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淨心誡觀法 25 上法下藏法師 主講 大家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淨心誡觀法》 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上一堂課 上到了這個五停心篇第三 雖然是很慢 不過這個內容-還是要跟大家提一下 那麼五停心講到這個 大師提到這個七方便 那麼這七方便呢 前三方便,所謂五停心觀-別相觀、總相觀 這三者呢,是外凡資糧位 我們大概跟大家略提了-這個概念的道理 這個後,煖、頂、忍、世第一-這四個方便 謂之為內凡的加行位 加功用行位 也就是準備要 有資糧了,準備怎麼樣? 加功用行的專修這個四聖諦 要進入這個什麼呢?-燒除這個凡夫的業火、煩惱 那麼生起這種無漏智慧之前-的加行 那麼它有四位 那麼煖位我們提過了 就是要得到那種智慧之前 就像鑽木取火一樣準備開始了有煖相 簡單講就是說-得了相似無漏智慧了 相似 那麼其實煖、頂、忍、世第一-都是相似 不過是在這個位置上是初得 所以那個時候-特別給它一個名字叫做煖 是這樣子 那麼在這個位置上呢 他是修什麼行? 他是修欲界的四聖諦 就觀察欲界的四聖諦 那怎麼觀察欲界的四聖諦呢? 其實觀察的方式都差不多 跟觀察色界、無色界-也不是說離得很遠 不過欲界四聖諦呢 觀察的四聖諦 每一聖諦 比如苦聖諦以下-有無常、苦、空、無我四個相 那麼集諦有集、因、緣、滅-這四個相 那麼滅諦-有滅、淨、妙、離四個相 那麼道諦也有-道、正、〔這-言+亦〕、乘這四個相→→→造字 因此每一諦都有四相 所以四諦有十六相 四四一十六,十六相 所以叫作觀察欲界十六相 那十六相是一種心行的動作 所以叫做觀察欲界十六心行 或者十六行相 是這樣 那麼怎麼觀呢? 我們已經跟大家介紹到滅諦 滅諦呢 它以下有滅、淨、妙、離 這個滅諦本身有滅相 滅是滅什麼呢?-滅這個現前麤重煩惱相 你比如說煩惱呀,煩惱 求不得,煩惱 被人家罵,煩惱 或者是愛別離,煩惱 瞋怒,煩惱 貪愛,煩惱 這是現前的這種心的那種-逼迫喘動相 這就是現前煩惱相 那麼這滅諦一定具有這種-能夠滅除這個現前心的這種 心相上、眼前的這種-煩惱逼迫性、逼迫相 一定有吧 是吧 好!那就是具有滅相 所以這個滅呢 有煩惱滅或者諸蘊盡的意思 諸蘊是五蘊 色受相行識,盡了 對色的愛 這個色受愛、想愛、行愛、-識愛都盡了 你比如說受 怎麼樣受? 你怎麼不對我講好聽的話 你為什麼這樣對我講 聽了很難受,對不對 那種受的愛取就產生了-對不對 那麼受愛取產生 你這個煩惱就現前 那現在呢 這個受愛的那個蘊想呀 那個蘊的那種愛想、愛染呀-消除 蘊有時候叫陰-遮覆你、遮止你,是這樣 五陰盡是這樣 那麼這個也可以說是-照見五蘊皆空 也可以這麼講 那麼這淨相 滅相之後有淨相 那個淨相是一切苦盡 一切苦盡 也可以叫做是三毒火熄 這個提的跟前面的那個煩惱-來比較的話 它是屬於煩惱的內在因-叫做苦 三毒火熄更能表現出這個意思 火已經熄掉了-就有淨相 也就是能夠再生起煩惱的那個-內在的那種無明的那種喘動 就也不動,淨了 都被你看清了-就不再動了 這是三毒煩惱淨-這叫滅淨 妙呢?妙相 為什麼叫妙相? 這滅諦底下有妙相-是什麼意思? 就滅當中有一種微妙的感覺 什麼叫微妙呢? 這個論上說-這叫做世第一 不,叫做什麼呢 叫做一切第一-一切第一 什麼叫一切第一 就是三界中一切第一 跟三界中比呢-就無有能比 他己經出三界 所以為一切第一 這樣知道吧 就是世第一的意思 也可以講世第一 那還沒到呀 還沒修到那裡 那講世第一是說-你修到了那裡了 你已經是世間中的第一-就是這樣 但是這裡的一切第一-其實是超越世間了 已經是世第一之後了 你要知道是這個意思 那麼就是表示說-一切外道都不能比 一切的禪定 一切外道所修的 一切快樂境界都不能比 你要知道-他就是出世間了嘛 在世間中的一切的那種成就-都不能比那種妙 所以呀,觀到這裡-根本上你就可以離欲 你可以離欲 你的見惑你就可以斷除-原因就是這樣 為什麼呢 你這樣深刻的這樣 在定中深刻的這樣-感受、觀察呀 雖然還沒有證得呀 但是你已感受到那種美妙 這有點像什麼意思 你看那個高中生 今天高中聯考 七月一日 那麼高中生要考大學 他為什麼要拼命考大學 為什麼? 因為他看大學生的生活自在呀-歡喜呀 老師管理的少呀 他看了就歡喜 他還沒有去讀呀 對不對 還沒證得 還沒考上 還沒去讀嘛 但是他這樣子觀察-他就覺得那個好 所以他就猛力的去學-對不對 叫他讀五專-不願意 叫他讀三專、讀這個專科學校-他不願意 不!考職校,他不願意 何以故 因為他好樂那樣 所以得相似解就是這樣 就是你觀察那個滅諦 你還沒證得 可是你觀察滅諦的妙相 你會生起對滅諦的那種景仰呀-好樂之情 那麼就去精進用功 那麼這就是我們凡夫用嘴講呀 你這麼聽,是這麼感覺 那要在定中有了資糧-再進入加行位的時候 他在定中這樣觀察 未證得 可是他身心那種感覺 就有點像好像證得那種感覺 這樣懂意思嗎-懂意思嗎 所以常常觀察-天的那種清淨安樂呀 能夠讓你捨離-對欲界男女的愛染 所以說為什麼要六念 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施 為什麼要這樣子 為什麼要念天 那念天有人 大乘佛法把它解釋成-第一義諦的天叫理天 這個當然固然是可以 其實原始佛教裡頭不是這樣 原始佛教直接叫你-念天界的快樂 天界的快樂 那麼這個是我自己能夠體會 我當然沒去過天界 可是小時候呀-常常看那個錦繡河山 當時呀還在講反攻大陸(此段影帶請刪除) 所以講錦繡河山(此段影帶請刪除) 那錦繡河山在講那個-哦!大陸好美哦 那就是天宮啦 那蹺起來的那種飛簷啦 連相片都沒有耶 只是用嘴巴講 那我就在那兒聽 小學,還沒有讀小學-我就這樣聽了 哦!這樣呀 哦!這樣哦 那這樣聽了就感覺怎麼樣 很嚮往 這種嚮往後來呢 學佛之後知道說念天呀 哦!原來那個時候-小時候的想像 就像在天界一樣,很美 很美這樣子 這種讓你會對現前的這種-家裡的骯髒、雜沓、混亂呀 豬狗貓羊雜沓這樣 唉!你視而不見 你會心中有所嚮往 各位,所以說念這個-滅諦的妙相呀 是很重要的 讓你生起對那種-解脫的那種什麼 那種真正樂的那種嚮往 因此呢,男女之欲樂 還有這個一個女人呀-受到了疼惜、愛惜 唉!她就怎麼樣 她就覺得那個沒什麼 一個男人愛我-那算什麼嘛 骯髒、齷齪 她就不覺得那是好的 你懂意思嗎 然後再加上一點點不淨觀 比如說這個女人身上的臭味 那就好臭 所以你不用去觀死屍 你光這樣把你過去-跟女人相接觸的時候 你感覺那身上的臭味 再拿起來想一下 你就覺得無有可愛 然後呢,再想說印光大師教的 說這女根呀-像蛇口一樣,完全不可愛 那男根呢-像蛇頭,不可愛 會咬人,不可愛 身上又臭、九孔流膿-一點都不可愛 那這樣子就想到那個解脫-像天界那種清淨妙樂 哇!那麼一拉一推的結果 你根本就不喜歡這世間的欲樂 那你說不會呀 我還是喜歡呀 那是因為你正念沒提起來 你說不!-我是因為沒證得才這樣 神經! 沒證得才要這樣修呀 那這樣修了之後-你就會好樂了 好樂,你就會捨離了 那你這樣一捨離-你就會想要修了 你之所以不修-就是因為你沒有好樂 那你沒有好樂 現在教你這樣好樂呀 你怎麼倒因為果呢 說我要證得-我才會懂得那種快樂 當然了 當然是證得才會懂得這種快樂-我是知道 可是佛陀要我們先念天 先念這個滅諦的妙相 就是要我們對於這種一切第一-的這種妙離之相呀 這種清淨寂滅之相呀 產生這種景仰 他在定中-他有加行位的時候 他因為前面的資糧-五停心乃至總別念處 這樣子的加行呀 他在定中這樣觀 生起極大的欲樂 這種叫意樂,不是欲樂-對不起!是意樂 這種極大的意樂生起之後-他勇猛精進 他不睡覺呢,不認為是苦 為什麼?為什麼是這樣 你看嘛 在過年的時候去賭博,有沒有 過年的時候去賭博,有沒有 賭三天三夜-邊打點滴邊摸八圈,有沒有 我不曉得律登有沒有這樣 不知道 他世俗的時候 還是這個大年初一-初二、初三、初四、初五 那個素食店最好賣 他可能就不這麼幹 但是呢,可能年過完了-他就大摸一圈 大摸八圈,他就會這樣-有沒有 還有人家玩電腦,有沒有 哦!你叫他誦經誦到十一點呀 他就苦了,要跟你翻臉 但是呢,玩電腦啦 在網路上面逛呀 逛了兩個眼睛-都像熊貓一樣發黑了 逛到凌晨一、二點,三、四點 他無所謂 他繼續撐下去 繼續撐下去 所以說你的意樂一生起呀 其實完全可以克服身體的障礙 我們就是不懂得生起那個意樂 所以觀察妙相有這個好處 所以說這個 還有無眾患故-無眾患 這無眾患是什麼妙呀 有什麼妙,你知道嗎 你可能從來沒感覺,是吧 從來沒感覺 從來沒感覺,怎麼辦呢 可是我為什麼我有感覺呢 大概小時候我充滿想像力 你把小時候那個想像拿起來 想像怎麼樣 想像這個天界呀 一望無際的那個草原 那人走路在雲端上走 那要什麼吃的 好像想,這樣一招手-就從天上這樣子飄下來 那地上軟綿綿地 哦!天樂好美 很柔軟聽起來 那宮殿呢 啊!高高的宮殿一望無際-深深……的深,這樣子 那你說有沒有宮女呀 也有,但是不行婬 在天界裡頭不行婬 為什麼? 娑婆凡夫才要行婬 才會那麼粗重的-男女根相觸 在天界裡頭呀 男人跟女人只要摸一下-或看一下 聲音聽一下或聞一下 努力地這樣含情脈脈地看一下-就受胎了 所以那個很輕微的-你懂嗎 那因為呢-大家都不會爭奪男女 這個誰是誰的宮女呀-大家都分配好了 所以就也沒有談戀愛這種恐懼 談戀愛是一種恐懼,你知道吧 你知道吧 談戀愛之所以快樂-就是因為求不到 然後在那裡呢-也不就一個 在天界裡頭完全沒這回事 那個妻子呀,換來換去 你說唉哦,這不是婬亂? 不會 他像狗一樣 怎麼像狗呢 對!狗是春天到才行婬 人類是荒婬無度呀 一年到頭都在行婬-對不對 但狗呢 狗很有節制,有沒有 牠春天才發春 牠才會行婬,對不對 其他時候不會 所以說人家眾生 狗類呀,愚痴-可是身體很健康 牠很少生病,對不對 為什麼人類很病呢 他就是隨時在欲動當中 那天界亦復如是 天界的更清淨 所以說他那個欲望呀 他只有一短暫的時間-生起欲望 平常呢,都是清淨安樂-享受天福 男女,有-但是沒有那麼激烈 也沒有隨時有 他們彼此的遊樂-淡淡的那種快樂就很滿足了 不像那人類呀 還要身體接觸 還要男女根相觸 那真是醜陋 這樣我描述-你能感受到天的快樂沒有 你如果能感受到天的快樂 就能感受到寂滅的那種妙 那你說哪裡-那天界就不等於寂滅呀 沒有錯呀 但是天界的那種五欲的快樂-是你能夠感受得到的 那你就由此類比說-哦!寂滅會比這個還要樂 所以欲界當中你要這樣觀 這是觀察這個妙相 那你說我會不會貪染? 當然了 這裡頭要必須告訴你 我們是拿那個天界 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 這裡頭的念天來比擬說-那個妙相 當然在寂滅相裡頭 在這個滅諦裡頭-當然是比這個還要更深刻的 完全苦的那種斷盡 那你說那我可不可以-不要念天呢 可以!你沒有禪定之前-你要念天 那你有禪定的時候-你念天,就有點累了 為什麼? 你的禪定會比天還要快樂 因為入了初禪的時候-欲界天的快樂都超越了 所以這個時候就不管用了 念天也不管用 那這時候怎麼辦 就在定中觀察怎麼樣 這個定當中無有煩惱、-無有苦逼的這種妙相來觀察 然後知道說 當我如果證得這個-寂滅相的時候 這個滅諦的時候 我這個快樂呀是超過我-初、二、三禪的這種快樂 藉由這個禪定再來更深的-這樣觀察理解 好!那麼這樣子-這是滅諦妙相 那還有一個離相 離相是什麼呢 超越生死、度脫眾災 這個阿羅漢呀 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到處都有 但是呢他 這個要是飛彈打來了-怎麼樣子 乃至地球毀了、炸掉了 對他來講-他的台灣還好好的 還一直都存在著 也沒有什麼好罣礙 他離那個災 離人世間的刀兵災 離這個世間的火災 還有這個三大災 火災、水災、風災 火災是第一大災 然後還沒有水災厲害 水災來了 火災淹初禪 燒初禪 那麼這個水災淹到了三禪 那麼到了四禪的時候呢 是風災吹光光 都吹掉了 你看看,這就是很明顯的-我們可以看出來 這有這種災難 所以乃至你在禪定當中-你也受到這災難的限制 因為你禪定只是你通外道的 沒有超越生死嘛 但是離相不同 離一切的災難 離究竟一切永遠的生死 哦!那這就不同 所以它有離相 這滅諦當中有離相 好!那麼這就是所謂的-這個苦集滅道的滅呢 有所謂的滅、淨、妙、離-這四個相 接著我們講道諦 道諦亦有四相 哪四相呢 這個道、正、〔這-言+亦〕、乘→→→造字 乘就是那個大乘、小乘的乘 道、正-正字標記的正 〔這-言+亦〕就是一個亦呀 一個ㄔㄨㄛˋ字旁 這叫ㄐㄧ 軌跡的跡啦 那為什麼道有道相呢 道有通行義 有能至涅槃之義 所以道 所以你知道說-修三十七道品等等 八聖諦 八正道 四聖諦 十二因緣 觀察十二因緣 修四聖諦 修四念處 乃至於修習三十七道品 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等等 那麼四如意足等等 這一些的都能夠一套一套地-讓你向於涅槃 所以道有導向的意思-有通行的意思 那麼這是道有通行義 那麼道又有什麼呢 契正理之義 或者叫做正 道又有正的相 什麼叫正呢 就是非顛倒法-叫做正 或者呢,叫做契正理-叫做正 契正、契合正理 所以道諦以下有第二相-的第二相叫做正 正就是契於正理 或者非顛倒法,這個相叫做正 把它記下來 道下面正 那麼再來〔這-言+亦〕→→→請造字 〔這-言+亦〕是什麼意思→→→請造字 〔這-言+亦〕是正趣向的意思→→→請造字 或者叫做行 聖人行處的意思 也就是這些道法-都是聖人在做的 所以你只要照做 你就相似為聖人 這樣聽得懂意思嗎 你比如說 行如佛行 語如佛語 視如佛視 佛陀不跑 那你看過佛陀跑步嗎 佛陀不會跑步 是不是這樣子呀 所以你也不跑步 你看佛陀站著在那裡小便嗎 佛陀不站著小便 佛陀蹲著 所以你也行如佛行 你看佛陀罵人嗎 佛陀會罵人-但是佛陀罵人都很藝術 不會讓你感覺是 難堪也一定難堪的哦 佛陀罵人 那罵人不讓人難堪-那怎麼叫罵 但是佛陀叫喝斥 喝斥就是一種-慈悲的那種訓誨啦 也不能叫罵 罵有時候跟瞋心相應 那是一種訓誨 佛陀是這樣 所以總而言之 那佛陀不會亂看 佛陀如果到了西門町會怎麼樣 他一樣托缽 他一樣怎麼樣 一樣眼觀鼻、鼻觀心 他一樣這樣 除非他要示現凡夫身利益人 那是三十二應 那就另外再說 佛陀是這樣子 對不對 那我們就照這樣做 所以那個〔這-言+亦〕的意思就是說→→→請造字 聖人的軌跡 聖人的行處 這個道是聖人的行處-你懂嗎? 你要去觀察 你要去一一去體會、觀察 佛陀是行這樣的法 菩薩們,聲聞、羅漢們-都行這樣子的法 這是道,有〔這-言+亦〕的意思→→→請造字 所以道有導向、通往的意思 道有正的意思 所謂的非顛倒法-叫做正 有〔這-言+亦〕的意思→→→請造字 有〔這-言+亦〕的相貌→→→請造字 道也有什麼呢 有乘的意思 乘就是能夠運載我們到達涅槃 運至三脫 運至解脫 所以說這個-護戒如護浮囊 羅剎取一針孔許-菩薩亦不許 就是這樣的意思 這個如護浮囊呀 這個我們護戒就是這樣 因為戒律能夠運載我們-不再墮落 雖然它不一定運載我們-向於解脫 但是因為有了戒船呀 我們再加上左邊這個槳是定 右邊這個槳是慧 然後以這個戒律為皮筏 我們就能夠靠這個定、慧二槳 划……划向涅槃的彼岸 這樣各位了解吧 所以說乘有這種運載的意思 那尤其是戒律 它根本就比喻它是-如渡生死的筏 是這樣子 所以佛法就像-渡生死的河船一樣 所以說乘,道有乘的意思 所以說道諦底下 簡單的說有道、正、〔這-言+亦〕、乘→→→造字 滅諦底下有滅、淨、妙、離 那麼集諦以下有-集、因、緣、滅 那麼呢,苦諦以下有-無常、苦、空、無我 這各有四相,對不對 所以說我們觀察四諦-無非觀察這十六行、十六相 對不對 十六種相 是不是這樣子呀 那觀察這十六種相 我們就說-這就是煖位的人修的 他先從欲界當中-觀察這四聖諦的十六相 那麼觀察成就之後呀 這個觀察了這個起煖相 那麼起煖相是很長的一段路 那麼煖相一起之後 你就立刻就進入什麼呢 立刻就進入了這個煖、頂 進入了頂位 那頂位呢,是什麼意思呀 這個我們先講煖相 煖相講完,頂位 頂位就是說-這個相似的解又轉深了 它還是修什麼呢 它還是修這個煖相的什麼呢 這個欲界的四諦十六行觀 它還是這樣修 那麼這個因為煖相可以分三品 下品煖相 中品煖相 上品煖相的後位-就生起頂相善根了 那麼好 那麼這頂相呢 為什麼叫做頂相呢 就是說你對欲界的那個-四諦十六行相的理解呀 已經到達了最究竟 對欲界而已哦 注意!三界有什麼呢 有欲界、色界、無色界 你現在只對欲界的四聖諦-了解而已 懂意思吧 所以說到達了極處之義 那麼頂有兩個意思 就是到達了極處之意 那麼到了這裡之後 你極目四望-欲界中的苦 欲界中的道 欲界中的集 欲界中的滅 你都能夠清楚了知 所以到了頂上去 這最頂端能夠極目四望 能夠清楚了知 這代表了說-你頂位的時候 表示說你修這個煖相-修到了最極致了 已經煖到最極致 成就了什麼 成就這個頂位 成就這個頂位 表示你對欲界的四聖諦的了解-已經悉解明瞭了 那麼另外呢,還有一個意思 就是說頂呢 表示說煖一直前進 前進到這個地方來的時候呀-到達頂 頂這是什麼意思 就是說再往下一位就是忍 進入忍位再也不退 但是到頂位呢-就好像入到山上來呀 到山頂上來 到山頂上來你再往前走-就往前下去 再往後退,就往後滾回去-是這樣的意思 就表示說你修煖位-修到這一位叫頂位 這頂位就怎麼樣 就是再往前你就進入了-永遠不退的忍位去 如果你沒再修 你起煩惱或者因緣不具足-師父把你叫回去 或者是人家捐一個大廟給你-你要開始煩惱了 假設是這樣 那你就怎麼樣-退回什麼 退回煖位來了 退回煖位來 所以還會退 這表示它到這個頂邊、頂端來-可進、可退 可到不退位-也可能退回來 最關鍵的這一點 關鍵謂之頂,這樣懂嗎 所以頂有兩個意思 是煖位最極致 對欲界的四聖諦呢-明瞭得最透徹叫做頂 其次呢,是它進入 要進入不退的忍位 或者又要退回那個煖位-的關鍵點 最後的關鍵-最後一個位置了 煖是初位 然後一直進……-進到要退不退 這最後這個階段-叫做頂 這叫關鍵了,聽得懂嗎 打瞌睡就聽不懂 好!那麼這樣子 好!這叫做頂位 那麼這個他要怎麼樣子 才能夠從頂位-繼續進入到忍位呢 當然忍位是什麼?-我們等一下再說 那要怎麼進去呢 就是要親近善知識 親近善友或者善知識 然後呢,內增念處 什麼叫內增念處呀 就本來只是觀察這個-欲界的四諦十六行 現在再觀上二界 聽清楚呀 上二界什麼意思呀 就是色界、無色界-這二界的什麼呢 的四聖諦十六行觀 就觀察上二界的十六行觀 那下就是煖 就是欲界 欲界的十六行觀 兩個合起來剛好 下面欲界有十六行 上二界合起來也有十六行 欲界、色界一起觀了 欲界、色界的苦 欲界、色界的集諦 欲界、色界的滅諦 欲界、色界的道諦 各有四行相 那麼就是所謂上二界十六行 合起來上有十六、下有十六-合起來三十二 就更增念處,更增加 欲界觀察完畢-再來觀察色界、無色界 這樣子就有機會進入煖位 所以親近善知識更增念處 然後呢,發心更求上位 堅固無有退墮 你能夠這樣繼續修 你就會進入忍位了 從頂位進入忍位-就不退了 好了,那現在進入忍位吧 那麼假設我們怎麼進入忍位 哦!我們就這樣進入忍位了 那忍位是怎麼樣 忍位也一樣,是似解增長 我說過嘛-從煖位開始都是似解 一直到世第一都是似解-相似解 他還沒有證得嘛-都是相似解 不過是又增強這樣而已 那麼這個時候,忍位又比頂位-對四聖諦的理解又更增強了 這個時候增強到什麼程度呢 本來只觀欲界四聖諦 現在觀上二界的四聖諦 聽得懂嗎?再觀上二界 增加觀察上二界的四聖諦 那麼這個時候呢 於這個四聖諦呀 無常等行觀 無常、苦、空、無我 這苦諦當中的第一行相-等等呢,怎麼講呢 這個樂欲增長-忍可四諦法 那麼慧觀既生-於這個欲樂堪能忍耐 諸業煩惱悉皆忍伏呀 故名這個忍位 總而言之呀 所謂忍位就是 對世間的欲樂-這個時候能夠忍耐、不動 那麼對於這個我過去所造的-種種業的煩惱呀 種種業-還依業生起的種種煩惱呀 怎麼樣?能夠忍伏 這個業煩惱是什麼意思? 我打個比方呀 你抽煙,對不對 有人抽煙吧 抽煙的時候呀 現在叫他戒煙-是不是很難戒? 很難改,對不對 外面有那個賣檳榔的 它的標題就叫「真難介」 哦!很難改 它那個介是介紹的介 那一般人看不懂 什麼真難介呀 「很難改」的意思 那麼呢,為什麼? 就是業習推動煩惱 使你呢,每天就是想要抽煙 這樣懂嗎? 你常常做、常常做 做久了你就習慣如此 我們常拜佛 拜久,你的業習推動-你不拜,你全身難過 但是現在不是 我們現在是常常放逸-常常放逸 你不放逸,你也全身難過 這就屬於業習煩惱-這業習 那你能夠忍伏這個業習 所以對外忍欲樂-對內忍這個業煩惱習 那麼對於四聖諦能夠-更深的體會、忍可它 所以故名為忍位 它的修法呢 就增加了色界、無色界的-十六行觀 簡單講就是這樣 所以說這個叫做修忍位 修到這裡來它就不再退墮-為欲界的觀察了 所以說它呢,到忍位來-忍住,它不會退墮了 不會退到這個外凡去了-是這樣 那麼忍位呢,怎麼修? 它又分上中下三品 下品忍位就乖乖地呢-修這個欲界、色界苦諦 欲界的苦諦-跟色、無色界的苦諦 然後欲界的集諦-色、無色界的集諦 然後再觀欲界的滅諦-再觀色界、無色界的滅諦 然後再來回來觀欲界的道諦 然後再來觀色界、無色界-的道諦 那麼因為每一諦都有怎麼樣 都有四行,對不對 那上下二界 欲界跟上二界合起來-各有上跟下 那欲界有四諦 無色界跟色界合起來也有四諦 所以上下合起來八諦 對不對 這叫八背捨 八忍、八智 你修八諦-就是苦、集、滅、道 上面也是苦、集、滅、道 這修,合起來就是八諦 四諦加四諦,八諦 這八諦各有四個行相 四八三十二 所以下忍位呀 要乖乖地修這個十六加十六-的三十二個行相 所以說下忍位修得更仔細 修得更仔細 聽得懂嗎? 好!到中忍位呢 中忍位就有意思了 我問你呀 我如果對苦的了解 對道也了解 對滅諦也了解 我下次我就不要再修它了-可以吧 是不是 我已經對道諦很清楚了-我就不要修它了 所以說呀 這個中忍位修二十四減緣 那麼呢,這個七減行 那麼減緣就是減諦 減緣、減諦 減行、減諦 把它減掉 它怎麼修法呢 它本來要觀這個色界的 這個欲界的苦 欲界的集、滅、道 然後觀色、無色界的-苦、集、滅、道 現在呢,它觀好了之後 它就捨掉,不再觀什麼 不再觀這個色、無色界的-這個道諦當中的什麼呢 道、正、〔這-言+亦〕、乘→→→請造字 那個乘地、乘行就不觀 就減行,減一個行 那麼呢,慢慢地再觀…… 再觀一次,就這樣觀哦 觀了熟了之後呢 唉!這個欲界的-道、正、〔這-言+亦〕、乘→→→請造字 那個乘也不要觀了 就減了第二行 然後一路這樣減 再觀…… 又把它減掉這個-色、無色界的什麼呢 道、正、〔這-言+亦〕、乘→→→請造字 那個〔這-言+亦〕行也不再觀了→→→請造字 就這樣一路減 所以減掉二十四行 其實是減掉三十一行 但是在這三十一行當中-有二十四行 剛好跟這個四聖諦不同名 所以說單獨就叫二十四行 那麼如果減到某一行 比如說你看苦、集、滅、道-裡頭的苦諦以下 有無我、苦、空、無常-對不對 裡頭也有個苦-跟這個苦是同名的 所以它在最後才減 減掉這個苦的時候-連苦諦也不要觀了 所以這樣子就減緣 把那個苦諦這一緣也減掉-也不再觀了 所以說有七緣也減掉 所以說這樣子減什麼呢 二十四減行、七減緣-合起來是三十一個減緣、減行 這樣一減掉之後 本來有三十二行呀-就減到剩下什麼 減到剩下欲界苦諦下-留一個苦行相,一定要再觀 這個時候呢,就叫上忍位 進入上忍位-就剩下觀這個 那麼剩下觀一個苦諦一緣 觀一個苦行一行 這一緣一行叫二剎那 留下二剎那的時候呢 名之為什麼呢 名之為上忍位 那上忍位再繼續觀 繼續觀的時候就進入什麼呢-世第一 世第一的時候 就是將這個世第一 直接進入世第一的時候 將這個二忍位 一緣、一行這二剎那呀-把它觀破 二剎那一觀破就進入了什麼呢-初果了 是這樣子 就觀苦諦-又觀苦諦下的苦行相 苦行相這樣子 就一緣、一行-這樣講就二剎那 為什麼叫二剎那 因為它那個時候作觀很快-心力很強 對苦緣、對苦諦呢-觀察清楚、證得 那麼對苦下面的苦行相-也一念起來觀察 然後證得,是這樣、如是如是 就二剎那-就進入了聖人的地位 所以說到了這個世第一呀 仍是有漏,故名為世間第一 但此世間呢,怎麼樣呢 這個在上忍位 那麼在上忍位有留二剎那-講清楚了 那麼這一剎那心盡 於一剎那在,名上忍位滿 入世第一 應該這樣講 剛剛講太快了 就是說本來留一個苦諦 一個苦諦下的苦行相 這樣二剎那呀 是最後的中忍位最尾端 然後呢 不!就是進入了什麼? 上忍位,二剎那 那麼再將這個苦諦下的苦行相 這一剎那把它滅盡 那就剩下一個苦諦可緣-就進入了世第一 那麼因為還有一個苦諦要緣嘛 所以他還沒有徹底證得 四聖諦當中的最後-這個苦諦這一緣 所以說他這個時候還是有漏的 所以叫做世間第一,世間 但是已經剩下最後那個苦諦-這個所緣境要破而已 所以這個時候呢 是世間中最高的階位-最為殊勝 所以進入世第一法 換句話說 世第一是從上忍位二剎那當中-滅掉第一剎那 剩下的最後那一剎那緣苦諦-這樣子進入世間第一 進入世間第一 所以在緊鄰入聖-而已經是世間最第一了 所以謂為世第一 那麼修上忍位滿-後一剎那心而入 滿位一剎那心 然後好,這個時候呢-剩下最後一剎那,對不對 這世第一 這個時候一剎是哪時候? 是上忍位當時留下來的-這個苦諦 還有苦諦下面一行相-當中的什麼 兩者之中-留下最後那個苦諦所緣呀 這就是世第一 然後在世第一當中-再用心觀察苦諦 只剩下苦諦,再把它觀破 了知苦諦為真實相 世間是苦,無有可以令樂 沒有哪一樣不苦了 你已經徹底證得了 這一剎那,證境之後-苦諦也被你證得了 這個時候就入了初果羅漢 恭喜你!初果羅漢-是這樣 那這個剎那,為什麼講剎那?-因為它很快就過去 在中忍位修完之後-一路修…… 世第一……-咚!一下就進入這個阿羅漢 他大概不停的-就進入了初果羅漢,是這樣 這個是一個教學的-一個理論性說明啦 在《俱舍論》裡頭有說到 那麼在這個《四教儀》裡頭 天台《四教儀》裡頭也稍微有提 但是講得不清楚 我也是這樣慢慢琢磨-慢慢琢磨 才感受到它講的是這個道理 好!那麼這樣子-就知道世第一是這樣 總而言之就是說-在上忍位 就是總而言之-你就是知道 它觀察四聖諦觀察到最後-剩下、留下二剎那 對苦諦跟苦諦下的苦行相-作觀察 這就是上忍位 然後最後呢 苦行相的觀察也證得了 只剩下苦諦最後一諦-一個緣境 這個時候進入世第一 然後把苦諦最後也證得-這一剎那進來之後 就真正的進入了什麼呢-進入了初果 這叫做世第一 這叫世第一 那麼就最後證初果 這樣子呢,就七方便門-是不是徹底了解啦 不了解也知道個大概了吧 以後如果有因緣-我們應該要上《四教儀》 上《四教儀》的話呢 上《四教儀》的話呢 我們就可以去給予-體會了解比較深刻一點 好!那麼這個在此 那麼接下來 這段文都知道了 我們回到文上來說 自餘別相念處 總相念處、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 名七方便 名七方便 這就是七方便 或者叫做七賢位 也可以叫做七勝法 那麼呢,這個觀行成就 能觀能行呀 能行呀,能夠成就呀 這個就能得須陀洹果 能證得須陀洹果 那證得須陀洹呀 須陀洹叫做七往返 是我們這裡叫做逆流 翻成逆流-或者叫做預流果 須陀洹果就是預流果 是初預聖果 初預聖法叫做預流 初預聖流叫做預流 預流果 初見,已斷八十八使見惑 那麼初見真諦理-那麼逆生死流 所以叫做什麼呢-叫做逆流 斷八十八使見惑-初入聖果 初見真諦理-然後能夠逆生死流了 謂之為什麼呢 這個預流果 得須陀洹果 那麼得須陀洹果 若初入道 但是如果-這是講能夠得果的是這樣 那如果初入道呢 初入這個佛道呢 那個大小乘人通修此觀 大小乘的人呢 都要修這樣子的觀法 這個呢,就是還有待商榷啦 是不是大小乘人都這樣修 因為這個南山律師呀 他主要教理是學這個唯識學 那學唯識學的話呢 這個可能看法上呢-跟天台看法稍有不同 不過在這裡呢,也無所謂 他認為大小通修 主要是至少對別教菩薩-通教菩薩來講 他也是大乘菩薩嘛 他是要修這個的 那麼但是對圓教菩薩來講的話-他是不證初果的 他不入初果的 所以基本上他不是這樣修的 他直接他修中道實相觀-他不是這樣修 所以就不盡然是大小通修 但是呢,對於一般人根機來講 即使你是個圓教的 你要修圓教法 你修這些五停心觀等 至少修五停心觀是合理的-也是應該的 那麼也是一種助行 所以他這樣講-是有一種實踐上的意義 雖然在法理上不必然是這樣 這是有他修道上-大小乘人通修此觀 這通修此觀 主要是再回到原來講-五停心觀的意思 好!那麼以下就是癸二、偈文 那麼子一就是標舉、偈曰 那麼子二就正示 那麼以下就是-正示這五停心觀的偈的意思 好!我們今天這堂課-先上到這裡 向下文長,付於來日 我們迴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 ?? ?? 23