戒體產生 這種發起慚愧、防護的-這種功能了 所以呢,明明你過失 你還受人家禮敬-而無有那個慚愧 那表示你那個戒體-已經不產生作用 你沒有慚愧心了嘛 所以這叫破戒業 就是說那個戒體的防護功能-已經消失了 這樣知道嗎 所以說云何破戒業-受他禮己足 當然另外一個解釋就是說 怎麼可以以這個-破戒的這個戒體呀 犯了身、口、手-這個破戒的,有所犯呀 那麼今天還怎麼樣呢 還受人家來頂禮、恭敬、供養 這是兩種解釋啊-字面上都可以講得通 也都可以來理解那個道理 我們重點在理解那個祖師的-那個用意 那麼再來呢 這個是指的什麼 顯破行過 這個是它裡頭的寅三呀-應該是卯三 但這裡寫寅三-又分二科 你就不用分二科-直接就是卯三 直接就是卯三 就是破行之過 前面是辨身業之過 身的過跟業的過 現在是顯現這個破行的過 云何破戒行 什麼叫戒行 戒行就是隨這個戒體-而起種種的防護之行 這個行呢-是通身、口、意的 當然主要表現在身、口 但是意念要怎麼樣-要隨那個戒體 那戒體是什麼呢? 你如果聽那個《戒學入門》-或《得戒教育》就知道 所謂戒體就是臨登壇時呀 於三師七證中現前呀 那麼我們三人一壇-或一人乃至二人一壇 登壇,在三師七證 女眾就是在二十證 這個也是三師七證 不過是在尼十師的帶領之前呀-被認可 那麼這個和尚三師啊 我是指比丘和尚-對這個比丘尼或比丘 那麼單白三羯磨-詢問僧人代表 也就是其他九師 說要讓你成為比丘或比丘尼-大家認不認可 就在這個時候 你要被接受人家的認可之中呀 你發起願心、誓願 我,人家在考核我 而我呢,正發願著 我必須要斷惡修善-利益一切眾生 我從今而後-我無惡不斷、我無善不修 這種願心現起之後呀 等到被認可為比丘、比丘尼了 那麼你下了壇之後呀 你這個願心的推動-使得你會詢問 那我要斷什麼惡呀? 我要修什麼善呀? 那個戒和尚在戒壇當中-告訴你的 宣這個四依法 宣四重戒相 依此為開始 那麼你就守比丘、比丘尼-乃至將來的菩薩戒的這個戒行 這些戒行 依著你當時發的那個願 那個願就叫做戒體 依那個體-那麼呢 在得戒完畢下了壇之後呢-起這種什麼呢?隨行 依這個願而起隨行 我們人一定要先發願-對不對 誰要去當總統 誰要先有這個願心 我要出來競選 然後我來宣告說我要競選-我有什麼想法 你們來讓我當選 大家,好!投你的票-你當選了 你就要實踐競選諾言,是吧 這個實踐競選諾言 無非是實踐你當時發的那個願-發的那個想法,對不對 同樣道理 這個依戒業就是戒體 前面那個戒業 來起那個戒的隨行 那前面戒業已經破 那個業是一種願心 願心能夠在心中任運的-產生防非止惡的功能 那麼現在起已經破了 接著呢-你對於那個一一的戒行 應該持守的那個行為呀 因為隨著你的戒業-願心的破除呀 都無慚無愧的破除呀 所以你那個戒行-也跟著不能持守 所以說云何破戒行-是默受稱揚讚 什麼叫做破戒之行呢 你就貪圖名利嘛 這個默默地-以不清淨的這個戒行 來受人家的讚美 人家不知道你外清內濁 那另外一種解釋呢 那就是說-這個是要改那個什麼 改那個標點符號的解釋 是怎麼樣 是說怎麼可以以這個破戒的-這個戒行的行為呀 你根本就是沒有持守那個戒行 然後來默默的受到了什麼-這個不知情的大眾 包括四眾任何一眾的稱揚讚嘆 是這樣子的 那麼這樣之後呢 最後這個卯二-應該改成寅二 就通誡 通誡以上五事 若犯此五事-諸天共悲歎 如果犯這五事-就是身 口、手、身、業、行-戒業、戒行 戒業主要是指的-你那個持戒的願心已經毀了 戒羸了,簡單講 戒行就是具體的犯那個戒行-戒的行為 這樣子呢 如果你要犯 那麼身、手、口-當然也就是所謂犯戒了 這樣子呢,諸天共悲歎 為什麼諸天共悲歎呢 因為天人有天眼通 他能夠看到你現在犯戒-將要受什麼果報 那麼再來 天人呢,他發願 有很多天人發願護持你的戒 他護持你的戒-他因此也有功德 結果他現在呢 他護持你 結果看你犯戒 他就因此再也不能護你了 不能修行 跟著你修行 他也要悲歎 這是第二 第三呢? 他是你過去的眷屬 等著你呢-道業成就來利益他 唉!看看呢 不能夠怎麼樣 你已經不能再持戒精進了 所以就不能利益他 他也怎麼樣呢 感到悲歎 那麼這一段文是這樣子 那麼這個在下一段文之前呢 有人疑問說 這個十八界當中-我曾經講到說這個 這個都攝六根呀-也是一種耳根圓通 他覺得不對呀-都攝六根 這不是大勢至菩薩-這個念佛圓通章? 那個是念佛圓通 按照這個六根、六塵、六識 再來是地、水、火、風、空、-根、識這樣子 前面六根、六塵、六識是十八界 十八界加地、水、火、風、-空、根、識,七個 合起來是二十五圓通 那這樣比對起來-應該是根圓通嘛 那怎麼會是耳根圓通? 你要知道 你要去讀一讀那個-念佛圓通章呀 那麼你就會了解到整個-它標題叫 祖師把它標成大勢至菩薩-是念佛圓通 他又不把它標成根大圓通 那麼這只是比對起來呢-名為根大 為什麼是根大?-重點在都攝六根 因為就當六根都都攝了 以六根都攝為方便-那得念佛的圓通 以念佛圓通為目的 所以祖師不把它叫做-大勢至菩薩根大圓通章 不這麼講 他講念佛圓通章 因為得的目的是念佛 可是念佛呢 透過都攝六根為手段 那念佛得三昧是目的 這跟第二十五圓通 它擺在第二十四圓通 這跟第二十五圓通的-觀音菩薩耳根圓通 跟念佛無關 他是反聞聞自性、入流亡所 最後能所雙亡 證得什麼 證得法界共同一心相 這個是不同的 這個跟念佛沒有關 好了,但是祖師在解釋-這件事情的時候 他會說他怎麼解釋 那你們有時候讀經典 我發現那女眾讀經典呀 常常就是讀那個文字表面 聽經也聽那個文字表面 這在在證明呀 這跟女眾講經很難 而且呢-她容易鑽那個死牛角尖 沒有錯呀!按照對照來講 這個念佛圓通章呀 這大勢至菩薩好像是根大 可是請問它那一段文裡頭-它用哪一根去修 它就專講都攝六根 可是都攝六根是什麼呢 它其實要講前面的話是-如子憶母、如母憶子 子若不憶呢,是母憶 母如果憶子了-雖憶何為 換句話說-這照說它是用意根呀 所以可見呀 六根,這個六根都攝呀 它是需要再有方便的 需要再方便的 好!這個時候呢 我們的祖師就講了 你要真正利用六根圓通-來得這個念佛三昧呀 還不如呢,怎麼樣-用念佛的 那麼念佛是默念嗎-當然可以 但是像蕅祖啦、印光大師-都教我們要怎麼樣 要口出、心念、耳諦聽 重點要耳諦聽 為什麼耳諦聽呢 這個祖師有說 他說這個念佛圓通章呀 照說它應該是在耳通圓通之前 因為根、塵、識 然後再來是七大 合起來,十八界加七-二十五圓通 可是呢-佛陀在講《楞嚴經》的時候 偏偏跳過耳根圓通 在阿那律的樣子 阿那律之後跳過- 眼、耳、鼻、舌 那個眼根圓通完畢就-直接就跳什麼呢 眼、耳、鼻-鼻根圓通,就一路跳 結果把耳根圓通調到最後面 那佛陀不會這樣子亂調的 主要是因為娑婆的眾生-耳根最利 因此把觀音菩薩的-那個耳根放在後頭 可是觀音菩薩的耳根通是方法-它不是目的 真正講目的-對娑婆眾生來講 是以念佛為最高的目的 所以祖師就把二十四圓通-跟二十五圓通合併說 他說二十四圓通呢-固然都攝六根 然而呢-卻是以第二十五圓通 觀音菩薩的耳根利根-為娑婆世界的什麼 最相應的法門 換句話說-是以二十四圓通的都攝六根 藉用第二十五圓通的耳根利根-來成就六根都攝 而成就六根都攝-來成就念佛圓通三昧 所以大勢至菩薩-不講根大圓通章 而講念佛圓通章 而念佛圓通章的手段-就是都攝六根 而都攝六根對他方世界來講 可能用耳根、鼻根、舌根、-意根乃至於身根 可是對娑婆世界來講-特別要用耳根 那我是娑婆世界的眾生呀 我正在對你們講經呀 所以我才說呀 這個都攝六根呀-其實是用耳根入 那麼這也就是耳根圓通的意思 是這樣子會通的 那這個實際上祖師都講過 印光大師尤其一再提倡呀-要這樣念佛 不過這是因為-我總是覺得我講了好多遍了 而且都在《淨土深義》-好多的這個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那一次的佛七當中我也講了 那再來我會覺得這個-反正又不是在提這個重點 所以我就帶一下-就帶過了 那我想可能你以前的經沒聽 或者你只是這樣聽啦 那當然你會覺得疑問 不過呢,你的疑問也好啦 就避免那個從來沒聽其他-我其他講法的時候呢 那麼專聽這個會造成疑問 這也對、這也對 不過話又說回來 如果你了解了《楞嚴經》 你說你也在誦《楞嚴經》的話 其實《楞嚴經》裡頭呀 那個解釋呀 你可不能死執它那個-某一宗一派 或者一本書上面這麼解釋 那麼呢-應該要多廣泛地去理解 尤其是這個〈念佛圓通章〉呀 比對起來雖然是所謂的根大 但是它的標明就是念佛圓通 而念佛,手段才是用都攝六根 都攝六根對娑婆來講-是耳根為第一 所以說觀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會擺在最後 換句話說 對我們能修的人來講呢 我們解經要以能修為主 不是以就在那裡-排比那個文字為重 要真的能夠去實修 所以修大勢至菩薩的-念佛圓通章 就是都攝六根 都攝六根無非就是-心念、口言、耳諦聽 這個時候的耳根是很重要的 那麼我當時講的是這個意思 不過這個並不是在-解這個文當中很重要 所以我就這樣帶過而已 你們有疑問也很好 讓我有機會再重新告訴你們 澄清一下我內心裡頭-我了解的佛法是這樣子的 解那個經-我的態度是這種方式 那麼大家就不要再有疑惑了 死執文字解呀 我是覺得不能夠-在實修上得利益 固然我們不能離開經文-任意解釋 不過呢,我剛剛講這一些-你仔細思考一下 它是更符合我們-傳統中國長老、古大德 所要求的這些說法 它直接著就配合了-念佛修行的意涵 好!那麼接下來呢 這個辛二是在庚二底下 別示三學 別示三學當中 它從三學當中倒過來-來告訴你說 這個修五停心觀-其實就是三學的內容 它是這個意思 那麼分二科啦 辛一是正顯所學 那麼辛二是別示偈文 辛一正顯所學就是 我所學的三學是什麼呢 分二科 壬一是示教者差 壬二是什麼呢 究宗結示 這個教有差啦 教法有差 那麼這裡頭文字是這樣子 佛教新受戒者五年學律 然後學經 律有五部 一、 四分 二、 五分 三、 十誦 四、 僧祇 五、 解脫 此五部律同一毗尼大藏 文相廣博卒難悉識 這是教者差 什麼叫教者差呢 就是說這個教法的內容呀-有種種的差別 那麼呢,該先學什麼 有這個差異 佛教新受戒者 這五年以前、六夏以前 或者是對戒法-還不能完全離依止的人 都叫做新受戒的 那麼五年學律 律是毗尼的中文翻譯-叫做律 它的原意有滅的意思 毗尼本意有滅的意思-有調伏的意思,是這樣 那麼這個律就是滅、調伏-的意思 也就是佛制的戒律 然後呢,五年學律-然後學經 所謂五年學律-就是專心的學佛門出家弟子 所當行、當學、當做的-種種什麼呢 種種輕重諸戒 應該要在這五年當中-專心的學習 讓它生熟互轉 那麼然後呢-才學經 這裡的經含攝論 三藏當中的律 那這裡是經跟論 不過以經為代表 修多羅就是經的意思 它的原意是線-那有貫串的意思 就是將法義貫串-成為一個完整的思想 所以又叫契經 所以貫有契、貫或契 貫串這樣子的意思 可是中國人呢 對於這個繩呀 如果你看修多羅-只是翻成繩呀 中國人繩子的繩 線,不是繩-線,縫衣服那個線 那個只是翻成線-中國人會覺得啼笑皆非 線是一個物質呀 中國人在古時候 就已經有所謂的-《四書》、《五經》 對這個《五經》 經有經典的意思 所謂經典就是所謂什麼呢 顛仆不破的什麼呢?典籍 就是精典之作 極為重要而代表根本的-這個意思 所以中國人對經有特別的 這個字呀,對這個字 有特別的敬仰的那種意涵 所以中國人-在翻譯修多羅的時候 就不把它翻譯成線 而把它翻譯成用中國人所理解的-那個意涵翻譯成經 那麼這裡理上的含攝論 那麼呢,律有五部-四分、五分等等 所謂四分呀,就是曇無德部 它的部主是曇無德 曇無 dharma-這個是法藏的意思 dharma德是尾音 那麼這就是法藏的意思 佛法僧那個法-法藏 是法藏部的 那為什麼叫四分律呢 是因為佛陀當時帶領比丘修行 比丘呢,開始在-佛陀成道後六年 開始有犯過失 那麼呢,過了十二年之後-開始有人重犯 重犯的時候-佛陀就不再略誦戒了 就要廣誦戒 他就開始制那個很明確的-犯戒的戒條 有重犯才開始 不,成道後六年-就開始制戒條 不過那個時候還沒有廣誦戒-還是略誦 到了第十二年之後-他就知道開始有人重犯了 那就要廣誦 那麼這個成道六年-開始有人犯戒 佛陀就制戒條 明文的戒條戒下來 可是制下來的時候沒有記錄 等到佛入滅的時候呀 這有人就說︰唉呀,佛入滅了 我們今後呢,沒有人管了 我可以怎麼樣 我可以隨隨便便的過日子了 那麼這樣子迦葉尊者-聽到之後呢 就緊張了 就召集五百羅漢在七葉窟 七葉窟你們有去過呀 青龍寺的比丘們有去過呀 在那裡呢-由這個優婆離尊者呢 做為律藏結集的這個-尊主、座主,優婆離尊者呀 那麼他呢,誦出 在一個結夏九十天當中呀 誦出什麼呢 誦出這個律藏 他所理解的律藏 那麼因為九十天當中 中間點點滴滴扣掉十天呀 總共他分成八十天來誦出 那麼每誦完一天-就紀錄一次 就被五百羅漢所認可 那麼分成八十天-就分成八十次誦 八十次來誦 名之為《八十誦律》-八十誦律 那麼這個八十誦律 在佛入滅之後一百年當中-廣為流傳 口耳相傳沒有意見 可是佛滅後一百一十年之後呀 開始因為人根的陋劣-記憶的減退 跟長久的這種記誦的-那種錯落(參差) 開始個個羅漢們-對於這八十誦律的看法 流傳過程當中 他們就認為說-跟他們的認知有所差異 結果就以這八十誦律為根本 各人採集他認為、認可的-沒有錯誤的 採集成、結集成他們的一部 結果呢 曇無德結集成一部-叫做《四分律》 那為什麼叫四分呢 因為他把它任意的再 篇幅看得差不多了-就把它分成一分 又看得差不多再分成一分 分成四份 一部律把它分成四份-沒有什麼道理 沒有說按照章節來分,沒有 他就看那個量呀 量差不多了,就分成四份 大概就是當時要背誦 所以為了方便背誦-把它分成四份來背 大概是這樣 不過相當多 一份都相當多 那麼呢,像初分的話-就比丘、比丘尼律了 那麼呢 尼律好像沒有結束-但是已進入尼律,相當大 那麼這樣子呢 分成四分,叫做《四分律》 沒有名字給它就叫做 你可以叫它《曇無德部律》-也可以叫《四分律》 那相對地《五分律》-你就知道分成五份 那麼《十誦律》呢 你也知道,就分成十次來誦出 就是《十誦律》就是-薩婆多部、說一切有部 薩婆多就是說一切有 說一切有部的部主呀 他結集的時候-他用背的 分成十次把它背出 他結集之後-分成十次把它背出 這樣就《十誦律》 那麼這個第四就是《僧祇律》 僧祇就是摩訶僧祇 所謂摩訶僧祇律就是大眾 所謂大眾就是人數比較多 那誰是人數比較多呢 年輕的比丘 具有改革意識的比丘 所以《僧祇部律》呢-跟《五分》、《十誦》 這個《四分》呢-內容比較不一樣 它比較具有那種利益眾生的-那種性格 它對於戒律的這些看法-愈來愈有具有那種改 所謂的那種比較-比較融通的那種特色 這是《摩訶僧祇律》是這樣 再來第五是-應該是《迦葉遺部》 那麼這個《迦葉遺部》-因為沒有傳來律藏 它只傳了《解脫戒本經》 也就是以戒 以這個比丘、比丘尼戒的-這個戒的內容為核心的戒本 戒本 你要知道戒本不是本來有 戒本是被結集出來的 又被結集出來的 那麼這是《解脫戒經》-主要是在講戒本的內容 所謂戒本,戒的根本-戒的核心的意思 不是說一本、兩本的本 是戒的根本 佛陀在廣律裡頭講比丘戒 第一條婬戒 他講了好多…… 其實真正講到戒文的-就是一小條而已 你把那一小條捻出 那各各捻出、集合起來 謂之為戒的核心、戒的根本-叫做戒本 是這樣 這個《解脫戒經》-差不多有這個意思 差不多有這個意思 所以它是《迦葉遺部》的-一個戒本經 叫做《解脫經》、《解脫經》 它是一個戒本 那麼呢,傳過來 其他的廣律沒有傳過來 其他以上四分、五分、十誦、-僧祇都有廣律傳入 後來義淨三藏又傳入了什麼-《根本說一切有部律》 名字叫根本呀 其實它跟我們的《十誦律》比-它一點都不根本 它是後期 什麼叫後期?-就是它部帙更大、內容更多 不過當然有人持相反意見 他說因為早期太多了 後來那個《十誦律》-才把它結集成更少 那也可以這麼講啦-是這樣 那麼《根本說一切有部律》-內容就非常得精彩 有很多是前面是我們這五部律-所看不到的 不過道宣律師沒有讀到 所以他沒寫在這五部律裡頭 所以中國真正真的是有五部律 《四分》、《五分》、《十誦》-這個《僧祇》 還有呢,《根本說一切有部》 確實是有這五部律,中國 那現在呢 近期又有人從日文翻譯成-《南傳藏》的什麼?南傳律 又有人呢-不過翻譯得不頂好就是了 又有人呢 到底是日本人沒翻好-還是中國人沒翻好 我不知道 那麼又有所謂西藏藏傳的什麼-藏傳的律 藏傳的律也是說一切有部的 我有一套,可是我看不懂 因為那是藏文 那看看有沒有人能願意翻-是這樣子的 那如果翻了,真的不得了 中國人什麼部律都有了 藏律也有了、南傳律也有了 看看有沒有人發心學藏文 我據說那個劉蘭溪呀 劉蘭溪出家之後叫什麼 好像就是自印師的師兄弟 不是叫師兄弟 就是自印師的師父剃度的嘛 不知道叫什麼名字 她也不曉得到那兒去了 我聽說她是要去學藏文 那她以前讀圓光我知道 那麼有沒有女眾耐著性子呀-願不願意翻 那以前陳玉蛟-現在叫做如實是不是 如實法師,現在身體不太好 我跟他通過一次電話 身體也不太好這樣子 他的藏文很不錯 要是他能發心 實在找不到這個人 也很好 是這樣子的 是不是有人願意發心 現在在藏傳這方面-學的人很多 那這樣對我們中國的律-很有幫助 好!那麼這是此五部律呀 大體知道就好了啦 此五部律同一毗尼大藏 為什麼叫同一毗尼?我說了嘛 它是從《八十誦律》 當時這個優波離尊者-誦出之後呢 他們經過百年之後 這各部律主-對戒律有不同的看法 不太承認那個《八十誦律》-原有傳下來的樣子 那你說怎麼會可以這麼樣子呢-《八十誦律》不能改變的 沒錯,但是你要知道呀 當時《八十誦律》-不是像現在這樣有課本呀 白紙黑字不能變易 不是這樣 這佛滅後一百年 佛滅後二百年到 二百年到三、四百 好像聽說是佛滅後二百年左右 才開始有記錄成文字的-那種佛經 在這個佛滅一百年之內 不要說律啦 連經都沒有被記錄成文字 那因為律是一種-牽涉實踐的行為呀 它那種爭執就更大 所以說五部律的律主呢 他們不認同一再在傳誦當中的-《八十誦律》是被正確記錄的 所以它就依著這個-《八十誦律》的內容呢 他自己做他認為是對的 所以他們都以為他們是-《八十誦律》的什麼?改良版 或者叫做結集版 他們都認為那是 結果各自有各自認為-他們才是最正確的 結果弄成好幾部律 搞得實在是 明明佛陀講的律只有一種-弄了現在好多種 所以你看看 不過佛陀有說 他就說像我的金拐杖 佛陀有沒有金拐杖-我不知道 那是他比喻說有個金拐杖 金拐杖斷做五分 但是每一分、每一節呢-都是金子 那麼換句話說 我的《八十誦律》呢-雖然將來會斷成五部律 乃至十八部、二十五部-一百多部 什麼五百部律 會分成這麼多部的-那個出家人呀 但是呢,不礙解脫 聽懂嗎 換句話說 你依《四分》,也能解脫 《五分》、《十誦》-乃至《僧祇》、《根說有》 都能解脫 所以不要害怕 會能解脫 那你這樣想 那我這樣-我就根據一部律就好了 何必廣學多部律 這有兩個因素-我們不能完全這樣 第一、道宣律師他學的也很廣 他結集的《南山三大部》 本身就不以單部律為什麼呢-為滿足 雖然他依《四分》為主 但是呢,不以單部律為所限 那我們學南山 當然我們也不能-以單部律為限 這是第一 第二呢 這個時代的不同 我們光依一部律-要來持守戒律呀 有時候窒礙難行 你比如光拿金錢就好了啦 今天台灣 別的地方的比丘-我不敢說 台灣的比丘,你說你不拿錢-這個不太容易哦 不太容易哦 那麼在這種情況 你如果只依《四分》、《五分》-那是沒辦法的 那麼要是說-要依著這個《說一切有部》 《根本說一切有部》-義淨三藏翻的 那麼他就有怎麼樣-就可以說淨 就可以說淨 這點是我們在這個時代當中 我們實在沒有可以變通的 那麼我們當然可以 在別部律上找一個可以讓我們-基本能夠有戒可守的 這樣子的一個借用的一個過程 不過當然我這個說法-也有人不滿意 有人跟我說 像這個大陸的界賢法師-他就不認為這樣 他說我就是依《四分》嘛 南山也是依《四分》嘛 那《四分》不能開-我就不開嘛 那我說那拿錢怎麼辦? 拿錢就是犯嘛 他也不說淨 我就是犯嘛 那當然這個其實也可啦 那麼為什麼呢 因為部派佛教-確實是這麼認知的 他不同意呢-《四分》、《五分》合在一塊兒 我這一部律沒有的開-沒有的作持 你就不能作持 就是不准 他就是這樣 到現在藏人還是這個看法 我在這個開會的時候 我聽他們講啊,他們還是 他們一直以他們藏傳的律-而感到很自傲 說他們沒有改變 那我們也沒有改變呀 只是說我們持守上-我們懂得將別部律也拿來用 但他們認為這個很難理解 這是你們祖師的作法 我們傳承就是這樣 就這部律就是這部律 他們重在傳承 那麼我們重在於說-得佛的心意 都是佛的律 都不礙解脫 那我為什麼不廣用呢 更何況以圓教的立場來看 五部律無一法不圓,對不對 所以這南山律師這個看法呀-是破天荒 這個佛陀的弟子當中-持律為第一的 這個當時天人講說 在當時唐朝以來呀 道宣律師為第一 那麼也廣受讚嘆 雖然我們沒有看到佛菩薩-讚嘆他啦 但是天人是這麼講的 那麼這樣講可能是不是-佛菩薩藉著天人的口 來證明他的正確 我們不敢說 但是以他這樣的成就 他用這種作風 我想我們學習他-應該也沒有關係 那麼至於說到了-你跟藏人來面對的時候 藏人他會質疑你說 那是你們祖師說的 我們戒律要依著佛說 我想就理論上來講-如是、如是 可是祖師沒有離開佛說呀 祖師用各部律-來會通我們的實踐 各部律也都是佛說呀 祖師也沒有自己創造 至於說用圓教宗-來會通這個《四分律》 認為《四分律》-是正屬聲聞、旁通大乘 這也是依佛說呀 他依佛的大乘經典來如此說呀 所以我想祖師也沒那麼大膽啦-沒事自己想、自己揣測 問題就剩下祖師所說-我們依法?依人? 我們是依法不依人嘛 所以乃至凡夫 他只要說的符合佛法-我們也可以依 這屬於佛法部份 祖師並沒有增加一條戒 也沒有減少一條戒 也沒有更改一條戒 在持守這件事情來講-我們是依著佛持 只是說對於戒律的態度 祖師依於對佛法的了解 依於佛所說而告訴我們說-佛亦應當如是 這個就是看你信不信而已 我想這點概念-我的看法是這樣 所以面對藏人的質疑-我們也尊重 不過我覺得還是可以-依著南山來學 這是我個人的看法 好!那麼這個是-這一段就是 所以說五部律同一毗尼大藏-這點大家就懂了 是依著這個《八十誦律》 所以叫做同一、同一 那麼但是呢 文相廣博卒難悉識 文相廣博是指-五部律的文相皆廣博 卒難悉識 終究很難完全的認識、-了知、記憶 認識、了知,而且能記憶 這樣懂嗎?終究很難 這文相廣博呀,是什麼意思 文、廣、相、博 這個文廣相博是什麼意思啊 文很廣就表示那個文句相當的多 相是什麼呢?戒相 戒律的持守的種種相貌-相當的博大精深呀 這戒海,戒如海無涯 這個卒難悉識-可以這麼講 要不然戒如海無涯 這麼樣子的戒海深廣呀-真的是很難懂 那麼固然我們要如寶求無厭 但是呢,這凡夫呀-真的是沒辦法 那麼最近有道場說-到底我們要不要用電腦 長老是認為說-祖師都沒用電腦 我們用電腦幹什麼 這個我是承認的 祖師確實是這樣 因為電腦實在是很損身心 不過呢,這個要是有人呢 有居士願意發心將這個律藏-整理成在電腦裡當中好查的話 當然對我們來講 我們這種凡夫呀-記憶力實在很差的 連祖師都要感歎說-這文相廣博卒難悉識呀 那我這種凡夫 哪一下子被人家問個戒律-我們也要有資料去查 這個時候呀 要是有電腦幫我們查呀 這一秒鐘可以查三萬筆、-四萬筆資料 二秒、三秒、四秒、五秒-整部律全部給你查光了 那這樣子是不是也蠻好的 這是我的妄想 那麼這個就是說一說-這卒難悉識的原因就是這樣子 那麼怎麼辦呢 他這裡講卒難悉識-是有下面那一段話做接下去的 他說很難懂呀 很難懂怎麼辦 你就不要學是吧 不可以不要學 那不能不要學-那我怎麼學呢 我一輩子學不完呢,律師 他說呀,接下來就講了 壬二、究宗結示 究示,究宗就是歸宗 結示就是什麼呢?就歸結,或者結論開示 結論開示那最終、最重要的-宗旨 究終結示-是這個意思 好了、好了-戒律這麼難懂、這麼複雜啦 我告訴你,重點 今欲知者財色為宗 今欲之中以財色為本 簡單講就是這樣 你如果今天要知道這個-戒相這麼廣博難以了解 那麼你怎麼去了解今欲知 你如果今天想要知道 這麼難了解-那你又要想了解,你怎麼辦? 那麼以財、色為根本 換句話說 戒文、戒相這麼廣博 你怕犯,可是你又讀不懂-那沒關係 你給我離財、色-大概戒你就守八、九十了 他這個講成白話意思-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以這個財色為重 所以各位呀 這裡頭都表現出南山律師-到老年之後他對戒律的看法 你看到沒有,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子呀 所以在國外一個人住 或者在深山一個人住 你就注意小人慎獨、遠離財色-這樣就對了 是不是呀 有些戒相或許你研究沒那麼透-你慢慢研究 但是戒相廣博-就算你研究也不一定都懂 這個時候你的重點在財、色-是這樣 能斷財色,即名奉律 看到沒有 這就是我們南山律師-對戒律的一個根本 到老年、老年之後的看法 老年之後的看法 以斷財、色為主 所以我在《水月抄》裡頭-講到說人有三戒 出家人有三戒 少年戒色 中年戒財 老年戒名 就是名、色、財 就是財、色、名嘛 這三樣而已 茫茫天下無非三種人 為名、為財、為色 是不是這樣子呀 是不是這樣子呀 所以你守住這個 就是把戒律的宗要守住了嘛 所以說我們今天要來出家 乃至你還沒出家 你只是做個淨人 其實你就在學持戒了嘛 是不是?女人不能碰 不能去親近 這就是在學戒了嘛 所以說這個就是薰你嘛-就在薰了 這就即名奉律,看到沒有 當然啦-律師絕對不會以此為足 但是他告訴我們-宗要是在這裡 那麼打人先射馬-捉賊先擒王 你要先把戒律的根本抓住-是這樣子 我看有人持戒持得很好 可是呢,他一遇到了比丘尼-來問教誡的時候啊 他就侃侃而談-談得是心花怒放 我真替他擔心-怎麼樣 七談八談都忘了自己是誰 我是覺得呀 這戒律的相要去持守呀 可能你住個戒律道場當中-稍微薰個一、二年 你大概就薰會了 可是你那個離財、色的心呀-那只有你自己知道 只有你自己知道 所以要抓這個根源更重要 我在清涼寺住那個六年 當然戒相是沒辦法持得好的 乃至結夏也沒得結 男、女共住啦 早晚課都在一個大殿裡頭-你怎麼結呀 你沒那個相貌,你去濫結-反而壞佛法 我就不願意 有人要求,我就不願意 但是呢,我還能全身而退 我就憑的就是-遠離財、色這兩件事 尤其那世間女居士呀 唉呀!那實在是 那個太迷人了 不是色相迷人 是她那個恭敬、供養-太迷人了 那簡直…再加上又有一點姿色 那有姿色、又有恭敬 那又給你錢、又供養你 哇哈!你很快就倒翹翹了 那我那時候我就知道說 唉呀!年輕人當法師-危險重重 所以常常勸那個學生說-不要發心當法師 要發心,你要講經說法-也要人家陪,不要自己去 我就是這個意思 就是財、色為宗 我也是以這個為主 所以我沒辦法持戒相持得很好-當時至少 那現在比較有機緣了 衝著青龍寺諸位比丘的成就-比較有可能了 至少犯了還能懺 那就是算是比較好一點囉 那不過呢,要是真的不能-你就財、色為宗 那麼女人來講就是遠離同性戀 遠離愛戀妳的男眾師父 愛戀妳那個同住在那裡的比丘 那不要老去問固定比丘 那麼不要呢,這個穿衣服-穿得隨隨便便 未語先笑 那麼老愛跟比丘共事 或者跟比丘講話露齒笑 或者妳的小衣、小褲呢-曬在那個比丘看得到的地方 或者是主動去對比丘表示-奉獻、供養、親暱 妳不要去幹這種事 也不要在那邊妄想-有誰來安慰妳 那個男眾比丘來安慰妳 妳不要去妄想這個 要是幻想成以前過去的-夫妻恩愛 你就訶責自己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麼洗澡呢,不要自己亂看 也讓自己的身形不外露 女眾這樣-男眾亦復如是 那這樣就對了-是不是這樣 那個我在那個解答問題-我也講了嘛 雖然有那個比較契機的道友 但我希望你也契一點機給別人 這樣不就好了一些嗎 不要都契在她身上 這樣就好了 我個人呢-我相信你們沒有什麼問題 但是呢,就是不要過暱-不要任性而為 這就是你的女人態 你自己要改 這樣就好了吧 這樣子呢,就是斷財色 這樣萬一妳們這個悟光精舍 有那個比丘尼-是有男女眾道場的 那你先把這個為宗給搞定-對不對 那以後有因緣專住女眾道場 那這樣也算是什麼呢-全身而退啦 這樣子,好 那麼禁戒清淨,發生定慧 這必然的嘛,是不是 然後就成就聖道 這樣能成就聖道 這樣子各位就知 你就知道了律的綱要了 知律的綱要 這樣能夠知律的綱要-財、色二字 知律綱要 成就聖道能夠知道-這個律的綱要 知律綱要故名淨心 這樣子結示了 律的綱要就是遠離財、色 會到了第二篇來講 從五停心會到三學 三學會到戒律 戒律會到了什麼呢 結到了這個財、色二字 那我們今天先上到這裡 下一堂課我們繼續上偈曰部份 向下文長,付於來日 迴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 ?? ??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